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坦克部队已具备反侵略战集团作战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4:52
中国坦克部队已具备反侵略战集团作战能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0 17:27:30  


中国陆军最新型99式主战坦克,其前部已经加装新型楔形装甲。
  中评社香港2月20日电/某装甲师老装备经过信息化改造后,彻底改变了与二三代装备“不对称”的局面。

  隆冬时节,沙场点兵。硝烟弥漫的练兵场上进行了一场检验性实兵实弹演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辆经过信息化改装的旧型坦克,如同长出了“千里眼”、“顺风耳”,在与我军最先进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对抗演练中不分伯仲。  

  这些焕发新生的坦克,出自被誉为“铁甲元勋”的北京军区某装甲师。该师前身是我军第一支坦克大队,曾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役,战争年代屡建奇功。进入军队建设新时期,该师积极探索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对现有坦克“嵌入”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装备最大效能,牵引人才队伍快速成长,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实现跃升。  

  经过改装,这个装甲师已成为我军一支具备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装甲雄狮。来自总装备部的评价是,该师实施信息化改造,充分挖掘现有装备潜能,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为陆军一般部队装备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装备建设的经验。  

  体验坦克兵训练  

  冬季的华北平原,四野茫茫,苍穹中一抹残阳如血。在这肃穆的景致中,本刊记者来到燕山脚下的一处军营,体验了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坦克兵的训练。  

  “出发!”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按照车(长)、二(炮手)、驾(驶员)、一(炮手)顺序排列的乘员迅速转身,三步跳上坦克,进入各自位置。一声清脆的鸣响后,只听“通”的一声,坦克左侧的排气口喷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马达声迅即隆隆作响。  

  在引导员熟练的指挥下,坦克缓慢而规范地驶出营区,随即加速开往训练场。虽然道路凹凸不平,到处有坑或小土包,但坦克兀自直行、急转弯,前进的速度丝毫不受影响。坐在这个轰轰作响的庞然大物上,耳边吹过凛冽的寒风,脚下泛起滚滚的尘土,一股驰骋疆场的豪气不禁油然而生。  

  记者钻进炮塔,里面除了四个乘员的位置之外,大部分空间留给了炮塔壁上不同的瞄准装置、火控装置和通讯装置。侧壁上新改造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显得尤为醒目。  

  “这是我们的新设备,作用可大了。”车长向本刊记者介绍,当发现目标后,只需按下电钮,就能准确测距,幷获得各种所需参数用以自动修正射击。“精度和速度比以往手工操作提高了20倍。”  

  按照专家的说法,这相当于给老坦克“换脑换眼”,也就是将激光瞄准镜、传感器等高新设备装进了老坦克,把过去要靠手工获取、处理的信息交给电脑来自动获取、处理。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我军传统衡量坦克性能的优劣指标是火力、防护性和机动性,如今则新增了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指标。  

  该装甲师师长邓汉桥介绍说,通过系统改造,可全面提高部队装备的通信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情报处理能力及武器平台打击能力。  

  老坦克师焕发新活力  

  在对老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之前,这支装甲师曾有着光辉的历史。  

  这支部队最早源自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在中国众多的坦克部队中,当属资历最老、参战最多、战功最多的“王牌”坦克师。在师部荣誉室里,本刊记者见到满墙的奖旗、奖状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揭示了这支部队的辉煌历程和累累功绩。  

  我军历史上装备过的坦克,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大都经历过,目前仍以国产老装备为主体。师政委郭晓东向本刊记者介绍了一段他们对现有装备开展信息化改造往事:在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我们的对手已换装了二代三代新型坦克,有的经过装备技术革新,作战手段更加先进。演习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对称”的局面。当别的部队指挥已进入数字化传输,我们仍以机械化语音为主,结果一进入强电磁环境,就变成了聋子、瞎子、哑巴。演习结果可想而知。  

  这次演习后,整个装甲师官兵们感到,如果再不奋起直追,就有可能会被信息化战场淘汰。师党委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拥有先进武器幷不一定能成为新军事变革的“领跑者”,现有武器装备一样可以有所作为。面对信息化战场环境,只有着眼差距,迎难而上,主动投身信息化改造,才能有所作为。  

  据了解,目前我军陆军装备信息化建设分三种路子:重新打造,新建部队,重新研发配发装备;在现有部队装备的基础上进行换装;信息化嵌入式改造,把现有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嵌入到现有的武器装备中。  

  “我师进行的是第三种模式的信息化建设。”邓汉桥师长告诉本刊记者,在信息化改造中,全师官兵边改装边实践边探索,在20多家科研院所近百名军地专家指导帮助下,总结出改装后部队作战训练、技术保障、后勤供给新模式,在保持现有装备火力强、机动快和具有良好装甲防护基础上,成功“嵌入”信息技术,建立卫星通信定位、数字指挥控制、武器火控平台、情报信息处理等系统,通过系统综合集成,实现了装甲战车从信息传输到火力控制数字化。实施装备信息化集成改造,使现有装备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才建设支撑信息化改造  

  师政委郭晓东对本刊记者说,信息化装备和高素质人才,是支撑装甲部队高速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推动武器装备和人才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部队战斗力的全面跃升。  

  在信息化人才建设方面,这个装甲师采取多渠道引进、开放式培养的方法,以信息化标准打造“人才链”。他们提出了“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口号,在装备信息化改造前,就研究了人才的军事需求,使人才的培养走在了装备改造之前。  

  在一年多装备改造过程中,全师有1600多名官兵直接参与到信息化改造中,官兵信息化素质得到提升,以往抡扳手、开机床的机械修理骨干,现在捧起了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书籍,操起了键盘和鼠标,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目前,师外请技术人员一下子减少了2/3。  

  记者曾采访过这个师的老英雄董来扶,问过老英雄的文化程度,他遗憾地说:“那时家里穷,仅上了两年半小学,便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  

  战争年代,我军是由贫苦的工人、农民组成的,董来扶的文化程度,在我军第一代坦克兵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我军首任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曾指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而没有文化,是难以掌握技术的。如今,这个师70%的军官达到了本科以上学历,50%的士官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官兵的信息化能力素质得到提高。  

  “陆战之王”改写不对称局面  

  对老装备信息化改造成功与否的一个检验是演习战场。本刊记者目睹了这个师进行的一次装甲师机动进攻演习,与我军新型坦克组成的“蓝军”装甲群进行了对抗,结果不分上下,改变了新旧型坦克“不对称”的局面。  

  记者在观摩演习中,见到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集团“坦克战”。一望无边的内蒙古草原,涂着迷彩色的坦克、装甲车、自行高炮、自行火箭炮和指挥车、通信车、运输车、工程机械车组成了滚滚铁流奔向百里之外的演习战场,整个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该装甲师作为“红军”的演习,先是长途机动,尔后才是大规模进攻。演习假设的情况是“蓝军”在千里之外长驱直入,“红军”装甲师发挥坦克的快速集群和机动能力,百里奔驰,独立迎战。  

  演习开始后,坦克疾驰、装甲车飞奔、武装直升机在空中盘旋,“红军”装甲师序列中的坦克兵、炮兵、装甲步兵、防化兵、侦察兵、通信兵等10多个军兵种,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兵器各显神通。  

  刚刚进入进攻地域,顿时炮声隆隆,火光闪闪。在强大的炮兵、航空兵火力的掩护下,“蓝军”集群坦克在行进间展开战术队形,发起猛烈攻击,一望无边的坦克、装甲车漫山遍野,像凶猛的潮水推涌而来,向“红军”装甲师第一阵地各主要支撑点逼近,实施一浪接一浪的连续突击,“蓝军”仍不断增强突击力量,保持进攻锐势。  

  “蓝军”炮兵的炮弹向乌云一般向他们覆盖,坦克紧随弹群的炸点快速冲击;航空兵的强击机、轰炸机、武装直升机连续轰炸、攻击、扫射,掩护地面坦克的开进;空降兵在“红军”防御纵深实施战术机动空降,采用垂直包围,配合坦克群的正面进攻;“蓝军”导弹部队施放模拟战术核武器,以加快坦克进程。  

  面对“蓝军”的进攻,该装甲师开始反击,自行榴弹炮、数十管的自行火箭炮的无数发炮弹,以排山倒海之势先行覆盖“蓝军”阵地;高射炮群实施对空射击,掩护集团坦克的进攻;与此同时,坦克群在步兵装甲车的伴随下,向“蓝军”前沿直扑而去。坦克越沟、爬坡、破障,所向披靡,抵近“蓝军”前沿时,在信息化“眼睛”指引下,坦克火炮开始射击,反坦克导弹直刺“蓝军”坦克,步兵跳下装甲车发起冲击,整个“战场”硝烟弥漫,地动山摇,“蓝军”陷入这个师的准确打击之中,溃不成军。  

  这次北京军区某装甲师的长途机动进攻虽然不是实战检验,但有关专家从中看到这样的图景:我军坦克部队已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和诸兵种联合作战能力,成长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完全有能力胜任大规模的集团坦克作战任务。
中国坦克部队已具备反侵略战集团作战能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0 17:27:30  

中国陆军最新型99式主战坦克,其前部已经加装新型楔形装甲。   中评社香港2月20日电/某装甲师老装备经过信息化改造后,彻底改变了与二三代装备“不对称”的局面。

  隆冬时节,沙场点兵。硝烟弥漫的练兵场上进行了一场检验性实兵实弹演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辆经过信息化改装的旧型坦克,如同长出了“千里眼”、“顺风耳”,在与我军最先进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对抗演练中不分伯仲。  

  这些焕发新生的坦克,出自被誉为“铁甲元勋”的北京军区某装甲师。该师前身是我军第一支坦克大队,曾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役,战争年代屡建奇功。进入军队建设新时期,该师积极探索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对现有坦克“嵌入”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装备最大效能,牵引人才队伍快速成长,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实现跃升。  

  经过改装,这个装甲师已成为我军一支具备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装甲雄狮。来自总装备部的评价是,该师实施信息化改造,充分挖掘现有装备潜能,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为陆军一般部队装备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装备建设的经验。  

  体验坦克兵训练  

  冬季的华北平原,四野茫茫,苍穹中一抹残阳如血。在这肃穆的景致中,本刊记者来到燕山脚下的一处军营,体验了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坦克兵的训练。  

  “出发!”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按照车(长)、二(炮手)、驾(驶员)、一(炮手)顺序排列的乘员迅速转身,三步跳上坦克,进入各自位置。一声清脆的鸣响后,只听“通”的一声,坦克左侧的排气口喷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马达声迅即隆隆作响。  

  在引导员熟练的指挥下,坦克缓慢而规范地驶出营区,随即加速开往训练场。虽然道路凹凸不平,到处有坑或小土包,但坦克兀自直行、急转弯,前进的速度丝毫不受影响。坐在这个轰轰作响的庞然大物上,耳边吹过凛冽的寒风,脚下泛起滚滚的尘土,一股驰骋疆场的豪气不禁油然而生。  

  记者钻进炮塔,里面除了四个乘员的位置之外,大部分空间留给了炮塔壁上不同的瞄准装置、火控装置和通讯装置。侧壁上新改造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显得尤为醒目。  

  “这是我们的新设备,作用可大了。”车长向本刊记者介绍,当发现目标后,只需按下电钮,就能准确测距,幷获得各种所需参数用以自动修正射击。“精度和速度比以往手工操作提高了20倍。”  

  按照专家的说法,这相当于给老坦克“换脑换眼”,也就是将激光瞄准镜、传感器等高新设备装进了老坦克,把过去要靠手工获取、处理的信息交给电脑来自动获取、处理。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我军传统衡量坦克性能的优劣指标是火力、防护性和机动性,如今则新增了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指标。  

  该装甲师师长邓汉桥介绍说,通过系统改造,可全面提高部队装备的通信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情报处理能力及武器平台打击能力。  

  老坦克师焕发新活力  

  在对老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之前,这支装甲师曾有着光辉的历史。  

  这支部队最早源自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在中国众多的坦克部队中,当属资历最老、参战最多、战功最多的“王牌”坦克师。在师部荣誉室里,本刊记者见到满墙的奖旗、奖状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揭示了这支部队的辉煌历程和累累功绩。  

  我军历史上装备过的坦克,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大都经历过,目前仍以国产老装备为主体。师政委郭晓东向本刊记者介绍了一段他们对现有装备开展信息化改造往事:在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我们的对手已换装了二代三代新型坦克,有的经过装备技术革新,作战手段更加先进。演习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对称”的局面。当别的部队指挥已进入数字化传输,我们仍以机械化语音为主,结果一进入强电磁环境,就变成了聋子、瞎子、哑巴。演习结果可想而知。  

  这次演习后,整个装甲师官兵们感到,如果再不奋起直追,就有可能会被信息化战场淘汰。师党委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拥有先进武器幷不一定能成为新军事变革的“领跑者”,现有武器装备一样可以有所作为。面对信息化战场环境,只有着眼差距,迎难而上,主动投身信息化改造,才能有所作为。  

  据了解,目前我军陆军装备信息化建设分三种路子:重新打造,新建部队,重新研发配发装备;在现有部队装备的基础上进行换装;信息化嵌入式改造,把现有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嵌入到现有的武器装备中。  

  “我师进行的是第三种模式的信息化建设。”邓汉桥师长告诉本刊记者,在信息化改造中,全师官兵边改装边实践边探索,在20多家科研院所近百名军地专家指导帮助下,总结出改装后部队作战训练、技术保障、后勤供给新模式,在保持现有装备火力强、机动快和具有良好装甲防护基础上,成功“嵌入”信息技术,建立卫星通信定位、数字指挥控制、武器火控平台、情报信息处理等系统,通过系统综合集成,实现了装甲战车从信息传输到火力控制数字化。实施装备信息化集成改造,使现有装备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才建设支撑信息化改造  

  师政委郭晓东对本刊记者说,信息化装备和高素质人才,是支撑装甲部队高速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推动武器装备和人才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部队战斗力的全面跃升。  

  在信息化人才建设方面,这个装甲师采取多渠道引进、开放式培养的方法,以信息化标准打造“人才链”。他们提出了“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口号,在装备信息化改造前,就研究了人才的军事需求,使人才的培养走在了装备改造之前。  

  在一年多装备改造过程中,全师有1600多名官兵直接参与到信息化改造中,官兵信息化素质得到提升,以往抡扳手、开机床的机械修理骨干,现在捧起了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书籍,操起了键盘和鼠标,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目前,师外请技术人员一下子减少了2/3。  

  记者曾采访过这个师的老英雄董来扶,问过老英雄的文化程度,他遗憾地说:“那时家里穷,仅上了两年半小学,便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  

  战争年代,我军是由贫苦的工人、农民组成的,董来扶的文化程度,在我军第一代坦克兵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我军首任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曾指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而没有文化,是难以掌握技术的。如今,这个师70%的军官达到了本科以上学历,50%的士官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官兵的信息化能力素质得到提高。  

  “陆战之王”改写不对称局面  

  对老装备信息化改造成功与否的一个检验是演习战场。本刊记者目睹了这个师进行的一次装甲师机动进攻演习,与我军新型坦克组成的“蓝军”装甲群进行了对抗,结果不分上下,改变了新旧型坦克“不对称”的局面。  

  记者在观摩演习中,见到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集团“坦克战”。一望无边的内蒙古草原,涂着迷彩色的坦克、装甲车、自行高炮、自行火箭炮和指挥车、通信车、运输车、工程机械车组成了滚滚铁流奔向百里之外的演习战场,整个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该装甲师作为“红军”的演习,先是长途机动,尔后才是大规模进攻。演习假设的情况是“蓝军”在千里之外长驱直入,“红军”装甲师发挥坦克的快速集群和机动能力,百里奔驰,独立迎战。  

  演习开始后,坦克疾驰、装甲车飞奔、武装直升机在空中盘旋,“红军”装甲师序列中的坦克兵、炮兵、装甲步兵、防化兵、侦察兵、通信兵等10多个军兵种,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兵器各显神通。  

  刚刚进入进攻地域,顿时炮声隆隆,火光闪闪。在强大的炮兵、航空兵火力的掩护下,“蓝军”集群坦克在行进间展开战术队形,发起猛烈攻击,一望无边的坦克、装甲车漫山遍野,像凶猛的潮水推涌而来,向“红军”装甲师第一阵地各主要支撑点逼近,实施一浪接一浪的连续突击,“蓝军”仍不断增强突击力量,保持进攻锐势。  

  “蓝军”炮兵的炮弹向乌云一般向他们覆盖,坦克紧随弹群的炸点快速冲击;航空兵的强击机、轰炸机、武装直升机连续轰炸、攻击、扫射,掩护地面坦克的开进;空降兵在“红军”防御纵深实施战术机动空降,采用垂直包围,配合坦克群的正面进攻;“蓝军”导弹部队施放模拟战术核武器,以加快坦克进程。  

  面对“蓝军”的进攻,该装甲师开始反击,自行榴弹炮、数十管的自行火箭炮的无数发炮弹,以排山倒海之势先行覆盖“蓝军”阵地;高射炮群实施对空射击,掩护集团坦克的进攻;与此同时,坦克群在步兵装甲车的伴随下,向“蓝军”前沿直扑而去。坦克越沟、爬坡、破障,所向披靡,抵近“蓝军”前沿时,在信息化“眼睛”指引下,坦克火炮开始射击,反坦克导弹直刺“蓝军”坦克,步兵跳下装甲车发起冲击,整个“战场”硝烟弥漫,地动山摇,“蓝军”陷入这个师的准确打击之中,溃不成军。  

  这次北京军区某装甲师的长途机动进攻虽然不是实战检验,但有关专家从中看到这样的图景:我军坦克部队已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和诸兵种联合作战能力,成长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完全有能力胜任大规模的集团坦克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