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蟾蜍过马路的报道纪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7:09
]]
LZ此贴甚好!

现在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还四处放火!

本来天灾当头,怎样救灾才是至关重要!此时再散布谣言就太可恶了!
这种情况我小时在农村见多了。
哇,好多地震预兆。
地震不是不能预测,而是不能很准确预测。
而且如果出现预测错误导致民众骚乱经济损失严重估计不是地震局几个领导负责得起的。

不能说每次蟾蜍过马路都是地震的征兆。但这次是地震的预兆绝对不是错误的。
地震发生之前会有很多预兆的,但问题是这些预兆有可能会和因其他比如天气因素等导致产生的现象类似。否则的话,地震就可以百分之百预测了。

楼主应该多了解地质特别是地震的相关知识再发这样的帖子。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8-5-13 14:27 发表
地震不是不能预测,而是不能很准确预测。
而且如果出现预测错误导致民众骚乱经济损失严重估计不是地震局几个领导负责得起的。

不能说每次蟾蜍过马路都是地震的征兆。但这次是地震的预兆绝对不是错误的。
地震发 ...

楼主哪里说错了?就算这次的蟾蜍迁徙是地震的预兆,但这个现象对地震预报有什么帮助么?

更何况,楼主的资料还表明,蟾蜍迁徙可能跟地震一点关系都没有。

当然你说还有其他异常现象,好吧,这些异常现场统统加起来,能预报地震么?
我上小学的时候跟外公回过他的老家一次``
在两山之间夹着一条河``河边是小镇``
偶们待了10天``具体哪一天偶记不清了``
那天中午就出现了无数的小蛤蟆跑上河岸``道路的情况``
数量应该不止是数以万计了``至少应该以十万记吧``
也没出现什么地震```
:)
]]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8-5-13 14:57 发表


当然可以预报。但准确度不可能是100%。各地的地震局如果很尽职,实施收集各种数据和预兆,肯定是可以预报的。问题是地震在一个地区发生概率很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一次。时间久了,即使不失职也会麻痹大意。
...


看来没请你去当地震局的局长实在太屈才了!!!:L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8-5-13 14:57 发表


当然可以预报。但准确度不可能是100%。各地的地震局如果很尽职,实施收集各种数据和预兆,肯定是可以预报的。
...

好了,我和你的观点完全相反。
地震前动物会发生一些反常反应这已是常识.
但并不能说所有的动物反常反应就预示着地震.
负责任的说是动物出现异常反应有可能会有地震.但不是100%是.或许是70%.原因可能是动物感知到了地下异常的运动和能量聚急现象,并作出了反应.但这种地下异常的动动和能量聚急现象并不100%发展成地震.
所以如果我看到了这种现象,我会选择防范. 毕竟这种动物反常现象不是天天出现,或许你一生中就遇到过那么几次.而你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了这宝贵的一次生命.你就不能"迷信"一下?
记得美国一部灾难片一个科学家认为一个小镇附近的火山会喷发但并没有实际的证据所以他的长官也不能轻率下令让镇民撤离,等有了证据后再让镇民疏散却又乱成一团无法有序的撤离。
原帖由 chinac803 于 2008-5-13 17:27 发表
地震前动物会发生一些反常反应这已是常识.
但并不能说所有的动物反常反应就预示着地震.
负责任的说是动物出现异常反应有可能会有地震.但不是100%是.或许是70%.原因可能是动物感知到了地下异常的运动和能量聚急现象 ...



班长你当过吗?

某些时候没当过“官”的人发言真可怕。
那些拿国家高薪的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
这东西不懂,等后续报道再说!不知道谁说的对。不好评论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8-5-13 14:27 发表
地震不是不能预测,而是不能很准确预测。
而且如果出现预测错误导致民众骚乱经济损失严重估计不是地震局几个领导负责得起的。

不能说每次蟾蜍过马路都是地震的征兆。但这次是地震的预兆绝对不是错误的。
地震发 ...


理性思考,我们不要在你的依据中加上“可能”的字眼,你每次看到蟾蜍迁徙就能判断这个绝对是征兆还绝对不是征兆吗?看你这样说话就知道不是研究科学的人,你说不是一种思维模式的人,怎么能在一起交流呢?

我这里不想先评论你说的对不对,比如LZ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实际的例子,你呢,不要好像天然认为LZ有罪一样,只有LZ需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你也要拿出例证和真实理论。

如果不明白我说的事情,那就算了,我也不是当老师的料。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8-5-13 14:27 发表
不能说每次蟾蜍过马路都是地震的征兆。但这次是地震的预兆绝对不是错误的。

乱世出神棍。:@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8-5-13 14:57 发表


当然可以预报。但准确度不可能是100%。各地的地震局如果很尽职,实施收集各种数据和预兆,肯定是可以预报的。问题是地震在一个地区发生概率很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一次。时间久了,即使不失职也会麻痹大意。
...

江苏癞蛤蟆大散步,就可以预测出四川大地震,你真是太有才了!!!
是不是以后一出现动物非正常聚集现象,就要全国人民在旷野搭帐篷住到由地震为止?
原帖由 炮声 于 2008-5-13 18:30 发表



班长你当过吗?

某些时候没当过“官”的人发言真可怕。



但是某些时候当过"官"的人发言还要可怕.因为相对于小道消息,人民更相信于当官的. 对于地震预兆,坛上许多朋友说了,科学上还没有统一的解释.但是对于地震前蛤蟆大迁移的消息,当官以及专家公开"辟谣"说这与地震毫无关系.于是大伙儿舒下一口气,失去了警觉.你认为这就合理了吗? 专家和当官为什么就不能说句"这种现象我们还不能从科学上解释,是不是地震的预兆现在还不能确定",难道非要信誓旦旦说毫无联系就是负责任了?什么事比人命更重要了呢?GDP?奥运会?
每一次地震后都要出现大批天才地震预测师。
  中国地震预报跻身世界前列 实现20多次有效预报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7 月 28 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中国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已实现20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中国已跻身世界地震预报科学领域前列。
  
  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此后的30多年来,中国先后对1976年四川松潘7.2级地震、1985年新疆乌恰6.8级地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2003年云南大姚6.2级地震和甘肃民乐6.1级地震等20多次地震作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了减灾效益,也大大增强了人们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
  
  “目前中国一年左右的中期地震预报的准确率达到20%到30%,短期地震预报准确率不到10%。”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介绍说,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经验性的探索阶段,迄今为止,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科学地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地震预报方法仍是经验性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目前中国建立了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测线,建立了近万个群众业余监测哨,覆盖全国、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初具规模。但要解决地震预报的难题,可能还需要几代地震工作者的努力。(记者吴晶晶隋笑飞)
  来源: 新华网
  地震预报:不可固守经验 数值预测有待开拓
  [发布时间:20070907]
  [来源: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 ... 8847.html?id=18884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科学时报2007年9月7日讯 40多年来,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在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地震预测研究一直徘徊在以捕捉地震前兆异常为基础的经验预测上。中国地震局有专家认为,解决地震预报的难题,需要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作出战略决策,不可固守经验预测,或许,天气预报研究的数值预测方法值得借鉴。
  
   他们认为,天气预报曾经历了从经验预测到物理预报的过程。实际上,没有现代大气物理和动力气象学理论的发展,没有气象卫星等现代探测技术以及天气数值预报的成功,当今的天气预报可能也仍停留在动物异常和依靠民间谚语的阶段。现代气象预报主要运用数值预报方法,其本质是根据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对系统演变过程作出预测。天气过程和地震孕育形成的过程都表现为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它们都不是孤立、单因子引起的自然现象,而是多种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天气数值预报的经验,对某种系统演化过程进行数值预测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必须对研究的系统有较充分的理论认识,即能建立起充分反映问题本质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其次,必须能对该系统进行符合客观实际的参数化;第三,必须具备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
  
   他们认为,地震动力学预测离不开对地震成因及其动力学过程的研究。现代地震科学虽然尚未在地震预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地震成因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通过理论、观测及实验研究,现代地震学已确认动态断层作用是绝大部分地震的成因,并在岩石破裂机理、岩石破裂判别准则、断层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这方面,应该说已有研究成果已具备相当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当前人类对地震形成过程认识的不足,并不应该成为进行地震数值预测研究的障碍。恰恰相反,地震数值预测研究的实践将进一步检验和推进人类对地震孕育复杂过程的认知,并在很多方面弥补单纯理论研究和室内实验的不足。
  
   地震数值预报能否可行?
  
   专家们介绍,这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不可否认,与大气物理研究不同,人类监测地壳动力学变化过程的任何观测,都只能限于地表或者地表附近,对孕震区的物理状态进行直接的全面研究非常困难。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利用现代钻井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对震源深度地球介质的直接探测。另一方面,现代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使人们可以对三维地壳的介质结构和物理状态进行越来越精细的研究。特别是,近20多年来,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的发展已为探测大尺度、高分辨率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包括横波速度结构在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甚至,可以利用地表噪声数据研究地壳、至少是上地壳介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这对以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为目标的模型参数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观测物理量,地震孕育过程与由其引发的地表变形之间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如果能确定震源及其邻区地壳介质的应力、应变关系,就可以根据地表形变观测,定量地推测震源体及其邻近区域的应力状态。如果能对地表变形进行连续观测,那么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对地壳内部应力场动态变化的研究和监测。
  
   专家们自然意识到地震预报的复杂性。他们告诉记者:“充分真实地模拟地震孕育和形成过程无疑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现在,现代数值技术和巨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为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并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地震数值预报来说,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应该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同时,地震数值预测是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复杂系统。除面临的科学问题外,必然涉及数据通讯、多种类观测数据同化、数据处理软件集成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些方面也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即使地震预测本身的许多科学问题,也将涉及或需要吸收地震科学以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因此,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专家们最后说:“不难预见,在地震数值预报研究的带动下,地壳形变的GPS阵列连续观测,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探测,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介质物理性质,非均匀介质破坏的过程,破裂准则与触发地震的条件,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以及非线性动力学等都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在推进地震预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地震科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一系列关键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方面走向深入。”
  成功预测丽江地震
  来源:国家测绘局成果司 时间:2007-10-12 17:40
  【大 中 小】
  
  武汉大学测绘科技工作者运用测量手段,成功地预测了1996年2月在云南丽江发生的大地震。这次成功的预测是由武汉大学青年教师赵少荣博士、晁定波教授及武汉地震所的徐菊生研究员完成的。
  
  现代地壳运动及其动力学研究,是近20年来国内外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界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是将大地测量学科扩展到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青藏高原是当今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研究青藏高原地学问题,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规律、高原增厚隆升机制、地质构造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对于发展地球科学理论以及资源开发、国土整理、环境预测、防灾减灾均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测绘局于1991年10月设立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的监测机器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这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武汉大学和陕西测绘局承担。
  
  该项目利用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及高精度的仪器,监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优化设计大地测量监测网的布网方案,共完成GPS点131个,重力剖面3条,全长4383.9公里,重力点690个;水准路线13条,全长8429.7公里,为研究该地区地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项目组人员经过认真的研究,从大地测量监测的数据中定量分析了地壳形变的特征,同时对其进行了地球动力学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大地测量反演理论,并基于地震位错模型的大地测量反演方法,在1993年利用国家地震局提供的1988年8月和1991年10月两期GPS基线变化数据,反演了江河断裂带活动段及其参数,预测了丽江地区在两至三年内将发生强烈地震,预测震中位置为东经100.2度、北纬26.8度,震级为6.8至7.0级,并将这一成果及时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地球动力学》上发表。1996年2月,丽江发生了地震,震中位置为东经100.3度、北纬27.2度,震级为7.0级,与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该项研究对丽江地震的预测是非常成功的。这一利用GPS监测数据预测地震的成功例证,在国内外尚属首例,显示了大地测量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良好的前景。
  
  该项研究成果在《地球动力学》发表后,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瑞典、日本等国家有关大学的地学科学家特邀请作者前去进行合作研究。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地震的强弱可用地震仪来测量。
  震级
  
   参见:里氏地震规模
  
  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倍。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达9.5。
  
  [编辑] 烈度
  
   参见:麦加利地震烈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由意大利火山学家Giuseppe Mercalli于1902年提出,从感觉不到至全部损毁分为1-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因观测地点的不同而异。
  
  [编辑] 地震分布
  
  统计资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长时间范围内的发生是比较均匀的,但在局部和短期范围内有差异,表现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与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释放过程有关。
  
  [编辑] 时间分布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编辑]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地震预报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并于公元138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但只是对地震发生后的一种记录仪器,并不能对地震做任何预测。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尝试著对地震做出预报,以便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一般认为科学的地震预报应对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由于地球内部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型,时至今日,地震预报技术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
  
  世界上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中国辽宁海城的里氏7.3级地震。中国的地震部门在震前数小时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防护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据信这次成功的预报避免了数万人的伤亡。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编辑]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声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梯度、地应力的异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是地震临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
  
  [编辑] 地震防护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头部。
  
  在室内应先关闭煤气,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旁或墙角、厨房、卫生间等承重墙较多,跨度较小的地方,注意避开外墙体等薄弱部位,并且可以使用枕头、被子等物,或直接用双手保护头部。躲避在坚固的家俱旁能在建筑物倒塌时提供一些空间,而对于规模较小地震,在家俱下则能防护掉落物。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高层人员应尽量避免乘坐电梯。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层建筑及高压输电线下方。如在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
原帖由 newdc 于 2008-5-13 21:11 发表

乱世出神棍。:@

我也觉得他那句说得实在是太牵强了。
原帖由 RedTide 于 2008-5-13 21:53 发表

江苏癞蛤蟆大散步,就可以预测出四川大地震,你真是太有才了!!!
是不是以后一出现动物非正常聚集现象,就要全国人民在旷野搭帐篷住到由地震为止?


我说是根据科学数据和一些预兆对预测是可以的,但是不会100%准确。
正式因为担心可能会出现你说的后果,才会导致地震预测的复杂性。

我怀疑你的理解力和智商。
原帖由 吸毒欧阳疯 于 2008-5-13 18:55 发表
那些拿国家高薪的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

地震局是清水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