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抗日名将张灵甫:唱秦腔的关中汉子(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44:20
揭秘抗日名将张灵甫:唱秦腔的关中汉子(组图)
2007年12月26日 14:46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发表评论


张灵甫遗照



张居礼深情地看着父亲的照片 记者 潘京 摄



  在人们的记忆中,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印象仅止于电影《红日》中那个自负狂妄的反动将领。然而,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还有着异乎寻常的血性与真诚———在惨烈的八年抗战中,他打击日寇,功勋卓著。
  -核心提示
  翻开尘封的历史,总有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八年抗战,有多少英雄儿女化作了飞烟,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留给了岁月。抚今追昔,令人感怀思奋。
  张灵甫,一个从关中道走出的青年,一个抗日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内战中的败将,在走过了一段模糊的历史浓雾之后,再次来到了人们眼前……
  在人们的记忆中,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印象仅止于电影《红日》中那个自负狂妄的反动将领。然而,半个世纪后,重温历史,人们会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还有着异乎寻常的血性与真情——在惨烈的八年抗战中,他打击日寇,功勋卓著。
  2005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张灵甫的后人、长子张居礼光荣地得到了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纪念章。
  当张居礼回忆往事的时候,依然不能从父亲被长期脸谱化的历史情绪中走出来。对他来说,父亲就是父亲,他更愿意回忆那个曾名列“国军十大抗日名将”的父亲。
  长安才子入黄埔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村是张灵甫的老家,距西安城南10公里,全村有上千人口。在村里问起张灵甫,几乎无人不知,但又知之甚少。即便是张灵甫的叔伯、兄弟一辈,也大多去世,讲不了多少关于张灵甫的掌故了。不过,在村办的养老院里,还是有一些老人至今记得当年那个身材高大,个性爽朗的大个子——张灵甫。年过九旬的村民刘玉勤老人说:“听老人说,张宗灵小时候聪明得很,学习好,字也写得好,逢年过节常给村里人写对子。”
  张灵甫生于1903年8月,原名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其父张鸿恩,个子超过一米九,比一米八几的张灵甫还高上一截,被村里人称为“张大汉”。张家几代务农,据说张鸿恩非常勤快,常常是全村第一个起早拾粪的人。张灵甫很小的时候,也常帮着家里干农活。
  少年张灵甫痴迷书法,在长安中学念书时常步行十余里到西安文庙研习。那时的张灵甫最喜欢书写《正气歌》、《满江红》,常常贴得一屋子都是。有一次他在碑林习字,不想巧遇正在关中书院授课的于右任,于右任看过张灵甫的字,深为喜爱,连称人才难得。而这次相识,也为张灵甫日后入黄埔,进而成为蒋介石嫡系将领,埋下了伏笔。
  村里的老人讲,东大村原有一个孤魂庙,庙前有一个孤魂潭,两处之间有一道龙脉,原本是要出皇帝的,后来当朝皇上派人来挖断了龙脉,才好几百年不出人。不过有一年一位算命先生来到此地,看了孤魂潭后预言,村里将要出三个人,结果就出了个张灵甫。
  传说权当笑谈。但青年时期的张灵甫的确算是村中难得的隽才。毕业后,年仅20岁的张灵甫回乡当了几个月小学老师。由于关心国事,又酷爱历史,他很快顺利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
  要入学的时候,不想却被昂贵的学费挡住了。据张居礼回忆,那时父亲不断写信向家里要钱,但张鸿恩却始终没有把钱寄给他。因为在那个年代,一年的大学费用相当于二十多亩良田的价格,张家权衡再三,没有舍得。
  眼看钱寄不来,张灵甫也没办法。在京滞留期间,衣食无着的他依然热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看到学生手无寸铁,难有起色,他便有了“大丈夫当拨乱反正,旋乾转坤,措国家于磐石之安,登斯民于衽席之上,而纡衡大局,非武力不足以除强暴,非破坏不足以言建设”的念头,于是离开北京,决心投笔从戎。
  在河南,张灵甫找到了乡党胡景翼统帅的西北军国民二军,加入军官训练团,直到再一次遇到了于右任。
  于右任是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他不仅在国民政府内部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在靖国军、西北军里也有广泛影响。于右任再次见到了张灵甫,看到张在这里当兵很是感慨,他认为像张灵甫这样的人才在胡景翼这里有点可惜,就推荐他赴广州黄埔军校投军。
  拿着于右任写的便条,1926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次年3月8日,军校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上,有张灵甫、胡琏、林彪、刘志丹、袁国平、李弥、文强、唐生明等,这些日后在中国大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马生涯。
  在黄埔,张灵甫常以法国拿破仑自励,从后来每每打仗其都身先士卒的情形看,很有拿破仑在土伦战役中披坚执锐的影子。揭秘抗日名将张灵甫:唱秦腔的关中汉子(组图)
2007年12月26日 14:46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发表评论


张灵甫遗照



张居礼深情地看着父亲的照片 记者 潘京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人们的记忆中,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印象仅止于电影《红日》中那个自负狂妄的反动将领。然而,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还有着异乎寻常的血性与真诚———在惨烈的八年抗战中,他打击日寇,功勋卓著。
  -核心提示
  翻开尘封的历史,总有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八年抗战,有多少英雄儿女化作了飞烟,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留给了岁月。抚今追昔,令人感怀思奋。
  张灵甫,一个从关中道走出的青年,一个抗日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内战中的败将,在走过了一段模糊的历史浓雾之后,再次来到了人们眼前……
  在人们的记忆中,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印象仅止于电影《红日》中那个自负狂妄的反动将领。然而,半个世纪后,重温历史,人们会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还有着异乎寻常的血性与真情——在惨烈的八年抗战中,他打击日寇,功勋卓著。
  2005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张灵甫的后人、长子张居礼光荣地得到了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纪念章。
  当张居礼回忆往事的时候,依然不能从父亲被长期脸谱化的历史情绪中走出来。对他来说,父亲就是父亲,他更愿意回忆那个曾名列“国军十大抗日名将”的父亲。
  长安才子入黄埔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村是张灵甫的老家,距西安城南10公里,全村有上千人口。在村里问起张灵甫,几乎无人不知,但又知之甚少。即便是张灵甫的叔伯、兄弟一辈,也大多去世,讲不了多少关于张灵甫的掌故了。不过,在村办的养老院里,还是有一些老人至今记得当年那个身材高大,个性爽朗的大个子——张灵甫。年过九旬的村民刘玉勤老人说:“听老人说,张宗灵小时候聪明得很,学习好,字也写得好,逢年过节常给村里人写对子。”
  张灵甫生于1903年8月,原名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其父张鸿恩,个子超过一米九,比一米八几的张灵甫还高上一截,被村里人称为“张大汉”。张家几代务农,据说张鸿恩非常勤快,常常是全村第一个起早拾粪的人。张灵甫很小的时候,也常帮着家里干农活。
  少年张灵甫痴迷书法,在长安中学念书时常步行十余里到西安文庙研习。那时的张灵甫最喜欢书写《正气歌》、《满江红》,常常贴得一屋子都是。有一次他在碑林习字,不想巧遇正在关中书院授课的于右任,于右任看过张灵甫的字,深为喜爱,连称人才难得。而这次相识,也为张灵甫日后入黄埔,进而成为蒋介石嫡系将领,埋下了伏笔。
  村里的老人讲,东大村原有一个孤魂庙,庙前有一个孤魂潭,两处之间有一道龙脉,原本是要出皇帝的,后来当朝皇上派人来挖断了龙脉,才好几百年不出人。不过有一年一位算命先生来到此地,看了孤魂潭后预言,村里将要出三个人,结果就出了个张灵甫。
  传说权当笑谈。但青年时期的张灵甫的确算是村中难得的隽才。毕业后,年仅20岁的张灵甫回乡当了几个月小学老师。由于关心国事,又酷爱历史,他很快顺利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
  要入学的时候,不想却被昂贵的学费挡住了。据张居礼回忆,那时父亲不断写信向家里要钱,但张鸿恩却始终没有把钱寄给他。因为在那个年代,一年的大学费用相当于二十多亩良田的价格,张家权衡再三,没有舍得。
  眼看钱寄不来,张灵甫也没办法。在京滞留期间,衣食无着的他依然热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看到学生手无寸铁,难有起色,他便有了“大丈夫当拨乱反正,旋乾转坤,措国家于磐石之安,登斯民于衽席之上,而纡衡大局,非武力不足以除强暴,非破坏不足以言建设”的念头,于是离开北京,决心投笔从戎。
  在河南,张灵甫找到了乡党胡景翼统帅的西北军国民二军,加入军官训练团,直到再一次遇到了于右任。
  于右任是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他不仅在国民政府内部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在靖国军、西北军里也有广泛影响。于右任再次见到了张灵甫,看到张在这里当兵很是感慨,他认为像张灵甫这样的人才在胡景翼这里有点可惜,就推荐他赴广州黄埔军校投军。
  拿着于右任写的便条,1926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次年3月8日,军校第四期学生开学典礼上,有张灵甫、胡琏、林彪、刘志丹、袁国平、李弥、文强、唐生明等,这些日后在中国大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站在一起,聆听校长蒋介石的训话。以这一刻为起点,张灵甫开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马生涯。
  在黄埔,张灵甫常以法国拿破仑自励,从后来每每打仗其都身先士卒的情形看,很有拿破仑在土伦战役中披坚执锐的影子。

   一怒杀妻 入狱10年
  在胡宗南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师里,张灵甫最初只是见习官,后从排长干起,继而连长、营长,由于作战勇敢,善于谋略,短短数年之间,“而立”之年的张灵甫已是一名团长。1932年,张灵甫率部于六安、苏家埠突破红军防线。随后又在麻城、黄陂战斗中,充当先锋进攻红        7师和红20师,突破后又一路追击。这年冬天,他又在漫川关之战中,率部攻击红34团、219团,接着又入川追击红4方面军……
  踏着红军将士的一条血路,张灵甫成为蒋介石军事集团里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1933年,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四川广元女子吴海兰相识,于同年冬在广元拜堂成亲。—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1936年,身为国民党74师113团团长的张灵甫(时名张宗灵),率团随胡宗南进攻陕北苏区,家眷留在西安。一天,张灵甫向胡宗南请假回家,却突酿杀妻惨剧。当时许多人都传说,张常年作战在外,因他人传言疑妻不轨,愤而杀妻。
  关于这次事件,还有其他版本。据张家后人讲,吴海兰学生气较重,张灵甫也常让着她。事发那天,张灵甫和其刚从坟上祭祖回来,对妻子说,你到后院来一下,我跟你有话说,结果妻子一到后院,就被张灵甫拿枪从后面打死了。事后张灵甫对尸首没做任何处理,丢下刚几个月大的女儿,返回了部队。
  张居礼说,张灵甫杀妻一事,后来有人说是因为张为人讲礼数,孝顺父母,而这位妻子祭祖时不跪张家的祖辈,且言语上也时常有冒犯,故张灵甫才动了杀机。但他分析,可能是因为吴海兰拿了父亲的机密文件,而父亲又要不回,鉴于妻子以前就曾翻看自己的重要文件,虽警告过也未收效,一怒之下才痛下杀手。
  团长杀妻轰动古城,尤其令西安各界妇女感到义愤,许多人联名上书国民政府妇女部长宋美龄,要求严惩凶手。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得知此事后,也打长途电话给宋美龄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要求政府对凶手予以严惩!
  张灵甫被押到在西安的胡宗南司令部,面对学长和老长官,他直承杀妻,毫不辩解。
  鉴于舆论压力,胡宗南要求张灵甫自解南京。尽管蒋介石曾要求胡宗南派人押解张到南京受审,但出于怜才,胡没有执行蒋的命令。
  张灵甫带了少许盘缠和乡人的不解和叹息上路了。在路上,他用完了盘缠就卖字糊口,一路走走停停,两个多月才到南京。在南京,张灵甫被判入狱10年。在南京“模范监狱”,张灵甫依然可以看书读报,研习文墨。他当时还有一个狱友——陈独秀。据说他和陈是监狱里不多可以享受单间的犯人。
  当时的南京城,据说很多店铺里悬挂着张灵甫的书法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张灵甫在狱中写的。
  抗战杀敌 堪称悍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军衔。在胡宗南、王耀武所谓爱将惜才的恳请下,蒋介石下令放人。为表悔过之心,张将自己的原名张宗灵改为张灵甫。
  1937年,张灵甫随王耀武的五十一师
  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保卫战。作为三O五团团长,张灵甫很快以他的果敢、勇猛赢得士兵的尊敬。嘉定作战中,面对日寇的疯狂冲锋,张灵甫光着膀子一跃而起,抱着机枪冲向敌阵。在他的感召下,部下奋勇杀敌,日寇死伤大半,一时间,张灵甫名声鹊起。
  淞沪战后,张灵甫率领305团参加南京保卫战。日军集中主力猛攻南京紫金山和雨花台,雨花台左侧的水西门、华严村、毛官渡更是敌必夺之地。守在华严村的张灵甫部誓死不退,与日18师团血战竟日。后雨花台阵地失守,日军居高临下向张灵甫部猛扑过来,情势万分危急,但张灵甫部仍坚守阵地,直到接王耀武命令,才率部突围,乘木排渡长江。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1939年3月南昌会战,张灵甫右腿中炮弹受重伤。军医检查后认为腿要锯掉才能救命,张灵甫听后告诉副官,如果他昏迷了,定要阻止医生锯腿,因为腿锯了就没法再上战场了。后他再度投入战斗,在上高会战中,腿部再度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外科专家为他诊治。术后不久,他又提前归队参战,从此腿留残疾,人称“跛腿将军”。
  有别于当时国军内一些军官保存实力、拥兵自固的做法,张灵甫对军内的妒忌、倾轧极为痛心,说“以恨心仇胜己之友,以仁心媚杀己之敌,天下柠愚,莫为此甚”,因此,自从军起,他便与军中将佐相处融洽,在配合作战中,也能为友军倾力付出。1937年在徐州会战中,他与三零二团共同在三义砦阻击土肥原师团,该团团长纪鸿儒阵亡,张灵甫抚尸大恸,誓死为之报仇,令全团同仇敌忾,士气大振,最终重挫土肥原部。
  让他名扬四海的战役是1938年10月的德安大捷(又名万家岭大捷)。当时,日军106师团突入国军留出的一个口子。为了全歼顽敌,就必须拿下已被敌军先行占领的高地——张古山。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将领认为张古山险峻非常,易守难攻。只有张灵甫认为可以借取魏国大将邓艾出其不意,暗渡阴平的办法,以奇兵制胜。张灵甫自告奋勇,带领一支突击队前往攻山,他效法邓艾,只走偏僻的小路,通过正面部队的佯攻,结果全歼山上日寇,一举拿下张古山。
  其后,日军为夺回阵地,在飞机配合下,不惜代价又夺回了张古山。张灵甫当夜趁天黑又夺回了阵地。如此反复拉锯,双方鏖战五日五夜,日军遗尸四千多具。由于张古山的胜利,最终使日寇106师团被全歼,一举收复九江以南失地,成为著名的抗战三大捷之一。该战张灵甫身中7块弹片不下火线,人称悍将。
  当时,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专门采访张灵甫等人,还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张灵甫从此名震天下。
 唱秦腔吟《满江红》的将军

  张灵甫为人豪侠好义,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在乡里恭谨有礼。抗战时期,一个叫刘狮的画家流落重庆,身无分文,一次在街上偶遇张灵甫,他与张只在云南见过一面,并无深交。看到刘如此狼狈,张灵甫设法帮他开了一个画展,以解燃眉。此后,两人成莫逆之交,数十年

  来,刘狮无论去哪里,都珍藏着张灵甫的两封信。1942年张灵甫率部前往公安,途中忽接一朋友来信,称生计窘迫,张灵甫赶忙凑钱,并派左右急速送往这位故旧家中。

  作为一名将领,张灵甫深知“师克在和不在众”,平时爱兵如子,每每自己得到奖赏,也都全部分给属下。他的老部下胡立文曾这样写道:“旅长在打仗军训时,是令官兵敬畏的将军,平时则是一位崇尚文化,慈爱有加的父母官,旅司令部驻长沙小晏门外,练兵之余,旅长有时也去各办公室看看,我当时任旅部办公室的文书,虽已17岁,但个子矮小,还像个孩子,一次,张旅长(来办公室)用手摸摸我的头,鼓励我好好工作,使我倍感亲切……”

  作战间隙,张灵甫“平居好吟咏诗词,岳武穆之《满江红》、文文山之《正气歌》,辛稼轩陆放翁豪放篇什,尤激扬朗诵无虚夕,且恭书《正气歌》全文分赠袍泽。”除了酷爱书法,他还喜欢赏花、骑马。一次一匹马患肺炎,奄奄待毙,张灵甫抚之潸然。“马亦涕泪涔涔下”。

  抗战后一年夏天,张灵甫回家探亲,一到家,看见发妻邢氏抱着儿子(张居礼),就走过来,邢氏说,你看咱们儿子长得多好,没想到张灵甫没有接话,而是说了一句:长得好有什么,你要教育他爱国!这句话至今都让张居礼感慨万千。他说父亲没有架子,尽管当上了团长、后来又是师长、中将,但回到东大村,他还是当年的张灵甫。

  “父亲喜欢唱秦腔,没事的时候也唱《满江红》等一些古诗词。”张居礼回忆,那时张灵甫一到五星乡就让送他的汽车回去,然后步行十余里回村。因为祖父说了,一定不能因地位变迁而高人一等。

  回家后,村上的好友就会来家里搞“自乐班”,唱秦腔、饮烧酒,一热闹就是好几天。至今村中老人说起张灵甫,无不有种亲切的感情。

  抗战期间,张灵甫以军功不断擢升,从团长到旅长,从副师长到军长,几乎年年受到国民政府嘉奖。抗战后,74军接受整编,缩编为“整编第74师”,师长一职给了张灵甫。

  在抗战后的短暂休整期间,张灵甫又结了第四次婚。之前,发妻邢氏一心在老家抚养子女,杀妻事件之后,张灵甫还曾娶了西安城里一位有名的大家闺秀。不过,由于这位妻子过于粗心,张灵甫与其生的两个孩子,都在行军途中发生了意外。张灵甫伤心已极,最终与之离了婚。第四任妻子王玉龄年仅17岁,据说是程潜介绍。婚后两人恩爱有加,但平稳的生活没过三年,张灵甫便在孟良崮战役中殒命。

  “内战先锋”命丧孟良崮

  1946年国共合作破裂。整编第74师作为“御林军”成为急先锋。当年7月,张灵甫率部从南京开拔苏北,两次涟水之战后,74师连连获胜进入山东。1947年5月,张灵甫部接令由孟良崮渡汶河,攻取坦埠,受纵队司令李天霞指挥及支援。而驻扎在汤头镇的张淦纵队,向界湖担任右翼策应,驻蒙阴的黄伯韬部北进桃墟担任左翼策应。

  有一则轶事流传甚广。据说,张灵甫在黄埔念书时,陈毅当过他的老师。张进攻山东前,陈毅曾派人劝降张灵甫,却被张以政见不同一口回绝。而后张于行军途中忽听谣传称陈毅患病身亡,张灵甫感伤不已,还专门写了一则悼文悼念。由于陈毅将军仅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职,是否与张灵甫有师生之谊尚没有更多史实可以佐证,因而至今还是一个谜。

  1947年2月,怀着9个月身孕的王玉龄前往前线探望丈夫,张灵甫并不知道,3个月后自己将要走到生命尽头。王玉龄回忆说:“在打仗的时候他还给我画了一个图样,讲我们家的那个院子里边的花要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种什么花,他都写给我。他好像没把打仗当一回很了不起的事情”。

  孟良崮一战,张灵甫没能继续成为“常胜将军”,而是和整编74师的三万多人一起,走向了死亡。

  当时,华野部队在蒙阴东北集结,企图围攻国军右翼的第7军及整编第48师,并没有打算要围攻整编第74师。但是,5月11日晚,华野收到内线送来的国军作战计划,粟裕决定“万人从中取上将首级”,这才决心用二十万人围攻张灵甫。

  从诸多史料看,张灵甫进入孟良崮有多种说法,一是说张灵甫欲以自己一部吸引解放军包围,然后大量援军再从外围包围歼灭;一种说是因国民党内官僚作风,致有问题的作战命令不能及时变更,而将张灵甫推上孟良崮。

  据说,张灵甫率部行进在鲁南山路上的时候,由于道路崎岖,不仅步履艰难,甚至宿营、补给均极其困难。随军国民政府官员毛森后来回忆说,张灵甫当时曾发牢骚说:“我是重装备部队,如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也能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果然,在解放军集中9个纵队二十多万的兵力围困固守在孟良崮的74师的时候,张灵甫一切都晚了。理应支援的部队指挥李天霞部,仅以少量部队佯为增援;张淦纵队主力因为太远,也策应不上;黄伯韬部本可以增援,但自蒙阴经北桃墟至垛庄的路,都是高山部队无法展开,致使张灵甫孤军作战,陷入汪洋大海一般的包围之中。

  交战的惨烈难以想象。74师配备的大量水冷式重机枪因长时间发射导致枪管烧红,山上无水,就以人尿代替,后人尿也没有了,终于火力衰减。激战四昼夜之后,74师子弹火药、粮食和水全部都用光,弹尽粮绝之际,退守在孟良崮主峰的张灵甫决定“杀身成仁”。

  5月16日晚7时,在给蒋介石发完最后一封电报,给妻子写好遗书后,张灵甫与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等人自杀身亡。当解放军攻上主峰时,通往74师指挥部的山谷,尸体堆了近7米高,山岩被染红……

  穿着解放军军服下葬

  孟良崮战后,被俘的张灵甫部下一个少将旅长、八个上校要求最后看一眼他们的老师长。获准后,九名将校围成半月形,长跪于地放声大哭。

  时任华野六纵副司令员的皮定均,下令厚葬张灵甫。由于张灵甫原军服破污不堪,下葬时穿着一身新的解放军军装。六纵

  政治部主任谢胜坤安排人花了1000万元北海币(根据地货币),购买了一口4寸厚的楸木棺材,用新白布裹尸,就地安葬于一村民的地瓜窖内,并筑起了大坟丘,墓碑上书“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将军之墓”。

  埋葬前,华野一些人员和部分张部被俘人员,还举行了简单的安葬仪式。华野六纵一负责同志还讲了话,称:“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日本,负过伤,立过战功,但后来跟着蒋介石进攻解放区,与共产党为敌,走错了路……”当时新华社还播发过张灵甫死亡及收尸的相关消息。

  一代抗日名将就此沉落,不由使人想起吉鸿昌将军临死前的那句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不同的是吉鸿昌因抗日被蒋介石杀害,而张灵甫却是被他的“校长”送上了内战战场。

  岁月流逝,当年的坟丘、墓碑已不复存在,张灵甫埋葬的地点先是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牛圈,后建起村庄,其墓穴又被村民圈入宅院内。

  张灵甫阵亡后,王玉龄没有再嫁,而是带着儿子,先到台湾一度衣食无着,极其艰难,后赴美国,靠着艰难打拼,独立生活。1973年,王玉龄忽然接到时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的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您没有改变初衷,我们愿意给您签证,邀请您回祖国探亲旅游”。接到信后,对国内情况毫不知情的王玉龄最终还是以签证困难为由,婉言谢绝了邀请。

  同年秋天,一个偶然,在航空公司工作的王玉龄辗转来到了广州,接着又来到北京。这次回国,周恩来亲自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王玉龄。周总理对她说:“灵甫是一个很好的人,当时是我没有做好工作,没有把他争取过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已是耄耋之年的张灵甫妻子王玉龄还在深深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虽然相守只有三年,但“此情可待成追忆”,她一直没有再嫁。她的爱情生活,就像张灵甫曾寄给她的、在淮阴乡下拍摄的昙花照片一样,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五十多年后,王玉龄托人辗转寻回张灵甫遗骨,安葬于上海浦东玫瑰墓园。在遗骨装殓后,王玉龄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记者 潘京文/图)
]]
发妻邢氏?吴海兰?王玉龄?
越改越好

这一版更加伟光正
当时打灭74师后,陈毅接见74师旅以上官长说,张师长的牺牲全无意义,应予惋惜......
张好歹在抗战中还有些功绩,另外一位“伟人”秦汉他爸,孙元良,有名的“飞将军”阿!
蒋家鹰犬  
抗日有功,内战有罪!
内战是争天下,各忠其职,罪从何来?抗日是条硬汉子,名符其实,杀倭甚多。
原帖由 zhaangc 于 2007-12-28 20:30 发表
内战是争天下,各忠其职,罪从何来?抗日是条硬汉子,名符其实,杀倭甚多。
盲目服从独裁者的命令,罔顾国内和平的愿望,参与内战积极作战,延长了战乱的痛苦,无罪乎?
原帖由 zhaangc 于 2007-12-28 20:30 发表
内战是争天下,各忠其职,罪从何来?抗日是条硬汉子,名符其实,杀倭甚多。


所有的战争都是人类和人类大,各忠其主,罪从何来?屠宰场杀猪的才是硬汉子,名副其实,杀猪甚多.
不是还没放寒假吗?
原帖由 MIG31A 于 2007-12-28 20:40 发表
盲目服从独裁者的命令,罔顾国内和平的愿望,参与内战积极作战,延长了战乱的痛苦,无罪乎?

不理解什么叫盲目服从。身为军人,忠于职守,服从军令,有什么错?战场上一马当先,不畏强敌,有什么不对?公、私能有分明,该担当时不畏死退缩,宁死不降,有什么大罪? 1945年46年的形势,内战只是早晚,根本不可避免。归根到底是军阀混战的延续和最终版本,一个为人民解放军而战,一个为国民革命军而战,各为其主,有错么?
老张是个真正的军人,无论内战外内都不含糊.
为一个腐败独裁的政权东挡西杀的鹰犬!为一个无能的独裁者尽忠有意义吗?被瞎指挥葬送在战场上!

三年内战是”打倒暴政“推翻独裁政权!
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错的!但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站在国朝的角度,对张这个人要一分为二的评价,抗日要肯定,反共要否定(从个人角度,叫局限性)
原帖由 MIG31A 于 2007-12-28 21:49 发表
为一个腐败独裁的政权东挡西杀的鹰犬!为一个无能的独裁者尽忠有意义吗?被瞎指挥葬送在战场上!

三年内战是”打倒暴政“推翻独裁政权!
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错的!但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问题是你当时让他反正也是有难度的
这个结局虽然不好
但是确实是必然
如果他死在抗战战场上
恐怕现在也是和张自忠一样被广泛宣传的人物了
1.张对女人暴而寡恩是出了名的,杀吴海兰公认是怀疑妒忌,不存在不尽孝道之说.张的父亲是农民,哪来"机密文件",当时他自己也只是个团长,要是真有什么看了就犯死罪的机密文件,带回家岂不更是死罪?
2.张在抗日战争前期立功时只是个团长,后期加入陆军大学学习,1945年2月才升中将.抗战中勇敢善战是肯定的,但"名将"......肯定还不配,谢晋元的功劳都比他大.
3.楼主很多都是"据说","传闻",那么下面这个可不可以做论据?张灵甫迷恋南京一名“非上将不见”的名妓,时为中将军阶的张灵甫决心凭借战功,在3年内使自己跻身上将之列。此时,张灵甫看到华中野战军主力屯集苏北,认为这是再建大功的好机会,于是向蒋介石发电:“等打完苏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
4.不要拿抗日英雄,民族脊梁说事,打完外仗打内战,昔日兄弟今相残是很正常的事情.国军在抗战中有功,共军也有功,至于"抗战英雄部队"整编74师,有这么个资料:汪伪政府的“首都警卫军”是伪军的精锐,下辖三个师,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比较高,有“清乡专家”和“支那第一军”之称。他们在日本投降后没有被缴械,而是直接受“陆总”的指挥,后来,伪警一师被编入74军51师(即整74师51旅),警二师则被编入74军57师(整74师57旅)——所以,被消灭在孟良崮的整编74师的官兵并不全都是“抗日英雄”。 当然,共产党这边也有类似的情况——“警三师”师长钟健魂(解放后曾任上海铁路局副局长)对国民党的改编方案不满,于是率领一个团投奔了新四军二师,后来,这七个连被编入华野7纵55团(该团的1营有红军底子),从而使55团一举成为7纵的头号主力。而这个7纵55团,就是后来的11纵31旅91团、解放军29军85师253团——也就是在金门岛被国民党军吃掉的徐博团。
"1.张对女人暴而寡恩是出了名的,杀吴海兰公认是怀疑妒忌,不存在不尽孝道之说.张的父亲是农民,哪来"机密文件",当时他自己也只是个团长,要是真有什么看了就犯死罪的机密文件,带回家岂不更是死罪?"

楼上的疑问只是戳破了这个版本,但是捧张贴肯定还要继续下去.

LZ这个版本的捧张贴,在张杀妻一节中编造了好几个新理由,

这样一来,以前飞醋杀妻的丑恶的张灵辅,就成了未定论杀妻的张灵副了,

下一版本的捧张贴,肯定要直接引用LZ这个版本的捧张贴的一部分,

把未定论杀妻的张灵副,再捧成保密杀妻的张灵辅,

再下一个版本,张妻肯定是共党,这样就出了大义杀妻的张灵辅.

张灵辅杀妻案,就从醋坛子——未定论——保密模范——最终发展为反共义士。

而其中的推动力,仅仅是几个转贴的SB而已。
张灵甫想凭借战功在3年内使自己跻身上将之列那是不可能的,胡宗南靠谎报战功打下延安才在黄埔生里面第一个跻身上将,貌似国民党在大陆期间就只有胡宗南在黄埔生里面唯一一个跻身上将........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中原大战的时候就是军长,抗战时已做到一方诸侯,张灵甫才黄埔四期,抗战胜利时才不过是师长,资历差太远了;P
恨不抗战死.........
张灵甫抗战勇猛,是值得肯定的,
内战中他作为一个军人,受命打TG,属于国共2党之间的争端,
如果你是TG党员,你可以骂他,
但是我是无党派人士,那么在我看来,他这段内战历史就是中性的。
所以最后,对他的一生是值得肯定的。
原帖由 MIG31A 于 2007-12-28 20:40 发表
盲目服从独裁者的命令,罔顾国内和平的愿望,参与内战积极作战,延长了战乱的痛苦,无罪乎?


这话如果出自一个WW,刚好可以用来评价林彪、粟裕。
其实对张我一直都是很佩服和欣赏的,佩服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佩服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欣赏他长得英俊又有好文彩,但古往今来,这样有勇有谋,又长得英武的将军在中国并不少,甚至有更多比其出色的帅才。不远说,就拿和他对阵的共产党军人中就有好多。我们如此关注张将军,原因有2吧:一、张将军死得不值,他死的价值没有和他的才能划上等号,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二、他很英俊又很能干,比较能够得到众人的好感。
原帖由 liuliufe75 于 2007-12-29 22:28 发表

你以为毛是什么?民主人士?

成王败寇而已
你以为蒋是什么?民主人士?

既是草寇,就不要以为战败了,就是“民主人士”了!
原帖由 cy1222 于 2007-12-30 00:19 发表


这话如果出自一个WW,刚好可以用来评价林彪、粟裕。
这是用WW的的话评价张灵埔是再合适不过了!
张其实是土共卧底,不是他把队伍自陷死地,土共哪能这么快就干掉74师:P :P :P
原帖由 幻海魔刀 于 2007-12-28 21:28 发表
老张是个真正的军人,无论内战外内都不含糊.

对自己家庭的“内战”更不含糊。
顺便提一下,74军的真正成名是在俞济时王耀武任上,咋不见有人缅怀这两位呢?
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过貌似也有很多在抗战中勇敢杀敌的国军高级将领纷纷倒戈,成为起义将领
杀过猪的汉子就是真汉子!!!
鉴定完毕!
原帖由 装甲师 于 2007-12-30 13:10 发表
顺便提一下,74军的真正成名是在俞济时王耀武任上,咋不见有人缅怀这两位呢?


俞济时是74军的首任军长,不过让74军真正成名是在王耀武任上,王耀武就是凭借在74军长任上的战功在抗战后期成为国民党4个方面军司令之一,三老一少中的少就是指的王耀武;P
盲目服从独裁者的命令,罔顾国内和平的愿望,参与内战积极作战,延长了战乱的痛苦,无罪乎?              放屁  看共党的电视剧看傻了吧:@ :@ :@
]]
还是那句话,蒋粉还是不要"研究""考证"战史了,赶快游到对岸去护陵吧
原帖由 偷心间谍 于 2007-12-30 20:26 发表
盲目服从独裁者的命令,罔顾国内和平的愿望,参与内战积极作战,延长了战乱的痛苦,无罪乎?              放屁  看共党的电视剧看傻了吧:@ :@ :@

这位是不是刚从对岸过来?
原帖由 MIG31A 于 2007-12-28 21:49 发表
为一个腐败独裁的政权东挡西杀的鹰犬!为一个无能的独裁者尽忠有意义吗?被瞎指挥葬送在战场上!

三年内战是”打倒暴政“推翻独裁政权!
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错的!但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比起耄后来的作为,蒋不见得差哪里
原帖由 iaw921 于 2008-1-1 20:34 发表



比起耄后来的作为,蒋不见得差哪里
蒋的白色恐怖和个人独裁及连年战乱还有横征暴敛好在哪里?
文革算不算白色恐怖?我看不算,应该算红色恐怖
老毛算不算独裁?我看也不算,他是四人帮跟林彪搞独裁的工具与傀儡。:D
内战本就各为其主,在朝在野都无可指责。以1949年的标准比较国共,对张的作为是一种评价。要是以1979年的标准比较台湾与大陆,怕又是另一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