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典谣言欣赏之《志愿军老兵沿街讨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9:06
有请大家先来欣赏谣言,平心而论,这个谣言水平比较高。

谣言如下:




        志愿军老兵沿街讨饭——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一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踅摸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饭口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旁边闲扯,这是个很庸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则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我也对近现代军史很感兴趣,这也是我们两能成为好朋友的一个基础。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

  “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

  “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

  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爷们,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原文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10:54:42编辑过]
有请大家先来欣赏谣言,平心而论,这个谣言水平比较高。

谣言如下:




        志愿军老兵沿街讨饭——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一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踅摸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饭口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旁边闲扯,这是个很庸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则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我也对近现代军史很感兴趣,这也是我们两能成为好朋友的一个基础。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

  “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

  “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

  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爷们,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原文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10:54:4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11:05:16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11:19:4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11:28:1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12:31:49编辑过]
离休和退休时两种不同概念,只可惜现在好像没什么年轻人能分得清了
这帖子想当初可是舰船一精华贴 舰船对此事骂声一片啊 就算后来辟谣了 还是照样骂根本不看辟谣的消息 舰船很多人是骂的习惯了 你敢辟谣不让他骂他就难受
离休,退休~~~不懂
内退外退,YOU NOW?
好问,顶起
干部离休,普通人退休?
这类谣言很有市场!
郁闷,帝国主义总爱造谣!
哈哈 我当时在JC就不信
好象是49年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享受离休待遇。
49年之后的就是退休。

是否这样还待高手指正。

但是离休比退休待遇好很多却是大家都知道的。
楼上正确。离休退休待遇差很多。
  像46年参加解放军的老军人,每个月都有固定补贴,日子还是不愁的。
  而且这些人的补贴是由县以上财政负担,不存在由村委会负担的情况。谣言作者是个台湾人,他不了解这些,尽管他炮制出一个“55年少将”的孙子来增加可信度,实际上反而是的破绽更加明显。
  另外,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发现一个重要的小细节破绽,就在文章中的食品调料上。大家先找一找。雨辰是个天津人,他也没有发现这个细节破绽。
对,东北人桌子上放酱油和醋,但从不放芥末
我老爸四几年参军,49年入党,是二野陈赓部下,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西南剿匪,抗法援越,抗美援越,现在离休。

不过这个消息我真的信以为真了呢,谢谢委员,请深入揭批。
以下是引用tomlos在2004-5-10 17:53:00的发言:
对,东北人桌子上放酱油和醋,但从不放芥末

东北人吃凉菜拉皮,爱加芥末!
这个消息发出以后,当地政府还专门去查找此人,结果证明纯属虚构.
以下是引用yangjunjay在2004-5-11 2:40: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tomlos在2004-5-10 17:53:00的发言:
对,东北人桌子上放酱油和醋,但从不放芥末

东北人吃凉菜拉皮,爱加芥末!
[/quote]
你看见哪个座上有芥末了?
要芥末你的先要!
东北原菜谱里哪有芥末?!
那是南方食品!
你是东北人吗?
楼上就有东北人:)不要说东北普遍没有芥末,就是在福建、广东,文章中那种小店里面也罕见芥末,你向它要,都正常没有。但是,吃芥末是台湾人普遍欢迎的:)很多小店里面有。
实际上还是委员仔细,我第一遍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
所以也很愤愤不平
台湾受日本影响,爱吃芥末
暗夜流星:
  你也是革命后代:)

我明白了
靠,原来是谣言啊,害的我真以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这么惨呢
这个谣言比较精致:
  一、够煽情,非常煽情;
  二、细节丰富,生动,容易让人相信;
  三、完全不表露作者观点,却容易使你接受你他需要灌输的观点。真的可谓“洗脑润无声”。
  从贴子暴露的破绽看,作者应该是个台湾人,水平比较高。如果他是“专业人员”,委员佩服他的技术水平,他的工作就是这个,他是个可敬的对手;如果他是个“业余人士”,那委员厌恶他的人品!

另,传出这个消息的是个什么网站呢?请看委员的朋友“法国上空的蝇”提供的资料:


  http://www.peacehall.com(已封)
  博讯新闻网

  主要覆盖北美地区华人.内容涉及民运,工运,国际政治,
  立场:反共, 反台独.支持粪轮功

  博讯的前身是电子文摘周报,开始于1998年底,主要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订阅的朋友发送电子邮件。内容包括重要新闻、评论和历史真相等。至2000年3月,文摘周报编辑发送88期,
  2000年3-5月, 建立博讯新闻网。

  博讯网活跃人士:上官天乙、 赵达功、 嘻英雄、 黄金、 枪杆子、则鸣、王地、老农、 童蒙、春夏、 清水君、野夫、 潘一丁、中国魂、李强、阿宾、
谢谢委员的提醒!

我在国内也跑过不少地方。那个吃的方面的破绽,确实如委员所说……
芥末是什么东西?没见过……以后有机会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别行政区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特别行政区时试试味道!
芥末是一种调料。
  味道辛辣刺鼻。不习惯的人吃了会鼻涕眼泪一块儿流出来:(
  喜欢芥末的人不多。所以我看到文章中东北普通小店居然有芥末,觉得好笑。
芥末,南方有的。
<P>唉~~~</P><P>傻B啦~~~~</P><P>我就不信共党会忘了自己人</P>
辟谣好文,顶!!!!!!!!!!!!!!!
<P>我们县离退休干部因为离休干部未能全报医疗,要上方,结果直接被民政部门全部接到青岛旅游了!</P><P>不然民政和政府的领导都要淘!</P>
那为什么这类谣言这么有市场呢?一出来就那吗多人相信呢?可见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缺是不够好
<B>以下是引用<I>ssvcrtfi</I>在2004-5-17 13:56:00的发言:</B>
那为什么这类谣言这么有市场呢?一出来就那吗多人相信呢?可见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缺是不够好


您的逻辑推断可真有意思[em01]
被骗的感觉~~~~~~~~只怪自己太嫩
哦,这样[em14][em09]
楼主在这落户了啊[em01]
对啊,对于志愿军国家给安排了工作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