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同进士出身”的背景和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25:22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行游,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秀才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行游,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秀才?能参加会试的都已经是举人了!分三甲都是殿试后了
赐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比他那届的状元可是要风光能干的多.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8-12-20 12:47 发表
赐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比他那届的状元可是要风光能干的多.

历史上有几个状元是真正的栋梁之才?;P
文凭不等于能力
说的好像中“赐同进士出身”很容易,很不值钱一样,要知道当时全中国举人的名额是1600多,其中湖广只有140人不到,全国参加会试的大概6000,三甲全部加起来不过取2、300人而已,超过400的都很少见。

同进士和进士及第在做官的资历上有什么区别吗?中状元又怎么样?大不了是保送翰林院,他曾剃头一样以庶吉士进翰林院,一点也不差啊。人家可不是没文凭。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8-12-20 12:47 发表
赐同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比他那届的状元可是要风光能干的多.

事实虽然是这样,可在当时人家只要一句酸溜溜的"同进士",曾头也只有叹气份了.这就好比狄青一样,职务做到了枢密使,脸上标明囚徒身份的金字依然拿不掉.
清代还好,明代要想入阁基本要庶吉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