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瑞士是如何同周边国家以外联系的?/ 瑞士二战笑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45:35
]]
瑞士与二战
瑞士广播电台的德文星期节目由让-鲁道夫•冯•萨利斯(Jean-Rodolphe von Salis)主持,法文由热内•裴约(René Payot)主持。该节目在被占领的欧洲国家被广泛收听,对人们的心理有重要影响。
多数报刊,包括德文报刊都明显支持联盟国。
很多教会和组织都积极地支持难民,也包括很多个人。
最著名的难民支持人是圣加仑州的警察总监:保罗•格伦尼格(Paul Grüninger)。他拒绝执行上级的命令,允许3000名犹太人进入瑞士。保罗•格伦尼格因此被革职。直到他去世多年,1995年,瑞士才给他完全复职。
德国犹太人格尔哈特•凌格纳(Gerhart Riegner)于1933年逃往瑞士。他是第一个警告世界,警惕纳粹没绝犹太人计划的人。
支持纳粹的瑞士人很少。到1939年,最大的激进右派--民族阵线(the National Front)也仅有2300名成员。1940年,该党派被政府取缔。
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受到外国难民的影响,而心生怨恨;特别是在经济困难时期。
此外,部分政府成员和其它高级官员轻则被称为是“失败主义者”;重则被称为“纳粹支持者”。
外事警察总监安斯特•罗特穆德(Ernst Rothmund)曾被指控为反犹太主义者。1938年,他坚持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盖上恶名昭彰的J字章,这些持有J字章的人们将与其他德国人区别对待。罗特穆德坚称不希望瑞士被不能与瑞士生活方式同化的人“淹没”;但同时也直截了当得拒绝了纳粹的犹太人待遇。
人们对瑞士的战时表现一直争议很大。特别是,它曾被指责拒绝了上千的犹太难民入境,购买被纳粹盗取的犹太人的黄金,以及拒绝交还瑞士银行中死于战中的投资者的资产。瑞士也被指控为德国提供战时物资,因此延长了战争。
Bergier历史学家委员会对这些指责进行了调查,并于2002年发表了一份最终报告。这份报告清楚地表明了上千的犹太人曾被拒绝入境,甚至被遣送回德国;瑞士银行宣布价值几百万瑞士的黄金和其它资产没有合法索赔人;该报告还研究了瑞士战时行为的来龙去脉。
Bergier委员会的报告已经成为引导公众对瑞士战时历史再评估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长期以来,这段历史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该报告的全面调查同时表明了瑞士战时行为的正反两面。
“中立”这一词在瑞士被滥用:我们从一个抽象的概念中制造出迷恋的对象,而忘记了目前独立的真正概念。如果我们受到威胁,我们应该反抗而不是保持中立,我们应该为自由而战……”
1940年1月1日日内瓦电台广播,热内•裴约(René Payot,1894 - 1970)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1] 洪建军:《瑞士从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2002年8月5日第2版
[2] 孟淑贤:《各国概况.中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此数据为1994年数据。
[3] 洪建军:《瑞士从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2002年8月5日第2版
[4]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5]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6]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7] 季泰:《纪念二战胜利瑞士银行尴尬》,《文摘报》1238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13日《人民政协报》
[8] 刘琅珂:《保密制度也保了“黑钱”》《环球时报》 (2002年05月27日第11版)
[9] 《血染的黄金——瑞士“纳粹黄金案”始末和瑞士银行保密法》http://www.hongtatimes.com.cn/htsb577/index3/index8.htm
[10] 萧雪:《众说纷纭: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文摘报》1237期第7班转摘1995年5月7日《亚太经济时报》
  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
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1941年7月中旬,瑞士情报机构的领导人瑞哥·梅森(RogerMasson)上校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梅森上校已经70岁高龄了,但他的精力还是非常充沛。他刚从A-1小组得到情报,希特勒在控制了整个西欧以后,已经打算进攻瑞士这个中立的小国了。

瑞哥·梅森关于德军高层的情报是从罗德夫·罗斯勒那里得到的。罗斯勒是一个坚定的反纳粹主义者,他在卢塞恩开了一家书店作为从事情报工作的掩护。早些年还在德国的时候,罗斯勒就结识了一批德军高级将领,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长期以来,这些军官冒着生命危险,向移居到瑞士的罗斯勒提供绝密情报。这些军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自己的祖国铲除希特勒和纳粹主义。

梅森上校在接到这些让人担忧的情报后,命令他的部下(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潜伏在德国南部)搜集任何关于德军部署的消息。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德军有6个师,其中2个是山地师,已经部署在瑞士边界,准备发动进攻。

实际上,希特勒的反情报机构已经为进攻瑞士做准备有一段时间了。在瑞士,每平方公里上的德国间谍数目远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间谍数目多得多。一个被称为福兰克大叔的人掌管德国在瑞士的间谍网,他派遣了1000多名间谍潜入到瑞士的工业界及政治领域。另外一个德国反情报机构的头目弗雷茨·海兰德(FritzHeiland)给这些间谍配备了金钱、假身份证明、电台以及照相机等。

当这次行动变得更为现实的时候,海因里奇·希姆莱(HeinrichHimmler)的盖世太保被调集了过来。他们的任务是挑起事端,为德国入侵这个中立的小国家找到口实。

1940年6月,也就是大间谍罗德夫·罗斯勒向瑞士发出警报的前一个月,一个瑞士铁路工人正在开往苏黎世的火车上查票。在一个叫威恩费登的地方有10个人登上了火车,他们分两个车厢就座。就在一瞥之间,目光犀利的铁路工人发现了可疑之处:这10个人都拿着同样的褐色帆布包。

这10个人也都盯着铁路工人看。突然,好像得到了暗示,这些人在一个小站飞快地下了车。在下一站,工人将自己的疑虑报告了警察。

梅森上校立即组织警察进行严密的搜寻。两天以后,带同样褐色帆布包的9个人被抓了起来,有7个是德国人,2个是瑞士人。每人兜里都有500法国法郎(合115美元),帆布包里有6磅炸药,有手枪、几百发子弹和各种匕首。

在严厉的询问下,9个人中有一个招认,这个小组是专门来瑞士搞破坏的,主要目标是炸毁设在奥特福的瑞士军队的火药库以及在斯普瑞特、比莱、卢塞恩和培耶来的瑞士空军的机场跑道。3个月以后,1940年9月4日的凌晨,一辆有红十字标记的汽车停在了瑞士的一座公路铁路架桥下,桥上是安内斯——拉瑞铁路,这条铁路穿过一个深深的峡谷。一些人从车上跳下来,钻到车厢里的篷布底下忙活起来。

与此同时,另外几个人在桥墩下埋下了200镑TNT炸药,然后汽车开走了。3个小时以后,一声巨响,整座桥被炸塌,掉进了峡谷。这座桥是瑞士军队反击敌人时的必经之路。

作为间谍行动的一项成果,德国人就瑞士这样一个相当于马萨诸塞、康涅迪格和罗得岛(美国的三个比较小的州——译者注)大小的弹丸之地编写了一本长达85页的册子,命名为“瑞士军队手册”。如果希特勒不打算进攻这个人口不到500万的小国,他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做这样的事。

到1941年,德国间谍机构对瑞士一直实施人海战术,每失踪一个德国间谍(梅森上校和他的同事逮捕了许多),就至少有5个间谍来代替他。那么多的德国人住在瑞士,以致瑞士有了国中之国。

巴塞尔这个连接瑞士、法国和德国的国际性城市成了纳粹间谍渗透到瑞士联邦的跳板。许多德国间谍化装成铁路工人混过边界,潜入到瑞士。两个瑞士反间谍人员在巴塞尔车站连着待了三个晚上,竟然数出了348个认识的德国间谍,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合适的时机潜入瑞士。

这就是1941年7月中旬的情况,德军的6个精锐师虎视眈眈地驻扎在瑞士北部边界,同时,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层出不穷。很明显,所有这些都是为大规模进攻做准备。为什么希特勒没有像消灭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这些小国那样发出进攻的命令呢?

也许是一个月以前发动的对苏联的战争使希特勒舍不得将6个师和大量的作战飞机耗费在瑞士这样的小国。不过,瑞士能够免于纳粹这架战争机器的蹂躏确实是一个不解之谜。
一向以中立著称的瑞士,不得不面对它的过去。一份由独立人士-历史学家组成的委员会2002年提交的报告中,阐述了瑞士在二次世界大战如何对待犹太人。

瑞士国立图书馆座无虚席,由贝基尔先生领导的委员会公开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的基本立场是作为历史学家,而不是作为法官来评判这段历史。

瑞士的历史阴影

九位历史学家在历时5年的调查研究后,提交了报告。报告中指出,二战时,瑞士拒绝承认上千犹太人的难民身份,许多人日后成为纳粹集中营的牺牲品。据这份报告称,1938年,瑞士政府机构要求德国当局,在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J”的字样,这样这些人就得不到难民身份。

1942年,纳粹决定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之后,原本打算逃亡瑞士的犹太人被拒之门外。当然,瑞士在战争期间收纳了大约6万人,其中差不多一半是犹太人。但是,还有至少1万犹太人被瑞士驱逐出境,大约1万4千5百个犹太人的避难申请遭到拒绝。

调查委员会的领导人贝基尔先生说,尽管在二战期间,一些勇敢的瑞士人挺身而出,民众慷慨相助,这些举动淡化了当局的政策,但是,政府知晓,等待这些犹太人的是何种命运。“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观点-当局的政策为纳粹达到屠杀犹太人的目的,助了一臂之力。”

在长达600页的报告中指明,战争期间,瑞士接收了大量来自德国的黄金,众所周知,其中部分是纳粹掠夺来的财富。瑞士也从纳粹劳工身上获益。有1万1千名被纳粹强迫做劳工的人,在瑞士驻德国分公司里做苦工。

揭开旧疤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1995年,瑞士政府为二战期间的难民政策曾经道歉。1997年,瑞士政府成立了这个历史学家组成的调查委员会。瑞士总统魏里格称,瑞士对自己进行了一次绝无仅有的自我审判,甚至应该为这样的勇气感到一丝骄傲。揭开旧疤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过,总统先生还是袒护了战争时代的瑞士人。过去的几年,注意的焦点集中在瑞士在二战时的负面影响,如今,该是寻找一个正确角度来评判的时候了。
[:a9:] 侵吞60亿美刀?
难怪小样现在成了土财主...果然是不错,现在的土财主们的发家史都是放不得台面上的
比较阴险的墙头草
好难看的钢盔,像3、40年代罗马尼亚和捷克陆军的钢盔
没人能帮忙回答1 楼的问题吗?[:a1:]
原帖由 hmsh 于 2008-12-15 11:29 发表
没人能帮忙回答1 楼的问题吗?[:a1:]

第一个问题,从里斯本出发,通过西班牙和维希法国领土前往瑞士。

德国占领维希法国后,并未限制瑞士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中立国航空往来。

第二个问题,瑞士在这些国家也有外交人员。根据互惠原则由瑞士方面为盟国使馆提供生活和物资方面的便利即可。也有特工用飞机携带外汇和珠宝去瑞士的,不过主要是用作间谍活动经费。此外瑞士和盟国的资金交流主要是在美国和英国进行的,瑞士提供若干资金,然后美国和英国把这部分债务转为对瑞士的欠款,用债券(英国)或者美元(美国)来偿还,存入瑞士在盟国的银行账户。

此外,虽然完全被轴心国领土包围,但瑞士在二战期间还是没有完全中断与英国的贸易。1940年8月9日,瑞士和德国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瑞士向英国出口的货物,其中四分之三不受德国对英国反封锁措施的限制。另外四分之一(主要是可以用于军事用途的钟表零件、精密仪器和微型机床部件)则由德国颁发一系列货物通行证。此外在瑞士的英国外交官还经常以外交邮袋和信件方式向国内寄去精密零件。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8-12-15 13:48 发表

第一个问题,从里斯本出发,通过西班牙和维希法国领土前往瑞士。

德国占领维希法国后,并未限制瑞士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中立国航空往来。

第二个问题,瑞士在这些国家也有外交人员。根据互惠原则由瑞士方 ...

[: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