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环球网 真相未白之前,媒体怎么可能放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45:26
 从电视上再一次看到陈幸妤对媒体发飙,可能会有人觉得于心不忍。如果设身处地来想,恐怕很少人能够忍受媒体这样长期的跟拍。陈幸妤发飙,是正常的反应,不足为奇,然而,陈幸妤也应该思考,为什么媒体要如此待她?陈幸妤质疑媒体为什么不去跟拍马唯中,这个问题不需要媒体来回答,倒是陈幸妤本人应该从这里好好思考答案。

  我们认为,对媒体而言,跟拍陈幸妤其实是一件蛮辛苦的事,尤其要长途跋涉,早起晚收工,还得忍受陈幸妤的漫骂。媒体之所以不得不如此,主要原因就在于扁家贪腐弊案,尚未真相大白,扁家人的一行一动,都可能与案情有关。

  陈水扁一家弊案犹如一场高潮迭起的大戏,同时也是一场是非与人性的考验。最早承认犯罪的是一些送贿赂给扁家的企业,接着陈水扁的部属,然后是更多的企业负责人,最后则是陈水扁的独子与媳妇。虽说如此,扁家这几年来所建构的金流网络还没有真相大白,有那些人,有多少钱,有多少珠宝,藏在什么地方,都还有很多的问号存在。

  陈幸妤能够出国,因为她现在尚未有涉案嫌疑,依法有行动的自由,检察官当然不能限制她出境。然而,在真相未白之前,谁又能确定她是完全无辜的,或者是完全不知情的。她的先生赵建铭在台开案中的行为,陈幸妤都不知道吗?更何况,帮吴淑珍乔事情以及处理财务事宜的黄芳彦出国不归,行踪成迷。此时陈幸妤出国,当然会引起各种的猜疑,陈幸妤又岂能装成一副无辜状!

  全国民众现在所要求的,只是真相大白,然后依真相来课刑责而已。陈致中与黄睿靓两人两认罪协商,其动机为何,虽然各界有不同揣测,但我们关切的不是动机,而是真相是否能够因此而完全而且清楚的呈现。认罪协商制度的设计,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被告能够将犯罪事实和盘托出,避免浪费国家社会大量资源去追查事实。因此,陈致中与黄睿靓两人如果早一点认罪协商,说不定本案今日早已结束,陈幸妤也不必再遭受媒体跟拍了。

  不过,陈致中与黄睿靓迟至今日才准备认罪协商,检察官应该考虑的是,致靓两是否真的把犯罪事实,尤其是关键的部份,做完整而清楚的交待。如果说检察官已查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事实,那剩下的百分之五也不必再靠致靓两人提供了,除非那是关键的部份。我们相信,检察官自会考虑是否接受认罪协商,但民众对本案实已失去耐心,就像陈幸妤快被媒体逼疯一般。

  只有陈水扁的弊案水落石出,陈幸妤才能过没有跟拍的日子,人民才能免于弊案侦查耗时费日的折磨。我们也希望陈幸妤要搞清楚,问题不在陈幸妤或马唯中,而在陈水扁。从电视上再一次看到陈幸妤对媒体发飙,可能会有人觉得于心不忍。如果设身处地来想,恐怕很少人能够忍受媒体这样长期的跟拍。陈幸妤发飙,是正常的反应,不足为奇,然而,陈幸妤也应该思考,为什么媒体要如此待她?陈幸妤质疑媒体为什么不去跟拍马唯中,这个问题不需要媒体来回答,倒是陈幸妤本人应该从这里好好思考答案。

  我们认为,对媒体而言,跟拍陈幸妤其实是一件蛮辛苦的事,尤其要长途跋涉,早起晚收工,还得忍受陈幸妤的漫骂。媒体之所以不得不如此,主要原因就在于扁家贪腐弊案,尚未真相大白,扁家人的一行一动,都可能与案情有关。

  陈水扁一家弊案犹如一场高潮迭起的大戏,同时也是一场是非与人性的考验。最早承认犯罪的是一些送贿赂给扁家的企业,接着陈水扁的部属,然后是更多的企业负责人,最后则是陈水扁的独子与媳妇。虽说如此,扁家这几年来所建构的金流网络还没有真相大白,有那些人,有多少钱,有多少珠宝,藏在什么地方,都还有很多的问号存在。

  陈幸妤能够出国,因为她现在尚未有涉案嫌疑,依法有行动的自由,检察官当然不能限制她出境。然而,在真相未白之前,谁又能确定她是完全无辜的,或者是完全不知情的。她的先生赵建铭在台开案中的行为,陈幸妤都不知道吗?更何况,帮吴淑珍乔事情以及处理财务事宜的黄芳彦出国不归,行踪成迷。此时陈幸妤出国,当然会引起各种的猜疑,陈幸妤又岂能装成一副无辜状!

  全国民众现在所要求的,只是真相大白,然后依真相来课刑责而已。陈致中与黄睿靓两人两认罪协商,其动机为何,虽然各界有不同揣测,但我们关切的不是动机,而是真相是否能够因此而完全而且清楚的呈现。认罪协商制度的设计,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被告能够将犯罪事实和盘托出,避免浪费国家社会大量资源去追查事实。因此,陈致中与黄睿靓两人如果早一点认罪协商,说不定本案今日早已结束,陈幸妤也不必再遭受媒体跟拍了。

  不过,陈致中与黄睿靓迟至今日才准备认罪协商,检察官应该考虑的是,致靓两是否真的把犯罪事实,尤其是关键的部份,做完整而清楚的交待。如果说检察官已查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事实,那剩下的百分之五也不必再靠致靓两人提供了,除非那是关键的部份。我们相信,检察官自会考虑是否接受认罪协商,但民众对本案实已失去耐心,就像陈幸妤快被媒体逼疯一般。

  只有陈水扁的弊案水落石出,陈幸妤才能过没有跟拍的日子,人民才能免于弊案侦查耗时费日的折磨。我们也希望陈幸妤要搞清楚,问题不在陈幸妤或马唯中,而在陈水扁。
陈幸妤在纽约街头对台湾媒体记者发飙,大家应该不会太惊讶,类似情况过去曾多次出现在台北街头,背景不同,她飙出的语言却大同小异:“为甚么总是盯着我不放?”似在释放所受的委屈,但其言外意欲为何?

  在陈幸妤飙骂媒体“你们要把我逼疯吗?”“上帝将来会审判你们!”的同时,又利用了媒体,如在陈水扁坦承“做了法律所不许可的事”后,绿营一片哗然,民进党内陷入挺扁反扁拉扯状态之际,她透过媒体放话:“民进党谁没有拿过我父亲的钱?”并点名苏贞昌、谢长廷等人。

  陈幸妤做此爆料,显然还有保留,民进党内拟和扁家切割的人,立即停止动作,最明显的是,扁家弊案连环爆之初,有人公开批扁,听闻陈幸妤之言后,态度立即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至今仍是挺扁大将。媒体效应之大可见一斑。

  她也几度向特定媒体投书,指她相信父亲没有贪污,又说她以父亲为荣,还爆料指谢长廷去年总统选举期间“小中风”,根本不适合继续竞选。陈幸妤后来虽向谢长廷道歉,但稍有政治警觉者,立即嗅出她“项庄舞剑”之意,便是警告绿营休想和扁家切割,而她选择谢长廷“祭旗”,是因谢长廷挺扁最不积极。

  此外,陈幸妤一方面对媒体表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俨然以扁家发言人自居,透过媒体告诉群众,扁家人是多么委屈。她和陈水扁一样深谙媒体生态,媒体需要新闻,她就不断喂养,包括媒体被她骂,也是新闻。

  但是媒体最需要的新闻,陈幸妤始终避而不谈,譬如有助厘清案情的重要人物黄芳彦,已确知人在美国,黄又是她的干爹,她却说不知他在哪里。至于她这次赴美除了考试之外,是否还会处理扁家在海外存款之事?她更只字不提。

  陈致中和黄睿靓已经“认罪”,向特侦组供出吴淑珍部分现金和珠宝下落,姑不论这是否为诉讼策略,唯罪已认,做为姊姊的陈幸妤,为何没有任何附和?所谓“以父亲为荣”,究竟所指为何?

  陈幸妤的作为也和扁案涉嫌人不同调。包括她舅舅吴景茂、舅妈陈俊英、和扁家关系匪浅的余政宪、蔡家兄弟都已认罪,并供出具体违法行为。这些人对自己所犯错误表示后悔,吴景茂说:“如果还有机会,绝不会再帮助妹妹。”支援陈水扁的律师李胜雄,觉得官司打下去,会让他很尴尬,解除和吴淑珍委任关系。在在说明,不待司法审讯,是非曲直自明,难道只有陈幸妤不清楚,觉得父母受到迫害?

  陈幸妤“特立独行”,若解读为对父母的孝顺,便显现她所作所为,不惜颠倒是非,违反正义,来达到保护父母目的。陈幸妤甚至也不在乎民进党成为祭品,不在乎台湾人曾拥有的许多美好价值。她仿如西班牙小说家塞凡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骑着瘦马,手持长矛,见到风车就搏刺。有人建议她去看心理医师,似乎有几分道理。

  不容讳言,在扁家成员中,陈幸妤是相对干净的,她对家庭和工作都很负责,人们应不吝给予肯定。但扁珍弊案已进入司法程序,真相终会大白,陈幸妤发飙、爆料等作为必将徒劳无功。
自从胡六点发布以后,两岸学者专家纷纷提出许多学习心得,虽然各有千秋,均能成其道理。可是,对马英九的反应,尚未见外界有任何学习心得。这当然部分是因为马英九还没有准备好认真而全面的公开回应,不过,没有提出公开回应其实也是某种回应之道,起码身在台湾之人,应该好好学习体会个中三味。
  
  胡六点处处可见对马英九呼吁推动两岸交流的正面回应,唯独第一点似乎是针锋相对。众所周知,马英九为了安抚台独选民,从选前到选后不变的主要信条,就是关于不改变两岸现状的承诺。即使马英九的说法每次可能略有调整,或谓维持现状,或谓搁置主权争议,或谓有生之年见不到统一等等,相较于胡六点第一条开宗明义的主张,两岸之间的政治问题充其量仅关乎内战的延续,并不涉及中国主权与领土的统一,双方之间几乎都是毫无交集。

  简言之,马英九认为两岸之间有主权争议,应该搁置争议,才能推动交流。相对于此,胡六点旗帜鲜明地主张,恰恰是因为两岸之间从来没有主权争议,所以才得以交流。这是自1979年叶九条以来,北京最明确的一次将两岸政治对立与中国主权问题脱钩,也扭转了自2001年以降,北京往“国统纲领”要求的两岸政治对等方向所采的一连串言词退让,因而推翻了马英九推动两岸交流的前提,亦即两岸之间存在目前无法解决的主权争议。  

  这个大扭转其来有自,乃是在各界殷切期盼马英九可以终止台独的期盼落空的结果。不但马英九在选后不断重申拒统的承诺,并且对台独势力表现得毫无应对之道,另一方面他却又在外交上予取予求,并祭出连战牌让台湾在APEC参与层级上强行突破,其间适逢张铭清访台遭围殴事件,和陈云林访台遭围堵事件,后者甚至夹有台北官方几丝纵容的意图,以致对台决策官员亲身体会台独之不可与谈,以及马英九同国民党之不可恃。  

  其结果,善待马英九无非同时是善待台独,而台独竟然还不断攻讦马英九是统派,促成外界不得不对当前台独势力进行新的判断。

  台独势力深刻而难遏,此其一;马英九容忍并讨好台独选票的机会主义不止,此其二。对这两点终于能够重新认识的,不仅是北京官方,大陆知识界也出现重要的变化。2009年2月号的台湾《传记文学》刊载大陆史学者杨天石对二二八事件的史料整理,文中对长期以来北京官方的二二八史观,默默地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修正,值得注意。  



  二二八史观的修正  



  北京官方的二二八史观向来同为台湾统派的二二八史观,他们与台独的二二八史观之间有重要的共识,亦即主张二二八事件的原委主要是官逼民反。不同的是,北京官方史观与台湾统派史观认为,台湾人民并不反对大陆,而是腐化的国民党阻挠了统一;至于台独史观则以二二八事件是台独的重要分水岭,认为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对腐化的中国人彻底失望而走向台独的根源。

  杨天石间接而有力的反省了这两个史观。在他的整理中,二二八事件是台独势力抗拒中国从日本接受台湾的结果。他旁征博引,利用了包括中央研究院所整理的文献与蒋介石日记在内的诸多史料,说明蒋介石派兵来台前那一段二二八事件的过程、参与事件者的来源、事件中他们对中国与中国人的态度跟手段、日本人如何介入训练他们等等。

  杨天石几乎等于直指台独才是二二八事件发生的主要动机来源,因而修正北京官方以国民党腐化为二二八事件主要原因的既定立场,也推反台独史观倒果为因地以二二八事件是台独主要动机来源的说辞。

  胡六点加上杨天石的闳文之后,前者点破的是,维护台独的势力是马英九替自己设下的执政前提,后者进一步指出,台独是更早二二八事件得以发生的前提。如此,对于胡六点出台的时间便可以重新学习。可说是拜马英九登台后的表现所赐,配合蒋介石日记的公开,较诸一年之前大陆对台独问题的认识,如今显然已经更为深刻。

  渐渐为大陆各界开始体会到的是,台独绝不是政策问题,更不是单一事件问题,也不只是统战问题,甚至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文化与历史的问题。

  马英九逢二二八事件便不分青红皂白的鞠躬道歉,是他长期以来争取台独选票的重要桥段,他等于间接同意台独史观所认为的,即台独意识是二二八制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如果他要争取化解台独,便必须对二二八事件道歉认错。他因为二二八事件而对台独的愧疚表态,进而限制了他对中国主权与领土问题的表态,也就导致他不能面对胡六点的第一点采取回应。

  一旦能对马英九不回应胡六点这个现象进行认真体会,就可以看到胡六点在认识台独问题上的重大进步,但也足以预期胡六点只能做到揭发马英九,还做不到能帮助他化解在面对台独时的原罪意识。要帮助解决马英九的心理问题,恐怕另外必须借重杨天石对二二八事件的再诠释。(作者 石之瑜)
胡 锦 涛去年岁末发表的对台政策六点意见,一直受到海内外方方面面的持续重视和关注。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所作出的铨释,被香港某杂志评价为“一气呵成,功底尤深,敏锐思维,令人佩服”。

  张认为:“胡六点”对处理两岸短、中程的问题,具有独到的指导意义,是胡 锦 涛执政七年以来,在实现了国共两党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岸执政党领导人首次会谈、两岸恢复制度性协商、两岸实现三通后,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台政策新纲领。

  三十年来,无论“叶九条”、“邓六点”,还是“江八点”、“胡四点”,大陆内部或者倾向北京的海外媒体,几乎都有众口一词、步调整齐的呼应和迎合,极尽赞誉之能事。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为两岸整合设计了新空间



  台北的反应也可以想象,是五味杂陈。民进党的反应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坚定的两岸关系政策论述依然是它的软肋和死穴;至于台湾当局,马英九虽然做了谨慎的回应,但只是表示了一种姿态,迄今尚未有进一步的政策宣示。

  而海内外舆论的解读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综合看来,对“胡六点”所体现出来的对台政策新思维,以及务实理性、积极进取、希望开拓新格局的政策方向,有较为一致的肯定。台湾舆论更是看到了两岸关系互动过程中北京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自信既是对六十年来中共对台政策一脉相承的延续,也是在历史新时期之下的创新和发展,其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面对台湾历史与现状特殊性,是回归理性、务实的开始,也预示着两岸关系在经过六十年的艰辛探索之后,已找到更接近客观现实的互动模式。这为未来三十年两岸关系的新整合设计出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众说纷纭之后,我们必须有更加冷静的思考:与依然处于冷战状态的朝鲜半岛相比,海峡两岸去年以来呈现的缓和,给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中美两国降低了对台湾问题的反应力度。和国际金融海啸以及中美各自内部问题相比,台湾问题已暂时降到次要位置。在所谓的中美台三角战略互动关系中,很多人以为台湾已无关紧要。

  但其实,随着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当所有问题触及到本质时,北京面对的仍是华盛顿和台北颇具战略默契的联手。

  目前两岸缓和是趋势,有助于最终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但任何政治博弈仍是实力的较量,没有战争硝烟的政治较量,远比以战争决定胜负的赛局来得错综复杂。

  与台北和华盛顿关系相比,北京与华盛顿的政治距离更远,尽管目前美国在经济上更多“依赖”中国。只要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不愿“拱手相让”战略利益,中南海决策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

    两岸制度竞争将会凸显



  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是过往三十年海峡两岸关系互动的阶段性成果。实现直接三通,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民交往、经贸交流、文化互动,必将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彼此距离拉近,接触和交往将更加便捷,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与各种观念之间的对撞和矛盾,也必然会更加频密。当人们对社会差异有更多掌握之后,对文化的共同性却可能会给予忽略。差异性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弥合,反而有可能因为进一步接触而扩大。对于台湾主体认同意识的接受和认同,不会因为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而递减,反而会因此增强。

  也就是说,实现直接大三通不必然对两岸政治整合只会有正面作用。或许还可以说,两岸经贸日趋密切,将极大程度地限制“法理台独”的坐大,迫使“显性台独”失去存在的正当理据。但直接大三通不必然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终极统一”,这和“同居”不一定会导致婚礼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两岸关系持续缓和时,同时也看到主张维持现状和永久维持现状的台湾民众不减反增。倾向台独的民调更显示,现有的板块未见明显松动。

  人们已敏感发现,随着两岸关系的和缓以及更畅通无阻的交往和接触,制度性竞争也已无法避免。中国大陆正处于六十年来最急剧的社会转型,政治不稳症状凸显,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尽管也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发展与进步,但还无法与台湾过往政治民主转型的生动活泼、跌宕起伏相提并论。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大陆,并非缺乏优越性,但对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国人,尚未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可以预见,未来两岸制度性竞争势必逐渐形成主要界面。这是一个分裂的民族逐渐走向整合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无须刻意回避,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它和冷战时期的政治对垒相比,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是“你吃不掉我,我吃不掉你”状态之下的良性竞争,具有互补、互惠的积极功能。

  但是,也不能排除在非常态之下,会呈现出某些人不愿乐见的另一种状态,即在新形势下两岸软实力的流动。处理得宜,固然可以双赢;处理失当,结果未必都是良性的。这是两岸关系政治互动的新课题。台湾《联合报》将北京的“和平发展”铨释为“民主发展”。去年马英九首度在台湾中广直接向大陆听众喊话,海内外包括大陆社会反响超过预期,其中的政治寓意值得认真面对。



须重新规范台港澳关系



  日趋缓和的两岸关系,也给香港、澳门提出了新问题。长期以来,在扮演两岸桥梁角色时,香港、澳门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作用或将因为两岸关系持续缓和、经贸互动持续发展而发生新变化,但无论如何,在通往两岸政治整合的过程中,港澳地区曾经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能完全萎缩。弃之不顾或者让其自生自灭,是极为短视的。

  人们也发现,北京对台决策部门曾经对港澳与台湾关系的政策规定,也不合时宜,和当前两岸四地关系发展形势和规模水平也出现明显距离。中华民族最终实现的政治整合,是两岸四地的整合,而不只是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整合。因此,北京应尽早研究和考虑,重新修订分别与1997年、1999年规范港澳地区与台湾关系的“钱七条”,对它作出与时俱进的修改;或者在适当时候,由决策人士重新发表类似的重要讲话,以便适当松绑、放宽尺度,鼓励港澳地区与台湾各层面的交往和交流。无论从现阶段还是从长远看,这都是当务之急。

  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的愿望,既体现了胡 锦 涛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两岸问题上实事求是,也构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实质内涵,兼容并蓄了方方面面对两岸关系所谓“中程阶段”的政策主张。应该说,北京经过三十年的艰苦探索,难得一见地拥有了战略高度和战略主动。

  当然,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国共合作论坛。尽管渠道畅通,对话畅顺,沟通良好,但充其量只是两岸政治互动的一个调节器和缓冲器,无法完全取代公权力,也无法完全取代台湾政治发展过程中所有执政党和主政者的意志。

    政党之间的共识不等于政策



  必须强调的还有,国共合作论坛的性质,无法与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相提并论。台湾今天的政治现实,既然无法永远保持一党优势、一党独大,那么一党长期执政的格局,也就无法确保主张分离的政治势力永远处于在野地位。

  政党之间或者政治领袖之间的政治承诺,若无公权力的背书或主流民意的接受,很难成为政策,也很难不受到社会各界的杯葛和质疑。台湾两党政治和政党轮替将成为未来一个历史时期的常态,没有人能够改变这个现实。北京在新时期的对台政策不能逾越这个现实,而只能适应。这也是“胡六点”能否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贯彻的另一个关键。

  两岸分裂六十年,历史已在2009年走向另一个拐点。实现新世纪的复兴,对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华民族而言,是一条光荣而艰难的路程。最终实现两岸的完全统一,或许是多数人的夙愿,但实现这一个目标的过程,显然已更加重要。胡 锦 涛指出,新局势之下大陆对台政策,是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而制定,表明这个政策已超越政党利益、特定政权利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升华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之上。



对不确定因素保持警惕



  以“建设性态度,积极面向未来”,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是两岸未来互动的主轴;“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和共同家园”概念的提出,正视了两岸尚未统一的客观现实;务实探讨“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给外界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这恰恰是前无古人的政治实验。

  统一不再有主观设定的时间表,也不是某个政治领袖希望名垂青史的标志。毕竟,两岸新的互动,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因循守旧不行,墨守成规也不行,脱离客观现实、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出馊主意”或揣摩迎合上意的“新思维”,就更不足取。

  两岸目前尚未结束敌对状态,尚未签署和平协议,尚未构建和平发展基本框架,“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尚未最终达成共识,因此,缓和稳定的根基不能说是牢不可破的,反而还有可能发生短期的停滞,甚至出现暂时的逆转。两岸执政当局目前释放出来的诚意与善意,还无法达到同样的水平。北京对马英九的观察和评价的态度依然审慎。

  尽管目前的缓和局势为六十年以来所仅见,但在众声喧哗之后,我们在观察“胡六点”之后的台海关系时,似乎更应抱持冷静的态度,同时还要正视那些依然“敌对”的症结点,重视那些仍然纠缠、难于排解的意识形态死结,警惕那些随时因政治需要而被引发的“炸弹”。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两岸关系的前瞻,保持冷静与清醒的态度。(作者 陈子帛)
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邓岱贤在《中国评论》月刊二月号上发表专文。作者认为:“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 避免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并希望用“经贸新局带动两岸关系”,所以“两岸应尽速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文章内容如下:

  2008年5月国民党赢得大选,两岸关系展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除两岸高层人士会面频繁,为两岸关系创造和平、和谐与合作的良好气氛外,6月两岸海基、海协两会恢复协商,经过两次“江陈会”,签署六项协议,使两岸“大三通”实现,两岸一日生活圈成形。同期台湾积极为两岸经贸政策松绑,为两岸经贸关系未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由这几方面来看,近期两岸关系发展,可谓成效相当卓著,两岸关系展现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具有极高的价值

  然而,两岸关系仍然具有高度敏感及复杂性,两岸有必要在目前良好气氛下,“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在经济层面,建立双方接受的长期稳定互动架构。因此,两岸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CECA)就有极高的价值。就消极意义而言,可以避免日后台湾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发展产生
剧烈变化;就积极意义而言,两岸在经济面加强合作,可以开创两岸和平、永续、发展的新局面。

  两岸签署CECA之相关事项,我们可由其必要性、两岸当局的态度以及实质内容三方面来讨论。首先,就两岸签署CECA的必要性而言,自1992年台湾正式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以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在投资方面,依台湾经济部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台湾共有36,538件投资案件登记赴大陆投资,投资金额达到648亿美元;而由大陆官方统计,台商投资大陆案件为75,146件,实际到位金额达456亿余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为台商海外主要生产基地。

  在两岸贸易方面,以2007年为例,依“陆委会”估计,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为1,022亿美元;台湾出口至大陆之商品及劳务约为742亿美元;自大陆输入金额为280亿美元,台湾享有562亿美元贸易顺差,两岸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在两岸投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再加上两岸共同面对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等国际经济大趋势,两岸实有必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彼此经贸往来。  

    避免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

  尤其在面对亚洲其他国家大规模经济整合之际,如东协加三,台湾若被单独排除在外,势必会对台湾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危机。

  众所周知,虽然台湾已经加入WTO与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但如果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对立,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方兴未艾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自由贸易区,如ASEAN自由贸易区或ASEAN+1自由贸易区,也会因中共的强力反对而无法加入,甚至台湾寻求与自身经贸关系密切的美国、日本、欧盟、新加坡等国签署FTA也会障碍重重,其结果会导致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

  所以台湾当务之急,是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签署CECA,并与大陆洽谈台湾参与国际经贸组织的问题,才是斧底抽薪之计。只要台湾与中国大陆洽签FTA或是建立更高形式的合作组织,如两岸共同市场,台湾与其他国家洽签FTA的外在政治障碍就比较容易排除,台湾即可就纯经济角度来与其他国家洽谈。这也就是台塑董事长李志村所说:“台湾能否加入东协,完全要视大陆态度而定,台湾只要维持现状,就有加入的可能。”

  两岸均展现意愿

  其次,就两岸当局对CECA的态度而言,在大陆方面,2008年9月7日大陆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参加“第三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时指出:“两岸经济交往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需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规范化与稳定化”。

  大陆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则在9月8日指出:“两岸推动经贸正常化之外,应建立制度性安排,可以‘类似’港澳和内地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大陆希望借鉴这个“最快的经验”,让台湾民众可以尽快享受更优惠的待遇,更好的发展机会。”

  胡 锦 涛总书记则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提及“两岸可以为此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建立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程,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显见大陆方面有意愿与台湾签署CECA,建立经济合作机制。  

    在台湾方面,马英九则是提出两岸签署CECA作为两岸未来在经贸层面的长期互动架构。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也表示:“大陆方面近来提出有意与台湾签署CEPA,台湾方面希望签署的则是CECA,他认为,关键不在名称,而在内部文字,如果两岸能透过平等协商达成互惠的条件,什么名称都好,对台湾都有利。”

  台湾之所以希望和大陆签署CECA,主要是希望与大陆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在两岸之间达成关税减让、投资门槛降低、让台湾能和东协国家一样,90%货物出口到大陆获得免税。

  另一方面,若两岸能签署CECA,东协国家也才有可能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让台湾经济免于被国际经济社会边缘化的危机。

  第三,就CECA的实质内容而言,过去两岸当局都有意愿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症结在于名称及实质内容。就名称问题而言,虽然“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就英文字面意义来解读,实际上并无矮化签约的任何一方,但由于CEPA是大陆与港、澳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台湾部分人士认为,台湾与大陆签署CEPA代表台湾被港澳化。在此状况下,为避免台湾内部反对CEPA的名称而使两岸经济合作协议胎死腹中,两岸势必要思考较无政治意味的名称。相对而言,马英九提出的CECA则较无政治意味,比较容易获得台湾内部认同。目前大陆方面已由胡总书记作出善意回应,同意用CECA的名称,使得名称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CEPA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至于实质内容,我们可以由CEPA的目标及内容得到一些启示。由CEPA三项目标来看:第一,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第二,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第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若以纯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三项目标,两岸为了提升彼此经贸互动,增进彼此利益,这三项目标相信两岸都能接受。

  而由大陆与港、澳签署CEPA的五项原则来看:第一,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第二,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第三,顺应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第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除了第一项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无法接受外,其余各项相信两岸也都可以接受。  

    至于CEPA的其余内容包括:第二章:货物贸易(包含附件“关于货物贸易零关税的实施”)、第三章:原产地(包含附件“关于货物贸易的原产地规则”及“关于原产地证书的签发和核查程式”)、第四章:服务贸易(包含附件“关于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具体承诺”及“关于 ‘服务提供者’定义及相关规定”、第五章贸易投资便利化(包含附件关于贸易投资便利化)。以上这些内容均为大陆与港澳经贸合作的具体事项,无涉政治层面问题,具体内容可以经由两岸协商定之,较无政治争议,相信两岸均可以接受。

  由大陆与港、澳签署之CEPA可以得到启示,目前两岸均为WTO会员,两岸若能藉由WTO这个平台与大陆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务实进行经贸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都有助益。至于实际合作内容,除CEPA五个原则之一的“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之外,其余两岸当局都应该可以接受,所以只要将“‘一国两制’的方针”代之“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两岸就可以依据CEPA的实质内容,进行经贸合作。

  经贸新局带动两岸关系

  展望2009年两岸关系发展,肯定会受到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使两岸经贸的具体开放措施在短期内无法展现具体效果,会导致许多人士对两岸经贸开放政策效果产生质疑,所以两岸当局必须谨慎小心来面对。除积极进行朝野、政府及人民间的沟通外,也应适时宣传及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繁荣对台湾的重要意义。

  所幸,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并未因金融海啸冲击而乱了手脚,两岸当局依然步伐稳健,持续进行两岸两会协商,为两岸关系迈入大和平、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心力。展望2009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希望能在两岸各界共同努力下,两岸当局能就海基会规划之议题进行协商,在建立两岸交流秩序、两岸金融合作、两岸投资合作、两岸产业合作、两岸渔业合作、两岸文教交流等方面签署协议,让两岸关系能朝“建立制度、交流协商、解决问题、擘划愿景”的方向发展。更希望两岸海基海协两会能尽速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建立两岸可长可久的经贸互动架构,为两岸经贸开创新局,并透过双方优势互补,携手合作,共同因应未来经贸全球化,包括金融海啸在内的各种挑战。
马英九昨天指示,“行政院”“经建会”应加速研议连接金门、厦门的“金嶝大桥”兴建案,并尽早提出评估报告;“行政院”秘书长薛香川回应,“行政院会”紧盯进度,择期向马英九专案报告。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经建会”昨晚则表示,本月内会将规划案送“行政院”。

  所谓“金嶝大桥”,是指连接金门岛与厦门大嶝岛的跨海桥梁,将是首座直接连结台湾与大陆的交通工程。目前大陆将大嶝岛规划为“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是大陆第一个台湾商品免税交易市场。

  马英九昨晚在台北宾馆邀请马萧竞选总部重要干部约廿余人喝春酒,包括“总统府”秘书长詹春柏、“农委会”主委陈武雄、“新闻局长”苏俊宾、“行政院”“政务委员”蔡勋雄、“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等。

  据转述,马英九席间谈到金嶝大桥时,表达强烈关切,他询问“行政院”秘书长薛香川,“经建会”去年底就应提出金嶝大桥评估计划,为何至今还没看到报告?薛香川表示将立刻了解状况。

  据指出,马英九还问曾任陆军少将的前台北市兵役处长黄云生,“站在‘国防’立场,金门守军作用大不大?”黄云生回答,军队是“主权”象征,“国军”还是有必要驻守,不过可以适度增加“海巡署” 的部署比例。

  马英九认为,如果兴建金嶝大桥,可吸引很多国际观光客,对两岸和平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他举例,光是大年初七,就有一百一十七架次班机在金门机场起落,可见金门人潮“很不得了”。

  根据金门县政府初步规划,金嶝大桥有三案,甲案由金门县五龙山经大陆角屿、小嶝岛,衔接至大嶝岛,全长十点三公里;乙案由五龙山,直接连到大嶝岛,全长八点六公里,距离最短;丙案由五龙山,衔接泉州市的莲河地区,全长十一点四公里。
马英九今天表示,朝鲜半岛最近风云再起,台海地区情势相对稳定。面对大陆,台湾没有别的选择,一定要将威胁极小化、机会极大化,才能追求台湾最大利益。

  台军参谋总长霍守业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职缺由“国防部”副部长林镇夷接任。陆军司令部司令赵世璋接任“国防部”副部长,遗缺由总政治作战局局长杨天啸接任。上述人事案今天生效。

  中央社报导,马英九上午出席高阶将领授勋暨授阶典礼时表示,安全目的是争取和平,非走向战争,“国防政策”就是如何巩固“国家”安全。政府当前大陆政策就是要维持台海安定,促进区域和平,才能保障台澎金马人民安全。

  马英九指出,最近看到朝鲜半岛风云再起,让周边国家乃至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都感到头痛,美国总统奥巴马刚上任,就要面对这样的挑战;相形之下,台海地区稳定,一定让台湾“友邦”感受深刻。台湾过去也因出现许多不安定征兆,造成区域紧张,及台湾与“友邦”间互信流失,“这种现象已一去不返”。

  马英九表示,尽管与大陆改善关系,政府还是会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双方可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目的是希望有效因应大陆这个很特殊、很复杂的因素。大陆是威胁也是机会,如何把威胁极小化、机会极大化,需要高度技术,甚至艺术才能达成。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两岸关系大发展、大突破、大变化的一年。蕴积了十年之久的发展、改善两岸关系的能量在台湾政局变更之后喷薄而出,转换成两岸的历史机遇和执政当局的行动力;大三通及两岸一日生活圈的实现,就是这种动能的产物。

  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应如何把握和进一步展开?怎样面对和处理台湾方面提出的种种政治主张和诉求?如何规划两岸关系的未来?岁末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 锦 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六点意见,形成新形势下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仔细分析“胡六点”的意涵,可以发现这样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胡六点”作为一个整体,是从世界发展格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和处理未来的两岸关系;把两岸关系的发展置于国家和全民族发展的大战略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两岸关系的内容;为未来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及国际等多方面的协商合作上,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胡六点”的思想基础是融合性思维。所谓融合性思维,就是双赢思想,是合作的、互利的、包容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在5000余字的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是“共同”,有29次之多:如共同愿景、共同认知、共同责任、共同努力、共同继承、共同意愿、共同落实、共同家园、共同奋斗、共同开创、共同享有、共同繁荣、共谋复兴、共同财富、命运共同体等;其中四度提及共同利益及共同发展。如此之多的“共同”,铸就了“胡六点”的关键词和思维定势,透露了胡 锦 涛对台论述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第三,“胡六点”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包容是建立在深刻瞭解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理解、尊重与大度的产物。不仅对于部分对大陆缺乏瞭解、误解和有疑虑的台胞是如此:“愿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而且愿意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就是“对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并首次向民进党喊话,“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对于“台湾意识”,“胡六点”也明确表示,“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在在显示了胡 锦 涛的见识、胸怀和气度。

  第四,讲话体现了胡 锦 涛一贯的务实风格。“胡六点”承上启下,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展望;但更多的,是针对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给予回应及实事求是的探讨。如“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又如“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再如“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等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问题的形成,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产物。要想真正彻底解决,需经海峡两岸长期共同努力,经由和平发展之路,厚植共同利益,构筑共同家园,形成命运共同体,最后达至统一。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融合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创造条件,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如《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点”、“江八点”和“国统纲领”这样的一座座路标指引。“胡六点”正是和平发展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指引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阶段逐步迈向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