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之后汉胡人口比例是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34:07
  据说五胡乱华末期,汉族人口已经由西晋末年的1600万下降到400万,而胡人在西晋末年也有几百万,五胡乱华以及之后的北方,都是胡人统治,我向胡人人口的增长应该不会比汉人慢,也就是说,五胡乱华之后,汉胡人口比例大约是一比一。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五胡乱华之后一直到隋唐初期,汉胡人口比例究竟是多少?据说五胡乱华末期,汉族人口已经由西晋末年的1600万下降到400万,而胡人在西晋末年也有几百万,五胡乱华以及之后的北方,都是胡人统治,我向胡人人口的增长应该不会比汉人慢,也就是说,五胡乱华之后,汉胡人口比例大约是一比一。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五胡乱华之后一直到隋唐初期,汉胡人口比例究竟是多少?
你想说的就是现在北方都是胡人撒
胡杀汉 汉杀胡 胡杀汉化胡 胡化汉杀胡
最后还是汉族赢 血统跟地盘都保持了
]]
又见这个谣言,都懒得说了。。。。
.............怎么还在搞这个,这个就是扯淡。。。去天涯找帖子吧,N多
楼主可以去研究下南北朝时期的高欢和宇文泰这对冤家
一个是胡化汉人,一个是汉化胡人
两人之间的斗争就很能说明问题
最后汉化胡人凭借政治上的优势击败了强悍战力的胡化汉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三个代表
]]
汉化胡和胡化汉,其实很难讲,因为譬如清朝,为了保持统治阶级的鲜明性,民族通婚是很难的,禁止通婚,非得有大功劳,才能“抬旗”,但对待上,还是和原生的有本质区别,这一点不论那一个“胡”,都是这么做的
例如躲严三卫这样的蒙古族,虽然投靠了汉族,但都不是因为文化,而是汉族用的分化政策,并且其本身在内部战争中面临被灭族的危险,于是中原用大量财帛买通,用来“以胡制胡”
只有鲜血和战争,才是“融合剂”
原帖由 lpclpc 于 2009-2-10 13:16 发表
汉化胡和胡化汉,其实很难讲,因为譬如清朝,为了保持统治阶级的鲜明性,民族通婚是很难的,禁止通婚,非得有大功劳,才能“抬旗”,但对待上,还是和原生的有本质区别,这一点不论那一个“胡”,都是这么做的
例如 ...

五胡时期是一个大融合时期
这和清朝又是很有不同的
你研究下那段历史就知道了
]]
古时候的统计数据不准确的...

五胡乱华时期的人口
应该大概跌回三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都能保持1000万左右..
人口跌到400万是不可能的..除非胡人骑兵都是神仙

前燕占据后赵东半部,370年灭亡,其汉户在籍人口为999万,而占据西半部的前秦人口不明。由于冉闵灭羯赵后导致大量迁户死亡,因此推测后赵汉族在籍人口在1000万到1200万左右,此外西晋在籍汉族人口为1600万

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800万,北朝汉族3200万,混血儿640万,鲜卑杂胡600万。
历史的烂帐,真是野蛮的时代
五胡十六国虽然乱也不是天天打,河套地区和辽西地区的五凉政权还是比较稳定的。人口甚至还恢复性的增长了些。

这类言论,不外XX网自己精心炮制,得出XX时代北方汉族人少正统在自己那小鳖地方而已。懒的说了。
]]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年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就禅位给他,但国家政要掌握在他的祖母文明太后的手里。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后执政和孝文帝执政两个时期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北魏的统治权,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北魏政权摆脱危机。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一百多年分裂混战局面,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北魏前期的统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萧条,人口大量流亡,自然灾害连年发生,人民濒于饥饿死亡线上,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因而在北魏统治下,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孝文帝在位的前12年,竟发生了二十多次起义,这迫使北魏统治阶级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激化,尤其是胡汉统治者之间矛盾加剧,因此,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集权,稳定统治,摆脱危机,只有进行改革。

文明太后执政时期,曾以孝文帝的名义颁布实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这些都是针对当时传统弊政实行的政治改革,改革的实行,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公元490年,文明太后驾崩,二十四岁的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虽然祖母生前对他很不信任,但他掌权后,在政治上却是其祖母的肖孙,他继文明太后之后,为使北魏统治长治久安,继续推行改革措施,主要是用汉化来巩固北魏的统治。

为了便于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迁都洛阳在北魏朝廷上引起很大的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坚决反对迁都,这使孝文帝想起几十年前,北魏统治者就多次急欲迁都,屡遭反对而不成,因此,孝文帝决定此次迁都先不宣布,他召集群臣,宣布调集军队,大举南征,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文武百官的反对。退朝之后,孝文帝单独留下拓跋澄密议,对他讲明南征是假,意在率众人迁都洛阳,并讲明迁都对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使拓跋澄醒悟过来,转而支持孝文帝的迁都行动。

493年,孝文帝亲率步骑兵三十万人,并携文武百官一同随驾亲征,渡过黄河,进驻洛阳。9月的一天,秋雨连绵,文武大臣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他们不知道如何阻谏皇帝的南征,但他们记取太武帝南征刘宋大败而归的教训,准备全力阻谏。孝文帝此时全副戎装,骑在马上,下令三军出征。这时大臣穆泰翻鞍下马,跪在拓跋宏马前,叩头谏止进军,随后陆睿和文武大臣也都下马,纷纷跪下,请求皇帝不要南征。孝文帝怒斥道:“联倾全国之师,挥军南下,已为天下共知,今若无功而返,岂不被天下人耻笑,我意已决,谁再阻止,定斩无赦。”这时支持孝文帝迁都的大臣王肃说:“陛下,出师平城时,并未晓谕天下是为了南下攻齐,今大军已到洛阳,依臣之见可否告谕天下,陛下此行乃是为了迁都洛阳,然后再徐图班师平城。”拓跋宏听罢,换了口气说:“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能南征,便迁都,众卿赞成迁都洛阳的,请站在朕的左侧。”

几十年来,这些王公大臣都是反对迁都的,但是现在面临南征与迁都的选择,他们只好选择迁都。此后孝文帝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做说服工作,自己也对反对派耐心说服。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之后,平定了鲜卑大贵族穆泰阴谋在平城拥立太子拓拔洵建立与洛阳对抗的政权,拓跋洵被废后赐死。

孝文帝迁都后,便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是非常坚决的,他坚决镇压反对改革的叛乱,对改革措施也实施严格督察。一次,他在街上看见一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廷上责备任城王拓跋澄督察不严并让史官记载下来。

总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
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
请问这招有啥好处啊?
]]
  虽然鲜卑失去了民族形式,但是其血脉保存了下来,并融入到了汉族,我想隋唐厚的汉族和汉朝的汉族在血统上应该有很大不同了。我觉得还是汉朝时期的汉族血统好。
鲜卑如果要算其实也不能算做胡了,他祖宗也是中原过去的
原帖由 憨厚的笨笨 于 2009-2-10 17:32 发表
  虽然鲜卑失去了民族形式,但是其血脉保存了下来,并融入到了汉族,我想隋唐厚的汉族和汉朝的汉族在血统上应该有很大不同了。我觉得还是汉朝时期的汉族血统好。


汉朝根本就没汉族,只有华族,汉族的本意就是汉朝的人,作为民族名称是汉朝之后形成的概念。。。
主动融合的只是少数,多数胡人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特征,并且对汉人极为仇视,否则也不会有冉闵的杀胡令了,可怜冉闵一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
冉闵就别提了,古人对他的评价是正确的。皇汉我都不稀得说他们了。
这个问题就交给韩国叫兽研究吧,LZ会得到满意答复的:D
原帖由 遥远的星空 于 2009-2-10 19:17 发表


汉朝根本就没汉族,只有华族,汉族的本意就是汉朝的人,作为民族名称是汉朝之后形成的概念。。。



汉族是元末时期才开始叫的....
LZ只是自己想象的,大家情绪保持稳定
当今意义的汉族,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或者说,哪位能准确的说清楚,汉族这个概念的演化史。
楼主你先告诉我什么叫汉人?
几千年的历史延续,现在那里还有真正的汉人?国家也一直在说“炎黄”子孙,统称华夏后裔,说到底还是文化论,不是血统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帝国,太族太宗能有百分只几的汉族人血统?
尽管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冉闵,将会是什么样?一定很有趣.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9-2-10 13:09 发表
楼主可以去研究下南北朝时期的高欢和宇文泰这对冤家
一个是胡化汉人,一个是汉化胡人
两人之间的斗争就很能说明问题
最后汉化胡人凭借政治上的优势击败了强悍战力的胡化汉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三个代表
北齐的汉化程度不比北周差,最起码没开改胡姓的倒车。
其实不论北齐、北周,只要想把位子坐的安稳,就得博得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办法只能是“汉化”。
从Y染色体看 汉人血统是最纯粹的 什么昂个路 撒棵寻 日珥满 高炉 四拉夫都是大杂种
华夏父系血统又纯粹又优良 日珥曼的西大元帅看了可是要流口水
那个父系。母系的染色体全国各地的统计我也看了 但不知道是否真实
中国人是以文化来区分种族的,不是血统,再说汉朝之前没有汉族这一说法。
原帖由 遥远的星空 于 2009-2-10 16:02 发表
北魏的时候整个鲜卑族自上而下以政令的形式主动加入汉族的事情不要忘记了。。。这是汉族形成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融合。。。可以说之后的汉族才是现在的汉族。。。

后来尔朱荣屠杀北魏官僚,以及高欢的倒行逆施
可以算得上是落后的游牧文化的一次疯狂反扑
但很快又被以宇文泰为代表的先进农耕文化干掉了
之后就是大隋,盛唐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9-2-10 22:52 发表
北齐的汉化程度不比北周差,最起码没开改胡姓的倒车。
其实不论北齐、北周,只要想把位子坐的安稳,就得博得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办法只能是“汉化”。

我觉得宇文政权改胡姓是不是开倒车又要另说
在民族平等问题上
宇文比高氏强得多
原帖由 qzs_wyf 于 2009-2-10 21:39 发表
尽管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冉闵,将会是什么样?一定很有趣.

那样的话
我们现在的外形可能像白阿三
也可能像西班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