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亮剑,士兵突击是战争狂人,不可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30:48
南方周末
内容摘要:中国的战争片剧本多少年没有变化,就连《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也是强调英雄、集体主义的,石光荣、李云龙和巴顿一样,其实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喜欢战场,喜欢战争,他们都是好战分子,可以说,他们是用他人的生命成就自己……《集结号》表现的是常人,是名将身后的“万骨”们。
刘恒看了小说,当时就表示,这个小说有意思,虽然改编存在一定难度,但他愿意写剧本,并希望能够把这个电影做得干净点。我说我不想趟雷,刘恒说他也不想。怎么才能“干净点”呢?刘恒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我就写一个故事:英雄受了委屈。惟有这条路才能让电影和观众见面。”
冯小刚认为,巴顿将军这样的大人物是疯子,是战争狂人,但“真正玩命的是无法做出决定的人,这些人更值得同情也更值得尊敬”
   
    《集结号》的海报上有句话:“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也是冯小刚本人目前的战争观。
   
    冯小刚小时候家住市委党校大院,同伴们一起玩,一起吃食堂,一起为《地道战》、《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红日》等国产战争片中的英雄激动不已。
   
    大院里的孩子们模仿电影,分成两拨,有人戴着空军的大盖帽,把家里的窗帘杆都卸下来当枪使,那边一举枪这边还得配合躺下。
   
    青年冯小刚在北京郊区南口当坦克兵,每周能看两次电影。刚粉碎“四人帮”那会儿,《解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啊,海军》、《虎虎虎》、《巴顿将军》等战争电影重新激发了冯小刚的战争梦。那时候他想,能拍一部《巴顿将军》就牛了。
   
    因为“巴顿情结”,后来《甲方乙方》中才有了戏拟的片段。但现在,冯小刚认为像巴顿这样的大人物是疯子,是战争狂人,他不打仗就难受。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在美国纽约试映时冯小刚就看了:“看完电影,我开始对战争特别厌恶,因为那部片子拍出了人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恐惧。”
   
    拍《集结号》,冯小刚首先想到的是国外战争片带来的真实感受,他坦诚:“我希望我能够把逼真感模仿过来。在战争面前,恐惧和懦弱才是人的常态;对战争有恐惧的人能为别人做出牺牲,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自己的战争观变了,冯小刚评价战争片的角度也变了:“中国的战争片剧本多少年没有变化,就连《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也是强调英雄、集体主义的,石光荣、李云龙和巴顿一样,其实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喜欢战场,喜欢战争,他们都是好战分子,可以说,他们是用他人的生命成就自己。无非是它的人物生动化了,不像以前那样高大全脸谱化,但人物的塑造方式还是老式的,英雄总是打不死的,英雄总是能完成任务,英雄总是超人。”
   
    正因如此,《集结号》表现的是常人,是名将身后的“万骨”们。
   
    也许是想重现韩国釜山电影节六千人雨中观影的场面,12月18日,冯小刚新作《集结号》的国内首映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万名观众面对的幕布4倍于普通幕布——长22米,宽12米,用过之后将由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
   
    “上一部《夜宴》说我‘媚外’,这次我‘媚内’,豁出去赌一把,看看《集结号》靠国内市场能不能收回成本。”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冯小刚很激动——
   
    英雄委屈大家也委屈
   
    《集结号》最早是张国立推荐给我的。
   
    他在《小说月报》上看到这篇小说,一直想留着自己拍,后来推荐给我。他把名字记成了《报告团长》,我到图书馆翻遍杂志也没有找着,后来打电话到《小说月报》,讲了故事内容,才知道小说原名叫《官司》。
   
    我很想拍一个与众不同的战争片……过去我们看到的战争片多是表现运筹帷幄的将军。我更愿意拍的是战争洪流中最底层的士兵或最低级的指挥员——像谷子地这样一个连长。因为在所有的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败的实际上还是他们。
   
    饮水思源还得说《官司》的作者杨金远,用《集结号》编剧刘恒的话说,这篇小说的文字能力一般,但选取的角度非常好,杨金远在小说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个点子,这是最重要的。
    中篇小说改电影最合适,短篇小说改成电影需要填充大量细节和内容。在找到刘恒前,我找了好几个编剧,有些人写出来可能会比较主旋律,不是我要的;有的人不知道细节该怎么补情节该怎么放。
   
    刘恒看了小说,当时就表示,这个小说有意思,虽然改编存在一定难度,但他愿意写剧本,并希望能够把这个电影做得干净点。我说我不想趟雷,刘恒说他也不想。
   
    怎么才能“干净点”呢?刘恒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我就写一个故事:英雄受了委屈。惟有这条路才能让电影和观众见面。”
   
    我很同意刘恒的角度。我们原先打算这个电影的结构,战争一个小时,和平一小时,但如何能让观众在没有视听冲击力、没有爱情、没有美女的情况下跟着剧情走,这是电影最难,也是刘恒最头疼的地方。从目前电影放映的效果来看,观众最入戏的恰好是后半部分。
   
    在拍电影的时候,我准备了3个不同的结尾。拍摄时我一直在琢磨,结尾能不能不那么光明?比如谷子地最后没有走到兄弟们的坟前,手里拿着半个干馒头,冻死在路上;或者他没有帮兄弟们讨回公道,疯了。这样的结尾可能更好,但可能通不过。后来为改结局这事我给刘恒打电话,刘恒急了,他说绝对不行!小刚你要知道,观众是相信神话的。神话是什么呀?就是英雄最后会站在山顶上!谷子地不能死!
   
    最后《集结号》还是用刘恒的剧本结尾,谷子地找到了一个证人,证明战友们是烈士,而不是失踪人员。
   
    很多人对我把《集结号》放在“贺岁片”里有异议。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我们一家人除夕吃年夜饭时,酒过三巡,一家人除了聚在一起说些高兴的事,还会倾诉一些委屈,以期亲人的安慰和同情,这个年夜饭吃得欢快,还很温暖。《集结号》这样的电影,会让观众看到谷子地的委屈,跟着谷子地把这一年的委屈宣泄出来,这也是非常有快感的。
   
    至少哭了三次
   
    刘恒找了一些军事研究员聊天,聊完收获特别小。
   
    在一些研究者眼里,一场战役的指挥家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前线作战的士兵,可我们更想知道战争期间士兵的心理状态。后来他找了些老兵日记、书信、回忆录,这些对他帮助特别大。
   
    一本资料记载,1948年初,某连队是120人,年底110人,看起来好像一年只牺牲了10个人。再了解下去,我发现这个连队一年中补员600人。这个对我刺激特别大,我想把这些普通士兵拍成很感动人的电影。
   
    第一次看剧本时,我非常激动,至少有三处让我在夜里哭得泪眼模糊,最后只能放下剧本平静一会儿,再接着看。举个例子,电影里最后谷子地到了墓地,其他人劝他说:“别找了,大哥,这全是无名烈士,一个人名没有。”谷子地眼睛不好,贴着碑看,看后直起腰来,很平静地说:“爹妈都给起了名儿了,怎么都成了没名儿的孩子……”
   
    谷子地这个人性格很开朗,他打了那么多仗,不会单单因为战争这件事而感到伤感,只是全连的人都阵亡了而他讨不到一个说法,这件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生活中,他很乐观,爱开玩笑,但一到夜晚,那道伤口他总过不去……
   
    写完剧本以后,刘恒给我发了条短信,说他很激动。能让那么冷静的一个老作家激动的事情不多。刘恒写出了谷子地这个人的坚持。谷子地坚持认为对他的审查不公平,这种不公看似只针对他个人,实际上是针对他的全部阵亡战友。
   
    谷子地的主演张涵予看剧本时,蹲在我工作室的墙角哭。我知道看这个剧本会很难受,所以尽量不进那个屋子。后来我进去时,他赶紧把身体扭过去了,我就赶紧把门关上。我发现电影里常常拍人哭,其实现实中人哭是最不希望别人看到的,很多人哭时不能说话、扎着脑袋,或者转身或者逃跑,而电影往往要迎着镜头拍上去。
   
    我觉得一个剧本能做到这样,电影拍出来一定能得到观众支持。
   
    保证拿出的是诚意
   
    拍《集结号》之前我有两个顾忌。
   
    第一,我们在国内拍军事片,很大问题就是借不到合适的武器,而且解放军小米加步枪,那身军服窝窝囊囊有点像民兵,不像美国有钢铁,机器,军舰,坦克……武装到牙齿,我们很难把战争的视觉震撼力做出来;第二,怎么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和故事,战争打得再逼真再猛烈,假如观众从头看到尾不动心不动情,这就该挨骂了。
幸好,刘恒的剧本解决了动心的问题,战争制作也因为韩国团队的加入得到了解决。
   
    《集结号》作为釜山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放映后,韩国媒体写过一个评论,题目是《你看到的不是一场战争,是一个人》,这刚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预期。
   
    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我敢说,《集结号》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拍电影时,我和剧组强调的就是“诚意”。
   
    起初张涵予想演谷子地,我让他别想这事儿了,制片人肯定会要求我找明星,你就演男二号吧。他很无奈,陪着男主角试戏,试了十几个。后来监制陈国富跟我聊,别看现在明星多,但能让人买票去电影院的明星,男女加起来不超过十个。男的就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梁朝伟、葛优这几个人。
   
    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梁朝伟和谷子地形象不对,葛优年龄大了不合适,我跟葛优谈,他也认为我说得对。找香港明星来演?监制陈国富对我说,这个电影能够赢得票房的不是商业元素,而是“诚意”,选香港明星就让人感觉这片子商业,没诚意。
   
    最后王中军和我说,张涵予合适。我当时特激动,但装作很平静。我说,你们真要冒这个险?他说我们签了张涵予,他要是从这个戏出来了,我们算总账也合适。这事就定了。
   
    我跟张涵予一说,他高兴得都懵了。他确实没有辜负大家,演得出神入化。
   
    拍一个战争电影,对体力要求太大了,我的团队一直拽着我往前走。我们整个团队都是被这个故事催眠了,演员非常相信他们演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存在,进而相信自己就是这个人,张涵予都出不来了,他吃饭时还召集“九连”士兵,好像“九连”还在,他还是连长。他老婆跟我说,你们快点上映吧,张涵予半夜哭醒了老在那儿喊……
   
    在电影的后期制作上,我希望有突破,向真实靠近,因此从韩国请来了特技团队。我们的战争电影越来越不真实,而人家越来越真实。
   
    有人说《集结号》这东西有点模仿《拯救大兵瑞恩》,我觉得这不是不好的,我在尽可能模仿出来一种真实的效果。何况这个电影的故事完全是谷子地自己的故事。我们全部演员加起来片酬不到100万元,还不如摄影师吕乐一个人。其他的钱都用在制作上了。
   
    我欣慰的是十几场的试映。原来我担心女性观众不买账,但恰恰是女性观众看后都能被谷子地这个人感动,而不是被战争场面震撼,我这才放了点心。从试映的情况看,后半部撑得住,我也感到非常幸运,找到了张涵予。
   
    《集结号》
   
    当张涵予饰演的连长谷子地带领的47名战士伤亡惨重时,由廖凡饰演的排长焦大鹏在牺牲前告诉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
   
    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听到集结号意味着部队可以撤退了,但谷子地本人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阵地,结果47名战士全部阵亡。
   
    从此谷子地开始寻找真相,当他找到号手时终于得知:集结号的确没有吹响,由胡军饰演的团长明知这个连的战士必然战死,最终他还是把任务交给了和自己交情最好的谷子地。谷子地这才明白,焦大鹏临死前的这句话其实是存有私心,想给整个连队留下几个“活种”。
   
    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人员”,谷子地的后半生就一直寻找47具遗骸,为追认他们的烈士身份而奔走…… 南方周末
内容摘要:中国的战争片剧本多少年没有变化,就连《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也是强调英雄、集体主义的,石光荣、李云龙和巴顿一样,其实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喜欢战场,喜欢战争,他们都是好战分子,可以说,他们是用他人的生命成就自己……《集结号》表现的是常人,是名将身后的“万骨”们。
刘恒看了小说,当时就表示,这个小说有意思,虽然改编存在一定难度,但他愿意写剧本,并希望能够把这个电影做得干净点。我说我不想趟雷,刘恒说他也不想。怎么才能“干净点”呢?刘恒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我就写一个故事:英雄受了委屈。惟有这条路才能让电影和观众见面。”
冯小刚认为,巴顿将军这样的大人物是疯子,是战争狂人,但“真正玩命的是无法做出决定的人,这些人更值得同情也更值得尊敬”
   
    《集结号》的海报上有句话:“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也是冯小刚本人目前的战争观。
   
    冯小刚小时候家住市委党校大院,同伴们一起玩,一起吃食堂,一起为《地道战》、《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红日》等国产战争片中的英雄激动不已。
   
    大院里的孩子们模仿电影,分成两拨,有人戴着空军的大盖帽,把家里的窗帘杆都卸下来当枪使,那边一举枪这边还得配合躺下。
   
    青年冯小刚在北京郊区南口当坦克兵,每周能看两次电影。刚粉碎“四人帮”那会儿,《解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啊,海军》、《虎虎虎》、《巴顿将军》等战争电影重新激发了冯小刚的战争梦。那时候他想,能拍一部《巴顿将军》就牛了。
   
    因为“巴顿情结”,后来《甲方乙方》中才有了戏拟的片段。但现在,冯小刚认为像巴顿这样的大人物是疯子,是战争狂人,他不打仗就难受。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在美国纽约试映时冯小刚就看了:“看完电影,我开始对战争特别厌恶,因为那部片子拍出了人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恐惧。”
   
    拍《集结号》,冯小刚首先想到的是国外战争片带来的真实感受,他坦诚:“我希望我能够把逼真感模仿过来。在战争面前,恐惧和懦弱才是人的常态;对战争有恐惧的人能为别人做出牺牲,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自己的战争观变了,冯小刚评价战争片的角度也变了:“中国的战争片剧本多少年没有变化,就连《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也是强调英雄、集体主义的,石光荣、李云龙和巴顿一样,其实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喜欢战场,喜欢战争,他们都是好战分子,可以说,他们是用他人的生命成就自己。无非是它的人物生动化了,不像以前那样高大全脸谱化,但人物的塑造方式还是老式的,英雄总是打不死的,英雄总是能完成任务,英雄总是超人。”
   
    正因如此,《集结号》表现的是常人,是名将身后的“万骨”们。
   
    也许是想重现韩国釜山电影节六千人雨中观影的场面,12月18日,冯小刚新作《集结号》的国内首映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万名观众面对的幕布4倍于普通幕布——长22米,宽12米,用过之后将由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
   
    “上一部《夜宴》说我‘媚外’,这次我‘媚内’,豁出去赌一把,看看《集结号》靠国内市场能不能收回成本。”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冯小刚很激动——
   
    英雄委屈大家也委屈
   
    《集结号》最早是张国立推荐给我的。
   
    他在《小说月报》上看到这篇小说,一直想留着自己拍,后来推荐给我。他把名字记成了《报告团长》,我到图书馆翻遍杂志也没有找着,后来打电话到《小说月报》,讲了故事内容,才知道小说原名叫《官司》。
   
    我很想拍一个与众不同的战争片……过去我们看到的战争片多是表现运筹帷幄的将军。我更愿意拍的是战争洪流中最底层的士兵或最低级的指挥员——像谷子地这样一个连长。因为在所有的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败的实际上还是他们。
   
    饮水思源还得说《官司》的作者杨金远,用《集结号》编剧刘恒的话说,这篇小说的文字能力一般,但选取的角度非常好,杨金远在小说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个点子,这是最重要的。
    中篇小说改电影最合适,短篇小说改成电影需要填充大量细节和内容。在找到刘恒前,我找了好几个编剧,有些人写出来可能会比较主旋律,不是我要的;有的人不知道细节该怎么补情节该怎么放。
   
    刘恒看了小说,当时就表示,这个小说有意思,虽然改编存在一定难度,但他愿意写剧本,并希望能够把这个电影做得干净点。我说我不想趟雷,刘恒说他也不想。
   
    怎么才能“干净点”呢?刘恒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我就写一个故事:英雄受了委屈。惟有这条路才能让电影和观众见面。”
   
    我很同意刘恒的角度。我们原先打算这个电影的结构,战争一个小时,和平一小时,但如何能让观众在没有视听冲击力、没有爱情、没有美女的情况下跟着剧情走,这是电影最难,也是刘恒最头疼的地方。从目前电影放映的效果来看,观众最入戏的恰好是后半部分。
   
    在拍电影的时候,我准备了3个不同的结尾。拍摄时我一直在琢磨,结尾能不能不那么光明?比如谷子地最后没有走到兄弟们的坟前,手里拿着半个干馒头,冻死在路上;或者他没有帮兄弟们讨回公道,疯了。这样的结尾可能更好,但可能通不过。后来为改结局这事我给刘恒打电话,刘恒急了,他说绝对不行!小刚你要知道,观众是相信神话的。神话是什么呀?就是英雄最后会站在山顶上!谷子地不能死!
   
    最后《集结号》还是用刘恒的剧本结尾,谷子地找到了一个证人,证明战友们是烈士,而不是失踪人员。
   
    很多人对我把《集结号》放在“贺岁片”里有异议。其实我觉得,生活中我们一家人除夕吃年夜饭时,酒过三巡,一家人除了聚在一起说些高兴的事,还会倾诉一些委屈,以期亲人的安慰和同情,这个年夜饭吃得欢快,还很温暖。《集结号》这样的电影,会让观众看到谷子地的委屈,跟着谷子地把这一年的委屈宣泄出来,这也是非常有快感的。
   
    至少哭了三次
   
    刘恒找了一些军事研究员聊天,聊完收获特别小。
   
    在一些研究者眼里,一场战役的指挥家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前线作战的士兵,可我们更想知道战争期间士兵的心理状态。后来他找了些老兵日记、书信、回忆录,这些对他帮助特别大。
   
    一本资料记载,1948年初,某连队是120人,年底110人,看起来好像一年只牺牲了10个人。再了解下去,我发现这个连队一年中补员600人。这个对我刺激特别大,我想把这些普通士兵拍成很感动人的电影。
   
    第一次看剧本时,我非常激动,至少有三处让我在夜里哭得泪眼模糊,最后只能放下剧本平静一会儿,再接着看。举个例子,电影里最后谷子地到了墓地,其他人劝他说:“别找了,大哥,这全是无名烈士,一个人名没有。”谷子地眼睛不好,贴着碑看,看后直起腰来,很平静地说:“爹妈都给起了名儿了,怎么都成了没名儿的孩子……”
   
    谷子地这个人性格很开朗,他打了那么多仗,不会单单因为战争这件事而感到伤感,只是全连的人都阵亡了而他讨不到一个说法,这件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生活中,他很乐观,爱开玩笑,但一到夜晚,那道伤口他总过不去……
   
    写完剧本以后,刘恒给我发了条短信,说他很激动。能让那么冷静的一个老作家激动的事情不多。刘恒写出了谷子地这个人的坚持。谷子地坚持认为对他的审查不公平,这种不公看似只针对他个人,实际上是针对他的全部阵亡战友。
   
    谷子地的主演张涵予看剧本时,蹲在我工作室的墙角哭。我知道看这个剧本会很难受,所以尽量不进那个屋子。后来我进去时,他赶紧把身体扭过去了,我就赶紧把门关上。我发现电影里常常拍人哭,其实现实中人哭是最不希望别人看到的,很多人哭时不能说话、扎着脑袋,或者转身或者逃跑,而电影往往要迎着镜头拍上去。
   
    我觉得一个剧本能做到这样,电影拍出来一定能得到观众支持。
   
    保证拿出的是诚意
   
    拍《集结号》之前我有两个顾忌。
   
    第一,我们在国内拍军事片,很大问题就是借不到合适的武器,而且解放军小米加步枪,那身军服窝窝囊囊有点像民兵,不像美国有钢铁,机器,军舰,坦克……武装到牙齿,我们很难把战争的视觉震撼力做出来;第二,怎么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和故事,战争打得再逼真再猛烈,假如观众从头看到尾不动心不动情,这就该挨骂了。
幸好,刘恒的剧本解决了动心的问题,战争制作也因为韩国团队的加入得到了解决。
   
    《集结号》作为釜山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放映后,韩国媒体写过一个评论,题目是《你看到的不是一场战争,是一个人》,这刚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预期。
   
    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我敢说,《集结号》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拍电影时,我和剧组强调的就是“诚意”。
   
    起初张涵予想演谷子地,我让他别想这事儿了,制片人肯定会要求我找明星,你就演男二号吧。他很无奈,陪着男主角试戏,试了十几个。后来监制陈国富跟我聊,别看现在明星多,但能让人买票去电影院的明星,男女加起来不超过十个。男的就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梁朝伟、葛优这几个人。
   
    周星驰、刘德华、李连杰、梁朝伟和谷子地形象不对,葛优年龄大了不合适,我跟葛优谈,他也认为我说得对。找香港明星来演?监制陈国富对我说,这个电影能够赢得票房的不是商业元素,而是“诚意”,选香港明星就让人感觉这片子商业,没诚意。
   
    最后王中军和我说,张涵予合适。我当时特激动,但装作很平静。我说,你们真要冒这个险?他说我们签了张涵予,他要是从这个戏出来了,我们算总账也合适。这事就定了。
   
    我跟张涵予一说,他高兴得都懵了。他确实没有辜负大家,演得出神入化。
   
    拍一个战争电影,对体力要求太大了,我的团队一直拽着我往前走。我们整个团队都是被这个故事催眠了,演员非常相信他们演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存在,进而相信自己就是这个人,张涵予都出不来了,他吃饭时还召集“九连”士兵,好像“九连”还在,他还是连长。他老婆跟我说,你们快点上映吧,张涵予半夜哭醒了老在那儿喊……
   
    在电影的后期制作上,我希望有突破,向真实靠近,因此从韩国请来了特技团队。我们的战争电影越来越不真实,而人家越来越真实。
   
    有人说《集结号》这东西有点模仿《拯救大兵瑞恩》,我觉得这不是不好的,我在尽可能模仿出来一种真实的效果。何况这个电影的故事完全是谷子地自己的故事。我们全部演员加起来片酬不到100万元,还不如摄影师吕乐一个人。其他的钱都用在制作上了。
   
    我欣慰的是十几场的试映。原来我担心女性观众不买账,但恰恰是女性观众看后都能被谷子地这个人感动,而不是被战争场面震撼,我这才放了点心。从试映的情况看,后半部撑得住,我也感到非常幸运,找到了张涵予。
   
    《集结号》
   
    当张涵予饰演的连长谷子地带领的47名战士伤亡惨重时,由廖凡饰演的排长焦大鹏在牺牲前告诉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
   
    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听到集结号意味着部队可以撤退了,但谷子地本人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阵地,结果47名战士全部阵亡。
   
    从此谷子地开始寻找真相,当他找到号手时终于得知:集结号的确没有吹响,由胡军饰演的团长明知这个连的战士必然战死,最终他还是把任务交给了和自己交情最好的谷子地。谷子地这才明白,焦大鹏临死前的这句话其实是存有私心,想给整个连队留下几个“活种”。
   
    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人员”,谷子地的后半生就一直寻找47具遗骸,为追认他们的烈士身份而奔走……
明白了,《集结号》是反战影片。
我在西安以西,不觉得战争对我来说是安全的。但我仍坚持,支持分裂的战争该打照样要打。
真TM扯淡,扯到什么西安以西去了.
如果是胡哥说什么西安以西,那他是战争狂人。如果是军人说,那就是汉子。

如果一个军人还要考虑乱七八糟的事,那就没有斗志了。
现在的南方周末也算是越做越烂了,时不时还登出点搞笑文章。
中国导演总喜欢跟在老外的屁股后面捡残渣,捡的还是N年前早玩过的东西,真是不与时俱进啊:L
战争狂人就这么可怕?莫非要中国走上宋朝的老路?
西安以西是什么意思?
:D :D 个臭煞笔,没这些狂人,丫早让人爆菊了。。。
屁话!!!!!!!!
“刘恒看了小说,当时就表示,这个小说有意思,虽然改编存在一定难度,但他愿意写剧本,并希望能够把这个电影做得干净点。我说我不想趟雷,刘恒说他也不想。
   
    怎么才能“干净点”呢?刘恒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我就写一个故事:英雄受了委屈。惟有这条路才能让电影和观众见面。””


从文章中含糊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可以看出影片创造者一直想拍一部很风格灰暗的电影~~至于内容是什么,从文中也猜得出一二,至少不会从正面来描写解放军。:L
原来李云龙石光荣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是为了成就自己……
第一句话就把我雷了,     尽失好感,,,,

可怕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怕的是世无良将, 人如畜,任屠戮
狗屁不通的南方和逢倒:@
国家维持军队就是要战争要侵略,不可取!
建议取消军队!:@ :@ :@ :@ :@ :@ :@

冯小刚的大脑进水了?
那老冯希望中国军人都什么样?学二战捷克人那样还没打就全都举手投降都可算是反战的最高境界。
从来就没有打算看《集结号》。。。
老冯不要乱说话,会影响票房的.
什么东西到了《南方周末》上,就不是人话了。
第一,我们在国内拍军事片,很大问题就是借不到合适的武器,而且解放军小米加步枪,那身军服窝窝囊囊有点像民兵,不像美国有钢铁,机器,军舰,坦克……武装到牙齿,我们很难把战争的视觉震撼力做出来
              ------------------------[:a13:] [:a13:] [:a13:]
早说过缝笑肛堕落了好久了。
:@ 放TMD屁:@
恨乌及屋的典型
一直认为亮剑里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屁话,比如己方是大刀,对方是机枪,你胜一个来看看。再说,士兵是用来打胜仗的,不是拿来送死的。为了自己的胜利,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官帽,而不顾士兵死活的指挥官,都是狗屎
原帖由 华爷 于 2008-1-7 22:30 发表
一直认为亮剑里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屁话,比如己方是大刀,对方是机枪,你胜一个来看看。再说,士兵是用来打胜仗的,不是拿来送死的。为了自己的胜利,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官帽,而不顾士兵死活的指挥官,都是 ...

老李不是你所说的没脑子的傻瓜.
问题是他好象是个没脑子的傻瓜.
李云龙痞气太重,不过到是也符合一部分特征……
巴顿的确是个战争狂,但是他确实是美军中最优秀的上将
原帖由 华爷 于 2008-1-7 22:30 发表
一直认为亮剑里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屁话,比如己方是大刀,对方是机枪,你胜一个来看看。再说,士兵是用来打胜仗的,不是拿来送死的。为了自己的胜利,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官帽,而不顾士兵死活的指挥官,都是 ...

===那个时期pla从排级到团级指挥打仗是满有艺术的,对比下抗战时候gmd这级的指挥
冯小刚他有什么资格说李云龙?狗屁理论
既有战争的残酷,又有战争的震撼力、还要有冯小刚没有的血性和气节…………想到这里我又看了一遍“战争子午线”。
风小刚算什么东西  也就是在这个沉渣泛起的年代他才能露出那张很丑陋的脸
原帖由 华爷 于 2008-1-7 22:30 发表
一直认为亮剑里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屁话,比如己方是大刀,对方是机枪,你胜一个来看看。再说,士兵是用来打胜仗的,不是拿来送死的。为了自己的胜利,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官帽,而不顾士兵死活的指挥官,都是 ...


埃德加斯诺评价tg和gmd军队最大的不同是:tg的军官冲锋的时候喊弟兄们跟我上,gmd军官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tg一线军官伤亡比率非常高,后来甚至有严令某些层级的军官不得冲锋。即使是林彪这个级别也经常把指挥部发在敌人炮火范围之内的前言。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建立在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之上的,不是蛮冲蛮撞。tg什么时候干过让普通士兵拿着大刀长矛和机枪硬抗的事情?华爷是义和团看多了吧。
义是行商蠹,慈是领兵蠹,情是人心蠹。
绝大多数人包括军人都是爱好和平的,尤其是战场上下来的军人,因为他们都近距离的接触过死亡。但不能把和平主义庸俗化,以此鄙视那些为你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不晓得冯小岗还是哪国人了

tnnd
]]
原帖由 刺刀上膛 于 2008-1-8 01:35 发表
既有战争的残酷,又有战争的震撼力、还要有冯小刚没有的血性和气节…………想到这里我又看了一遍“战争子午线”。

《战争子午线》是经典好片!
比什么狗屎冯的片子好一万倍。
《集结号》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地。我们不该忘记那些为了新中国而战的英雄们,也不该因为导演的言论来废了片子本身的闪光之处。冯这么说,只能说明他还没真正理解那场战争,以及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如果他看过,李云龙、石光荣都是从基层战士出来的指挥官。换一种说法,他们只是“没有战死”的那些人。他如果看过TG军队基层指挥员的伤亡比例就不会说出这种“牺牲别人成就自己”的话来。活着的英雄,也是英雄。我不相信,李云龙一马当先拿机关枪在队伍前面冲锋的时候想着的是什么“功成名就”。冯只看到了后来留在指挥岗位上的英雄们,没有看到,还有很多营团级或者地方部队的干部们解放后回乡继续做个农民。他们想得难道是成就什么吗?战场上没有时间给你想什么公平和人性之类的。为什么李云龙、石光荣会那么“恨心”,因为敌人从来都不会是善男信女,不恨心只会让更多的人白白送死!战争为什么那么残酷?也许谢尔曼的话可以给一个解释:只有战争足够残酷人们才会远离战争!
呵呵 冯导说这话就不厚道了 集结号也拍得挺好的 也有反战的思想在里面 更重要的是军人的荣誉不能给人搞丢了 否则还真没有几个人愿意为你拼命了
男儿不可好战,但却不能不知兵!
为什么有那场“残酷”的战争,因为压迫比战争更残酷。冯导也许很懂战争,但他不了解压迫是什么。
我觉得我们的老祖宗把战争和平的关系早就说透了, 比现在所谓的和平主义者,反战主义者深刻一万倍

如,  <<司马法>> 中的 论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冯小刚也完蛋了,
现在中国的导演界又完蛋了一个淫

如果中国影视界就只有这堆家伙,那只能说明大米的和平演变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