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飞行器合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54:01


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试验性航天站 。全长36米,直径6.7米,重82吨。它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5部分组成,全长36米,最大直径6.7米,重约80吨。
 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接纳过3批航天员,每批3人,在站分别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进行了270多项研究实验,拍摄了18万张太阳活动的照片、4万多张地面照片,还进行了长期失重人体生理学试验和失重下材料加工的试验。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轨道工场
  空间站的最大部分,这是一个“二层小楼”,下层供宇航员睡觉、准备食品、吃饭、整理个人卫生、处理废物,并进行一些实验工作,上层有一个大工作区和贮水箱、贮放食物箱、冷冻箱以及实验设备、用品。轨道工场外面有一个薄的铝制防护罩,发射时这个罩紧贴在轨道工场上,到大气层外自动张开,防护罩距轨道工场127毫米,它遮挡阳光使舱内保护合适的温度,并可防止微流星碰撞;

气闸舱
  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进出口;

对接接合器
  提供与指令服务舱对接的接口;

太阳观测台
  可载人的天文观测台;



  前4部分合称“天空实验室1号”。

指令服务舱 
  即阿波罗飞船的指令服务舱,又称为“天空实验室2号”。
8997_1226288084TaGX.jpg

美国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试验性航天站 。全长36米,直径6.7米,重82吨。它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35公里,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由轨道工作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飞船5部分组成,全长36米,最大直径6.7米,重约80吨。
 航天员由“阿波罗”飞船接送。自1973年5月到1974年2月先后接纳过3批航天员,每批3人,在站分别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进行了270多项研究实验,拍摄了18万张太阳活动的照片、4万多张地面照片,还进行了长期失重人体生理学试验和失重下材料加工的试验。1979年7月11日进入大气层烧毁。

轨道工场
  空间站的最大部分,这是一个“二层小楼”,下层供宇航员睡觉、准备食品、吃饭、整理个人卫生、处理废物,并进行一些实验工作,上层有一个大工作区和贮水箱、贮放食物箱、冷冻箱以及实验设备、用品。轨道工场外面有一个薄的铝制防护罩,发射时这个罩紧贴在轨道工场上,到大气层外自动张开,防护罩距轨道工场127毫米,它遮挡阳光使舱内保护合适的温度,并可防止微流星碰撞;

气闸舱
  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进出口;

对接接合器
  提供与指令服务舱对接的接口;

太阳观测台
  可载人的天文观测台;



  前4部分合称“天空实验室1号”。

指令服务舱 
  即阿波罗飞船的指令服务舱,又称为“天空实验室2号”。
8997_1226288084TaGX.jpg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工程,始于1961年5月,结束于1972年12月,历时11年7个月。阿波罗计划的目的是把人送上月球,实现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并为载人行星探险做技术准备。
  阿波罗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部分组成,发射上升段时还有救生塔。飞船总重量约50t,高约16m连同救生塔约25m。其中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5m,底部直径3.9m,重约6t;服务舱是一个直径为3.9m、高7.6m的圆柱体,重约25 t;而登月舱高6.9m,宽4.3m,质量14t。
阿波罗飞船研制出来后,相继进行过6次无人亚轨道和环地轨道飞行、一次环地飞行、3次载人环月飞行,最后才正式进行了登月飞行。1968年10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7是第一艘载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飞船。在此之前,阿波罗计划中只做了不载人的飞行试验。自阿波罗-7起,到阿波罗-17.和(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为止,美国发射了12艘载人阿波罗飞船。


20090226_3c15aa4a9e078686e555bxXq2zixqVc2.jpg20090226_7e6f45228e4e13221519QYoMcZCqMGZg.jpg20090226_504c4c0b5352666a8afbYT7w8d76A978.jpg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工程,始于1961年5月,结束于1972年12月,历时11年7个月。阿波罗计划的目的是把人送上月球,实现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并为载人行星探险做技术准备。
  阿波罗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部分组成,发射上升段时还有救生塔。飞船总重量约50t,高约16m连同救生塔约25m。其中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5m,底部直径3.9m,重约6t;服务舱是一个直径为3.9m、高7.6m的圆柱体,重约25 t;而登月舱高6.9m,宽4.3m,质量14t。
阿波罗飞船研制出来后,相继进行过6次无人亚轨道和环地轨道飞行、一次环地飞行、3次载人环月飞行,最后才正式进行了登月飞行。1968年10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7是第一艘载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飞船。在此之前,阿波罗计划中只做了不载人的飞行试验。自阿波罗-7起,到阿波罗-17.和(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为止,美国发射了12艘载人阿波罗飞船。


20090226_3c15aa4a9e078686e555bxXq2zixqVc2.jpg20090226_7e6f45228e4e13221519QYoMcZCqMGZg.jpg20090226_504c4c0b5352666a8afbYT7w8d76A978.jpg


美国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间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它由轨道飞行器、外贮箱和固体助推器组成。每架轨道飞行器可重复使用一百次,每次最多可将29.5吨有效载荷送入185至1110公里近地轨道,将14.5吨有效载荷带会地面,航天飞机全长56.14米,高23.34米。轨道飞行器可载三至七人,在轨道上飞行7至30天,即可进入低倾角轨道,也可进入高倾角轨道,可进行回合、对接、停靠,执行人员和货物运送,空间试验,卫星发射、检修和回收等任务。
美国航天飞机由轨道飞行器、外燃料箱和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组成。



  轨道飞行器。简称轨道器,它是美国航天飞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长37.24米,高17.27米,翼展29.79米。 它的前段是航天员座舱,分上、中、下3层。上层为主舱,有飞行控制室、卧室、洗浴室、厨房、健身房兼贮物室,可容纳8人;中层为中舱,也是供航天员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下层为底舱,是设置冷气管道、风扇、水泵、油泵和存放废弃物等的地方。 它的中段为货舱,是放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器和大型实验设备的地方,长18.3米,直径4.6米,可装载24吨物品进入太空,可载19.5吨物资从太空返回地面。货舱的上部可以像蚌壳一样张开。与货舱相连的还有加拿大制造的遥控机械臂,用于施放、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和探测器等航天器。在货舱中也可用上面级火箭将航天器发射到更高的轨道。在货舱中还可对回收的航天器进行修理。 它的后段有垂直尾翼、三台主发动机和两台轨道机动发动机。主发动机在起飞时工作,它使用外挂燃料箱中的推进剂。每台可产生1668千牛的推力。 在轨道器中段和后段外两侧是机翼。 在轨道器的头部和机翼前缘,贴有约2万块防热瓦,保护轨道器在回返时不被气动加热产生的600-1500℃的高温所烧毁。 在轨道器的头锥部和尾部内,还有用于轻微轨道调整的小发动机,共44台。 外挂燃料箱。简称外贮箱,长46.2米,直径8.25米,能装700多吨液氢液氧推进剂,它与轨道器相连。 固体火箭助推器。共两枚,连接在外贮箱两侧上,长45米,直径约3.6米,每枚可产生15682千牛的推力,承担航天飞机起飞时80%的推力。

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
  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与主发动机同时启动,在飞行的头两分钟里为航天飞机提供额外的推力以便摆脱地球引力。大约上升到45公里(24英里)的高空时,助推器与航天飞机/外燃料油箱分离,依靠降落伞下落,最后落进大西洋。船只将其打捞上来,送回陆地,经过检查、维护后供下一次使用。在最初的上升阶段,助推器还协助为整个航天飞机系统导航,两个助推器的推力相当于530万磅。



  除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外,助推器还包含结构、推力矢量控制、分离、回收、电子和仪表等子系统。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是为太空飞行研制的最大的固体推进剂发动机,也是第一种为有人驾驶飞机研制的发动机。这个巨大的发动机包含一个装载固体推进剂的极状发动机箱、一个点火系统、一个可移动的喷嘴和必要的仪器及整合硬件。



  每一个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携带45万公斤(100万磅)推进剂,推进剂在犹他州的一个工厂里混合。推进剂在600加仑的钵中混合,这些钵分别在3个不同的搅拌大楼里,混合完成后的推进剂被送到特别铸造大楼,灌进铸件中。固化的推进剂看上去像硬塑料打字机的橡皮,摸上去也像是橡皮。

外燃料箱
  外燃料箱,英文缩写ET,它是轨道器的“煤气罐”,里面装的是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在发射时,外燃料箱也是航天飞机的“脊柱”,为附加装置----固体燃料推进器和轨道器提供结构支撑。它也是航天飞机惟一不能重复使用的部件,升空大约8.5分钟后,推进剂耗尽,外燃料箱被抛开,与轨道器分离,使命完成。



  在升空时,外燃料箱吸收了三个主发动机和两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负载(780万磅)。当固体火箭助推器在大约45公里的高度分离后,主发动机仍在燃烧的轨道器携带外燃料箱继续上升到地球以上大约113公里的上空,达到接近轨道速度。这个时候,燃料几乎耗尽的外燃料箱分离,依照事先设计的线路下落,其构造的大部分在大气中烧毁,残骸落进大洋里。



  外燃料箱的三个主要部件是:位于前端的氧燃料箱、位于后端的氢燃料箱还有一个中间燃料箱,后者将两个推进燃料箱连在一起,仪表和燃料处理设备也在中间箱里,同时,它也为固体火箭助推器前端提供附着结构。



  氢燃料箱的体积是氧燃料箱的2.5倍,但完全灌满燃料后,其重量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液态氧的密度是液态氢的16倍。



  外燃料箱的皮肤由执保护系统覆盖。热保护系统是一层2.5厘米(1英寸)厚的聚氨酯泡沫涂料,作用是将推进剂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温度,保护皮肤表面不会因为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损坏,也将表面结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外燃料箱包括一个推进剂输出系统,将推进推输送到轨道器的发动机里;一个加压与通风系统,负责调控燃料箱的压力;环境调节系统,负责调控温度,补充中间燃料箱区域的大气;还有一个电子系统,负责分配电力、仪表信号,提供闪电保护。



  外燃料箱推进剂通过一根直径43厘米(17英寸)的连接管输给轨道器,这根连接管在轨道器内部分成三根更细的管子,向每一个发动机输送推进剂。

轨道飞行器
  轨道飞行器既是这套太空运输系统的大脑,又是心脏,这个飞行器与一架DC-9飞机的大小和重量差不多,包括加压乘员舱(通常可以乘载7名宇航员)、巨大的货舱以及安装在其尾部的三个主发动机。



  驾驶舱、生活舱和实验操作站在机身的前部,货物放在机身中部的有效载荷舱里,而轨道器的主发动机和机动推进器则在机身尾部。



  机身前部:驾驶舱、生活舱和实验操作站在机身前部,这一部分有一个加压的乘员舱,并为机头部分、前起落架和前起落架轮舱和门提供支持。



  乘员舱:乘员舱的空间为65.8立方米,在轨道器的前部。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加压的工作间、生活间和储存间。由驾驶舱、中舱/设备舱和一个气密过渡通道组成。在乘员舱后舱壁外面的有效载荷舱里,可以安装一个对接舱和一个有接头的转移通道,以方面对接、乘员进入实验室和到舱外活动。两层的乘员舱前部有一个驾驶舱,机长的座位在驾驶舱的左边,飞行员的座位在右边。



  驾驶舱:驾驶舱通常设计成驾驶员/副驾驶员都可操作模式,这样在任何一个座位上都可以驾驶轨道器,也可以执行单个人的紧急返回任务。每个座位上都有手动飞行控制器,包括旋转和转换驾驶杆、方向舵踏板和减速板控制器。驾驶舱里可以坐4个人。轨道显示器和控制器在驾驶舱/乘员舱的尾部,左边的轨道显示器和控制器是用来操纵轨道飞行器的,右边的轨道显示器和控制器是用来操纵有效载荷的。在驾驶舱里共有2020多个分散的显示器和控制器。



  在驾驶舱上层有6块耐压挡风玻璃、两个顶部窗子和两个后视的有效载荷舱窗,乘员舱的中央部分或层舱里的乘员进出舱口上也有一个窗子。



  中舱:中舱有为4个乘员睡眠室准备的物资和储藏设施,中舱还存有氢氧化锂单人救生器呼吸袋和其它装置、废物管理系统、个人卫生间和工作桌/餐桌。



  一般情况下,中舱最大乘员数是7人。中舱可以经过改造储存和睡眠供应设施增加3个救援座椅。而救援座椅可以调节,将救援的乘员人数从3人增加到最多7人。



  气密过渡通道:气密过渡通道为太空行走提供通道,可以安装在下列位置的任何一个位置:中舱区里的轨道飞行器乘员舱里面,而中舱区在后舱壁;安装在舱壁上或者通道接头上部的机舱外面的通道接头可以把加压的太空实验室舱与轨道飞行器舱联结在一起。对接舱也可以充当太空行走的气密过渡通道。



  气密过渡通道里有两套太空服,可以支持两次6个小时的太空行走任务和一次意外或者紧急太空舱外活动,还可以提供机动支援,比如扶手,让宇航员执行各种任务。气密过渡舱有两个宇航员房间可供换太空服用。



  机身中部:除了构成轨道飞行器的有效载荷舱外,机身中部还要支撑有效载荷舱门、铰链和固定配件、前机翼前缘凸齿以及大量轨道飞行器系统组件。每个有效载荷舱门支撑4个散热器面板,当这些门打开时,倾斜的散热器就会松开,移动到合适位置,这可以让热量从各面板的两侧散发出去,反之,4个舱尾散热器面板将只能从上部散发热量。有一些有效载荷可能不会直接与轨道飞行器联结,但有效载荷载体却会被连接到轨道飞行器上。具有惯性的上段、加压舱或者任何承载有效载荷的特别托架都是典型的载体。



  遥控操作系统是一个15.2米长的有关节的机械臂,可以在轨道飞行器的驾驶舱里对其进行遥控。机械臂的“肘”和“腕”关节可以活动,可以抓住有效载荷将其从有效载荷舱里取出来送到合适地点,或者将有效载荷回收进舱里,保证安全返回地球。机械臂外侧终端附近的一个电视摄像机和照明设施可以让操作员在电视监视器上看到他的手正在做什么。另外,有效载荷舱的每一侧都安装3个照明灯。



  机身尾部:机身尾部包含左右轨道操纵系统、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机身襟翼、垂直尾翼和轨道飞行器/外燃料箱的后部配件。前舱壁将机身尾部与中部隔开,舱壁的上层部分联接在垂直尾翼上,内部承受推力结构支持航天飞机的三个主发动机、低压涡轮泵和推进剂输送管。

主发动机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与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联接在一起的三个主发动机在最初上升阶段为轨道飞行器提供推力,使之脱离地球引力。在发射后,主发动机继续运作8.5分钟左右,这段期间是航天飞机用动力推动飞行。



  当固体燃料火箭被抛开后,主发动机提供的推力将航天飞机的速度在6分钟里从每小时4,828公里提高到每小时27,358公里以上并进入飞行轨道。



  在航天飞机加速时,主发动机会燃烧掉50万加仑的液态推进剂,这些推进剂由巨大的橙色外挂燃料箱提供,主发动机燃烧液氢和液氧,而液氢是世界上第二最冷的液体,温度在零下华氏423度(摄氏零下252.8度)



  发动机一开始排放的是氢和氧合成的水汽。主发动机在分阶段燃烧周期内使用高能推进剂产生推力,推进剂的一部分在双重预烧器里消耗掉,产生高压热气,推动涡轮泵。燃烧是在主燃烧室完成的,主发动机燃烧室里的温度可达到华氏6000度(摄氏3315.6度)。每个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使用的液氧/液氢比例是6比1,产生水平推力179,097千克(375,000磅)、垂直推力213,188千克(470,000磅)。



  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可在65%至109%的范围内调节,这样,点火发动和初始上升阶段可以有更大的推力,而在最后的上升阶段减少推力,将加速度限制在3g以下。在上升阶段,发动机的万向接头(平衡架)可提供倾斜、偏航和滚动控制。
8997_12262893213SY6.jpg

美国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间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它由轨道飞行器、外贮箱和固体助推器组成。每架轨道飞行器可重复使用一百次,每次最多可将29.5吨有效载荷送入185至1110公里近地轨道,将14.5吨有效载荷带会地面,航天飞机全长56.14米,高23.34米。轨道飞行器可载三至七人,在轨道上飞行7至30天,即可进入低倾角轨道,也可进入高倾角轨道,可进行回合、对接、停靠,执行人员和货物运送,空间试验,卫星发射、检修和回收等任务。
美国航天飞机由轨道飞行器、外燃料箱和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组成。



  轨道飞行器。简称轨道器,它是美国航天飞机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长37.24米,高17.27米,翼展29.79米。 它的前段是航天员座舱,分上、中、下3层。上层为主舱,有飞行控制室、卧室、洗浴室、厨房、健身房兼贮物室,可容纳8人;中层为中舱,也是供航天员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下层为底舱,是设置冷气管道、风扇、水泵、油泵和存放废弃物等的地方。 它的中段为货舱,是放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器和大型实验设备的地方,长18.3米,直径4.6米,可装载24吨物品进入太空,可载19.5吨物资从太空返回地面。货舱的上部可以像蚌壳一样张开。与货舱相连的还有加拿大制造的遥控机械臂,用于施放、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和探测器等航天器。在货舱中也可用上面级火箭将航天器发射到更高的轨道。在货舱中还可对回收的航天器进行修理。 它的后段有垂直尾翼、三台主发动机和两台轨道机动发动机。主发动机在起飞时工作,它使用外挂燃料箱中的推进剂。每台可产生1668千牛的推力。 在轨道器中段和后段外两侧是机翼。 在轨道器的头部和机翼前缘,贴有约2万块防热瓦,保护轨道器在回返时不被气动加热产生的600-1500℃的高温所烧毁。 在轨道器的头锥部和尾部内,还有用于轻微轨道调整的小发动机,共44台。 外挂燃料箱。简称外贮箱,长46.2米,直径8.25米,能装700多吨液氢液氧推进剂,它与轨道器相连。 固体火箭助推器。共两枚,连接在外贮箱两侧上,长45米,直径约3.6米,每枚可产生15682千牛的推力,承担航天飞机起飞时80%的推力。

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
  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与主发动机同时启动,在飞行的头两分钟里为航天飞机提供额外的推力以便摆脱地球引力。大约上升到45公里(24英里)的高空时,助推器与航天飞机/外燃料油箱分离,依靠降落伞下落,最后落进大西洋。船只将其打捞上来,送回陆地,经过检查、维护后供下一次使用。在最初的上升阶段,助推器还协助为整个航天飞机系统导航,两个助推器的推力相当于530万磅。



  除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外,助推器还包含结构、推力矢量控制、分离、回收、电子和仪表等子系统。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是为太空飞行研制的最大的固体推进剂发动机,也是第一种为有人驾驶飞机研制的发动机。这个巨大的发动机包含一个装载固体推进剂的极状发动机箱、一个点火系统、一个可移动的喷嘴和必要的仪器及整合硬件。



  每一个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携带45万公斤(100万磅)推进剂,推进剂在犹他州的一个工厂里混合。推进剂在600加仑的钵中混合,这些钵分别在3个不同的搅拌大楼里,混合完成后的推进剂被送到特别铸造大楼,灌进铸件中。固化的推进剂看上去像硬塑料打字机的橡皮,摸上去也像是橡皮。

外燃料箱
  外燃料箱,英文缩写ET,它是轨道器的“煤气罐”,里面装的是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在发射时,外燃料箱也是航天飞机的“脊柱”,为附加装置----固体燃料推进器和轨道器提供结构支撑。它也是航天飞机惟一不能重复使用的部件,升空大约8.5分钟后,推进剂耗尽,外燃料箱被抛开,与轨道器分离,使命完成。



  在升空时,外燃料箱吸收了三个主发动机和两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负载(780万磅)。当固体火箭助推器在大约45公里的高度分离后,主发动机仍在燃烧的轨道器携带外燃料箱继续上升到地球以上大约113公里的上空,达到接近轨道速度。这个时候,燃料几乎耗尽的外燃料箱分离,依照事先设计的线路下落,其构造的大部分在大气中烧毁,残骸落进大洋里。



  外燃料箱的三个主要部件是:位于前端的氧燃料箱、位于后端的氢燃料箱还有一个中间燃料箱,后者将两个推进燃料箱连在一起,仪表和燃料处理设备也在中间箱里,同时,它也为固体火箭助推器前端提供附着结构。



  氢燃料箱的体积是氧燃料箱的2.5倍,但完全灌满燃料后,其重量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液态氧的密度是液态氢的16倍。



  外燃料箱的皮肤由执保护系统覆盖。热保护系统是一层2.5厘米(1英寸)厚的聚氨酯泡沫涂料,作用是将推进剂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温度,保护皮肤表面不会因为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损坏,也将表面结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外燃料箱包括一个推进剂输出系统,将推进推输送到轨道器的发动机里;一个加压与通风系统,负责调控燃料箱的压力;环境调节系统,负责调控温度,补充中间燃料箱区域的大气;还有一个电子系统,负责分配电力、仪表信号,提供闪电保护。



  外燃料箱推进剂通过一根直径43厘米(17英寸)的连接管输给轨道器,这根连接管在轨道器内部分成三根更细的管子,向每一个发动机输送推进剂。

轨道飞行器
  轨道飞行器既是这套太空运输系统的大脑,又是心脏,这个飞行器与一架DC-9飞机的大小和重量差不多,包括加压乘员舱(通常可以乘载7名宇航员)、巨大的货舱以及安装在其尾部的三个主发动机。



  驾驶舱、生活舱和实验操作站在机身的前部,货物放在机身中部的有效载荷舱里,而轨道器的主发动机和机动推进器则在机身尾部。



  机身前部:驾驶舱、生活舱和实验操作站在机身前部,这一部分有一个加压的乘员舱,并为机头部分、前起落架和前起落架轮舱和门提供支持。



  乘员舱:乘员舱的空间为65.8立方米,在轨道器的前部。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加压的工作间、生活间和储存间。由驾驶舱、中舱/设备舱和一个气密过渡通道组成。在乘员舱后舱壁外面的有效载荷舱里,可以安装一个对接舱和一个有接头的转移通道,以方面对接、乘员进入实验室和到舱外活动。两层的乘员舱前部有一个驾驶舱,机长的座位在驾驶舱的左边,飞行员的座位在右边。



  驾驶舱:驾驶舱通常设计成驾驶员/副驾驶员都可操作模式,这样在任何一个座位上都可以驾驶轨道器,也可以执行单个人的紧急返回任务。每个座位上都有手动飞行控制器,包括旋转和转换驾驶杆、方向舵踏板和减速板控制器。驾驶舱里可以坐4个人。轨道显示器和控制器在驾驶舱/乘员舱的尾部,左边的轨道显示器和控制器是用来操纵轨道飞行器的,右边的轨道显示器和控制器是用来操纵有效载荷的。在驾驶舱里共有2020多个分散的显示器和控制器。



  在驾驶舱上层有6块耐压挡风玻璃、两个顶部窗子和两个后视的有效载荷舱窗,乘员舱的中央部分或层舱里的乘员进出舱口上也有一个窗子。



  中舱:中舱有为4个乘员睡眠室准备的物资和储藏设施,中舱还存有氢氧化锂单人救生器呼吸袋和其它装置、废物管理系统、个人卫生间和工作桌/餐桌。



  一般情况下,中舱最大乘员数是7人。中舱可以经过改造储存和睡眠供应设施增加3个救援座椅。而救援座椅可以调节,将救援的乘员人数从3人增加到最多7人。



  气密过渡通道:气密过渡通道为太空行走提供通道,可以安装在下列位置的任何一个位置:中舱区里的轨道飞行器乘员舱里面,而中舱区在后舱壁;安装在舱壁上或者通道接头上部的机舱外面的通道接头可以把加压的太空实验室舱与轨道飞行器舱联结在一起。对接舱也可以充当太空行走的气密过渡通道。



  气密过渡通道里有两套太空服,可以支持两次6个小时的太空行走任务和一次意外或者紧急太空舱外活动,还可以提供机动支援,比如扶手,让宇航员执行各种任务。气密过渡舱有两个宇航员房间可供换太空服用。



  机身中部:除了构成轨道飞行器的有效载荷舱外,机身中部还要支撑有效载荷舱门、铰链和固定配件、前机翼前缘凸齿以及大量轨道飞行器系统组件。每个有效载荷舱门支撑4个散热器面板,当这些门打开时,倾斜的散热器就会松开,移动到合适位置,这可以让热量从各面板的两侧散发出去,反之,4个舱尾散热器面板将只能从上部散发热量。有一些有效载荷可能不会直接与轨道飞行器联结,但有效载荷载体却会被连接到轨道飞行器上。具有惯性的上段、加压舱或者任何承载有效载荷的特别托架都是典型的载体。



  遥控操作系统是一个15.2米长的有关节的机械臂,可以在轨道飞行器的驾驶舱里对其进行遥控。机械臂的“肘”和“腕”关节可以活动,可以抓住有效载荷将其从有效载荷舱里取出来送到合适地点,或者将有效载荷回收进舱里,保证安全返回地球。机械臂外侧终端附近的一个电视摄像机和照明设施可以让操作员在电视监视器上看到他的手正在做什么。另外,有效载荷舱的每一侧都安装3个照明灯。



  机身尾部:机身尾部包含左右轨道操纵系统、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机身襟翼、垂直尾翼和轨道飞行器/外燃料箱的后部配件。前舱壁将机身尾部与中部隔开,舱壁的上层部分联接在垂直尾翼上,内部承受推力结构支持航天飞机的三个主发动机、低压涡轮泵和推进剂输送管。

主发动机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与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联接在一起的三个主发动机在最初上升阶段为轨道飞行器提供推力,使之脱离地球引力。在发射后,主发动机继续运作8.5分钟左右,这段期间是航天飞机用动力推动飞行。



  当固体燃料火箭被抛开后,主发动机提供的推力将航天飞机的速度在6分钟里从每小时4,828公里提高到每小时27,358公里以上并进入飞行轨道。



  在航天飞机加速时,主发动机会燃烧掉50万加仑的液态推进剂,这些推进剂由巨大的橙色外挂燃料箱提供,主发动机燃烧液氢和液氧,而液氢是世界上第二最冷的液体,温度在零下华氏423度(摄氏零下252.8度)



  发动机一开始排放的是氢和氧合成的水汽。主发动机在分阶段燃烧周期内使用高能推进剂产生推力,推进剂的一部分在双重预烧器里消耗掉,产生高压热气,推动涡轮泵。燃烧是在主燃烧室完成的,主发动机燃烧室里的温度可达到华氏6000度(摄氏3315.6度)。每个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使用的液氧/液氢比例是6比1,产生水平推力179,097千克(375,000磅)、垂直推力213,188千克(470,000磅)。



  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可在65%至109%的范围内调节,这样,点火发动和初始上升阶段可以有更大的推力,而在最后的上升阶段减少推力,将加速度限制在3g以下。在上升阶段,发动机的万向接头(平衡架)可提供倾斜、偏航和滚动控制。
8997_12262893213SY6.jpg


联盟号(俄语:Союз)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的名字。与之相对应的载人航天计划称为联盟计划。 联盟号飞船是苏联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是俄罗斯航天部门现在拥有的唯一一种可载人航天器,也是可向国际空间站输送宇航员的仅有2种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其他衍生物包括进步号货运飞船,这是一种设计的十分成功的无人货物运输飞船,在维持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转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xinsrc_2420405231702796134282.jpg



联盟号(俄语:Союз)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的名字。与之相对应的载人航天计划称为联盟计划。 联盟号飞船是苏联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是俄罗斯航天部门现在拥有的唯一一种可载人航天器,也是可向国际空间站输送宇航员的仅有2种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其他衍生物包括进步号货运飞船,这是一种设计的十分成功的无人货物运输飞船,在维持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转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xinsrc_2420405231702796134282.jpg



礼炮号空间站是苏联发射的低轨道载人航天站。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从此载入太空飞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礼炮1号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它在约200多千米高的轨道上运行,站上装有各种试验设备,照相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与联盟号载入飞般对接组成居住舱,容积100立方米,可住6名宇航员。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每艘飞船各载3名宇航员,共在空间站上停留26天。礼炮1号完成使命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自1971年4月19日至1982年4月11日,苏联一共发射了7座礼炮号空间站。其中1~5号为第一代,与联盟号宇宙飞船对接,组成“礼炮—联盟”航天复合体,前5座只有一个对接口,即只能与一艘飞船对接飞行。因站上携带的食品,氧气,燃料等储备有限,在太空寿命都不很长。经过改进的礼炮6号和7号空间站为第二代,增加了一个对接口,除接待联盟号飞船外,还可与进步号货运飞船对接,用以补给宇航员生活所需的名种用品,上述三者组成航天复合体,是从事宇宙物理、地球大气现象、医学—生物学、地球资源调查等各种科学研究和工艺试验的航天实验室。1977年9月29日发射上天的礼炮6号空间站,在太空飞行近5年,共接待18艘联盟号和联盟T号载人飞船。有16批33名宇航到站上工作,累计载人飞行176天。其中1980年宇航员波波夫和柳明创造了在空间站飞行185天的纪录。1982年4月19日礼炮7空间站进入轨道飞行,接待了联盟T号飞船的11批28名宇航,其中包括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特别是1984年3名宇航员基齐姆,索洛维约夫和阿季科夫在空间站创造了237天的飞行纪录。礼炮7号空间站载入飞行累计达800多天,直到1986年8月才停止载人飞行。

空间站与地球资源遥感有关的活动主要有:①礼炮4~5号,轨道高度245公里,倾角51.6°。载有KATE—140航天摄影机,其焦距为144毫米,像幅18×18厘米2,覆盖地面450×450公里2,地面分辨率30米,使用黑白全色、彩色和两层彩色红外胶片,获得东起千岛群岛、远东,西至中亚,面积达2200万公里2的地面照片,用于编制1:10万比例尺的专题地图和进行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②礼炮6~7号,轨道高度260公里,倾角65°。载有MKF—6型多光谱摄影机,焦距125毫米,像幅55×81毫米2,覆盖地面114.4×168.5公里2,采用的6个波段分别为0.45~0.52、0.52~0.60、0.57~0.65、0.63~0.72、0.69~0.77、0.75~0.94微米。地面分辨率在可见光波段为16~22米,在近红外波段为40~48米。仅礼炮6号在1977年9月至1981年1月,就获得5万多幅航天遥感像片,覆盖了4860万公里2。1978年,礼炮6号开始用KATE—140航天摄影机对地面进行交向摄影,获取立体影像,用于立体测图。更新一代的航天站“和平号”于1986年2月20日上天,有6个对接口,开辟了载人航天从考察试验向广泛进行生产活动过渡的新阶段。
220587792.jpg

礼炮号空间站是苏联发射的低轨道载人航天站。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从此载入太空飞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礼炮1号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它在约200多千米高的轨道上运行,站上装有各种试验设备,照相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与联盟号载入飞般对接组成居住舱,容积100立方米,可住6名宇航员。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每艘飞船各载3名宇航员,共在空间站上停留26天。礼炮1号完成使命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自1971年4月19日至1982年4月11日,苏联一共发射了7座礼炮号空间站。其中1~5号为第一代,与联盟号宇宙飞船对接,组成“礼炮—联盟”航天复合体,前5座只有一个对接口,即只能与一艘飞船对接飞行。因站上携带的食品,氧气,燃料等储备有限,在太空寿命都不很长。经过改进的礼炮6号和7号空间站为第二代,增加了一个对接口,除接待联盟号飞船外,还可与进步号货运飞船对接,用以补给宇航员生活所需的名种用品,上述三者组成航天复合体,是从事宇宙物理、地球大气现象、医学—生物学、地球资源调查等各种科学研究和工艺试验的航天实验室。1977年9月29日发射上天的礼炮6号空间站,在太空飞行近5年,共接待18艘联盟号和联盟T号载人飞船。有16批33名宇航到站上工作,累计载人飞行176天。其中1980年宇航员波波夫和柳明创造了在空间站飞行185天的纪录。1982年4月19日礼炮7空间站进入轨道飞行,接待了联盟T号飞船的11批28名宇航,其中包括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特别是1984年3名宇航员基齐姆,索洛维约夫和阿季科夫在空间站创造了237天的飞行纪录。礼炮7号空间站载入飞行累计达800多天,直到1986年8月才停止载人飞行。

空间站与地球资源遥感有关的活动主要有:①礼炮4~5号,轨道高度245公里,倾角51.6°。载有KATE—140航天摄影机,其焦距为144毫米,像幅18×18厘米2,覆盖地面450×450公里2,地面分辨率30米,使用黑白全色、彩色和两层彩色红外胶片,获得东起千岛群岛、远东,西至中亚,面积达2200万公里2的地面照片,用于编制1:10万比例尺的专题地图和进行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②礼炮6~7号,轨道高度260公里,倾角65°。载有MKF—6型多光谱摄影机,焦距125毫米,像幅55×81毫米2,覆盖地面114.4×168.5公里2,采用的6个波段分别为0.45~0.52、0.52~0.60、0.57~0.65、0.63~0.72、0.69~0.77、0.75~0.94微米。地面分辨率在可见光波段为16~22米,在近红外波段为40~48米。仅礼炮6号在1977年9月至1981年1月,就获得5万多幅航天遥感像片,覆盖了4860万公里2。1978年,礼炮6号开始用KATE—140航天摄影机对地面进行交向摄影,获取立体影像,用于立体测图。更新一代的航天站“和平号”于1986年2月20日上天,有6个对接口,开辟了载人航天从考察试验向广泛进行生产活动过渡的新阶段。
220587792.jpg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1988年11月15日,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自1988年至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有再进行过太空飞行,和平号空间站只能利用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作为往返工具。按原计划,第二架航天飞机将于1991年首飞,第3架则是在1992年建造完成,而首次载人飞行将在1994-1995年间进行。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一切都没有实现。所有航天飞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而未完工的两架则已在90年代中期被拆解。



  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
3a86813d6926cd44bba1671b.jpg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1988年11月15日,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自1988年至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没有再进行过太空飞行,和平号空间站只能利用飞船和美国航天飞机作为往返工具。按原计划,第二架航天飞机将于1991年首飞,第3架则是在1992年建造完成,而首次载人飞行将在1994-1995年间进行。但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一切都没有实现。所有航天飞机只能存放在库房中,任灰尘飞扬,仪器老化。而未完工的两架则已在90年代中期被拆解。



  2002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
3a86813d6926cd44bba1671b.jpg


和平号是苏联/俄罗斯的第3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设计成在轨多模块组装,站上长期有人工作。世界上第一个非长久性空间站是苏联于1969年1月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 驾驶的“联盟 4 号”飞船同“联盟 5 号”飞船实行了接近和对接。“联盟 5 号”上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叶夫根尼·赫鲁诺夫穿上宇宙服进 入了“联盟 4 号”。苏联人把对接后的组合飞船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51.6度,轨道高度300~400千米。自发射后除3次短期无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和平号核心舱于1986年2月20日发射,它提供基本的服务、航天员居住、生保、电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联盟-TM载人飞船为和平号接送航天员,进步-M货运飞船则为和平号运货。航天飞机和平号核心舱共有6个对接口,可同时与多个舱段对接。到1990年,苏联只为和平号核心舱增加了3个对接舱:即1987年与核心舱对接的量子-1(载有望远镜和姿态控制及生命保障设备)、1989年对接的量子-2(载有用于舱外活动的气闸舱、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和生命保障设备等)、1990年对接的晶体舱(载有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技术设备和一个特别的对接装置,它可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接)。俄罗斯自1995年起发射了3个舱,先后与和平号对接,这3个舱是:1995年发射的光谱号(载有太阳电池翼和科学设备)和一个对接舱(停靠在晶体号特别对接口上,用于与航天飞机对接)以及1996年4月26日发射的和平号的最后一个舱体--自然号(载有对地观测和微重力研究设备)。自此和平号在轨组装完毕。全部装成的和平号空间站全长87米,质量达175吨(如与航天飞机对接则达223吨),有效容积470立方米。



  作为美俄国际空间站合作计划的一部分,美国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实施了交会和对接,在轨对接期间,进行了设备和航天员的交换。1995年2月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在太空交会,两航天器相距仅11.3米。同年6月29日,和平号空间站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轨首次对接成功,美俄航天员在太空相逢,联合飞行了5天。美国女航天员露西德1996年3月22日在航天飞机第3次与和平号对接后进入空间站,到1996年9月26日才返回地面,在太空度过了188天,创造了妇女太空飞行新记录。在这项合作中,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共进行了9次对接,为建造和运营国际空间站积累了经验。

和平号空间站原设计寿命5年,到1999年它已在轨工作了12年多,除俄罗斯的航天员外,还接待了其他国家和组织的航天员,他们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和平号设备老化,加之俄罗斯资金匮乏,从1999年8月28日起,和平号进入无人自动飞行状态,最终坠入大气层焚毁,完成其历史使命。它的完成体现了苏联当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航天业的实力。

8997_1225806676q1zX.jpg



和平号是苏联/俄罗斯的第3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设计成在轨多模块组装,站上长期有人工作。世界上第一个非长久性空间站是苏联于1969年1月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 驾驶的“联盟 4 号”飞船同“联盟 5 号”飞船实行了接近和对接。“联盟 5 号”上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叶夫根尼·赫鲁诺夫穿上宇宙服进 入了“联盟 4 号”。苏联人把对接后的组合飞船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51.6度,轨道高度300~400千米。自发射后除3次短期无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和平号核心舱于1986年2月20日发射,它提供基本的服务、航天员居住、生保、电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联盟-TM载人飞船为和平号接送航天员,进步-M货运飞船则为和平号运货。航天飞机和平号核心舱共有6个对接口,可同时与多个舱段对接。到1990年,苏联只为和平号核心舱增加了3个对接舱:即1987年与核心舱对接的量子-1(载有望远镜和姿态控制及生命保障设备)、1989年对接的量子-2(载有用于舱外活动的气闸舱、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和生命保障设备等)、1990年对接的晶体舱(载有2个太阳电池翼、科学技术设备和一个特别的对接装置,它可与美国航天飞机对接)。俄罗斯自1995年起发射了3个舱,先后与和平号对接,这3个舱是:1995年发射的光谱号(载有太阳电池翼和科学设备)和一个对接舱(停靠在晶体号特别对接口上,用于与航天飞机对接)以及1996年4月26日发射的和平号的最后一个舱体--自然号(载有对地观测和微重力研究设备)。自此和平号在轨组装完毕。全部装成的和平号空间站全长87米,质量达175吨(如与航天飞机对接则达223吨),有效容积470立方米。



  作为美俄国际空间站合作计划的一部分,美国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实施了交会和对接,在轨对接期间,进行了设备和航天员的交换。1995年2月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在太空交会,两航天器相距仅11.3米。同年6月29日,和平号空间站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轨首次对接成功,美俄航天员在太空相逢,联合飞行了5天。美国女航天员露西德1996年3月22日在航天飞机第3次与和平号对接后进入空间站,到1996年9月26日才返回地面,在太空度过了188天,创造了妇女太空飞行新记录。在这项合作中,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共进行了9次对接,为建造和运营国际空间站积累了经验。

和平号空间站原设计寿命5年,到1999年它已在轨工作了12年多,除俄罗斯的航天员外,还接待了其他国家和组织的航天员,他们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和平号设备老化,加之俄罗斯资金匮乏,从1999年8月28日起,和平号进入无人自动飞行状态,最终坠入大气层焚毁,完成其历史使命。它的完成体现了苏联当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航天业的实力。

8997_1225806676q1zX.jpg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爱尔兰)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其设计寿命为10~15年,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建成后总质量将达438吨,长108米。

其主要结构是:



  (1)基础桁架。它用来安装各舱段、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



  (2)居住舱。它主要用于航天员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厕所、淋浴、睡站和医疗设施,由美国承担研制和发射到太空。



  (3)服务舱。它内含科学仪器设备等服务设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4)功能货舱。它内设有航天员生命保障设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如厕所、卫生设施等),以及电源、燃料暂存地等,舱体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5)多个实验舱。其中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实验舱将提供总计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罗斯的实验舱中也有20个实验机柜。另外,日本的实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实验。



  (6)3个节点舱。它们由美国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的通道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口。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余地。



  (7)能源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帆板。它们由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提供。



  (8)移动服务系统(具体是遥操纵机械臂)。它由加拿大研制。
2f9cbdcc1a32732100e9283a.jpg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爱尔兰)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其设计寿命为10~15年,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大气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建成后总质量将达438吨,长108米。

其主要结构是:



  (1)基础桁架。它用来安装各舱段、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



  (2)居住舱。它主要用于航天员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厕所、淋浴、睡站和医疗设施,由美国承担研制和发射到太空。



  (3)服务舱。它内含科学仪器设备等服务设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4)功能货舱。它内设有航天员生命保障设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如厕所、卫生设施等),以及电源、燃料暂存地等,舱体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5)多个实验舱。其中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实验舱将提供总计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罗斯的实验舱中也有20个实验机柜。另外,日本的实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实验。



  (6)3个节点舱。它们由美国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的通道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口。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余地。



  (7)能源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帆板。它们由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提供。



  (8)移动服务系统(具体是遥操纵机械臂)。它由加拿大研制。
2f9cbdcc1a32732100e9283a.jpg
上升号飞船重5.32吨,球形乘员舱直径与东方号飞船大体相同,改进之处是提高了舱体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员在座舱内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时不再采用弹射方式,而是随乘员舱一起软着陆。上升1号载3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24小时17分钟;上升2号载两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26小时2分钟。
1963 年底,一家美国刊物透露,美国将在 1964 年春进行两次不载人的 发射——“双子星座”和“阿波罗”飞船。这使苏联总理兼党的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感到着急,于是命令苏联宇宙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在下一个革命 节,即 1964 年11 月7 日前把三位宇航员同时送上天,压倒美国。这使科罗廖夫大感为难:设计新飞船时间上来不及,仍用“东方号”又容不下3名宇 航员,最后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冒险”,在“东方号”的基础上改装。原先的 1 张座椅改为3张,并排放不下,改为三角形置放。由于运载火箭的最大载荷不过 5300多公斤,所以苏联进口了新的无线电设备和仪器,取代原先“东方号”上笨重的设备。为把重量降到最小限度,科学家们将不必要的螺栓等 拆卸下来,尽力减轻每 1 克多余的重量。最后连 3 位宇航员的食物也只局限于水果、蔬菜和肉类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终于过了“重量关”。与此 同时,苏联科学家还解决了宇航员的着陆问题。“上升号”舱内挤塞了3名宇航员后当然不能再使用弹射座椅,熔接密封的座舱决定了他们必须和飞船 一起着陆。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制出了用卡普隆合成材料做成的降落伞。这 种降落伞能使飞船座舱整个地安全着陆。

因为时间紧迫,上升号飞船的形状和东方号没多大差别,只是在下降舱的侧部加装了可伸缩的气密舱,用作航天员进入太空的通道。另外由于上升号飞船的飞行轨道有所提高,处于200~300千米之间,如果反推火箭出现故障,极稀薄的大气不足以产生足够的阻力令飞船在半个月内降低轨道,因此在返回舱的顶部安装了备份的固体反推火箭。除此以外,由于技术的成熟,上升号取消了弹射座椅,代之为两个座椅。在回收时利用减速伞降低飞船速度,并在接近地面时利用主伞下端两个小固体火箭,进一步减小飞船的着陆速度。

1965年3月18日,上升2号载着两名航天员——列昂诺夫和贝里亚耶夫,又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举:太空行走。太空行走是由列昂诺夫完成的,他通过气密舱进入太空,靠一根5米长的绳子与飞船连在一起。返回飞船时由于航天服在真空中膨胀起来,列昂诺夫怎么也无法通过舱口,经过了8分钟的挣扎他才回到飞船中。
双子星座号系列飞船是美国的第二代载人飞船,总共进行了12次飞行试验,双子星座计划主要是为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提供飞行经验、准备各种技术条件。
双子星座号飞船形状与水星号飞船相似,基本呈圆锥——钟形,全长5.7m,底部最大直径3m,重约3.0~3.9t。
返回舱:乘2名航天员,全长3.4m,最大直径2.3m,航天员活动空间2.55m3。总重量1982kg,其中包括2名航天员的体重144kg和座倚的重量426kg。舱内用纯氧,压力340mPa。
设备舱:长1.4m,最大直径3.05m,重1278kg,其中环控生保系统的重量为117kg。
飞船结构采用分舱段布局原则,把每个分系统的所有部件都放置在一个紧凑的舱体内,这样既便于检查和组装又便于出故障时更换;从第5艘到第12艘双子星座飞船都是用了燃料电池,这种电池结构较简单、紧凑,能耐冲击和振动,体积小、重量轻、比功率高;飞船还采用弹射座椅作为紧急救生手段,它不仅在发射阶段而且在着陆阶段可为航天员提供一种救生手段。
双子星座号飞船与水星号飞船相比,作了较大的改进,实现了载2名航天员飞行。飞船设计为手控操纵为主,在双子星座飞行中,航天员真正成为飞船的驾驶与操纵人员,并且除人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情况的实验外,还进行了一些技术试验,实现了一些新的空间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包括航天员舱外活动技术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以及使用计算机的自动飞行控制技术。



  双子星座计划共进行了10次载人飞行,总计飞行时间971小时48分。
xinsrc_32209051616497181432277.jpg
水星号飞船(Mercury spacecraft)美国第一个载人飞船系列。从1961年5月-1963年5月美国共发射6艘“水星”号飞船,目的是试验飞船各种工程系统的性能,考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在失重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以及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遇到超重的忍耐力等。
飞船由圆台形座舱和圆柱形伞舱组成,在发射时,水星号飞船的顶端还有一个高约5米的救生塔。座舱内可乘坐一名航天员,设计的最长飞行时间为2天。在座舱外面大钝头处覆盖一层很厚的防热材料。飞船返回前点燃制动火箭,然后抛弃制动火箭组合件,再入大气层,下降到低空时打开降落伞,航天员与飞船一起溅落在海上,由直升机和打捞船只回收。1961年5月5日水星号飞船进行了首次亚轨道载人飞行,运行中航天员曾试验使用手控装置保持飞行路线,进行滚动和偏航飞行,拍摄了地球陆地构造、气象云图和天体等照片。



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从 1961 年4月~1963年6月共发射6艘。东方1号飞船是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东方号飞船用于单艘和编队载人飞行。
飞船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舱组成,重约4.73吨。在轨道上飞行时与圆柱形的末级运载火箭连在一起,总长7.35米。东方号飞船由密封座舱(2400千克)和工作舱组成,质量约4730千克。



  球形座舱直径2.3米,能乘坐1名航天员,舱壁上有 3个舷窗。舱外表面覆盖一层防热材料。座舱内有可供飞行10昼夜的生命保障系统、弹射座椅和无线电、光学、导航等仪器设备。东方号飞船在返回前抛掉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约 7千米高度时,航天员弹出飞船座舱,然后用降落伞单独着陆。仪器舱位于座舱后面,舱内装有化学电池、返回反推火箭和其他辅助设备。东方号飞船既可自动控制,也可由航天员手控。飞船飞行轨道的近地点约为 180 千米,远地点为222~327千米,倾角约65°,周期约89分钟。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行 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1963 年6月16日,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尼古拉耶娃-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 6 号进入太空。东方号飞船系列在空间进行了科学、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以及技术试验后,都已安全返回地面。



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从 1961 年4月~1963年6月共发射6艘。东方1号飞船是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东方号飞船用于单艘和编队载人飞行。
飞船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舱组成,重约4.73吨。在轨道上飞行时与圆柱形的末级运载火箭连在一起,总长7.35米。东方号飞船由密封座舱(2400千克)和工作舱组成,质量约4730千克。



  球形座舱直径2.3米,能乘坐1名航天员,舱壁上有 3个舷窗。舱外表面覆盖一层防热材料。座舱内有可供飞行10昼夜的生命保障系统、弹射座椅和无线电、光学、导航等仪器设备。东方号飞船在返回前抛掉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约 7千米高度时,航天员弹出飞船座舱,然后用降落伞单独着陆。仪器舱位于座舱后面,舱内装有化学电池、返回反推火箭和其他辅助设备。东方号飞船既可自动控制,也可由航天员手控。飞船飞行轨道的近地点约为 180 千米,远地点为222~327千米,倾角约65°,周期约89分钟。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行 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1963 年6月16日,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尼古拉耶娃-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 6 号进入太空。东方号飞船系列在空间进行了科学、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以及技术试验后,都已安全返回地面。

没有神舟啊
“LK月球飞船”苏联人制定了一个与美国宇航局登月计划相似的多步骤计划,其中包括一个用于环绕月球运行的月球飞船和一个用于登陆月球表面的登月车。不过,由于糟糕的火箭系统,他们的登月舱功能过于简单,质量太轻。
所有本应由两名宇航员完成的活动,只能由一名宇航员完成。为了让飞船质量更轻,“LK月球飞船”登陆车最初只能搭载一名宇航员。根据设计,在登陆时宇航员只能通过一个微小的窗口观察月球表面实施登陆。
在登陆后,LK登陆车与起落装置分离,这一点与“阿波罗”登月舱类似。但是,LK登陆车为了再次减轻重量,它起飞时的引擎采用与登月时相同的引擎。 

设计用于将LK登陆车送入环月轨道的L2月球轨道舱同样也为了减轻重量而减配。两个飞船之间没有内部连接设施,因此宇航员不得不在飞船外部进行太空漫步从而进入LK登陆车。 

当然,苏联人未能实现率先登月梦想,其中存在众多政治因素、科学因素和资金问题。1969年7月20日,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时,苏联人仍在计划争取次年实现载人登月。 

然而,苏联人有装备,但他们没有足够好的火箭。登月需要一个指令舱和一个登月舱。这两个装备重量都很大,它们需要相当大的推进力才能进入环月轨道,于是苏联人计划采用他们的“N1”火箭。 

但是,1971年和1972年的两次发射失败让指令舱和登月舱成为一堆废物。由于没有适当的发射系统,苏联人的登月计划被迫搁置。

在数次试验任务中,LK登陆车都被送入太空中。在模拟轨道中,前两次无人驾驶LK登陆车成功完成测试。由于“N1”火箭发射失败,第三次飞行试验被迫中止。1971年的第四次飞行取得成功,但是直到数年后试验登月舱才开始返回地球,飞向澳大利亚上空。 
考虑到美国人已经率先登月,苏联人的登月计划显得并不那么紧迫和必要,而且耗资过于庞大。因此,苏联人开始转向建设太空实验室,登月计划的部分设备被销毁和拆除,部分部件被莫斯科航空学院珍藏。


“钻石 站复合体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个是航天站本体,称为“载人轨道站(OPS)或“11F71产品” :另一个是渡运飞船,称为“运输补给飞船” (TKS)或“11IF72产品”,用来在地球与航天站之间接送乘员组。由于研制一种像运输补给飞船这样的大型运输飞船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切洛梅决定采取一种短期内即可见效的替代办法:使用当时已被放弃的科兹洛夫“联盟-R”复合体中的运输飞船,这是一种名为7K—TK的改进型“联盟 飞船。

  航天员将乘坐运输补给飞船造访航天站,然后再乘坐它带着科学试验成果返回地面。这两种航天器的大小基本相同,均比当时正在使用的标准“联盟”飞船大得多。它们都将用UR-500三级火箭发射,这种火箭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质子K” 或8K82K。

“钻石”航天站,即载人轨道站(OPS),重约18.9-19.9吨, 主要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1F74返回舱(VA);
-11F75航天站本体:
-11F76信息回收舱(KS1)。
11F75航天站本体状如一个长圆柱体,分为粗细不同的两个舱段:粗舱段直径4.15米,细舱段直径2.9米。它重约l5吨,长11.61米,内部总容积约47立方米。细舱段位于站的前部,发射时被一锥形头部整流罩围起来。粗舱段位于站的后部,其尾部有一个球形气密过渡舱,在该舱外面沿航天站主轴方向装有一个名为“锥体” (Konus)的被动式对接口供来访飞船对接之用。在粗舱段与气密过渡舱之问有一个舱门,使航天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可先进入气密过渡舱减压。航天员将通过球形气密过渡舱上部的一个大舱门出舱进行舱外活动。
  在气密过渡舱的下部还有一个较小的舱门与一小舱室连通,该舱室容纳一小型鼓状胶卷舱即11F76信息回收舱。l1F76回收舱可从站内被弹射出去, 带着由“玛瑙1”(Agat一1)主观测系统拍摄的总重达120公斤,总长达2000米的已曝光胶卷返回地面。信息回收舱本身重约360公斤,直径0.85米。航天员将用一个特制的机械臂将胶卷从“玛瑙1”主观测系统直接搬到回收舱处。
肢卷被装入回收舱之后,航天员将使回收舱自旋稳定,然后将其从站内弹射出去。1米长的回收舱自身带有供再入大气层用的固体推进剂推进系统(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姿控发动机)、一个降落伞系统、一个可抛弃的防热罩以及胶卷实体回收吊舱,后者装有无线电信标,供地面回收部队定向之用。在再入大气层之前,回收舱将抛弃发动机系统。在再入和着陆期问,胶卷对由于过荷而产生的负荷有严格的限制。因此,树脂工业科学研究所研制了一种专用的增压系统,用以缓冲回收舱在硬着陆时所受到的冲击力。

另一个问题是阳光,因为它可能会使回收舱在着陆后被晒得过热。其实,从防止胶卷过热的角度来看,回收舱溅落到水面上被认为更可取。就降落到陆地上而言,回收人员必须在几小时时间内回收到回收舱,否则胶卷的图像质量就会降低。设计师们研制了一种带有恒温器的专用全地形信标。军方还要求在胶卷暗盒的“心脏”部位安装一个自动自毁系统,以备万一降落到苏联境外时可将回收舱炸毁 自毁系统的炸药威力极强,会将胶卷炸得粉碎,使他人根本无法将其重新拼凑起来。最初的打算是“钻石” 站在发射时自带2~3个回收舱,以后再用运输补给飞船陆续送去额外的(多达8个)回收舱。

在航天站粗舱段尾端的气密过渡舱的周围,装有几副天线及两台轨道纠正用主发动机。RD-0225(或11D24)主发动机由科诺帕托夫总设计师领导的化学自动化设计局(第154试验设计局)研制,每台推力为400公斤。这些主发动机将用于制动、机动和轨道纠正。此外,还在航天站“头锥部”的过渡舱上装有一些稳定发动机,包括16台推力各为20公斤的微型发动机、12台推力各为1.2公斤的微型发动机和4台推力各为40公斤的微型发动机。
航天站的电力由两块大型太阳能帆板提供,它们像翅膀一样展开,总跨度为22.8米,其根部与航天站的球形舱相连。这两块帆板展开后总面积为52平方米,可提供3120瓦电力。航天站的整个前端,被一个由真空绝热材料制成的锥形防护罩围住。
航天员将在站的后对接口对接,然后打开舱门进入球形气密过渡舱,再经过一条短通道爬进航天站的粗舱段。该通道的外围是一个短粗的设备舱,其内装有供航天站主发动机用的球形推进剂罐、主发动机本身、压缩气瓶以及小型姿控推力器。
       在航天站的粗舱段内设有一个驾驶员控制台和一个控制板,前者可显示航天站的当前坐标,后者可使驾驶员控制航天站的方向。仪器仪表均被设计和安装成可拆卸的组件,以便于修理。该舱段内还设有运动器械(包括一台跑步机和一台体重秤)和卫生间,旨在监控站内各系统运行情况的“伯朝拉1(Pechora-1)电视监控和信息搜索系统”,也装在该主舱段内。
粗舱段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玛瑙1”照相侦察系统(11V38产品),这一大型设备占据了该舱段后部的很大空间。该系统的转包商是克拉斯诺戈尔斯克机械厂中央设计局(第10设计局)。整个系统包括一台大型可变焦距(最长达6.375米)光学望远镜,用来对地球表面赤道地区及地球大气层内的目标进行详细观测。俄罗斯消息来源称,该望远镜的分辨率优于3米。但根据主镜的尺寸来判断,该望远镜很可能能够识别小于1米的目标。美国情报界人士在1974年初曾预言,其分辨率会高达0.30~0.45米。 “玛瑙1”望远镜将与安装在望远镜顶部的ASA-34R宽胶卷相机(1lV310产品)一同使用。ASA-34R 相机还包括作为其组成部分的SA-34R 地形相机和SA-33R恒星相机,以供测地观测之用。航天员将利用“玛瑙1” 照相系统拍照地面目标,在站上冲洗胶卷(画幅50~50厘米),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奥罗拉”(Avrora)闭路电视链路将一些在战略上最重要的照片直接传回地面,整个
过程可在大约30分钟以内完成。其余的照片在站上用Rakkord系统冲洗后,将通过11F76回收舱送回地面 早在1960年代末,设计师们就计划要在未来的“钻石” 航天站上安装另外一些光学系统,特别是用可见光谱以外的谱段进行观测的光学系统。当时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站上安装合成孔径雷达。
在航天站所载总共14台光学仪器中,还包括一台OD-4光学取景器。航天员利用该仪器可使航天站下方地球的运动“定格” ,观察海上的特定目标,将他们的见闻记录在磁带上,然后在飞越地面通信站时将所记录的内容传输下去。地面分析人员利用已知的准确观测时闻就可以确定目标的确切坐标,以便航天员利用其它系统对这些目标进行实际观测。

1971年,OD-4 型光学取景器曾在第一个“礼炮号”航天站上用过。“钻石”站上的POU-11(11V31产品)全景观测仪,用于对地球表面进行大面积覆盖。其它光学仪器还包括分辨率为100~120米的“伏尔加” (11V33产品)红外相机,供探测地球灾害用的“琥珀P'' (Yantar-P)红外相机,以及AFA-M31S和KFK-100遥感相机等。“伏尔加” 相机被认为是苏联在太空部署的第一种对地观测用红外相机。“钻石” 站还装备了“隼1” (Soko1-1)潜望镜,用以观察航天站周围的情况以及航天员在舱外进行太空行走时的情况。
       从粗舱段再往前走,航天员就会进入直径较小的细舱段,这里是乘员组生活舱,里面设有折叠床睡眠处、一套用餐桌椅、一个食物储藏与准备处、一个药品柜以及一些供照相用的观察孔。“钻石”站上的生命保障系统在苏联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包括了一种名为“激浪101”(Priboy-101)的装置,它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生命保障系统的控制装置也位于该舱段内。

  苏联担心美国可能会对轨道上这样一种明显用于军事目的的航天站进行攻击,正是这种担心促成了“钻石”站上最有意思的装备之一的研制。
       按照合同,由总设计师诺德尔曼-里希特领导的精密机械制造设计局(第16试验设计局)为航天站设计了一种23毫米口径速射加农炮,它很可能被称为“盾牌-1” (Shchit一1)。诺德尔曼-里希特因此前曾为苏联武装部队设计过许多重要的反坦克炮和导弹而享有盛名,航天员可利用瞄准具转动航天站,使加农炮瞄准选定的目标。由于“钻石”站的机动能力有限,苏联显然认为该武器与其说是一种进攻性系统不如说是一种防御性系统。
2610961883969195937.jpg

“钻石 站复合体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个是航天站本体,称为“载人轨道站(OPS)或“11F71产品” :另一个是渡运飞船,称为“运输补给飞船” (TKS)或“11IF72产品”,用来在地球与航天站之间接送乘员组。由于研制一种像运输补给飞船这样的大型运输飞船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切洛梅决定采取一种短期内即可见效的替代办法:使用当时已被放弃的科兹洛夫“联盟-R”复合体中的运输飞船,这是一种名为7K—TK的改进型“联盟 飞船。

  航天员将乘坐运输补给飞船造访航天站,然后再乘坐它带着科学试验成果返回地面。这两种航天器的大小基本相同,均比当时正在使用的标准“联盟”飞船大得多。它们都将用UR-500三级火箭发射,这种火箭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质子K” 或8K82K。

“钻石”航天站,即载人轨道站(OPS),重约18.9-19.9吨, 主要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1F74返回舱(VA);
-11F75航天站本体:
-11F76信息回收舱(KS1)。
11F75航天站本体状如一个长圆柱体,分为粗细不同的两个舱段:粗舱段直径4.15米,细舱段直径2.9米。它重约l5吨,长11.61米,内部总容积约47立方米。细舱段位于站的前部,发射时被一锥形头部整流罩围起来。粗舱段位于站的后部,其尾部有一个球形气密过渡舱,在该舱外面沿航天站主轴方向装有一个名为“锥体” (Konus)的被动式对接口供来访飞船对接之用。在粗舱段与气密过渡舱之问有一个舱门,使航天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可先进入气密过渡舱减压。航天员将通过球形气密过渡舱上部的一个大舱门出舱进行舱外活动。
  在气密过渡舱的下部还有一个较小的舱门与一小舱室连通,该舱室容纳一小型鼓状胶卷舱即11F76信息回收舱。l1F76回收舱可从站内被弹射出去, 带着由“玛瑙1”(Agat一1)主观测系统拍摄的总重达120公斤,总长达2000米的已曝光胶卷返回地面。信息回收舱本身重约360公斤,直径0.85米。航天员将用一个特制的机械臂将胶卷从“玛瑙1”主观测系统直接搬到回收舱处。
肢卷被装入回收舱之后,航天员将使回收舱自旋稳定,然后将其从站内弹射出去。1米长的回收舱自身带有供再入大气层用的固体推进剂推进系统(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姿控发动机)、一个降落伞系统、一个可抛弃的防热罩以及胶卷实体回收吊舱,后者装有无线电信标,供地面回收部队定向之用。在再入大气层之前,回收舱将抛弃发动机系统。在再入和着陆期问,胶卷对由于过荷而产生的负荷有严格的限制。因此,树脂工业科学研究所研制了一种专用的增压系统,用以缓冲回收舱在硬着陆时所受到的冲击力。

另一个问题是阳光,因为它可能会使回收舱在着陆后被晒得过热。其实,从防止胶卷过热的角度来看,回收舱溅落到水面上被认为更可取。就降落到陆地上而言,回收人员必须在几小时时间内回收到回收舱,否则胶卷的图像质量就会降低。设计师们研制了一种带有恒温器的专用全地形信标。军方还要求在胶卷暗盒的“心脏”部位安装一个自动自毁系统,以备万一降落到苏联境外时可将回收舱炸毁 自毁系统的炸药威力极强,会将胶卷炸得粉碎,使他人根本无法将其重新拼凑起来。最初的打算是“钻石” 站在发射时自带2~3个回收舱,以后再用运输补给飞船陆续送去额外的(多达8个)回收舱。

在航天站粗舱段尾端的气密过渡舱的周围,装有几副天线及两台轨道纠正用主发动机。RD-0225(或11D24)主发动机由科诺帕托夫总设计师领导的化学自动化设计局(第154试验设计局)研制,每台推力为400公斤。这些主发动机将用于制动、机动和轨道纠正。此外,还在航天站“头锥部”的过渡舱上装有一些稳定发动机,包括16台推力各为20公斤的微型发动机、12台推力各为1.2公斤的微型发动机和4台推力各为40公斤的微型发动机。
航天站的电力由两块大型太阳能帆板提供,它们像翅膀一样展开,总跨度为22.8米,其根部与航天站的球形舱相连。这两块帆板展开后总面积为52平方米,可提供3120瓦电力。航天站的整个前端,被一个由真空绝热材料制成的锥形防护罩围住。
航天员将在站的后对接口对接,然后打开舱门进入球形气密过渡舱,再经过一条短通道爬进航天站的粗舱段。该通道的外围是一个短粗的设备舱,其内装有供航天站主发动机用的球形推进剂罐、主发动机本身、压缩气瓶以及小型姿控推力器。
       在航天站的粗舱段内设有一个驾驶员控制台和一个控制板,前者可显示航天站的当前坐标,后者可使驾驶员控制航天站的方向。仪器仪表均被设计和安装成可拆卸的组件,以便于修理。该舱段内还设有运动器械(包括一台跑步机和一台体重秤)和卫生间,旨在监控站内各系统运行情况的“伯朝拉1(Pechora-1)电视监控和信息搜索系统”,也装在该主舱段内。
粗舱段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玛瑙1”照相侦察系统(11V38产品),这一大型设备占据了该舱段后部的很大空间。该系统的转包商是克拉斯诺戈尔斯克机械厂中央设计局(第10设计局)。整个系统包括一台大型可变焦距(最长达6.375米)光学望远镜,用来对地球表面赤道地区及地球大气层内的目标进行详细观测。俄罗斯消息来源称,该望远镜的分辨率优于3米。但根据主镜的尺寸来判断,该望远镜很可能能够识别小于1米的目标。美国情报界人士在1974年初曾预言,其分辨率会高达0.30~0.45米。 “玛瑙1”望远镜将与安装在望远镜顶部的ASA-34R宽胶卷相机(1lV310产品)一同使用。ASA-34R 相机还包括作为其组成部分的SA-34R 地形相机和SA-33R恒星相机,以供测地观测之用。航天员将利用“玛瑙1” 照相系统拍照地面目标,在站上冲洗胶卷(画幅50~50厘米),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奥罗拉”(Avrora)闭路电视链路将一些在战略上最重要的照片直接传回地面,整个
过程可在大约30分钟以内完成。其余的照片在站上用Rakkord系统冲洗后,将通过11F76回收舱送回地面 早在1960年代末,设计师们就计划要在未来的“钻石” 航天站上安装另外一些光学系统,特别是用可见光谱以外的谱段进行观测的光学系统。当时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站上安装合成孔径雷达。
在航天站所载总共14台光学仪器中,还包括一台OD-4光学取景器。航天员利用该仪器可使航天站下方地球的运动“定格” ,观察海上的特定目标,将他们的见闻记录在磁带上,然后在飞越地面通信站时将所记录的内容传输下去。地面分析人员利用已知的准确观测时闻就可以确定目标的确切坐标,以便航天员利用其它系统对这些目标进行实际观测。

1971年,OD-4 型光学取景器曾在第一个“礼炮号”航天站上用过。“钻石”站上的POU-11(11V31产品)全景观测仪,用于对地球表面进行大面积覆盖。其它光学仪器还包括分辨率为100~120米的“伏尔加” (11V33产品)红外相机,供探测地球灾害用的“琥珀P'' (Yantar-P)红外相机,以及AFA-M31S和KFK-100遥感相机等。“伏尔加” 相机被认为是苏联在太空部署的第一种对地观测用红外相机。“钻石” 站还装备了“隼1” (Soko1-1)潜望镜,用以观察航天站周围的情况以及航天员在舱外进行太空行走时的情况。
       从粗舱段再往前走,航天员就会进入直径较小的细舱段,这里是乘员组生活舱,里面设有折叠床睡眠处、一套用餐桌椅、一个食物储藏与准备处、一个药品柜以及一些供照相用的观察孔。“钻石”站上的生命保障系统在苏联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包括了一种名为“激浪101”(Priboy-101)的装置,它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生命保障系统的控制装置也位于该舱段内。

  苏联担心美国可能会对轨道上这样一种明显用于军事目的的航天站进行攻击,正是这种担心促成了“钻石”站上最有意思的装备之一的研制。
       按照合同,由总设计师诺德尔曼-里希特领导的精密机械制造设计局(第16试验设计局)为航天站设计了一种23毫米口径速射加农炮,它很可能被称为“盾牌-1” (Shchit一1)。诺德尔曼-里希特因此前曾为苏联武装部队设计过许多重要的反坦克炮和导弹而享有盛名,航天员可利用瞄准具转动航天站,使加农炮瞄准选定的目标。由于“钻石”站的机动能力有限,苏联显然认为该武器与其说是一种进攻性系统不如说是一种防御性系统。
2610961883969195937.jpg
神舟呢?
1002192021f57fe40069e73d91.jpg

中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目前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1008181858d5ec13bd9130b6b6.jpg
1102021156a1e4032eab1f41d8.jpg

我怎么记得指令舱和返回舱室同一个,服务舱就是服务舱
鼓励
23毫米炮···我承认我注意这个了
110204003514dde7476e558d05.jpg给航天站装机关炮,也只有苏联人才想的出来,这是诺德尔曼将应用于图-22轰炸机的尾部НР-23型自卫机炮移植过来改进而成,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射速950发/分,弹丸重200克,飞行速度690米/秒,不过射界有限,难于机动

载人构型“龙”太空舱

猎户座飞船


1266637395199202805.jpg

TKS运输补给飞船
虽然切洛梅决定将返回舱从“钻石”站本身的配置中去掉了,但他却又将它纳入到运输补给飞船的配置当中,这种大型渡船被设想为整个“钻石”站复合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上,运输补给飞船介于1960年代的LK一1和LK一700月球飞船与后来的“和平号”航天站舱段和现今的国际航天站“曙光号”功能货舱之间。运输补给飞船由11F74返回舱(VA)和11F77功能货舱(FGB)两大部分组成。

可重复使用的返回舱,与原来设想的“钻石”站自带的乘员组返回舱几乎一模一样。
    功能货舱是一个大致呈圆柱形的大型结构,它与返回舱的底部相连接;也就是说,乘员组可以利用位于返回舱底部中央的舱门,往返于功能货舱和返回舱之间。在功能货舱的底部,圆柱形扩展成裙状,底部最大直径为4.15m。在圆柱形裙部的平底上,固定有一个锥顶朝后的末端锥体。功能货舱主体的直径为2.9m,与“钻石”站上较细的舱段(生活区)相同。运输补给飞船的对接装置位于飞船的后端。在与“钻石”站交会后,身着航天服的航天员会在对接装置附近通过观察孔观察对接操作情况。

运输补给飞船发射时总重量为21.6t,在轨重量为17.5t,其内部空间为49.88立方米,比“钻石”站略大些。运输补给飞船的长度,即功能货舱加上返回舱的长度约为13m。与不太大的“联盟”飞船相比,运输补给飞船在能力上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1266637395199202805.jpg

TKS运输补给飞船
虽然切洛梅决定将返回舱从“钻石”站本身的配置中去掉了,但他却又将它纳入到运输补给飞船的配置当中,这种大型渡船被设想为整个“钻石”站复合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上,运输补给飞船介于1960年代的LK一1和LK一700月球飞船与后来的“和平号”航天站舱段和现今的国际航天站“曙光号”功能货舱之间。运输补给飞船由11F74返回舱(VA)和11F77功能货舱(FGB)两大部分组成。

可重复使用的返回舱,与原来设想的“钻石”站自带的乘员组返回舱几乎一模一样。
    功能货舱是一个大致呈圆柱形的大型结构,它与返回舱的底部相连接;也就是说,乘员组可以利用位于返回舱底部中央的舱门,往返于功能货舱和返回舱之间。在功能货舱的底部,圆柱形扩展成裙状,底部最大直径为4.15m。在圆柱形裙部的平底上,固定有一个锥顶朝后的末端锥体。功能货舱主体的直径为2.9m,与“钻石”站上较细的舱段(生活区)相同。运输补给飞船的对接装置位于飞船的后端。在与“钻石”站交会后,身着航天服的航天员会在对接装置附近通过观察孔观察对接操作情况。

运输补给飞船发射时总重量为21.6t,在轨重量为17.5t,其内部空间为49.88立方米,比“钻石”站略大些。运输补给飞船的长度,即功能货舱加上返回舱的长度约为13m。与不太大的“联盟”飞船相比,运输补给飞船在能力上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ARV飞船

HTV-R飞船

PTK-Z飞船

俄罗斯快船
希望长途太空旅行可早日突破

印度飞船

猎户座核裂变飞船

猎户座核裂变飞船: 使用核裂变脉冲推进,简单来说就是用一连串核弹爆炸来推进。
  猎户座计划中的太空船携带数千枚小型核弹,当飞船需要动力时,宇航员就从船尾释放出一颗核弹,接着再释放出一些由含氢塑胶制成的固体圆盘,当飞船驶出一定距离,核弹将在飞船后面爆炸,蒸发掉塑胶圆盘,将其转化成高热的等离子浆。
  这些等离子浆会向四面八方冲击扩散,其中一些将会追上太空飞船,撞击太空飞船尾部巨大的金属推进盘,从而推动太空飞船高速行驶。太空飞船上还设计了一个震波吸收系统,可以把冲撞到金属推进盘上的能量储存起来,并逐渐释放出去。
  由于不清楚太空飞船的硕大推进盘是否会被核爆炸后产生的高温等离子融化或腐蚀,科学家用氦离子发生器进行了摹拟测试发现,瞬间高温的等离子只会对金属推进盘表面产生轻微的腐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没必要设计专门的冷却系统,并且普通的铝和钢就足以成为制造金属推进盘的耐久材料。
ck7543 发表于 2011-4-12 20:32


   用什么发射上去啊

猎户座核裂变飞船
这玩意就是个火药桶
猎户座发射还是靠化学能火箭助推器吧? 另外,每次核爆炸当量不知道有多少,现在最小的战术核武器应该上万吨,核爆炸推动飞船,那加速度能承受吗?
好贴,支持
很不错的资料。楼主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