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中小医药企业“增费不增利”的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39:22
  很多中小企业对大型零售终端KA投入不断增加,可是销量并没有多大起色。费用在增加,收益在下降,陷入“增费不增利”(甚或亏本)的境地,左右为难,困惑至极。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把握好三大关:

  专业关:   你对零售运作真正了解多少
  具体管理者真正了解面前的KA吗?真正了解零售企业的运作模式吗?真正做过零售企业的组织架构(权限分配)、运营管理、业绩考核等定量分析吗?就拿业绩考核来说,“老百姓”和“开心人”的差异就很大。而考核往往是企业实际运营的导向大棒。如果管理者不了解这些个性差异,在具体工作中也就必然产生冲突。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很少考虑,都是市场部或销售部定个框框,最后拿到每一个药店去套用,无外乎要陈列、要销量、要毛利,最后框框实在框不住了,方形变成多边形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陈列费用交了,采购答应给的陈列位到门店却走了样;促销目标订了,最后实际业绩却一半都不到;毛利东扣西扣,常常处在盈亏边际苦苦挣扎。

  建议管理者在书架上多放几本零售企业营运基本教程,来个换位思考,对每一个零售KA系统,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在总结共性的同时,要提倡“个性量化分析”和“精细化营销”,对零售系统组织架构、营运管理、业绩考核、单店位置、商圈作分类分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方是上上之策。

  沟通关:   你有没有沟通的计划安排
  在OTC的市场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是十分必要的。与大型药品零售终端打交道,很多销售经理有疲于应付之感,好像总是处在被动挨宰的位置。要主动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每到月底,可按时把自己负责的产品在各个终端的月度销售情况、费销比、结算等情况写成分析报告E-mail给药店采购,这样一来,药店的采购就没有办法忽悠你了。同时,沟通的前提不只是要主动,还要有自信。要早做些计划安排,不要被动地等人家的电话找上门。做客情,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找对关键的人、尊重小人物(“别把村长不当干部”)、有方法更要有事先计划。

  细节关:   你平时都忽视了哪些细节
  不能绝对地说:所有的细节都决定成败。在终端营销的执行上,很多中小企业都模仿一些知名药企的操作方法。应该说这样做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往往忽视了细节:经常不去仔细分析销售数据,没有过细地去查找销量起落的真正原因,也很少针对连锁系统中的每一个单店做仔细的地段、商圈、促销个性调研。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凭感觉进行评判,基本的感觉就是旺季要好一些,淡季肯定要差一点。久而久之,思维固定了,成了常态,突破的机会也越来越小了。

  
稿源: 医药经济报   编辑: 邵婷很多中小企业对大型零售终端KA投入不断增加,可是销量并没有多大起色。费用在增加,收益在下降,陷入“增费不增利”(甚或亏本)的境地,左右为难,困惑至极。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把握好三大关:

  专业关:   你对零售运作真正了解多少
  具体管理者真正了解面前的KA吗?真正了解零售企业的运作模式吗?真正做过零售企业的组织架构(权限分配)、运营管理、业绩考核等定量分析吗?就拿业绩考核来说,“老百姓”和“开心人”的差异就很大。而考核往往是企业实际运营的导向大棒。如果管理者不了解这些个性差异,在具体工作中也就必然产生冲突。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很少考虑,都是市场部或销售部定个框框,最后拿到每一个药店去套用,无外乎要陈列、要销量、要毛利,最后框框实在框不住了,方形变成多边形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陈列费用交了,采购答应给的陈列位到门店却走了样;促销目标订了,最后实际业绩却一半都不到;毛利东扣西扣,常常处在盈亏边际苦苦挣扎。

  建议管理者在书架上多放几本零售企业营运基本教程,来个换位思考,对每一个零售KA系统,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在总结共性的同时,要提倡“个性量化分析”和“精细化营销”,对零售系统组织架构、营运管理、业绩考核、单店位置、商圈作分类分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方是上上之策。

  沟通关:   你有没有沟通的计划安排
  在OTC的市场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是十分必要的。与大型药品零售终端打交道,很多销售经理有疲于应付之感,好像总是处在被动挨宰的位置。要主动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每到月底,可按时把自己负责的产品在各个终端的月度销售情况、费销比、结算等情况写成分析报告E-mail给药店采购,这样一来,药店的采购就没有办法忽悠你了。同时,沟通的前提不只是要主动,还要有自信。要早做些计划安排,不要被动地等人家的电话找上门。做客情,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找对关键的人、尊重小人物(“别把村长不当干部”)、有方法更要有事先计划。

  细节关:   你平时都忽视了哪些细节
  不能绝对地说:所有的细节都决定成败。在终端营销的执行上,很多中小企业都模仿一些知名药企的操作方法。应该说这样做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往往忽视了细节:经常不去仔细分析销售数据,没有过细地去查找销量起落的真正原因,也很少针对连锁系统中的每一个单店做仔细的地段、商圈、促销个性调研。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凭感觉进行评判,基本的感觉就是旺季要好一些,淡季肯定要差一点。久而久之,思维固定了,成了常态,突破的机会也越来越小了。

  
稿源: 医药经济报   编辑: 邵婷
的确是个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