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为什么没能灭南宋?蒙古人灭宋,是凭借了什么?(嫖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36:23
]]
]]
女真人口很少,汉地民众又没有归附),善战之将可用之兵都没有,所以无力灭宋;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双方有了百年共存。 ...

我记得金国当官的汉族官吏并不少吧?特别是海陵王进行汉化改革之后,民心依附的很多。
或者说,民心归附的标志是什么?
南宋连蒙抗金与其说是政治考虑,到不如说是仇恨压倒理智
  
  汉人的步集团在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与北方少数的民族的骑兵集团是无法对抗的,在实力不占绝对优势时,预期把兵力投入到北方与骑兵集团野战,不如依托长江的优势地理步步防守,如果不是南宋朝廷太过腐败以及贾似道误国,蒙古灭金后在对南宋的战争上也不会作的比金更好。
  从理智上说,南宋的最佳选择是从物资上支持金国,尽量拖延金国的灭亡时间,并尽可能的加大蒙古灭金的代价,这样既能在对金国的外交上取得优势地位,改变以往叔侄国或臣属国的屈辱地位,也能在蒙金的战争中做享渔人人利。
  南宋朝廷也并非看不到这些,怎奈和金国的仇恨太深了,女真于南宋,仇恨可不只亡国,对南宋皇帝来说,女真人可以说是杀其父辱其母,仇恨用天高海深来说并不为过,对于南宋朝廷,只要能扳倒金国洗雪前耻,其他都顾不上了。
当官的换个皇上是很简单的事情,老百姓的归附,关键是生活安定。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反抗金的统治还很厉害,金因为连年对南宋作战,也不可能从事恢复秩序发展生产这种需要和平环境才能做的事情。要等到和议达成,金才能整顿在北方的统治秩序。至于海陵王的汉化,其实是激化了女真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虽然从总体上说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但是在短期,却是分裂了统治集团,削弱了扩张的能力。孝文帝改革同样出现了这个问题。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并不代表改革者会成为历史上的赢家。
联金攻辽,丢了江北;结蒙灭金,失却江南。
金为什么没有灭宋,和赵构有很大关系!北宋两个无用皇帝非要记载一个城里,夯不郎全部被俘虏,如果没有赵构南逃,并有一个皇太后拥兵南逃并确认赵构唯一继承身份,集结了抵抗力量,那么金军过了江南那是不会有想象的统一的抵抗的。

但是我们很多史书上都在讥笑赵构南逃,但是似乎从来没想到在紧急事态面前,留一手预备方案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思维也是后来害了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
蒙古能灭完宋有2点:1、蒙古比女真野蛮,而且是很野蛮。(纵观历史像女真族这样迅速汉化的少数民族是不多的)
2、宋朝已进入其政治衰弱期了,虽然这个朝代一直疲软,但这时不如老年了。
主要是没有能够维持统一抵抗的人物了!长江防线一崩溃,各地部队就完全失去了统一调度。

最后一次和谈本来拖延时间是本意,但在有限时间里没有集中好勤王军,没有准备好一个后备的指挥中枢,当年赵构两次逃往海上,这一次皇帝小,太后有无用,结果完蛋。

陆秀夫等人带着另外两个小皇子南逃本来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成功的,但是组织指挥能力太差,跑不过蒙古军,屡次被袭营,最后在海上完蛋。

陆秀夫等人在南逃时只顾逃窜没有及时通知各地勤王军队,以致各地组织起来的义军,还在盲目前往临安。如果能及时通知部分勤王军队在浙南赣东闽北粤北山区集结,结果会好很多,至少可以得到南明的结局,多拖个几年。如果在东南的山区一带组织一次拼死抵抗,可能就能缓过劲来。

最后到了海上,居然还敢大咧咧的靠着大陆海岸过夜,如果早跑道崖州(海南岛),那么做蒋介石的前辈也未尝不可。;P 不跑到崖州,停靠铜山岛或者一些较大岛屿,可能都不会再一次袭击中全军覆灭。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8-5-9 17:14 发表
联蒙灭金也没什么错的,错的是不该在金被灭了以后,头脑发昏的去主动攻打蒙古,玩什么“收复失地”。人家蒙古当时可是遵守盟约了,宁可万里迢迢的发动长子西征去打欧洲,也没大规模的侵宋不是吗?

PS:至于零星的 ...

整个中原当时根本是被蒙古人当草场来看的,沿途尽是残城枕尸。金被灭后,北方灾、病、疫、饥,死者不可胜数。蒙古人则只管抢掠烧杀,铁骑即去即来,中原完全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盗贼相聚,贫弱则命不保夕。百姓所能望者,唯宋耳,将弃中原与何?
宋师方入蔡州界后,沿途百姓纷纷来寻,时开封之战后亦不久,城中出死尸不下数十万,民能活命者闻宋师所在,即奔寻,开封寻蔡州,洛阳寻开封,长安寻洛阳,皆告求:“王师保我”。宋的前线将士也是人,这种时候民族的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推托不掉的。即使后来连宋理宗都悔恨北入洛、长安,但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必须去做的。所以我觉得孟珙诸将做得没有错,即便明知蒙古人随时会掉头来击,在那样的情势下也必须去。宋师去了,百姓还有苟活下去的希望,宋师不去,百姓连苟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
按照某鬼的文章里的说法,是因为金被“汉化”所腐蚀了斗志。。。。。。我靠。。。。。。这可不好理解。。。。。。。:o
金国为什么没能灭南宋?
---当时南宋的抵抗力量还很强,比如涌现出岳飞,韩世忠这样的一批汉族的民族英雄来。后来内部问题太多,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蒙古人灭宋,是凭借了什么?
---蒙古的崛起必然性很强,在军事科技术发展上,骑兵有其黄金时期,游牧民族有着极强的便利性。金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游牧,但比起蒙古的典型性来说就差多了。
蒙古骑兵相对于其它的特点是可以在马上射箭,相对于西方一些地区来说是有马镫的优势。
原帖由 老鼠笼蒸包子 于 2008-5-9 18:09 发表
主要是没有能够维持统一抵抗的人物了!长江防线一崩溃,各地部队就完全失去了统一调度。

最后一次和谈本来拖延时间是本意,但在有限时间里没有集中好勤王军,没有准备好一个后备的指挥中枢,当年赵构两次逃往海上 ...

你所说似与事实不符,《宋史 二王传(即端宗和少帝)》、《陆秀夫传》、《张世杰传》、《李庭芝传》对京湖军败后的情况都有比较详细的描写,我个人认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诸将已经可谓尽其力矣。泉州叛乱是无奈之事,诚然起因是张世杰将军强征舟舰,但蒲寿庚本即有叛心应该无论如何不可否认,而且在泉州的淮兵、家小及各地逃难士人、百姓后来一并为蒲寿庚所杀也足以反映其事实。
原帖由 装甲师 于 2008-5-9 18:29 发表
按照某鬼的文章里的说法,是因为金被“汉化”所腐蚀了斗志。。。。。。我靠。。。。。。这可不好理解。。。。。。。:o

这也是原因,南下受阻后,金帝及贵族开始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发现汉人真TMD会享受。。。忘记了艰苦朴素的传统
洗脚按摩夜总会,金国原来没有滴!

其实后来元朝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各级统治者很快就失去了以往和斗志。。。
]]
原帖由 老鼠笼蒸包子 于 2008-5-9 15:47 发表
金为什么没有灭宋,和赵构有很大关系!北宋两个无用皇帝非要记载一个城里,夯不郎全部被俘虏,如果没有赵构南逃,并有一个皇太后拥兵南逃并确认赵构唯一继承身份,集结了抵抗力量,那么金军过了江南那是不会有想象的统一的抵抗的。

但是我们很多史书上都在讥笑赵构南逃,但是似乎从来没想到在紧急事态面前,留一手预备方案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思维也是后来害了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

高见,如果崇祯太子仿照明仁宗故事,镇守南京,南明的内讧就会少很多,格局就会大有不同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8-5-9 18:40 发表
唉……确实没办法。

不过蒙古人就那德行,别说和外族战斗了,就他们自己打仗也是那一套——高过车轴的全都杀掉!只能说那个时候的蒙古人太落后、太不开化了,还处于蒙昧状态呢!

说句实话。所有民族在蒙昧时期 ...

宋灭亡的原因有内因,有外因。但公平地说,外因是主要的,也是根本性原因。把责任往一个人身上推固然简单,但历史毕竟是有其真实图景的。了解真实的背景和原因,无论如何,都不是没有意义的。
]]
]]
有个贾似道,是10个刘整都换不来的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8-5-9 19:58 发表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如果外因是主要的,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了:敌人太强大了,已经强大到很难抵抗的地步了。

可问题是,蒙古并不比南宋强大呀!

那时的南宋,人比蒙古多得多(而且从汉军来看,汉人的 ...

军事的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人口、科技,最终都要看能否转化为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南宋时的蒙古在军事力量上是一支十分强大而有优势的力量,这也是其能凭借不多的人口和综合实力并不强的经济而迅速大量灭亡多个民族、邦国并征服几乎整个亚洲大陆和部分欧洲大陆的原因。而随着蒙古人侵略的进行,被占领区的军事力量不断被蒙古人接管,因此其军事力量呈现滚雪球的放大效应。以进攻襄阳为例,蒙古人在最后进攻襄阳坚城时使用了“襄阳砲”,这种巨大而复杂的扭力簧攻城武器来自阿拉伯,是当时两河流域文明的结晶,坚厚的襄阳城墙在巨大的“襄阳砲”的攻击下很快坍塌,城防被攻破,由此导致了京湖守军的全面溃败。南宋自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以来,面对的已是一个以蒙古统治集团为首,综合了其统下的各种力量的一个巨大的军事机器,而不单单是一个游牧的蒙古那么简单。
那时的江南没有受到战火的破坏,人口肯定比中原多,武器装备的制造能力肯定比中原大,粮食、财富更是中原无法比拟的,而且南宋没有内战,周边也没人骚扰。不像蒙古那边,今天阿里不哥、明天海都、后天伯颜,大后天汉军世侯又反了……没完没了的叛乱,没完没了的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为什么就弄不出一只武力值超过蒙古的大军呢?

是没有兵员吗?是没有人才吗?是没有装备吗?

都不是!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好领导!

钓鱼城,弹丸之地,尚能坚持36年呢。襄阳要不是朝廷粉饰太平、不发援军也还能坚持下去。一地尚且能战,一国反而不行,这不就是领导的问题吗。

最后还是那个问题:如果把宋朝皇帝换成忽必烈,宰相换成董文炳,枢密使换成张宏范。那南宋还会灭亡吗?绝对不会!
其实,只要汉人有个好领导,别说是防守了,就是野战,也不是打不过蒙古啊。

比如,张宏范。人家就能带领汉军横扫漠北,百战百胜,赢得九拔都的称号。这充分证明了,汉人在草原野战中都能打败蒙古人。
人口多,财富多与能转化成战斗力是两回事。在冷兵器时代,南方文弱的人是无法抗衡强悍的弓马民风,足够的钱也不能在南方训练出足够的战马。你见过中国历史上明朝以前有从南方开始统一北方的朝代吗?而守江必守淮,淮河流域是骑兵的天下,淮河不守,长江迟早被拿下。
天下有几个像钓鱼城一样的地形?如果换成一马平川的城池,估计别说36年,36天也守不住。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那朱元璋是如何成功的?
元未大乱,农民军互相征战,元军内部也争斗不已。朱元璋在统一南方基础上,在物质、人员等方面作了大量准备。加上顺帝也是个软弱的人,大都不守而北狩。可以说,如果是忽必烈的话,朱元璋能否胜利还是个问题。
不见得呀,不见得!

虽然我是北方人,可是我还是要说:从南宋装备的步人甲来看,那时的南人不见得有多文弱。而且,从后来张士诚、陈友谅部同元军的战斗来看,也实在看不出南人有多文弱。(黄老邪、郭大侠都是江南人,嘿嘿)

退一步说,即使南人真的文弱,也可以用海船去北方弄些不文弱的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来吗。以南宋的海运能力来说,一年弄个几十万难民不成问题。而且,那时的北方就是人间地狱,相信弓马娴熟的北方人是很愿意去南方的。

另外,以南宋的航海技术来说,就算是淮河不保,蒙古人想要突破长江天险也是难如登天。就算是突破了长江天险,在江南水网纵横的丘陵地带,北方骑兵也没什么威力可说。而且,江南一没有草原,二缺少草料,再加上闷热潮湿非常容易让战马生病的气候,骑兵实在很容易成为累赘。

最重要的是,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当初北宋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咱连辽国都打不过,跟更加剽悍的金国打就更是送死。”可是,岳飞他们那些名将就能把金国打跑啊。我觉得那时女真人的战斗力,不比后来的蒙古人差。
宋没骑兵
而元末起义军有骑兵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8-5-9 22:15 发表
不见得呀,不见得!

虽然我是北方人,可是我还是要说:从南宋装备的步人甲来看,那时的南人不见得有多文弱。而且,从后来张士诚、陈友谅部同元军的战斗来看,也实在看不出南人有多文弱。(黄老邪、郭大侠都是江南 ...

1、黄老邪、郭大侠是小说,不能作数;
2、从北方用海运几十万人马来是幻想;
3、岳家将中有一个故事:康王南逃至临安时被金兵包围,靠梁山好汉双鞭呼延灼所救,双鞭将死于海盐护城河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县。当时通往临安的唯一道路澉浦是个军事重地,呵呵,驻有宋军骑兵千余人的。江南也很需要骑兵的。
]]
原帖由 hengtianye 于 2008-5-9 14:14 发表
南宋连蒙抗金与其说是政治考虑,到不如说是仇恨压倒理智
  
  汉人的步集团在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与北方少数的民族的骑兵集团是无法对抗的,在实力不占绝对优势时,预期把兵力投入到北方与骑兵集团野战,不如依托长 ...

宁宗理宗时期,宋朝内部对于对金国是继续交纳岁币还是开战是有争论的,南宋曾经提议恢复到隆兴合议的水平,不过金宣宗不同意,史弥远曾经考虑不与金国开战,维持邦交,但朝内主战派的力量当时是占上风的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8-5-9 23:51 发表


1、黄老邪、郭大侠是小说,不能作数;
这个我也知道:P

2、从北方用海运几十万人马来是幻想;
这个就不一定了。东晋的北府兵不就由是北方难民组成的吗?而且,按照当时泉州港的船只日吞吐量来看,如果由政府 ...

忽必烈,成吉思汗都转世到了宋朝的话
也没有办法解决
打得过追不上,打不过跑不掉
战场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敌人手上的情况
原帖由 长乐无忧 于 2008-5-9 23:51 发表


1、黄老邪、郭大侠是小说,不能作数;
这个我也知道:P

2、从北方用海运几十万人马来是幻想;
这个就不一定了。东晋的北府兵不就由是北方难民组成的吗?而且,按照当时泉州港的船只日吞吐量来看,如果由政府 ...

呵呵,兄弟不知道我的辩风吧。互揪辫子的争吵,绝不是我的风格,我也不骂人。只是北府兵的例子与从北方海运几十万人马是两回事。
江淮之间,广陵左近,东晋时是北方南来流民集中之地。流民南来的浪潮,随北方形势和南北关系的变化而具有周期性。流民在地著之前往往是半武装性质,他们的首领即流民帅,多受东晋名号。流民帅曾助晋讨平王敦,也曾酿成苏峻之乱,是东晋政局中具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因素。东晋视需要而处置流民,徒淮北流民于淮南而用其人力。郗鉴为北府,曾移淮北流民;谢玄受兖州之命的前一年,即太元元年,东晋孝武帝亦有移淮北流民之诏。太元元年所徙淮北流民,当是谢玄补充北府将的主要兵源。《谢玄传》:“时苻坚遣军围襄阳,车骑将军桓冲御之。诏玄发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襄淮,以为形援。”案前秦军始围襄阳,在太元三年四月,发三州人丁事当在此时或略后。三州,以其时情况度之,当指侨立的徐、兖、青三州;三州人丁,指编户的可能性极少,当是指太元元年由淮北迁淮南的流民。《宋书》卷三一《五行志》谓晋孝武帝太元三年,“氐贼围南中郎将朱序于襄阳,又围扬威将军戴遁(即下文所见的戴■)于彭城。桓嗣以江州之众次都援序,北府发三州民配何谦救遁。”这也证实北府将何谦所部,有三州民丁的补充,是初组北府兵时先募将后补兵的一个例证。
可见北府兵的流民不是政府组织的南迁,而是自发形成的。南宋也有不少的流民军队到达南方,但从海上南运,粮食问题、信息传播、登陆点的选择都很难解决。
宋一没有才华有雄心的皇帝,二没徐达,常遇春,李靖之流的名将,三没强大的骑兵,能顶个300年,已经是很了不起了,300年,在王朝里已经够长的了,世上无千年的王朝,300年对于宋来说足矣

对于北宋来说,还有希望,南宋,只剩下残喘而已
不过,有宋一代,也出了无数历史人物和伟大传说,永远留在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心里,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清明上河图》,四大发明,宋慈,《资治通鉴》,宋词,杨家将,岳家军,包青天,梁山好汉........................................................
..........................这个.....................基本在统一时期的北宋,南宋以后就没多少了
北宋多辉煌成就,南宋多悲情英雄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
]]
原帖由 zhaangc 于 2008-5-9 20:34 发表

虽然是事后诸葛亮,可是我们如今重新审视靖康元年春正月的形势,就会发现宋高宗(时封为康王)能够在靖康之难中作为皇室唯一贵戚成员幸免,不得不归功于宗泽将军的敏锐的洞察和果断的决定。正是磁州守臣宗泽的坚决 ...


经你补充,老鼠笼的说法更全面了!我觉得也是如此,宗泽立了大功!而岳飞可能也有赖于此,才能被飞速提拔。
原帖由 zhaangc 于 2008-5-9 18:32 发表

你所说似与事实不符,《宋史 二王传(即端宗和少帝)》、《陆秀夫传》、《张世杰传》、《李庭芝传》对京湖军败后的情况都有比较详细的描写,我个人认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诸将已经可谓尽其力矣。泉州叛乱是无奈 ...



他说的是统一调度,而不是各地将领的作为!对付蒙古军,各地将领没有统一调度,势单力薄,不可能有大作为,更不可能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