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防范,我们该怎么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00:19
 根据国内外的调查显示,吸毒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18至28岁之间,这个年龄层是涉毒的高危人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是处于逐步踏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尝试各种体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拒绝毒品的诱惑,不要轻易地为了尝试和体验而坠入毒品的魔窟,就成为了他们“成长的烦恼”。

  戒毒专家告诉我们:想不受毒品的侵害,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尝试毒品。

  禁毒防范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讲究效率,实行重点突破,这样才能为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我们就应该下大力气,去研究18至28岁之间这一年龄层人群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究竟是怎样认识毒品的,分析这一年龄层已吸毒人员的吸毒心理,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他们吸毒,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有哪些。

  根据对防范对象的分析,我们的禁毒防范工作也就自然体现了出来:我们就是要从这一年龄层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并且是不抵触、不反感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禁毒防范工作。说白了,就是寻求一个把我们的禁毒防范措施与他们的心理需求能有机结合的契合点,让他们能够接受、主动接受、乐意接受。

  “一次吸毒,终生戒毒”,这是禁毒民警常挂在嘴边的话。

  “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天,打得妻离子散;锡纸一张,不见火光冲天,烧得家徒四壁”,这句戒毒名言常见于各类强制戒毒所或收教所。

  然而,躬身自省,我们究竟都告诉了群众多少毒品的真相呢?

  毒品对人体健康的破坏是致命的。比如说,凡吸毒者大多患有肝炎,相当比例的吸毒者被传染上艾滋病;吸毒者从第一次吸毒到死亡,平均不超过八年,等等———这些,我们说得够吗?

  毒品的毒瘾分为两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从理论上讲,两周时间就可以脱离生理毒瘾。然而,心理毒瘾却是任何药物都无能为力的,它将终生伴随———这些,我们说得够吗?

  对于广大公众而言,他们最想弄清楚的是,人体对毒品的依赖性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毒品对人的控制会如附骨之蛆,让人终生无法摆脱?关于毒品成瘾性的医学原理,我们是否能做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释?

  据研究发现,80%的人第一次接触毒品的原因出奇地简单:好奇。为什么好奇?因为不了解毒品的真相。

  这恰恰是我们禁毒防范工作的薄弱环节。如果我们不说足毒品的罪恶本质,科学而理性地揭示毒品的恶毒本性,毒品就会永远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让人们全面了解什么叫毒品,究竟有哪些危害,才能消除人们对它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减弱,人们在潜意识里就会自觉地筑起一道防范毒品侵害的篱笆。如此,我们的禁毒防范工作也就事半功倍了。

  在毒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我们的禁毒防范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禁毒的宣传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然而,反思禁毒宣传,无论是“6·26”国际禁毒日,还是街头巷尾、报刊媒体的公益广告,我们得承认,照本宣科的多,富有创意的少;说教训斥的多,理性诉说的少;枯燥乏味的多,生动活泼的少。禁毒宣传钱没少花,精力没少投入,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何时我们的禁毒宣传才能让人过目不忘呢?

  国外的禁毒宣传有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委派经验丰富的禁毒警官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目前,辽宁省正在筹备建设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预计建成后每年能接待数十万人。

  记者认为,不妨开拓对禁毒宣传的思维方式。比如,为更进一步使我们的禁毒宣传打动人心,禁毒广告、宣传品是否可以交由专业的广告公司进行策划?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聘请有影响的知名人士担任禁毒大使的角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他们的社会公众影响力,会起到我们所意想不到的良好宣传效果。

  我们还应大力加强对公安民警的禁毒常识教育,使公安民警成为禁毒宣传的主力军。在全国160万民警的身后,还有160万个家庭,在我们民警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亲属、家人、亲朋好友都将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和宣传者,他们也会主动成为禁毒宣传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任萍根据国内外的调查显示,吸毒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18至28岁之间,这个年龄层是涉毒的高危人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是处于逐步踏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勇于尝试各种体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拒绝毒品的诱惑,不要轻易地为了尝试和体验而坠入毒品的魔窟,就成为了他们“成长的烦恼”。

  戒毒专家告诉我们:想不受毒品的侵害,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尝试毒品。

  禁毒防范工作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讲究效率,实行重点突破,这样才能为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我们就应该下大力气,去研究18至28岁之间这一年龄层人群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究竟是怎样认识毒品的,分析这一年龄层已吸毒人员的吸毒心理,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他们吸毒,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有哪些。

  根据对防范对象的分析,我们的禁毒防范工作也就自然体现了出来:我们就是要从这一年龄层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并且是不抵触、不反感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禁毒防范工作。说白了,就是寻求一个把我们的禁毒防范措施与他们的心理需求能有机结合的契合点,让他们能够接受、主动接受、乐意接受。

  “一次吸毒,终生戒毒”,这是禁毒民警常挂在嘴边的话。

  “烟枪一支,未闻炮声震天,打得妻离子散;锡纸一张,不见火光冲天,烧得家徒四壁”,这句戒毒名言常见于各类强制戒毒所或收教所。

  然而,躬身自省,我们究竟都告诉了群众多少毒品的真相呢?

  毒品对人体健康的破坏是致命的。比如说,凡吸毒者大多患有肝炎,相当比例的吸毒者被传染上艾滋病;吸毒者从第一次吸毒到死亡,平均不超过八年,等等———这些,我们说得够吗?

  毒品的毒瘾分为两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从理论上讲,两周时间就可以脱离生理毒瘾。然而,心理毒瘾却是任何药物都无能为力的,它将终生伴随———这些,我们说得够吗?

  对于广大公众而言,他们最想弄清楚的是,人体对毒品的依赖性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毒品对人的控制会如附骨之蛆,让人终生无法摆脱?关于毒品成瘾性的医学原理,我们是否能做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释?

  据研究发现,80%的人第一次接触毒品的原因出奇地简单:好奇。为什么好奇?因为不了解毒品的真相。

  这恰恰是我们禁毒防范工作的薄弱环节。如果我们不说足毒品的罪恶本质,科学而理性地揭示毒品的恶毒本性,毒品就会永远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让人们全面了解什么叫毒品,究竟有哪些危害,才能消除人们对它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减弱,人们在潜意识里就会自觉地筑起一道防范毒品侵害的篱笆。如此,我们的禁毒防范工作也就事半功倍了。

  在毒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我们的禁毒防范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禁毒的宣传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然而,反思禁毒宣传,无论是“6·26”国际禁毒日,还是街头巷尾、报刊媒体的公益广告,我们得承认,照本宣科的多,富有创意的少;说教训斥的多,理性诉说的少;枯燥乏味的多,生动活泼的少。禁毒宣传钱没少花,精力没少投入,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何时我们的禁毒宣传才能让人过目不忘呢?

  国外的禁毒宣传有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委派经验丰富的禁毒警官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目前,辽宁省正在筹备建设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预计建成后每年能接待数十万人。

  记者认为,不妨开拓对禁毒宣传的思维方式。比如,为更进一步使我们的禁毒宣传打动人心,禁毒广告、宣传品是否可以交由专业的广告公司进行策划?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聘请有影响的知名人士担任禁毒大使的角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他们的社会公众影响力,会起到我们所意想不到的良好宣传效果。

  我们还应大力加强对公安民警的禁毒常识教育,使公安民警成为禁毒宣传的主力军。在全国160万民警的身后,还有160万个家庭,在我们民警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们的亲属、家人、亲朋好友都将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和宣传者,他们也会主动成为禁毒宣传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