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大运河开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3:24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榖(即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极清(今河南荥阳县把水镇东北周黄河水向东到洋州(今河南开封),再顺汴水经商丘,折向东南,接通蕲水,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第一段工程沟通了洛水、黄河和淮河。

  同年,隋扬帝又征发淮南民十几万开邢沟。

  608年2月,再次下“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深郡”。

  611年元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油京日至余杭,800余里”。这段工程的告竣,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贯通,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榖(即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极清(今河南荥阳县把水镇东北周黄河水向东到洋州(今河南开封),再顺汴水经商丘,折向东南,接通蕲水,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第一段工程沟通了洛水、黄河和淮河。

  同年,隋扬帝又征发淮南民十几万开邢沟。

  608年2月,再次下“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深郡”。

  611年元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油京日至余杭,800余里”。这段工程的告竣,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贯通,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这一针对当时的举措功在千秋,有力的促进和加强了南北的互动与交流。
但是就是因为这条大运河杨广童鞋背上了千古骂名,而他的后来者却坐享着他的劳动成果!
我同意
苏联穷兵黩武 把自己搞没了
但是苏联留下的庞大遗产
让俄罗斯坐享成果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4-14 10:11

可不只是因为这一件事
zhepro 发表于 2010-4-14 11:27


    杨光童鞋做的事当然不止这一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杨光童鞋修运河、征高句丽都是正确的,致使方法不对,修了运河造福子孙后代他却背上了骂名、征高句丽老李家也是数次征讨,李小二还数次无功不过人家却是千古明君,而小杨童鞋确实千古昏君!{:yan:}
呵呵,太有热情未必是好事。很多时候还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小杨同志运气不好
柏杨说大运河路线和龙舟都是小杨亲自设计的,体现了很高的学识,这是不是真的?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0-4-14 16:13


    作为皇帝他有必要这样亲力亲为吗?即便有记载谁又敢保证不是臣子往小广广童鞋脸上贴金?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4-14 16:20
有时候看历史就是一笔烂帐,好像记载很全,可是仔细一推敲又顿生疑窦。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0-4-14 16:26


    “史”是人写的,是人写的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不过大的历史方向对就可以了!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4-14 11:35


    征高句丽李小二数次无功?好像就只有一次吧?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0-4-14 16:27
《春秋》惜字如金,看着很枯燥,有些事又不明说,即使看着有怀疑也不知道咋回事。《左传》倒是很有故事性,可有些事故事性太强了,真实性就存疑。太史公书是好书,可是“怪力乱神”的东西也不少,司马光编《资政通鉴》时好多《史记》资料就没用。啥是真啥是假,真是糊涂啊。
还是历史前进的方向,真有方向?反正我越看越看不明白。
钱穆说读本国史要有温情,要看到白纸黑字后面的活生生的人,可那白纸黑字的真实性都有疑问,读出的人能算数吗?
唉......
回复 14# 三面红旗


   

呵呵,钱先生说读本国史要有温情,不是指对人的温情,而是说通过读史,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背景等,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10-4-14 17:14
我明白钱先生的意思,《国史大纲》的前言说得很清楚,写在民国28年的这些话放在如此也是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是大家读史又读到多少温情呢?有朋友说让孩子多读点历史,我劝他最好别读,还是难得糊涂吧。
那得看你怎么读史了。

如果只是专注于一朝一代的政治斗争史,那确实意义不大。

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我不是想专注政治斗争,问题是史书上记录的大多是这些东西啊。
历史本身没啥意义,是啥事就是啥事,都是后人想整出点意义来。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学到教训(大意如此)”,沈志华说历史学家该做的事是还原历史,教训、意义都是政治家该干的,我深以为然。
研究历史都是带着观点和立场去的,向我们这样的小老百姓么,看历史就当读故事,弄得太清楚反而索然无谓,难得糊涂呗
回复 18# 三面红旗


   
呵呵,观点不同,就不能勉强了。

不过我在读历史的同时,也会读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如论语、老子、周易等。

我觉得把文化书籍和历史结合起来读,还是很有受益的。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10-4-15 09:54
呵呵,观点还真有点不同。
我是觉得读这些经典应该结合历史来读,单纯的读文字,难免读成心灵鸡汤,当然也不是说这么读就不对,见仁见智吧。
运河 本身 是 好事
膜拜下隋文帝和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