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异族的中原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44:40
作者:沃尔夫-冯

 看前人游记,说到在抗战前的旅顺,有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元帅手书的一块诗碑,上面写的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两句诗: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诗是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下攻宋前所作,口气不小,可惜他在采石之战为虞允文所败,又因部下叛乱被杀,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东乡引用此诗,其心声可以想见,可他虽不在乎原作者的不吉覆辙,但后来的日军还是未能避免重蹈完颜亮的失败命运。所不同者,只是完颜亮连长江都没过去,而日军确实曾做到了“提兵西湖、立马吴山”。

  东乡元帅身为军人,但文化素养却很高,这和日本传统武士要求文武兼修有很大关系,据说他最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腰间所挂玉饰上刻有“一生低首拜阳明”的字样。我妄自推测,在他心里,侵略中国与其说是实现帝国的殖民扩张,不如说是更接近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异族入主中原”。类似的念头,丰臣秀吉便有,他进军朝鲜是要取得跳板,长远目的是一统天下,令天皇移都北京。此处的天下概念,也不过就是指今天的远东,中国又是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提出要征服大陆,丰臣秀吉的身份,可能就和完颜亮、忽必烈、努尔哈赤差不太多了。彼时的日本,尽管和中国的“朝贡体系”若即若离,但对中原仍有“取而代之”的志向。这种观念,或许到东乡那里依旧存在。但再往后,日本、中国都随着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转型,在国民中具有了新式的国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双方的矛盾冲突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成为两个“民族国家”的生死搏斗。

  通俗的说,丰臣秀吉如果成功灭了明,可能就在中国历史上多了一段日本朝,如同元清。但到了20世纪,日本占领了中国的领土,也只能另立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这样的当地政权。

  不过,从日本的某些表现来看,过去异族征服中原的“经验”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清军从入关到破南京,不过用了半年多,日本与中国当时之实力对比,比清和明之间不可同日而语,而中国又像明末一样内战频仍。日军称 “三个月灭亡中国”,这里面固然有军部轻视对手之狂妄,但若参考清之入关灭明,倒也不算乱吹法螺。而日军在江南连连犯下屠城罪行,也和蒙军、清军所为类似。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其血腥残暴恐怕不下于南京大屠杀,意图都是在于提升己方士气,震慑抵抗力量。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不能说是简单的军纪败坏,而是妄图借屠城以摧毁中国民众精神,指望就会重演过去的兵锋所及望风而降。但日本军部没有考虑到的是,一者,中国的民族国家进程虽比日本慢,可到三十年代已经成型,大多数中国人已不再会像历史上那样轻易接受异族统治;二者,日本本身的转变也使其不可能像元、清那样接受中国文化,所谓“脱亚入欧”,正是要和“野蛮的支那、朝鲜”(福泽谕吉语)划清界限;三者,中国和日本都已是全球战略大棋局中的组成部分,两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面临多种外部势力的介入,没有一对一的单挑,谁都要考虑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此时日本再想做异族入主中原的打算,只能是不切实际。而日军贸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陷入了一个自我束缚手脚的泥潭,在战略上完全失败。

  有异族入主幻想的,大概不止日本人,我总觉得周作人便是一个。他为什么要做汉奸?也许他觉得日本人的入侵,不过带来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迭,前朝文臣为新朝效力,虽不算光彩,但等新朝底定,一样没人说三道四。元的张弘范,清的洪承畴,都是重臣,又何况他小小一个文化官员?他大概只看到了中日文化的相近处,又不了解政治与时代变迁,由此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日本那是已不是异族,而是异国了。作者:沃尔夫-冯

 看前人游记,说到在抗战前的旅顺,有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元帅手书的一块诗碑,上面写的是金海陵王完颜亮的两句诗: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诗是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下攻宋前所作,口气不小,可惜他在采石之战为虞允文所败,又因部下叛乱被杀,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东乡引用此诗,其心声可以想见,可他虽不在乎原作者的不吉覆辙,但后来的日军还是未能避免重蹈完颜亮的失败命运。所不同者,只是完颜亮连长江都没过去,而日军确实曾做到了“提兵西湖、立马吴山”。

  东乡元帅身为军人,但文化素养却很高,这和日本传统武士要求文武兼修有很大关系,据说他最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腰间所挂玉饰上刻有“一生低首拜阳明”的字样。我妄自推测,在他心里,侵略中国与其说是实现帝国的殖民扩张,不如说是更接近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异族入主中原”。类似的念头,丰臣秀吉便有,他进军朝鲜是要取得跳板,长远目的是一统天下,令天皇移都北京。此处的天下概念,也不过就是指今天的远东,中国又是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提出要征服大陆,丰臣秀吉的身份,可能就和完颜亮、忽必烈、努尔哈赤差不太多了。彼时的日本,尽管和中国的“朝贡体系”若即若离,但对中原仍有“取而代之”的志向。这种观念,或许到东乡那里依旧存在。但再往后,日本、中国都随着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转型,在国民中具有了新式的国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双方的矛盾冲突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成为两个“民族国家”的生死搏斗。

  通俗的说,丰臣秀吉如果成功灭了明,可能就在中国历史上多了一段日本朝,如同元清。但到了20世纪,日本占领了中国的领土,也只能另立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这样的当地政权。

  不过,从日本的某些表现来看,过去异族征服中原的“经验”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清军从入关到破南京,不过用了半年多,日本与中国当时之实力对比,比清和明之间不可同日而语,而中国又像明末一样内战频仍。日军称 “三个月灭亡中国”,这里面固然有军部轻视对手之狂妄,但若参考清之入关灭明,倒也不算乱吹法螺。而日军在江南连连犯下屠城罪行,也和蒙军、清军所为类似。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其血腥残暴恐怕不下于南京大屠杀,意图都是在于提升己方士气,震慑抵抗力量。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不能说是简单的军纪败坏,而是妄图借屠城以摧毁中国民众精神,指望就会重演过去的兵锋所及望风而降。但日本军部没有考虑到的是,一者,中国的民族国家进程虽比日本慢,可到三十年代已经成型,大多数中国人已不再会像历史上那样轻易接受异族统治;二者,日本本身的转变也使其不可能像元、清那样接受中国文化,所谓“脱亚入欧”,正是要和“野蛮的支那、朝鲜”(福泽谕吉语)划清界限;三者,中国和日本都已是全球战略大棋局中的组成部分,两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面临多种外部势力的介入,没有一对一的单挑,谁都要考虑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所以,此时日本再想做异族入主中原的打算,只能是不切实际。而日军贸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陷入了一个自我束缚手脚的泥潭,在战略上完全失败。

  有异族入主幻想的,大概不止日本人,我总觉得周作人便是一个。他为什么要做汉奸?也许他觉得日本人的入侵,不过带来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迭,前朝文臣为新朝效力,虽不算光彩,但等新朝底定,一样没人说三道四。元的张弘范,清的洪承畴,都是重臣,又何况他小小一个文化官员?他大概只看到了中日文化的相近处,又不了解政治与时代变迁,由此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日本那是已不是异族,而是异国了。
进入近代后,日本最大的假想敌已经不是中国了,而是俄国
楼:P 主说的不错
当年郑成功抗清时,日本还准备派志愿军支援国姓爷抗战,当时日本跟朝鲜思维一样,都认为满清入关有如历史上的五胡乱华,坏了正统.但当清朝在中原立稳脚跟后,倭国的心思就变了,既然蒙古人可以,满人可以,日本为什么就不能...
在清军占领全中国的过程中,无恶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再燃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南昌、广州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清朝初期和中期,推行民族牢狱式的统治。在经济上把关外落后的奴隶制带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强抓人作奴隶,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饷,他们常年寄生虫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视察八旗军发现他们驰马坠地,箭箭虚发)也使得满清越来越依靠汉族军兵。除了推行奴隶制外,由于中前期不断穷兵黩武,尽管从越南引入了优良稻种,清朝还是到了乾隆年间才恢复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平。在政治上,明代的君权依然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为了巩固其统治,在文化上进行了多起文字狱运动,造成了后期万马齐喑就可哀的局面。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可以和春秋时代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终结。知识分子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而是钻进故纸堆去考究古书,这就是所谓的钱嘉学派。不单是哲学思想连文学也有很大退步。如明末话本小说所透露的生动生活气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道德说教,只有看透世事的红楼梦聊斋给了人一笔亮色。由于清朝统治者刻意制造满汉之分,压制汉族先进思想,闭关锁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清朝后期,英、法、美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成为了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条约。为了自强,晚清政府全国上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当时只是看到了西人的外在所长(如船坚炮利),却看不到中西方本质的差距。所谓的同治中兴不过是回光返照,当然这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打下了一定基础。1898年,锐意改革立志变法的年轻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社制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以满清贵族为主的保守势力的阻扰新法,仍然叫嚣着中国宁与友邦(洋人),不与家奴(汉人)这样的愚蠢狭隘的口号,结果变法失败。
满清与日本的区别,就如同LS与大和民族人的区别类似
入主中原,我就在中原,不需要入了
中原的风水好,自然要吸引异族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