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活埋了多少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29:13
长平之战-战神白起到底活埋了赵国多少人?
    稍懂历史和军事的人,对于"长平"这个词想必都不会陌生,这里曾经掠走了战国中后期秦,赵两国数十万将士的生命,成为赵,秦乃至中

华民族名副其实的伤心地。
    长平之战,乃是秦赵两大强国摊牌的一场大决战,在此之前,秦国变法,国力猛增,挥兵东向,一时间韩,赵,楚,燕,齐皆受其兵锋祸

害,到了昭襄王时,更是采用范睢之计,远交近攻,注重杀伤六国有生力量;赵国自武灵王胡服之后,军力强悍,夺地千里,灭国无数,力夺

强齐四十多年,使之抬不起头,在东方获胜之后,理所当然的想与强秦碰上一碰,以决天下大势。大战,不可避免,于是,双方都借口秦攻韩

成皋,将韩截为两断之事,为上党的归属问题开战。
    赵国在此战中失去了五十万鲜活的生命,仅剩二百四十人得以生还,秦军则失去不少于二十万的百战精兵,此战战况之烈,情节之曲折,

结局之惨,都可以当成军事学院的教科书,以警后学。
    上党降赵以后,平原君赵胜力主受降,据其所言,此乃天赐赵地。而蔺相如,廉颇都力劝赵王不受,这里面大有原因,作为老将,重臣,

他们的理由比赵胜来得现实,看问题看得远,原因不外乎以下:一,秦乃有备而来,为伐韩做了大量准备,全国精兵皆在于此,而赵军则是几

乎处于无备而战的状况,以无备战有备,难以取胜。二,秦军自变法以后,经数百战,仅失一阵,士气高昂,战力惊力,相比而言,赵军虽也

屡战屡胜,但相较秦军锐士而言,稍有不如。三,秦断韩连接,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上党,其志在必得,此时若赵横插一杠子,必挟愤而来,

难以抵挡。四,此时之赵,新近战败魏,齐,燕,得地不少,从土地上来说,并不缺乏,缺的是人口,虽说与秦军一战不可避免,但为了上党

而将决战时间提前,无疑不很明智。
    可惜这时的赵王,利迷心窍,当下便发书使使受了上党,秦军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当下便集攻韩的全部主力直扑上党,这里赵王也命廉

颇领兵出援上党。
    双方的兵力:秦军全国总兵力约为60…80万人,这也是他的国力,粮草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的一支常备军,而攻韩不可能是其全部,各地

都要有兵防守,所以其攻韩主力最多约为50万人左右,而能同时集中出现在一地的不会超过40万。
    赵军其总兵力大抵与秦相当或稍逊,也有60万人左右的兵力,除去各地守兵及防备匈奴,最多一次只能出现40多万,而史书中都明确记载

,此战赵出兵50万,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兵了,国家命运在此一博,双方的命运都是如此,相对来说,秦军更不能败,败则秦国危矣,楚,韩,

魏,赵甚至燕,齐,都想分一杯羹。
    廉颇军未至上党,上党失守,太守冯亭率军民数万碰到赵军,告诉廉颇秦军随后就到,赵军便在长平待秦军至,未几,秦军抵长平,主将

正是伐韩主帅王(齿)奇,赵军出战,两军相交之下,赵军数败。
    这时的秦军主力依推断会超过35万,赵军50万,以逸待劳,尚不能胜,可见此时秦军个人战力之强,无怪有人言道: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

卒,魏之武卒不如赵之劲骑,赵之劲骑不如秦之死士。
    廉颇何许人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见形势不妙,立马据垒死守,不与秦军战。有人也许会问了:那秦军为什么不绕道过长平直取赵国

腹地呢?长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军虽已数败,尚有不少于45万人马,秦军多少?至少在35万以上, 这可不是小数目!有人说了:兵法

上不是说要就食于敌吗?是,兵法是这么说过,可要说对手坚 壁清野你怎么办?而当时各国之间的征战时,这一招是常用的,想留兵守粮道?

这几十万赵军手里拿的是什么?烧火棍吗?廉颇又是何等样人?勇将,会面对少量护粮秦军而畏敌如虎吗?答案很明显,秦军只有攻取长平才

有可能犯赵。
    史载这场攻防战打了四个多月,秦军野战虽强于赵,但攻城时也一样没招,耗着呗,说到这我倒是想起赵奢来,不知他若是在这,赵军会

不会胜?赵奢的用兵要强于廉颇,却死得不巧,刚死不久。秦,赵都被这仗拖得精疲力尽,秦军是想战而不能战,赵军也是。于是范睢使离间

计于赵王,终于使赵军换将。
    赵奢,自秦变法以后第一个在野战中击败过秦军主力的将军,号马服君,其子赵括,袭马服君之爵,自小便酷爱兵书,极好用兵,史载其

与其父论兵,赵奢常不能及。然而赵奢却不以为喜,有道是虎父无犬子,赵奢如此这般却又是为何?听其一一道来:兵者,死地也。吾每临兵

事,必战战惊惊,唯恐稍有差池,败师没将。而括易言之,不知兵之险也!若赵不用括则赵姓,用括则赵必亡。
    可赵王是个无能之辈,与赵括一样"易言之",岂不闻:临阵换将,兵之大忌!更何况是以一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手换久经战阵,深知用兵之

险的廉颇?于是战局很快明朗化。
    秦闻赵换将,大喜,立既以名将武安君白起为长平之战的统帅。武安君对马服君,这场仗也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赵括年少,无有能服众之才能和威望,又不体恤士卒,这时的赵军士气比起廉颇在时自不可同日而语。既便如此,只要赵军不出,秦军一

样无计可施,于是白起抓住了赵括好战的特点,为其下了一个套。
    赵括初至长平,人头,地形还没弄明白,便出垒与秦战,秦军败退,这是白起下的套。赵括一看:嘿,我挺厉害啊,廉颇那老东西,畏敌

如虎,现下看来,所谓强秦不过如此,看来是天要成我,大运到了拦也拦不住啊?明日出动全军与其决战。
    第二天,秦军又来挑战,赵括出动全军迎战,如其所愿,秦军又败,赵军追击数十里。
    白起预先伏下了一支伏兵,两万五千人,却是精兵。等赵军全军出动,营内空虚,一拥而上,夺取了长平,断了赵军归路。为什么这么说

呢?这长平前文已述,乃是一条要道,易守难攻。
    秦军闻报长平已得,回转身来,露出真我本色,在秦军营垒之下大败赵军。有人会疑问了:为什么这么做呢?只要守着秦军本营就好了嘛

。不然,这时的赵军已知被断了后道,秦军不主动出击,赵军必拼死夺回长平,就凭秦军的两万多人想要守得住这三十几万四十万大军的攻击

,我看很难。白起作为一代名将,当然也想到了,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迫使敌人取守势。于是,在秦军强大的攻击火力之下,归心似箭的赵

军只好据地死守以待援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十万等量级的主力被围的情况。
    赵军也是,出战吧?秦军强于赵兵,被围之后秦国又尽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助战,总兵力再怎么的也超过50万,而赵军此时最多不超

过三十五万,再加上普通士兵的战斗力又普遍不如秦军。不战吧?三十几万大军一天消耗多少粮食,会加减乘除的人都能得出答案,还有一点

,就是赵军这次出战,每人所带的粮食可能很少,甚至没带,毕竟这不是远征,带太多粮食对作战的个体来说反而不利。
    四十多天,三十几万人。不知道对这些赵军来说是怎么过的,能吃的都吃了,可能连死人都开始吃了,粮道又被夺取长平的秦军所阻,饿

死多少呢?
    十万,这个数字相对饿了四十几天的三十几万军队来说并不很多,再保守一些,五万。赵军还有多少?廉颇初战长平,数战不利,迫而守

营。这个数战是多少?谁也不能给出具体数字,就算五战吧,对于几十万等级的军队来说,每战不利,损失一万人,不伤筋动骨吧?再少还能

叫"不利"吗?要知道这可是五十万大军啊,谁会想到美军的"零伤亡"?对于冷器时代的战争,这种构想无疑是痴人说梦。五万没有了,五十减

五,还有四十五万。
    秦赵相距于长平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就算每天只伤亡百十号人也有几万,凑个整数,算三万。还有四十二万。赵括出战,秦军夺营,回

头又猛攻赵军,迫使赵军取守势,这时的赵军处于一种什么情况前文已说,若不是有很大的伤亡,能放弃回攻长平的打算吗?
    困兽之斗会如何?俩字:玩儿命。赵军也做了,兵分四路突围,打算是跑多少算多少了,再困下去就死定了。而这五十万秦军又如何?力

战。结果赵括身死,赵军降秦。从突围到投降会死多少?要知道这些可都是饿了四十几天的人,算你个七万不多吧?五分之一多一点。还有二

十五万,也就是说:如果赵军一开始出动的兵力确是五十万的话,这时最多也只有一半,不要忘了,任何一部历史书都会告诉你:秦军此战过

后,伤亡过半。以秦军如此强的战斗力尚且如此,赵军又如何?
    所以结论是:此战过后坑杀的降卒最多不超过二十五万,可能只有十几到二十万。长平之战-战神白起到底活埋了赵国多少人?
    稍懂历史和军事的人,对于"长平"这个词想必都不会陌生,这里曾经掠走了战国中后期秦,赵两国数十万将士的生命,成为赵,秦乃至中

华民族名副其实的伤心地。
    长平之战,乃是秦赵两大强国摊牌的一场大决战,在此之前,秦国变法,国力猛增,挥兵东向,一时间韩,赵,楚,燕,齐皆受其兵锋祸

害,到了昭襄王时,更是采用范睢之计,远交近攻,注重杀伤六国有生力量;赵国自武灵王胡服之后,军力强悍,夺地千里,灭国无数,力夺

强齐四十多年,使之抬不起头,在东方获胜之后,理所当然的想与强秦碰上一碰,以决天下大势。大战,不可避免,于是,双方都借口秦攻韩

成皋,将韩截为两断之事,为上党的归属问题开战。
    赵国在此战中失去了五十万鲜活的生命,仅剩二百四十人得以生还,秦军则失去不少于二十万的百战精兵,此战战况之烈,情节之曲折,

结局之惨,都可以当成军事学院的教科书,以警后学。
    上党降赵以后,平原君赵胜力主受降,据其所言,此乃天赐赵地。而蔺相如,廉颇都力劝赵王不受,这里面大有原因,作为老将,重臣,

他们的理由比赵胜来得现实,看问题看得远,原因不外乎以下:一,秦乃有备而来,为伐韩做了大量准备,全国精兵皆在于此,而赵军则是几

乎处于无备而战的状况,以无备战有备,难以取胜。二,秦军自变法以后,经数百战,仅失一阵,士气高昂,战力惊力,相比而言,赵军虽也

屡战屡胜,但相较秦军锐士而言,稍有不如。三,秦断韩连接,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上党,其志在必得,此时若赵横插一杠子,必挟愤而来,

难以抵挡。四,此时之赵,新近战败魏,齐,燕,得地不少,从土地上来说,并不缺乏,缺的是人口,虽说与秦军一战不可避免,但为了上党

而将决战时间提前,无疑不很明智。
    可惜这时的赵王,利迷心窍,当下便发书使使受了上党,秦军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当下便集攻韩的全部主力直扑上党,这里赵王也命廉

颇领兵出援上党。
    双方的兵力:秦军全国总兵力约为60…80万人,这也是他的国力,粮草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的一支常备军,而攻韩不可能是其全部,各地

都要有兵防守,所以其攻韩主力最多约为50万人左右,而能同时集中出现在一地的不会超过40万。
    赵军其总兵力大抵与秦相当或稍逊,也有60万人左右的兵力,除去各地守兵及防备匈奴,最多一次只能出现40多万,而史书中都明确记载

,此战赵出兵50万,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兵了,国家命运在此一博,双方的命运都是如此,相对来说,秦军更不能败,败则秦国危矣,楚,韩,

魏,赵甚至燕,齐,都想分一杯羹。
    廉颇军未至上党,上党失守,太守冯亭率军民数万碰到赵军,告诉廉颇秦军随后就到,赵军便在长平待秦军至,未几,秦军抵长平,主将

正是伐韩主帅王(齿)奇,赵军出战,两军相交之下,赵军数败。
    这时的秦军主力依推断会超过35万,赵军50万,以逸待劳,尚不能胜,可见此时秦军个人战力之强,无怪有人言道: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

卒,魏之武卒不如赵之劲骑,赵之劲骑不如秦之死士。
    廉颇何许人也?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见形势不妙,立马据垒死守,不与秦军战。有人也许会问了:那秦军为什么不绕道过长平直取赵国

腹地呢?长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军虽已数败,尚有不少于45万人马,秦军多少?至少在35万以上, 这可不是小数目!有人说了:兵法

上不是说要就食于敌吗?是,兵法是这么说过,可要说对手坚 壁清野你怎么办?而当时各国之间的征战时,这一招是常用的,想留兵守粮道?

这几十万赵军手里拿的是什么?烧火棍吗?廉颇又是何等样人?勇将,会面对少量护粮秦军而畏敌如虎吗?答案很明显,秦军只有攻取长平才

有可能犯赵。
    史载这场攻防战打了四个多月,秦军野战虽强于赵,但攻城时也一样没招,耗着呗,说到这我倒是想起赵奢来,不知他若是在这,赵军会

不会胜?赵奢的用兵要强于廉颇,却死得不巧,刚死不久。秦,赵都被这仗拖得精疲力尽,秦军是想战而不能战,赵军也是。于是范睢使离间

计于赵王,终于使赵军换将。
    赵奢,自秦变法以后第一个在野战中击败过秦军主力的将军,号马服君,其子赵括,袭马服君之爵,自小便酷爱兵书,极好用兵,史载其

与其父论兵,赵奢常不能及。然而赵奢却不以为喜,有道是虎父无犬子,赵奢如此这般却又是为何?听其一一道来:兵者,死地也。吾每临兵

事,必战战惊惊,唯恐稍有差池,败师没将。而括易言之,不知兵之险也!若赵不用括则赵姓,用括则赵必亡。
    可赵王是个无能之辈,与赵括一样"易言之",岂不闻:临阵换将,兵之大忌!更何况是以一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手换久经战阵,深知用兵之

险的廉颇?于是战局很快明朗化。
    秦闻赵换将,大喜,立既以名将武安君白起为长平之战的统帅。武安君对马服君,这场仗也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赵括年少,无有能服众之才能和威望,又不体恤士卒,这时的赵军士气比起廉颇在时自不可同日而语。既便如此,只要赵军不出,秦军一

样无计可施,于是白起抓住了赵括好战的特点,为其下了一个套。
    赵括初至长平,人头,地形还没弄明白,便出垒与秦战,秦军败退,这是白起下的套。赵括一看:嘿,我挺厉害啊,廉颇那老东西,畏敌

如虎,现下看来,所谓强秦不过如此,看来是天要成我,大运到了拦也拦不住啊?明日出动全军与其决战。
    第二天,秦军又来挑战,赵括出动全军迎战,如其所愿,秦军又败,赵军追击数十里。
    白起预先伏下了一支伏兵,两万五千人,却是精兵。等赵军全军出动,营内空虚,一拥而上,夺取了长平,断了赵军归路。为什么这么说

呢?这长平前文已述,乃是一条要道,易守难攻。
    秦军闻报长平已得,回转身来,露出真我本色,在秦军营垒之下大败赵军。有人会疑问了:为什么这么做呢?只要守着秦军本营就好了嘛

。不然,这时的赵军已知被断了后道,秦军不主动出击,赵军必拼死夺回长平,就凭秦军的两万多人想要守得住这三十几万四十万大军的攻击

,我看很难。白起作为一代名将,当然也想到了,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迫使敌人取守势。于是,在秦军强大的攻击火力之下,归心似箭的赵

军只好据地死守以待援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十万等量级的主力被围的情况。
    赵军也是,出战吧?秦军强于赵兵,被围之后秦国又尽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助战,总兵力再怎么的也超过50万,而赵军此时最多不超

过三十五万,再加上普通士兵的战斗力又普遍不如秦军。不战吧?三十几万大军一天消耗多少粮食,会加减乘除的人都能得出答案,还有一点

,就是赵军这次出战,每人所带的粮食可能很少,甚至没带,毕竟这不是远征,带太多粮食对作战的个体来说反而不利。
    四十多天,三十几万人。不知道对这些赵军来说是怎么过的,能吃的都吃了,可能连死人都开始吃了,粮道又被夺取长平的秦军所阻,饿

死多少呢?
    十万,这个数字相对饿了四十几天的三十几万军队来说并不很多,再保守一些,五万。赵军还有多少?廉颇初战长平,数战不利,迫而守

营。这个数战是多少?谁也不能给出具体数字,就算五战吧,对于几十万等级的军队来说,每战不利,损失一万人,不伤筋动骨吧?再少还能

叫"不利"吗?要知道这可是五十万大军啊,谁会想到美军的"零伤亡"?对于冷器时代的战争,这种构想无疑是痴人说梦。五万没有了,五十减

五,还有四十五万。
    秦赵相距于长平四个多月,一百多天,就算每天只伤亡百十号人也有几万,凑个整数,算三万。还有四十二万。赵括出战,秦军夺营,回

头又猛攻赵军,迫使赵军取守势,这时的赵军处于一种什么情况前文已说,若不是有很大的伤亡,能放弃回攻长平的打算吗?
    困兽之斗会如何?俩字:玩儿命。赵军也做了,兵分四路突围,打算是跑多少算多少了,再困下去就死定了。而这五十万秦军又如何?力

战。结果赵括身死,赵军降秦。从突围到投降会死多少?要知道这些可都是饿了四十几天的人,算你个七万不多吧?五分之一多一点。还有二

十五万,也就是说:如果赵军一开始出动的兵力确是五十万的话,这时最多也只有一半,不要忘了,任何一部历史书都会告诉你:秦军此战过

后,伤亡过半。以秦军如此强的战斗力尚且如此,赵军又如何?
    所以结论是:此战过后坑杀的降卒最多不超过二十五万,可能只有十几到二十万。
历史不是计算题,也不是靠推测就能知道。
这数字可以靠这个分析方法获得?

这是聊天还是做学问呢?
秦军数量到底是多少根本找不到足够有力的证据。赵军数量本来大概算是45万,但是因为秦军有用老百姓的人头冒充军功的传统,所以这45万也做不得数。
活埋也不太可能,人头是很重要的:D
“任何一部历史书都会告诉你:秦军此战过后,伤亡过半。”这话够NB啊:D
LZ你自己干的事情还要问别人?:o
LZ去挖坑数数不就明白了?[:a8:]
楼主忘了廉颇还有十万人。
楼主为什么不叫“武安君白起”?
很难弄啊!长平之后史载秦坑赵卒40万,又说秦损失惨重,伤亡过半,就照楼主所说秦丧精兵20万,假定赵共投入兵力50万,也就是说真正死于战斗的为10万,这么说来,赵军的战斗力也太厉害了.
:D 9 4  这事别个不晓得,老白你还不晓得?
这个“坑”字,不一定是挖坑活埋的意思,而多指欺骗之继而杀害之、、、、
[秦军有用老百姓的人头冒充军功的传统,所以这45万也做不得数。]
史料无此记载,若有请找出来。
秦国变法后以严刑峻法著称,太子师犯法被削掉了鼻子,连商鞅也"作法自毙",秦军怕不敢拿自己的脑袋杀良冒功开玩笑吧!
有史料记载赵军60余万,除去守卫邯郸的禁卫军和云中郡李牧防范匈奴的部队,应该全部投入长平战场,秦军与此类似。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4 18:34 发表
[秦军有用老百姓的人头冒充军功的传统,所以这45万也做不得数。]
史料无此记载,若有请找出来。

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
史记 史记·鲁仲连列传里的集解

你说赵军60万等等的是哪里记载的啊?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1-4 20:24 发表

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
史记 史记·鲁仲连列传里的集解

你说赵军60万等等的是哪里记载的啊?

   鲁仲连为纵横家,为使六国和纵攻秦,必夸大其词,如秦军滥杀无辜,必引起民变,可史料记载当时秦国治下民变极少,连秦秦国治下民众逃亡也极少。相反,当长平之战后,六国和纵攻秦,秦军撤退时,秦新占领的河内郡民众尾随秦军撤入关内,当时秦军撤退尚自顾不暇,当不会强迫其民撤退。
  赵军60万,唐人的《通典》等都有记载。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5 18:56 发表

   鲁仲连为纵横家,为使六国和纵攻秦,必夸大其词,如秦军滥杀无辜,必引起民变,可史料记载当时秦国治下民变极少,连秦秦国治下民众逃亡也极少。相反,当长平之战后,六国和纵攻秦,秦军撤退时,秦新占领的河内 ...

谁说是鲁仲连说的了?请再去看看史记

通典 兵典 论将篇中只是说数十万,后面又有说40多万的,请问60万是哪一篇里的?就算有那也就是前后矛盾:D
[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
史记 史记·鲁仲连列传里的集解]
后世儒家做的集解,而儒家最恨秦,你说可以作为依据吗?关于60万你再好好看看:P
戰國秦師伐趙,趙以趙奢之子代廉頗為將,拒秦將王齕恨勿反於長平。秦王聞之,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裨將軍,令軍中有敢洩言武安君將者斬。馬服子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秦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閒,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時馬服子與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之。軍大敗,卒四十餘萬人降,皆坑之 .兵七(通典卷第一百五十四)

LZ不如找一下60万吧.通典我粗略看了一下,没找到.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5 19:23 发表
[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
史记 史记·鲁仲连列传里的集解]
后世儒家做的集解,而儒家最恨秦,你说可以作为依据吗?关于60万你再好好看看: ...

儒家治史还讲究直笔呢,你说可以作为依据吗?

60万我找不到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1-5 19:30 发表

儒家治史还讲究直笔呢,你说可以作为依据吗?

60万我找不到

不信你对一下《史记》,有多少时间人物年代前后不一致,恐怕不能用资料不全敷衍吧,例如《史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儒生复述的,然后由司马迁代笔的。《史记》尚且如此........
60万的事我给你查查再回帖。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5 20:12 发表

不信你对一下《史记》,有多少时间人物年代前后不一致,恐怕不能用资料不全敷衍吧,例如《史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儒生复述的,然后由司马迁代笔的。《史记》尚且如此........
60万的事我给你查查再回帖。

如果有资料前后不一致,那不能随便拿一个出来就当结论用,先要论证资料是否可信才行。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进行论证,那就不应该仓促下结论。这算敷衍?
那楼主的逻辑,中国人最恨日本人了,所以所有由中国人记录的日本人的罪行统统都是不可信的?????
原帖由 瘦翻译 于 2007-11-6 07:09 发表
那楼主的逻辑,中国人最恨日本人了,所以所有由中国人记录的日本人的罪行统统都是不可信的?????

  什么逻辑?我只是说,作为当事人难免为感情所累,记载难免失实?还有作为官方言论,难免为其统治服务,记载未必正确。
  当代有位史学家说过,有些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表公布,而只能作为一家之言封存,历史也就继续模糊不清下去。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1-5 20:24 发表

如果有资料前后不一致,那不能随便拿一个出来就当结论用,先要论证资料是否可信才行。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进行论证,那就不应该仓促下结论。这算敷衍?

  那当时为什么不论证就记载?为什么后代也不论证,却当作暴秦的证据?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6 10:33 发表

  什么逻辑?我只是说,作为当事人难免为感情所累,记载难免失实?还有作为官方言论,难免为其统治服务,记载未必正确。
  当代有位史学家说过,有些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表公布,而只能作为一 ...



     那么首先你就要拿出足以证明儒家记载不符合实际的证据,而不是根据别人的感情来质疑别人的记载。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6 10:45 发表

  那当时为什么不论证就记载?为什么后代也不论证,却当作暴秦的证据?

当时记载什么了?后代把什么当作暴秦的证据?如果你是指杀了40多万人,那么这个是没有疑问的,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个说法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1-6 11:20 发表

当时记载什么了?后代把什么当作暴秦的证据?如果你是指杀了40多万人,那么这个是没有疑问的,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个说法

  你看明白我的话了吗??????????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6 17:10 发表

  你看明白我的话了吗??????????

你到底想说什么呢?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1-6 17:12 发表

你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是说做史料的人记载的前后矛盾。
部队的数量还要算上民夫
若秦坑杀赵降卒40万,那秦只杀了赵军5万,可秦军伤亡过半如何解释??????????
原帖由 铁将军 于 2007-11-6 17:30 发表
部队的数量还要算上民夫

   民夫只担任后勤保障。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6 17:28 发表

我是说做史料的人记载的前后矛盾。

那又如何呢?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6 17:31 发表
若秦坑杀赵降卒40万,那秦只杀了赵军5万,可秦军伤亡过半如何解释??????????

不是“若秦坑杀赵降卒40万,那秦只杀了赵军5万”,史记上明明写的就是“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所谓“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话是白起说的,稍微分析一下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1.当时是赵军攻,秦军守,没道理防守成功的一方伤亡远大于进攻失败的一方
2.如果真是死者过半,秦军又怎么有能力继续进攻?
别去抠书了,么意思

长平赵国前后共投入45万,前半段廉颇指挥时已经吃了几个败仗上党基本都丢了,折了十几万人,赵括主动出击被围饿了几十天,加上频繁突围,死的人也不会少吧.这些都要在45万里扣去的

长平被坑二十多万吧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1-6 18:19 发表

不是“若秦坑杀赵降卒40万,那秦只杀了赵军5万”,史记上明明写的就是“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所谓“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话是白起说的,稍微分析一下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1.当时是赵军攻,秦军守,没道理防守 ...

1.秦军几乎以相同的兵力围困赵军,面对拼命突围的赵军,只有拼命堵住,伤亡必大;况且赵军突围的方向只有两个--北面的石长城方向或河外方向,故赵军可以至少集中一半的兵力主攻一个方向,而秦军却要防范三面,则秦军伤亡必大。
2.秦军虽伤亡过半,却是得胜之师,虽只30万却成一鼓作气之势;而赵国数十万雄师覆灭,举国惶恐且已无兵可用,临时征发之民毫无战力可言,列国空言抚慰,却无一国救援。故秦军有能力一举灭赵。
3.若白起之言不确,范睢如何误判形势,促使秦王撤军,而以秦王之聪,如何会被范睢之言打动?
原帖由 hkg36 于 2007-11-6 18:02 发表

那又如何呢?

那我问你,为何会有这么多矛盾之处??????????????????
秦军的伤亡应该从整个长平之战算起吧?

貌似后来也有援军奔赴战场~~~
原帖由 上将军白起 于 2007-11-8 04:25 发表

1.秦军几乎以相同的兵力围困赵军,面对拼命突围的赵军,只有拼命堵住,伤亡必大;况且赵军突围的方向只有两个--北面的石长城方向或河外方向,故赵军可以至少集中一半的兵力主攻一个方向,而秦军却要防范三面,则秦 ...

1.谁说秦军几乎以相同的兵力围困赵军的?不管赵军集不集中兵力,不管秦军需要防守几个方面,也不管赵军是否拼命,在双方素质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没有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防守成功的一方都没道理伤亡大于进攻失败的一方。

2.谁说秦军伤亡一半后还有30万的?照这么说秦军原来有60万了?秦224年灭楚时动员全国的兵力不过才60万,260年时秦控制的地区,人口远不如224年,也能动员60万?

赵军临时征发,秦军难道没有临时征发?“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应侯说的是:“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都发河内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了,难道不算劳?

说这些也没多大意思,你还是先证明双方的兵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