国产军用涡喷发动机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2:54:46
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人民空军的装备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歼6早已不能满足新一代主战装备的要求,而歼7也在缓慢改进之中,即使是当时国内引以自傲的歼8战斗机也远远不是F一16和F一15的对手。而就此时国内的军用航空动力装置来看,也是两手空空。面对巴基斯坦提出的歼7大改要求,中国有什么发动机可以满足需要呢?
当家花旦——涡喷7
该型发动机的仿制原型是前苏联的P—11F一300。P一11是前苏联图曼斯基设计局50年代前期研制的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也是前苏联第一种采用双转子结构的发动机。该型发动机从1953年开始研制,1956年投入生产,压气机平均级压比达1.438,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也是目前同类发动机最高的。为满足前线超音速歼击机要求发动机推重比高的特点,设计时采用了中等流量、低总压比、高涡轮进口温度和加力温度。为减轻重量,所有机匣均为钢制薄壁构件,并大量采用了焊接工艺。
P一11主要型别有P一11-300、P一11F、P一11s。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米格一21,为其配套的P一11F一300发动机也一并引进,国内编号涡喷7。但由于材料原因,中国仿制的涡喷7一直无法达到前苏联原装P—11F一300的性能水平。60年代中后期,歼8计划已经启动,提高P一11F一300的推力以作为新机动力成为横亘在中国航空动力人面前的一道难关。当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专家容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增大发动机推力必须提高涡轮前温度,而提高涡轮前温度的关键在解决涡轮叶片的耐高温问题,其最佳途径就是将当时的涡轮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用强制冷却提高叶片耐高温性能。随后,容科会同沈阳发动机厂总工程华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所长李熏和设计室主任师昌绪一起制定了设计方案,并在一年内研制成功9孔成型精确的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
当时能够研制空心铸造叶片的只有美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后来英国用了8年的时间才研制成功。就当时中国的科研能力而言,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壮举,以至若干年后英国罗•罗公司的总师胡克看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空心叶片时,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就,我就没白来中国一趟。”1966年9月,第一台份铸造空心叶片研制成功,随后用此叶片装配出第一台涡喷7甲发动机并试车成功。该发动机加力推力相比原有型号提高11%,耗油率降低14%。1968年6月,涡喷7甲通过50d,时长期试车,获准飞行。1969年7月,涡喷7甲配装歼8通过首飞考核。1970年,涡喷7甲转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继续研制。从1969年至1979年,总计完成零部件试验12000小时,地面和高空占整机试验2500d~时,飞行试验1000多架次,发动机累计运转2200小时。涡喷7甲的01批由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于1979年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生产,首翻期为50d,时;03批由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81年12月设计定型,首翻期100小时;05批在03批基础上继续延寿改进,1989年设计定型,首翻期200小时。
为满足歼7改型的需要,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涡喷7乙,该型号01批的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1969年,涡喷7乙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并加以改进。涡喷7乙于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此后,又陆续研制出延寿改型涡喷7乙B和涡喷7乙Ⅲ,分别于1981年和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和3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和900小时。
与仿制原型相比,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不加力推力增加十分明显,这对提高巡航速度起到了显著效果,推比也有一定增加,涡前温度大幅提高,重量则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就增压比而言还是过低。这也和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压气机级数少有关,其压气机总级数为6级:3级低压、3级高压。涡喷7系列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相比还是落后很多。
技术突破——涡喷13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从埃及获得了米格一21MF和配套发动机P-13,并打算加以仿制。但由于材料与工艺上的原因,最后结合涡喷7系列的特点参照研制成功了涡喷13系列发动机。当时涡喷13主要是为了配装参照米格一21MF仿制的歼7Ⅲ战机,其次才考虑到歼8的大改需要,作为其后续改进型号的动力装置。涡喷13的设计研制工作1978年开始,1987年结束,历经10年。研制过程中共制造19台发动机,总运转2500小时以上。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通过了150小时设计定型国家鉴定试车,1987年8月在跨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完成了设计定型试飞,1988年2月国家批准设计定型。首翻期150小时。
涡喷13主要在涡喷7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压气机,增大了空气流量、扩大了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裕度。而且在压气机部件上应用了钛合金,减轻发动机重量;各部件、系统的结构也有所改进,使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耐久性和操纵灵活性大为改善。
从结构上看,相比涡喷7系列,涡喷13的高压压气机增加2级,压比也增加到9;依然采用环管形燃烧室,相比当时流行的环形燃烧室落后不少;在涡轮叶片上采用比较先进的无余量精铸工艺,材料为定向凝固合金;加力燃烧室的火焰稳定器采用高歌教授提出的沙丘驻涡技术。可以说涡喷13代表了当时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最高技术,但相比美俄采用的单晶涡轮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等技术而言还是落后不少。
之后,黎阳公司又在涡喷13的基础上改进研制了涡喷13B系列发动机。该发动机的研制始于1991年,1995年进行性能摸底试车,当时达到的加力推力为68.65千牛(7吨),不加力推力达到47.56千牛(4.859吨),整机重量为1.28吨。1996年春节过后,涡喷13B发动机在高空台用了2个月的时间进行10次高空模拟试验,4月12日返回黎阳进行150小时长期试车的考验,1999年被军方列为重点型号,2002年6月16日进行全寿命考核长期试车,2003年定型 涡喷13B已经发展出数个改进型号:涡喷13BⅡ属于增推型号,推力约为7300公斤.涡喷13FⅡ为适应性单发改型,1997年8月顺利通过地面试车,1998年6月8日配装歼7FS首飞。从性能来看,该型发动机最大状态推力提高了14.3%,加力推力提高了8_3%,推重比提高了8.3%,发动机最大耗油率保持或低于原型发动机,加力l状态耗油率与原型发动机相比降低4.5%。 应该说涡喷13B的推力指标还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推比还是过低,实际推比也就在6左右,油耗也难以满足超7对大航程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人民空军的装备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歼6早已不能满足新一代主战装备的要求,而歼7也在缓慢改进之中,即使是当时国内引以自傲的歼8战斗机也远远不是F一16和F一15的对手。而就此时国内的军用航空动力装置来看,也是两手空空。面对巴基斯坦提出的歼7大改要求,中国有什么发动机可以满足需要呢?
当家花旦——涡喷7
该型发动机的仿制原型是前苏联的P—11F一300。P一11是前苏联图曼斯基设计局50年代前期研制的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也是前苏联第一种采用双转子结构的发动机。该型发动机从1953年开始研制,1956年投入生产,压气机平均级压比达1.438,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也是目前同类发动机最高的。为满足前线超音速歼击机要求发动机推重比高的特点,设计时采用了中等流量、低总压比、高涡轮进口温度和加力温度。为减轻重量,所有机匣均为钢制薄壁构件,并大量采用了焊接工艺。
P一11主要型别有P一11-300、P一11F、P一11s。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米格一21,为其配套的P一11F一300发动机也一并引进,国内编号涡喷7。但由于材料原因,中国仿制的涡喷7一直无法达到前苏联原装P—11F一300的性能水平。60年代中后期,歼8计划已经启动,提高P一11F一300的推力以作为新机动力成为横亘在中国航空动力人面前的一道难关。当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专家容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增大发动机推力必须提高涡轮前温度,而提高涡轮前温度的关键在解决涡轮叶片的耐高温问题,其最佳途径就是将当时的涡轮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用强制冷却提高叶片耐高温性能。随后,容科会同沈阳发动机厂总工程华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所长李熏和设计室主任师昌绪一起制定了设计方案,并在一年内研制成功9孔成型精确的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
当时能够研制空心铸造叶片的只有美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后来英国用了8年的时间才研制成功。就当时中国的科研能力而言,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壮举,以至若干年后英国罗•罗公司的总师胡克看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空心叶片时,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就,我就没白来中国一趟。”1966年9月,第一台份铸造空心叶片研制成功,随后用此叶片装配出第一台涡喷7甲发动机并试车成功。该发动机加力推力相比原有型号提高11%,耗油率降低14%。1968年6月,涡喷7甲通过50d,时长期试车,获准飞行。1969年7月,涡喷7甲配装歼8通过首飞考核。1970年,涡喷7甲转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继续研制。从1969年至1979年,总计完成零部件试验12000小时,地面和高空占整机试验2500d~时,飞行试验1000多架次,发动机累计运转2200小时。涡喷7甲的01批由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于1979年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生产,首翻期为50d,时;03批由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81年12月设计定型,首翻期100小时;05批在03批基础上继续延寿改进,1989年设计定型,首翻期200小时。
为满足歼7改型的需要,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涡喷7乙,该型号01批的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1969年,涡喷7乙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并加以改进。涡喷7乙于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此后,又陆续研制出延寿改型涡喷7乙B和涡喷7乙Ⅲ,分别于1981年和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和3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和900小时。
与仿制原型相比,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不加力推力增加十分明显,这对提高巡航速度起到了显著效果,推比也有一定增加,涡前温度大幅提高,重量则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就增压比而言还是过低。这也和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压气机级数少有关,其压气机总级数为6级:3级低压、3级高压。涡喷7系列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相比还是落后很多。
技术突破——涡喷13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从埃及获得了米格一21MF和配套发动机P-13,并打算加以仿制。但由于材料与工艺上的原因,最后结合涡喷7系列的特点参照研制成功了涡喷13系列发动机。当时涡喷13主要是为了配装参照米格一21MF仿制的歼7Ⅲ战机,其次才考虑到歼8的大改需要,作为其后续改进型号的动力装置。涡喷13的设计研制工作1978年开始,1987年结束,历经10年。研制过程中共制造19台发动机,总运转2500小时以上。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通过了150小时设计定型国家鉴定试车,1987年8月在跨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完成了设计定型试飞,1988年2月国家批准设计定型。首翻期150小时。
涡喷13主要在涡喷7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压气机,增大了空气流量、扩大了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裕度。而且在压气机部件上应用了钛合金,减轻发动机重量;各部件、系统的结构也有所改进,使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耐久性和操纵灵活性大为改善。
从结构上看,相比涡喷7系列,涡喷13的高压压气机增加2级,压比也增加到9;依然采用环管形燃烧室,相比当时流行的环形燃烧室落后不少;在涡轮叶片上采用比较先进的无余量精铸工艺,材料为定向凝固合金;加力燃烧室的火焰稳定器采用高歌教授提出的沙丘驻涡技术。可以说涡喷13代表了当时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最高技术,但相比美俄采用的单晶涡轮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等技术而言还是落后不少。
之后,黎阳公司又在涡喷13的基础上改进研制了涡喷13B系列发动机。该发动机的研制始于1991年,1995年进行性能摸底试车,当时达到的加力推力为68.65千牛(7吨),不加力推力达到47.56千牛(4.859吨),整机重量为1.28吨。1996年春节过后,涡喷13B发动机在高空台用了2个月的时间进行10次高空模拟试验,4月12日返回黎阳进行150小时长期试车的考验,1999年被军方列为重点型号,2002年6月16日进行全寿命考核长期试车,2003年定型 涡喷13B已经发展出数个改进型号:涡喷13BⅡ属于增推型号,推力约为7300公斤.涡喷13FⅡ为适应性单发改型,1997年8月顺利通过地面试车,1998年6月8日配装歼7FS首飞。从性能来看,该型发动机最大状态推力提高了14.3%,加力推力提高了8_3%,推重比提高了8.3%,发动机最大耗油率保持或低于原型发动机,加力l状态耗油率与原型发动机相比降低4.5%。 应该说涡喷13B的推力指标还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推比还是过低,实际推比也就在6左右,油耗也难以满足超7对大航程的需求。
LS 很是猖狂啊!
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俄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战斗机,俄罗斯的侧卫成为了中国的蓝鲨。发动机技术的引进也随着侧卫的到来而开始了,从推比7的AL31F到推比10的AL41F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而其中推比12~15的P2000核心机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P2000是俄罗斯继AL41F之后的新一代发动机计划,它是俄罗斯按照美国的核心机发展思路而开展的核心机计划,通过邀请俄罗斯专家讲课,以及技术引进,我们对俄罗斯的P2000计划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交换到一些技术。以此为基础,从90年代初起,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新的高推计划 我国于1993年开始规划的新一代高性能燃气涡轮动力技术预研计划,其整体技术目标是使发动机单位推力达到120daN·S/kg,推重比提高(涡轴、桨发动机的功重比提高)。该计划包括百余项关键技术,开设了百多个研究课题。该计划目前进展顺利,所获得的技术成果将应用于在役、在研发动机的改进和新一代飞机用发动机的研制。
高推预研共完成上百项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开发了几百个计算机程序,取得很大的成绩。虽然这些研究成果的验证并不充分,但大部分已被应用于型号研制和改进改型。通过二个大型预研计划的实践,使我们对预先研究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高推计划,我们也开始了推比10发动机的发展。
推比10核心机的进度
1. 84年开始推重比10发动机预研的技术论证,88年4月召开了预研选题论证会,90年正式立项开题。
2.94年完成了6个总体方案的顶层设计,完成了项目指南和综合论证,93~96年开展对俄合作,并获得俄罗斯P2000的部分技术。
3.基本确定了推重比10发动机总体方案。有些课题,如平均级压比达1.62的三级压气机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
4.九五期间我们搞出了推比十发动机的三大高压部件,并于十五期间进入验证型核心机阶段。2005年的春天,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624所历经15年研制的推比10核心机CJ2000点火成功,这为我国的推比10一级的发动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CJ2000核心机放大或缩小就可以发展出不同推力量级的高性能发动机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装配推比10发动机的新型国产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这个列兵有点厉害,不知道是哪位大佬的马甲。请PU爷、DDDAAAA爷出来揭批!
据透露,美国商人曾将F16战斗机的引擎F100-PW-220E偷运到中国。
      F100发动机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推重比达8一级军用发动机。在发动机参
数选择中注重提高发动机性能,采用“两高一低”策略,即增压比高、涡轮前温度
高和涵道比低。在材料上采用了高强度重量比、耐高温的合金。F100也是首次使用
单元体结构的战斗机发动机,它由5个单元体组成,各单元体都可更换。
  F100-PW-100发动机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方面的问题,
曾一度使美国前线战斗机处于停飞的危险中。为此,普·惠公司投入大量改进改型
资金,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出了F100-PW-220发动机,基本解决了F100-PW-100存
在的问题,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得到很大改善。
F100-PW-100  1970年3月开始全面工程研制,1972年2月进行60h飞行前规定试验、
1973年10月通过150h定型试验。1974年11月交付空军使用。
F100-PW-200  为适应单发飞机的需要作了一些修改,采用复式燃油泵和备份控制
系统或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
F100/PW1115  F100发动机的无加力燃烧室的改进型。
F100-PW-220  采用了新型风扇和压气机,改进了低压涡轮、数字式发动机电子控
制系统、加力燃烧室和加力燃烧室双点火系统,提高了核心机寿命。
通过采用数字式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使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
或发动机寿命期内无推力衰减,并可连续监控发动机状态。
F100-PW-220E  通过采用一套改型组件可以把早期的F100发动机改进成具有标准构
形的F100-PW-220发动机。使早期的F100发动机具有与F100-PW-220
发动机相同的可靠性、维修性和适用性,同时降低发动机的生产费
用。采用了最先进的热端部件、数字式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齿轮
式主燃油泵和发动机诊断装置。1987年10月在F-16上做了首次飞行
试验,1988年投入使用。

    2月24日,中国航空报头版刊登了我国首台有自主知识产权大推力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定型的消息。这无疑给了自以为是的美国人一个响亮的耳光,靠技术封锁来限制中国发动机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据型号总师张恩和透露,太行的最大推力在132KN,推比7.5,涡前温度1747K,这么高的涡前温度在三代发动机中也是少见的。 涵道比0.78,风扇是3级轴流式,可变弯度进口导叶,压比3.4。压气机采用9级轴流式高压压气机(压比12,绝热效率85),高压压气机0~3级静叶可调,5级后放气,燃烧室是短环形带气动雾化喷嘴,高压涡轮是1级轴流式,低压涡轮是2级轴流式,加力燃烧室是V形加径向混合型火焰稳定器,尾喷管是收敛-扩张可调喷管控制系统,这是我国首次在发动机上采用这种喷管,估计很快将换装我国自己的全向推力矢量喷管(AVEN)。

      发动机控制系统早期型采用电子数模混合控制系统,后期将采用电子全权数字控制系统(FADEC),支承系统为高压转子为1-0-1,低压转子为1-1-1。 高低压涡轮采用对转结构,这在第三代发动机上是极其罕见的,美国也只是在第四代发动机F119上开始采用了对转结构,这种设计能减少飞机作机动飞行时作用于发动机机匣上的载荷,使机匣可以作得轻些;还可以省去低压涡轮导向器,使发动机零件数、长度、重量均减少。
      据信,太行的改进型涡前温度已经达到1800K,推力可能接近F110-GE-134为155KN,如果在太行基本型上继续发展,推比达到9.5左右也不是没有可能,太行发动机未来的大涵道比加力改型可以用于轰炸机,而大涵道比的无加力型可以用于未来的大型运输机。
]]
关于涡扇15
全新一代克里莫夫P2000核心机(国产化型号cj2000)发展出的新发动机,推力将在95—120千牛,推重比预计在10左右, 代号"秦岭--2".
WS15条幅出现2005年8月30日上午,发动机锻件交付430厂(西安航空发动机厂)。WS15是中国下一代发动机,就是常说的四代战机发动机。2005年8月4日,耐人寻味的新机配套出现了。8月4日,重点型号新机锻件新材料、新工艺技术鉴定会。这个“重点型号新机”居然出现在沈阳,“研制和小批生产的多种锻件已通过新机全机静力试验验证,装机使用情况良好。”

    以下内容是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内部专业期刊所公布的和内部人士所透漏的内容整理而成,不涉及我军事机密情况。

结构和系统
进 气 口   进气机匣为全钛结构,有可变弯度的进口导流叶片
风扇         2级轴流式。第1级风扇叶片采用宽弦、空心设计,即叶片由叶盆、叶背两块型板经扩散连接法连接成整体叶片,在连接前,先将两板接合面处纵向地铣出几条槽道形成空腔。这种空心叶片的空心度较小。 用钛合金制的2级风扇转子均采用了整体叶盘结构。单个加工好的叶片用线性摩擦焊焊到轮盘上相应的凸块上(凸块与叶片底部均留有少量加工余量),焊好后再将多余的材料磨去形成完整的整体叶盘, 为保证风扇机匣刚性均匀,保持较均匀的叶尖间隙,风扇机匣作成整环的,为此,风扇转子作成可拆卸的,即第1级盘后带鼓环,第2级盘前带鼓环,与第1级盘连接。增压比约为3.6。2级静子和转子均为三维流设计.
高压压气机 6级轴流式。采用整体叶盘结构。。转子为电子束焊和螺栓连接的混合结构,采用三维流技术设计.带进口导流叶片,零~二级静叶可调。静子部分,进口导流叶片和第1、2级静子叶片为可调,增压比8.16。前2级盘用高温钛合金制成,用电子束焊焊为一体,整体叶盘结构,第 3~ 5级盘由镍基高温合金制成,将盘和叶片用电子束焊焊为一体的整体叶盘结构。第6级盘则为单盘,由粉末冶金制成.整体叶盘结构,用长螺栓前与5级盘 连在一起. 钛合金整体中介机匣和对开的压气机机匣, 前段为钛合金,后段为钢。设有孔探仪窥孔,用以观察转子和其他部件。
燃 烧 室   短环喷雾式。火焰筒采用激光打孔的多孔结构进行冷却. 火焰筒为整体双层浮壁式结构,外层为整体环形壳体,
高压涡轮  单级轴流式。采用国内第二代单晶涡轮叶片材料、隔热涂层和先进冷却结构。单级轴流式,不带冠。采用气膜冷却加冲击冷却方式。转子叶片和导向器叶片材料均为国内第二代单晶材料,叶身上有物理气相沉积的隔热涂层。机匣内衬扇形段通过冷却空气进行叶尖间隙控制。转子叶片和导向器可单独更换。涡轮部件采用单元体结构设计 ,由涡轮转子、导向器、涡轮机匣、涡轮后机匣和轴承机匣等五个组件组成。
低压涡轮 单级轴流式。 与高压转子对转。空心气冷转子叶片,带冠。转子叶片均可单独更换,导向器叶片可分段更换。
加力燃烧室 整体式。系 “RD-33”发动机的设计方案改进而来,采用径向火焰稳定器。火焰稳定器由36根径向稳定器组成。径向稳定器用风扇空气冷却.火焰稳定器由1圈“V”形中心火焰稳定器与24根径向稳定器组成。
尾 喷 管  全程可调收敛-扩张式(以后将采用三元矢量收敛-扩张喷管,在俯仰方向可作±25°偏转。)
控制系统 双通道全权数字电子控制系统(FADEC),按风扇转速和核心机压比调节发动机工作,有故障隔离功能。
技术数据 (为第二阶段设计值)
最大加力推力(daN)    10051(10256kg)
中间推力(daN)      6223
加力耗油率(kg/daN/h)   1.88
中间耗油率(kg/daN/h)  0.665
推重比          10
空气流量(kg/s)      98
涵道比          0.382
总增压比         25.5
涡轮进口温度(℃)     1577
最大直径(mm)       980
长度(mm)         3860
质量(kg)         1026
东拼西凑的东西,锁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