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分析师传奇:3分钟内能让上市公司请吃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3:31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01: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曾航

  某日,西部某上市公司股东大会。

  公司老总在台上念着手上的讲稿,介绍一个将要启动的大项目。台下,坐满从各地赶来的研究员、投资者,不少人听得昏昏欲睡。

  坐在他们中间的老马则在琢磨着:“我这个小小的散户,怎样才能让台上这个家伙等会请我吃饭呢?”

  会毕,公司老总正欲离场,老马上前堵住,递上一份自制的调研报告。

  “你这个报告怎样做出来的?”对方只粗粗翻了一下报告,抬眼再看老马时,眼神中已充满惊异。

  报告中讲的就是公司老总方才介绍的那个项目,从市场前景到可能存在的风险,从项目进展到投资动机分析,一应俱全,而且提出十几个问题,个个直指要害。

  “只要有可能,你们举办过的所有活动,我都参加,就连一个小小的产品招标会,我都去看过;就连你们搞的这个项目,办公楼里有多少服务器,我都是一台一台数过来的……” 老马笑答。

  对方立即肃然起敬,小声说,“晚上一块吃饭吧,我们好好聊一下。”

  接下来的一通觥筹交错后,老马对这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又加深了一层。

  老马是四川黑水县人,无固定职业,常居杭州,自己有炒股,也受委托给几个浙江朋友做理财,但资金量不大。每逢圈内聚会,自我介绍时,他惯用的头衔是“草根分析师”。

  平时,他去上市公司调研,拉住素不相识的上市公司董秘,只消聊上几分钟,对方的态度就会陡然热情起来:“晚上一块吃个饭吧,我约董事长一道过来。”饭后会说:“我派车送你啊。”

  调研回来,老马就撰写自己的“山寨版调研报告”,就是那种图文并茂,章节井然的PDF文件。这些报告一放到网上,总能让各方都瞪大了眼睛。一次,某上市公司董秘看到报告后,亲自从西南飞临上海,用一天时间和老马约谈。

  40来岁的老马,每天坚持跑步长达20年,爱洗冷水澡,从不看股评节目——他认为“那尽是瞎说”。

  没有调研时,他埋头泡在电脑前,在那些花花绿绿的K线图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的电脑里存着全球2万多只股票的详细数据。

  “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怎么和那些大牌的正规分析师们竞争呢?”老马笑笑说,“只能靠两个字——勤奋。”

  “3分钟内让上市公司请吃饭”

  上市公司高管掌握着最多的信息,和高管深入交流是一个好的调研员的必经之路。但像老马这样的“山寨调研员”,背后没有巨量资金支持,没有响亮的券商机构背景,如何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你讲话头3分钟还不能调动对方的兴趣,不能让他请你吃饭,那你就是失败了。”老马说,他的办法,是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给公司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些年来,凡是老马关注的上市公司,必定密集走访调研,有任何可能的线索,一定飞临现场观察。

  今年1月中旬某天,老马又飞到西南某市去参加一家上市公司为一个新上马的医药项目主办的核心专家预备会——其时,这个项目在市场上饱受质疑,许多投资者认为是炒作和做秀。而作为投资者参加这个预备会的,老马是唯一的一个。

  “你不到现场看一下,怎么知道人家到底是不是做假呢?”老马说。

  这次会上来了将近50位医学专家,仔细讨论项目操作的具体细节。老马从头听到尾,得出他个人的结论:“这个项目是真实,有效的。”

  牵头项目的那位教授对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询问早已非常反感,但老马却拉住这位博导出来吃个饭。谈到激动时,教授举起满满一杯白酒说:“我们一定要干一杯!”回到酒店,两人又促膝长谈,一谈竟谈了7个小时。

    “从退休高管那里拿料”

  在圈子里混久了,老马和正规券商分析师也很熟了。对于那些拿着年报到上市公司去询问的分析师,老马颇不以为然。“你拿着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过去,人家当然可以很轻松地和你打太极,你能调研出什么来?”

  相反,老马半个月以前才请西部一家上市公司的前董事长吃过饭。这位前高管他退下来已经一两年了,无职无权,从来没有券商的研究员专门去请这种“过气”的人物吃饭。

  而老马不这么看。那位前高管向他详细介绍了公司前几年投的那个项目的决策过程,当初为什么投这个项目,谁做的参谋,风险在哪,还有当地政府领导人在这个项目中扮演的角色。

  “退下来的前高管,许多在位时不方便说的话现在都可以讲了,这些内情对判断公司未来的项目决策至关重要。”老马听到了“很细的过程”,他如获至宝,全都一一记录下来,生怕漏掉一个字。

  老马承认,论专业素养,在全局上,自己远远不及券商的正规军们。但在某些上市公司这个局部上,民间调研员可以用自己的勤奋和另类思维取得大量一手信息,这是那些盯着全行业几十上百家上市公司的券商调研员所不具备的优势。

  券商调研员们更多的是看重上市公司业绩、财务指标,或者分析整个行业的数据,或者到工厂里看看设备什么的。“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表象。”老马说,“我们最重视上市公司的投资逻辑,你的新项目,你为什么要做。”

  因此,老马更看重公司的管理团队,从他们待人接物上的细节判断这些人可不可信,虽然这些感性的判断看上去没有数据分析来得专业。

  老马通常会将写好的调研报告小范围传给一些业内朋友、券商分析师、民间专业投资者等,报告里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券商们发布的报告不同,我的所有报告里都会提出至少10个问题,抛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或其他投资者,请他们指出错误和纰漏。”

  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山寨调研报告竟然在互联网上红极一时,上至上市公司高管,下至普通散户,在看到这些来历不明却又内容翔实,有板有眼的山寨版报告时,都不敢轻视。

  许多手上有大把钞票的投资者,看了老马的报告,纷纷打电话来找他。

  老马还经常受邀到一些圈内聚会上去讲他的观点。据说,他多次参加的一个不到20人出席的聚会,在座的手上控制的资金加起来有几千亿之巨。除了老马,大抵都是衣着光鲜的投资总监,“连个基金经理都没有”。

  民间智慧挑战又一个专业领域

  “对于投资者中出现的一种‘山寨分析师’,我非常赞成。”1月10日,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当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对媒体表示。

  成思危认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不能只靠监管部门,也要靠群众。民间分析人员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可能会发现一些一般分析人士看不到的问题,比较客观地做一些分析。

  上海一位范姓私募基金经理说,山寨分析师中不乏有实战经验的高人,他们的存在,让市场的声音多了起来,“可以起到重要的投资参考作用。”

  深市一家电力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接待过一些以个人投资者身份来调研的人,这些人的办法很多,“比如了解我们电力公司从北方某家上市煤炭公司的采购量,或者到我们设备供应商那里了解给我们供货的情况。在他们看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量变化更能说明公司真实的运营状况。”

  网络环境为山寨调研员用民间智慧挑战专业领域提供了舞台,这些人是新浪、东方财富网等网站财经博客、股吧巨大浏览量的重要诱发者。

  “现在回头来看2007年底券商分析师对大盘的判断,他们一点不比山寨分析师强。”一位门户网站财经博客负责人说,当时最保守的券商对大盘的判断也高于4500点。在2008年这轮戏剧性行情中,正规券商分析师集体沦陷,他们这种尴尬处境成就了山寨调研员的市场空间。

  在《理财周报》搜集的包括高盛高华、中金在内的12家国内最盛名的投行,盘点了他们一年来的宏观研究、策略分析和金股走势后,得出结论是,大多数分析师“落后K线图半年”。

  中国A股市场只做多不做空的机制,使得卖方分析师只能分享牛市盛宴。随着一些投资者纷纷选择只相信自己和独立做调研,老马这类故事或许会越来越多地上演。事实上,新年以来,各大财经论坛上的“山寨分析师”空前活跃。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01: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曾航

  某日,西部某上市公司股东大会。

  公司老总在台上念着手上的讲稿,介绍一个将要启动的大项目。台下,坐满从各地赶来的研究员、投资者,不少人听得昏昏欲睡。

  坐在他们中间的老马则在琢磨着:“我这个小小的散户,怎样才能让台上这个家伙等会请我吃饭呢?”

  会毕,公司老总正欲离场,老马上前堵住,递上一份自制的调研报告。

  “你这个报告怎样做出来的?”对方只粗粗翻了一下报告,抬眼再看老马时,眼神中已充满惊异。

  报告中讲的就是公司老总方才介绍的那个项目,从市场前景到可能存在的风险,从项目进展到投资动机分析,一应俱全,而且提出十几个问题,个个直指要害。

  “只要有可能,你们举办过的所有活动,我都参加,就连一个小小的产品招标会,我都去看过;就连你们搞的这个项目,办公楼里有多少服务器,我都是一台一台数过来的……” 老马笑答。

  对方立即肃然起敬,小声说,“晚上一块吃饭吧,我们好好聊一下。”

  接下来的一通觥筹交错后,老马对这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又加深了一层。

  老马是四川黑水县人,无固定职业,常居杭州,自己有炒股,也受委托给几个浙江朋友做理财,但资金量不大。每逢圈内聚会,自我介绍时,他惯用的头衔是“草根分析师”。

  平时,他去上市公司调研,拉住素不相识的上市公司董秘,只消聊上几分钟,对方的态度就会陡然热情起来:“晚上一块吃个饭吧,我约董事长一道过来。”饭后会说:“我派车送你啊。”

  调研回来,老马就撰写自己的“山寨版调研报告”,就是那种图文并茂,章节井然的PDF文件。这些报告一放到网上,总能让各方都瞪大了眼睛。一次,某上市公司董秘看到报告后,亲自从西南飞临上海,用一天时间和老马约谈。

  40来岁的老马,每天坚持跑步长达20年,爱洗冷水澡,从不看股评节目——他认为“那尽是瞎说”。

  没有调研时,他埋头泡在电脑前,在那些花花绿绿的K线图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的电脑里存着全球2万多只股票的详细数据。

  “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怎么和那些大牌的正规分析师们竞争呢?”老马笑笑说,“只能靠两个字——勤奋。”

  “3分钟内让上市公司请吃饭”

  上市公司高管掌握着最多的信息,和高管深入交流是一个好的调研员的必经之路。但像老马这样的“山寨调研员”,背后没有巨量资金支持,没有响亮的券商机构背景,如何做到这一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你讲话头3分钟还不能调动对方的兴趣,不能让他请你吃饭,那你就是失败了。”老马说,他的办法,是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给公司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些年来,凡是老马关注的上市公司,必定密集走访调研,有任何可能的线索,一定飞临现场观察。

  今年1月中旬某天,老马又飞到西南某市去参加一家上市公司为一个新上马的医药项目主办的核心专家预备会——其时,这个项目在市场上饱受质疑,许多投资者认为是炒作和做秀。而作为投资者参加这个预备会的,老马是唯一的一个。

  “你不到现场看一下,怎么知道人家到底是不是做假呢?”老马说。

  这次会上来了将近50位医学专家,仔细讨论项目操作的具体细节。老马从头听到尾,得出他个人的结论:“这个项目是真实,有效的。”

  牵头项目的那位教授对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询问早已非常反感,但老马却拉住这位博导出来吃个饭。谈到激动时,教授举起满满一杯白酒说:“我们一定要干一杯!”回到酒店,两人又促膝长谈,一谈竟谈了7个小时。

    “从退休高管那里拿料”

  在圈子里混久了,老马和正规券商分析师也很熟了。对于那些拿着年报到上市公司去询问的分析师,老马颇不以为然。“你拿着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过去,人家当然可以很轻松地和你打太极,你能调研出什么来?”

  相反,老马半个月以前才请西部一家上市公司的前董事长吃过饭。这位前高管他退下来已经一两年了,无职无权,从来没有券商的研究员专门去请这种“过气”的人物吃饭。

  而老马不这么看。那位前高管向他详细介绍了公司前几年投的那个项目的决策过程,当初为什么投这个项目,谁做的参谋,风险在哪,还有当地政府领导人在这个项目中扮演的角色。

  “退下来的前高管,许多在位时不方便说的话现在都可以讲了,这些内情对判断公司未来的项目决策至关重要。”老马听到了“很细的过程”,他如获至宝,全都一一记录下来,生怕漏掉一个字。

  老马承认,论专业素养,在全局上,自己远远不及券商的正规军们。但在某些上市公司这个局部上,民间调研员可以用自己的勤奋和另类思维取得大量一手信息,这是那些盯着全行业几十上百家上市公司的券商调研员所不具备的优势。

  券商调研员们更多的是看重上市公司业绩、财务指标,或者分析整个行业的数据,或者到工厂里看看设备什么的。“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表象。”老马说,“我们最重视上市公司的投资逻辑,你的新项目,你为什么要做。”

  因此,老马更看重公司的管理团队,从他们待人接物上的细节判断这些人可不可信,虽然这些感性的判断看上去没有数据分析来得专业。

  老马通常会将写好的调研报告小范围传给一些业内朋友、券商分析师、民间专业投资者等,报告里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券商们发布的报告不同,我的所有报告里都会提出至少10个问题,抛给上市公司管理层或其他投资者,请他们指出错误和纰漏。”

  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山寨调研报告竟然在互联网上红极一时,上至上市公司高管,下至普通散户,在看到这些来历不明却又内容翔实,有板有眼的山寨版报告时,都不敢轻视。

  许多手上有大把钞票的投资者,看了老马的报告,纷纷打电话来找他。

  老马还经常受邀到一些圈内聚会上去讲他的观点。据说,他多次参加的一个不到20人出席的聚会,在座的手上控制的资金加起来有几千亿之巨。除了老马,大抵都是衣着光鲜的投资总监,“连个基金经理都没有”。

  民间智慧挑战又一个专业领域

  “对于投资者中出现的一种‘山寨分析师’,我非常赞成。”1月10日,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当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对媒体表示。

  成思危认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不能只靠监管部门,也要靠群众。民间分析人员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可能会发现一些一般分析人士看不到的问题,比较客观地做一些分析。

  上海一位范姓私募基金经理说,山寨分析师中不乏有实战经验的高人,他们的存在,让市场的声音多了起来,“可以起到重要的投资参考作用。”

  深市一家电力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接待过一些以个人投资者身份来调研的人,这些人的办法很多,“比如了解我们电力公司从北方某家上市煤炭公司的采购量,或者到我们设备供应商那里了解给我们供货的情况。在他们看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量变化更能说明公司真实的运营状况。”

  网络环境为山寨调研员用民间智慧挑战专业领域提供了舞台,这些人是新浪、东方财富网等网站财经博客、股吧巨大浏览量的重要诱发者。

  “现在回头来看2007年底券商分析师对大盘的判断,他们一点不比山寨分析师强。”一位门户网站财经博客负责人说,当时最保守的券商对大盘的判断也高于4500点。在2008年这轮戏剧性行情中,正规券商分析师集体沦陷,他们这种尴尬处境成就了山寨调研员的市场空间。

  在《理财周报》搜集的包括高盛高华、中金在内的12家国内最盛名的投行,盘点了他们一年来的宏观研究、策略分析和金股走势后,得出结论是,大多数分析师“落后K线图半年”。

  中国A股市场只做多不做空的机制,使得卖方分析师只能分享牛市盛宴。随着一些投资者纷纷选择只相信自己和独立做调研,老马这类故事或许会越来越多地上演。事实上,新年以来,各大财经论坛上的“山寨分析师”空前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