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在美国迅速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6:31
印度裔在美国迅速崛起  


  
  曾有一种说法:美国的钱是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的科技是装在华裔和印度裔的脑袋里。事实的确如此。美国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0年里,全美印度裔人口增加了106%,总数达170万人,是美国亚裔人口中增长最快的族群,也使印度裔一跃成为美国第三大亚裔人口,仅排在华裔(240万)和菲律宾裔(190万)之后,在硅谷工作的印度裔更有近30万之多。因此美国人笑称,“在硅谷任何一家公司,你都能闻到咖喱的味道”。在美国,印度裔正迅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硅谷功臣”打造新经济
  在美国硅谷东部佛利蒙市中心的居民区中,有两栋相距不远的两层别墅楼,在一大片绿树掩映的别墅群中并不起眼,但这里是硅谷一个著名的“人才交流中心”。
  主人是一个叫布扎里的印度人,他是做“人批发”生意的。通过各种渠道,他从印度、中国、马来西亚等地招聘大批电脑工程师,代办美国工作签证,代管在美工作期间的住宿,找到工作后发给工资。办好手续后,他再把人向硅谷各公司推荐。他从这些工程师的收入中收取30%—50%的提成,利润惊人。尽管此人赚钱很“黑”,但因为手续简便,没有自己找工作的压力,国外的工程师们还是源源不断地前来“上钩”。两栋别墅里住的就是这些刚到美国的工程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印度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的印度裔科技人才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毕业于50年代由总理尼赫鲁创办的6所印度科技学院,其学术成就比其他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经济的蓬勃发展,为进一步抢占信息技术的制高点,美国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印度。在美国眼中,既擅长数学、逻辑、推理,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印度人,无疑是打造新经济的最佳人选。为此,美国政府近年来大幅增发了对技术人才的签证,由以前的11.5万增至20多万,而其中印度人占去近一半。新德里印度理工学院院长拉朱教授说,美国过去要求印度人必须再在美国获得一个学位才能进入美国市场,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美国的跨国公司直接到印度的校园招兵买马。
  印度人的勤奋能干与美国宽松的环境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和价值。在他们的推动下,硅谷已成为当今全球高科技研发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据一份报告显示,仅2000年在加州硅谷的印度裔美国人的收入共计650亿美元,全美印度裔美国人的平均收入为6万美元,比其他任何亚洲移民群体都要高。同时,印度裔和华裔一起被认为是硅谷举足轻重的两大族群。华裔和印度裔工程师2000年共掌管了硅谷约2800家公司,销售额达1268亿美元,平均每4家公司之中,就有一家由他们掌管。
  其实不单是在美国的信息技术领域,在美国的航天、原子能开发和其他高科技国防研究领域,都能随处可见印度裔工程师的影子。
  近半数大学毕业生国外就业
  11月18日,印度英文大报《印度斯坦时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了的一篇报道称,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印度今年首次取代连续3年位居榜首的中国,成为在美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报告说,最近5年里,印度赴美求学的人数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1—2002注册年度达到创纪录的66836人,占在美外国留学生的11.5%。
  “911”事件后,美国一度加强了对赴美留学申请的审批管理,但这似乎并没有减退印度学子对留学美国的热情。当记者问刚结识不久的一位印度年轻朋友,为什么那么多印度学生想到美国念书时,他毫不犹豫地说,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出路吗?他提醒记者注意印度人口多、就业机会相对少的事实,说由于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和竞争压力相当大,大学每年的毕业生当中有40%—50%都选择到国外工作。但很多人在国外找工作时发现,手中持有的印度名牌大学文凭远不如当地二流甚至三流学校的文凭吃香。同等能力下,雇主所提供的待遇也远不如当地的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国外念书。
  印度人的乡土观念远比中国人轻得多。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印度学生对欧美等国有较普遍的认同感。他们精通英语,在文化理解、情感沟通以及生活习惯上都比中国学生更能适应西方的生活。近年来,国际化运作模式在欧美企业中日益流行,许多跨国公司都愿意招收来自印度的廉价技术人才,而印度一些在美成功人士也给予后来者以“榜样的力量”。因此,几乎每个去美国留学的人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很多人丝毫不隐瞒自己的真正目的是借留学之名行移民之实,愿意回国效力的寥寥无几。
  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国家,社会传统教育理念中,望子成龙的意识同中国相比毫不逊色。印度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一旦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就等于持有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家长愿意拿出多年积蓄甚至贷款资助孩子赴美求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印度人家庭观念较浓。年轻人毕业工作几年后,不仅通常会想着还清家里当初的贷款,很多人还会想方设法帮助父母或亲友移民美国。留学美国的印度学生一般会向校方申请奖学金,而不会像中国学生那样四处打工以补学资不足,因此,真正能够赴美读书的基本上还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印度学生重理轻文
  印度学生一旦被美国学校录取,大多愿意选择理工类专业就读。喜欢的专业有电脑软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这其中固然有类似中国人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思维方式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现实考虑。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印度在美的“成功人士”基本上都集中在理工类如电脑软件设计、企业科研设计等领域,从事社会科学性质工作的并不多。印度人认为上述领域是他们的“强项”,的确,印度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院校确实以理工类居多。究其历史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与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奉行的教育政策有关,殖民者需要的不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而是为他们利益服务的各类能工巧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高等教育体系,重“理”轻“文”,重实践,轻理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也就不难理解了。
  垄断美国汽车旅馆业
  除了高科技业,旅馆业也是印度裔在美国从事的主要行业。约在半个世纪前,旧金山出现了第一家由印度移民开设的旅馆。今天,全美国50%的汽车旅馆和将近37%的旅店都被印度裔拥有。
  正如来自中国的老华侨当年靠“两把刀”(菜刀和剃头刀)谋生一样,早期的印度人首先选择了开旅店生存。在美国这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这种现象处处可见。例如,韩国移民的后裔今天在纽约市的杂货店生意中占主导地位,斯里兰卡人在录像带店行业势力雄厚,阿拉伯人在底特律拥有很大比例的加油站,而越南人则垄断了洛杉矶的指甲美容沙龙。美国亚裔旅店店主协会主席拉梅什.苏拉里说,印度人已经把他们的生意扩展到了全美国,在旅店业站住阵脚,而且全美拥有汽车旅馆的印度人中70%都来自印度国内的同一阶层,都姓“帕特尔”。
  按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姓帕特尔的人是农民。这些吃苦耐劳的印度农民在美国、在这个行业不断扩展,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无形之手推动美印靠拢
  印度裔在经济上的不断崛起,为他们参与美国政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与其他族群一样,他们在享受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祖国,经常为改善美印关系、推动美国制定有利于印度的政策奔走呼吁。从克林顿访印、美增加对印软件人才的签证名额等一系列事件中都可以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
  富起来的印度裔开始向美国政党选举注入资金,并帮助改善美国与印度的关系。据报道,他们不仅将资金投向民主党人,也投向共和党人,包括总统布什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赫尔姆斯。印度裔起初按原先的地域来源分为若干帮派,但现在开始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院外集团,不久前还成立了由118名成员组成的美国国会印度裔政策讨论会。为此不少舆论指出,近年来美印关系不断改善升温的背后,离不开印度裔美国社团这只无形的手。
  冷战期间,美国对南亚地区的政策一向是“重巴轻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去年。印度曾多次抱怨在美国战略的“雷达”上,根本找不到印度的影子。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为惩罚印度,美国政府还对印度实施了经济制裁,不允许印度向美国购买核设施、火箭技术、超级计算机和军用设备,同时对美国与相关印度公司做生意作出种种限制,两国关系滑落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但此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美印关系开始有了质的变化。布什政府上台后,印度裔院外集团从布什宣称“美中是战略竞争对手”的讲话中,敏锐地抓住了美国新政府对外政策的脉搏,进一步推动美印关系迈上新台阶,增强印度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难怪不少舆论感叹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印度裔已经成熟了。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对于年轻学子争先恐后往美国跑的现象,一些印度高校里的老教授、老教师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当完备,教育水准与西方某些“名校”相比相差无几,缺少的只是教育经费。印度学生完全没必要去挤那座通往美国的“独木桥”,在印度一样可以学到货真价实的东西。校方在会见来访的外国人士时,也总不忘提醒他们德里大学在某国际组织评定的“国际知名大学排行榜”上名列第八的事实。遗憾的是这微弱的声音根本不可能改变汹涌的留学大潮。
  印度有的官员日前感叹道,在殖民地时代印度输出棉花,现在印度又在为西方国家输出“奶牛”。在记者接触到的不少印度中产阶级人士中,大都有亲戚在美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前几年印度大量技术人员的外流,使得印度上下在自豪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忧虑。据报道,前几年回国定居的印度侨民寥若晨星。有人估计,印度各个技术院校和工程学院每年培养出的10万名工程师,其中一半以上去了美国。由于这两年印度信息产业发展很快,印度自身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进一步增大。很多人担心长此下去,印度高新技术的发展将后继无人。
  但印度更多的人士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目前,随着印度国内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印度裔侨民已回流到印度国内的信息技术大潮中。如今印度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两大高科技园区不少公司的老总都是讲着一口纯正美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闯荡多年后,不仅带回了资金、过硬的知识,最主要的是,他们带回了经营现代企业的宝贵经验。他们在高科技领域的知识深、联络网广、视野开阔,这些均是建立新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许多印度裔也坦然承认,在美国融入主流社会毕竟很难,“二等公民”的隐形桎梏始终存在。饮水思源、落叶归根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态。况且现在印度国内机会多了,国内公司也开始用高薪和其他待遇吸引人才,总体收入不见得比美国少。
  当然,更多的印度裔还是通过牵线搭桥、投资办厂为印度经济发展做贡献。印度软件公司目前所承揽的大部分国际合同都是由海外印度裔人牵线引进的。不久前,一群印度裔美国企业家准备以10亿美元投资印度教育。这一举动被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认为是印度裔投身祖国公益事业的新典型。当印度政府削减了25%的高校财政资助,并要求亏空额由校方自筹解决后,印度理工学院的不少海外校友闻讯,纷纷慷慨解囊,将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往母校。
  滔滔恒河情,叶落印裔心。印度许多媒体乐观地认为,在广大印度裔的参与下,印度经济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小阳春”。印度裔在美国迅速崛起  


  
  曾有一种说法:美国的钱是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的科技是装在华裔和印度裔的脑袋里。事实的确如此。美国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过去10年里,全美印度裔人口增加了106%,总数达170万人,是美国亚裔人口中增长最快的族群,也使印度裔一跃成为美国第三大亚裔人口,仅排在华裔(240万)和菲律宾裔(190万)之后,在硅谷工作的印度裔更有近30万之多。因此美国人笑称,“在硅谷任何一家公司,你都能闻到咖喱的味道”。在美国,印度裔正迅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硅谷功臣”打造新经济
  在美国硅谷东部佛利蒙市中心的居民区中,有两栋相距不远的两层别墅楼,在一大片绿树掩映的别墅群中并不起眼,但这里是硅谷一个著名的“人才交流中心”。
  主人是一个叫布扎里的印度人,他是做“人批发”生意的。通过各种渠道,他从印度、中国、马来西亚等地招聘大批电脑工程师,代办美国工作签证,代管在美工作期间的住宿,找到工作后发给工资。办好手续后,他再把人向硅谷各公司推荐。他从这些工程师的收入中收取30%—50%的提成,利润惊人。尽管此人赚钱很“黑”,但因为手续简便,没有自己找工作的压力,国外的工程师们还是源源不断地前来“上钩”。两栋别墅里住的就是这些刚到美国的工程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印度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移居美国的印度裔科技人才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毕业于50年代由总理尼赫鲁创办的6所印度科技学院,其学术成就比其他世界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经济的蓬勃发展,为进一步抢占信息技术的制高点,美国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印度。在美国眼中,既擅长数学、逻辑、推理,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印度人,无疑是打造新经济的最佳人选。为此,美国政府近年来大幅增发了对技术人才的签证,由以前的11.5万增至20多万,而其中印度人占去近一半。新德里印度理工学院院长拉朱教授说,美国过去要求印度人必须再在美国获得一个学位才能进入美国市场,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美国的跨国公司直接到印度的校园招兵买马。
  印度人的勤奋能干与美国宽松的环境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和价值。在他们的推动下,硅谷已成为当今全球高科技研发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据一份报告显示,仅2000年在加州硅谷的印度裔美国人的收入共计650亿美元,全美印度裔美国人的平均收入为6万美元,比其他任何亚洲移民群体都要高。同时,印度裔和华裔一起被认为是硅谷举足轻重的两大族群。华裔和印度裔工程师2000年共掌管了硅谷约2800家公司,销售额达1268亿美元,平均每4家公司之中,就有一家由他们掌管。
  其实不单是在美国的信息技术领域,在美国的航天、原子能开发和其他高科技国防研究领域,都能随处可见印度裔工程师的影子。
  近半数大学毕业生国外就业
  11月18日,印度英文大报《印度斯坦时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了的一篇报道称,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印度今年首次取代连续3年位居榜首的中国,成为在美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报告说,最近5年里,印度赴美求学的人数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1—2002注册年度达到创纪录的66836人,占在美外国留学生的11.5%。
  “911”事件后,美国一度加强了对赴美留学申请的审批管理,但这似乎并没有减退印度学子对留学美国的热情。当记者问刚结识不久的一位印度年轻朋友,为什么那么多印度学生想到美国念书时,他毫不犹豫地说,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出路吗?他提醒记者注意印度人口多、就业机会相对少的事实,说由于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和竞争压力相当大,大学每年的毕业生当中有40%—50%都选择到国外工作。但很多人在国外找工作时发现,手中持有的印度名牌大学文凭远不如当地二流甚至三流学校的文凭吃香。同等能力下,雇主所提供的待遇也远不如当地的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国外念书。
  印度人的乡土观念远比中国人轻得多。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印度学生对欧美等国有较普遍的认同感。他们精通英语,在文化理解、情感沟通以及生活习惯上都比中国学生更能适应西方的生活。近年来,国际化运作模式在欧美企业中日益流行,许多跨国公司都愿意招收来自印度的廉价技术人才,而印度一些在美成功人士也给予后来者以“榜样的力量”。因此,几乎每个去美国留学的人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很多人丝毫不隐瞒自己的真正目的是借留学之名行移民之实,愿意回国效力的寥寥无几。
  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国家,社会传统教育理念中,望子成龙的意识同中国相比毫不逊色。印度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一旦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就等于持有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家长愿意拿出多年积蓄甚至贷款资助孩子赴美求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印度人家庭观念较浓。年轻人毕业工作几年后,不仅通常会想着还清家里当初的贷款,很多人还会想方设法帮助父母或亲友移民美国。留学美国的印度学生一般会向校方申请奖学金,而不会像中国学生那样四处打工以补学资不足,因此,真正能够赴美读书的基本上还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印度学生重理轻文
  印度学生一旦被美国学校录取,大多愿意选择理工类专业就读。喜欢的专业有电脑软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这其中固然有类似中国人那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思维方式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现实考虑。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印度在美的“成功人士”基本上都集中在理工类如电脑软件设计、企业科研设计等领域,从事社会科学性质工作的并不多。印度人认为上述领域是他们的“强项”,的确,印度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院校确实以理工类居多。究其历史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与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奉行的教育政策有关,殖民者需要的不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而是为他们利益服务的各类能工巧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高等教育体系,重“理”轻“文”,重实践,轻理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也就不难理解了。
  垄断美国汽车旅馆业
  除了高科技业,旅馆业也是印度裔在美国从事的主要行业。约在半个世纪前,旧金山出现了第一家由印度移民开设的旅馆。今天,全美国50%的汽车旅馆和将近37%的旅店都被印度裔拥有。
  正如来自中国的老华侨当年靠“两把刀”(菜刀和剃头刀)谋生一样,早期的印度人首先选择了开旅店生存。在美国这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这种现象处处可见。例如,韩国移民的后裔今天在纽约市的杂货店生意中占主导地位,斯里兰卡人在录像带店行业势力雄厚,阿拉伯人在底特律拥有很大比例的加油站,而越南人则垄断了洛杉矶的指甲美容沙龙。美国亚裔旅店店主协会主席拉梅什.苏拉里说,印度人已经把他们的生意扩展到了全美国,在旅店业站住阵脚,而且全美拥有汽车旅馆的印度人中70%都来自印度国内的同一阶层,都姓“帕特尔”。
  按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姓帕特尔的人是农民。这些吃苦耐劳的印度农民在美国、在这个行业不断扩展,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无形之手推动美印靠拢
  印度裔在经济上的不断崛起,为他们参与美国政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与其他族群一样,他们在享受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祖国,经常为改善美印关系、推动美国制定有利于印度的政策奔走呼吁。从克林顿访印、美增加对印软件人才的签证名额等一系列事件中都可以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
  富起来的印度裔开始向美国政党选举注入资金,并帮助改善美国与印度的关系。据报道,他们不仅将资金投向民主党人,也投向共和党人,包括总统布什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赫尔姆斯。印度裔起初按原先的地域来源分为若干帮派,但现在开始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院外集团,不久前还成立了由118名成员组成的美国国会印度裔政策讨论会。为此不少舆论指出,近年来美印关系不断改善升温的背后,离不开印度裔美国社团这只无形的手。
  冷战期间,美国对南亚地区的政策一向是“重巴轻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去年。印度曾多次抱怨在美国战略的“雷达”上,根本找不到印度的影子。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为惩罚印度,美国政府还对印度实施了经济制裁,不允许印度向美国购买核设施、火箭技术、超级计算机和军用设备,同时对美国与相关印度公司做生意作出种种限制,两国关系滑落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但此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美印关系开始有了质的变化。布什政府上台后,印度裔院外集团从布什宣称“美中是战略竞争对手”的讲话中,敏锐地抓住了美国新政府对外政策的脉搏,进一步推动美印关系迈上新台阶,增强印度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难怪不少舆论感叹道,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印度裔已经成熟了。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对于年轻学子争先恐后往美国跑的现象,一些印度高校里的老教授、老教师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当完备,教育水准与西方某些“名校”相比相差无几,缺少的只是教育经费。印度学生完全没必要去挤那座通往美国的“独木桥”,在印度一样可以学到货真价实的东西。校方在会见来访的外国人士时,也总不忘提醒他们德里大学在某国际组织评定的“国际知名大学排行榜”上名列第八的事实。遗憾的是这微弱的声音根本不可能改变汹涌的留学大潮。
  印度有的官员日前感叹道,在殖民地时代印度输出棉花,现在印度又在为西方国家输出“奶牛”。在记者接触到的不少印度中产阶级人士中,大都有亲戚在美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前几年印度大量技术人员的外流,使得印度上下在自豪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忧虑。据报道,前几年回国定居的印度侨民寥若晨星。有人估计,印度各个技术院校和工程学院每年培养出的10万名工程师,其中一半以上去了美国。由于这两年印度信息产业发展很快,印度自身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进一步增大。很多人担心长此下去,印度高新技术的发展将后继无人。
  但印度更多的人士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目前,随着印度国内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印度裔侨民已回流到印度国内的信息技术大潮中。如今印度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两大高科技园区不少公司的老总都是讲着一口纯正美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闯荡多年后,不仅带回了资金、过硬的知识,最主要的是,他们带回了经营现代企业的宝贵经验。他们在高科技领域的知识深、联络网广、视野开阔,这些均是建立新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许多印度裔也坦然承认,在美国融入主流社会毕竟很难,“二等公民”的隐形桎梏始终存在。饮水思源、落叶归根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态。况且现在印度国内机会多了,国内公司也开始用高薪和其他待遇吸引人才,总体收入不见得比美国少。
  当然,更多的印度裔还是通过牵线搭桥、投资办厂为印度经济发展做贡献。印度软件公司目前所承揽的大部分国际合同都是由海外印度裔人牵线引进的。不久前,一群印度裔美国企业家准备以10亿美元投资印度教育。这一举动被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认为是印度裔投身祖国公益事业的新典型。当印度政府削减了25%的高校财政资助,并要求亏空额由校方自筹解决后,印度理工学院的不少海外校友闻讯,纷纷慷慨解囊,将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往母校。
  滔滔恒河情,叶落印裔心。印度许多媒体乐观地认为,在广大印度裔的参与下,印度经济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小阳春”。
印度人和美国科技新贵抢饭碗

当美国纽约黑夜来临的时候,世界金融的心脏华尔街似乎已睡意朦胧。但其实不少证券交易公司并没有真的睡去,很多人正在忙著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整理,以便第二天股市开盘有备而出。不过你也许想不到,这些加班加点的人并不在纽约,也不在美国,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印度。那里正是白天,美国公司在当地的员工们正在电脑前努力工作,贡献脑力。

有人说,如果印度有一天跨入富国行列,那么它将是第一个利用脑力资源,而不是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实现这一跨越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印度目前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度,而且它太需要中国那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了。中国早在1978年就已经对外开放,而印度从1991年才开始对外开放。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中国相比,印度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因为目前中国的强项是制造业,可是制造业只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4%,而印度的竞争力在服务领域,因为印度有充足的高素质、低薪水、讲英语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占60%。在资讯科技(IT)领域已经很具竞争力的印度人,正在进一步进入金融服务业等美国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

跨入印度班加罗尔市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韦尔奇研究中心,你突然发现自己摆脱了那些人声鼎沸、尘土飞扬的街道。

这里环境优美,建筑漂亮。实验室里你能遇到物理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和计算机工程师等很多的专业人员。他们在各种仪器前忙碌著。这里简直和通用电气在纽约附近的研发机构一模一样。惟一的区别也许是女专家身披长长的莎丽。

其实,这个研究中心在很多方面比纽约的研究中心只好不差。该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4拥有博士学位。很多研究项目处于世界前沿,比如通过对DVD光碟片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寻找使DVD上刻录的电影,在一段时间内自动「蒸发」的方法。自从这个中心2000年开张以来,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为公司申请了95项专利。

印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软体生产大国。在软体行业中,印度总能提供充足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地域阻隔已经不是什么特别的障碍。印度人以英语为一种主要语言,有天然的优势。美国很多IT公司大量裁减本土工作岗位,而到印度去雇用廉价的技术员工。

美国的劳工组织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理。最近某州政府就在劳工组织的压力下,被迫取消了和印度一家软体公司价值1500万美元的订货合同。有统计显示,由于美国技术类企业在印度雇员的增加,美国当地的软体工程师,所谓「科技新贵」的失业率上升到了4.6%,而电气工程师和网路管理员的失业率已达7%上下。当然,美国经济近年的不景气是就业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但有专家指出,不能否认海外雇员增加也是一个因素。毕竟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工程师人数达到了15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矽谷的工程师人数。一家专业机构估计,未来美国大公司1/3的技术研发岗位将转向国外,而印度是一个主要目的国。

更让美国人担心的是,印度人对美国就业市场的侵蚀已经从IT行业蔓延到其他领域,比如金融业。在海外雇用印度人的公司名单中,你会看到莱曼兄弟公司、摩根大通、美国运通这样的企业。专业机构估计,到2008年,美国将有约50万个金融业岗位转移到海外,其中印度成为一个首选地。而邮政服务、会计、汽车技工和药物开发等很多行业也正在加入这一潮流。

尽管美国的劳工组织和相关人士对印度人「入侵」美国IT行业和服务行业感到不安,但也有专家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指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美国公司大量雇用印度人,对美国保持整个高科技行业的世界领先地位未必是坏事。因为随著美国本土「婴儿潮」一代(1945年后出生的一代)的退休,各行业可能陷入技术人员匮乏的窘境。而来自印度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正好将填补这一空缺。

印度大学每年技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26万,一个拥有当地名牌大学电子工程或者化学工程学位的毕业生为美国公司工作的年薪不过1万美元,仅是美国同等职位的1/8左右。而和这样低廉的人力成本相伴随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

通用电气、康明斯、微软,仁科软体等很多美国大公司都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不会辞退美国本土员工,但同时依然在印度雇用了大批研发人员。他们的解释是,印度人力的高素质、低薪酬和英语优势是难以拒绝的。雇用他们,花同样的人力成本公司就有更多的人力来加快产品开发研制。美国老牌发动机制造公司康明斯就通过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在每年研发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一年中新型发动机的开发能力从2个提高到5到6个。

由于时差关系,把业务转移到印度的美国服务类公司很多业务可以24小时运作,大大提高了效率。比如过去美国人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平均要花3天时间,而现在只用3小时。现在每一个美国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会考虑「印度」,董事会也会问到「印度」。因为对于在全球优化资源配置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跨国企业而言,这是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