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军界说句公道话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47:51
这几天看到一篇《歼十战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的文章,觉得有必要向大家说明一下这篇文章的偏颇之处,也便此文的一些错误说法不甚于产生误导的作用。作者的愿望是对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知识未免有些短浅。先不说歼五是仿制米格17,歼六,歼七,歼八与米格19,21以及23有怎样的关系。只先说说作者引用的最主要的几个论据,都有很大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首先,中国引进苏27是因为海峡紧张?错了。中国协议引进第一批苏27SK(印象中好像是26架)在91年92年前后的事情。原本中国的新机计划打算依赖美国技术,并将当时在中国还属先进的歼8样机送到美国,寄希望于美国拿出改进方案以提高中国新一代战机的水平。但此时国内暴发了震惊世界的“六 四”事件,中美亲蜜关系结束,那架歼8也被美国人“没收”至今也未还回。而海湾战争中美国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又给了中国军界带来了巨大震捍,让高层产生必须进行武器更新换代急切心态。而此同时,随着苏联解体,中俄关系迅速回暖,这样中国才同俄罗斯接触引进新一代军用作战飞机。原本俄国大力推荐的是米高扬生产的,当时号称“空中机动性世界第一”的MIG29,但中国考虑到虽然米格29的机动性不错,但在机载电子、传控等设备方面较苏27有近乎于代际的差距;而且当时军方主要考虑的是技术层面的吸收而非台湾问题,所以出于对技术吸收方面的考虑,引进了苏27SK。
而当时引进SU27SK双座机的时候,连俄罗斯飞SU27的资深飞行员都说,中国犯了严重的错误。认为当时引进的SU27SK较米格29等飞机在指标性能方面有差距。但当时的情况是中方第一考虑机载设备的进入能够使国内专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仿制工作;第二要考虑价格因素,根据当时的军费及分配情况,也没钱进口更多和设备装备更好的SU27。而因为中国引进了苏27SK,老布什才同意卖给台湾F16(印象中好像是100架)。从此引发了两岸的紧张关系和此后十年越演越激烈的两岸军备竞赛。而真正让中国感到海峡危机和紧迫性是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论后,那是95,96年以后的事情。这是作者有失偏颇的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俄印开发第五代战机,抛下中国??当时俄国主动提出邀请中国和印度共同开发新歼。虽然巨额的研究费用由三国共同提供,但未来新机知识产权则全部归俄国,中印则只能进行“联合生产”和装备权,而不能获得出口权,当然也就得不到出口收益。而因为知识产权尽归俄方,未来中印在新机的装配上也必将受制于俄国。这是中国不愿接受的条件,所以中国挽拒了这样的“邀请”。而非“俄国又玩了中国一把”。而中国后来以民间资本为新歼计划提供了类似股份形式的资金,虽然未介入开发的技术层面,但为未来从商业层面获得新歼的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埋下了伏笔。这是作者不知的第二点。
其三,关于SU30MMK与SU30MKI之间装备差距问题。俄售印的苏30MKI拥有矢量推进能力并挂载更新更有威力的导弹,空战能力和机动性强大,是着重于制空权的设计,应该说性能完全超过西方三代机,而更接近于四代机的水平(应该是典型的三代半)。而俄售中的苏30MMK,则是加强对地对海攻击为主的修改设计。从技术层面来说,SU30MMK的确与SU30MKI有一定的差距。但SU30MMK确是中国军方针对于台湾问题而向俄方要求的设计,并非什么俄方有意进行的技术增减和对中对印的厚此簿彼。而且俄售中的苏30价格比出售给印度的要低得多。中国出于自身应用和价格方面的因素,选择这样的军机应该是正确的选择,有利于技术延续性引收,避免了“贪多嚼不烂”的情况。所以中国的SU30MMK可以比印度的SU30MKI更早上天,更早形成战斗力。因为俄罗斯售华的苏27,苏30战机的改进潜力很大,而且日后沈飞取得苏30的生产许可是迟早的事,到时候进行中国方面的技术改造,同样可以自己造出与SU30MKI同样加强制空权的战机。这是作者有失偏颇之二。
第三点,说中国引进苏27什么也没得到,是“为人作嫁”。这一点就错得没边。中国引进SU27SK,使中国的军用飞机技术实现了代际性的跨越。以前我们自己只能生产西方六十年代的飞机,而引进苏27后,一下子达到西方八十年代战机的水平,并且快速吸收了技术,现在沈飞生产的歼11,性能完全达到或超过早期引进的SU27SK,零配件自主化也从原来的几乎为零,到现在百分之五十国产率。我们借着俄罗斯武器技术的杆子,达到了快速成长的目地,进步了二十年,这难道是“为人作嫁”吗??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苏27还可能会成为台湾引进的飞机!如果说当时中方购卖苏27是给苏霍伊雪中送炭的话,那苏27的引进也无疑也给当时贫弱的中国空中国防实力“雪中送炭”。其实是双赢的结果。
第四,关于沈飞生产苏27出现技术问题的事情。沈飞开始产生歼11的时候,应该说国内根本就没有生产如此“先进”军用飞机的能力。出现技术性问题是正常的。如果拿飞机出事故就说引进的是次品,这就是很无知的表现。我无意对作者的军事常识品头论足。但现在沈飞生产的歼11远非作者所形容的那样。作者说“很多东西国内可以生产,但还是卖外国的”这一点是存在的现象。但不可以以偏盖全地用此来形容苏27的引进。因为这只能说明军界高层对于国内军工企业全局性的认识不足,同时反映出军内所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而国内的军工企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市场竞争意识和商业化精品化的产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军企职工的吃饭问题。而不是像网友所形容的要“国家给政策,给订单”才能生存。高层为了搞平衡,让成飞搞歼10,FC1和四代新轰研发,把歼11,苏30国产型给了沈飞这些都是“政策”,而一些老军企自己不知道找市场,搞新品,搞系列化大型军品工程的配件和分支工作,整天只想着靠国家下发老掉牙军品的生产任务,这才真正让人着急。
比如国内某个军工企业,以前为歼六和歼七各型生产机身?接零件,部分产品也可以使用在歼8-1身上,但在歼11和FBC-1等新军机身上就根本无法应用,因为现在我军已经不再需要歼六和更多的歼七早期型号,所以现在那间工厂职工都放假回家了。想一下,如果此间工厂搞技术研发,能够生产出替代进口的新材料,那怎会有这样的下场。这难道是我们引进外国军机的错吗?难道是中国生产歼11和引进苏27的错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我们就不生产,不进步。回到五六十年代,抱着歼五、歼六过日子算了!呵呵,真是不可思议的想法。
再回来看看哈飞(哈尔滨飞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八十年代以后也同样面临与很多军工企业相同的问题,在军转民的大潮中,也大搞民品,为了给职工开满工资,甚至逼不得已,自扁身价堂堂国家级飞机制造厂竟去生产家庭民用防盗门,大家说惨不惨。但工厂高层的思想变得很快,知道低下的技术水平适应不了不断提速的中国军事改革是工厂进入困境的首要问题。所以主动出击,引进加拿大技术(当时属于西方落后的技术)并进行国际合作,并在困难的条件下挤出资金,组织研发。最终成功生产直九和小松鼠系列直升机,使工厂走出困境。不但在国内的民用,警用,商用领域抢得了小型直升机的市场先机,还得以进入了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等欧美市场,最重要的是哈飞又重新得到军方垂青,WZ-9例装我军。而现在的哈飞则大不相同,实现了军品与民品的共同发展:军品进行WZ9的生产并进行WZ9后续型的研发和生产准备工作。在民用直升机领域则更是大显身手,得到百架的加拿大订单。而且生产的哈飞轻型面包车也有不错的销路。现在又瞄准国内潜在的巨大家用轿车市场,投产低价位的家用型轿车“哈飞赛马”。以前的老军企又一次在商品大潮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的哈尔滨青年又以能够进入“高收入”的哈飞公司为荣。
中国军队在引进俄国卡系列直升机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国产更廉价的WZ-9。这就是我要向大家说明的事情。从哈飞成功和那间停厂军企的例子,可以找出国内军工企业的问题所在。
第五点,作者说中国高层现在考虑的是,引进外国军品而不是考虑国产。这一点又错了。可能是作者不知道一些更多的军事信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国在引进苏27的时候,同时也引进了生产线。在引进苏30后,也得到了技术转让。在引进了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各型导弹后,几年时间自己就可以生产出YJ83,PL10和海红9。一边与以色列和俄罗斯谈引进预警机,张万年元帅一边在开会谈“自主研发国产预警机的重要性并同时做好吸收进口技术的准备工作”。可不是作者形容的那样片面和偏激。
当然作者的愿望是好的,通过歼10入役来期盼军工企业的改革腾飞,但塾不知,歼10本身就是“多国部队”。技术多来自于俄罗斯,以色列甚至英国美国的各种模块整机和零件就占了很大份额,也并未实现作者所期望的全部国产化。笔者再次给广大期盼歼10的网友降降温:鉴于中国军事工业的水平和现状,请不必对歼10有太高的期望,(本人预计性能指标可能达到F16早期改进型或中期水平,虽然挂载新型导弹,因为雷达的原因估计歼10A的作战效能也不会有超出想象的跨越;而且技术工艺和可维护性等软指标则肯定差强人意)。
但也不必像该文作者那样妄自菲薄。我国某位雷达方面泰斗级的科学家接受航空知识杂刊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这样的事情。九十年代期,我国科研工作者设计出了当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防空雷达系统,但关键的零部件因为对精密度要求太高,在国内竟然找不出一家企业可以进行生产,因为欧美对于敏感器材对华出口的限制,加上九十年代初期的对华制裁又使进口无门。所以那些新技术只能在图纸阶段就夭折掉了。而现在情况就好很多,这几年随着中国科技和基础工业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以前国内无法生产的高精度零部件,现在都可以制造了。
近几年中国军品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潮,我对中国军事工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当然中国军工企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也许有些企业还会经历风雨,感受严冬。但中国的军事工业将会在风雨和严寒中不断进行着加速跑。已经可以隐约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触碰到那一直期盼中的温暖。虽然在我们的心中,这份温暖可能来得太迟;或许还是尚未完全的苏醒,或许还会有黎明前的寒冷和纷乱,但我不会怀疑黎明的到来和曙光的美丽。黎明前的黑暗不曾使我的梦境凌乱,因为支撑我梦想的不是黑暗的夜,而是那不久就会出现的阳光和我赤红的心。我看得见我的希望和梦想!这几天看到一篇《歼十战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的文章,觉得有必要向大家说明一下这篇文章的偏颇之处,也便此文的一些错误说法不甚于产生误导的作用。作者的愿望是对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知识未免有些短浅。先不说歼五是仿制米格17,歼六,歼七,歼八与米格19,21以及23有怎样的关系。只先说说作者引用的最主要的几个论据,都有很大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首先,中国引进苏27是因为海峡紧张?错了。中国协议引进第一批苏27SK(印象中好像是26架)在91年92年前后的事情。原本中国的新机计划打算依赖美国技术,并将当时在中国还属先进的歼8样机送到美国,寄希望于美国拿出改进方案以提高中国新一代战机的水平。但此时国内暴发了震惊世界的“六 四”事件,中美亲蜜关系结束,那架歼8也被美国人“没收”至今也未还回。而海湾战争中美国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又给了中国军界带来了巨大震捍,让高层产生必须进行武器更新换代急切心态。而此同时,随着苏联解体,中俄关系迅速回暖,这样中国才同俄罗斯接触引进新一代军用作战飞机。原本俄国大力推荐的是米高扬生产的,当时号称“空中机动性世界第一”的MIG29,但中国考虑到虽然米格29的机动性不错,但在机载电子、传控等设备方面较苏27有近乎于代际的差距;而且当时军方主要考虑的是技术层面的吸收而非台湾问题,所以出于对技术吸收方面的考虑,引进了苏27SK。
而当时引进SU27SK双座机的时候,连俄罗斯飞SU27的资深飞行员都说,中国犯了严重的错误。认为当时引进的SU27SK较米格29等飞机在指标性能方面有差距。但当时的情况是中方第一考虑机载设备的进入能够使国内专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仿制工作;第二要考虑价格因素,根据当时的军费及分配情况,也没钱进口更多和设备装备更好的SU27。而因为中国引进了苏27SK,老布什才同意卖给台湾F16(印象中好像是100架)。从此引发了两岸的紧张关系和此后十年越演越激烈的两岸军备竞赛。而真正让中国感到海峡危机和紧迫性是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论后,那是95,96年以后的事情。这是作者有失偏颇的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俄印开发第五代战机,抛下中国??当时俄国主动提出邀请中国和印度共同开发新歼。虽然巨额的研究费用由三国共同提供,但未来新机知识产权则全部归俄国,中印则只能进行“联合生产”和装备权,而不能获得出口权,当然也就得不到出口收益。而因为知识产权尽归俄方,未来中印在新机的装配上也必将受制于俄国。这是中国不愿接受的条件,所以中国挽拒了这样的“邀请”。而非“俄国又玩了中国一把”。而中国后来以民间资本为新歼计划提供了类似股份形式的资金,虽然未介入开发的技术层面,但为未来从商业层面获得新歼的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埋下了伏笔。这是作者不知的第二点。
其三,关于SU30MMK与SU30MKI之间装备差距问题。俄售印的苏30MKI拥有矢量推进能力并挂载更新更有威力的导弹,空战能力和机动性强大,是着重于制空权的设计,应该说性能完全超过西方三代机,而更接近于四代机的水平(应该是典型的三代半)。而俄售中的苏30MMK,则是加强对地对海攻击为主的修改设计。从技术层面来说,SU30MMK的确与SU30MKI有一定的差距。但SU30MMK确是中国军方针对于台湾问题而向俄方要求的设计,并非什么俄方有意进行的技术增减和对中对印的厚此簿彼。而且俄售中的苏30价格比出售给印度的要低得多。中国出于自身应用和价格方面的因素,选择这样的军机应该是正确的选择,有利于技术延续性引收,避免了“贪多嚼不烂”的情况。所以中国的SU30MMK可以比印度的SU30MKI更早上天,更早形成战斗力。因为俄罗斯售华的苏27,苏30战机的改进潜力很大,而且日后沈飞取得苏30的生产许可是迟早的事,到时候进行中国方面的技术改造,同样可以自己造出与SU30MKI同样加强制空权的战机。这是作者有失偏颇之二。
第三点,说中国引进苏27什么也没得到,是“为人作嫁”。这一点就错得没边。中国引进SU27SK,使中国的军用飞机技术实现了代际性的跨越。以前我们自己只能生产西方六十年代的飞机,而引进苏27后,一下子达到西方八十年代战机的水平,并且快速吸收了技术,现在沈飞生产的歼11,性能完全达到或超过早期引进的SU27SK,零配件自主化也从原来的几乎为零,到现在百分之五十国产率。我们借着俄罗斯武器技术的杆子,达到了快速成长的目地,进步了二十年,这难道是“为人作嫁”吗??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苏27还可能会成为台湾引进的飞机!如果说当时中方购卖苏27是给苏霍伊雪中送炭的话,那苏27的引进也无疑也给当时贫弱的中国空中国防实力“雪中送炭”。其实是双赢的结果。
第四,关于沈飞生产苏27出现技术问题的事情。沈飞开始产生歼11的时候,应该说国内根本就没有生产如此“先进”军用飞机的能力。出现技术性问题是正常的。如果拿飞机出事故就说引进的是次品,这就是很无知的表现。我无意对作者的军事常识品头论足。但现在沈飞生产的歼11远非作者所形容的那样。作者说“很多东西国内可以生产,但还是卖外国的”这一点是存在的现象。但不可以以偏盖全地用此来形容苏27的引进。因为这只能说明军界高层对于国内军工企业全局性的认识不足,同时反映出军内所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而国内的军工企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市场竞争意识和商业化精品化的产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军企职工的吃饭问题。而不是像网友所形容的要“国家给政策,给订单”才能生存。高层为了搞平衡,让成飞搞歼10,FC1和四代新轰研发,把歼11,苏30国产型给了沈飞这些都是“政策”,而一些老军企自己不知道找市场,搞新品,搞系列化大型军品工程的配件和分支工作,整天只想着靠国家下发老掉牙军品的生产任务,这才真正让人着急。
比如国内某个军工企业,以前为歼六和歼七各型生产机身?接零件,部分产品也可以使用在歼8-1身上,但在歼11和FBC-1等新军机身上就根本无法应用,因为现在我军已经不再需要歼六和更多的歼七早期型号,所以现在那间工厂职工都放假回家了。想一下,如果此间工厂搞技术研发,能够生产出替代进口的新材料,那怎会有这样的下场。这难道是我们引进外国军机的错吗?难道是中国生产歼11和引进苏27的错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我们就不生产,不进步。回到五六十年代,抱着歼五、歼六过日子算了!呵呵,真是不可思议的想法。
再回来看看哈飞(哈尔滨飞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八十年代以后也同样面临与很多军工企业相同的问题,在军转民的大潮中,也大搞民品,为了给职工开满工资,甚至逼不得已,自扁身价堂堂国家级飞机制造厂竟去生产家庭民用防盗门,大家说惨不惨。但工厂高层的思想变得很快,知道低下的技术水平适应不了不断提速的中国军事改革是工厂进入困境的首要问题。所以主动出击,引进加拿大技术(当时属于西方落后的技术)并进行国际合作,并在困难的条件下挤出资金,组织研发。最终成功生产直九和小松鼠系列直升机,使工厂走出困境。不但在国内的民用,警用,商用领域抢得了小型直升机的市场先机,还得以进入了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等欧美市场,最重要的是哈飞又重新得到军方垂青,WZ-9例装我军。而现在的哈飞则大不相同,实现了军品与民品的共同发展:军品进行WZ9的生产并进行WZ9后续型的研发和生产准备工作。在民用直升机领域则更是大显身手,得到百架的加拿大订单。而且生产的哈飞轻型面包车也有不错的销路。现在又瞄准国内潜在的巨大家用轿车市场,投产低价位的家用型轿车“哈飞赛马”。以前的老军企又一次在商品大潮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的哈尔滨青年又以能够进入“高收入”的哈飞公司为荣。
中国军队在引进俄国卡系列直升机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国产更廉价的WZ-9。这就是我要向大家说明的事情。从哈飞成功和那间停厂军企的例子,可以找出国内军工企业的问题所在。
第五点,作者说中国高层现在考虑的是,引进外国军品而不是考虑国产。这一点又错了。可能是作者不知道一些更多的军事信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国在引进苏27的时候,同时也引进了生产线。在引进苏30后,也得到了技术转让。在引进了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各型导弹后,几年时间自己就可以生产出YJ83,PL10和海红9。一边与以色列和俄罗斯谈引进预警机,张万年元帅一边在开会谈“自主研发国产预警机的重要性并同时做好吸收进口技术的准备工作”。可不是作者形容的那样片面和偏激。
当然作者的愿望是好的,通过歼10入役来期盼军工企业的改革腾飞,但塾不知,歼10本身就是“多国部队”。技术多来自于俄罗斯,以色列甚至英国美国的各种模块整机和零件就占了很大份额,也并未实现作者所期望的全部国产化。笔者再次给广大期盼歼10的网友降降温:鉴于中国军事工业的水平和现状,请不必对歼10有太高的期望,(本人预计性能指标可能达到F16早期改进型或中期水平,虽然挂载新型导弹,因为雷达的原因估计歼10A的作战效能也不会有超出想象的跨越;而且技术工艺和可维护性等软指标则肯定差强人意)。
但也不必像该文作者那样妄自菲薄。我国某位雷达方面泰斗级的科学家接受航空知识杂刊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这样的事情。九十年代期,我国科研工作者设计出了当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防空雷达系统,但关键的零部件因为对精密度要求太高,在国内竟然找不出一家企业可以进行生产,因为欧美对于敏感器材对华出口的限制,加上九十年代初期的对华制裁又使进口无门。所以那些新技术只能在图纸阶段就夭折掉了。而现在情况就好很多,这几年随着中国科技和基础工业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以前国内无法生产的高精度零部件,现在都可以制造了。
近几年中国军品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潮,我对中国军事工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当然中国军工企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也许有些企业还会经历风雨,感受严冬。但中国的军事工业将会在风雨和严寒中不断进行着加速跑。已经可以隐约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触碰到那一直期盼中的温暖。虽然在我们的心中,这份温暖可能来得太迟;或许还是尚未完全的苏醒,或许还会有黎明前的寒冷和纷乱,但我不会怀疑黎明的到来和曙光的美丽。黎明前的黑暗不曾使我的梦境凌乱,因为支撑我梦想的不是黑暗的夜,而是那不久就会出现的阳光和我赤红的心。我看得见我的希望和梦想!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就没人看呢?
不错,果然好文章,不过,"张万年元帅"????
呵呵,写得是不错
有理有据,文采斐然,唯一的缺点是泻的太少!加油,多泻!!!![em06]
好文,我顶顶顶顶!!!!!!!!!!!!!!
[em03][em03][em03][em01][em01][em01][em01]
好文!!!!!!
[em00][em00][em00]
以下是引用国产狙击手在2003-3-12 12:42:30的发言: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就没人看呢?



老组你写的么,我很震惊啊!老组你还有如此深的功力啊![em00]
好文章!
JC的老文吧,有点印象的说。
好!不过我认为10可能更好一些
我在看呢!
8错8错!
赞~~~~~~~~
好文!
顶之,看了以后才觉得舒了口气啊
不错不错,继续写
好文。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应妄自菲薄。
不错的
妙哉
good
这么好的文章现在很少了
发现楼上的挖坟上瘾了:L
禁止无意义的回帖以及挖坟,楼主文章不错,比较有意义
楼上辛苦一下,再多挖几个,争取挖上来的鬼魂贴占领第一页!:D :victory:
看吧  原来J10就那么回事  还真是没外国技术 就没有J10
看的有点累:)
这也算好文吗?有哪一条能够得到证实的呢?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猜测而已!
好文,但这句
原帖由 国产狙击手 于 2003-3-12 18:16 发表
"我国科研工作者设计出了当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防空雷达系统,但关键的零部件因为对精密度要求太高,在国内竟然找不出一家企业可以进行生产"


说对也对 说错也错!
举例说明A 与 B 同时竞争 某产品 且性能相当

分别用到C的 某元件D1与D2,其实D1与D2都是一样的,但是B单位对D2某些参数合格的要求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原因:不这样B单位的产品就出不来。而A单位却对D1的参数要求相对宽松,原因:A的产品设计上余地较多。


明显B单位实力的技术差了A很多 。

所以说,对 关键的零部件因为对精密度要求太高 不一定是 元器件的问题,也可能是设计的问题。

以上纯属瞎掰 如有属实,纯属巧合。
内容空洞,跟没说一样,显然也低估了中国军工的能力!
原帖由 国产狙击手 于 2003-3-12 20:42 发表
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就没人看呢?


===国产狙击手 ,你这文章是原创吧?那就更应该注意
一下格式,起码要分个段吧。

你最好去编辑一下,再好的文章也要别人看的顺溜吧,
去编辑一下把,谢谢。:handshake
楼主怎么就不分段呢,看起来真吃力
这几天看到一篇《歼十战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的文章,觉得有必要向大家说明一下这篇文章的偏颇之处,也便此文的一些错误说法不甚于产生误导的作用。作者的愿望是对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知识未免有些短浅。

先不说歼五是仿制米格17,歼六,歼七,歼八与米格19,21以及23有怎样的关系。只先说说作者引用的最主要的几个论据,都有很大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首先,中国引进苏27是因为海峡紧张?错了。中国协议引进第一批苏27SK(印象中好像是26架)在91年92年前后的事情。原本中国的新机计划打算依赖美国技术,并将当时在中国还属先进的歼8样机送到美国,寄希望于美国拿出改进方案以提高中国新一代战机的水平。但此时国内暴发了震惊世界的“六 四”事件,中美亲密关系结束,那架歼8也被美国人“没收”至今也未还回。而海湾战争中美国先进武器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又给了中国军界带来了巨大震捍,让高层产生必须进行武器更新换代急切心态。而此同时,随着苏联解体,中俄关系迅速回暖,这样中国才同俄罗斯接触引进新一代军用作战飞机。

原本俄国大力推荐的是米高扬生产的,当时号称“空中机动性世界第一”的MIG29,但中国考虑到虽然米格29的机动性不错,但在机载电子、传控等设备方面较苏27有近乎于代际的差距;而且当时军方主要考虑的是技术层面的吸收而非台湾问题,所以出于对技术吸收方面的考虑,引进了苏27SK。 而当时引进SU27SK双座机的时候,连俄罗斯飞SU27的资深飞行员都说,中国犯了严重的错误。认为当时引进的SU27SK较米格29等飞机在指标性能方面有差距。但当时的情况是中方第一考虑机载设备的进入能够使国内专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仿制工作;第二要考虑价格因素,根据当时的军费及分配情况,也没钱进口更多和设备装备更好的SU27。而因为中国引进了苏27SK,老布什才同意卖给台湾F16(印象中好像是100架)。从此引发了两岸的紧张关系和此后十年越演越激烈的两岸军备竞赛。而真正让中国感到海峡危机和紧迫性是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论后,那是95,96年以后的事情。这是作者有失偏颇的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俄印开发第五代战机,抛下中国??当时俄国主动提出邀请中国和印度共同开发新歼。虽然巨额的研究费用由三国共同提供,但未来新机知识产权则全部归俄国,中印则只能进行“联合生产”和装备权,而不能获得出口权,当然也就得不到出口收益。而因为知识产权尽归俄方,未来中印在新机的装配上也必将受制于俄国。这是中国不愿接受的条件,所以中国挽拒了这样的“邀请”。而非“俄国又玩了中国一把”。而中国后来以民间资本为新歼计划提供了类似股份形式的资金,虽然未介入开发的技术层面,但为未来从商业层面获得新歼的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埋下了伏笔。这是作者不知的第二点。

其三,关于SU30MMK与SU30MKI之间装备差距问题。俄售印的苏30MKI拥有矢量推进能力并挂载更新更有威力的导弹,空战能力和机动性强大,是着重于制空权的设计,应该说性能完全超过西方三代机,而更接近于四代机的水平(应该是典型的三代半)。而俄售中的苏30MMK,则是加强对地对海攻击为主的修改设计。从技术层面来说,SU30MMK的确与SU30MKI有一定的差距。但SU30MMK确是中国军方针对于台湾问题而向俄方要求的设计,并非什么俄方有意进行的技术增减和对中对印的厚此簿彼。而且俄售中的苏30价格比出售给印度的要低得多。中国出于自身应用和价格方面的因素,选择这样的军机应该是正确的选择,有利于技术延续性引收,避免了“贪多嚼不烂”的情况。所以中国的SU30MMK可以比印度的SU30MKI更早上天,更早形成战斗力。因为俄罗斯售华的苏27,苏30战机的改进潜力很大,而且日后沈飞取得苏30的生产许可是迟早的事,到时候进行中国方面的技术改造,同样可以自己造出与SU30MKI同样加强制空权的战机。这是作者有失偏颇之二。

第三点,说中国引进苏27什么也没得到,是“为人作嫁”。这一点就错得没边。中国引进SU27SK,使中国的军用飞机技术实现了代际性的跨越。以前我们自己只能生产西方六十年代的飞机,而引进苏27后,一下子达到西方八十年代战机的水平,并且快速吸收了技术,现在沈飞生产的歼11,性能完全达到或超过早期引进的SU27SK,零配件自主化也从原来的几乎为零,到现在百分之五十国产率。我们借着俄罗斯武器技术的杆子,达到了快速成长的目地,进步了二十年,这难道是“为人作嫁”吗??如果不是苏联解体,苏27还可能会成为台湾引进的飞机!如果说当时中方购卖苏27是给苏霍伊雪中送炭的话,那苏27的引进也无疑也给当时贫弱的中国空中国防实力“雪中送炭”。其实是双赢的结果。

第四,关于沈飞生产苏27出现技术问题的事情。沈飞开始产生歼11的时候,应该说国内根本就没有生产如此“先进”军用飞机的能力。出现技术性问题是正常的。如果拿飞机出事故就说引进的是次品,这就是很无知的表现。我无意对作者的军事常识品头论足。但现在沈飞生产的歼11远非作者所形容的那样。作者说“很多东西国内可以生产,但还是卖外国的”这一点是存在的现象。但不可以以偏盖全地用此来形容苏27的引进。因为这只能说明军界高层对于国内军工企业全局性的认识不足,同时反映出军内所存在的更深层的问题。

而国内的军工企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市场竞争意识和商业化精品化的产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军企职工的吃饭问题。而不是像网友所形容的要“国家给政策,给订单”才能生存。高层为了搞平衡,让成飞搞歼10,FC1和四代新轰研发,把歼11,苏30国产型给了沈飞这些都是“政策”,而一些老军企自己不知道找市场,搞新品,搞系列化大型军品工程的配件和分支工作,整天只想着靠国家下发老掉牙军品的生产任务,这才真正让人着急。 比如国内某个军工企业,以前为歼六和歼七各型生产机身?接零件,部分产品也可以使用在歼8-1身上,但在歼11和FBC-1等新军机身上就根本无法应用,因为现在我军已经不再需要歼六和更多的歼七早期型号,所以现在那间工厂职工都放假回家了。想一下,如果此间工厂搞技术研发,能够生产出替代进口的新材料,那怎会有这样的下场。这难道是我们引进外国军机的错吗?难道是中国生产歼11和引进苏27的错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我们就不生产,不进步。回到五六十年代,抱着歼五、歼六过日子算了!呵呵,真是不可思议的想法。

再回来看看哈飞(哈尔滨飞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八十年代以后也同样面临与很多军工企业相同的问题,在军转民的大潮中,也大搞民品,为了给职工开满工资,甚至逼不得已,自扁身价堂堂国家级飞机制造厂竟去生产家庭民用防盗门,大家说惨不惨。但工厂高层的思想变得很快,知道低下的技术水平适应不了不断提速的中国军事改革是工厂进入困境的首要问题。所以主动出击,引进加拿大技术(当时属于西方落后的技术)并进行国际合作,并在困难的条件下挤出资金,组织研发。最终成功生产直九和小松鼠系列直升机,使工厂走出困境。不但在国内的民用,警用,商用领域抢得了小型直升机的市场先机,还得以进入了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等欧美市场,最重要的是哈飞又重新得到军方垂青,WZ-9例装我军。而现在的哈飞则大不相同,实现了军品与民品的共同发展:军品进行WZ9的生产并进行WZ9后续型的研发和生产准备工作。在民用直升机领域则更是大显身手,得到百架的加拿大订单。而且生产的哈飞轻型面包车也有不错的销路。现在又瞄准国内潜在的巨大家用轿车市场,投产低价位的家用型轿车“哈飞赛马”。以前的老军企又一次在商品大潮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的哈尔滨青年又以能够进入“高收入”的哈飞公司为荣。 中国军队在引进俄国卡系列直升机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国产更廉价的WZ-9。这就是我要向大家说明的事情。从哈飞成功和那间停厂军企的例子,可以找出国内军工企业的问题所在。

第五点,作者说中国高层现在考虑的是,引进外国军品而不是考虑国产。这一点又错了。可能是作者不知道一些更多的军事信息,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国在引进苏27的时候,同时也引进了生产线。在引进苏30后,也得到了技术转让。在引进了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各型导弹后,几年时间自己就可以生产出YJ83,PL10和海红9。一边与以色列和俄罗斯谈引进预警机,张万年一边在开会谈“自主研发国产预警机的重要性并同时做好吸收进口技术的准备工作”。可不是作者形容的那样片面和偏激。 当然作者的愿望是好的,通过歼10入役来期盼军工企业的改革腾飞,但塾不知,歼10本身就是“多国部队”。技术多来自于俄罗斯,以色列甚至英国美国的各种模块整机和零件就占了很大份额,也并未实现作者所期望的全部国产化。笔者再次给广大期盼歼10的网友降降温:鉴于中国军事工业的水平和现状,请不必对歼10有太高的期望,(本人预计性能指标可能达到F16早期改进型或中期水平,虽然挂载新型导弹,因为雷达的原因估计歼10A的作战效能也不会有超出想象的跨越;而且技术工艺和可维护性等软指标则肯定差强人意)。 但也不必像该文作者那样妄自菲薄。我国某位雷达方面泰斗级的科学家接受航空知识杂刊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这样的事情。九十年代期,我国科研工作者设计出了当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防空雷达系统,但关键的零部件因为对精密度要求太高,在国内竟然找不出一家企业可以进行生产,因为欧美对于敏感器材对华出口的限制,加上九十年代初期的对华制裁又使进口无门。所以那些新技术只能在图纸阶段就夭折掉了。而现在情况就好很多,这几年随着中国科技和基础工业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以前国内无法生产的高精度零部件,现在都可以制造了。

近几年中国军品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潮,我对中国军事工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当然中国军工企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也许有些企业还会经历风雨,感受严冬。但中国的军事工业将会在风雨和严寒中不断进行着加速跑。已经可以隐约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触碰到那一直期盼中的温暖。虽然在我们的心中,这份温暖可能来得太迟;或许还是尚未完全的苏醒,或许还会有黎明前的寒冷和纷乱,但我不会怀疑黎明的到来和曙光的美丽。黎明前的黑暗不曾使我的梦境凌乱,因为支撑我梦想的不是黑暗的夜,而是那不久就会出现的阳光和我赤红的心。我看得见我的希望和梦想!
。。。又是挖坟
。。。又是挖坟
这坟可够深的。。
2003年的老贴啊,狙MM有多久没来这里了??:D
而因为中国引进了苏27SK,老布什才同意卖给台湾F16(印象中好像是100架)。


记得台湾买了150架F16,总共56亿美元。韩国后来买了120架F16,总共52亿美元,但韩国好象得到了生产线。
]]
  以后楼主写文章麻烦分段好不,要不看起来很累的。
拜托分个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