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技术:为什么台风和米格I.44不采用翼身融合布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7:33
三代机上出现翼身融合后,翼身融合所具有的优势明显,后来的先进飞机几乎都具有这一特点。不过,奇怪的是,欧洲台风和米格I.44这两种鸭式布局的战斗机,却没有采用翼身融合布局,而同为鸭式布局的歼十、阵风、鹰狮战斗机,都是翼身融合布局。

俺的问题是:为什么台风和I.44不采用翼身融合布局?是否是翼身融合布局对鸭式布局优势不明显?还是台风和I.44有特别的考虑,所以不采用翼身融合布局?三代机上出现翼身融合后,翼身融合所具有的优势明显,后来的先进飞机几乎都具有这一特点。不过,奇怪的是,欧洲台风和米格I.44这两种鸭式布局的战斗机,却没有采用翼身融合布局,而同为鸭式布局的歼十、阵风、鹰狮战斗机,都是翼身融合布局。

俺的问题是:为什么台风和I.44不采用翼身融合布局?是否是翼身融合布局对鸭式布局优势不明显?还是台风和I.44有特别的考虑,所以不采用翼身融合布局?
台风突出的是高速拦截能力,好像不大用得着这么个增升措施
1.44?米格在这款机子上考虑的更多的是验证目的
说得好像不对啊,拍我吧
关于翼身融合布局,看下面一段话,所以,更感觉台风和I.44不用翼身融合的奇怪之处了?

“通常,飞机的机翼机身组合体是由机翼和机身两个部件结合而成,甚至在外形上也加以区分。例如,我们可以轻易区分出早期飞机的机身和机翼。20世纪60年代,飞机设计师们开始提出翼身融合体的概念。所谓翼身融合体,指机翼和机身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二者的平面形状和剖面形状完全融合为一的机体。通过翼身融合,飞机可以获取更好的气动性能。翼身融合体的优点是结构轻、容积大、阻力小,这些有利于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多数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如F-15、F-16、“幻影”2000、米格-29、苏-27等,都采取翼身融合体布局,机翼和机身做为一体来设计制造,有的飞机还把机身边条和机身前体融合在一起。
    此外,翼身融合体布局还有利于飞机的隐身性能。采用翼身融合体后,机翼与机身结合后以平滑曲面过渡,消除了二面体反射效应。美国早期的SR-71战略侦察机和B-1B轰炸机以及前苏联的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都采用了翼身融合体技术,从而提高了隐身能力。正是由于翼身融合体布局的气动优势,它也将成为新一代作战飞机的首选气动与隐身一体化设计形式之一。”
难道因为他们都采用了远距耦合鸭式布局?
所以采用翼身融合布局会减轻远距耦合带来的好处?
支持楼主的技术讨论,菜鸟顶起
这个问题需要更多老鸟来看看啊
原帖由 TSQ 于 2008-12-7 22:44 发表
三代机上出现翼身融合后,翼身融合所具有的优势明显,后来的先进飞机几乎都具有这一特点。不过,奇怪的是,欧洲台风和米格I.44这两种鸭式布局的战斗机,却没有采用翼身融合布局,而同为鸭式布局的歼十、阵风、鹰狮战 ...



谁说台风没有一身融合?
起码不像有
EF2000广泛地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b
英国面对着北海的空防第一线,皇家空军截击压力大,战机截击能力一定要强。
技术服务于应用
哪里看出台风采用了翼身融合?
]]
难道是为了减阻?


不过下单翼双发机得啥样才能叫翼身融合?
台风说他是中单翼还靠谱
]]
台风, I.44 也有翼身融合的,
只是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
融合成阵风那样就追不上海盗旗了:D
来看看二代机跟三代机的区别之一——翼身融合:
各位,你们分得清整流罩和翼身融合的区别吗?
原帖由 dark_knight 于 2008-12-8 15:31 发表
各位,你们分得清整流罩和翼身融合的区别吗?

整流罩?J-6、J-7就有。
翼身融合应该有个度,像台风的翼身之间只有很小的圆弧和歼十、阵风、鹰狮、F16等的翼身融合差别还是很大的。

I.44的鸭翼有明显的翼身融合,而主翼则就没有明显的翼身融合了。
原帖由 TSQ 于 2008-12-8 15:35 发表
翼身融合应该有个度,像台风的翼身之间只有很小的圆弧和歼十、阵风、鹰狮、F16等的翼身融合差别还是很大的。

I.44的鸭翼有明显的翼身融合,而主翼则就没有明显的翼身融合了。

本来横截面分布挺好的,干什么要为看上去融合而融合呢?
原帖由 TSQ 于 2008-12-8 15:35 发表
翼身融合应该有个度,像台风的翼身之间只有很小的圆弧和歼十、阵风、鹰狮、F16等的翼身融合差别还是很大的。

I.44的鸭翼有明显的翼身融合,而主翼则就没有明显的翼身融合了。

请看22楼。
翼身融合布局与截面积分布并不矛盾,歼十用了翼身融合,也符合截面积分布。

翼身融合能够减少表面积并增大内部空间,减少表面积意味着摩擦阻力小,内部空间大意味着可以装更多燃料。如果F-16不是翼身融合布局,估计其性能就会打不少折扣。

所以,新的战斗机中,没有采用翼身融合的飞机已经比较少了,毕竟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俺觉得应该是有别的考虑才做这样的选择。这样选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
感觉这问题有点复杂。咱不懂什么是翼身永和,但简单的想一下,如果象歼七E那样把机翼向前伸,可以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产生一个向上的力,显然有利于转弯和爬升,这是明显的三代机设计,能不能减小诱阻就不清楚了。这样做不知道会不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机尾水平尾翼活动产生上下活动的力矩,会需要更大的力矩来克服这一延伸段产生的反向作用力--阻力。欧风有一个巨大的小前翼,可能不需要这个前伸段来产生抬头的力,只需要将小前翼偏转更大就行了(当然这会产生更大的阻力?)
再想远一点。如果欧风的小前翼偏转产生抬头的力,如果主翼向前延伸段其实相对于小前翼的抬头的力反而是阻力。相对于欧风的三角翼,诱阻是大问题,所以它的小前翼没有采用三角翼,避免这个问题的扩大
原帖由 TSQ 于 2008-12-8 16:44 发表
翼身融合布局与截面积分布并不矛盾,歼十用了翼身融合,也符合截面积分布。

翼身融合能够减少表面积并增大内部空间,减少表面积意味着摩擦阻力小,内部空间大意味着可以装更多燃料。如果F-16不是翼身融合布局,估计其性能就会打不少折扣。

所以,新的战斗机中,没有采用翼身融合的飞机已经比较少了,毕竟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俺觉得应该是有别的考虑才做这样的选择。这样选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没和你讲矛盾不矛盾的问题。
翼身融合体现的是气动设计和结构设计一体化设计的思路,也就是在总体设计阶段,气动设计过程中也充分考虑结构要求。

飞机总体布局的先后顺序是配平形式、翼型、机翼外形、尾翼,然后进入机身初始几何参数设计,进行面积律修形。
还是比较明显的。。[:a3:]
越想这个问题越有趣。假设鸭式布局在转弯时,前缘襟翼放下,前翼往上抬,大小翼不是变成一个喇叭口?感觉好古怪。大小翼可能需要联动设计。如果靠小前翼提供主要的抬头力,那阻力也会增大,提高不了升阻比,走上了歼十以阻力换升力的老路。面积太小力矩又不够,翼展又不能太大,不然超音速阻力太大。

如果翼型设计成底下是平的,上面上弯的,那样流速差别最大,升力自然也大了。但好象没那么简单,如果上翼面流速过大,好象会影响超音速性能(翼尖提早失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