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行器痼疾何时痊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2:14
“心脏病”
 中国飞行器痼疾何时痊愈
  □ 文 特约撰稿员/苗克斋
转自凤凰周刊

  “心脏病”早已是中国直升机制造业的痼疾。
  10月5日,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说,中国迄今一直未证实的直升机型号——武直-10武装直升机,使用了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PT6C-67C型涡轮轴发动机。
  该消息来源称,这些发动机是根据中航二集团和普·惠公司早先签订的商业合同得到。当时合同载明的用途,是用于中航二集团全新研发的民用6吨级直升机和在中国组装的意大利阿古斯塔AB-139民用直升机,结果其中若干台被挪用于武直-10样机制造。
  消息甫出,中国国内军事网站一片哗然。旋即更有人在半公开发布的官方资料上找到实证:中国新武直,的确“非常态”地使用了一颗“外国心脏”。
  “心脏病”非武直-10独有  
  武直-10一直蒙着神秘面纱,其数据自然也全系推测,较常见的说法认为,它是一架起飞重量5500千克的中型专用武装直升机。
  这一级别的武装直升机要求一颗强劲的心脏:发动机功率要大,重量和体积却受到严格限制,以免占用过多武器和燃油载荷。
  中国只有两型可使用的涡轮轴发动机,即用于14吨级3发重型直升机直-8的涡轴-6系列(单发最大功率视不同型别,为11281160千瓦)和用于4吨级中型直升机直-9、2吨级轻型直升机直-11的涡轴-8系列(单发最大功率450522千瓦,前者装两台,后者装一台)。前者若采用单发方案则功率明显不足(美国4.5吨级武装直升机“眼镜蛇”装一台莱康明T53-L-703发动机,最大功率1300千瓦),采用双发则太过笨重;后者即使用双发,功率也显得太过单薄。
  PT6C-67C发动机是加拿大普·惠公司PT6涡桨/涡轴发动机系列较新的型别,带有全数字电子发动机控制装置(FADEC),驾驶员负担低、工作可靠性好,总输出功率为2500千瓦。虽是民用型别,但这种发动机寿命长(翻修间隔3500小时)、性能稳定可靠、重量轻、体积小,采用双发,完全能满足武直-10的“心脏”要求。
  然而,武直-10作为绝密型号和重点国防装备,装着外国心脏似乎总不是个事儿,而且正如评论所言,这颗心还是“借”的。
  问题在于,除去“借心术”,中国方面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武直-10的研发从地面推上蓝天:建国以来,中国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型号都闹过“心脏病”。
  中国最早的直升机,是1959年定型、仿制苏联米-4的直-5,采用落后的活塞式发动机,即使这种发动机,当年也故障频发,事故屡屡,被迫两次“优质过关”,周恩来总理甚至特别发出指示,凡赠送给非洲领导人的直-5,他自己都要“先坐一坐”,以免出国后出事故,影响国际声誉;文革期间开发的直-6,因配套研制的涡轴-5发动机单发性能不可靠,结果轰轰烈烈上马,静悄悄告终;前面提到的直-8,系测绘法国SA-321“超黄蜂”直升机制成,配套发动机涡轴-6也系测绘仿制法国透博梅卡3C-6,但和原型相比,涡轴-6不但最大功率等硬指标大幅缩水,其他一些重要指标更长期不过关,如理论最大翻修间隔仅300400小时,实际则更低,“心脏病”导致本应有大作为的直-8早在1985年12月首飞,1994年12月才通过设计定型,至2002年仅出厂10余架。
  相对而言,引进法国“海豚”专利生产的直-9,心脏问题较为平和,究其原因,是直-9所用的涡轴-8系列系通过正规渠道引进专利生产的透博梅卡“阿赫耶”-1系列,等于为心脏配了个“洋保姆”;另一种号称“中国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直升机”、实则仿法国“松鼠”的直-11,“心脏病”也较轻,则是因其采用与直-9同型发动机的缘故(原装的法国“海豚”和“松鼠”也采用同型发动机)。
  由此可见,武直-10借用“洋心脏”实属不得已,因为“心脏病”早已是中国直升机制造业的痼疾。
  观念、管理和工艺是最大的差距
  中国直升机“心脏病”问题的关键,是发动机研发、生产长期跟不上需求。相较于设备的技术落后,观念、管理和工艺的差距则更加致命。
  即使在10年内乱时期,中国也曾不惜重金、设法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机床、仪器和检验设备。改革开放后,尤其直-9项目的专利成套引进,大大缩小了设备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同样的设备,中国的产品输出功率达不到额定值且不稳定,寿命和翻修间隔更是人家的几分之一。
  和西方相比,中国在观念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西方厂商开发一型发动机的根据是市场需要,功率、重量体积、维修品质,都围绕“市场需求量”来制订,一切以用户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前提。如法国“阿赫耶”-1系列,针对的就是1.5(单发)和34吨(双发)用户,而加拿大普·惠的PT6C系列则一直针对56吨双发直升机市场。反观中国,往往是“先定飞行器,后定发动机”,只有新机型号立项,才能获得包括发动机在内子系统研发的必要资金。而发动机研发由于启动晚,往往拖累整机进程,甚至导致整机项目下马,反过来,整机项目下马又往往意味着发动机研发被打入冷宫,结果等新整机立项时,又因没有合适发动机而不得不再次重起炉灶,导致“心脏误机,机误心脏”的恶性循环一再上演。
  项目管理水平上差距同样很明显,盲目定指标、重复铺摊子、行政凌驾于技术之上等痼疾长期存在,虽有进步却赶不上国外同行的水平,导致“照葫芦画葫芦”的涡轴-8十多年才上批量(且只是小批量),“照葫芦画瓢”的涡轴-6始终未形成规模产量,自主研发的涡轴-5虽然技术含量低,却最终也无法投入批量生产。在这样的水准上,研制一款能达到世界中型武直先进标准的武直-10专用发动机,谈何容易。
  工艺上的差距亦是致命的: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中国人“缺少的并非制造能力,他们十分出色地进行着循规制造、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小批生产,他们所没有掌握的,是现代化连续生产流程、精密自动设备技术及其他组织方面的技巧”。事实上这位美国人的话还是比较客气的,和国外“定岗定指标”的标准化工艺、量化指标化管理和传承相比,在技工层面上,中国人更多迷信个人经验和师徒传承等非量化的东西,这种落后的工艺模式必然导致产品品质因人而异,导致工艺水平的参差和产品指标的游移,落实到直升机发动机这种高度精密设备上,后果便是“心脏病”。
  事实上,“心脏病”远非直升机独有。中国的战斗机、轰炸机研制史上,多个型号因“缺心”下马,歼轰-7、歼-10等许多型号因为发动机跟不上而大大拉长研制周期,至今隐患尚存;中国的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等的研制更因发动机的缺门而长期受制于人。
  回头再谈武直-10的心
  当然,今非昔比,今天中国的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差距犹在。在战斗机发动机方面,采取同样“先借心、再造心”、“一(发动)机配两型(歼-10、歼-11战斗机)”模式进行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发虽获得成功,但“国产心脏”太行发动机进展却远不如整机顺利,至今仍大体停留在“装双不装单”(在双发的歼-11上装一台“太行”,单发的歼-10出于安全考虑暂时仍装俄罗斯发动机)的状态。“太行”的研发集中了中国航空涡轮发动机的举国精英和财力,相对而言,直升机专用的涡轴发动机,进展至少不会比“太行”更顺利。
  事实也似乎在一步步验证这一点。去年的中国珠海航展,中航二集团一口气推出直-8、直-9、直-11的一系列改型,其中停产4年多的直-8以直-8F的型别凤凰重生,直-9和直-11也分别推出直-9B和直-11MB1两种新型别,声称“性能更稳定可靠”,然而“稳定可靠”的源泉,却无一例外是“国心换洋心”:直-9B和直-11MB1把原来国产化的“仿洋心”重新换成正宗外国货(阿赫耶2D),而直-8F干脆改用“加拿大心脏”——普·惠的PT6-B67A。
来源:2007年第31期 总第272期“心脏病”
 中国飞行器痼疾何时痊愈
  □ 文 特约撰稿员/苗克斋
转自凤凰周刊

  “心脏病”早已是中国直升机制造业的痼疾。
  10月5日,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说,中国迄今一直未证实的直升机型号——武直-10武装直升机,使用了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PT6C-67C型涡轮轴发动机。
  该消息来源称,这些发动机是根据中航二集团和普·惠公司早先签订的商业合同得到。当时合同载明的用途,是用于中航二集团全新研发的民用6吨级直升机和在中国组装的意大利阿古斯塔AB-139民用直升机,结果其中若干台被挪用于武直-10样机制造。
  消息甫出,中国国内军事网站一片哗然。旋即更有人在半公开发布的官方资料上找到实证:中国新武直,的确“非常态”地使用了一颗“外国心脏”。
  “心脏病”非武直-10独有  
  武直-10一直蒙着神秘面纱,其数据自然也全系推测,较常见的说法认为,它是一架起飞重量5500千克的中型专用武装直升机。
  这一级别的武装直升机要求一颗强劲的心脏:发动机功率要大,重量和体积却受到严格限制,以免占用过多武器和燃油载荷。
  中国只有两型可使用的涡轮轴发动机,即用于14吨级3发重型直升机直-8的涡轴-6系列(单发最大功率视不同型别,为11281160千瓦)和用于4吨级中型直升机直-9、2吨级轻型直升机直-11的涡轴-8系列(单发最大功率450522千瓦,前者装两台,后者装一台)。前者若采用单发方案则功率明显不足(美国4.5吨级武装直升机“眼镜蛇”装一台莱康明T53-L-703发动机,最大功率1300千瓦),采用双发则太过笨重;后者即使用双发,功率也显得太过单薄。
  PT6C-67C发动机是加拿大普·惠公司PT6涡桨/涡轴发动机系列较新的型别,带有全数字电子发动机控制装置(FADEC),驾驶员负担低、工作可靠性好,总输出功率为2500千瓦。虽是民用型别,但这种发动机寿命长(翻修间隔3500小时)、性能稳定可靠、重量轻、体积小,采用双发,完全能满足武直-10的“心脏”要求。
  然而,武直-10作为绝密型号和重点国防装备,装着外国心脏似乎总不是个事儿,而且正如评论所言,这颗心还是“借”的。
  问题在于,除去“借心术”,中国方面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武直-10的研发从地面推上蓝天:建国以来,中国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型号都闹过“心脏病”。
  中国最早的直升机,是1959年定型、仿制苏联米-4的直-5,采用落后的活塞式发动机,即使这种发动机,当年也故障频发,事故屡屡,被迫两次“优质过关”,周恩来总理甚至特别发出指示,凡赠送给非洲领导人的直-5,他自己都要“先坐一坐”,以免出国后出事故,影响国际声誉;文革期间开发的直-6,因配套研制的涡轴-5发动机单发性能不可靠,结果轰轰烈烈上马,静悄悄告终;前面提到的直-8,系测绘法国SA-321“超黄蜂”直升机制成,配套发动机涡轴-6也系测绘仿制法国透博梅卡3C-6,但和原型相比,涡轴-6不但最大功率等硬指标大幅缩水,其他一些重要指标更长期不过关,如理论最大翻修间隔仅300400小时,实际则更低,“心脏病”导致本应有大作为的直-8早在1985年12月首飞,1994年12月才通过设计定型,至2002年仅出厂10余架。
  相对而言,引进法国“海豚”专利生产的直-9,心脏问题较为平和,究其原因,是直-9所用的涡轴-8系列系通过正规渠道引进专利生产的透博梅卡“阿赫耶”-1系列,等于为心脏配了个“洋保姆”;另一种号称“中国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直升机”、实则仿法国“松鼠”的直-11,“心脏病”也较轻,则是因其采用与直-9同型发动机的缘故(原装的法国“海豚”和“松鼠”也采用同型发动机)。
  由此可见,武直-10借用“洋心脏”实属不得已,因为“心脏病”早已是中国直升机制造业的痼疾。
  观念、管理和工艺是最大的差距
  中国直升机“心脏病”问题的关键,是发动机研发、生产长期跟不上需求。相较于设备的技术落后,观念、管理和工艺的差距则更加致命。
  即使在10年内乱时期,中国也曾不惜重金、设法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机床、仪器和检验设备。改革开放后,尤其直-9项目的专利成套引进,大大缩小了设备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同样的设备,中国的产品输出功率达不到额定值且不稳定,寿命和翻修间隔更是人家的几分之一。
  和西方相比,中国在观念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西方厂商开发一型发动机的根据是市场需要,功率、重量体积、维修品质,都围绕“市场需求量”来制订,一切以用户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前提。如法国“阿赫耶”-1系列,针对的就是1.5(单发)和34吨(双发)用户,而加拿大普·惠的PT6C系列则一直针对56吨双发直升机市场。反观中国,往往是“先定飞行器,后定发动机”,只有新机型号立项,才能获得包括发动机在内子系统研发的必要资金。而发动机研发由于启动晚,往往拖累整机进程,甚至导致整机项目下马,反过来,整机项目下马又往往意味着发动机研发被打入冷宫,结果等新整机立项时,又因没有合适发动机而不得不再次重起炉灶,导致“心脏误机,机误心脏”的恶性循环一再上演。
  项目管理水平上差距同样很明显,盲目定指标、重复铺摊子、行政凌驾于技术之上等痼疾长期存在,虽有进步却赶不上国外同行的水平,导致“照葫芦画葫芦”的涡轴-8十多年才上批量(且只是小批量),“照葫芦画瓢”的涡轴-6始终未形成规模产量,自主研发的涡轴-5虽然技术含量低,却最终也无法投入批量生产。在这样的水准上,研制一款能达到世界中型武直先进标准的武直-10专用发动机,谈何容易。
  工艺上的差距亦是致命的: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中国人“缺少的并非制造能力,他们十分出色地进行着循规制造、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小批生产,他们所没有掌握的,是现代化连续生产流程、精密自动设备技术及其他组织方面的技巧”。事实上这位美国人的话还是比较客气的,和国外“定岗定指标”的标准化工艺、量化指标化管理和传承相比,在技工层面上,中国人更多迷信个人经验和师徒传承等非量化的东西,这种落后的工艺模式必然导致产品品质因人而异,导致工艺水平的参差和产品指标的游移,落实到直升机发动机这种高度精密设备上,后果便是“心脏病”。
  事实上,“心脏病”远非直升机独有。中国的战斗机、轰炸机研制史上,多个型号因“缺心”下马,歼轰-7、歼-10等许多型号因为发动机跟不上而大大拉长研制周期,至今隐患尚存;中国的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等的研制更因发动机的缺门而长期受制于人。
  回头再谈武直-10的心
  当然,今非昔比,今天中国的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差距犹在。在战斗机发动机方面,采取同样“先借心、再造心”、“一(发动)机配两型(歼-10、歼-11战斗机)”模式进行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发虽获得成功,但“国产心脏”太行发动机进展却远不如整机顺利,至今仍大体停留在“装双不装单”(在双发的歼-11上装一台“太行”,单发的歼-10出于安全考虑暂时仍装俄罗斯发动机)的状态。“太行”的研发集中了中国航空涡轮发动机的举国精英和财力,相对而言,直升机专用的涡轴发动机,进展至少不会比“太行”更顺利。
  事实也似乎在一步步验证这一点。去年的中国珠海航展,中航二集团一口气推出直-8、直-9、直-11的一系列改型,其中停产4年多的直-8以直-8F的型别凤凰重生,直-9和直-11也分别推出直-9B和直-11MB1两种新型别,声称“性能更稳定可靠”,然而“稳定可靠”的源泉,却无一例外是“国心换洋心”:直-9B和直-11MB1把原来国产化的“仿洋心”重新换成正宗外国货(阿赫耶2D),而直-8F干脆改用“加拿大心脏”——普·惠的PT6-B67A。
来源:2007年第31期 总第272期
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体制问题!
:victory:
,抛开了我国一穷二白一工业基础,与国内有中国特色的体制 

单纯地批斗,有欠公允
]]
我国几乎没有民用飞行器生产能力,没有办法利用市场的需求作为生产研发的动力。
动力匮乏自然前进速度缓慢。
纯粹依靠军事发展起来的工业是完全不能和可民用的工业相比的。
面包会有的。:)
原帖由 -刀 于 2007-12-18 18:19 发表
,抛开了我国一穷二白一工业基础,与国内有中国特色的体制 

单纯地批斗,有欠公允



一穷二白的借口听得太多鸟
哪个国家开始不是这样的?
地大物博不也是自己提的?
原帖由 tat 于 2007-12-18 19:13 发表



一穷二白的借口听得太多鸟
哪个国家开始不是这样的?
地大物博不也是自己提的?

当年提地大物博没错的,那个时候只有四亿人;现在不提地大物博也没错,因为现在登记在册的就有13亿!中国起步就比别人晚了多少年了,相对别人同时期而言,一穷二白也没说错!
原帖由 -刀 于 2007-12-18 18:19 发表
,抛开了我国一穷二白一工业基础,与国内有中国特色的体制 

单纯地批斗,有欠公允

米国搞的很多项目,开始没有任何借鉴可言,因为他们干的都是前人没干过的!米国遇到的困难远比中国大N倍!
中国搞得哪样不是学人家的?搞不好,还喜欢吹,不让提意见,难听的不说了,自己想想!
原帖由 酒后胡言 于 2007-12-18 18:25 发表
去看看PT-6A买了多少台?!
就算全部都装上飞机不留备份,难道PLA就只装备这区区几架吗?美国人会让PLA大规模采购吗?难道这几台PT-6A就是十号计划的全部吗?
动动脑筋,不要成天体制体制的瞎忽悠!多作点实际的事来提高国 ...

去看看《世界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手册》
其实,事要一分为2地看,一方面,有才能的问题,令一方面也有钱的问题,才能的问题不仅在机械设计方面,其他创造发明方面都一样有问题,所以我党才要提出自主创新的号召来,另一方面,中国毕竟不像美国那样能吸引全世界各个国家种族的顶尖人才技术移民,两者结合造成了差距,差距的原因既不能说全在自己,也不能说全在别人,就如一个人事业成功了既不能说没有运气的成分,也不能说只有努力的成分一样
原帖由 989uyt 于 2007-12-18 19:29 发表

米国搞的很多项目,开始没有任何借鉴可言,因为他们干的都是前人没干过的!米国遇到的困难远比中国大N倍!
中国搞得哪样不是学人家的?搞不好,还喜欢吹,不让提意见,难听的不说了,自己想想!

瞎叫有个鸟用
当然,号召创新是对的,但不是万能的,创新要有基础,要形成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以及创新的资源和信息量,美国人写的一本书中说,美国所以科技进步迅速,除了物质文化基础外,和美国信息资源开放度是一致的,这值得中国借鉴,就如号召人拿台球冠军一样,光号召没有太大用,要是普及台球设备到每个小区,让这运动形成广泛群众基础,台球冠军自然就不断涌现了,创新也是,创造广泛的创新环境和信息量,自然创新就会日益增多了
原帖由 989uyt 于 2007-12-18 19:29 发表

米国搞的很多项目,开始没有任何借鉴可言,因为他们干的都是前人没干过的!米国遇到的困难远比中国大N倍!
中国搞得哪样不是学人家的?搞不好,还喜欢吹,不让提意见,难听的不说了,自己想想!

      和美国比;P 这个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几乎就是和世界工业革命以及进现代科技发展挂钩,该知道都知道了,该会的都会了。自然要勇往直前探索新领域新课题喽。

咱们自己掐指一算近现代科学是啥时候的事情,后来者当然模仿、学习别人学习过的东西。
心脏病关键是生活习惯不好,不改怎么能治的好?
如果心脏病治好了~~

我国的基础工业也就没有大的问题了~~

发动机技术是工业技术的皇冠
原帖由 yf23 于 2007-12-18 19:33 发表

去看看《世界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手册》

抱歉!应该是PT6-C(楼主是这么写的,翻了翻其它杂志也是说的C型),我没有您说的那本书,口水滔滔不绝啊,夫人看钱严的很,只有流口水的份了,老版的发动机手册到是有,只是不在身边。老兄能否介绍个大概?
是不行就不行,发动机的研制要加油啊,


看来大家都有点恨铁不成钢啊
美国人创新的时候不担心以后没有饭吃。
国内创新总会担心创新不成还有没有饭吃。
原帖由 红蜉蝣 于 2007-12-18 20:10 发表
当然,号召创新是对的,但不是万能的,创新要有基础,要形成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以及创新的资源和信息量,美国人写的一本书中说,美国所以科技进步迅速,除了物质文化基础外,和美国信息资源开放度是一致的,这值得中 ...

深以为然,我国应该开放高技术领域定向出国签证,对技术管理人员去定点的航空博物馆,厂家,航展鼎立支持,不能再这样闭门造车下去了.世界各发达国在这方面有资金基础,我们没有,应该倾斜,多出写有灵感的设计师,请先培养他们的灵感.别再模仿了,可耻!!!

原帖由 kfz190 于 2007-12-18 20:33 发表
心脏病关键是生活习惯不好,不改怎么能治的好?


然也,提点改进建议就更好了...
原帖由 superliurui 于 2007-12-18 23:48 发表
美国人创新的时候不担心以后没有饭吃。
国内创新总会担心创新不成还有没有饭吃。

是的,这就是我国各行业设计师的困局,早日打破,早日创新.早日营造创新环境,列出信息灵感获得国家的各种相关场所的名单,培养.....
建议 LZ 把签名改通顺一点——

民主也许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肯定不是最坏的制度!
原帖由 superliurui 于 2007-12-18 23:48 发表
美国人创新的时候不担心以后没有饭吃。
国内创新总会担心创新不成还有没有饭吃。


这不又说到体制问题了;P ;P
何时痊愈...说得好像以前很强大一样...
米国搞的很多项目,开始没有任何借鉴可言,因为他们干的都是前人没干过的!米国遇到的困难远比中国大N倍!
中国搞得哪样不是学人家的?搞不好,还喜欢吹,不让提意见,难听的不说了,自己想想!


回去把历史好好看看再发言,再不济把央屎的《大国崛起》看一边也能让你明白什么叫“发展“
唉,体制问题,轻松的四个字,你也所我也说,最后连小孩都会说。谁又知道要怎么去扭转整个体制的变革方向,扭转去的方向又真是我们走得通的路吗?

虽然看到很多XX项目, XX型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N等奖,某某获得某荣誉称号会有点欣慰,可总觉得这样有点不健康。我们真的只适合走这样的道路吗?我们的首席科学家,工程师们真的只能从国家给的奖励中找到自己事业的价值?几十年的A院B所C基地,谁知道如何把他们转化成通用动力,罗-罗或者斯奈科马?

这个时代连小孩子都可以大声来告诫我们需要转变了,可有谁来告诉我们先迈左脚还是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