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卫I装拖曳阵列声纳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8:27
]]
还有,继续提问  据说江卫2 由于空间问题

并没有装 鱼雷发射装置 ,反潜是交给直升机来做的。

会不会今后会有所改进,加装鱼雷发射装置呢!
:L :L 也可能就是只小白鼠......
好象只是江卫1加了声纳,不过是不是试验就不清楚了,因为好几张图的江卫1都加了。

航速不需要那么高,续航力要求高点,在体系内,只是一种补充,要追,自身也有一架直升机可用嘛。
江卫二新装的拖曳式声纳是线列阵的吗?
是啊~那个小小圆圆的洞;P
:b :b 是053H2G而非H3...
哦~~~搞岔了~
原帖由 风吹雨 于 2008-9-4 20:25 发表
还有,继续提问  据说江卫2 由于空间问题

并没有装 鱼雷发射装置 ,反潜是交给直升机来做的。

会不会今后会有所改进,加装鱼雷发射装置呢!

其实空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324鱼雷发射管占用不了多大面积。以前听老大教诲,说是声纳不过关,不能制导鱼雷
圆洞?上图吧。无图无真相。
一共才4条江卫I
对了,不要跟我说那个小方口,那个小方口到现在都3年多了,每艘H2G都有。;P
是不是实验性质地?
基于F22P为基础的近海轻型舰我是绝对支持的,老053H要到点了啊!
天朝的声纳太神秘了,哪位老大科普一下
谁科普谁喝茶;P ;P ;P
如果真是试验,当然得拿成熟可靠的老舰来验证。美国搞全封闭桅杆还先拿老斯普鲁恩斯安装试验呢。
原帖由 aihao 于 2008-9-4 21:49 发表

其实空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324鱼雷发射管占用不了多大面积。以前听老大教诲,说是声纳不过关,不能制导鱼雷

第二个原因是南海反潜压力并没有太多:b
转点东西凑热闹:D


浅析鱼雷之无缘于中国江卫舰

提交者:huyuanyy  提交时间:2005-8-17 16:34:43

   
  浅析鱼雷之无缘于中国江卫舰

  相信任何一个舰船爱好者都不会忘记92年的某期舰船知识,就在那一期上,我们看到了转载自日刊的江卫级建造中的照片;相信任何一个舰船爱好者在看到照片的第一眼,都会被照片中的主角所打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舰空导弹、全封闭副炮、新型雷达、直九的模型等等,同时看到的也是中国海军复兴之路的开端;也相信任何一个舰船爱好者在了解了江卫级的装备后都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不装备反潜鱼雷发射装置?毕竟在改装的544舰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以下根据江卫级研制的背景、反潜装备的技战术水平等方面因素试作一分析。

  一、研制背景:防空与反潜之争

  江卫级的设计任务下达于1987年,研制背景是当时的江湖系列护卫舰船型陈旧,适航性、耐波性都不能满足南海航行的需要;武备落后,尤其缺乏有效的对空武器,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南海斗争形势的变化。也就是说,中国海军希望得到的是一级能够在南中国海的地理环境中可靠遂行反舰作战任务,同时又具备有效的防空自卫能力的多功能护卫舰。

  其中,和是否装备鱼雷直接相关的是江卫级战斗力的定位。由于当时中国海航战斗机普遍存在“腿短”的缺点,无法为巡逻于西沙、南沙的舰队真正提供“保护伞”,而位于南中国海一侧的某国战斗机,却具备在西沙区域持续作战的能力。因此,如果中国军舰希望在西沙乃至南沙海域获得安全保障,进而达到完全控制,就必须装备实用可靠的防空武器。同时,南中国海的水下威胁却几乎为零,某国直到90年代末才获得2艘微型潜艇,因此,反潜自卫能力相对而言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可以说,防空作战能力是江卫级设计任务的核心之一,大量的总体平衡都是围绕着红旗61舰空导弹系统展开,而反潜作战系统则在狭缝中求生存,最后仅以一部小型舰壳声呐和2套反潜火箭发射系统来体现反潜作战能力。

  江卫级设计任务书下达后不久,314海战爆发。为震慑敌方飞机,从东海舰队急赴战场的江东级拔剑出鞘,上演的却是一幅炮战景象,2年前定型的红旗61在没有对手的海战场上庆幸着对方指挥者的无能,也在不具备实战能力的心虚中惴惴不安。江东级的表现深深刺激着海军决策者,也更加强了江卫级重防空、轻反潜的倾向,并在设计过程中施加着相应的影响。

  至此,反潜鱼雷和江卫级的绝缘已然注定。

  二、技战术水平:进攻与防御之争

  尽管中国位列世界九大鱼雷研制国之一,但轻型反潜鱼雷的研制却是一波三折,直到东西方蜜月期里获得了A-244和Mk46后,技术水平才得到质的飞跃,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鱼7型鱼雷,成为日后驱逐舰的标准装备。从装备时间看,江卫级和旅沪级几乎同时设计和建造,似乎应该都有装备鱼7的可能性,最后事实是“花落”旅沪级。因此,分析江卫级和旅沪级的反潜系统设计差异,也有助于了解鱼7落户旅沪的原因。

  当时中国驱护舰的反潜系统较为简单,只有近距反潜系统。远程的舰载直升机反潜要在旅沪级入役后的若干年后才真正实现,全系统涉及机载声呐、鱼雷或深弹、反潜指挥和通讯系统,下文另叙;中距反潜在国外通常由反潜导弹或重型反舰鱼雷完成,全系统涉及中远程声呐(主要是线列阵声呐)、反潜导弹或重型反舰鱼雷、反潜指挥和火控系统,在中国海军又是一片空白。而在近距反潜系统上,中国新型驱护舰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配置。旅沪级及其后的驱逐舰普遍设计有大型球鼻艏,适合于安装大型圆柱形舰壳声呐,旅沪级还同时装备了拖曳变深声呐,这部分声呐的性能和鱼7型鱼雷的性能相匹配,因此除了传统的火箭深弹外,大部分新型驱逐舰也选择了对潜艇毁伤概率较高的轻型反潜鱼雷。反观护卫舰系列,从江湖到江卫,球鼻艏尺寸都较小,无法容纳大型圆柱阵列,也决定了其声呐性能无法与鱼7匹配,即声呐的探测距离、发现概率等无法满足鱼7有效射程内的作战要求,即使装备鱼7也只会是“花架子”。同时,从线型设计的角度,江湖和江卫系列护卫舰的尺度如果配上旅沪级的大型球鼻艏,对其保持适航性、阻力性能都将是极大的考验。如前所述,江卫级为了满足南海巡航的任务要求,长宽比减小,型宽吃水比增大,棱形系数较小,前体瘦削和前部庞大的红旗61发射装置带来的载荷形成矛盾,因此设计了明显的折角线,改善舰艏升沉和上浪;如果球艏增大,将抵消折角线带来的改善,恶化适航性;改变艏部波系,破坏艏艉流场的有利干扰,增大阻力,使本已不佳的动力装置带来的推进问题雪上加霜。这些变化显然有悖于海军对江卫级设计和使用的初衷,因此,江卫级不可能拥有大型舰壳声呐,由此限制了轻型反潜鱼雷的装舰使用。当然,如江卫级装备线列阵声呐,增强反潜探测能力,则在技术层面,鱼7的上舰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江卫级建成后实际服役于东海舰队,从战略上看是海军对东海、南海孰轻孰重问题的摇摆不定,从技术上看,东海多浅水海域的特征迥异于南海,一方面降低了声呐性能,增加了反潜作战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浅水性能并不出色的鱼7的作战使用,江卫级是否装备鱼7对在东海海域执行作战任务并无实质性影响。

  另外,阻碍江卫级装备鱼7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海军对近距/超近距反潜、反鱼雷作战的认识。在80年代,除个别国家之外,深弹已经逐渐退出舰艇装备序列。但中国海军师承苏联,对深弹的发展和使用始终乐此不疲。在近距/超近距反潜的作战使用上,海军认为火箭式反潜深弹相比较反潜鱼雷有以下优势:齐射数量大,散布广,且入水前对手无法探知,潜艇规避时机较难选择;攻潜速度快,以射程6000米的火箭深弹为例,整个攻潜过程约需25~45秒;而同样距离上航速50节的鱼雷整个过程估计需要8分钟左右;有效射程范围较大,在超近距反潜、反鱼雷上具有明显优势;攻潜不受干扰;浅水区反潜效能强于鱼雷;能够充当反鱼雷的硬杀伤武器。当然,并不以此贬低鱼雷的作用,但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在满足对潜自卫防御方面,火箭深弹应该比轻型反潜鱼雷更加适合;而在攻势作战中,鱼雷将更能胜任。回到江卫级的定位上,在反潜作战的攻守选择中,受制于种种约束条件,海军倾向于守势,也就决定了继续火箭深弹的传统,而摒弃或许并不实用的鱼雷。

  还需提到的一点就是舰载直升机。江卫级作为从开始就设计有舰载直升机系统的首批护卫舰,具备了遂行远程反潜作战的主要条件,但包括旅沪级在内,在其设计初期确定技术规格时,直九反潜型(仿自SA365F)的作战能力、系统组成等细节都尚未明确,仅仅笼统地描述了舰载直升机具备搜潜、攻潜能力,也可承担侦察、救护和运输任务,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当时的舰载直升机首先要解决的是和平台的关系,即解决以军舰作为操作、维护、补给平台的一系列问题,其次是以现有的直九舰载型完成侦察、救护和运输任务,再次才是在直九反潜型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终极目标。个人认为,江卫级设计成载有直升机的多功能护卫舰是一种带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处理方式,如果从开始就要求江卫级具备远程反潜作战能力,显然过于苛刻。而从攻守态势看,即使是直九反潜型也不具备单机既搜又攻的能力,因此作为进攻型的直升机反潜应该是编队作战行为,就江卫级单舰而言,还是取守势。

  综上,在有条件装备轻型反潜鱼雷的情况下,江卫级的设计者在总体任务书的框架范围内,进行了综合权衡和合理取舍,选择了既满足作战任务要求(包括环境、对象等),又适合于全系统各方面不同技术要求的反潜作战系统,因此鱼雷的落选合情合理。
深弹用来反鱼雷可能还比较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