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大们介绍评论一下苏联的火箭沙皇--科罗廖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52:46
]
]
貌似科罗廖夫老爷子死得比较雷人。
讲讲哈
八卦的也爱听
癌症本也没啥的说,晚期本就不好办。
可是毛子为了表示重视,让卫生部长操刀手术,可是此部长的专长不在这。
于是没下的了手术台。;P ;P ;P ;P ;P ;P
原帖由 不玩CS的T 于 2008-10-2 18:45 发表
癌症本也没啥的说,晚期本就不好办。
可是毛子为了表示重视,让卫生部长操刀手术,可是此部长的专长不在这。
于是没下的了手术台。;P ;P ;P ;P ;P ;P

形式主义害死人,,,[:a1:] [:a1:] [:a1:]
那个卫生部长官丢了吗?
说真的癌症晚期不形势主义就能搞定了?
要死的人了,还是搞搞形式给后来人看吧。
;P ;P ;P ;P ;P ;P
到图书馆里去借米申和凯尔迪什编的《科罗廖夫文集》
作为一名工程师,科罗廖夫在40年代中期~50年代初的大量工作,是解决导弹飞行控制的基本工程学问题
应该说,俄国人比较喜欢这个东西。
国内对科罗廖夫了解的比较多,但是对切洛勉和扬格利了解的比较少,其实这两个也是牛人
原帖由 不玩CS的T 于 2008-10-2 18:45 发表
癌症本也没啥的说,晚期本就不好办。
可是毛子为了表示重视,让卫生部长操刀手术,可是此部长的专长不在这。
于是没下的了手术台。;P ;P ;P ;P ;P ;P

其实……主刀也不是那么神乎 下不了手术台 多半搞不好还是一助的原因 :b
原帖由 squallgzy 于 2008-10-2 21:48 发表
国内对科罗廖夫了解的比较多,但是对切洛勉和扬格利了解的比较少,其实这两个也是牛人


还有格鲁什科,不过据说他和科罗廖夫交恶~
完整的"钻石"站复合体,从左至右分别是TKS、OPS和TKS

    "载人轨道站"(OPS)和人们心目中的空间站有些不同,它带返回舱和逃逸塔,航天员坐在返回舱里和OPS一块发射入轨,然后打开返回舱防热大底的大门进入OPS的主体舱内工作,任务结束后回到返回舱,关好防热大底的大门,离轨回到地面。实际上OPS可以看作一个大型飞船。与一般的飞船不同的是,OPS上装有十几台对地观测光学设备,其中一台大型照相侦察系统代号"玛瑙1",焦距超过6米,估计地面分辨率优于1米,可以对地面目标进行详查。外界感兴趣的是另一点是空间站装有一门精密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的加农炮,有消息说,这门炮曾经在空间站无人状态下进行了试射,当时站体振动很厉害,不过振完也就没事了。 

    "运输补给飞船"(TKS)也是一个飞船,在后来的具体设计中,OPS的返回舱撤消,转移到TKS上,返回舱、逃逸塔再加上功能货舱构成了完整的TKS,它负责把航天员运送到OPS上,并提供航天员生活补给和工作设备,另外还要维持整个轨道复合体的姿态、轨道。
   

    TKS外形

    在容积、质量上,OPS和TKS差不多,容积都不小于45立方米,在轨质量都有17吨多,两者都比MOL大很多,使用起来也方便得多,MOL的设计寿命只有几十天,"钻石"站可以飞2年。
   
    在研制分工上,第一分局负责"质子号"火箭和TKS的功能货舱,其他都归OKB-52(其实应该叫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为方便行文我还是用它1966年前的的老名字)的本部负责,试制和生产当然交给赫鲁尼切夫工厂。由于一些原因,"钻石"站研制推进缓慢。1969年6月10日,就在美国航天员即将登上月球前夕,美国空军中止MOL项目,不搞军用空间站了。可是苏联并不能松懈,因为与此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计划正在加紧推行,预计将在1973年4月发射。苏联已经输掉了载人登月竞赛,折了面子,不能再输了。苏联领导人决定抢在美国前面发射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由于OKB-52迟迟不能按计划要求交付空间站,领导人们不耐烦了。其实这也不能怪OKB-52,空间站内的一些分系统研制单位不能按期交货,你让OKB-52怎么办。但领导们不管这个,你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就要付出代价。1970年2月,苏共中央决定优先研制OKB-1--当时叫中央机械制造试验设计局,和老对手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名字很像,看官别搞混了,时任局长兼总设计师是科罗廖夫生前的副手米申--的空间站:"长期轨道站"(DOS),不但如此,为节省宝贵的时间,还要求切洛勉将已经造好的空间站壳体交给OKB-1,让OKB-1的工程师们在上面改上那么一改再发射。当时赫鲁尼切夫工厂已经造好了10个壳体,其中2个可以直接用于飞行任务。OKB-1这不是趁火打劫捡现成嘛!切洛勉很恼火,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发了一通脾气后只能照办。就这样,由切洛勉的设计局设计、切洛勉的工厂生产、切洛勉的火箭发射升空的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经了科罗廖夫设计局的手就成了OKB-1的"礼炮",跟OKB-52毫无关系了。
   
    光荣属于人民,也属于科罗廖夫设计局,切洛勉只能当"无名英雄"。
   

    "礼炮一号"和"联盟十一号"对接,悲剧的开端

    其实人家米申心里也不舒服,因为DOS项目占用了OKB-1的大量资源,米申还想登月,还想实施大型空间站计划呢(参见我以前写的《从未抵达轨道--记苏联MKBS空间站》一文),这样下去是要泡汤了。于是老米和老切合计了一下,决定合作。他们联手向通用机械制造部部长阿法纳西耶夫施压,要求只建造4个DOS,然后OKB-1只管登月计划和大型空间站,OKB-52负责小型空间站,也就是"钻石"站计划。他们的努力成功了。部长大人签字同意。
   
    1973年4月3日,切洛勉的宝贝:"钻石一号"空间站发射升空,比美国"天空实验室"的发射早了一个多月。不过媒体报道时它的名字是"礼炮二号",这是中央的命令。切洛勉耍了个小花招,他让人在火箭整流罩漆上"礼炮",但是在空间站外写的却是"钻石",等火箭升空抛掉整流罩后就能露出"钻石"的名号,这样多少可以让自己平衡一点。
   

    "质子号"发射"钻石一号"

    "礼炮一号"和"钻石一号"这两个家族长子的命运简单说一下:礼炮一号第一批乘客:"联盟十一号"乘员组在同年6月与空间站对接成功,可是在返航时因座舱失压遇难,空间站4个月后再入大气层。钻石一号更糟,入轨十几天后就失去控制,4月29日陨落,坠入太平洋。以后的空间站要顺利得多,但比较而言,"钻石"站还是更坎坷一些。其他情况本文就不详细说了。

    说回TKS。第一分局和赫鲁尼切夫工厂吭哧吭哧奋战到1977年终于拿出了第一个可供飞行的TKS产品。在这之前,已经发射了2座"钻石"站,分别是礼炮三号和礼炮五号,由于TKS一直没有造出来,所以乘员组使用OKB-1研制的"联盟"7K-T型飞船与"钻石"站对接,任务结束后后再乘"联盟"返航。1977年7月17日,首艘TKS被质子K送上了轨道。这个大家伙有20吨重,对外称作"宇宙929"。它在整个飞行任务期间表现完美,既演示了模拟交会和对接,又进行了多次大范围轨道机动。返回舱按计划离轨返回,功能货舱也按计划于1978年2月再入大气层。有意思的是,这次使用的返回舱经整修后又用到了切洛勉独创的双返回舱试验任务中,这次它有了独立代号"宇宙998",与代号"宇宙997"的另一个返回舱一起发射,然后"夫妻双双把家还"。
   
    试验成功了,切洛勉期待大干一场,发射"钻石四号"。它改进了对接系统,将是第一座与TKS对接的空间站。TKS不仅可以完成前面提到的那些任务,而且可以为"钻石四号"在轨补充发动机推进剂。1975年1月,"钻石四号"开始在赫鲁尼切夫工厂建造。但是到了1977年也就是TKS试验顺利实施的年份,钻石四号的制造工作却遇到阻力,1978年6月27日,苏联政府发布命令,明确要求终止"钻石"计划载人飞行,"钻石四号"上不可能出现航天员的身影了,钻石空间站计划实际上已经终结。
   
    但是第一分局和赫鲁尼切夫工厂没有松懈下来,因为"钻石"站虽然完了,"礼炮号"空间站和TKS项目并没有结束。
   

    "礼炮四号"空间站从赫鲁尼切夫工厂运抵拜科努尔发射场

正是在1977年,第一分局从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独立出来,就用他们设计的最出名的产品命名,叫"礼炮"设计局,继续从事大型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他们研制的TKS各种衍生型号用于和平号空间站的建设,实际上除了核心舱外,另外5个舱段都是TKS的直系后代,即使是核心舱也可以看作"钻石"站的后裔。

1981年6月30日至1988年6月22日,"礼炮"设计局曾短暂属于"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罗廖夫设计局OKB-1的新名字)。很快,在总设计师洛普希涅姆的坚强领导下,设计局又坚定地分了出来,重新加入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体,也就是切洛勉的OKB-52。

这里要插一段花絮,1983年,一个从莫斯科大学应届毕业生分配来到"礼炮"设计局,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塔季扬娜。塔季扬娜在设计局工作了11年,专门从事软件设计和航天器轨道设计工作。1994年从设计局离开后,她进入政坛协助父亲工作,一时风头甚劲。您问她父亲是谁,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是也。

在这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动荡"岁月里,"礼炮"设计局一直没有断过与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的联系,1993年6月7日,有情人终成眷属,叶利钦签署"结婚证","礼炮"设计局和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成为合法"夫妻",结合为现在的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

1993年已是苏联解体第3年,俄国敞开大门拼命寻求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合作,在以往保密极为严格的航天领域也不例外。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自由号空间站,他提出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由美国独自建造改为国际合作建设。俄国人看到了机会,与美国谈判合作建设新一代空间站。

在苏联解体前,"能源"公司、"礼炮"设计局都拿出了各自的"和平二号"空间站方案,这是一种大型空间站,"能源"公司的方案由若干个悬挂在大型桁架上的90吨的舱段组成,用"能源号"巨型火箭发射。"礼炮"局的方案要保守一些,而且军事色彩更浓。如今俄国人想和美国人合作了,这些设计自然要修改,得以美国人为主。1993年11月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与俄罗斯航空航天局签署协议,决定合作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围绕这座空间站的名字还起过争议,后来干脆不要名字了,就叫"国际空间站"(ISS)。

1998年1月29日,来自15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一系列协定和三个双边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计划正式启动。

ISS的俄国舱段研制任务由"能源"公司和赫鲁尼切夫中心负责,生产完全交给了赫鲁尼切夫中心。经过无休止的拖延和由此带来的国际争吵,1998年11月20日,赫鲁尼切夫中心建造的第一个,同时也是ISS的第一个舱段:"曙光号"功能货舱终于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由"质子号"火箭发射入轨。看它的名字"功能货舱"就知道,"曙光号"也是TKS的后代,它设计寿命13年,重19.3吨,长12.55米,最大直径4.1米,内部容积约72立方米,装有6吨推进剂,供36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和2台轨道控制发动机使用。"曙光号"叫功能货舱,功能当然很多,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等样样精通。"曙光号"入轨后不久,美国的"团结号"节点舱由航天飞机释放并与"曙光号"对接成功,ISS在轨组装由此拉开序幕,直到现在仍在继续...... 

除了参与ISS建设外,赫鲁尼切夫中心还通过其他途径赚外国人的硬通货。1993年1月,中心当时还是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时就和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合资成立"洛克希德-赫鲁尼切夫国际"公司,利用"质子"火箭为国际客户提供商业发射服务。后来"能源"公司也挤进来,公司变成了"洛克希德-赫鲁尼切夫-能源国际"公司。

1995年6月,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后,新成立的洛马公司与俄国的老搭档们成立了新的发射服务公司,名叫"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简称ILS。

除了美国人外中心还跟德国人掺活。1994年,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DASA)与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签下协议,成立"欧洲呼啸"(Eurockot)公司,干的是和ILS一样的活,不过用的工具不同。ILS使的是"质子号"、宇宙神;"欧洲呼啸"使的是"呼啸号"运载火箭,其实就是用UR-100N洲际弹道导弹改造的运载火箭。2000年首发。

除了继续生产这些老火箭外,赫鲁尼切夫中心正在研制新一代"安加拉"系列运载火箭,它使用目前流行的模块化设计原则,由轻型、中型、重型和超重型几种构型,低轨道运载能力达2-28.5吨不等。当然,就像在苏联时期一样,它的对手"能源"公司也同步推出了它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设计,名叫"极光"(又叫"亚马尔"),再加上一种叫"飞行"的空射火箭就形成了完整的运载能力覆盖谱系。"极光"的各种技术指标在赫鲁尼切夫中心的人看来非常可气:居然跟"安加拉"几乎完全一样,"那帮家伙又想抢我们的饭碗了
ZT漫谈苏俄航天企业: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
   
    说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名气不大,那是对不熟悉苏俄航天的人说的,熟悉的人都知道,没有赫鲁尼切夫中心,苏俄航天工业会塌掉半边天,有这么严重吗,且听我道来。
   
    赫鲁尼切夫中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沙俄时代。
   
    沙俄时期,俄国有一家企业,叫俄罗斯-波罗的海铁路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名字和铁路有关的企业总部设在圣彼得堡,在俄国汽车产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08年,公司在里加建设汽车工厂,2年后,第一批10辆比利时许可生产的"干酪"牌汽车面世(这车名字有点古怪啊)。一战爆发后,前线要卡车要得紧,朝廷没辙,向私人企业求助,要求增开生产线生产汽车。于是俄-波公司就从政府得到一批贷款,拿着这笔款子到处找合适的地皮,最后相中了莫斯科市西郊一个叫菲力的地方。1916年4月30日,新厂房开工建设。这个地方很好,附近就是著名的菲力代祷教堂(церкви Покрова в Филях),这是一座纳里什金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非常漂亮。四周是茂密的森林,环境宜人。不过这对建设者们来说不是好事--要盖房子还得先费劲把那些大树砍了。公司的计划是"出大力流大汗,第二年就出金刚钻"。第二年很快来了,到来的不止是新年,还来了两场革命,沙皇完了,贷款不用还了,不过工厂建设也停下了。 
    直到1918年,这家厂子重新上马,并且有了个新名字:第二俄-波汽车厂。由于内战、外国干涉、物质短缺等等影响,工厂建设很不顺利。1921年,工厂的任务转为给红军修理损坏的装甲车辆,厂名也改为第一国家装甲车辆厂。
   
    困难总是暂时的。1922年10月,工厂生产出首批5辆国产"俄-波"牌小汽车。厂长奥雷尼楚克驾驶头一辆"俄-波"牌在红场上向加里宁、伏罗希洛夫等领导人们展示,非常风光。这是工厂历史上永远记载的大事件。
   1923年1月23日,苏联政府与德国容克飞机公司签订为期30年的协议,为该汽车厂从该公司引进小汽车生产线。当时,容克公司受凡尔赛条约限制,所以,引进的名为汽车生产线,其实是容克公司的全金属飞机和发动机生产线。从此,企业发展进入航空时代。
   
    到1925年,工厂已能生产Yu-20和Yu-21飞机。生产持续到1927年3月1日,苏联决定大力支持自己的飞机设计,废除了这一协议,汽车厂也更名为国家第7航空工厂。很快,在十月革命10年大庆后,又更名为国家第22"十月革命十周年"航空工厂。第22工厂的厂长是马拉霍夫,他曾在图波列夫身边工作,有组织飞机生产的经验。工厂开始生产国内设计的飞机,一开始是Р-З侦察机,这是图波列夫设计的。然后大批技术人员、工人来到工厂,新的厂房建好,设备安装到位,工厂的产品线随之逐渐丰富起来,有R6侦察机,I-4歼击机,TB-1、DB-A、SB、Pe-2轰炸机和ANT-9、ANT-35客机,全是图波列夫的作品,可见这家企业和图波列夫的关系有多深。
    1931年,马拉霍夫升官,总工程师戈尔布诺夫继任。不幸的是,1933年秋天,戈尔布诺夫遭遇空难,工厂遂以戈尔布诺夫命名。
   
    1941年6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在步步逼近的德寇威胁下,10-11月,工厂疏散到喀山,这时厂长已经换成了奥库洛夫。奥库洛夫指挥完搬迁后又回到菲力的工厂原址,组织剩余的人员和设备,在12月组建起国家第23航空工厂。疏散到喀山的工厂在他乡茁壮成长,发展为如今的戈尔布诺夫航空生产联合体(Gorbunov KAPO),也就是著名的喀山飞机厂。您可别跟我说不知道它的大名。
    第23航空工厂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坚持生产轰炸机,包括伊尔-4、图-2,都是一代名机。苏联空军依靠这些战鹰狠狠打击了德国入侵者。
    战后,工厂改产中型喷气式轰炸机:图-12、图-14以及B-29仿制型号图-4等,这些都不细表了。
   
    1951年3月,苏联政府决定在23厂设立第23试验设计局,由米亚西舍夫领导(当时他还不是总设计师,要到1956年才上位),设计局的第一个任务是研制М-4远程战略轰炸机。
   
    在米亚西舍夫的领导下,设计局在1950年代设计、构想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喷气式轰炸机、超音速运输机,甚至核动力轰炸机,诸如M-4、M-50、M-52等等,可惜只有少数变成现实,而且都算不上成功之作,比如M-50A,总共才生产了18架。23厂除生产轰炸机飞机外,也参与了一些设计工作,如"暴风雪"洲际巡航导弹(和后来的"暴风雪"航天飞机轨道器是两码事)。此外,它从1960年2月起还生产米-6重型直升机和米-8中型直升机,列位看官没想到吧。
   
    1960年10月,OKB-23并入切洛勉领导的OKB-52,成为该局第一分局,任务变成研制洲际弹道导弹。23厂当然也跟着一块进去了,它的任务由生产飞机变为生产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
   
    第一分局的处女作是UR-200,可是军方看不上眼,没有装备。
   
    1961年7月2日,赫鲁尼切夫逝世。为了纪念他,苏联部长会议在他逝世第二天就将23厂命名为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赫鲁尼切夫这个人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下。此公在苏联军事工业界大名鼎鼎,曾担任一系列要职,他最为人熟悉的职务是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他1901年4月4日出生在乌克兰顿涅茨煤田一个矿工家庭,13岁就开始做工,当过跑腿的、邮差和矿工。19岁参加红军,退伍后上学读书,念的是重工业计划管理。出了校门,就进了军工系统,在卫国战争期间担任第一副军需人民委员,工作很得力,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46年,他成为航空工业部部长,一直当到1953年,然后去中型机械制造部当第一副部长。您问中型机械制造部是干嘛的?我回答您,造原子弹的。之后他当过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苏联国家计委第一副主席等职务。1961年在部长会议副主席任上去世。我记得在雅科夫列夫的回忆录里不止一次看到他的名字。
   
    1960年代后半段,OKB-52开始研制UR-100洲际弹道导弹,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导弹家族,包括了美国代号为SS-11和SS-19等多型导弹。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成为UR-100的主要生产工厂。
   
    还是在1961年,OKB-52开始研制UR-500洲际弹道导弹。1962年4月29日部长会议批准研制计划。但这种极其庞大的导弹不符合战略火箭军的要求,1964年10月,取消导弹计划。但是这不能抹煞它的价值。1965年7月16日,由UR-500发展而来的重型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将一颗重型卫星送入轨道,这颗卫星由第一分局研制,取名"质子",于是这型首发火箭按惯例有了自己的名字:"质子"运载火箭。赫鲁尼切夫机械制造厂开始了生产运载火箭的征程。
   
    "质子"雄风
   
    1966年又是个改名的年头。苏共中央主席团更名为苏共中央政治局,第一书记成为总书记。各大军工企业也赶时髦,OKB-52更名为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第一分局更名为菲力分局。菲力分局除了继续研制"质子"运载火箭的改型外,还开展了登月计划的预先研究。当然,这段时间里更为航天爱好者们熟悉的还是"钻石"(Алмаз)空间站计划(其实Алмаз翻译为"金刚石"更准确,但是既然叫了这么多年的"钻石"已经约定俗成,我就不改了)。
   
    上文说到OKB-23并入OKB-52成为其第一分局,设计方向改为弹道导弹和火箭,活动范围从大气层以内飞跃到大气层以外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容我细细道来。
   
    前面说到切洛勉的УР-100导弹,英文翻译作UR-100。这里解释一下УР的意思,УР是универсальная ракета的缩写,универсальная是通用的意思,ракета意为火箭或者导弹,这两样东西在俄语里是同一个词,不分彼此,但在中文里是两个词,该怎么处理呢?我想既然Ракетные войск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标准译名是战略火箭军而不是战略导弹军,自然универсальная ракета就应该翻译成"通用火箭"。其实我打心眼里认为战略火箭军比战略导弹军听着气派。

    扯远了,说回来。为什么切洛勉会用"通用火箭"这个词呢?因为切洛勉构想了一种概念,同一种运载器,装上不同的制导系统和载荷,可以分别充当洲际弹道导弹、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反导导弹和航天运载火箭,所以给起了"通用"的名头。切洛勉很早就谋划好了一整套航天大战计划,他为打赢未来的宇宙战端出了一系列"菜肴",包括空间站、轨道工厂、轨道核武器仓库、宇宙战斗机、歼击卫星等等,当然,为它们配套的运载火箭也少不了,其中就有UR-200火箭。1960年3月,他专程前往克里米亚向正在那里休假的赫鲁晓夫呈上他的整套计划。航空工业部部长杰缅季耶夫支持他的想法,但是切洛勉设计局没有生产基地实现这么庞大的计划。咋办呢,他们想到了OKB-23和23工厂。本来嘛,OKB-23设计出的轰炸机一直达不到军方要求,现在M-50轰炸机和"暴风雪"巡航导弹也下马了,估计未来同样造不出合领导人心意的好东西,闲着也是闲着,要导弹不要飞机,干脆把设计局和工厂给嗷嗷待哺的OKB-52得了。 
   

    "暴风雪"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

    就这样,当年10月3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一纸命令(1057-434号令)把OKB-23和23工厂划给OKB-52,曾经属于米亚西舍夫的现在都归了切洛勉,包括厂房、设备和最重要的人才。可怜的米亚西舍夫当不成总设计师,被安排到著名的中央航空流体力学研究院当院长去了。
   
    第一分局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制UR-200,部长会议1961年3月16日批准设计局提交的技术方案和进度计划,政治局8月1日予以确认。UR-200的总设计师是切洛勉,具体的设计工作由第一分局承担,赫鲁尼切夫工厂负责试制。它的技术指标是可以将1枚重4吨、15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投掷到12000千米以外,明显是冲着帝国主义去的。帝国主义也不含糊,给它起了个绰号:皮包骨。瞧瞧,管一个全长34.65米,弹体直径3米,全重138吨的大家伙叫"皮包骨"。
   

    UR-200重型洲际导弹

    可能是因为大姑娘上轿头一回,UR-200的研制很不顺。1963年11月5日,UR-200首次发射,一举失败。次年4月第二次发射,还是失败。不过在这之后,UR-200的试射全部成功。1964年9月24日,赫鲁晓夫亲自到拜科努尔发射场观看洲际导弹"大比武",同场竞技的有UR-200、UR-11和UR-200的对手杨格利设计局的R-36。为了补偿以前两次否决掉杨格利的导弹型号给设计局带来的伤害,老赫决定发展R-36,老朋友切洛勉就只好委屈一下了:UR-200下马。
   
    半个月后,赫鲁晓夫下台,切洛勉看到了转机,在10月20日进行了第九次试射,这次依然成功。他向新任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报告喜讯,指望挽回UR-200的命运。可是对方的回答却是:火箭发射是部长管的事,以后应该向部长报告。那潜台词是,你以为你是谁呀,赫鲁晓夫已经是过去式了,我跟他可不一样,以后别来烦我。
   
    第一分局的处女作就这样完蛋了,这件事不大光彩,以致赫鲁尼切夫中心的正史压根不提这个型号,那段时间成了空白。
   
    切洛勉没有泄气,没有UR-200咱还有UR-100。它是UR-200的小兄弟,个头小很多,第一代型号长不到17米。直径只有2米,重量不过40吨上下,但它比UR-200出息多了,不仅装备部队,而且整个家族装备数量创了纪录,无弹可比。
   
    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和部长会批准研制15P084战略导弹系统,其中导弹代号UR-100,发展该兵器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对抗美国新型民兵1号洲际弹道导弹,技术指标是射程将1枚800千克弹头扔到12000千米外,CEP精度1400米。 
   

    装在发射筒内的UR-100

    导弹研制任务又落到了第一分局的肩上。UR-100是一种新型导弹,它要求小尺寸、大射程、液体推进剂长期贮存,同时保持高戒备率、高可靠性和很短的响应发射时间。这需要开发应用很多新技术,比如推进剂管路全焊结构、弹体预封装、运输-贮存-发射筒等等。导弹总设计师依然是切洛勉,主设计师是第一分局的头、切洛勉的得力助手布盖斯基。整个系统的设计团队里还有很多著名任务,比如皮留金、巴尔明、库兹涅佐夫等等。有这么多大牌压阵,UR-100顺利地长大成人,1965年4月19日,导弹在拜科努尔进行第一次试射并获成功。7月17日进行了第一次地下井发射。 

    光有箭没有弓是不行的。为UR-100配套的地下发射井在导弹第一次试射前一年就在苏联各地开始建设了。这项工程耗资巨大,9年时间里花了10亿卢布,挖出1.2亿土石方,建成1030个供UR-100和308个供R-36使用的发射井。该发射井系统由巴尔明领导的国家特种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抗超压达20公斤/厘米,大约相当于1300米外1颗百万吨级核弹爆炸产生的挤压和动压。后来由于美国导弹打击精度逐渐提高,地下井不断加固,直至达到49.2~52.7公斤/厘米。
   

    UR-100发射井剖视图

    1966年7月17日,战略火箭军1个导弹团接收首批UR-100,11月24日第一批2个导弹团进入战斗值勤。1967年7月21日,15P084导弹系统正式服役。赫鲁尼切夫工厂开始大批量制造UR-100导弹,后来166厂和47厂也来帮忙,大家一块造"香肠"。
   
    此时工厂厂长是雷日赫,一位1942年就进厂的老同志了。他是厂子划进OKB-52的第二年成为厂长的,那年他51岁。在他领导的14年里,工厂逐步成为苏联主要的洲际弹道导弹、航天运载火箭和大型航天器的生产厂家,地位显赫。照我这个业余航天爱好者来看,在中国大概就相当于211厂+529厂吧。当然,规模要大多了,能力也强多了。 
   
    此后,设计局改进出UR-100UTTKh、UR-100K、UR-100U等型号,这些都不细说,否则真要写本书了。
   

    雷日赫厂长
 
   

    发射井中的UR-100K

    UR-100的继承者是苏联战略火箭军的"脊梁":UR-100N重型洲际弹道导弹。UR-100N只比UR-100多了一个N,却有了巨大的变化。与前辈相比,它长高了,粗壮了,体重增加了很多。导弹全长24米以上,弹径2.5米,重量超过100吨,可以将总重4.35吨的6枚分导式弹头投掷到10000千米外,CEP精度大约1000米,实现了当年UR-200未竟的梦想。能做到这些,除了加大弹体外,一个重要的措施是换了发动机。UR-100第一级使用4台单室RD-0216发动机,真空推力22.3吨,发动机动力循环采用分级燃烧循环方式,室压达14.7兆帕。UR-100N第一级改用4台单室RD-0233,依然采用分级燃烧循环,室压提高到20.5兆帕,这样就使真空推力提高到52.958吨,后来的型号改用RD-0234,真空推力53.1吨。
   

    RD-0216液体火箭发动机,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作推进剂

    UR-100N的研制始于1967年,整个系统代号15P030。与此同时,杨格利的南方设计局也在研制MR-UR-100洲际导弹,两者都想替代大量服役的UR-100,成为新一代苏联洲际导弹霸主。两家设计局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各有后台。切洛勉的支持者有国防部长格列奇科、通用机械制造部部长阿法纳西耶夫、巴尔明、谢尔盖耶夫、库兹涅佐夫等。杨格利的支持者阵容同样强大,有分管军事工业的中央书记乌斯季诺夫、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斯米尔诺夫、秋明、格鲁什科、皮留金等。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苏联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院长奉命组建一个专家委员会对两种导弹方案进行评审,谁赢谁投产。没想到这个专家委员会自己也分裂成两派,无法形成统一意见。
   
    怎么办呢?
   
    苏共老大勃列日涅夫拍板:两个都上。
        这是一个极其昂贵的决策,苏联真有钱啊。
   
    1969年9月2日,苏联政府批准研制UR-100N导弹。1970年8月19日整个系统投入研制。1973年3月9日,UR-100N在拜科努尔首次试射获得成功。1975年3月26日战略火箭军开始接收导弹,1975年12月30日15P030导弹系统正式投入服役。到今年,UR-100N家族已经服役33年,期间不断改进,按照计划,它还将服役到下一个10年。
   

    赫鲁尼切夫工厂,一枚UR-100N静静地躺在发射筒内

   

UR-100N升空
    
时间回到1965年,这年的8月25日,美国当时的总统,就是那个把越战升级的林登约翰逊,批准了一个军事航天站计划:"载人轨道实验室",缩写是MOL。大家都知道美国的侦察卫星KH-11吧,可能还有人知道KH-9"大鸟",估计知道KH-10的不多。其实KH-10就是MOL,准确地说是MOL上的侦察相机系统,对外叫空军"载人轨道实验室",用于研究人在太空生活的生理、医学等方面的和平目的,其实那是骗人的,MOL是纯粹的军用空间站,用KH-10相机对苏联、中国等一切感兴趣的国家甚至盟国进行照像侦察。MOL一对外宣布,就有很多人猜到了它的真实用途,既有美国人,也有苏联人,大家都不是傻瓜。其实,当时科罗廖夫的第1试验设计局第3分局已经在研制一种小型军用空间站"联盟 R",我以前在《以小搏大--苏联"联盟 R"小型军用空间站简史》里已经介绍过,简单说就是2艘联盟号飞船对接在一起组成一个迷你型空间站,看上去有点像中国计划中的"神舟8号"与"神舟9号"对接,嗯,其实应该说后者像前者才对。 

    "载人轨道实验室"(MOL)剖视图

    苏联人拿"联盟 R"一比MOL,发现不是一个级别的,战斗力差老远,不行,不能用它。怎么办呢?别急,航天界除了科罗廖夫,还有一个切洛勉。前面我说了,切老对航天业发展有一整套宏伟的计划,在白宫批准MOL计划前一年,1964年10月12日,切洛勉就提出要建设一种空间站复合体,这东西的技术指标比MOL高得多。现在"联盟 R"不敌MOL,没关系,还有它呢。1965年10月27日,通用机械制造部部长阿法纳西耶夫批准正式开展研制工作,这种大型空间站复合体就是"钻石"空间站。"钻石"站复合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航天站核心舱,称为"载人轨道站"(OPS),产品代号11F71;另一个是渡运飞船,称为"运输补给飞船"(TKS),产品代号11F72产品。请注意这个TKS,原因看完本文就知道。 
   

    "联盟 R"小型空间站

    OPS和TKS都是大家伙,一般的火箭装不了,切洛勉设计出重型运载火箭,同时也是洲际弹道导弹运载器:UR-500,本文(上)部分提到过,1962年4月29日部长会议批准UR-500研制计划,1964年10月取消导弹计划,专心向运载火箭方向发展。1965年7月16日,重型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得名"质子号"。在"能源号"重型运载火箭1987年投入使用之前,"质子号"是苏联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三级"质子号"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发射时,其51.6度倾角、近地点170千米、远地点300千米轨道运载能力达21吨,足以满足"钻石"的要求。
]]
老科的LP还是不错的说。
说到米申,他是没有老科的作为,但是也是相当牛的人物了,现在一提米申院士参加一个什么会议,那可也是很值得会议主办方和与会者夸耀的事情呢。话说正是因为设计局混不下去了才二次出去教书的。:D :D :D :D
看了BBC那个太空竞赛

对克罗廖夫
是相当的敬佩

特别是在载人航天这方面
科罗廖夫确实是东方NO-1
时势造就英雄啊
90°仰望。
一个伟大的国家的一个伟大的时代。
科罗廖夫其实一生比较凄凉,虽然给苏联航天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但是他的死跟因当年古舒高诬陷而入狱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做为他事业顶峰的登月计划因得不到政治局的支持而资金困难最终抱憾而终.当最终冯.布劳恩知道了他的对手的时候说:原来,他一直是一个人
]]
苏联当时大清洗那个年代,你躲得过初一躲得过十五么?
;P ;P ;P ;P ;P ;P
当时俄国航天内部的内耗太大了。
其实咬牙突破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不是不可能的说。
:D :D :D :D :D :D
原帖由 SaturnV 于 2008-10-3 23:07 发表

这“淡”扯得不一般啊!!!

贴这么大的字.眼残吗?当然不一般,一般的话我不多说
LZ是不是认为“科罗廖夫”死后,苏联航天界就没人了
---------------------一个人是干不成大事业的,苏联航天界当然人才辈出,,
不过狭义的讲:科罗廖夫死后,确实没有人能担负苏联登月工程的重担了,,
折腾几年,爆炸几回,,,草草收场,,把"月球拱手让给美国人"...从此把航天成就的桂冠让给了美国人,,,不是吗?


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上天是科罗廖夫一个人的功劳吗?当然不是,那是苏联的几十个设计局、科研生产联合体和成千上万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换来的结果。而加加林的飞天壮举,第一个月球、金星探测器的成功更是如此,将这些荣誉全部归结到“某个人”身上是很不客观的。当然,若没有苏联政府庞大的资金投入,这一切都是扯淡。

------------------------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不需要讲这么多..]
一群羊需要个羊,一群狼需要个狼头,,,每个行业,每个群体,都要有个强有力的领军人物,一个负担起大家努力的期望的舵手,,
看这贴子的的标题,你就会知道是在谈天才的苏联航天领袖..而不是谈伟大的苏联人民..所以请不要扯跑题


还有,如果说科罗廖夫是苏联的火箭沙皇,那冯·布劳恩岂不是美国的NASA皇帝------------我没说,不过确实可以这样说,,冯·布劳恩就是当时美国的火箭皇帝,,这个比喻不合适吗?



为什么大家总是忘记“德国专家”的贡献呢!!!
1945年~1946年,苏联人在图林根州诺德豪森成立的第88导弹技术研究所(NII-88)时,苏联的“顶级火箭专家们”还在听格罗图鲁普讲课呢!!!(包括:科罗廖夫、格鲁什科、切尔托克、巴尔明、米申、吉洪拉沃夫等人)
------------------------真的眼残了?
看我贴子中的几句话:
1\作为冯.布劳恩的技术学习者
2\他的美国对手是同样牛B的冯.布劳恩,科罗廖夫火箭技术上曾经的老师,
;P
]]
《凤凰大视野》有过他的系列片,楼住去找找吧
科大波怎么不出来自我介绍一下哈?
]]
原帖由 SaturnV 于 2008-10-4 20:44 发表

又要打击您了,您可别介意!!!
虽然布劳恩投奔了美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布劳恩的待遇可远不如科罗廖夫。科罗廖夫在苏联研制R-7洲际导弹时,布劳恩还在迪斯尼的电视上科普航天呢!!!(布劳恩的航天科普确实为美国 ...

说苏联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上超过了美国,是否有更确切的数据呢?个人有点疑问
原帖由 squallgzy 于 2008-10-5 18:30 发表

没意思,德国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他们不一样借助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德国人也许让美苏之间的导弹竞争提前了,但是没有德国专家,至多推迟三年美苏竞争一样上演

否,与齐奥尔科夫斯同时代还有很多理论家推导出了相同的结论,而且还有工程控制和空气动力等许许多多问题没有解决,齐奥尔科夫斯的理论相对于造出大型液体火箭,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属于人类的航天英雄!
]]
刚看过BBC的太空竞赛
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科罗廖夫和布劳恩
可惜 种子文件上不来
不过在视频版有的
我还是怀疑科罗廖夫不死苏联就能成功登月这个说法。单台发动机推力上不去就只能增加数量进行并联,造成可靠性大大降低、复杂度大大上升,所以N1不大可能成功。再说绕月的ZOND计划我印象中13次飞行完全成功的就1次,不完全成功2次,其余全都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无人的绕月飞行尚且如此,何况载人登月呢?
34072102 发表于 2010-3-29 22:14
回复 36# acoustics

实在不好意思,不太懂得“富氧高压补燃”(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肤浅:lol),是和喷气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一个作用吗?
沙皇、皇帝这类代表农民时代的名词(也就是个地主总头子)不适合形容科学牛人。
★沙漠之狐★ 发表于 2008-10-6 21:17

可以发链接,支持!
都是牛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