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工出口危机重重 皆因科研队伍老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45:30
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19日在军工出口监控委员会总结会上说,俄罗斯2007年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他表示,尽管军工企业产品出口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有必要全力克服官僚作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多个军工领域加大研发生产力度,达到和西方企业可以平等竞争的水平,这些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激光技术、结构材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等。

军工出口能力遭质疑 事出有因

  俄新网报道,近来俄罗斯军事工业出口能力屡遭非议,媒体对军工产品质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多有质疑。2月19日,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签署协议,俄方同意回收此前卖给阿尔及利亚的15架米格-29SMT战斗机。阿尔及利亚在接货后不久即提出退货,是缘于战机质量问题:阿尔及利亚声称这批米格-29的机身等部件是二手货。退货风潮引发了俄罗斯媒体和社会舆论对本国军事工业出口能力的广泛讨论。

  俄罗斯的《独立报》在26日对此事做出了详细报道。该报说,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米格战斗机的合同是当年普京总统出访该国时签订的,合同值70亿美元。在俄阿两国签订这笔合同的同时,法国也非常希望能够向阿尔及利亚出口“阵风”战斗机,但最终阿尔及利亚选择了米格-29,主要是由于俄方开出了极为诱人的条件:首先,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的米格-29和“阵风”极为相近,而价格远远低于“阵风”;其次,如果阿尔及利亚和俄方签订合同,则它欠下前苏联(俄罗斯是苏联在法律上的继承国)的债务可以借机重组;此外,俄罗斯还承诺,此前阿尔及利亚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购买的36架陈旧的米格战斗机折旧作价,在估价后可以在新合同中用旧货抵新账。在这个条件下,阿尔及利亚当然乐于签订定购米格战斗机的合同。但是双方大概没能料到,整个合同的执行最后竟然以这个结局而夭折。

  22日再次传来一个坏消息:挪威Odfjell ASA公司宣布,因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厂严重拖延订单交付期限,造成违约,该公司终止此前与北方机械制造厂签订的12艘油轮的合同,同时开始因北方机械制造厂拖延交付日期造成的损失索赔。俄方对此表示不同意,申明延期是由于挪威方面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耽误了工期。看来一场旷日持久的商业纠纷官司在所难免。无论如何,俄罗斯军工企业的出口能力目前因这两起风波而雪上加霜。

  《独立报》认为,这两件事不是孤例。众所周知,俄罗斯和印度在“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的交工日期和工程造价方面的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双方2004年签订合同,印方支付7.5亿美元,俄方负责将航母建造完毕并完成现代化设备更新。至今7.5亿美元已经花完,俄方宣布原来合同中规定的工程造价至少被人为地压低了70%,要求印方额外支付费用,此外交工日期应从2011年推迟至2013年。印方对此显然没有同意并表示不满。

  与“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命运相仿的还有印度基洛级“辛都维扎”号柴电潜艇的改装合同。据《印度时报》1月18日报道,印度宣布拒绝接收改装完毕的潜艇,原因是改装后的潜艇不符合印方要求。该报还透露,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造船厂为印度生产的三艘护航舰、在印度生产1000辆T-90S坦克所需技术资料的转交均未能按照合同期限的规定如期执行。

  俄罗斯和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是传统的合作伙伴,双方在成功开展一系列合作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独立报》举例说,中国在2005年就和俄罗斯签订了定购38架伊尔-76和伊尔-78运输机的合同,也是由于各种原因,俄方迟迟未能交货,最终连负责生产这些飞机的厂家也由塔什干飞机制造厂改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的“Aviastar-SP”公司。

军工研发生产两危机 有目共睹

  俄罗斯军事工业企业出口能力下降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副手弗拉季斯拉夫·普季林不久前在军事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言说,虽然军工企业在最近几个月的产量上升了14%,但是有个别军工企业无力完成国防部的订单。此外,虽然俄罗斯近几年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财政支持,但国家财政拨款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俄罗斯咨询公司“FinExpertiza”总经理阿格万·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军工企业出口能力的下降源于苏联解体前后的90年代,当时很多军工企业失去了国家财政支持,陷入沉重的危机之中。为了生存,这些军工企业为了接到订单,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而如何完成订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为了拉到客户,这些军工企业主要是依靠产品的低价。如果西方的军事工业企业把所有的商业风险都计算到合同成本中,比如通货膨胀率、能源价格上涨、物流费用、国际市场上金属和其它原料价格的波动等等,那么俄罗斯军工企业在成本核算时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造成最后因价格和合同条款引发争议。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的所谓军工产品廉价也是相对的。因为苏联时代一直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今日的军工行业生产力低下,高耗低效,最终产品的实际价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

  俄新社特约评论员尼基塔·彼得罗夫撰文说,科研队伍的老化成为困扰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一个难题。很多设计局、科研单位的工程设计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退休年龄,高校毕业生因为军工企业的低工资、没有发展前景而不愿到此就业,更多的中青年人才纷纷流向能源和金融部门:首先这些部门的待遇优厚,工资、奖金远远高于军工企业,其次在这些部门很容易做出业绩得到提升,而在军工企业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金融和能源行业2至3年就可以达到的层次。教育领域中中等技术的断层也导致了军工企业中中等技术人才的缺乏,技校核各类中专不断开设法律和经济专业,与此同时焊工、车工、钳工等技术工种基本难以为继。

  《独立报》也认为,俄罗斯军工企业的生产设备普遍老化,生产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很低,很多企业里最基本的生产设备,包括车床等早已达到了报废年限,现在车床普遍的使用年龄超过30年。加之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在90年代流失,前苏联原有的科研联系和集体研发因苏联解体而中断。更重要的是,很多军工企业缺乏专业和称职的经济管理人员,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有这些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就成为俄罗斯军事工业深陷困境的基本原因。现在已经可以断言,2005年国家审定的2006至2015年国防订单无法如期完成,这已经是军工企业第三次无力如期完成国防订单。据普季林透露,目前俄罗斯军工企业中有25%接近破产边缘。

  俄罗斯《新闻报》(《Vedomosti》)发表评论说,俄罗斯目前的军工出口和能源出口的形势很相像,这两个行业同为支柱产业,但是区别于能源产品,军工产品需要动手来做。不仅出口订单在完成日期上打折扣,就连国防部用于装备俄军的订单也不能如期完成。例如“圆锤”导弹的改进工作迟迟未能完成,使得“尤里·多尔戈卢基”号核潜艇下水服役失去原有的意义。谢尔盖·伊万诺夫长时间来大力宣传的俄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戈洛纳斯系统)在投放市场后也招致了广泛批评。

  在2008年俄罗斯实现新旧政权更替之后,俄罗斯政府必将采取措施,振兴军工企业,因为军事工业不仅仅是支柱产业,不仅仅涉及军工产品的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则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将无从谈起。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19日在军工出口监控委员会总结会上说,俄罗斯2007年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他表示,尽管军工企业产品出口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有必要全力克服官僚作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多个军工领域加大研发生产力度,达到和西方企业可以平等竞争的水平,这些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激光技术、结构材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等。

军工出口能力遭质疑 事出有因

  俄新网报道,近来俄罗斯军事工业出口能力屡遭非议,媒体对军工产品质量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多有质疑。2月19日,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签署协议,俄方同意回收此前卖给阿尔及利亚的15架米格-29SMT战斗机。阿尔及利亚在接货后不久即提出退货,是缘于战机质量问题:阿尔及利亚声称这批米格-29的机身等部件是二手货。退货风潮引发了俄罗斯媒体和社会舆论对本国军事工业出口能力的广泛讨论。

  俄罗斯的《独立报》在26日对此事做出了详细报道。该报说,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米格战斗机的合同是当年普京总统出访该国时签订的,合同值70亿美元。在俄阿两国签订这笔合同的同时,法国也非常希望能够向阿尔及利亚出口“阵风”战斗机,但最终阿尔及利亚选择了米格-29,主要是由于俄方开出了极为诱人的条件:首先,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向阿尔及利亚提供的米格-29和“阵风”极为相近,而价格远远低于“阵风”;其次,如果阿尔及利亚和俄方签订合同,则它欠下前苏联(俄罗斯是苏联在法律上的继承国)的债务可以借机重组;此外,俄罗斯还承诺,此前阿尔及利亚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购买的36架陈旧的米格战斗机折旧作价,在估价后可以在新合同中用旧货抵新账。在这个条件下,阿尔及利亚当然乐于签订定购米格战斗机的合同。但是双方大概没能料到,整个合同的执行最后竟然以这个结局而夭折。

  22日再次传来一个坏消息:挪威Odfjell ASA公司宣布,因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厂严重拖延订单交付期限,造成违约,该公司终止此前与北方机械制造厂签订的12艘油轮的合同,同时开始因北方机械制造厂拖延交付日期造成的损失索赔。俄方对此表示不同意,申明延期是由于挪威方面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耽误了工期。看来一场旷日持久的商业纠纷官司在所难免。无论如何,俄罗斯军工企业的出口能力目前因这两起风波而雪上加霜。

  《独立报》认为,这两件事不是孤例。众所周知,俄罗斯和印度在“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的交工日期和工程造价方面的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双方2004年签订合同,印方支付7.5亿美元,俄方负责将航母建造完毕并完成现代化设备更新。至今7.5亿美元已经花完,俄方宣布原来合同中规定的工程造价至少被人为地压低了70%,要求印方额外支付费用,此外交工日期应从2011年推迟至2013年。印方对此显然没有同意并表示不满。

  与“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命运相仿的还有印度基洛级“辛都维扎”号柴电潜艇的改装合同。据《印度时报》1月18日报道,印度宣布拒绝接收改装完毕的潜艇,原因是改装后的潜艇不符合印方要求。该报还透露,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造船厂为印度生产的三艘护航舰、在印度生产1000辆T-90S坦克所需技术资料的转交均未能按照合同期限的规定如期执行。

  俄罗斯和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是传统的合作伙伴,双方在成功开展一系列合作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独立报》举例说,中国在2005年就和俄罗斯签订了定购38架伊尔-76和伊尔-78运输机的合同,也是由于各种原因,俄方迟迟未能交货,最终连负责生产这些飞机的厂家也由塔什干飞机制造厂改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的“Aviastar-SP”公司。

军工研发生产两危机 有目共睹

  俄罗斯军事工业企业出口能力下降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副手弗拉季斯拉夫·普季林不久前在军事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言说,虽然军工企业在最近几个月的产量上升了14%,但是有个别军工企业无力完成国防部的订单。此外,虽然俄罗斯近几年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财政支持,但国家财政拨款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俄罗斯咨询公司“FinExpertiza”总经理阿格万·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军工企业出口能力的下降源于苏联解体前后的90年代,当时很多军工企业失去了国家财政支持,陷入沉重的危机之中。为了生存,这些军工企业为了接到订单,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而如何完成订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为了拉到客户,这些军工企业主要是依靠产品的低价。如果西方的军事工业企业把所有的商业风险都计算到合同成本中,比如通货膨胀率、能源价格上涨、物流费用、国际市场上金属和其它原料价格的波动等等,那么俄罗斯军工企业在成本核算时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造成最后因价格和合同条款引发争议。米卡耶里扬认为,俄罗斯的所谓军工产品廉价也是相对的。因为苏联时代一直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今日的军工行业生产力低下,高耗低效,最终产品的实际价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低。

  俄新社特约评论员尼基塔·彼得罗夫撰文说,科研队伍的老化成为困扰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一个难题。很多设计局、科研单位的工程设计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退休年龄,高校毕业生因为军工企业的低工资、没有发展前景而不愿到此就业,更多的中青年人才纷纷流向能源和金融部门:首先这些部门的待遇优厚,工资、奖金远远高于军工企业,其次在这些部门很容易做出业绩得到提升,而在军工企业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金融和能源行业2至3年就可以达到的层次。教育领域中中等技术的断层也导致了军工企业中中等技术人才的缺乏,技校核各类中专不断开设法律和经济专业,与此同时焊工、车工、钳工等技术工种基本难以为继。

  《独立报》也认为,俄罗斯军工企业的生产设备普遍老化,生产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很低,很多企业里最基本的生产设备,包括车床等早已达到了报废年限,现在车床普遍的使用年龄超过30年。加之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在90年代流失,前苏联原有的科研联系和集体研发因苏联解体而中断。更重要的是,很多军工企业缺乏专业和称职的经济管理人员,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有这些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就成为俄罗斯军事工业深陷困境的基本原因。现在已经可以断言,2005年国家审定的2006至2015年国防订单无法如期完成,这已经是军工企业第三次无力如期完成国防订单。据普季林透露,目前俄罗斯军工企业中有25%接近破产边缘。

  俄罗斯《新闻报》(《Vedomosti》)发表评论说,俄罗斯目前的军工出口和能源出口的形势很相像,这两个行业同为支柱产业,但是区别于能源产品,军工产品需要动手来做。不仅出口订单在完成日期上打折扣,就连国防部用于装备俄军的订单也不能如期完成。例如“圆锤”导弹的改进工作迟迟未能完成,使得“尤里·多尔戈卢基”号核潜艇下水服役失去原有的意义。谢尔盖·伊万诺夫长时间来大力宣传的俄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戈洛纳斯系统)在投放市场后也招致了广泛批评。

  在2008年俄罗斯实现新旧政权更替之后,俄罗斯政府必将采取措施,振兴军工企业,因为军事工业不仅仅是支柱产业,不仅仅涉及军工产品的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则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将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