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先南征后北讨是对是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13:53
当时先打南方的一些对宋国,简直是易如反掌,赵匡胤是一代明主,当然不会冒险去打强悍的北辽国,致使成了北宋千古的遗憾,赵匡胤之所以打南方的小国,只因为那些国都是垃圾国家,论国力,军事都不能和北宋相提并论,打大辽就不一样,辽国不仅强大,而且怕南方的小国一起攻打北宋,把北宋的后路掐断了,其实本人认为错误的决定,如果征讨北国,虽然胜券不打,不会进攻宋国,因为大辽给他们的危险更大,如果让强横的辽国发展起来就是灭国的危险,而南方的小国一时半会不会发展的超过北宋,如果先吃大的,然后再去消灭那些小的,可能最后的效果不一样,好比东周,强国不连和小国,而去灭掉他,是吞了一些东西但是不长久,最后自己种下的恶果,只能自己子孙食了。古今皆一理。当时先打南方的一些对宋国,简直是易如反掌,赵匡胤是一代明主,当然不会冒险去打强悍的北辽国,致使成了北宋千古的遗憾,赵匡胤之所以打南方的小国,只因为那些国都是垃圾国家,论国力,军事都不能和北宋相提并论,打大辽就不一样,辽国不仅强大,而且怕南方的小国一起攻打北宋,把北宋的后路掐断了,其实本人认为错误的决定,如果征讨北国,虽然胜券不打,不会进攻宋国,因为大辽给他们的危险更大,如果让强横的辽国发展起来就是灭国的危险,而南方的小国一时半会不会发展的超过北宋,如果先吃大的,然后再去消灭那些小的,可能最后的效果不一样,好比东周,强国不连和小国,而去灭掉他,是吞了一些东西但是不长久,最后自己种下的恶果,只能自己子孙食了。古今皆一理。
太祖没错,太宗太菜
问题楼主自己也说征讨辽国胜券不大。。。。。。。。。。。

  现代企业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是要经过风险评估的。打辽国虽然收益巨大,但风险明显过高。
  而且,这也必须从赵匡胤本人当时的处境来看。他是刚从后周的孤儿寡妇那里抢到的皇位,本事统治基础还不巩固。必须要借助军事上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借助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种情况下,贸然对辽开战,一旦失败,哪怕只是几次局部战役的失利,都可能造成雪崩,摧毁他的统治。而对南方那些软柿子开战,风险小,收益大。
   相比之下,后周柴荣才是真正的一代英主。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天妒英才啊。
]]
赵匡胤当然没有错,而且北汉还没打下来就想去打契丹,未免也太疯狂了一点。

赵匡胤哪次北伐时中了辽的诱敌深入的计谋,被辽打了一个伏击战?
赵匡义强奸小周后,看得出不是什么好东西
原帖由 hkg36 于 2008-4-19 17:20 发表
赵匡胤当然没有错,而且北汉还没打下来就想去打契丹,未免也太疯狂了一点。

赵匡胤哪次北伐时中了辽的诱敌深入的计谋,被辽打了一个伏击战?

打契丹是是赵家老二,不是老大。毛的评语原如如下:“此人不知兵 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毛对赵家老儿评价很低用“无能”形容赵家老二。
看了LS的话,我才知道本朝太祖对历史的政治斗争这么熟悉,怪不得WG的时候信手拈来
最应该的是在太祖立国之时,就切实控制幽云十六州,这个必须是前提,而且这个战略目标比渡江南下更优先,如果当时以这个目标来运转,大宋重新控制西域也可能呀!
原帖由 aoo 于 2008-4-20 14:02 发表

打契丹是是赵家老二,不是老大。毛的评语原如如下:“此人不知兵 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毛对赵家老儿评价很低用“无 ...

那显然和宋太祖不相干
原帖由 gasturbine77 于 2008-4-20 16:41 发表
最应该的是在太祖立国之时,就切实控制幽云十六州,这个必须是前提,而且这个战略目标比渡江南下更优先,如果当时以这个目标来运转,大宋重新控制西域也可能呀!

还是那句话,北汉都打不下来,怎么控制燕云十六州?
LS看贴不仔细呀
原帖由 migridiculous 于 2008-4-20 19:24 发表
LS看贴不仔细呀

有什么你认为我没有看到的吗?
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再多活个10年,宋朝的历史可能会有所不同~~~
原帖由 gasturbine77 于 2008-4-20 16:41 发表
最应该的是在太祖立国之时,就切实控制幽云十六州,这个必须是前提,而且这个战略目标比渡江南下更优先,如果当时以这个目标来运转,大宋重新控制西域也可能呀!


     不打败辽国,如何夺回燕云十六州???  这种假设根本是倒因为果。

       倒是柴荣好歹夺回了2州。
原帖由 aoo 于 2008-4-20 14:02 发表

打契丹是是赵家老二,不是老大。毛的评语原如如下:“此人不知兵 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毛对赵家老儿评价很低用“无 ...

典型的运动战,,TG当年的拿手好戏啊~~~也不怪主席看不上赵老二!
我的意思是在战略目标选定上,幽云十六州比南方更优先,柴荣就是以这个战略顺序进行战争的,控制幽云十六州确实需要和辽国进行战争,但这并不是倒因为果,不攻南唐,先灭北汉,太祖时也不是没有这个实力呀,况且当时辽并没有那么大的势力控制北汉(如果有也不会存在北汉了),妄图以北汉牵扯辽,而集中主力南下这个战略本就错误,显得没有远见。
赵大先南后北大战略很大程度上说看中了南方的富裕。江南的经济,岭南的海外贸易。都是重要的财源
其实柴荣的战略是南北南,他先收复了西边四州,然后尽取南唐江北十四州,搞得南唐国主都要迁都,南方已无战略威胁,所以他才把重心向北,北伐辽国是为了解决北方的严重威胁,好使他无后顾之忧统一全国,毕竟幽云十六州全部在长城以南,严重威胁后周后方,若一口气收复,就可以依托长城建立防线,这样北方威胁大大消除。

另外,个人觉得赵匡胤在能力和魅力上始终欠缺柴荣一筹,在养民方面柴荣亲自为民断案,冤情始得昭雪,在宫中纺织蚕妇雕像以尊重劳动人民。至于后来兵不血刃收复幽南之地,契丹望风而降,更是整个赵宋做不到的。
所以问题救出现了,柴荣死后,赵大一心奔钱去了,妄想北汉能帮他挡着大辽,或者牵制辽国,结果最后想打都打不回来了。赵大如果当初继承柴荣的战略,控制长城也是可以的,而且只有控制了长城一线,才能内保江山,外抗夷狄,才能进军西北,分裂北方游牧民族。不知有没有YY小说的,来个附体柴荣:D !
长城是控制不住的

看看400MM 降水线吧

虽说不是绝对的因素,但是至少也是个关键因素吧
原帖由 gasturbine77 于 2008-4-21 09:04 发表
我的意思是在战略目标选定上,幽云十六州比南方更优先,柴荣就是以这个战略顺序进行战争的,控制幽云十六州确实需要和辽国进行战争,但这并不是倒因为果,不攻南唐,先灭北汉,太祖时也不是没有这个实力呀,况且当时 ...

还就是没有那个实力,赵匡胤又不是没打过北汉
原帖由 gasturbine77 于 2008-4-21 10:51 发表
所以问题救出现了,柴荣死后,赵大一心奔钱去了,妄想北汉能帮他挡着大辽,或者牵制辽国,结果最后想打都打不回来了。赵大如果当初继承柴荣的战略,控制长城也是可以的,而且只有控制了长城一线,才能内保江山,外抗 ...


附身到柴宗训身上的有,附身到别人身上帮柴荣统一的也有,就是附身柴荣本人的没,估计是柴荣太优秀了,所以不需要附身,只需要辅佐就行了。
大大给推荐一部,我也拜读拜读。
后周世宗的北伐虽然兵不血刃收复三关,但是前景并不看好。他收复的都是燕云十六州的南部,还远远没有到契丹的腹地。参考太宗第二次北伐,一开始占领的地方更多,战斗很多,胜利也很多。最后契丹大军南下,曹彬溃败,前功尽弃。后周的野战能力和太宗时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想要靠他收复燕云,恐怕要看看太宗的结果。
赵大还准备用内帑换回十六州呢,先南后北,从最弱下手这就是赵大的谋略。赵家哥俩都半瓶子醋,只不过赵大比他弟强点罢了。
原帖由 纸馅包子 于 2008-4-21 13:37 发表
赵大还准备用内帑换回十六州呢,先南后北,从最弱下手这就是赵大的谋略。赵家哥俩都半瓶子醋,只不过赵大比他弟强点罢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什么错的?先打击弱敌,又有什么错的?
宋太祖无论是采取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的策略,以当时宋辽的军事实力对比,北宋的胜算都不大~~~~

赵光义的个人能力更逊于赵匡胤,所以他败得更惨~~~~
原帖由 gasturbine77 于 2008-4-21 12:40 发表
大大给推荐一部,我也拜读拜读。


《五代官商》不错的
只能先征南
如果先讨北,一则对手强悍难以平定,南方不稳,腹背受敌
大宋江山能否稳固都成问题了
军事帐要算,政治帐更要算。先南后北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先要建立政治威信,不然凭什么杯酒释兵权?

先收拾南边的弱小,解决后顾之忧(忧的大小不管),完善后勤体系(打仗是要烧钱的),其实战略上方向也是可行的。打得差是指挥能力的问题。
本人有一篇论宋太祖的文章大家可以参看一下。
中国历史的一般规律是从北往南,最终取得政权的占多数。:victory:
中原常年战乱,地贫民瘠,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没有钱打个屁仗啊。只有平等南方,夺取鱼米之乡,确保稳定的财政和粮食收入和稳定的后方,才能大规模的北伐。所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绝对是个英名的战略决策。事实也证明这是正确的。就是搞不懂,现在就是有些人还在痴心妄想,要先北后南,非要先去碰北方强大的辽国,可见这里纸上谈兵的人太多。
]]
原帖由 police高 于 2008-4-23 10:16 发表

中原王朝在长城以内就是从北向南打,但是往往在中原军队以北还有更强大的少数民族的军队。就是因为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没有办法和少数民族的骑兵对抗。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领导的问题,什么战略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有了战略如何去实现和执行,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由南到北和有北到南都有成功的例子,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实施,在这方面二赵无疑是比较失败的
统一长城以内由北向南或由西向东居多,这是地理原因造成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中华民族有大一统的传统思想,统一可以较快完成。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长期而艰巨,短时间就想搞定是不现实的。强盛的汉唐对北方的胜利不是一世之功,是几代人的努力。

二赵没能力也就算了,子孙还不行,宋豆腐是慢慢酿造的。
后周世宗柴荣生前,采纳了大臣王朴的建议,定方针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基本上仍沿袭后周的统一计划。最根本原因,杮子先捡软的捏,消平江南和蜀地,一方面在政治上实现最低层次上的“大一统”,另一方面,江浙地区以及蜀地的经济力量,是支撑中原王朝用兵北方的巨大梁柱。战争就是无限的消耗,没有经济基础,都是纸上谈兵。当时,盘踞山西一隅的北汉乃弹丸小国,仰仗契丹人鼻息敬延残喘而已,它身后的契丹才是中原王朝最凶恶的敌人。至于南方,共有南唐、吴越、南平、南汉、后蜀这五个“小国”加上福建一隅的军阀陈洪进和湖南一带的军阀周行逢。怎样把这些小邦解决掉,是宋太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
原帖由 police高 于 2008-4-25 00:01 发表

唐代就有他的死敌,就是吐蕃。唐朝始终没有征服过它,而且还被他夺去不少土地。还好,宋朝夺回来不少。如兰州,会州,积石军等地。
有些人还在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简直怀疑这些人的智商,辽国不在是传统的游牧 ...


:L 宋粉?也没有必要贬低唐啊,我拿唐宋对比的是其连续性对外政策,并不是要完全鄙视宋,但拿兰州会州等地来证明宋对外作战强于唐就有点、有点~~~

“游牧民族”四个字是打快了,说得不够完整,辽不完全是游牧政权,但其战斗力强悍的来源少不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吧?

就算我说错了,可以怀疑我的知识水平,也用不着怀疑我的智商啊?我是不是可以怀疑你的修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