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沦陷,有多少品牌还可以重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06:24
汇源被“招安”谁输谁赢?
    中国第一大纯果汁饮料企业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可口可乐当然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它在中国果汁市场最大的敌手,从此变成了自己麾下的一支生力军。而多年以来,一直把“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挂在嘴边上的汇源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朱新礼也是最大的赢家,他放弃了一手创办的企业,但套现74亿港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从此功德圆满,全身而退了。对交易双方来说,这都是典型的双赢。
但是,输家不可能没有。第一个输家,就是中国的消费者。收购完成后,强大的可口可乐变得更加强大,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更加龙行虎步,独步天下,在这样的新格局面前,因为在一个垄断或接近于垄断的经营者面前,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讨价还价的能力也被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口味和付费,都将被可口可乐所单方面规定。

    第二个输家,就是全体中国国民。收购后“汇源”和“可口可乐”肯定会出现变化。大家应该知道,同样是在深圳的企业,2006年,富士康的营业收入是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当年给深圳市纳税的贡献不足2000万;而作为民族企业的华为,当年营业收入528亿,但交纳的税收近50亿元——这就是区别!显然,美国财政部不会把他们从可口可乐获得的税收,拿出来补贴中国的教育、医疗、低保等。

    全球化不过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经济竞争的新形式,而“品牌”则是竞争的利器。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能一方面为别人做“贴牌”加工,赚一点血汗钱,另一方面,又要用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别人的“名牌”,这种双重盘剥的结果,就是自己永远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永远也别想真正富起来。和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不同,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心知肚明,新浪网的即时调查显示,82%以上的网友反对这起并购案,就说明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跨国公司也明白这一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控制了中国品牌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之后,外商就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蓄意把中国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国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几年不用,中国品牌就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成了“历史记忆”了。

    朱新礼也明白这一点。作为一个一直在用“民族品牌”来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精明商人,但面对可口可乐开出的天价,他还是选择了出卖。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民族企业家如果不把“产业报国”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而仅仅把个人最大化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那最终也不过是替跨国公司做“为王前驱”罢了。

朱新礼:“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  
    汇源经过16年发展,已经在香港上市进入高速发展期,为什么偏偏此时卖掉它?对此,汇源老总朱新礼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中国很多企业家总是把企业当儿子养,养一辈子,养到死,等自己死了儿子也死了。”后来他又听到李嘉诚先生说他投资某个企业的时候,提前就要考虑以后怎么卖出。所以他认为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

    所以,朱新礼认为,从商业角度看,汇源发展到现在正是到了卖掉汇源最好的时机。虽然说搞企业都有困难,只有困难才能让你奋进。但现在再困难也没有创业初期困难,没有上市前那么困难。所以收购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今年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但是对汇源讲,不存在明显的压力。而且汇源从7月份开始,产品价格就已大幅下调20%到30%,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节,汇源准备再降10%到30%,所以还有足够的利润,果汁的毛利在40%左右。当然市场竞争肯定有压力,但汇源上市后,没有太多的风险,有足够的现金在账上。卖掉汇源还是商业行为。

    朱新礼认为,这么多年做汇源坚持到现在,虽然画了一个句号,但是汇源的品牌依然在中国,这是有言在先的。尽管可口可乐花20多亿美元买了汇源,但它还要往里投。就算以后他不投入不做汇源了,但我们可以再造一个汇源出来———新汇源。所以,不要为汇源的将来担心。我们没钱的时候创造了汇源,我们现在更不自信了吗,所以说,必须要有一个胸怀和眼光,要有一份自信。品牌不应该有国界,品牌是为人类服务的。

    虽然按照可口可乐和汇源去年的销售收入,此次收购触发了刚刚发布的《反垄断法》相关条款。朱新礼认为,政府若批了说明是按照法律来做,汇源也好可口可乐也好,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不批,国家有国家的考虑,我们企业一定要服从国家的需要,说明国家很重视汇源。估计更多的中国人会猛劲的喝汇源,让可口可乐买不起了,50亿咱也不卖了,100亿都不卖,弄不好咱还把他收了呢。所以顺其自然,不批我也感谢政府,批我也乐观其成。

汇源之后,王老吉唇亡齿寒
    高价收购汇源,而且决心如此之大,这说明这不会是它的最后一战。据可靠消息,可口可乐的目光已经盯上中国的另一个饮料巨头。
中国饮料还有哪一个品牌,值得可口可乐如此高看、如此用心良苦?我们分析认为,只能是王老吉!因为王老吉不但是可口可乐的“劲敌”,甚至都已经坐上本土灌装饮料第一品牌的位置,而且,由于王老吉的身世复杂,也极易被可口可乐从内部攻破。

    首先,这个被誉为中国“可口可乐”的红色罐装王老吉创造了中国饮料行业的奇迹,从2002年的1.8亿到2007年的60多亿,它的增长幅度超过了30倍。更值得关注的是,红罐王老吉的成功带动了整个广东凉茶产业的崛起,甚至可以这样说,草本饮料的成群出现也与红罐王老吉的成功密不可分,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品牌,这也是一个令整个中国食品行业回味的事件,它的成功让可口可乐也大吃一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口可乐没有理由放过王老吉的。

    其次,众所周知的是,王老吉的成功的背后,其实牵扯极多,背后一直有四方力量在周旋。王老吉国内外商标分别由广州医药集团(下称广药集团)和香港王老吉集团持有。广药集团又为广州市政府全资拥有,因此广州市政府全资拥有王老吉国内商标。上世纪90年代,王老吉销售情况并不好,广药集团另有潘高寿、陈李济等凉茶品牌,王老吉是最小的品牌。广药集团曾尝试用王老吉品牌和香港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但合作两三年后均告失败。1995年,广药集团将红罐王老吉商标授权给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有效期是自1997年之后的15年,后者专门成立香港加多宝集团,以运作王老吉品牌。2005年广药集团与香港同兴药业有限公司签约组建合资公司后,合作变得更热闹了,王老吉品牌的发展陷入复杂的四方博弈局面。

    因此,如果可口可乐要收购王老吉,只怕是一件更容易达成的事,毕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更何况王老吉各方并非钢板一块。如果汇源和王老吉相继“沦陷”,对可口可乐来说,真不知是福是祸了。毫无疑问,收购成功将会成就它的王者之尊,但是由此而带来的“垄断”之嫌疑,恐怕也不是轻易就能撇清的了。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和中国民心之下,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

保卫民族品牌仅有喧哗还不够
    事情发生后,引起了国民的一阵喧哗。据了解,国内企业欲联名上书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聚集商讨,准备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此次收购,理由是可口可乐和汇源合并之后,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加上可口可乐的财力支持,其他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可口可乐的中国大手笔能否最后告捷,还要看国家商务部是否批准。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变数”。不过,以可口可乐这类跨国企业的做派来看,很难想象他们在正式收购之前不做政府环节的风险评估。几年前,百事可乐曾经试图收购法国达能,他们就事先放出风声,以试探法国政府与民间的反应,在遭到强硬的狙击之后,收购设想也就作罢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能够走到这一步,可以视为所有的环节都已搞定,商务部的批准只是一个法律程序罢了。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民众的反应很强烈,却也很难改变交易的进行。如果看得更长远一点,可以说,发生在今天的众声喧哗,同样不能改变汇源品牌的最终闲置和消亡,以及可口可乐等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坐大。这种从反感、忧虑到最终坦然接受的心态历程,已经在中华牙膏、乐百氏被外资收购的时候上演过了。既然如此,关于民族品牌的种种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纯粹只是为了情绪的发泄吗?

    呼吁保护民族品牌,不能被简单地看作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如果企业品牌只有单纯的经济意义,那么,企业之间的收购,并购就只是经济活动,不关外人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往小里说,民族品牌的盛衰关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往大里说,民族品牌还影响到国家形象和民族信心。达能遭遇收购传言的时候,法国上下为什么会表现得同仇敌忾呢?因为在法国总理德维尔潘看来,达能是“法国工业的瑰宝”。如果达能被美国公司收购了,法国的工业之魂也就被夺走了。就是从纯经济层面看,达能也关系到诸多中下游小农场主和供货商的利益,一旦达能失守,就会对国家经济造成连锁性的负面影响。法国人这种对经济“灵魂”的敏感,让法国不少著名品牌得以幸免于全球化的收购浪潮。     

中国系还有多少品牌会失守?
    中国拥有世界上区域经济中最多人口的消费基数和市场容量,被资本关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各路人马,各势力外资逐鹿中国大陆也体现出本土从市场到企业到经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提速.国内快速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到国际化竞争的阶段。

    从上世纪进入中国植根发芽到本世纪生长壮大,外资对于中国市场觊觎之心已久:强生收购大宝,汉高在中国广泛合资兼并,高盛收购双汇/和雨润,一度喧嚣尘上的徐工收购,再到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但是在整体在经济遇冷风雪交加的现实面前,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缺吃少穿,衣不蔽体”,和拥有全球市场的跨国品牌“衣着光鲜,出手大方”相比,其劣势尤其明显。随之而来的,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市场整合营销资源投入稀少,逐步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企业形象模糊,物流供应链效率低下……

      民族企业处境艰难,融资困难由来已久,近年来,国内民营企业纷纷诉求海外上市正是基于扩张的要求带来的资金压力,一方面他们要直面跨国企业重型核武器级别的市场整合营销资金投放针锋相对,大刀阔斧的市场刈杀,一方面要面队国内市场环境诸多限制。为了生存逐步出售股本,而后丧失控制力和话语权的案例并不鲜见。对于处于发展瓶颈期的汇源果汁来说,可口可乐的收购让他们看到品牌焕发光彩的希望。

    诚如业内评论者所言:民营企业家面临两难选择: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扛起民族工业的大旗反对外资收购,但他们求助于民族情绪与严厉的行政审批时,又陷入了自织的牢笼,使将来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最具反讽色彩的案例是宗庆后与达能之争,最后宗庆后的离岸公司和家属的国籍问题一一曝光。从国籍上与公司属地上来看,已难说是纯粹的民族企业。

    强势资本入侵之下,企业的核心人物在焦渴和饮鸠之间思忖的过程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民族情节的搏弈过程,牛根生的无奈并非特例,宗庆后、王佳芬、金志国要面对的未来也难以确定是不是无奈。

    在外资来势汹涌的侵略下,民族品牌相续失守,目前在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很多都可以看到外资的身影:高盛入股双汇发展、嘉士伯入股兰州黄河和西藏发展纽卡斯尔参股重庆啤酒、帝亚吉欧牵手水井坊、百威介入青岛啤酒、日本大冢入股维维股份,达能亚洲控股乐百氏、控股和娃哈哈合资的公司、并不断增持股权成为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美国AB全面收购哈尔滨啤酒、并持股青岛啤酒27%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丹麦嘉士伯100%收购大理啤酒、华狮啤酒,比利时英特布鲁控股浙江开开70%股权,持股珠江啤酒24%,SAB持股华润啤酒49%……

      中国系还有多少品牌会失守?汇源沦陷,有多少品牌还可以重来?汇源被“招安”谁输谁赢?
    中国第一大纯果汁饮料企业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可口可乐当然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它在中国果汁市场最大的敌手,从此变成了自己麾下的一支生力军。而多年以来,一直把“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挂在嘴边上的汇源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朱新礼也是最大的赢家,他放弃了一手创办的企业,但套现74亿港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从此功德圆满,全身而退了。对交易双方来说,这都是典型的双赢。
但是,输家不可能没有。第一个输家,就是中国的消费者。收购完成后,强大的可口可乐变得更加强大,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更加龙行虎步,独步天下,在这样的新格局面前,因为在一个垄断或接近于垄断的经营者面前,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讨价还价的能力也被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口味和付费,都将被可口可乐所单方面规定。

    第二个输家,就是全体中国国民。收购后“汇源”和“可口可乐”肯定会出现变化。大家应该知道,同样是在深圳的企业,2006年,富士康的营业收入是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当年给深圳市纳税的贡献不足2000万;而作为民族企业的华为,当年营业收入528亿,但交纳的税收近50亿元——这就是区别!显然,美国财政部不会把他们从可口可乐获得的税收,拿出来补贴中国的教育、医疗、低保等。

    全球化不过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经济竞争的新形式,而“品牌”则是竞争的利器。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能一方面为别人做“贴牌”加工,赚一点血汗钱,另一方面,又要用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别人的“名牌”,这种双重盘剥的结果,就是自己永远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永远也别想真正富起来。和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不同,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心知肚明,新浪网的即时调查显示,82%以上的网友反对这起并购案,就说明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跨国公司也明白这一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控制了中国品牌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之后,外商就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蓄意把中国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国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几年不用,中国品牌就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成了“历史记忆”了。

    朱新礼也明白这一点。作为一个一直在用“民族品牌”来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精明商人,但面对可口可乐开出的天价,他还是选择了出卖。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民族企业家如果不把“产业报国”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而仅仅把个人最大化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那最终也不过是替跨国公司做“为王前驱”罢了。

朱新礼:“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  
    汇源经过16年发展,已经在香港上市进入高速发展期,为什么偏偏此时卖掉它?对此,汇源老总朱新礼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中国很多企业家总是把企业当儿子养,养一辈子,养到死,等自己死了儿子也死了。”后来他又听到李嘉诚先生说他投资某个企业的时候,提前就要考虑以后怎么卖出。所以他认为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

    所以,朱新礼认为,从商业角度看,汇源发展到现在正是到了卖掉汇源最好的时机。虽然说搞企业都有困难,只有困难才能让你奋进。但现在再困难也没有创业初期困难,没有上市前那么困难。所以收购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今年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但是对汇源讲,不存在明显的压力。而且汇源从7月份开始,产品价格就已大幅下调20%到30%,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节,汇源准备再降10%到30%,所以还有足够的利润,果汁的毛利在40%左右。当然市场竞争肯定有压力,但汇源上市后,没有太多的风险,有足够的现金在账上。卖掉汇源还是商业行为。

    朱新礼认为,这么多年做汇源坚持到现在,虽然画了一个句号,但是汇源的品牌依然在中国,这是有言在先的。尽管可口可乐花20多亿美元买了汇源,但它还要往里投。就算以后他不投入不做汇源了,但我们可以再造一个汇源出来———新汇源。所以,不要为汇源的将来担心。我们没钱的时候创造了汇源,我们现在更不自信了吗,所以说,必须要有一个胸怀和眼光,要有一份自信。品牌不应该有国界,品牌是为人类服务的。

    虽然按照可口可乐和汇源去年的销售收入,此次收购触发了刚刚发布的《反垄断法》相关条款。朱新礼认为,政府若批了说明是按照法律来做,汇源也好可口可乐也好,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不批,国家有国家的考虑,我们企业一定要服从国家的需要,说明国家很重视汇源。估计更多的中国人会猛劲的喝汇源,让可口可乐买不起了,50亿咱也不卖了,100亿都不卖,弄不好咱还把他收了呢。所以顺其自然,不批我也感谢政府,批我也乐观其成。

汇源之后,王老吉唇亡齿寒
    高价收购汇源,而且决心如此之大,这说明这不会是它的最后一战。据可靠消息,可口可乐的目光已经盯上中国的另一个饮料巨头。
中国饮料还有哪一个品牌,值得可口可乐如此高看、如此用心良苦?我们分析认为,只能是王老吉!因为王老吉不但是可口可乐的“劲敌”,甚至都已经坐上本土灌装饮料第一品牌的位置,而且,由于王老吉的身世复杂,也极易被可口可乐从内部攻破。

    首先,这个被誉为中国“可口可乐”的红色罐装王老吉创造了中国饮料行业的奇迹,从2002年的1.8亿到2007年的60多亿,它的增长幅度超过了30倍。更值得关注的是,红罐王老吉的成功带动了整个广东凉茶产业的崛起,甚至可以这样说,草本饮料的成群出现也与红罐王老吉的成功密不可分,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品牌,这也是一个令整个中国食品行业回味的事件,它的成功让可口可乐也大吃一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口可乐没有理由放过王老吉的。

    其次,众所周知的是,王老吉的成功的背后,其实牵扯极多,背后一直有四方力量在周旋。王老吉国内外商标分别由广州医药集团(下称广药集团)和香港王老吉集团持有。广药集团又为广州市政府全资拥有,因此广州市政府全资拥有王老吉国内商标。上世纪90年代,王老吉销售情况并不好,广药集团另有潘高寿、陈李济等凉茶品牌,王老吉是最小的品牌。广药集团曾尝试用王老吉品牌和香港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但合作两三年后均告失败。1995年,广药集团将红罐王老吉商标授权给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有效期是自1997年之后的15年,后者专门成立香港加多宝集团,以运作王老吉品牌。2005年广药集团与香港同兴药业有限公司签约组建合资公司后,合作变得更热闹了,王老吉品牌的发展陷入复杂的四方博弈局面。

    因此,如果可口可乐要收购王老吉,只怕是一件更容易达成的事,毕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更何况王老吉各方并非钢板一块。如果汇源和王老吉相继“沦陷”,对可口可乐来说,真不知是福是祸了。毫无疑问,收购成功将会成就它的王者之尊,但是由此而带来的“垄断”之嫌疑,恐怕也不是轻易就能撇清的了。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和中国民心之下,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

保卫民族品牌仅有喧哗还不够
    事情发生后,引起了国民的一阵喧哗。据了解,国内企业欲联名上书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聚集商讨,准备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此次收购,理由是可口可乐和汇源合并之后,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加上可口可乐的财力支持,其他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可口可乐的中国大手笔能否最后告捷,还要看国家商务部是否批准。这看上去像是一个“变数”。不过,以可口可乐这类跨国企业的做派来看,很难想象他们在正式收购之前不做政府环节的风险评估。几年前,百事可乐曾经试图收购法国达能,他们就事先放出风声,以试探法国政府与民间的反应,在遭到强硬的狙击之后,收购设想也就作罢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能够走到这一步,可以视为所有的环节都已搞定,商务部的批准只是一个法律程序罢了。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民众的反应很强烈,却也很难改变交易的进行。如果看得更长远一点,可以说,发生在今天的众声喧哗,同样不能改变汇源品牌的最终闲置和消亡,以及可口可乐等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坐大。这种从反感、忧虑到最终坦然接受的心态历程,已经在中华牙膏、乐百氏被外资收购的时候上演过了。既然如此,关于民族品牌的种种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纯粹只是为了情绪的发泄吗?

    呼吁保护民族品牌,不能被简单地看作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如果企业品牌只有单纯的经济意义,那么,企业之间的收购,并购就只是经济活动,不关外人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往小里说,民族品牌的盛衰关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往大里说,民族品牌还影响到国家形象和民族信心。达能遭遇收购传言的时候,法国上下为什么会表现得同仇敌忾呢?因为在法国总理德维尔潘看来,达能是“法国工业的瑰宝”。如果达能被美国公司收购了,法国的工业之魂也就被夺走了。就是从纯经济层面看,达能也关系到诸多中下游小农场主和供货商的利益,一旦达能失守,就会对国家经济造成连锁性的负面影响。法国人这种对经济“灵魂”的敏感,让法国不少著名品牌得以幸免于全球化的收购浪潮。     

中国系还有多少品牌会失守?
    中国拥有世界上区域经济中最多人口的消费基数和市场容量,被资本关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各路人马,各势力外资逐鹿中国大陆也体现出本土从市场到企业到经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提速.国内快速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到国际化竞争的阶段。

    从上世纪进入中国植根发芽到本世纪生长壮大,外资对于中国市场觊觎之心已久:强生收购大宝,汉高在中国广泛合资兼并,高盛收购双汇/和雨润,一度喧嚣尘上的徐工收购,再到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但是在整体在经济遇冷风雪交加的现实面前,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缺吃少穿,衣不蔽体”,和拥有全球市场的跨国品牌“衣着光鲜,出手大方”相比,其劣势尤其明显。随之而来的,企业效益持续下滑,市场整合营销资源投入稀少,逐步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企业形象模糊,物流供应链效率低下……

      民族企业处境艰难,融资困难由来已久,近年来,国内民营企业纷纷诉求海外上市正是基于扩张的要求带来的资金压力,一方面他们要直面跨国企业重型核武器级别的市场整合营销资金投放针锋相对,大刀阔斧的市场刈杀,一方面要面队国内市场环境诸多限制。为了生存逐步出售股本,而后丧失控制力和话语权的案例并不鲜见。对于处于发展瓶颈期的汇源果汁来说,可口可乐的收购让他们看到品牌焕发光彩的希望。

    诚如业内评论者所言:民营企业家面临两难选择: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扛起民族工业的大旗反对外资收购,但他们求助于民族情绪与严厉的行政审批时,又陷入了自织的牢笼,使将来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最具反讽色彩的案例是宗庆后与达能之争,最后宗庆后的离岸公司和家属的国籍问题一一曝光。从国籍上与公司属地上来看,已难说是纯粹的民族企业。

    强势资本入侵之下,企业的核心人物在焦渴和饮鸠之间思忖的过程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民族情节的搏弈过程,牛根生的无奈并非特例,宗庆后、王佳芬、金志国要面对的未来也难以确定是不是无奈。

    在外资来势汹涌的侵略下,民族品牌相续失守,目前在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很多都可以看到外资的身影:高盛入股双汇发展、嘉士伯入股兰州黄河和西藏发展纽卡斯尔参股重庆啤酒、帝亚吉欧牵手水井坊、百威介入青岛啤酒、日本大冢入股维维股份,达能亚洲控股乐百氏、控股和娃哈哈合资的公司、并不断增持股权成为光明乳业第三大股东,美国AB全面收购哈尔滨啤酒、并持股青岛啤酒27%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丹麦嘉士伯100%收购大理啤酒、华狮啤酒,比利时英特布鲁控股浙江开开70%股权,持股珠江啤酒24%,SAB持股华润啤酒49%……

      中国系还有多少品牌会失守?汇源沦陷,有多少品牌还可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