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向全球输出人民币”还缺乏输出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2:56
邱林:“向全球输出人民币”还缺乏输出机制
2009年02月25日 12:45光明网-光明观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孟凡辰日前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向全球输出人民币”,认为这一举措可以让中国刺激海外“内需”,更有效利用海外财富。他表示,人民币先区域化而后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和方向,这越来越成为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必须稳健推进这一进程。(2月25日人民网)

  近来,一些业界人士或经济学家对“人民币国际化”、“向全球输出人民币”的热情很高,从媒体上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呼吁。但是,树立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显然不是一回事。在当前的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向全球输出人民币”并非仅仅是一个宏伟目标的诗意描绘,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解实现这个目标的输出路径、输出机制以及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什么样的货币才有资格成为国际货币?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这个标准一直在改变。最初谁拥有的黄金多,谁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后来谁是债权人,谁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但到了2003年,美国由债权人变成债务人,而美元仍是国际货币,所以这个标准也打破了。现在可能是,谁的金融市场发达,谁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

  实际上,中国虽然经济发展已经很快,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道路还有待探索。从历史上看,美元取代英镑、法郎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间还借助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运气”。一种货币“硬化”的过程,必然需要另一种货币的“软化”为代价,而这种软硬的转换,一晃很可能就是上百年的跨度。不过,预计人民币将比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时间要短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业界人士或经济学家提出中国要向“向全球输出人民币”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但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输出机制。而当前我们缺乏正是这种输出机制。输出人民币的前提条件是,人民币与美元自由兑换。事实上,目前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是国内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当今国际贸易的核心就是国际金融,包括货币结算、投融资体系、资本市场,这是一个整体。然而,人民币与美元不能自由兑换,相当于对外贸易缺少一条腿。假定各国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的选择,建立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而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基础上,那么中国作为亚洲国家债务人的负担将不断上升,而作为美国的债权人的权利将严重缩水。这无疑是双重利益受损。

  由于美元一家独大,作为一种全球性货币给美国及其企业带来的好处要比人们想像的多,它已将其他国家的真正资源转移到了美国。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美国政府也撑不到现在。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直要求变革国际金融秩序,实现货币的多元化。实际上,这个问题已谈了30多年,但没有什么结果。近十年来,只有欧元区的建立、欧洲货币的使用才能说是国际货币多元化的一大变化。

  一些分析师指出,我们可以借助向他国输出人民币,适当降低中国的投资比例,将剩余的储蓄以资金的形式输出到储蓄不足的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去接手这些国家企业的资产,以此也可以弥补中国资产的相对不足,减轻中国资产市场的压力。以股市为例,中国股市目前的市盈率已经高达50倍以上,而美国则在10倍以下,这是再好不过的例证了。

  在这方面,中国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这一举措也有着很深的意味,因为这是官方第一次向他国输出人民币。

  在人民币继续承受升值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但因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却导致外汇储备巨额的潜在损失,因此,有必要向其他国家输出人民币。有业界专家建议,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成为国际货币,其立足点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其次,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逐渐形成人民币的输出机制。邱林:“向全球输出人民币”还缺乏输出机制
2009年02月25日 12:45光明网-光明观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孟凡辰日前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向全球输出人民币”,认为这一举措可以让中国刺激海外“内需”,更有效利用海外财富。他表示,人民币先区域化而后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和方向,这越来越成为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必须稳健推进这一进程。(2月25日人民网)

  近来,一些业界人士或经济学家对“人民币国际化”、“向全球输出人民币”的热情很高,从媒体上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呼吁。但是,树立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显然不是一回事。在当前的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向全球输出人民币”并非仅仅是一个宏伟目标的诗意描绘,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解实现这个目标的输出路径、输出机制以及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什么样的货币才有资格成为国际货币?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这个标准一直在改变。最初谁拥有的黄金多,谁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后来谁是债权人,谁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但到了2003年,美国由债权人变成债务人,而美元仍是国际货币,所以这个标准也打破了。现在可能是,谁的金融市场发达,谁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

  实际上,中国虽然经济发展已经很快,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道路还有待探索。从历史上看,美元取代英镑、法郎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间还借助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运气”。一种货币“硬化”的过程,必然需要另一种货币的“软化”为代价,而这种软硬的转换,一晃很可能就是上百年的跨度。不过,预计人民币将比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时间要短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业界人士或经济学家提出中国要向“向全球输出人民币”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但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输出机制。而当前我们缺乏正是这种输出机制。输出人民币的前提条件是,人民币与美元自由兑换。事实上,目前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原因是国内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当今国际贸易的核心就是国际金融,包括货币结算、投融资体系、资本市场,这是一个整体。然而,人民币与美元不能自由兑换,相当于对外贸易缺少一条腿。假定各国企业用人民币替代美元的选择,建立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而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基础上,那么中国作为亚洲国家债务人的负担将不断上升,而作为美国的债权人的权利将严重缩水。这无疑是双重利益受损。

  由于美元一家独大,作为一种全球性货币给美国及其企业带来的好处要比人们想像的多,它已将其他国家的真正资源转移到了美国。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美国政府也撑不到现在。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直要求变革国际金融秩序,实现货币的多元化。实际上,这个问题已谈了30多年,但没有什么结果。近十年来,只有欧元区的建立、欧洲货币的使用才能说是国际货币多元化的一大变化。

  一些分析师指出,我们可以借助向他国输出人民币,适当降低中国的投资比例,将剩余的储蓄以资金的形式输出到储蓄不足的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去接手这些国家企业的资产,以此也可以弥补中国资产的相对不足,减轻中国资产市场的压力。以股市为例,中国股市目前的市盈率已经高达50倍以上,而美国则在10倍以下,这是再好不过的例证了。

  在这方面,中国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这一举措也有着很深的意味,因为这是官方第一次向他国输出人民币。

  在人民币继续承受升值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但因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却导致外汇储备巨额的潜在损失,因此,有必要向其他国家输出人民币。有业界专家建议,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成为国际货币,其立足点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其次,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逐渐形成人民币的输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