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和蒋介石一起留学日本影响终身(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00:52
2008年05月09日 17:49书摘
这一年是1908年,张群20岁,在东渡日本的船上,他认识了蒋介石,从此他的人生和蒋介石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蒋介石也是保定军校的学生。在此之前,蒋介石已于1906年4月去过日本,立志要学习军事,但到了日本才知道,要在日本学陆军,必须由清政府的陆军部保送才行。无奈,他只好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于是年冬季回国。蒋介石这次去日本虽没能进入军事学校,却给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因为在日本他结识了陈其美这个人。陈其美几乎是和蒋介石同时到达日本的。陈是上海青帮头目,到日本后很善于结交社会关系,在中国留学生中交结了很多革命青年,就在这时认识了蒋介石。由于蒋、陈两人志趣相投,又是同乡,关系很快密切起来。蒋介石由于未能进入日本的军校,于1906年冬回国了。陈其美却进入了日本东京的警监学校,并在这年的冬天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以后蒋介石能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见面,都是由陈其美介绍。因此,蒋介石视陈其美为恩人,为良师益友。1906年冬蒋介石回国后,正遇上清政府陆军部的保定军校在各省招生。蒋介石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录取了。蒋介石说他报考保定军校的主要目的,是想找机会去日本学军事。
张群和蒋介石此前并不相识。在东渡日本的船上,张群对于这个清瘦却显得老练的校友,有着一分本能的敬意,于是他们不经意地攀谈起来。与张群相比,蒋介石确实要成熟老练得多。当知道张群是学步兵的时候,蒋介石对他大讲炮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其丰富的军事知识使张群羡慕,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决意跟随蒋介石一起学习炮兵,而蒋介石也甚为得意。他们二人的关系从此初步确定。其实,当时张群也许根本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人,影响了他的一生,成为了他长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中心。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常常就是这样,不经意的相遇,也许会对你的人生产生连自己都不能估量的影响。
张群和蒋介石在日本的神户上岸。这是张群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国土。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与这个国家几乎纠缠了一生。神户是日本的一个重要港口,1895年广州起事失败后,孙中山、陈少白*等由香港东渡日本,就是在日本神户登岸的。张群到达神户后,转乘火车到了东京,进入振武学校第11期学习。振武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中下级军官的学校,1903年起被用来专门接待中国清政府派遣到日本的军事留学生。该校以“忠君爱国,服从长官”为宗旨,所学课程分为普通学和军事学两大部分。普通学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包括日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情报、图画等科目;军事学是一些专业性的课程,有徒手教练、枪械教练、部队教练、测量、战术等。这些知识在当时也许算不上最先进的军事科学知识,不过对清政府派出去的这批留学生而言,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知识了,只是学校灌输的思想理念一点也不先进。学校的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任劳任怨,不准随便发表议论,灌输他们“效忠皇帝,重名轻死,崇尚勇武”的武士道精神。这些东西,其实与他们幼年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还是非常吻合的,而这些思想也毫无疑问地在他们的人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振武学校的纪律很是严格。刚开始,他们只能服从,但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青年人而言,有些制度是无法忍受的。于是,他们进行了反抗,写了一份退学报告书,抗议《留学生规则》的严格规定,跑到一家中国料理店龙涛馆死守着不出来,最后学校做出了让步,放松了一些纪律要求,只给他们扣分的处理,仍然让他们恢复学业,这也算是对日外交的一个小小胜利。张群晚年谈起这段经历来还是很得意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他和蒋介石第一次共患难,这份情义对于他日后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可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总是会信任与自己早年共患难的朋友。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其实生活上还是颇为宽裕的。当时清政府每月发给10元伙食费,学校发3元,而每天伙食费花销很少,因此他们用剩余的钱在外面租了一间周日使用的房子,等到周日放假的时候,他们便到这个房间来,舒舒服服地过个周末。当时的日本人不吃猪下水,他们便花了几毛钱买了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加点清酒,邀请一些同学一起聚会,生活还是相对比较惬意的。
对张群和蒋介石以后的人生而言,在日本重大的事情就是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了革命活动。当时有大批革命志士流亡日本,孙中山等革命领袖,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组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大批留学生积极参加进来,东京的革命气氛逐步高涨,振武学校也有很多人参加了同盟会,黄郛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张群、蒋介石二人还没有到日本之前,黄郛就已在日本振武学校学习了两年,积极从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之后,黄郛与蒋介石和张群成为了拜把兄弟。当时,黄郛联络了一批留学生,组成了“热血丈夫团”,后来改称“成城团”,张群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在黄郛的指引下,加入了同盟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而蒋介石则是在1908年回国度假的时候,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的。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张群和蒋介石在振武学校结业了。按规定,他们要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被分发到日本第13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实习,这支部队驻扎在本州西北部的高田。高田是一个寒冷多雪的地方。1910年12月4日,他们到达了高田,茫茫冰天雪地让他们的心也开始变凉,他们知道在振武学校相对惬意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了。
在高田的日子里,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磨炼。他们每天早晨5点钟准时起床,然后到外面提冷水洗脸,之后便是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进行的“擦马工作”。这是炮兵每天必须做的工作,但并不是简单的工作,是要从马蹄、马腿开始擦,擦到马背,再擦到马头、马尾,马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要用禾束使劲地摩擦,经过一个多小时,马的血脉畅通了,人也浑身发热了,然后还要牵着马去饮水喂料。等马吃饱了,人才能去吃饭,而营房的饭菜,对于张群来说,绝对是一种考验。这饭菜不仅是口味问题,而且就根本吃不饱,每顿饭就只有一碗冷饭或者是麦饭,菜只有几块萝卜干或者一块咸鱼。对张群他们这些大小伙子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他们常常饿得胃倒酸水,并且营房还规定,不能出去买东西吃,只有熬到晚上,在军人俱乐部买几块饼干,聊以充饥。
其实,比起他们上面的一级又一级的军官来说,这些磨炼还算是轻的。日本军队强调对长官的绝对服从,听从上级的使唤,作为二等兵的张群和蒋介石,必须侍候他们的上级,给他们洗衣服,擦靴子,还要侍候他们睡觉,稍有违抗,就会被责骂,甚至拳脚相加。他们当时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但是蒋介石后来对于这段岁月还是给了一些客观的评价。他说,纪律的束缚和生活的单调,干燥无味,使我当时觉得太不合理了。但是今天回忆起来,我生平生活之所以能够简单,工作之所以能够有恒,40年如一日,确实有赖于这一年士兵生活所奠定的基础。对于张群而言,影响也自然是很大的,他后来能够死心塌地跟随蒋介石,宦海沉浮,淡泊心宽,没有什么怨言,与这一时期形成的绝对服从上级的心态和意志,也是分不开的。
1911年10月,又一个冬天开始了,对于在温暖的四川长大的张群来说,对高田的冬天充满了恐惧,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挺过这个冬天,但是一封信改变了一切。那是陈其美从上海寄给蒋介石的,原来国内爆发了武昌起义,革命成功了,同盟会的成员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革命中去,陈其美希望蒋介石能够回国帮助自己。蒋介石和张群早已受够了这里非人的生活,决定马上动身,但是当时日本对于中国的革命持观望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因此,当蒋介石向第13师团的长官冈外史提出辞呈的时候,被严厉拒绝了,而且日本军队的纪律非常严格,擅自离队会被视为逃跑,是要受到宪兵追查的,他们决定向第19联队的队长飞松宽吾争取支持,飞松宽吾也没有批准的权力,只是给了他们两天的假期,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两天的时间已经足够离开日本了,于是他们收拾了行李准备离开,但是联队的官兵们不愿意,说是起码得开个欢送会,于是他们以清水代酒,传杯共饮,颇有一番易水诀别的气氛。
于是,蒋介石、张群和要求一同回国的陈星枢一起来到东京,向各自的同盟会支部支取了回国的费用后,脱掉军装。蒋介石换了和服,其余二人身着学生装,登上了赶往上海的轮船,从此揭开了他们人生新的一页。
(连载:蒋介石的终身幕僚张群   作者:杨跃进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2008年05月09日 17:49书摘
这一年是1908年,张群20岁,在东渡日本的船上,他认识了蒋介石,从此他的人生和蒋介石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蒋介石也是保定军校的学生。在此之前,蒋介石已于1906年4月去过日本,立志要学习军事,但到了日本才知道,要在日本学陆军,必须由清政府的陆军部保送才行。无奈,他只好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日语,然后于是年冬季回国。蒋介石这次去日本虽没能进入军事学校,却给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因为在日本他结识了陈其美这个人。陈其美几乎是和蒋介石同时到达日本的。陈是上海青帮头目,到日本后很善于结交社会关系,在中国留学生中交结了很多革命青年,就在这时认识了蒋介石。由于蒋、陈两人志趣相投,又是同乡,关系很快密切起来。蒋介石由于未能进入日本的军校,于1906年冬回国了。陈其美却进入了日本东京的警监学校,并在这年的冬天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以后蒋介石能参加同盟会,与孙中山见面,都是由陈其美介绍。因此,蒋介石视陈其美为恩人,为良师益友。1906年冬蒋介石回国后,正遇上清政府陆军部的保定军校在各省招生。蒋介石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录取了。蒋介石说他报考保定军校的主要目的,是想找机会去日本学军事。
张群和蒋介石此前并不相识。在东渡日本的船上,张群对于这个清瘦却显得老练的校友,有着一分本能的敬意,于是他们不经意地攀谈起来。与张群相比,蒋介石确实要成熟老练得多。当知道张群是学步兵的时候,蒋介石对他大讲炮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其丰富的军事知识使张群羡慕,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决意跟随蒋介石一起学习炮兵,而蒋介石也甚为得意。他们二人的关系从此初步确定。其实,当时张群也许根本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人,影响了他的一生,成为了他长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中心。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常常就是这样,不经意的相遇,也许会对你的人生产生连自己都不能估量的影响。
张群和蒋介石在日本的神户上岸。这是张群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国土。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与这个国家几乎纠缠了一生。神户是日本的一个重要港口,1895年广州起事失败后,孙中山、陈少白*等由香港东渡日本,就是在日本神户登岸的。张群到达神户后,转乘火车到了东京,进入振武学校第11期学习。振武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中下级军官的学校,1903年起被用来专门接待中国清政府派遣到日本的军事留学生。该校以“忠君爱国,服从长官”为宗旨,所学课程分为普通学和军事学两大部分。普通学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包括日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情报、图画等科目;军事学是一些专业性的课程,有徒手教练、枪械教练、部队教练、测量、战术等。这些知识在当时也许算不上最先进的军事科学知识,不过对清政府派出去的这批留学生而言,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知识了,只是学校灌输的思想理念一点也不先进。学校的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任劳任怨,不准随便发表议论,灌输他们“效忠皇帝,重名轻死,崇尚勇武”的武士道精神。这些东西,其实与他们幼年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还是非常吻合的,而这些思想也毫无疑问地在他们的人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振武学校的纪律很是严格。刚开始,他们只能服从,但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青年人而言,有些制度是无法忍受的。于是,他们进行了反抗,写了一份退学报告书,抗议《留学生规则》的严格规定,跑到一家中国料理店龙涛馆死守着不出来,最后学校做出了让步,放松了一些纪律要求,只给他们扣分的处理,仍然让他们恢复学业,这也算是对日外交的一个小小胜利。张群晚年谈起这段经历来还是很得意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他和蒋介石第一次共患难,这份情义对于他日后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可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总是会信任与自己早年共患难的朋友。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其实生活上还是颇为宽裕的。当时清政府每月发给10元伙食费,学校发3元,而每天伙食费花销很少,因此他们用剩余的钱在外面租了一间周日使用的房子,等到周日放假的时候,他们便到这个房间来,舒舒服服地过个周末。当时的日本人不吃猪下水,他们便花了几毛钱买了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加点清酒,邀请一些同学一起聚会,生活还是相对比较惬意的。
对张群和蒋介石以后的人生而言,在日本重大的事情就是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了革命活动。当时有大批革命志士流亡日本,孙中山等革命领袖,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组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大批留学生积极参加进来,东京的革命气氛逐步高涨,振武学校也有很多人参加了同盟会,黄郛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张群、蒋介石二人还没有到日本之前,黄郛就已在日本振武学校学习了两年,积极从事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之后,黄郛与蒋介石和张群成为了拜把兄弟。当时,黄郛联络了一批留学生,组成了“热血丈夫团”,后来改称“成城团”,张群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在黄郛的指引下,加入了同盟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而蒋介石则是在1908年回国度假的时候,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的。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张群和蒋介石在振武学校结业了。按规定,他们要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被分发到日本第13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实习,这支部队驻扎在本州西北部的高田。高田是一个寒冷多雪的地方。1910年12月4日,他们到达了高田,茫茫冰天雪地让他们的心也开始变凉,他们知道在振武学校相对惬意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了。
在高田的日子里,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磨炼。他们每天早晨5点钟准时起床,然后到外面提冷水洗脸,之后便是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进行的“擦马工作”。这是炮兵每天必须做的工作,但并不是简单的工作,是要从马蹄、马腿开始擦,擦到马背,再擦到马头、马尾,马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要用禾束使劲地摩擦,经过一个多小时,马的血脉畅通了,人也浑身发热了,然后还要牵着马去饮水喂料。等马吃饱了,人才能去吃饭,而营房的饭菜,对于张群来说,绝对是一种考验。这饭菜不仅是口味问题,而且就根本吃不饱,每顿饭就只有一碗冷饭或者是麦饭,菜只有几块萝卜干或者一块咸鱼。对张群他们这些大小伙子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他们常常饿得胃倒酸水,并且营房还规定,不能出去买东西吃,只有熬到晚上,在军人俱乐部买几块饼干,聊以充饥。
其实,比起他们上面的一级又一级的军官来说,这些磨炼还算是轻的。日本军队强调对长官的绝对服从,听从上级的使唤,作为二等兵的张群和蒋介石,必须侍候他们的上级,给他们洗衣服,擦靴子,还要侍候他们睡觉,稍有违抗,就会被责骂,甚至拳脚相加。他们当时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但是蒋介石后来对于这段岁月还是给了一些客观的评价。他说,纪律的束缚和生活的单调,干燥无味,使我当时觉得太不合理了。但是今天回忆起来,我生平生活之所以能够简单,工作之所以能够有恒,40年如一日,确实有赖于这一年士兵生活所奠定的基础。对于张群而言,影响也自然是很大的,他后来能够死心塌地跟随蒋介石,宦海沉浮,淡泊心宽,没有什么怨言,与这一时期形成的绝对服从上级的心态和意志,也是分不开的。
1911年10月,又一个冬天开始了,对于在温暖的四川长大的张群来说,对高田的冬天充满了恐惧,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挺过这个冬天,但是一封信改变了一切。那是陈其美从上海寄给蒋介石的,原来国内爆发了武昌起义,革命成功了,同盟会的成员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革命中去,陈其美希望蒋介石能够回国帮助自己。蒋介石和张群早已受够了这里非人的生活,决定马上动身,但是当时日本对于中国的革命持观望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因此,当蒋介石向第13师团的长官冈外史提出辞呈的时候,被严厉拒绝了,而且日本军队的纪律非常严格,擅自离队会被视为逃跑,是要受到宪兵追查的,他们决定向第19联队的队长飞松宽吾争取支持,飞松宽吾也没有批准的权力,只是给了他们两天的假期,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两天的时间已经足够离开日本了,于是他们收拾了行李准备离开,但是联队的官兵们不愿意,说是起码得开个欢送会,于是他们以清水代酒,传杯共饮,颇有一番易水诀别的气氛。
于是,蒋介石、张群和要求一同回国的陈星枢一起来到东京,向各自的同盟会支部支取了回国的费用后,脱掉军装。蒋介石换了和服,其余二人身着学生装,登上了赶往上海的轮船,从此揭开了他们人生新的一页。
(连载:蒋介石的终身幕僚张群   作者:杨跃进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没了?: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