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星堆之谜新解:平武发现"纵目人"后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50:15
四川三星堆之谜新解:平武发现"纵目人"后裔?

--------------------------------------------------------------------------------

2007年12月31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很多人面“目纵”的青铜面具,这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昨日,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队长董仁威致电记者称,该科考队经过8个月的寻找,在四川平武发现了古蜀国“纵目人”遗民,破解了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之谜。著名考古学专家林向表示,这一发现开了个好头,但具体结论还需进一步证实。



  董仁威介绍,本月17日,科考队前往龙门山深处摩天岭上的白马寨,不仅发现了活鲜鲜的“纵目人”,还发现了当地人代代相传的“三目神”面具。刀切加寨村民田小美一家均为“纵目人”,其女张晓惠与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比较,相似度达90%以上。在平武白马乡的水牛家寨、扒普加寨、色腊路寨,有“纵目”特征的人也较普遍。另外,科考队在刀切加寨发现了“三目神”面具,它是当地人在祭祀山神、跳传统“曹盖舞”时佩戴的。在当地惟一继承了“三目神”面具制作手艺的老艺人家里,他们看到了仅存的两个面具,该面具的眼睛与三星堆青铜“凸目”人像惊人地相似。(记者 陶论)

  董仁威认为,白马寨“纵目人”的发现,证明了古蜀族是氐人的理论,解开了三星堆青铜面具“纵目”面具之谜,三星堆青铜面具“纵目”人是氐人。现在的白马人就是古蜀国鱼凫王国的遗民,他们的文化是古蜀国文化的活化石。

  记者昨日就此事采访了著名考古学专家林向。“很有意思!”林向说,这一系列发现将更有利于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将证实部分学者的理论推断。“但是基于目前发现的事实,只能说它对三星堆青铜面具原型的进一步证实开了一个好头,但具体的结论还需要大量具体的实证加以证实。”四川三星堆之谜新解:平武发现"纵目人"后裔?

--------------------------------------------------------------------------------

2007年12月31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很多人面“目纵”的青铜面具,这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昨日,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队长董仁威致电记者称,该科考队经过8个月的寻找,在四川平武发现了古蜀国“纵目人”遗民,破解了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之谜。著名考古学专家林向表示,这一发现开了个好头,但具体结论还需进一步证实。



  董仁威介绍,本月17日,科考队前往龙门山深处摩天岭上的白马寨,不仅发现了活鲜鲜的“纵目人”,还发现了当地人代代相传的“三目神”面具。刀切加寨村民田小美一家均为“纵目人”,其女张晓惠与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比较,相似度达90%以上。在平武白马乡的水牛家寨、扒普加寨、色腊路寨,有“纵目”特征的人也较普遍。另外,科考队在刀切加寨发现了“三目神”面具,它是当地人在祭祀山神、跳传统“曹盖舞”时佩戴的。在当地惟一继承了“三目神”面具制作手艺的老艺人家里,他们看到了仅存的两个面具,该面具的眼睛与三星堆青铜“凸目”人像惊人地相似。(记者 陶论)

  董仁威认为,白马寨“纵目人”的发现,证明了古蜀族是氐人的理论,解开了三星堆青铜面具“纵目”面具之谜,三星堆青铜面具“纵目”人是氐人。现在的白马人就是古蜀国鱼凫王国的遗民,他们的文化是古蜀国文化的活化石。

  记者昨日就此事采访了著名考古学专家林向。“很有意思!”林向说,这一系列发现将更有利于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将证实部分学者的理论推断。“但是基于目前发现的事实,只能说它对三星堆青铜面具原型的进一步证实开了一个好头,但具体的结论还需要大量具体的实证加以证实。”
没有图片?
补图:





四川广汉三星堆埋藏坑出土的诸多青铜面具,均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面“目纵”。这种“纵目人”,因与一段古籍记载有关,成为了寻找古蜀国踪迹的重要依据。这就是在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中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而西汉扬雄《蜀王本纪》则说:“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这两位古代研究蜀国最具权威的专家,在这两段话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解开古蜀国千古之谜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两千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巴蜀学者的研究,以及成都平原六座史前城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川西北高原十多座新石器遗址群的发现,已经被解读,或部分解读;其结论,大多数被肯定,少数因其明显的错误被扬弃,比如,各个遗址中丰富的祭祀文化遗存,否定了蜀“未有礼乐”的结论。

事实证明,古蜀国确有一个延续了三千年至四千年的王国。这个王国,分成蚕丛、柏灌(柏濩)、鱼凫、杜宇(蒲泽)、开明五个朝代,各代都有不止一个王,每个朝代各领风骚数百年。多数学者认为,蚕丛、柏灌、鱼凫的族属为氐人,杜宇、开明则分别为濮人(有学者认为是彝人的先祖)和巴人,但都继承了“蜀”的旗号,统治了前朝的遗民。

既然蚕丛、柏灌、鱼凫的族属均为蜀山氏部落的氐人,必然有其人种及文化上的共同特征,其中人种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目纵”,文化上的重要特征便是在祭祀仪式上要使用“纵目神”。

学者们苦苦寻求与“纵目人”铜像有关的一切人与事。然而,至今“纵目人”未见踪迹。学者徐学书在《关于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讨》中说:“这种巨大的,具有蚕丛氏体质特征,并为蚕丛氏之后第三代蜀王鱼凫氏崇祀的,人兽形象合一的偶像,应是此次祭祀被祭的历代蜀人所共同的祖先神- -蚕丛神的偶像。而青铜立人像,当是此次祭祀的主祭者。其余众多的青铜人像,当为参加祭祀的民众。”。学者黄剑华在综述学者对“纵目人”的看法时说:“也有学者认为,考察巴蜀古史及古蜀神话,结合三星堆发现的眼球外突的青铜像,可以说,纵目就是眼球外突的青铜像,可以说,纵目就是眼球外突,纵目人就是眼球外突的一个种族的图腾,其实质就是对‘纵目’的崇拜和对‘蜀’的崇拜,青铜像本身与上古蜀族有必然联系,因此,这尊面像可能与蜀图腾关系密切。纵目的青铜人面像可能与蜀族始祖的若干个神话。”笔者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涉及的纵目有三种,一种是两目向上挑的人,即我们平时形容美丽女人的一种眼睛: “凤眼”;一种是眼球向外突的人。此外,还有一种便是两目中还有一个完全纵向的三目人,犹如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

笔者认为,这种“纵目人”一定还会在世界上找到。所以一直在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看能否找到活的“纵目人”,但收效甚微。

                  寻找古氐人遗族

许多学者认为,古蜀族其实是氐人。段渝等认为,古蜀国的前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均为氐人,并有某种联系。段渝等在《三星堆文明》一书中说:“三代蜀王中第一位叫蚕丛,蚕丛氏是氐族的一支,兴起于岷山上游河谷,起初定居在岷山石室中,地处今天四川茂县北境的叠溪。”“鱼凫氏也是氐族的一支,兴起于岷江上游。在夏商之际,鱼凫王带领本族进入成都平原,逐渐融合蚕丛、柏薓濩两族,形成了早期的蜀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早期蜀王国—相当于中原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

看来,要寻找“纵目人”,首先得找到古氐人。因为“纵目人”可能只有在古氐人中才容易找到。据学者考证,古代氐族人是很多的,曾达百万之众。在不太远的南北朝“五胡闹中华”时代,氐人是“五胡”之一,氐人符坚建立了强大的前秦政权;在古代四川,设有“氐湔道”,统管着龙门山上下广大的地区,是所谓“六夷、七羌、九氐”的盟主,是这一带的主导民族。然而,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但其中并无“氐族”。 这些氐人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据考证,早在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笔者在参加《龙门山及古蜀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得见学者郑祯诚,他在赠送笔者的《西部的发现》一书中说:“中国的氐族在历史上创造了那么多的丰功伟绩,为世界留下了那么多精神和物质财富,但他们的后裔仅余下一万余人,几十年来为恢复自己氐族的族名而力争,这就是现在称为白马藏族的群体。”

根据四川省民委民族识别调查组1979年写的《‘白马藏人’调查组资料辑录》统计的材料,平武县的白马氐人约为1700余人,南坪县的白马氐人约为4000余人,文县的白马氐人约为4500余人,共约10200余人。

哇噻!氐族还有人在!父亲问明郑先生,查了一些资料,便迫不及待地同我一起驱车前往平武县白马乡的氐人谷。

2007年12月17日一大早,我驾车,和父亲一期,冒着浓雾,从成都沿成绵高速路,早上8点多便到达了绵阳南出口,与在那里等候的巴蜀研究专家李德书教授、我会科考队绵阳站的站长刘文传、绵阳创作室主任黄森木会合后,先考察了绵阳边堆山5000年前的古遗址,谢绝了他们宴会的邀请,迫不及待地驱车赶往平武白马寨。

我们沿着九寨东环线经江油、北川、,到达平武县城,已是下午3时许。李德书教授曾任绵阳市旅游文化部门领导多年,与绵阳市所属各县政府十分熟悉,他已通知平武县政府有关人员接待我们。我们考虑时间太晚,一番联系等候必然要费不少时间,第二日父亲又必须返回,参加省科协六届六次全委会,遂决定不惊动当地政府,独闯白马寨。

过平武县城,我们就沿着在摩天岭上奔流的火溪河向上爬行。海抜迅速升高,从海抜1000米左右攀升到2000米以上。由于落差大,火溪沟沿途修了许多座梯级水电站。临近白马寨时,车要翻越一座大山,山路成“之”字形向上拐。父亲掏出海拔仪,紧张地不断测海拔高度,因为他曾因不适高海拔地区气候而差点丢了命的可怕经历。父亲将海拔2500米作为极限,过了海拔2500米的地方不去。在白马乡政府所在地,海拔已达2000米以上,但要去白马氐人谷旅游区,同白马人零距离接触,则必须离开九环线,到通往王朗自然保护区的高山白马人寨子上去。好在车上行到二千三、四百米时,海拔表好似知道父亲的心情似的,总在2500米以下波动,不越过警戒线。可是,路面越来越糟,到处都有路面下陷时形成的坑,甚至有一处路旁的钢制栏杆都被扭曲成“麻花”,路面垮塌大半,仅剩能容一辆车过的小半路面。连父亲这个胆大包天的人也“虚”了,令我停车打倒转。而胆子更大的我竟说不怕。开车的人不怕,坐车的怕什么? “过!”他一声令下,车颤颤巍巍地开上烂路,跌跌撞撞地开下斜坡。父亲出了一身冷汗,不敢看左边的高岩和岩下因筑水坝而蓄积很深的河水。

车到氐人谷各山寨,已近黄昏,到处都关门闭户的。显然,好久没人在隆冬、路难行的季节到这里来,更没谁作了接待客人的准备。车过水牛家寨、扒普加寨,来到色腊路寨,见到这里有许多氐人谷接待点,但街上空无一人。下车去打听,才见有一人骑摩托过来,自称是白马旅游区的董事长。这位姓杨的小伙子看了我们递过去的名片,听说了我们此行的意图,不敢怠慢,忙写了一纸手令,叫我们再上行三公里,去刀切加寨找一家氐人居接待。果然,行到刀切加寨,找到主人,主人本不欲接待,但见到杨董事长的手令,只好开门迎客。

以后的经历,便十分精彩了,事毕,我们才领悟到杨董事长推荐的深意,不觉感谢起这位精明的白马寨当家人来。

                     发现纵目人

我对父亲惊呼:“看!纵目人!”父亲大喜,急忙下车来一看:哟喂,一个美丽的少妇长着一双眼角微微向上翹的大眼睛,与三星堆青铜面具中的“纵目人”一模一样。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位少妇正是这家氐人居的主人的女儿-田小美,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里烤火。我们两人从头到尾都目不转睛地一边应答着主人的招呼,一边紧盯着田小美的眼睛,看得别人都感觉即不好意思又觉得奇怪。好在我们赶紧说明了对她眼睛感兴趣的原因和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别人才没有误会我们有什么不良的意图!

确实由于我们来的唐突,主人一点接待客人的心理准备都没有,临时为我们筒被子,铺床铺,洗腊肉,摊白面大饼,甚至连客房的钥匙也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找到。我们一边烤着温暖的柴火,一边等候主人为我们安排一切。不一会儿,香浓的腊肉味漂满了小木屋,白面大饼也在铁灶上开始冒出腾腾的白气。主人田大哥的兄弟、弟妹、二姐,一大帮能叫到的亲戚都陆续来到了我们烤火的小屋。在热情浓烈的气氛中,期待已久的晚餐开始了。父亲大方地邀请主人全家一起喝酒,买了1瓶白酒8瓶啤酒请他们喝(好在有定量,要不按照他们男女都好酒,人人都是3斤白酒量的话,恐怕就没几个能在餐后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恐怕也要落得跑单的下场了)。纯朴的白马人很快就跟我们喝到了一堆、聊到了一起。主人田大哥用一曲纯原生态的白马歌曲《白马人家欢迎您》揭开了晚餐的序幕。主人一开唱,所有的白马人都气势如虹地拉开嗓门和起合声。那真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美妙的天籁之声,曲毕犹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悟。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这才是民族的魁宝啊!男主人唱毕,女主人又来;女主人唱完,孩子们接上,一顿丰盛的山野晚餐就在绝美的歌声和豪放地敬酒中热烈地进行着。可惜父亲因身体原因不能享受美味的蜂蜜青稞酒,只能羡慕地看着我频频举杯,大口消灭着甘露般的琼浆玉液,直喝得宾主尽兴才鸣金收兵。

在晚餐的过程中,我们再次就白马人的问题向主人们请教。到底他们是藏人还是氐人?到底他们与古蜀人有什么关系?到底他们跟三星堆文化有没有联系?

经过攀谈了解,我们得知他们除了知道自己被政府定名为“白马藏人”以外,他们和藏族几乎没有共通之处!他们自己并不承认他们是藏族人而自认白马氐人或白马人。原因从我们分析白马人和藏人的区别可以看出一二:

第一、从宗教信仰来看,藏族信奉的是佛教分支的喇嘛教,信西方诸佛,信菩萨,信修行今世而得来生的幸福。而白马人不信佛教,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同时受到了苯教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自然都有神灵,最祟拜山神,他们认为一切天灾人祸,人音祸福都与山神有关,这里的山神中最有名的是"白马老爷神山"(白马语“叶西纳蒙”)。水神分为河神和湖神,白马人至今还保留着正月初一抢新水的习俗。

第二、从语言文字来看,藏族有独立完善的语言体系和文字体系。而白马人则有与藏语不同的独特的语言。据他们介绍他们自己的语言大约有 30%和藏语有共通的地方,但是他们却无法用自己的白马语和藏族沟通。白马人大多只会说白马语,但是不会写,具体会写会认白马语的只有族里少数几位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老人掌握少量祭祀象形符号。

第三、从婚姻制度方面来看,白马人从古至今都坚持一夫一妻(妻无生育的情况下可以有小妻),族内通婚,坚决不与外族人通婚,更是杜绝与藏族人通婚。这一点在我们留宿的这家白马人家里更有明显的体现。他们三代人男女双方都是正统的白马人,甚至男主人的小弟在甘肃娶回一个媳妇,也是甘肃文县的白马人。正是自古保持着这一传统规矩,才使现在的白马人还能保留完整的民族特点和生理特征,而没有像很多少数民族那样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消融在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之下。

第四,从服饰特点来看,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藏族的帽子式样繁多,以金宝顶帽为最多,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脚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头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在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而白马人的服饰十分奇特,色彩艳丽,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配以各类发饰、耳饰。白马妇女的对襟裙袍是用各种花布镶嵌而成的,腰间系着一条很宽的花腰带,腰带上拴着用麻绳穿成的古铜钱币,胸前挂带海贝装饰的鱼骨排。白马族的男人穿得很像蒙古服,领口和下摆用红褐色的花边装饰着,腰上缠着同样质地的腰带,还把腰带垂系下来。白马人不论男女,出门前都要戴上一顶盘形的羊毛毡帽,并在帽子上插上一根或者两、三根白色鸡翎。为什么白马人会有头插白鸡翎的风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久远的过去,曾经有封建统治者派官军来攻打白马人聚居地。白马人拼命抵抗、寡不敌众,人数从5万多骤减至300多,只得退居于深山老林。官军并未就此罢休,还想把白马人杀尽。被俘的白马人戎鲁探听到这个消息,于是设法逃回报信。他翻过一道道山岭,疲惫至极,昏倒在地。眼看官兵逼近了,他还没有醒来。这时,山顶上的一只白色公鸡突然发出鸣叫声,将戎鲁惊醒。剩下的白马人得到了戎鲁的通知,全部脱险。为了感谢雄鸡救命之恩,白马人就在毡帽上插上白色雄鸡尾羽作为纪念。现在,白马人已经把这种风俗演变为一种装饰了。白马男人的头上插一支挺直的公鸡尾羽,用来代表勇敢和刚直,白马女人的头上插三支公鸡尾羽,表示纯洁、温柔。

     第五、从舞蹈特色来看,藏族舞奔放、随意、节奏明快、洒脱自如,基本上靠即兴发挥,不拘于某些固定模式。藏族舞的主要代表是四川巴塘地区的弦子舞和牧区的“卓”(锅庄)与农区的“果卓”(锅庄),舞蹈有其一致的规律性,特点源自他们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服饰特点。高原寒冷的气候,藏胞重厚的服饰,长袖、皮靴成为他们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而白马人的舞蹈虽然也有源于藏羌习俗的锅庄舞,但他们更有自己特色的祭祀时候跳的曹盖舞和平时娱乐的圆圆舞、猫猫舞,这些舞蹈自有他的独特性,和藏族舞蹈完全无相同之处。

所以综上所述再加上大量史料记载的古氐人在这几方面的相关情况都与现在的白马人相似,而白马人与藏族不同的这些东西也正是他们作为一个古氐人一只――白马氐人的特征。我们才明确了白马人确实不是藏族,而应该是古氐人的后代――白马氐族。

明白了白马人的由来后,我们还了解到,主人田大哥的父亲正是白马人遗存的少数能制作白马人祭祀舞蹈“跳曹盖”中必不可少的面具-- “三目神”面具的老工匠之一。而且由于其父年老,也无手艺传人,这一面具他父亲家里也只留下两个了。在这里,正是“三目神”三个字令我们热血沸腾,一下就联想到三星堆出土的祭祀青铜面具上面,如果二者能找到某种文化传统的承继痕迹,那将是我们破解三星堆之谜的一大有力证据,更能为我们确认古蜀人是氐人、白马人是三星堆主人的后代这一观点提供实证。于是,我们相约明天一定要把这个面具借来拍照,田大哥甚至答应能卖一个给我们回去做研究。

山里的夜晚是非常寒冷的,躺在那没有电热毯更没有空调的客房床上,想着那白马人普遍“纵目”的眼睛、想着那三星堆奇怪的青铜面具、想着古蜀国扑朔迷离的史前历史,更想着明天期待的“三目神”面具和三星堆“凸眼”面具的联系,我久久无法入睡。迷迷糊糊间,我感觉枕边传来银铃般的笑声,还有开心而欢快的歌声,时有时无、时有时无~~。“轰!”脑中一阵惊颤,浑身顿时冰凉,半夜三更,何来如此诡异的声音?难道~~?不怕寒冷,忍住快发病的心脏乱跳,翻身下床,赶紧确认房门紧锁,以免“意外”。过后细细品听,才发现虚惊一场,原来是木屋隔壁白马姑娘的梦语惊人,犹如声在枕边。一阵自嘲好笑后,终于安心入睡。

早上起来,父亲迫不及待地催促我邀主人去把他父亲及三目神面具请来一叙,遗憾的是,田大哥的父亲在昨天因为一老友去世连夜赶去奔丧了,而三目神面具本已经讲好卖给我们一个,却在取走之时被田大哥的母亲阻止了,说是政府打了招呼的,这最后两个面具要参加展出,无论如何不能卖。我们只好借来照相并约定明年开春后为我们特制2个。面具拿来后,我们及主人一家围坐火坑用完早餐,田小美也穿着好全套白马人服饰,怎一个“美”字了得啊!谋杀了我不少的菲林后,我们坐下来告诉他们白马人所不知道的和白马相关的重要故事。

父亲娓娓道来:“你们知道三星堆吗?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有很多都是纵目人,都有一双和小美一样的眼睛。这说明三星堆的青铜纵目人和你们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据学者研究,古蜀国的蚕丛、柏灌、鱼凫都是像你们一样纵目的氐人。氐人有很多部落,你们是其中的一支――白马氐。并不是所有的氐人都是纵目人,不过,至少白马氐是纵目人,是三星堆纵目人的后代。有的学者认为,古蜀国在鱼凫时代由于杜宇族的入侵,鱼凫王战败,鱼凫族的人四散奔逃,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学者们终于发现了古蜀人的下落:鱼凫王战败后,带着一支皇族退到了他们的发祥地――宝鸡,在那里建立了弓鱼国,这有弓鱼国墓葬群遗址及出土的青铜器为证。弓鱼国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与三星堆的大青铜立人像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同你们白马氐一样的纵目人。同时,学者们在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生活在2、3000年前的石棺墓葬群,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鱼凫王战败后的民众退到龙门山北麓去的古蜀国遗民。然而,仅此为止,古蜀国的遗民们后来到哪里去了?找不到一点线索。想不到我们在你们这里看到了在崇山峻岭的艰苦条件下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坚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没有被其他族融合的白马氐人。你们独特的白马氐文化成为了古蜀国历史的活化石。希望你们把有你们民族特征的一切,如:语言、服饰、曹盖等等保存下来,继承下来,这将是你们白马氐人永恒的巨大财富!”

至此,考察结束了。在温暖的白马氐人浓浓情谊中,在美丽的刀切加白马寨美景中,在雪山与火溪河的欢送中,我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白马人的家乡。

结论:

1、三星堆的纵目人形象分三种,一种是两目向上挑的人,即我们平时形容美丽女人的一种眼睛:“凤眼”;一种是眼球向外突的人。此外,还有一种便是两目中还有一个完全纵向的三目人,犹如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

2、位于甘川相交的四川平武、九寨沟及甘肃文县的白马藏人应该是氐族人。他们在语言、服饰、舞蹈、婚俗等方面与藏人迥异,而同古文献记载的氐人的习俗相同。

3、白马氐人中有的人纵目特征非常明显,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纵目特征非常相似,且存在普遍趋势。另外,白马人祖传的“曹盖舞”三目神面具即是凸目人,又是三目人,与三星堆青铜面具所显示的三种纵目人都有印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古蜀国的蚕丛、柏灌、鱼凫是氐人部落中的一支白马氐的先祖。

4、2000年在人口普查时白马氐人为3627人,比1979年普查翻了一番,估计现在白马总人数为20000人,人口稀少,许多白马民族相关的文化传统面临失传的危险,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特别措施予以保护。

5、白马氐文化是古蜀国文化的活化石、超级国宝,政府应该采取特别的措施进行保护。
故意硬睁着眼睛就是纵目人了?还相似度90%?
我怎么觉得满大街都是相似度91%以上的纵目人呢...
本来也就是某人的一次旅游而已,结果报道出来变成重大科研成果。
原帖由 che 于 2007-12-31 13:12 发表
本来也就是某人的一次旅游而已,结果报道出来变成重大科研成果。

    现在的媒体啊,多大的事都要炒上一番...
眼珠突出是很多山地人的特征,原因是缺碘造成的
我的一些来自河北河南山区的同学也有眼珠突出的,应该不是古蜀国后裔
至于眼角上翘,许多书里描写帅哥都是双眉入鬓什么的,好像也不都是古蜀国后裔
要是真的发现张了三只眼的,那才算是大发现了:D
至于眼角上翘,许多书里描写帅哥都是双眉入鬓什么的,好像也不都是古蜀国后裔
==============================================================
是不是也叫丹凤眼的 ? :L
原帖由 屠城校尉 于 2007-12-31 14:19 发表
至于眼角上翘,许多书里描写帅哥都是双眉入鬓什么的,好像也不都是古蜀国后裔
==============================================================
是不是也叫丹凤眼的 ? :L

然,丹凤眼就是眼角上翘。
如果丹凤眼就是纵目人, 也不用这样找了. 大街上大把. 以前有漂亮女同学就是. 人生得漂亮有丹凤眼是锦上添花, 如果是纵目恐龙...;funk
现在的记者。。。竟然写了几万字的文章,还理直气壮的,没有照片说不定偶就信了[:a10:]
原帖由 屠城校尉 于 2007-12-31 15:03 发表
如果丹凤眼就是纵目人, 也不用这样找了. 大街上大把. 以前有漂亮女同学就是. 人生得漂亮有丹凤眼是锦上添花, 如果是纵目恐龙...;funk

有时间去洛阳看看,满大街的丹凤眼美女:lol
]]
除了关于“纵目”特征的部分不明所以,其他部分还是值得一看的:三星堆文化主人的后裔今天仍然存在,他们就是古氐人、今白马人。不过这个貌似也不是新发现了吧?
kan  bu dao tu
甘肃陇南相传就有“立眼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