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暴风雪”,旧苏联航天技术的巅峰之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6:11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这个文章的作者应该再去查查史料,你有些地方搞错了
比如那个流传已久的谣言:苏联航天飞机有喷气式发动机从而可以降落复飞,竟然到现在还有人用这个来“科普”
更为不同的是大气层再入后的着陆方法。美国的航天飞机并没有装备用于着陆的引擎,着陆时只能依靠滑翔飞行,
而“暴风雪”装有2部小型引擎,在着陆时有相当自由度来对着陆进行控制(所以能够通过在地面上的遥控操作来进行
自动着陆这种绝技)。

楼主说的并没有错,文中也没有说苏联航天飞机装的是喷气发动机,其实装的是小型的姿态控制火箭发动机,和美国的航天飞机屁股后面的主发动机差了好几个级别。但是,老美的燃料箱脱离后,主发动机返回时没有任何作用,暴风雪却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姿态控制,再入时的机动能力强于美国航天飞机。
]]
]]
不想打击某位贵宾了。

还是去证明志愿军比美军装备好吧

;P
白云居士说的没错
大气层内姿态发动机的推力还不如气动控制面
原帖由 dadasuancai 于 2008-4-16 07:53 发表
不想打击某位贵宾了。

还是去证明志愿军比美军装备好吧

;P

不知道这位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谁在哪个帖子说过志愿军哪些装备比美军好,请指出来
最可以鄙视的就是这种自己瞎说一通就往别人身上按的行径
我想说的是,暴风雪的在大气层内姿态控制能力强于美国航天飞机。

单纯的依靠气动控制面,高速下没有问题,低速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美国的航天飞机最终还是要在跑道上着陆的。

按照居士的意思,美国航天飞机的姿态发动机在大气层内根本不使用?
假如着陆时有强的侧风的话,难道要航天飞机复飞?
原帖由 秦龙八部 于 2008-4-16 09:20 发表
我想说的是,暴风雪的在大气层内姿态控制能力强于美国航天飞机。

单纯的依靠气动控制面,高速下没有问题,低速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美国的航天飞机最终还是要在跑道上着陆的。

按照居士的意思,美国航天飞机的 ...

航天飞机上的那个辅助发动机OMS在降落前调整到向前的方向,开动后减速,使航天飞机轨道下降
航天飞机重返跑道道德过程是个类似于高山速降滑雪的四次S型转向。直到最后其着陆速度很快的,在最后16分钟内要穿过大约4000公里,下降64公里。直到着陆,其双三角翼及尾翼的气动控制面都是足够有效的
航天飞机的翼载很高,对低空的气流影响并不敏感,而且有飞控系统调节。

至于说这套方法是否有效,就看航天飞机迄今一百多次的成功着陆就知道了

顺便再说一点,侧向的小发动机喷嘴所产生的力很小,只是用来在太空中调整姿态。
哪怕我们假设有很强大的矢量发动机,也没必要在返航时用,而且将矢量加进来还会增加飞控系统的复杂度,得不偿失。
“能源号”是不是用来发射它的?
OS-120和OK-92分别是在1975年和1976年完成基本设计的,其中OS-120上面带有主发动机,苏联能源设计局是在综合考虑之后才确定了“暴风雪”号的最终设计,谈不上对美国的抄袭
trio.gif
最左面的是1975年的OS-120方案,中间是1976年的OK-92方案,最右面的才是最终的“暴风雪”方案
]]
原帖由 Haku2004 于 2008-4-16 03:00 发表
拜科努尔不相信眼泪........


美图
收了
美国的航天飞机只有起飞时候的喷嘴和太空中用于姿控的喷口
原帖由 mobylee 于 2008-4-16 18:14 发表
晕,到底苏联的航天飞机有没有装在大气层内产生推力的发动机啊?:L

还是看图说话吧:L

先看苏联的航天飞机吧,应该是装有大气层内产生推力的发动机,当然一共有4架,好象不是全部都安装的

苏联暴风雪航天飞机一共造了六架用于进行各种测试的全尺寸模型,只有一架装了四台AL-31喷气式引擎,是为了进行水平飞行测试
这六个模型是:
OK-M:  部件安装测等
OK-GLI: 水平飞行测试,为研制自动着陆系统提供数据(只有这架装了4台喷气发动机)
OK-MT: 液体和气体加注,密封等的测试,以及与运载火箭的装配测试
OK-TVA:加热和静态震动测试
OK-KS:电子系统测试等
OK-TVI:加热/真空测试等
谢谢LS的解释:handshake
原帖由 mobylee 于 2008-4-16 19:51 发表
谢谢LS的解释:handshake

不客气:handshake
其实我们会发现,所有和能源火箭组装的暴风雪,以及第一次上太空后返回的那架,都是没有喷气发动机的,
其实也很明显,第一,这样突出的四个引擎对于高超音速下的气动力是特性多么巨大的危害,  第二,四台AL31喷气引擎重达6.4吨,再装一些航空煤油,怎么说也奔着8吨去了,甚至更多,  而一架航天飞机的有效载荷才20多吨, 如果毛子真的是解决不了自动滑翔着陆的问题而不得不这样做,那就太低级水平的, 而这是不可能的。
美国人采用的那种滑翔返回方式到现在一百多次,从未因为这个而出过问题(哥伦比亚号的问题发生在发射时), 可见,根本不用画蛇添足地这么个搞法
原帖由 不屈的暑假党


真想看啊,能源号的发射
一定是登月时代以后最美最震慑人心的风景~
俄国佬的东西动静大,有BT的气势啊。




毛子牛逼啊,tb差得远呢!!
苏“爆”的运营成本能比美“航”低很多吗?
uiopuiop 发表于 2011-3-12 18:50
按理来说应该是低些,首先按照设计,能源号火箭也是可回收的,多次使用可以均摊成本。
其次由于没有主发动机,暴风雪号没有这块死重,发射成本也应该低于美国的航天飞机。
不过基于苏联相对糟糕的项目管理~~那就不好说了。
话说其实暴风雪的设计理念应该是比美国的航天飞机更好一些,而且美国有现成的土星V的基础在,搞出能源这种级别的可回收火箭也不是不可能。

按理来说应该是低些,首先按照设计,能源号火箭也是可回收的,多次使用可以均摊成本。
其次由于没有主发 ...
在家里流浪 发表于 2011-3-12 19:28



回收了就真变成老美式的航天飞机了。

能源的卖点之一是那不太靠谱的“回收”,但你仔细想想吧:
助推器设计可以回收,用降落伞加气垫(这个与老美的大固推差不多,难度还要更大,光降落伞还不行);
关键是芯级怎么回收?脱离时的高度已经在大气层外了,要回收,只能整体再入大气层烧蚀,这不就变成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的回收模式了吗???  只不过比老美多回收了燃料箱而已,因为它把芯级的发动机与燃料箱集成。

苏联暴风雪系统与美国航天飞机系统的实质区别是:前者将芯级发动机与燃料箱集成,后者将芯级发动机与载荷(即轨道器)集成。

毛子有些不太靠谱的话,不必太当真的。
按理来说应该是低些,首先按照设计,能源号火箭也是可回收的,多次使用可以均摊成本。
其次由于没有主发 ...
在家里流浪 发表于 2011-3-12 19:28



回收了就真变成老美式的航天飞机了。

能源的卖点之一是那不太靠谱的“回收”,但你仔细想想吧:
助推器设计可以回收,用降落伞加气垫(这个与老美的大固推差不多,难度还要更大,光降落伞还不行);
关键是芯级怎么回收?脱离时的高度已经在大气层外了,要回收,只能整体再入大气层烧蚀,这不就变成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的回收模式了吗???  只不过比老美多回收了燃料箱而已,因为它把芯级的发动机与燃料箱集成。

苏联暴风雪系统与美国航天飞机系统的实质区别是:前者将芯级发动机与燃料箱集成,后者将芯级发动机与载荷(即轨道器)集成。

毛子有些不太靠谱的话,不必太当真的。
那两个姿态发动机喷口直径至少有1米。这样的发动机产生10吨以上的推力没问题。
扬基佬 发表于 2008-4-16 08:41
我再补充下: 姿控发动机(RCS)工作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燃料不够
更怀念能源号这个怪兽。。。。
能源的主发动机算是一次性的,相比之下还是美国的方式好,发动机可以反复使用,损失的只是燃料箱。
而且暴风雪里面虽然没有发动机仿佛扩大了载荷,但是发动机还是要安装到能源上面,其实并没啥经济上的好处,反而因为是一次性的推高了成本。相比之下,美国航天飞机不需要那么大的火箭来发射
rolltide 发表于 2011-3-12 20:38
能源号芯级并不入轨,而是将载荷打到110km的亚轨道,后面还是靠轨道器自己来的。
计划中的芯级回收是给芯级加上滑翔装置。
当然并没有真正实施,苏联就完蛋了。

能源号芯级并不入轨,而是将载荷打到110km的亚轨道,后面还是靠轨道器自己来的。
计划中的芯级回收 ...
在家里流浪 发表于 2011-3-12 23:24


暴风雪的轨道器上没有装主要发动机和燃料箱的。芯级脱离时,即使是在100多公里的高度,其飞行速度也得快到入轨速度了(实际上正常是倒过来,先主要涨高度,再主要增速度)。芯级插上翅膀、披上防热瓦,重返大气层,芯级本身就是在以老美航天飞机轨道器的方式再入!芯级此时就是另一轨道器!

你看看按照这个设计,复杂度比老美航天飞机如何?助推器回收、两次轨道器再入(芯级和暴风雪本体),毛子居然告诉说这个简单便宜。这个当时主要还是宣传,至于是否也忽悠了一下苏联当局领导,这个不清楚。
能源号芯级并不入轨,而是将载荷打到110km的亚轨道,后面还是靠轨道器自己来的。
计划中的芯级回收 ...
在家里流浪 发表于 2011-3-12 23:24


暴风雪的轨道器上没有装主要发动机和燃料箱的。芯级脱离时,即使是在100多公里的高度,其飞行速度也得快到入轨速度了(实际上正常是倒过来,先主要涨高度,再主要增速度)。芯级插上翅膀、披上防热瓦,重返大气层,芯级本身就是在以老美航天飞机轨道器的方式再入!芯级此时就是另一轨道器!

你看看按照这个设计,复杂度比老美航天飞机如何?助推器回收、两次轨道器再入(芯级和暴风雪本体),毛子居然告诉说这个简单便宜。这个当时主要还是宣传,至于是否也忽悠了一下苏联当局领导,这个不清楚。
rolltide 发表于 2011-3-12 23:36
毕竟没有入轨,返回的难度要低了多。
但是你没有看到这种方式的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功能多样化,而不是仅仅发射航天飞机。
同时也可以发射白吨级的其他航天器,比如大型空间站,也可以用来发射大型货舱,甚至--并不太确定,可以用来发射载人登月飞船。
而航天飞机却无法把主发动机拆下来发射别的载荷,最多只能用它的货舱运送二十来吨的货物+7个宇航员到LEO轨道上。
特定设计思路下对任务过程的分解和加权,造就了两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就方案本身来说,分不出好坏,只有以现有技术为基础的最优方案。
rolltide 发表于 2011-3-12 23:36
35楼那个是7000吨推力的?
航天飞机的目的就是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暴风雪每次发射都扔火箭发动机,“多次发射的话可以摊薄“能源”火箭的成本,最后总成本反而可能会比美国的低”,难道“发射3次扔3次发动机”比“发射1次扔1次”发动机节省成本吗?
美国人发射每次检修太空梭的费用跟新造一架太空梭的费用一样贵
苏联的方式好在新造了一枚能源火箭,这枚火箭不仅可以用来发射 暴风雪号太空梭,还可用来发射 超重型货物,甚至可以用来登月
而不是像美国现在这样,还要重新开发 战神-I 和 战神-V
wangwang623 发表于 2011-3-13 14:26 ?
话说你没看前面的讨论啊,能源号设计的目标就是火箭发动机可回收。
不过能源号试发射并没有回收---这个阶段的能源号不具备回收的能力。
把这个火箭飞机技术去买来啊
外汇储备这么多,浪费还不如去买这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