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隆美尔不懂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7:48:05
]]
偶是战史菜鸟,尤其是西方军史。
不过原创难得,还是先顶起来吧。
《隆美尔战时文件》那本书我得找机会从朋友那要回来再看看~~~~~:L
希特勒他心里的算盘是打苏联并没把精力都放在北非

隆美尔去见过好几次希特勒要求增加物资补给,还有加强空中力量,但是很多都是空头支票。以至后来非洲军的不少车辆用的都是英国货~~

到最后来快不行时希特勒才想起来去救已经来不及了~~
《隆美尔战时文件》里还提到一段,隆美尔一次回到德国见希特勒,在会上提到英军的飞机装了40毫米的火炮,把他的坦克干掉了不少,戈林不屑一顾。隆美尔从口袋里拿出一颗检到的炮弹~~~

不清楚当时是哪种英军飞机和火炮~~~~~:L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4-1 01:19 发表
偶是战史菜鸟,尤其是西方军史。
不过原创难得,还是先顶起来吧。

说明你是好人哈,好战者都是机会主义者,包括CD的军迷和本人。。
隆美尔战时文件和 装甲战2本书都看完

再来谈这个问题
可能会好很多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4-1 01:19 发表
偶是战史菜鸟,尤其是西方军史。
不过原创难得,还是先顶起来吧。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啊
党史专家这顶帽子莫非不想戴?那让给在下吧;P
原帖由 曲奇 于 2008-4-1 02:03 发表
《隆美尔战时文件》里还提到一段,隆美尔一次回到德国见希特勒,在会上提到英军的飞机装了40毫米的火炮,把他的坦克干掉了不少,戈林不屑一顾。隆美尔从口袋里拿出一颗检到的炮弹~~~

不清楚当时是哪种英军飞机和火 ...


是不是改装了40炮的“台风”?
]]
原帖由 曲奇 于 2008-4-1 02:03 发表
《隆美尔战时文件》里还提到一段,隆美尔一次回到德国见希特勒,在会上提到英军的飞机装了40毫米的火炮,把他的坦克干掉了不少,戈林不屑一顾。隆美尔从口袋里拿出一颗检到的炮弹~~~

不清楚当时是哪种英军飞机和火 ...

飓风---装40mm机关炮专门的反坦克杀手,和汉斯的JU87g是一路货色
原帖由 冰天飞叶 于 2008-4-1 13:53 发表


是不是改装了40炮的“台风”?

不是台风,台风在43年末才开始出战,那时北非战事已经结束,而且台风主要作为战斗轰炸机是在欧洲大陆作战的
飓风(Hurricane)在北非参战的主要是MKII型可以装2*40mm Vickers/Rolls-Royls机炮,而台风(Tempest)唯一参战的型号 MK V在43年6月21日才交付。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4-1 14:41 发表
飓风(Hurricane)在北非参战的主要是MKII型可以装2*40mm Vickers/Rolls-Royls机炮,而台风(Tempest)唯一参战的型号 MK V在43年6月21日才交付。


jumin,问个问题
BLOCH MB210这飞机怎么样?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4-1 14:41 发表
飓风(Hurricane)在北非参战的主要是MKII型可以装2*40mm Vickers/Rolls-Royls机炮,而台风(Tempest)唯一参战的型号 MK V在43年6月21日才交付。



受教了~~当初看完那段在想英军是不是把博福斯装双引擎飞机上了,类似HS.129 那样~~:handshake
搞清楚这个问题得看隆美尔的主观想法,他的战略预想是按楼主所说的横扫中东,与日本在印度会师吗?他跟元首关系很好,但他有表述过此类的战略想法吗?可惜,隆美尔去找元首要那些东西不是出于战略需要,而是战术需要。

二战怎么结束,他战略上基本上没有表露过想法。他是个真正的军人、战术家;我们可以认为他完全按元首的战略意图来打。这样判断他战略上的造诣就看他是否理解了领导的战略意图,在北非他给了元首同样多的惊喜和负担。

第五装甲集团军的损失不是他的责任,是他老板的责任。希特勒在北非的战略也不高明。
感谢各位的高见,令鄙人受益非浅,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冰天飞叶兄关于直布罗陀是最重要一环的说法,本人也觉得很有道理。英国人虽然在直布罗陀经营多年,将其打造成坚固要塞,且其地形易守难攻,又受到皇家海军的随时保护,但是,在强大的德国空军支援下,德西联手夺取直布罗陀是举手之劳。
德军如果直接进攻直布罗陀,从海上是根本不可能,只能是取道西班牙,但这样一来便需要西班牙加入轴心国,西班牙要求得到北非的势力范围,这与维希法国的利益相冲突。为了稳住法国人,为了法国的战列舰编队不至于生出新的事端,希特勒没有冒然答应佛朗哥的要求,况且佛朗哥狮子大开口,要求数量极为庞大的物资援助,这些都是希特勒需要考虑的。
但是希特勒毕竟没有象对奥地利那样,提出最后的条件,一旦佛朗哥不同意,德军将全面进攻西班牙,以当时德国的处境这是很难做出的决定。德国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物质上都没有做好攻击西班牙的计划和准备。
所以,诚如君言,希特勒如果看透直布罗陀得失之间权弊,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直布罗陀,否则就真的是被佛朗哥玩了一把。
]]
原帖由 yueying 于 2008-4-1 12:49 发表
隆美尔战时文件和 装甲战2本书都看完

再来谈这个问题
可能会好很多

先帮忙指出鄙人的不足,好让咱们带着问题和动力去学习啊。
]]
]]
德国最后还派部队上北非战场才是最大的失误!北非这个战场只能是起到牵制作用,到了后期,德意已经明显不行了,还派增援部队那就真的是白痴了。
原帖由 利刃 于 2008-4-1 23:02 发表
德国最后还派部队上北非战场才是最大的失误!北非这个战场只能是起到牵制作用,到了后期,德意已经明显不行了,还派增援部队那就真的是白痴了。

不派不行啊,如果迅速北非失去,意大利可能很快就倒向盟军那边。那样就如冰天兄所说,轴心国的小腹要害将不保。
再者隆美尔的非洲军还没有来得及撤回来,如果不再向突尼斯增派部队,隆美尔的陆上退路和补给线会很快被美军切断。事实上德军伞兵占领比塞大和突尼斯,仅比盟军早到了一步,晚一点隆美尔的后路就没有了。
因为当时的形势,非洲军无论是从托布鲁克、班加西、的黎波里任何一个港口将部队海运回欧洲,都要冒极大的风险,很难从海上全身而退了。
原帖由 冰天飞叶 于 2008-4-1 22:54 发表


老佛这人城府极深,连当初拉了自己一把的老大哥都给戏弄了

  非洲对于德国来说很重要吗?可以说是不重要,却也又非常重要
  由于海权的差距,北非的荒漠对于德国利益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东西,而对于 ...

海军的雷德尔元帅曾经向希特勒提议:先不要管英国本土和苏联,集中力量敲掉直布罗陀和克里特岛,没有被采纳。如果真这样的话,又不知历史会演变成什么样?
所以也许希特勒不是不该向北非追加投入,而是不该同时在多个方向展开战役级军事行动,同时既要打苏联,又要夺北非,以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与阿拉曼战役的发起和失败基本上在同一时间,从而首尾难顾,两头都想保,结果两头都没保住,输地输人输物资,一输到底。
另外有的观点提出,伊朗是当时美国通向苏联的补给线,夺占埃及后,向伊朗进军,可切掉此条补给线路。这一点不知是否现实?
原帖由 冰天飞叶 于 2008-4-1 22:54 发表


老佛这人城府极深,连当初拉了自己一把的老大哥都给戏弄了

  非洲对于德国来说很重要吗?可以说是不重要,却也又非常重要
  由于海权的差距,北非的荒漠对于德国利益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东西,而对于 ...

另外您提到了高加索的石油,不由地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合兵进攻莫斯科对呢,还是分兵打基辅对。
觉得这又和北非问题有点相似,希特勒过于贪大求全,总是什么都想要,莫斯科和巴库油田最好都一起拿过来,根本不考虑现实的问题。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落不着,还把自己的本钱输光。
  《沙漠战争规律》
在所有战场中,恐怕只有在北非沙漠,可以采取战争最革命的形式:
  由于作战双方都是使用完全机械化的部队,因此在一望无际、毫无障碍的沙漠上,对这些部队的运用可以获得令人梦寐以求的最大可能。只有在这种战场上,机械化和坦克战的原理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甚至可以作更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在这种战场上,双方的主要部队曾经进行过纯粹的坦克战----虽然也偶尔受阻于静态的防御战,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整个北非战役中最主要的作战阶段----它是完全以机动战争原理为基础的。
  就军事方面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因为当我们在波兰和西欧作战时,敌人都是因为在战术上受制于他们的非机械化部队而不能自由发挥,尤其是在退却过程中。当我军突破了马其诺防线后,敌人的步兵就完全被我军机械化部队所迂回和击溃,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唯一的对策就是不断投入预备队来顶住我军的攻击压力,争取时间以撤退步兵。

  对于一个机械化和装甲化程度很高的敌人,非机械化的步兵师只有在占领了早已预备好的防御阵地时才可称得上有价值,一旦这个阵地被迂回或突破,逼迫他们只有撤退时,那么他们多半会成为机械化敌军任意屠杀的对象----这样他们就只有死守阵地,直到弹尽援绝为止。在全面的撤退中,这种步兵会造成许多麻烦, 正如我在上文中所说, 必须使用机械化部队为他们争取时间。在1941至1942年的冬季我们撤出昔兰尼加时,许多步兵单位都成了我们的包袱,如果不是我军坦克部队英勇作战,那么这些步兵就会完全断送在大沙漠里。以前格拉齐亚尼的失败也是这个原因,当时的意大利非洲军团多半是非机械化部队,在机械化的英军追击下,立刻就溃不成军,而他们的装甲部队为了掩护步兵,不得不与优势的英军坦克部队交战,结果也是同归于尽。
  和我们一样,英军也几乎全部是机械化部队,因此,在北非战场上,交战双方所使用的几乎都是机动兵力。对于这种纯粹机械化的战争,已经可以拟定一些有别于其他各种战场的原理,而这种原理在将来也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只要是完全使用机械化部队就能够适用。
  在平坦而易于驾驶的沙漠地形上,如果能够对于一支完全机械化的敌军加以迂回包围,肯定会产生下述两种结果:  
   (A)对于一支完全机械化的部队来说,被包围是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最恶劣的战术情形,因为敌人可以从四面八方向他们射击,即使只是从三个方向被包围,也足以产生一种极其险恶的战术情形;
   (B)由于包围所形成的恶劣的战术情形,敌人将不得不撤出据守的地域。
  不过包围敌军后接着就想把他们一举歼灭,这却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直接目标,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间接的目标,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完全机械化的部队来说,只要他们的编制和实力基本上完整无恙,同时又位于一个合适的地形中,那么通常他们可以非常轻易地突破这个临时组成的包围圈,因为他们是机动性很高的部队,所以其指挥官可以突然集中兵力,选定一个恰当的地点冲杀出去。在沙漠战争中已有许多这样的战例。  
  所以,如果想歼灭包围圈中的敌人,其前提必须是下列三种情形之一:
   (A)因为燃料缺乏,机械化部队丧失了机动能力,或者它必须掩护非机械化部队;  
   (B)指挥不当,或者指挥官已经决定牺牲一部分兵力以挽救其他部队;
   (C)战斗力破碎,已经发生了崩溃和解体的现象。
  除了A、B两项在其它战场也经常发生以外,要想歼灭包围圈里的敌人,先决条件就是首先在野战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涣散其组织力量,我想将所有以消耗敌人抵抗力量为目的的作战都称为“消耗战”。在机械化战争中,物资的消耗和敌军组织的破坏才是一切作战的直接目标。
  在战术上进行消耗战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机动,下列七点特别值得重视:
   (1)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都使自己的兵力能够集中,同时设法使敌军在防御上处于分散状态,以便各个加以击破;
   (2)补给线格外敏感,因为所有的燃料和弹药,包括一切战斗所需的物资都必须经由补给线送达前线,因此,一方面应尽可能地保卫自己的补给线,另一方面更应该竭力扰乱敌方的补给线,最好能够切断它们。如果战斗发生在敌方的补给区内,那么敌人必然会停止在其它地域上的战斗而优先救援补给区,因为物资的补给是作战最基本的保障;

   (3)装甲部队是一支机械化集团的核心,而其他的部队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辅助,所以,消耗敌军装甲兵力的任务应该尽可能使用反坦克部队来担当,我方的装甲兵力应该留作决定性打击;
   (4)侦察报告应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指挥官手中,而且他应该立即作出决定并尽快付诸实施,反应速度的快慢就足以决定战役的结果。机械化部队的指挥官在作战时,应该尽可能地接近自己的部队,并且带着通信工具;
   (5)运动的速度以及部队自身组织的团结程度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需要格外重视,一旦发现部队有任何解体的现象,就应该马上加以改组;
   (6)为了获得奇袭的效果,并且使敌人无所适从,对于我军的作战意图必须尽可能保密。为了使敌方指挥官犹豫不决,建议使用一切可能的欺骗手段;
   (7)一旦敌军被彻底击溃,应该全力追击以求扩张战果,这又要求速度至上,应该设法使敌人永远丧失重整兵力的机会,要尽最快的速度组织追击部队和必要的补给体系。

  至于在沙漠战场上的技术和组织方面,最应关注的是这三点:
   (1)坦克,最基本的要求是机动性能、速度和长程火炮----因为火炮的射程越远,我们的手臂也越长,可以先行击倒对手,使他无法还击。装甲的厚度并不能取代火力的缺乏,因为装甲越厚,机动性和速度就会大打折扣,而这两者却是战术运用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2)炮兵,同样要求有较长的射程,而更重要的却是较好的机动性,而且能够携带大量弹药;
   (3)步兵,其用途仅限于占领和防守阵地,主要用来阻止敌人的某种战术行动或者迫使敌人采取某种行动,目标达到后就必须迅速撤走转用于其他方面,因此步兵也必须加以机械化,所携带的装备应能满足占领可以控制战术要冲的防御阵地。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果敢的决定常常获得最大的成功,但这一点必须与所谓“军事性赌博”有所区别。果敢的行动对于成功而言虽然未必有十足把握,不过就算一旦失利,依然可以保留足够兵力来应付未来发生的情况;相反,赌博的结果不是大获全胜就是满盘皆输。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即令是赌博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比方说,假如失败早晚已成定局,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孤注一掷。
  只有在我军兵力处于绝对优势,对于胜利已经具有十分的把握之时,指挥官才可能事先对整个战役的所有步骤都计算清楚,因为这时的问题已不是“工具”,而是“方法”了,但就算是这样,我依然认为不应过于谨慎而在战场上爬行,应该采取大规模的作战方式。  
  当然,对于任何军事问题都不可能有一种理想的答案,一切有利就有弊,我们只是选择似乎有着最多利益的那条路线,并且不计后果,坚决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任何折衷路线都不妥当。
原帖由 讨虏校尉 于 2008-4-1 23:26 发表

海军的雷德尔元帅曾经向希特勒提议:先不要管英国本土和苏联,集中力量敲掉直布罗陀和克里特岛,没有被采纳。如果真这样的话,又不知历史会演变成什么样?
所以也许希特勒不是不该向北非追加投入,而是不该同时在 ...


克里特岛是拿下来了的,但没有解决马尔他,所以隆美尔背后的补济线始终不畅。

元首骨子里恨苏联,欣赏英国,把意大利当小弟看,他的战略目标制定并不完全是战略需要,而是伴随了个人情感喜好。他打赢二战的机会在于美国未参战前废掉英国,但他没有在这方面出全力。东线战场,选择中东其实比选择苏联更有利。当然这咱们都是事后吹牛而已,到时候苏联人先动手也说不定,毕竟斯大林也不放心德国佬。
原帖由 冰天飞叶 于 2008-4-1 18:59 发表


jumin,问个问题
BLOCH MB210这飞机怎么样?

属于典型的过渡产品,习承了二三十年代的法国轰炸机的特点,矩形的机身硕大的机鼻,就是丑陋。
法国空军在 1935 年4,5 月间订购了 130 架 Bloch 210 轰炸机。其中第一架完工的飞机被命名为“凡尔登(VERDUN)”号,于 1935 年 12 月 10 日在安德雷•居尔瓦勒(André Curvale)操纵下顺利升空,并在 4,000 米高度(13,123 英尺)达到了 335 公里/小时(208 英里/小时)的最高时速。该机安装了 870 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Kirs/Kjrs 星型引擎以及“拉蒂埃”型(Ratier)三叶变距螺旋桨,同时还改装了可以向后方收起的主起落架。第二架飞机在 1936 年 4 月交到空军手中,和前者比较起来这架飞机又有了些微的不同,最主要的不同便是加大了外翼段的上反角,而其后所有的量产飞机亦全部按照第二架飞机的标准制造。布洛克 MB.210 BN5 的翼展为 22.8 米(74 英尺 10 英寸),全长达 18.9 米(62 英尺),机高 6.7 米(22 英尺)。该机空重5990公斤(13206磅),满载时则达到了 10,200 公斤(22,487 磅)。动力为两台 910 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10/11 十四缸气冷星型发动机。操作手册上的性能数据如下:在 3,500 米(11,483 英尺)高度的最大时速为 322 公里/小时(200 英里/小时),实用升限 9,900 米(32,480 英尺),航程 1,700 公里(1,056 英里)。
在开战之时,此飞机已经过时,法军已经逐渐将其撤出一线,整个法国空军的一线部队中已经只剩下第七轰炸机群所属驻伊斯特尔(Istres)的 GB I/23 还全部装备着 MB.210,但是捉襟见肘的法军还是将其推上了作战一线,结果可想而知,战果寥寥损失巨大。
原帖由 讨虏校尉 于 2008-4-1 22:42 发表

飓风的两种型号,MKIIC是负责制空的战斗机,您说的是MKIID型战斗轰炸机吗?相比较Ju87-G,的确有较强的空中防卫,对地面装甲目标杀伤力较大,但是印象中该机航程相对较短,装甲也显得有些单薄,易受到地面炮火的毁 ...

是IID,MKII有四种型号abcd,在北非执行反坦克任务的是D
]]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4-2 10:24 发表

属于典型的过渡产品,习承了二三十年代的法国轰炸机的特点,矩形的机身硕大的机鼻,就是丑陋。
法国空军在 1935 年4,5 月间订购了 130 架 Bloch 210 轰炸机。其中第一架完工的飞机被命名为“凡尔登(VERDUN)”号 ...


谢谢jumin
因为是看到
当年罗马尼亚空军曾今使用IAR80与BLOCH210协同作战的报告
并且用IAR80先后与拉沃恰金、飞蛇、野马作战的情况。貌示罗马尼亚的IAR80看起来干得还不赖
    莫斯科和巴库油田不是同时期的战略目标了,
      真正的战略目标失误而是在南方集团军群攻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偏要分出A集团军群进攻高加索山脉地区,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巴库油田,结果分兵乏力,第六集团军被包了饺子,要不是靠着老曼采用了蛙跳战术,靠着503重装甲营等部队的掩护,克莱斯勒的A集团军群也要被一锅端了。
]]
]]
原帖由 冰天飞叶 于 2008-4-2 11:59 发表


谢谢jumin
因为是看到
当年罗马尼亚空军曾今使用IAR80与BLOCH210协同作战的报告
并且用IAR80先后与拉沃恰金、飞蛇、野马作战的情况。貌示罗马尼亚的IAR80看起来干得还不赖

IAR应该说是二战中小国开发的最优秀的一种战斗机,在43年保卫普罗耶什蒂的油厂战斗中给美军的B24以相当沉重的打击,而且美军在对随后的战斗中还使用P38作为战斗轰炸机对普罗耶什蒂的油厂进行打击,结果在轻巧的IAR面前也损失惨重,说明了重型截击机实在不适合扮演这种角色啊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4-3 16:16 发表

IAR应该说是二战中小国开发的最优秀的一种战斗机,在43年保卫普罗耶什蒂的油厂战斗中给美军的B24以相当沉重的打击,而且美军在对随后的战斗中还使用P38作为战斗轰炸机对普罗耶什蒂的油厂进行打击,结果在轻巧的IAR ...


jumin、
那为什么P38面对台南飞行联队的零战却不落下风?至今疑问这种双发重战斗机竟然可以搞定零战
而BF110、英俊战士等却只能充当夜间战斗机
要知道台南飞行联队里面可是拥有西泽广义领军的日军海航的一批超级王牌[:a1:]
原帖由 冰天飞叶 于 2008-4-3 10:32 发表


   元首的问题不单单是战役眼光上轻重不分、在战略态势上更是盲人摸象,树敌过多。在两大苏英两大强国的夹击下,实际上获胜的几率并不怎么大。
   问题的关键实际即不在于德国人从哪条线进攻,也不在于德国人要 ...

德国和苏联之间不可能不发动战争,苏联和德国互为意识形势上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希特勒和斯大林都非常清楚。即便德国不向苏联发动进攻,苏联完成战争准备后也有可能会进攻德国。当然这只是一个可能,而不是必然。但在元首的《我的奋斗》中,早已把苏联和英法都列为最大的敌人,因此,英法和苏联是德国非打不可的对象。
但是战争的进程表明:德国人在空军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还是有大问题,甚至不光空军,可以说德国在对英作战的总体战略上都存在严重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海狮行动的失败。海狮行动的失败,使希特勒当时也的确很难回避两线作战的局面。如果两线作战,势必要冒更大的战争风险,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敦克尔刻遗憾的胜利以及英吉利上空遗憾的失败,实际上使德国输掉了全部的战争。

某种程度,1940!1941年6月之间的德国和英国,与现在的中国和台湾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