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金融危机”当借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54:31
金融危机,俨然成了时下街谈巷议的热门词汇,甚至有媒体将“金融危机”一词评为2008年的“流行语”。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一词也被当作借口在肆意滥用。如果不及时纠正和引导,“影子金融危机”会带来很多的隐患。
滥用“金融危机”不利于弱势群体
  在国内一些企业借“金融危机”拖欠和拒付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压迫劳工,还有一些企业借“金融危机”扣押货款、欠债不还,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借此利益转移、掏空上市公司……金融危机逐渐蔓延至中国的实体经济领域,一旦全社会的信用危机爆发,则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而在国外,他们的金融危机程度比我们更严重,但是由于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善,他们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帮助弱势的劳工维权,有完善的司法体系和破产机制来隔离债务危机,有教堂和“十字架”来约束他们的道德行为,不守诚信的企业家在层层约束下就得负起责任,而不至于让一些穷人的生活丧失底线。而我们恰恰相反,“富人的游戏”正在变成穷人的灾难。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强调:“国际社会应‘尽一切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贫弱群体的影响,不能听任金融危机变成拒绝履行发展援助承诺的借口。”
显然,将金融危机当作借口是对弱势群体最大的不公。
反思国内经济问题时不能找借口
  目前,很多学者和官员将中国企业的倒闭潮、农民工的返乡潮、中国股市的暴跌和中国经济的下滑都统统解释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对此,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恰恰是中国当下最大的“危机”,如果将中国经济自身的弊端一味地推向美国金融危机这个“外因”,不但会埋下“狼来了”的隐患,而且会误导人们对核心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当下,不少出口型企业倒闭和农民工的返乡潮看似出口受阻、是受美国市场需求不足的抑制,但实际上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过度依赖出口推动,大量的微利加工企业都是以“量”取胜,产业结构严重不匹配,而结构升级又不及时,并且对本土消费市场的培育又不足,其问题的后果肯定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其实,这种弊端早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显现。之所以会出现今天的严重后果,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战略有误,与美国绑得太紧;其次是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判断有误,缺乏全球经济变局的应变能力,显然不是单一的宏观调控问题,而是国内在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再教育投入太少,对结构和技术升级的研发投入不足而导致,而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中国国内的紧缩型货币政策只是导火索。所以,在宏观经济层面坚决不能再用借口来替代反求诸己,不然会一错再错,会延误中国经济转型的时机。
  如果继续让“金融危机”的借口蔓延,对中国经济自身的矛盾再不加以反思并及时加以根治,“影子金融危机”就很有可能在中国变成真正的“危机”。
从金融危机的概念来看,是泛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货币贬值、银行倒闭或外债过多等因素导致实体经济严重受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8年的定义,金融危机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如果国人按照这一真实的概念来理解金融危机,知道金融危机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会大量倒闭,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性,人们只要进行财产自救就会使金融机构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倒下。
  实际上,从目前中国的情形来看,经济形势反而比金融问题更严重,因为人们相信银行有国家信用担保,所以很多人不担心银行会倒闭,大家只是将“金融危机”作为一个模糊的流行语,他们所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等于“经济不景气”,如果所有人都理解和知道金融危机的本质,如果真实感受过金融危机,那么自然就会谨慎和恐惧,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将“金融危机”当时髦。
  毕竟,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伤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恢复。据IMF(1998)所做的研究指出,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大约需要将近三年的时间才能使产出成长恢复到原先的水准,累计的产出损失估计平均将达到既有水准的11.6%。而且任何一次金融危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由开始到结束,少则一年,多则四五年,且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很难立即见效,政策的递延效果最少都在半年以上。
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堪称百年一遇,那么其严重程度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将这样的概念含糊,让“影子金融危机”大行其道,结果会对真危机产生麻痹和错误的认识。
中国股市不能再拿借口来忽视核心矛盾
  对于中国股市此轮的暴跌因素,市场争论很多,一直没有统一认识。但笔者认为除了此前的暴涨因素之外,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大小非和全流通发行造成的限售股等隐患是引起市场恐慌的核心因素之一。
但遗憾的是,如今A股市场已经暴跌了73%,仍有官方人士称中国股市暴跌是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而不敢正视与大小非和限售股的内因。应该看到,大小非和限售股这座“堰塞湖”是中国股市起不来的核心因素。
  对此,笔者曾在前段时间发表的《救实体经济也得救股市》一文中建议,除了拯救实体经济,还得通过激活股市的方式来启动国内需求,否则萎靡不振的股市会让“曲线救市”很难实现。在这个问题上,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刘纪鹏等国内十位高校教授联名建议,希望通过化解股市大小非和限售股等问题来及时提振股市信心,以弥补市场的消费不足,他们方案中提议的一些具体办法虽然有待探讨,但是对中国股市的低迷和内需不足的核心矛盾判断无误,管理层实在不应该继续忽视。他们认为,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扩大消费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不仅要通过工资增加劳动性收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减税、补贴和完善社保体系、增加财政性收入,更重要的是要把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作为重点,而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必须提振资本市场。
  然而,如今股市总市值已从高位跌去七成以上。2008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的下滑比GDP增幅下滑更快,上半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只有6.3%,约相当于2007年12.2%增幅的一半。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8000万到一个亿的新兴中产阶级群体事实上陷于股灾之中。股市暴跌对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影响很大。股市稳定回升可起到增强信心、扩大消费进而带动内需的重要作用。
  诚如所言,如果老百姓两手空空,没有任何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障,或者“口袋”在不断缩水,消费倾向会自然呈现萎缩,启动内需的举措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显然,启动内需的关键是要制定富民之策,只有民本强盛才有资格谈国家崛起。金融危机,俨然成了时下街谈巷议的热门词汇,甚至有媒体将“金融危机”一词评为2008年的“流行语”。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一词也被当作借口在肆意滥用。如果不及时纠正和引导,“影子金融危机”会带来很多的隐患。
滥用“金融危机”不利于弱势群体
  在国内一些企业借“金融危机”拖欠和拒付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压迫劳工,还有一些企业借“金融危机”扣押货款、欠债不还,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借此利益转移、掏空上市公司……金融危机逐渐蔓延至中国的实体经济领域,一旦全社会的信用危机爆发,则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而在国外,他们的金融危机程度比我们更严重,但是由于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善,他们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帮助弱势的劳工维权,有完善的司法体系和破产机制来隔离债务危机,有教堂和“十字架”来约束他们的道德行为,不守诚信的企业家在层层约束下就得负起责任,而不至于让一些穷人的生活丧失底线。而我们恰恰相反,“富人的游戏”正在变成穷人的灾难。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强调:“国际社会应‘尽一切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贫弱群体的影响,不能听任金融危机变成拒绝履行发展援助承诺的借口。”
显然,将金融危机当作借口是对弱势群体最大的不公。
反思国内经济问题时不能找借口
  目前,很多学者和官员将中国企业的倒闭潮、农民工的返乡潮、中国股市的暴跌和中国经济的下滑都统统解释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对此,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恰恰是中国当下最大的“危机”,如果将中国经济自身的弊端一味地推向美国金融危机这个“外因”,不但会埋下“狼来了”的隐患,而且会误导人们对核心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当下,不少出口型企业倒闭和农民工的返乡潮看似出口受阻、是受美国市场需求不足的抑制,但实际上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过度依赖出口推动,大量的微利加工企业都是以“量”取胜,产业结构严重不匹配,而结构升级又不及时,并且对本土消费市场的培育又不足,其问题的后果肯定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其实,这种弊端早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显现。之所以会出现今天的严重后果,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战略有误,与美国绑得太紧;其次是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判断有误,缺乏全球经济变局的应变能力,显然不是单一的宏观调控问题,而是国内在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再教育投入太少,对结构和技术升级的研发投入不足而导致,而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中国国内的紧缩型货币政策只是导火索。所以,在宏观经济层面坚决不能再用借口来替代反求诸己,不然会一错再错,会延误中国经济转型的时机。
  如果继续让“金融危机”的借口蔓延,对中国经济自身的矛盾再不加以反思并及时加以根治,“影子金融危机”就很有可能在中国变成真正的“危机”。
从金融危机的概念来看,是泛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货币贬值、银行倒闭或外债过多等因素导致实体经济严重受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8年的定义,金融危机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如果国人按照这一真实的概念来理解金融危机,知道金融危机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会大量倒闭,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性,人们只要进行财产自救就会使金融机构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倒下。
  实际上,从目前中国的情形来看,经济形势反而比金融问题更严重,因为人们相信银行有国家信用担保,所以很多人不担心银行会倒闭,大家只是将“金融危机”作为一个模糊的流行语,他们所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等于“经济不景气”,如果所有人都理解和知道金融危机的本质,如果真实感受过金融危机,那么自然就会谨慎和恐惧,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将“金融危机”当时髦。
  毕竟,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伤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恢复。据IMF(1998)所做的研究指出,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大约需要将近三年的时间才能使产出成长恢复到原先的水准,累计的产出损失估计平均将达到既有水准的11.6%。而且任何一次金融危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由开始到结束,少则一年,多则四五年,且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很难立即见效,政策的递延效果最少都在半年以上。
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堪称百年一遇,那么其严重程度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将这样的概念含糊,让“影子金融危机”大行其道,结果会对真危机产生麻痹和错误的认识。
中国股市不能再拿借口来忽视核心矛盾
  对于中国股市此轮的暴跌因素,市场争论很多,一直没有统一认识。但笔者认为除了此前的暴涨因素之外,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大小非和全流通发行造成的限售股等隐患是引起市场恐慌的核心因素之一。
但遗憾的是,如今A股市场已经暴跌了73%,仍有官方人士称中国股市暴跌是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而不敢正视与大小非和限售股的内因。应该看到,大小非和限售股这座“堰塞湖”是中国股市起不来的核心因素。
  对此,笔者曾在前段时间发表的《救实体经济也得救股市》一文中建议,除了拯救实体经济,还得通过激活股市的方式来启动国内需求,否则萎靡不振的股市会让“曲线救市”很难实现。在这个问题上,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刘纪鹏等国内十位高校教授联名建议,希望通过化解股市大小非和限售股等问题来及时提振股市信心,以弥补市场的消费不足,他们方案中提议的一些具体办法虽然有待探讨,但是对中国股市的低迷和内需不足的核心矛盾判断无误,管理层实在不应该继续忽视。他们认为,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要扩大消费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不仅要通过工资增加劳动性收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减税、补贴和完善社保体系、增加财政性收入,更重要的是要把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作为重点,而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必须提振资本市场。
  然而,如今股市总市值已从高位跌去七成以上。2008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长的下滑比GDP增幅下滑更快,上半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只有6.3%,约相当于2007年12.2%增幅的一半。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8000万到一个亿的新兴中产阶级群体事实上陷于股灾之中。股市暴跌对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影响很大。股市稳定回升可起到增强信心、扩大消费进而带动内需的重要作用。
  诚如所言,如果老百姓两手空空,没有任何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障,或者“口袋”在不断缩水,消费倾向会自然呈现萎缩,启动内需的举措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显然,启动内需的关键是要制定富民之策,只有民本强盛才有资格谈国家崛起。
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8000万到一个亿的新兴中产阶级群体事实上陷于股灾之中

又是一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