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潜艇使用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10:58
浅谈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潜艇使用特点(上)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发表于《舰载武器》2008年第3期,这里是原文。河里卧虎藏龙,望各路大虾不吝指正、探讨。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展,20世纪初,海军序列里出现了作战潜艇。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1小时内,击沉了英军3艘120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震惊了世界。潜艇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进攻武器,但美国海军直到参加一战前还没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久,德国潜艇四面出击,沉重打击了盟军的海上交通线,以击沉1300多万吨商船和192艘军舰的骄人战绩,进一步震动了各国海军界,美国人终于发现了潜艇在侦察、破交和反舰作战中的巨大作用。

虽然如此,二战以前,在马汉的制海权理论的影响下,潜艇在美国海军的战略中并不占重要的位置,而且也同样强调对敌方作战舰艇使用潜艇。在战前美国海军的学术研究中,对于潜艇在破坏海上交通线上的使用几乎是个空白。这可以从马汉的思想中找到答案 。马汉虽然十分强调海上交通线的作用,但他对于潜艇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可能具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马汉的这种思想使得当时的海上强国普便忽视潜艇的威胁,因而在1917年几乎毁了英国。可是,美国海军并未从中吸取多少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潜艇作战的理论和技术基本上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水平。

然而,太平洋战争一开始,美国海军潜艇就成了与日本海军作战的主要兵力。但是由于技术上,战术运用上、指挥上的诸多原因,加上太平洋海区辽阔,潜艇出动后有一半时间要用在航渡上,因此初期作战的效果不大。尽管如此,美国海军潜艇在美军士气尚未恢复,战斗力尚未重新形成的情况下,仍然是美国海军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对日军构成威胁的主要力量。正象尼米兹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我们的舰队遭到损失需要取代和修复时,是潜艇在和敌人进行卓绝的斗争。”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潜艇的使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美国人极其务实,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共有潜艇112艘,其中在太平洋有73艘,在大西洋有39艘。战争期间太平洋舰队补充了181艘。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参战的254艘潜艇中,损失52艘,占总数的20%。美潜艇击沉日驱护舰以上的大中型军舰160余艘,平均损失0.32艘潜艇就可击沉1艘日舰。美潜艇击沉日商船1178艘(5053491吨)。每损失1艘潜艇,而美方可击沉敌船97000吨。

  纵观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运用、整体表现,可以总结如下:

1、        强有力的领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尼米兹出任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他本人就是潜艇出身,有潜艇专家之称,因而对于潜艇的战略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在使用上就能把潜艇集中使用在破坏日本海上交通的行动之中。早在他年轻时担任潜艇艇长职务时,就曾说过:“稳步地发展鱼雷和逐步地改进其尺寸、动力和潜艇的速度,在不久的将来将使潜艇成为一种最进攻武器,这种武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舰队的行动。”

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后,他亲自过问潜艇新技术装备的安装、使用和训练,有时还亲自到码头迎接远航作战胜利归来的潜艇。这不能不说是美潜艇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

1942年6月,查理斯.洛克伍德中将被任命为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此人是V3号潜艇的首任艇长,后来又于1936年负责指挥整个P级潜艇编队。洛克伍德花了很大功夫抵制美国海军中保守势力意图把潜艇部队作为水面舰队辅助作战工具的做法,坚持把潜艇作为独立的作战力量加以运用。洛克伍德上任后对潜艇部队的艇长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并鼓励艇长们在作战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

到1943年,美国海军计划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太平洋舰队基地里的舰队潜艇替代在所罗门群岛作战的数量已显不足的S级艇,洛克伍德的15艘艇中的7艘被调往布里斯班,他将太平洋潜艇司令部改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布里斯班也任命了新的指挥官——吉米.怀夫,同时还下令各艇由司令部统一指挥行动和作战,每艘潜艇的确切位置都必须及时向司令部报告。

另外,在尼米兹的直接过问下,美国潜艇人员劳逸结合比较好,潜艇返航后,艇员下艇休息两周,艇上的修理、保养由别的艇员,这样就保证了潜艇出海后人员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其潜艇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较大的战果。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潜艇艇员的士气。

这一系列举措,使美国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2、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使美国潜艇在技术上飞速进步

战前,美国海军研究后认为:为了与水面舰队协同作战,这种潜艇应拥有21节的航速,这就需要一种具备在太平洋海域作远洋航行的新型潜艇,称之为“舰队型潜艇”。

当时正在建造中的S级和T级潜艇性能并不能满足要求。排水量为854吨的S级艇航程仅5000海里;T级排水量达到了1100吨,但设计上有缺陷。这两种潜艇马力有限、武器装备落后,很快就退出了一线使用。这时,美国海军认真研究了德国海军巡洋潜艇——U 139型潜艇并以此为参考开始进行新型潜艇的设计,新的潜艇排水量将达到1930吨,艇上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以及甲板炮,航程可达13000海里。美国人坚信这种完全超越以往潜艇的全新设计能够满足海军的要求。在对一艘于1919年2月投降的德国潜艇——U 139型中的U 140号潜艇进行为期两年的测试同时,美国海军自己的V级潜艇也于此期间开始了设计建造。1924年,V级首艇下水,潜艇性能较T级有很大提高,但仍有改进空间。在其后的17年里,美国海军又设计建造了5级不同的潜艇。遗憾的是,V级艇的航速无法达到整个水面舰队的水平,为后者提供水下侦察的任务也无法有效遂行。不过此时的美国海军还是坚持认为潜艇的首要任务是配合水面编队的作战,而非针对运输船队的破交战。

   美国海军需要的潜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才出现,这就是“鼓鱼”级。“鼓鱼”级艇拥有作为“舰队型潜艇”具有的更高航速和更大航程,但它作为舰队潜艇本身的战术思想却从未有机会实践。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国人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有效运用自己手中的潜艇,从这时起,美国潜艇开始作为一种进攻性武器出现在太平洋上,自由猎杀出现在视野中的敌水面舰船目标。

众所周知,在二战前和战争期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工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具有现代作战能力的新式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其战术技术性能飞速提高,这就给海军战略和海军作战样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美国海军由于顺应了这种变化,从而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这一切除了归功于美军的战略思想指导得当,战术运用得体以外,还与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良的人员素质有关。早在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初的1942年,美军便在潜艇上装备了SJ水面搜索雷达,并可以与鱼雷数据计算机相连,使得美国艇长可以在夜暗或迷雾中攻击肉眼无法观测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每次出航攻击得手率。后来又进一步加装了SD对空搜索雷达和APR、SPR系列雷达侦察接收机。使得美国艇长不再仅仅依赖了望哨的双筒望远镜来警戒随时可能从云里俯冲下来的日本飞机或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的日军舰艇。因而大大提高了每次出航往返巡逻区途中的安全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APR/SPR系列侦察接收机,它们可以远在日军雷达发现以前便探知日本人的方位,给予艇长以警告,或者是引导艇长们依靠日本舰船辐射的雷达波束追捕毫无知觉的目标,直到进入SJ/SD雷达的工作范围后再短促开机引导潜艇从容占领最佳位置,然后一击即中。狩猎者反而被猎物攻击,这是多少日本被美潜艇击沉舰艇上冤鬼无法想到的死法。他们也许沉入海底前的最后一刻也不明白就是他们信赖的雷达出卖了他们。

由于英国方面在破译密码和追踪德国潜艇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美国人为自己在追踪日本海军动向方面进展不大而深感惭愧。于是美国海军无线电情报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对日本海军战舰的位置的侦察和评估方面开始取得成效。基于获得的一系列正确的情报,美国海军“鮈鱼”号潜艇被部署在日本海军“伊-173”号潜艇可能出现的航线上,伺机发动攻击。

   1942年1月27日,伊-173按预定时间出现在“鮈鱼”号正前方,后者于是迅速将其击沉。伊-173号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被美军击沉的第一艘作战舰艇,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后来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Ultra”情报网络取得的第一个战果。

1942年底的美国潜艇部队迎来了一次不小的改观。一大批新式的“加托”级潜艇进驻珍珠港,而老旧的潜艇则退出作战序列转而执行训练任务,或是执行一些特种任务。到了1943年,随着美国工业动员的完成,美军潜艇力量有了巨大改观,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潜艇的建造速度大大超过损失数量。到1943年11月,尽管开战以来损失了22艘潜艇,但此时的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潜艇总数已达95艘,并且平均每月都有4艘新艇服役。此外,一批年轻有为的艇长开始加入指挥官的行列,这些都极大提高潜艇部队的战斗力。

3、吸取自身和他国的经验教训,研究出适合太平洋战区的“狼群”战术

太平洋战争之初的美国潜艇部署的过于分散,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数量也不足。总共10艘P级潜艇中的7艘和所有16艘“鲑鱼”级潜艇都被调往马尼拉,加入那里的6艘S级艇以增援菲律宾的防御,更多的S级艇则被调往北大西洋海域。到1941年12月1日止,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部仅拥有V4到V9、3艘剩余的P级以及12艘新的“鼓鱼”级艇这21艘潜艇,而其中可以立即使用的只有11艘,其余的多半在整修。

在西太平洋,日军进展十分迅速,美国海军水面编队被迫撤往爪哇,仅派太平洋舰队中的潜艇部队守卫菲律宾。正在码头整修的“海狮”号潜艇被日军飞机的炸弹命中而遭受重创,不久被迫自沉,这是美军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潜艇。在其后的作战中,军方高层的错误决定也在影响着美国潜艇的发挥。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潜艇部队被要求运送补给物资增援菲律宾的柯雷吉多尔岛。很显然潜艇并不适宜执行这种任务,每艘潜艇仅能运送岛上部队一天的给养,而相当数量的作战潜艇被抽调来执行这一任务,效能十分低下。

   战争爆发后,美海军多密集使用潜艇。如中途岛会战中多达19艘,但效果不佳。以后改为单艇在日本海区或日本基地港口附近进行巡航活动才略有战果。

1942年里,美国潜艇总共击沉180艘日本舰船,总吨位725000吨。而同年德国潜艇的战绩则令人乍舌地达到了1160艘盟军船只,总吨位共计6000000吨!由于意识到单艇游猎战术很难奏效,美国潜艇也展开了一些类似德国潜艇“狼群”战术的尝试。

1943年上半年,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曾在拉包尔以北海域发现一支日本护航船队,便下令派遣一支由三组双艇编队组成的艇群前往拦截,以试验潜艇集群作战的可行性。但试验未获成功,该艇群仅击沉四艘日舰。这固然有日本海军提高了反潜能力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美国潜艇间的战术配合尚不成熟和经验不足所致。当时各艇之间没有制订具体的攻击战术,甚至没有相互之间的通讯。

1943年11月,驻布里斯班基地的美军潜艇部队于也进行了一些集群战术的尝试,“加托”号、“刺鲅鱼”号、“拉顿”号以及“鳐鱼”号在拉包尔和帕劳群岛之间伏击了一支护航船队,结果较上次大大令人鼓舞:全部5艘目标船只中有4艘被击沉。

经过摸索,尼米兹吸取了德国狼群战术的优点,结合美军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正确地规定了潜艇的攻击目标和集群战法,改善了通讯指挥。从1943年10月起,美国潜艇开始了集群活动,其集群活动情况的统计如下:

美国潜艇集群活动的艘数次数统计表

艇群中的潜艇数量(艘)        集群活动次数        占潜艇集群活动总次数的百分比
2        25        21.6
3        73        62.9
4        12        10.3
5        4        3.4
7        2        1.8
总计        116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潜艇使用最多的艇群是2~3艘组成,占集群活动次数的84.5%。这点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在潜艇战术技术性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之前,几十艘潜艇在一起实施搜索和攻击行动,无法解决及时识别和避免发生误会的问题。

   美国狼群中诸艇的战法是:尽量先从指挥艇活动的侧翼实施攻击,完成攻击任务的潜艇撤到船队后面重装鱼雷和实施跟踪,并向其他潜艇通报敌船队的方位和航向、航速。艇群攻击活动时除上述适当划分攻击扇面外,还考虑攻击时的深度差。

经过改进和推广美国式的狼群战术,美国潜艇的作战效能由此大为提高。这是因为集群行动的潜艇能够相互支援,既便于分散、对抗敌人的反潜兵力,又便于撕开警戒幕乘隙而入。集中火力从不同方向上对目标实施连续攻击,给敌船队以大量杀伤。

(未完,待续)浅谈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潜艇使用特点(上)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发表于《舰载武器》2008年第3期,这里是原文。河里卧虎藏龙,望各路大虾不吝指正、探讨。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展,20世纪初,海军序列里出现了作战潜艇。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1小时内,击沉了英军3艘120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震惊了世界。潜艇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进攻武器,但美国海军直到参加一战前还没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久,德国潜艇四面出击,沉重打击了盟军的海上交通线,以击沉1300多万吨商船和192艘军舰的骄人战绩,进一步震动了各国海军界,美国人终于发现了潜艇在侦察、破交和反舰作战中的巨大作用。

虽然如此,二战以前,在马汉的制海权理论的影响下,潜艇在美国海军的战略中并不占重要的位置,而且也同样强调对敌方作战舰艇使用潜艇。在战前美国海军的学术研究中,对于潜艇在破坏海上交通线上的使用几乎是个空白。这可以从马汉的思想中找到答案 。马汉虽然十分强调海上交通线的作用,但他对于潜艇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可能具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马汉的这种思想使得当时的海上强国普便忽视潜艇的威胁,因而在1917年几乎毁了英国。可是,美国海军并未从中吸取多少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潜艇作战的理论和技术基本上停留在一战时期的水平。

然而,太平洋战争一开始,美国海军潜艇就成了与日本海军作战的主要兵力。但是由于技术上,战术运用上、指挥上的诸多原因,加上太平洋海区辽阔,潜艇出动后有一半时间要用在航渡上,因此初期作战的效果不大。尽管如此,美国海军潜艇在美军士气尚未恢复,战斗力尚未重新形成的情况下,仍然是美国海军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对日军构成威胁的主要力量。正象尼米兹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我们的舰队遭到损失需要取代和修复时,是潜艇在和敌人进行卓绝的斗争。”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潜艇的使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美国人极其务实,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共有潜艇112艘,其中在太平洋有73艘,在大西洋有39艘。战争期间太平洋舰队补充了181艘。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参战的254艘潜艇中,损失52艘,占总数的20%。美潜艇击沉日驱护舰以上的大中型军舰160余艘,平均损失0.32艘潜艇就可击沉1艘日舰。美潜艇击沉日商船1178艘(5053491吨)。每损失1艘潜艇,而美方可击沉敌船97000吨。

  纵观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运用、整体表现,可以总结如下:

1、        强有力的领导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尼米兹出任美太平洋舰队司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他本人就是潜艇出身,有潜艇专家之称,因而对于潜艇的战略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在使用上就能把潜艇集中使用在破坏日本海上交通的行动之中。早在他年轻时担任潜艇艇长职务时,就曾说过:“稳步地发展鱼雷和逐步地改进其尺寸、动力和潜艇的速度,在不久的将来将使潜艇成为一种最进攻武器,这种武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舰队的行动。”

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后,他亲自过问潜艇新技术装备的安装、使用和训练,有时还亲自到码头迎接远航作战胜利归来的潜艇。这不能不说是美潜艇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

1942年6月,查理斯.洛克伍德中将被任命为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此人是V3号潜艇的首任艇长,后来又于1936年负责指挥整个P级潜艇编队。洛克伍德花了很大功夫抵制美国海军中保守势力意图把潜艇部队作为水面舰队辅助作战工具的做法,坚持把潜艇作为独立的作战力量加以运用。洛克伍德上任后对潜艇部队的艇长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并鼓励艇长们在作战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

到1943年,美国海军计划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太平洋舰队基地里的舰队潜艇替代在所罗门群岛作战的数量已显不足的S级艇,洛克伍德的15艘艇中的7艘被调往布里斯班,他将太平洋潜艇司令部改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布里斯班也任命了新的指挥官——吉米.怀夫,同时还下令各艇由司令部统一指挥行动和作战,每艘潜艇的确切位置都必须及时向司令部报告。

另外,在尼米兹的直接过问下,美国潜艇人员劳逸结合比较好,潜艇返航后,艇员下艇休息两周,艇上的修理、保养由别的艇员,这样就保证了潜艇出海后人员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其潜艇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较大的战果。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潜艇艇员的士气。

这一系列举措,使美国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2、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使美国潜艇在技术上飞速进步

战前,美国海军研究后认为:为了与水面舰队协同作战,这种潜艇应拥有21节的航速,这就需要一种具备在太平洋海域作远洋航行的新型潜艇,称之为“舰队型潜艇”。

当时正在建造中的S级和T级潜艇性能并不能满足要求。排水量为854吨的S级艇航程仅5000海里;T级排水量达到了1100吨,但设计上有缺陷。这两种潜艇马力有限、武器装备落后,很快就退出了一线使用。这时,美国海军认真研究了德国海军巡洋潜艇——U 139型潜艇并以此为参考开始进行新型潜艇的设计,新的潜艇排水量将达到1930吨,艇上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以及甲板炮,航程可达13000海里。美国人坚信这种完全超越以往潜艇的全新设计能够满足海军的要求。在对一艘于1919年2月投降的德国潜艇——U 139型中的U 140号潜艇进行为期两年的测试同时,美国海军自己的V级潜艇也于此期间开始了设计建造。1924年,V级首艇下水,潜艇性能较T级有很大提高,但仍有改进空间。在其后的17年里,美国海军又设计建造了5级不同的潜艇。遗憾的是,V级艇的航速无法达到整个水面舰队的水平,为后者提供水下侦察的任务也无法有效遂行。不过此时的美国海军还是坚持认为潜艇的首要任务是配合水面编队的作战,而非针对运输船队的破交战。

   美国海军需要的潜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才出现,这就是“鼓鱼”级。“鼓鱼”级艇拥有作为“舰队型潜艇”具有的更高航速和更大航程,但它作为舰队潜艇本身的战术思想却从未有机会实践。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国人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有效运用自己手中的潜艇,从这时起,美国潜艇开始作为一种进攻性武器出现在太平洋上,自由猎杀出现在视野中的敌水面舰船目标。

众所周知,在二战前和战争期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工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具有现代作战能力的新式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其战术技术性能飞速提高,这就给海军战略和海军作战样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美国海军由于顺应了这种变化,从而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这一切除了归功于美军的战略思想指导得当,战术运用得体以外,还与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良的人员素质有关。早在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初的1942年,美军便在潜艇上装备了SJ水面搜索雷达,并可以与鱼雷数据计算机相连,使得美国艇长可以在夜暗或迷雾中攻击肉眼无法观测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每次出航攻击得手率。后来又进一步加装了SD对空搜索雷达和APR、SPR系列雷达侦察接收机。使得美国艇长不再仅仅依赖了望哨的双筒望远镜来警戒随时可能从云里俯冲下来的日本飞机或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的日军舰艇。因而大大提高了每次出航往返巡逻区途中的安全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APR/SPR系列侦察接收机,它们可以远在日军雷达发现以前便探知日本人的方位,给予艇长以警告,或者是引导艇长们依靠日本舰船辐射的雷达波束追捕毫无知觉的目标,直到进入SJ/SD雷达的工作范围后再短促开机引导潜艇从容占领最佳位置,然后一击即中。狩猎者反而被猎物攻击,这是多少日本被美潜艇击沉舰艇上冤鬼无法想到的死法。他们也许沉入海底前的最后一刻也不明白就是他们信赖的雷达出卖了他们。

由于英国方面在破译密码和追踪德国潜艇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美国人为自己在追踪日本海军动向方面进展不大而深感惭愧。于是美国海军无线电情报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对日本海军战舰的位置的侦察和评估方面开始取得成效。基于获得的一系列正确的情报,美国海军“鮈鱼”号潜艇被部署在日本海军“伊-173”号潜艇可能出现的航线上,伺机发动攻击。

   1942年1月27日,伊-173按预定时间出现在“鮈鱼”号正前方,后者于是迅速将其击沉。伊-173号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被美军击沉的第一艘作战舰艇,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后来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Ultra”情报网络取得的第一个战果。

1942年底的美国潜艇部队迎来了一次不小的改观。一大批新式的“加托”级潜艇进驻珍珠港,而老旧的潜艇则退出作战序列转而执行训练任务,或是执行一些特种任务。到了1943年,随着美国工业动员的完成,美军潜艇力量有了巨大改观,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潜艇的建造速度大大超过损失数量。到1943年11月,尽管开战以来损失了22艘潜艇,但此时的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潜艇总数已达95艘,并且平均每月都有4艘新艇服役。此外,一批年轻有为的艇长开始加入指挥官的行列,这些都极大提高潜艇部队的战斗力。

3、吸取自身和他国的经验教训,研究出适合太平洋战区的“狼群”战术

太平洋战争之初的美国潜艇部署的过于分散,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数量也不足。总共10艘P级潜艇中的7艘和所有16艘“鲑鱼”级潜艇都被调往马尼拉,加入那里的6艘S级艇以增援菲律宾的防御,更多的S级艇则被调往北大西洋海域。到1941年12月1日止,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部仅拥有V4到V9、3艘剩余的P级以及12艘新的“鼓鱼”级艇这21艘潜艇,而其中可以立即使用的只有11艘,其余的多半在整修。

在西太平洋,日军进展十分迅速,美国海军水面编队被迫撤往爪哇,仅派太平洋舰队中的潜艇部队守卫菲律宾。正在码头整修的“海狮”号潜艇被日军飞机的炸弹命中而遭受重创,不久被迫自沉,这是美军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潜艇。在其后的作战中,军方高层的错误决定也在影响着美国潜艇的发挥。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潜艇部队被要求运送补给物资增援菲律宾的柯雷吉多尔岛。很显然潜艇并不适宜执行这种任务,每艘潜艇仅能运送岛上部队一天的给养,而相当数量的作战潜艇被抽调来执行这一任务,效能十分低下。

   战争爆发后,美海军多密集使用潜艇。如中途岛会战中多达19艘,但效果不佳。以后改为单艇在日本海区或日本基地港口附近进行巡航活动才略有战果。

1942年里,美国潜艇总共击沉180艘日本舰船,总吨位725000吨。而同年德国潜艇的战绩则令人乍舌地达到了1160艘盟军船只,总吨位共计6000000吨!由于意识到单艇游猎战术很难奏效,美国潜艇也展开了一些类似德国潜艇“狼群”战术的尝试。

1943年上半年,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曾在拉包尔以北海域发现一支日本护航船队,便下令派遣一支由三组双艇编队组成的艇群前往拦截,以试验潜艇集群作战的可行性。但试验未获成功,该艇群仅击沉四艘日舰。这固然有日本海军提高了反潜能力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美国潜艇间的战术配合尚不成熟和经验不足所致。当时各艇之间没有制订具体的攻击战术,甚至没有相互之间的通讯。

1943年11月,驻布里斯班基地的美军潜艇部队于也进行了一些集群战术的尝试,“加托”号、“刺鲅鱼”号、“拉顿”号以及“鳐鱼”号在拉包尔和帕劳群岛之间伏击了一支护航船队,结果较上次大大令人鼓舞:全部5艘目标船只中有4艘被击沉。

经过摸索,尼米兹吸取了德国狼群战术的优点,结合美军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正确地规定了潜艇的攻击目标和集群战法,改善了通讯指挥。从1943年10月起,美国潜艇开始了集群活动,其集群活动情况的统计如下:

美国潜艇集群活动的艘数次数统计表

艇群中的潜艇数量(艘)        集群活动次数        占潜艇集群活动总次数的百分比
2        25        21.6
3        73        62.9
4        12        10.3
5        4        3.4
7        2        1.8
总计        116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潜艇使用最多的艇群是2~3艘组成,占集群活动次数的84.5%。这点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在潜艇战术技术性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之前,几十艘潜艇在一起实施搜索和攻击行动,无法解决及时识别和避免发生误会的问题。

   美国狼群中诸艇的战法是:尽量先从指挥艇活动的侧翼实施攻击,完成攻击任务的潜艇撤到船队后面重装鱼雷和实施跟踪,并向其他潜艇通报敌船队的方位和航向、航速。艇群攻击活动时除上述适当划分攻击扇面外,还考虑攻击时的深度差。

经过改进和推广美国式的狼群战术,美国潜艇的作战效能由此大为提高。这是因为集群行动的潜艇能够相互支援,既便于分散、对抗敌人的反潜兵力,又便于撕开警戒幕乘隙而入。集中火力从不同方向上对目标实施连续攻击,给敌船队以大量杀伤。

(未完,待续)
浅谈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潜艇使用特点(中)
(续上)

4、鱼雷质量不高,导致错失许多战果,延缓了战争进程

美军在战争中使用的是mk10、mk13、mk14、mk18等型鱼雷,以其中的mk14型使用最为广泛。其质量在战争前期差得实在无话可说。这种鱼雷安装有MK 6磁感应引信以确保鱼雷在经过目标龙骨下方时起爆,其威力足以摧毁除重型目标以外的所有水面舰只。MK 6引信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研制成功,当时被视为高度机密。为了防止机密外泄,连海军作战部队都没有安排这种鱼雷的操作训练和射击试验。

1939年到1940年间,英国和德国几乎同时发现磁性引信工作可靠性较低而相继停止了使用,但美国人未予以足够重视。不久,美国海军“重牙鲷”号潜艇在首次战斗巡航中发射了首发鱼雷,但鱼雷过早起爆。

1941年12月里,太平洋舰队的22艘美国潜艇向28个目标共发射了70枚鱼雷,仅有一枚命中,取得的战果仅有S38号潜艇击沉的一艘5000吨的商船。

1943年4月8日,约翰.斯科特指挥的“金枪鱼”号潜艇设法潜入到三艘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编队中央区域。由于对MK 6磁引信的不信任,艇长斯科特将鱼雷深度设定到了较浅的水深位置上,并依次向目标发射了10枚鱼雷。令他惊异的是,其中6枚鱼雷过早地起爆。其余4枚鱼雷中又有3枚错失目标,仅1枚鱼雷命中。这次攻击所取得的战果仅仅是击伤“大鹰”号航空母舰,同行的“飞鹰”号和“隼鹰”号航空母舰均毫发无伤。在对这次失败的攻击的分析中,海军方面并不认为是MK 6引信的过错,而可能只是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况且以冷血无情和战功卓著而闻名的艇长默顿对鱼雷也并无不满,“石乔鱼”号在最近的一次战斗巡逻中击沉了9艘日舰,总吨位共计20000吨。

   但默顿不久也遇到了麻烦。“石乔鱼”号在前往千叶群岛的第五次战斗巡逻任务中击沉了3艘日本船只,但同时也有更多的目标因为鱼雷的故障而侥幸逃脱。返航后,默顿向洛克伍德详细汇报了他对MK 6磁引信的担忧。在此之前也有几位艇长提到同样的问题,但这次终于被美军的王牌艇长提出来,可见其严重性。此时洛克伍德的忍耐也到了极限,1943年6月24日,洛克伍德下令禁止使用MK 6磁引信,改用触发引信。美国潜艇的鱼雷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然而,美军鱼雷上的触发引信是否就那么可靠呢? “重牙鲷”号潜艇在首次战斗巡航中发现磁感应引信鱼雷早爆的问题后,艇长泰雷尔.雅各布随即拆掉了艇上所有其余鱼雷上的磁感应引信改装备用的触发引信,并调整了定深装置。然而在接下来的4次攻击中,“重牙鲷”号共发射14枚鱼雷,无一起爆。雅各布认为原因可能是MK 14型鱼雷的定深装置或触发引信故障。当潜艇返回爪哇时,马尼拉已经失陷,雅各布本人因为拆除引信的行为遭到海军内方面的批评,他提出的对现役鱼雷进行系统试验的提议也被搁置。

1943年7月24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由丹.达斯皮特指挥的“黑鱼”号潜艇发现了捕鲸船改装的19000吨级 “东南丸”号油轮。达斯皮特下令齐射艇首4枚鱼雷,其中2枚命中。达斯皮特在潜望镜中观测到了鱼雷击中目标产生的巨大水柱,但目标并没有停止航行。于是潜艇再次发射了2枚鱼雷并且全部命中,这次目标开始冒出浓烟并且放慢了航速,但却迟迟没有下沉。由于急于击沉这一巨型目标,达斯皮特在接下来的21分钟内向“东南丸”号相继发射了9枚鱼雷,全部命中目标,但却没有听到爆炸的声音。“东南丸”号总共被13枚鱼雷命中,但毫无损伤。达斯皮特保留了最后一枚鱼雷返航,并向洛克伍德汇报了这次事件的经过。在仔细检查这枚鱼雷后,洛克伍德命令一艘新服役的潜艇在近海进行了艇上鱼雷的试射,果然又出现了哑弹。经过检查,发现鱼雷的引信在撞针撞击引信帽之前就已经变形。达斯皮特看到的水柱是鱼雷上空气瓶破裂时产生的,实际上13枚鱼雷中仅有一枚真正起爆。在其后的陆地试验中发现,如果鱼雷击中目标的入射角为90°时,引信几乎百分之百失效。随着鱼雷入射角度的增大,鱼雷起爆的概率也随之增大。至此,鱼雷问题的原因终于被找到,海军方面开始着手改进自己的鱼雷,潜艇部队也开始进入收获的时节。

不过此时,战争进程都过去一半了。如果战前美军就能找到并解决鱼雷引信的技术问题,那战争进程必将改观。

4、广泛开展破交活动

美国海军潜艇在破坏日本海上交通线中的作用,是随着整个太平洋战争进程的发展和美军对潜艇作战理论以及技术装备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体现出来的。

战争初期,潜艇成为与日本海军作战的主力这是美国海军所没有想到的。当时,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有56艘潜艇。这些潜艇虽然吨位较大(1500吨),续航力强(可达10000海里),但在航率却不高,平均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潜艇在航。而且潜艇使用的鱼雷质量不高。战争初期,美国海军潜艇主要用于袭击日本海上运输线,支援美军岛屿岸上防御作战以及执行援救等任务。截止1942年年底,美国潜艇已经击沉各种日本船只134艘。

随着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防御阶段的结束,美国海军各种兵力后患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太平洋战争。美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对美军有利的变化。从这时起,美国海军潜艇已越来越专注于破坏日本海上交通线的行动。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维持经济和军事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原料供应主要来源于对占领区和殖民地的掠夺。这一特点决定了海上交通线对于日本的重要性。其经济和军事潜力完全依赖于海上交通线。正因为这种依赖决定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生死存亡,所以美军潜艇对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破坏更具战略意义,对日本的打击也就越大。

美国人在潜艇使用上几乎和德国人一样。除了舰队必须用的警备、侦察用外几乎全部用来袭击商船。由于数量少鱼雷质量差战术不合理,战争初期几乎未对日本海运线形成威胁。但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是潜艇出身,深刻理解潜艇部队的正确战略和战术,坚决支持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中将实施打击商船的方针,不断研究日本海运线的规律,不断改进潜艇战法。如同一条钢铁锁链死死勒住了日本人的脖子,对完全依靠海运的日本经济来说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1943年7月,洛克伍德认为太平洋舰队的潜艇进入以前的“危险水域”(即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狭长海域)作战的时机已到,于是首次派出“大鲹鱼”号、“长尾鲛”号和“蝎子鱼”号前往这一海域作战,但战绩不佳,仅击沉2艘小型货船。8月里,三艘潜艇协同“石乔鱼”号再次出击,仅“长尾鲛”号击沉了3艘小型船只,“石乔鱼”号空手而归。心有不甘的默顿于9月再次出航,这次终于有所斩获——“石乔鱼”号击沉了4艘日本船只。
   
在整个1943年里,美国潜艇共击沉291艘运输船,总吨位超过1500000吨,使得日本的物资进口减少了15%。美国军方对潜艇部队的看法较以前也有很大转变,美军潜艇开始在吕宋海峡附近水域作定期战斗巡逻,并且重点打击通往日本本土或岛屿的油轮,战绩也不断飙升,潜艇部队官兵的士气也为接踵而至的胜利而受到鼓舞。

   到了1944年中期,由于美军海空力量的沉重打击,日本船只的损失已经达到了平均每月50艘的程度,全年被美国潜艇击沉529艘运输船。物资进口数量已经远远低于维持战争需要的最低水平,但日军的抵抗仍在继续。

由于日本各种船只的损失急剧增加,国内又没有办法及时补充,进而影响到日本从海外进口的能力。1941年,日本的总输入量为4700万吨,到了1944年就只有1000万吨,1945年更跌为600万吨。1944年,日本主要原料输入量与1941年相比,除了锡和大豆以外,其它商品的输入量都大幅度地下降。其中煤减少了59%,铁矿石减少了64%,棉花比1943年减少了74%。1944年,日本本土的大米进口量从1942年的260万吨降到180万吨。1945年,输入的铝土矿由1943年的90万吨降到1.5万吨。原料输入的锐减,立即影响到工农业生产。1944年同1941年相比,工业总指数(以1935为100)从169.1下降到86.1,农业指数(以1933-1935年为100)从1940年的169.9下降到1944年的82.4。生产武器装备的兵工厂因缺少钢铁和铝而无法正常开工,日本陷入了深刻的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

由于在浅海海域作战的危险性,自1943年10月以来美国潜艇一直未敢进入日本海。1945年1月,美国海军“石首鱼”号潜艇潜入日本海,击沉一艘货轮并击伤令一艘。艇长基恩.福拉奇因此荣获战斗荣誉勋章。6月,借助新服役的雷达设备,一支由9艘潜艇组成的美国潜艇群再次进入日本海,共击沉23艘船只,此外还包括日本海军“伊-122”号潜艇,总吨位共计55000吨,自身仅损失一艘。此后又有一支由7艘潜艇组成的艇群进入日本海巡逻,其中有一艘潜艇甚至突破了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设置的雷区。

1945年上半年,美军潜艇的战绩开始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大型目标的减少造成的,潜艇的攻击目标越来越多的是中国沿海和日本海附近的较小的运输船只。从1945年开始,美军潜艇使用的重点从破交转移到配合战略航空兵对日本本土实行全面封锁的任务上来,其主要任务是深入日军内海,进一步破坏日本内海航行,切断日本本土同亚洲大陆的联系,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派遣潜艇突破水雷封锁线溜到日本内海活动,实施代号为“骗子战役”的破袭战,将整个海上绞杀战推上了顶峰!继续对日军的海上运输进行破坏。

   1945年初,由于美军潜艇的作战实际上已经中断了出入东京、横滨和名古屋等日本东岸大型港口的水上交通,日本航运只能通过下关海峡和丰后水道出入濑户内海。因此,美军决定由驻提尼安岛的第21轰炸机指挥部的B29型远程战略轰炸机编队实施对日本内线布雷战役,即“饥饿战役”。为配合美军战略航空兵的行动。美军决定派出潜艇深入日本海进行巡逻和破坏日本内海交通线。1945年5月27日至6月24日,9艘美军潜艇突破了日本在朝鲜海峡的雷区进入日本海。在15天时间里,美国潜艇击沉日本运输船27艘,日本潜艇1艘。美军仅损失了1艘潜艇。据统计,1945年,美军潜艇共击沉205艘日本运输船。

美军潜艇深入日本内海作战,打破了日本军方吹嘘的日本内海“绝对安全”的神话,使日本仅有的内海航运受到了限制。加上B29型远程轰炸机在日本的下关海峡、濑户内海、本州沿海各港口以及朝鲜釜山等地的大规模布雷封锁。使日本原料和食品的进口量急剧下降,最后下降到10%,全国22个造船厂除3个外,其余的被迫关闭,日本国内有850万城市人口逃往农村,整个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因而无力实施决战。日本的整个战争机器最终被彻底摧毁了。

(未完待续)
浅谈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潜艇使用特点(下)
(续中)

5、重点攻击油船,从战略上限制日军的作战行动

众所周知,在现代化战争中,石油是战争的血液,而日本又是一个极度贫油的国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的产油区,力争在重要的战略资源上自给自足,以维持日本帝国战争机器的运转。由于东南亚当地工业设施不足,日本不得不将原油从东南亚运回本土加工,再由本土将成品油转运到各地。油船就成了日军战争机器中最脆弱的一环。由于日本海军不重视反潜作战,无论是运输船队还是战斗舰艇编队,其反潜能力都很弱。所以,油船就成了美国潜艇眼中的高价值、低风险目标。

为了给日本战时经济以沉重打击。1944年开始,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潜艇部队发动了一场全力袭击日本油轮的潜艇战。日本油轮的任务是从波罗洲或东印度群岛把原油运到日本本土,然后再将成品油运到太平洋各基地去。在这漫长的交通线上,美军潜艇由3~4艘编成一个艇群,游弋在日本油轮必经的海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油轮纷纷被击沉,在这一时期内,美军潜艇的战线达到了高峰。仅1944年10月,太平洋舰队执行巡逻任务的潜艇达68艘,击沉32万吨日本船只,日本油轮的三分之一被击沉。这是在战争中每月击沉的最高数字。由于缺少大型油船,日本最后不得不把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用来运油,到战争末期竟然被迫用潜艇运油。

1944年9月到1945年1月间,日本本土由荷属东印度得到的海上燃油补给量也由700000吨锐减到了200000吨。

由于燃料的严重短缺,日本海军不得不严格限制其海军航空兵的飞行训练活动,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马里亚纳火鸡大屠杀”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

由于美军潜艇对日本油轮的打击力度逐渐加大。日本海军不得不将主力舰队的基地改在距离婆罗洲油田较近的林加群岛和塔威塔威岛,还被迫采取了直接使用婆罗洲油田未精练的原油而不是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的成品油为船只进行油料补给。这里出产的原油采自浅层地表,较通用的海军专用油料含更多的易挥发易爆炸成分,装载这种燃油的船只被击中后更容易产生爆炸,往往一枚鱼雷就可以导致一艘大型船只的沉没,“大凤”号的沉没和菲律宾海战的结果都是很好的例子。

从战略上看,日本主力舰队被迫留驻产油区附近,从而失去了机动性和灵活性,很难在需要时迅速集中兵力对付美军的进攻。如在莱特湾海战中,日本海军各舰队集结到莱特湾海面用时近一个星期。而这一变化反而更有利于美军潜艇展开阻截行动。

由于日本的海上运输遭到美国潜艇的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不但对被盟军包围的岛屿的供应和增援很困难,而且从岛上撤退守军也越来越困难。到战争后期的几次登陆作战中(硫磺岛和冲绳岛作战),守岛日军孤立无援,陷入不得不以全体守军甚至连岛上居民也一起“玉碎”的境地。

从1943年末到1944年底,美军以极大的优势和凌厉的攻势迫使日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从第一道防线退守到“绝对国防圈”,不久又退缩到本土周围。在这一系列的巨大胜利中,美国海军潜艇在战略上还起到了日本海军作战能力的作用。

6、在有利的情形下积极攻击日本舰艇

在战前,日本妄图依靠其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强大海军,并通过战争初期对美太平洋舰队的突然袭击,通过几次海上主力舰队决战来决定战局。他们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英反潜护的经验中得到应有的启示,对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都估计不足,相反,把海上船队护航尤其是反潜护航放在最次要的地们。因此日本无论是运输船队还是战斗舰艇编队,其反潜能力都很弱。

驱逐舰是潜艇的劲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海战中,美国潜艇对日本驱逐舰彼此猎杀。有趣的是,在战争初期,由于潜艇本身性能的限制,加上开始美军鱼雷总是打不响,没有哪个艇长愿意拿全艇人员生命开玩笑,所以开始是以规避为主,很少主动发起攻击。

美国潜艇的艇长们在首次与敌舰接触时多半过于谨慎,这可能是来自攻击敌水面编队的危险性被过分夸大的原因。由于一旦被击中就意味着灭顶之灾,美国艇长们总是在足够安全的水下深度和足够远的距离上用水声探测器寻找目标,这种攻击往往很难奏效。美国潜艇前几次与敌舰遭遇均来自100英尺深度以下的声纳接触,艇长们没人愿意打破长久以来的作战定势而上浮到潜望镜深度或浮出水面展开攻击。这样,部署在珍珠港的11艘美国潜艇的首次战斗巡航仅取得击沉4艘敌舰的战果。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被认为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其间12艘美国潜艇被部署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其中4艘曾与敌舰遭遇。“缸鱼”号甚至进入到日军海军编队的中心区域并上浮到潜望镜深度,潜艇齐射了全部4枚艇首鱼雷,其中1枚未能出管,2枚从目标下方经过,第4枚击中目标但未能起爆。尽管日军在中途岛遭到溃败,但在阿留申群岛的佯攻却取得了成功,日军相继攻占了吉斯卡岛和阿图岛。在这一地区作战的美国潜艇是10艘S级艇,各艇均未能发现日本舰队,却损失了S27号——该艇由于恶劣的天气不慎触礁搁浅。7艘舰队潜艇于是被立即派往阿留申群岛海域增援,其中霍华德.吉尔默指挥的“鲈鱼”号潜艇击沉了一艘驱逐舰并击伤另外两艘,“棱尾螺”号也击沉一艘驱逐舰。

   美国潜艇当时最大的战绩是S44号艇在1942年8月10日的卡温附近海域击沉日本海军 “加古”号重巡洋舰。

   1942年7月到9月间,11艘美国潜艇被派往位于特鲁克群岛的日本海军基地附近海域巡逻,其间发现大量攻击目标,但仅取得击沉8艘的战绩,而每一艘潜艇均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深弹或炸弹攻击。只有“蓝鳕鱼”号取得了击沉12000吨的日本海军“巴西丸”号航空母舰的突出战绩。

1943年底,美军“旗鱼”号潜艇发射鱼雷将“冲鹰”号击沉,这也是大战中被美国潜艇击沉的第一艘日本航空母舰。全年总计击毁了21艘日本军舰。

从1944年春起,随着鱼雷武器的改进,加之日本舰船编队警戒兵力的不足,美潜艇开始积极地对日本驱逐舰进行攻击。头两个季度就击沉了日本驱逐舰12艘,其中美国“哈德”号潜艇的一次战斗航行就获得了巨大的战果。

1944年上半年,美军已在太平洋战争中完全占据上风,菲律宾海大海战和马里亚纳海战将日本海军舰队损耗殆尽,尤其是海军航空兵力量损失惨重。日本海军仅有的5艘重型航空母舰中的3艘在战斗中被击沉,而其中两艘是美军潜艇所为,分别是科斯勒指挥的“鲹鱼”号击沉的“翔鹤”号以及布兰查指挥的“大青花鱼”号击沉的“大凤”号。

1944年10月23日晨,美国海军“鲮鱼”号、“镖鲈”号和“真鲷”号潜艇在巴拉望岛附近海域击沉两艘重巡洋舰并击伤另外两艘。两天后,美军潜艇再次击沉一艘轻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日本海军的水面舰队也不断遭到美军潜艇的沉重打击。11月,日本海军“金刚”号战列舰被美军潜艇击沉。一周后,刚刚服役并进行处女航的日本海军“信浓”号航空母舰被美军“射手鱼”号潜艇击沉。1944年全年,美军潜艇共击沉104艘日本军舰,其中包括击沉7艘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击伤一艘。

在1945年的头7个月中,仍继续进行以残存的日本舰艇为目标的作战。共击沉大大小小56艘作战舰艇。

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潜艇共击沉、击伤驱护舰以上的大中型水面军舰160艘,日本潜艇23艘。为最终消灭日本海军做出了突出贡献。

7、执行其他特殊任务

除了派出大量潜艇实施破交活动外,美国潜艇还广泛参加了登陆战役,每次登陆战役中展开的潜艇数量最少9~10艘,最多可达37艘(夺取硫磺岛战役)。

1942年,与此同时,为了缓解所罗门群岛的压力,两艘吨位较大的老式潜艇——“舡鱼”号和“鹦鹉螺”号搭载一支海军陆战突击队员前往梅金群岛作战,攻击取得了成功,第2海军陆战突击营的200余名队员摧毁了一个日本水上飞机基地,同时还击毙了岛上70名守卫日军。但此举并未真正缓解所罗门群岛方面的压力,倒是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一年之后,塔拉瓦和梅金群岛相继被日军攻占。

   梅金群岛登陆作战成功后,“舡鱼”号、“鹦鹉螺”号和“独角鲸”号又进行了一次尝试,目标是阿图岛。作战行动于1943年5月11日展开。

  1943年底美国潜艇还开始承担一项新的重要任务,这就是打捞营救落水的美国海军飞行员。到大战结束前,共有86艘潜艇执行过营救任务,共救起380名海军飞行员。

“刺尾鱼”号潜艇在1944年4月里进行的第2次战斗巡逻任务中在特鲁克岛附近海域救起22名美国海军飞行员

美国海军潜艇除了大力破坏日军的海上运输外,还出色地完成了侦察、巡逻、援救落水飞行员及协同水面舰艇攻击日本海军战斗舰艇的任务。有时还参加袭击岸上目标、运输物资和人员、以及各种侦察活动。


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的航母编队和战略轰炸机部队表现非常抢眼,以至于多数人认为美军潜艇部队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和辅助性的。其实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岛屿国家——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其关键的海上运输线就处于威胁之下。可以说,日本伴随着源源不断的掠夺和进口战略物资而推动战争,而又随着一艘艘满载战略物资的船只被送进海底而输掉了战争。真正摧垮日本人战斗意志的并不是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越岛作战以及对日本城市的战略轰炸甚至原子弹的使用,而是日本战争资源的彻底枯竭。综观整个太平洋战争,美军潜艇部队用占太平洋舰队总兵力不到1.6%的兵力击沉了整个战争期间击沉吨位总数60%左右的日本商船,牵制了40%的日军水面舰艇力量,自己损失远远小于日本人。同时,美军潜艇也使日本海军舰艇遭到重大损失,总共约占被击沉舰艇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一战果无论是对日本经济还是对日军海上作战实力都是致命的、战略性的打击。

若不是受到持续不断的技术和战术问题困扰,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潜艇战绩将会更高。如果说在这场海上交通线之战中日本人遭到完败的话,胜者无疑是美国潜艇。

(全文终)

参考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
《美国海军史》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海战史》
《外国军事学术》
《1939~1945年潜艇作战史》
《大东亚补给战》

                                                   2007年12月17日
]]
只有“蓝鳕鱼”号取得了击沉12000吨的日本海军“巴西丸”号航空母舰的突出战绩。
--有这条航母吗?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3-5 10:38 发表
只有“蓝鳕鱼”号取得了击沉12000吨的日本海军“巴西丸”号航空母舰的突出战绩。
--有这条航母吗?


用邮船改装的轻型航母
我觉得运气最好的还是击沉“信浓”号航母的那帮仁兄。
新浓神勇,出厂就沉:D
还有大凤~~~~~同样是倒霉蛋
日军不重视反潜的恶果!
当时日军舰艇上普遍装备了93式声纳了。
忘情:
  本帖很好,我给你一个好的排版方法:每个段落之前空两个全角空格,这样看起来更加舒服。
原帖由 akvsm16 于 2008-3-5 19:06 发表
还有大凤~~~~~同样是倒霉蛋

“大凤”好歹还算是在战斗中阵亡的,“信浓”连一架飞机都没放出过,白白被称为航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