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会“边缘化”现象值得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7:53
企业工会“边缘化”现象值得关注——以白色家电生产企业为例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编辑部 发布时间:2008-7-3 阅读:6次


文/赵 炜 
  西方国家工会的兴衰与工业化的发展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工会运动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完成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尽管在国家、产业层面上的工会依然组织健全,但其组织及活动能力均大为下降。工会成为貌似强大、但实际力量下降的“空壳工会”。
20世纪80年代企业改革推进以来,中国工会组织与工作模式的转变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产业发展中劳动过程的变化对于工会的影响。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中颇有影响的“劳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工厂制度理论被国内的研究者所接受。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与劳动过程有关的因素也将随之改变。作为劳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工会也同样受到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借鉴劳动过程理论的一些观点,以两家国内制冷企业的实证调查为具体例证,从中国白色家电业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企业工会边缘化问题。
一、中国白色家电业的发展
白色家电是指用于厨房和卫生间的家用电器,主要包括冰箱、洗衣机、灶具、微波炉和厨房小家电。其“白色”是相对于电视、音响等“黑色”家电而言的。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世界家电业的制造中心一直在北美和欧洲。从80年代末开始,亚洲成为新兴的白色家电制造中心。90年代以后,白色家电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过剩成为全球家电制造商面临的最大难题。制造商们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单位成本以增加利润。在诸多策略中,削减劳动力成本、分包和转包、实施现代管理技术加强控制等成为各国家电企业通行的方式。
中国的白色家电业是最早实现市场化并加入国际竞争的产业之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白色家电业开始在世界家电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完全被置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廉价劳动力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等因素,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家电生产厂商投资中国。他们多采用兼并或收购国内厂家的手段进入中国。此举很快改变了家电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大量国有、集体企业转变为合资企业,一些企业进而成为外商独资企业。
随着中国家电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家电业融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以后,不仅是西方国家的成套生产线,而且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中国白色家电企业广泛推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主要家电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必然改变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到工人。
二、家电企业的劳动过程特点以及对工人的影响
为研究家电工业生产过程变化对于工人和工会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两家著名制冷企业进行调查。为论述方便,下文将两家企业分别称为A企业和B企业。
在转产制冷产品以前,这两家企业是濒临倒闭的国有小型机械生产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企业决策者决定转产电冰箱,很快实现赢利并发展成著名大型企业。90年代初期,由于盲目扩大规模,企业一度陷入困境。从此,两家企业开始了不同的发展道路。A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与国外一家著名跨国公司合资,两年后实现独资。其产品很快占领国内高端冰箱市场。B企业则一直保持国有身份,通过内部改革和调整经营策略,一直保持在国内五大冰箱企业之列。该企业曾经被一家私营企业并购。在经历了两年私有化后,再次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收购。
尽管两家企业经历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但如果我们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两家企业在生产过程方面表现出一些相同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生产工人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
第一,作为现代工业意义的中国家电制造业,起步于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家电业在欧美国家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就其生产技术来讲,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业。先进的生产线降低了对生产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一般来讲,生产线上只需要10%—20%的技术工人,其他岗位均可以使用非技术工人。第二,随着外资在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如精益生产、即时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在家电企业全面推行。一些国外母公司独特的管理方式也原样植入中国企业。到90年代,大中型家电制造企业(无论其所有制类型),都实施了完整而严格的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第三,在近30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家电企业经历了从高利润到微利的转变。90年代中期以来,家电业很快进入微利时期。特别是中国家电业以低价位产品和OEM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后,降低生产和人工成本更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家电企业生产过程的变化,对生产工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的生产线为企业采用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家电行业使用临时工、农民工和劳务工的比例不断增加。在保证技术工人比例的前提下,逐渐减少“正式工”的数量已经成为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策略之一。另外,分包或外包也成为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方式。即,将整个生产车间或分厂从总厂分离,分包到小型企业,成为母企业的下游企业或供货单位。在此车间或分厂工作的工人也同时被分包或转包,转为小型企业工人,其工作条件和待遇不再能得到保证。第二,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工作时间延长。为适应严酷的市场竞争,企业都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体系。在工作场所提高定额、提高流水线速度、减少或合并生产线工位等在制冷企业中被普遍采用。这些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工作时间方面,家电行业生产和销售的季节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制冷行业,夏季市场需求量极大,工人加班生产司空见惯。第三,工人工资增长幅度不大,福利基本被削减。尽管两家企业的工资分配方式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其工资分配基本结构完全一样。即工人工资的40%为固定工资,60%为业绩工资。按照企业制定的非常精细的量化标准,工人工资与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挂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超出成本控制范围或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时,车间主任或班组长有权按照条例扣除工人工资。从收入水平看,两家企业工人工资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点以后,增长速度减缓。也就是说,企业效益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工人工资的相应增加。同时,工人的所有福利待遇几乎都逐渐被取消。
从以上分析看,随着企业向市场化的转移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生产过程上出现趋同。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企业加强了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劳动合同和工资成为控制的主要方式。企业的福利和“社会”功能弱化到趋于零。这种变化,对中国企业工会传统的组织和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被边缘化的企业工会
当企业的社会和福利功能逐渐远离,劳动合同、工资和工时等成为保障工人职业安全和生活的基本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人的控制使工人不得不承受更大压力和更长劳动时间,维护职工利益的重点,也应该随之转向对生产过程的干预。而对于生产过程的干预,一直不为企业工会所重视。相反,传统工会工作的重点——职工福利,则被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而被淡化。因此,企业工会的边缘化很难避免。
首先,工会的边缘化反映在工会组织上弱化和边缘化。市场化的企业提升了管理方的力量,相应降低了工会的地位。在合资以后,A企业管理方按照要求同意工会组建,并配置了专职主席和干事。但明显的趋势是,工会的力量在不断弱化。B企业在国有企业时期完整的工会组织系统,在私有化后,被管理方以降低管理成本为由,精简为一名兼职主席和一名专职干事。兼职主席还兼任总裁办主任和纪委书记两个职务。分会主席和工会小组长全部由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兼任。活动很难开展。
其次,组织上被弱化的工会难以参与生产过程的决策,工会工作重点依然是职工福利和文体活动。A企业工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为职工争取体育活动场所、组织运动会、组织旅游、看望住院职工等。工会还积极参与为职工争取福利,如,更多午餐补助,为临时工争取更多社会保险等。但是,工会没有渠道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外方管理者认为,工会没有必要参与生产过程。因此,工会不可能在工资、工时和合同等问题上为职工说话。B企业工会曾经十分活跃,有图书馆、卡拉OK、篮球场等娱乐运动设施,工会参与企业福利分配,组织劳动竞赛,开展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到90年代末,工会活动由于企业的不支持而逐渐减少或停止了。
最后,工人和管理方都认为工会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维护工人利益的作用。访谈中,工人表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很少去找工会帮助解决。因为工会在这方面无法起到作用。企业管理方也有意弱化工会作用。两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都是毕业于著名高校的MBA。对工会的看法还停留在工会的传统活动和职能上。B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企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的任务就是生产和盈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将职工福利社会化;人力资源部门可以解决职工的职业与发展问题。因此,工会实际上作用不大。
四、对企业工会边缘化的分析
在西方工会运动发展史上,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会通过为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等经济活动而发展壮大,然后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制造业外迁,产业工人人数骤减,企业工会的组织基础受到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工会的地位。
以家电业为代表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其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会的特殊性。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家电业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已经成熟的生产技术之上的。仅用很短时间就靠引进设备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其管理方式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家电业从封闭的国内市场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只用了20年时间。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国际化市场,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改革。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无一不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会的转型无疑是缓慢或滞后了。工会基本上停留在生产过程之外。
首先,工会传统的工作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化企业的生产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比较成熟的参与生产的活动方式——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被管理方认为不利于企业统筹安排生产而被停止。而市场化的工会工作方式,如集体,则受到很大阻力。出于不同原因,两家企业均未建立集体机制。于是,很难在保障工人就业安全、提高工资、保障工时等方面,起到维护职工利益的实际作用。
其次,在完整的家电产业链中,单个企业工会缺乏参与生产的能力。目前,中国家电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成为国际家电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方在制定和实施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策略时都有所谓的现代管理理念的理论支撑。相对来说,单一的企业工会的力量是薄弱的,很难与强大的管理方抗衡。实际上,在资本全球流动、西方管理模式全球推行的情况下,要求单个的企业工会与管理方抗衡是不现实的。而中国工会的“以地方工会为主,以产业工会为辅”的组织原则,使产业工会的作用非常有限。没有强有力的产业工会,工会很难在企业内有所作为。
从计划经济下行政化色彩浓重的“官办工会”,蜕变为市场经济下的被边缘化的工会。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作为的工会很难起到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自然对工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B企业,已经出现工人不满于工会工作而拒绝交纳会费的现象。两家企业工会没有接纳临时工和劳务工入会。而临时工和劳务工的入会要求也并不强烈。另一方面,两家企业生产工人中的一半不是工会会员。工会作用的下降以及会员数量的降低,导致其更加严重的“边缘化”。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工会的发展道路也完全不同于西方。中国工会应该更加强化产业工会的力量,以改变目前企业工会的边缘化状态,让工会重返“生产的核心”。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企业工会“边缘化”现象值得关注——以白色家电生产企业为例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编辑部 发布时间:2008-7-3 阅读:6次


文/赵 炜 
  西方国家工会的兴衰与工业化的发展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工会运动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完成了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尽管在国家、产业层面上的工会依然组织健全,但其组织及活动能力均大为下降。工会成为貌似强大、但实际力量下降的“空壳工会”。
20世纪80年代企业改革推进以来,中国工会组织与工作模式的转变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产业发展中劳动过程的变化对于工会的影响。近年来,西方学术界中颇有影响的“劳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工厂制度理论被国内的研究者所接受。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与劳动过程有关的因素也将随之改变。作为劳动过程的重要一环,工会也同样受到生产方式和劳动过程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借鉴劳动过程理论的一些观点,以两家国内制冷企业的实证调查为具体例证,从中国白色家电业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企业工会边缘化问题。
一、中国白色家电业的发展
白色家电是指用于厨房和卫生间的家用电器,主要包括冰箱、洗衣机、灶具、微波炉和厨房小家电。其“白色”是相对于电视、音响等“黑色”家电而言的。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世界家电业的制造中心一直在北美和欧洲。从80年代末开始,亚洲成为新兴的白色家电制造中心。90年代以后,白色家电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过剩成为全球家电制造商面临的最大难题。制造商们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单位成本以增加利润。在诸多策略中,削减劳动力成本、分包和转包、实施现代管理技术加强控制等成为各国家电企业通行的方式。
中国的白色家电业是最早实现市场化并加入国际竞争的产业之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白色家电业开始在世界家电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完全被置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廉价劳动力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等因素,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家电生产厂商投资中国。他们多采用兼并或收购国内厂家的手段进入中国。此举很快改变了家电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大量国有、集体企业转变为合资企业,一些企业进而成为外商独资企业。
随着中国家电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家电业融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以后,不仅是西方国家的成套生产线,而且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中国白色家电企业广泛推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主要家电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必然改变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到工人。
二、家电企业的劳动过程特点以及对工人的影响
为研究家电工业生产过程变化对于工人和工会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两家著名制冷企业进行调查。为论述方便,下文将两家企业分别称为A企业和B企业。
在转产制冷产品以前,这两家企业是濒临倒闭的国有小型机械生产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企业决策者决定转产电冰箱,很快实现赢利并发展成著名大型企业。90年代初期,由于盲目扩大规模,企业一度陷入困境。从此,两家企业开始了不同的发展道路。A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与国外一家著名跨国公司合资,两年后实现独资。其产品很快占领国内高端冰箱市场。B企业则一直保持国有身份,通过内部改革和调整经营策略,一直保持在国内五大冰箱企业之列。该企业曾经被一家私营企业并购。在经历了两年私有化后,再次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收购。
尽管两家企业经历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但如果我们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两家企业在生产过程方面表现出一些相同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生产工人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
第一,作为现代工业意义的中国家电制造业,起步于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家电业在欧美国家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就其生产技术来讲,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业。先进的生产线降低了对生产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一般来讲,生产线上只需要10%—20%的技术工人,其他岗位均可以使用非技术工人。第二,随着外资在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如精益生产、即时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在家电企业全面推行。一些国外母公司独特的管理方式也原样植入中国企业。到90年代,大中型家电制造企业(无论其所有制类型),都实施了完整而严格的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第三,在近30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家电企业经历了从高利润到微利的转变。90年代中期以来,家电业很快进入微利时期。特别是中国家电业以低价位产品和OEM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后,降低生产和人工成本更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家电企业生产过程的变化,对生产工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的生产线为企业采用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家电行业使用临时工、农民工和劳务工的比例不断增加。在保证技术工人比例的前提下,逐渐减少“正式工”的数量已经成为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策略之一。另外,分包或外包也成为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方式。即,将整个生产车间或分厂从总厂分离,分包到小型企业,成为母企业的下游企业或供货单位。在此车间或分厂工作的工人也同时被分包或转包,转为小型企业工人,其工作条件和待遇不再能得到保证。第二,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工作时间延长。为适应严酷的市场竞争,企业都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体系。在工作场所提高定额、提高流水线速度、减少或合并生产线工位等在制冷企业中被普遍采用。这些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工作时间方面,家电行业生产和销售的季节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制冷行业,夏季市场需求量极大,工人加班生产司空见惯。第三,工人工资增长幅度不大,福利基本被削减。尽管两家企业的工资分配方式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其工资分配基本结构完全一样。即工人工资的40%为固定工资,60%为业绩工资。按照企业制定的非常精细的量化标准,工人工资与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挂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超出成本控制范围或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时,车间主任或班组长有权按照条例扣除工人工资。从收入水平看,两家企业工人工资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点以后,增长速度减缓。也就是说,企业效益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工人工资的相应增加。同时,工人的所有福利待遇几乎都逐渐被取消。
从以上分析看,随着企业向市场化的转移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生产过程上出现趋同。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企业加强了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劳动合同和工资成为控制的主要方式。企业的福利和“社会”功能弱化到趋于零。这种变化,对中国企业工会传统的组织和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被边缘化的企业工会
当企业的社会和福利功能逐渐远离,劳动合同、工资和工时等成为保障工人职业安全和生活的基本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人的控制使工人不得不承受更大压力和更长劳动时间,维护职工利益的重点,也应该随之转向对生产过程的干预。而对于生产过程的干预,一直不为企业工会所重视。相反,传统工会工作的重点——职工福利,则被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而被淡化。因此,企业工会的边缘化很难避免。
首先,工会的边缘化反映在工会组织上弱化和边缘化。市场化的企业提升了管理方的力量,相应降低了工会的地位。在合资以后,A企业管理方按照要求同意工会组建,并配置了专职主席和干事。但明显的趋势是,工会的力量在不断弱化。B企业在国有企业时期完整的工会组织系统,在私有化后,被管理方以降低管理成本为由,精简为一名兼职主席和一名专职干事。兼职主席还兼任总裁办主任和纪委书记两个职务。分会主席和工会小组长全部由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兼任。活动很难开展。
其次,组织上被弱化的工会难以参与生产过程的决策,工会工作重点依然是职工福利和文体活动。A企业工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为职工争取体育活动场所、组织运动会、组织旅游、看望住院职工等。工会还积极参与为职工争取福利,如,更多午餐补助,为临时工争取更多社会保险等。但是,工会没有渠道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外方管理者认为,工会没有必要参与生产过程。因此,工会不可能在工资、工时和合同等问题上为职工说话。B企业工会曾经十分活跃,有图书馆、卡拉OK、篮球场等娱乐运动设施,工会参与企业福利分配,组织劳动竞赛,开展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到90年代末,工会活动由于企业的不支持而逐渐减少或停止了。
最后,工人和管理方都认为工会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维护工人利益的作用。访谈中,工人表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很少去找工会帮助解决。因为工会在这方面无法起到作用。企业管理方也有意弱化工会作用。两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都是毕业于著名高校的MBA。对工会的看法还停留在工会的传统活动和职能上。B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企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的任务就是生产和盈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将职工福利社会化;人力资源部门可以解决职工的职业与发展问题。因此,工会实际上作用不大。
四、对企业工会边缘化的分析
在西方工会运动发展史上,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会通过为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等经济活动而发展壮大,然后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制造业外迁,产业工人人数骤减,企业工会的组织基础受到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工会的地位。
以家电业为代表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其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会的特殊性。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家电业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已经成熟的生产技术之上的。仅用很短时间就靠引进设备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其管理方式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家电业从封闭的国内市场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只用了20年时间。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国际化市场,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改革。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无一不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工会的转型无疑是缓慢或滞后了。工会基本上停留在生产过程之外。
首先,工会传统的工作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化企业的生产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比较成熟的参与生产的活动方式——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被管理方认为不利于企业统筹安排生产而被停止。而市场化的工会工作方式,如集体,则受到很大阻力。出于不同原因,两家企业均未建立集体机制。于是,很难在保障工人就业安全、提高工资、保障工时等方面,起到维护职工利益的实际作用。
其次,在完整的家电产业链中,单个企业工会缺乏参与生产的能力。目前,中国家电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成为国际家电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方在制定和实施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策略时都有所谓的现代管理理念的理论支撑。相对来说,单一的企业工会的力量是薄弱的,很难与强大的管理方抗衡。实际上,在资本全球流动、西方管理模式全球推行的情况下,要求单个的企业工会与管理方抗衡是不现实的。而中国工会的“以地方工会为主,以产业工会为辅”的组织原则,使产业工会的作用非常有限。没有强有力的产业工会,工会很难在企业内有所作为。
从计划经济下行政化色彩浓重的“官办工会”,蜕变为市场经济下的被边缘化的工会。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作为的工会很难起到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自然对工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B企业,已经出现工人不满于工会工作而拒绝交纳会费的现象。两家企业工会没有接纳临时工和劳务工入会。而临时工和劳务工的入会要求也并不强烈。另一方面,两家企业生产工人中的一半不是工会会员。工会作用的下降以及会员数量的降低,导致其更加严重的“边缘化”。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工会的发展道路也完全不同于西方。中国工会应该更加强化产业工会的力量,以改变目前企业工会的边缘化状态,让工会重返“生产的核心”。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