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晚明粮食生活水平也远好于满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26:33
]]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清代才开始下降,到晚清,下降到最低点。




同样,可以认为,从汉代一直到明代,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上升的。从汉代还较落后的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现代亚洲的平均水平),发展到明朝中晚期的最高水平(相当于现代欧洲北美的平均水平),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其间虽有魏晋南北朝、残唐五代和元代的短暂停顿,乃至一度的倒退,但总体上看,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曲折中前进,呈现出螺旋形的上升式发展。这反映了2000年来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传统的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明,不论科技、文化还是物质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了。明代以后,尽管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之明代还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扼杀技术和思想革新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朝还要低。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是极限了,再往后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明代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也大不同于以往各代,也许这些就是转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在17世纪危机到来时,满洲人统治下的中国逐渐扼杀了宋明以来的转型的萌芽,重复了以往的旧路,而中国也日趋走向了衰败。

====================
这段评论堪称史学评论典型的反面教材
因为结论和自己引的论文能够互相反驳的东西实在太少见了:D
明清之交,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这本身也在说明人们生活的一个质量。而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增幅却不大,由此造成人均耕地急剧下降,进而造成人均粮食产量下降更是正常,有问题吗?^_^

但是别忘了玉米、番薯等美洲高产农作物在清代大面积推广后,对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起了一定的作用。明清之际传入的耐旱耐瘠高产作物,多适于贫瘠山地及沙土种植,这类农作物的推广,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对于民食问题的解决贡献大焉。
同时,这些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故而有二次“粮食生产革命”之说。 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进而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商品粮,促进了粮食商品化,尤其对山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促进山区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又直接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有清一代,不易了。
呵呵,可惜兄你的理论未必能说服某些民族义士呢;P
清代人口增长提高或者说人均下降还有重要一点,清朝在人口统计上要比前代都要翔实很多,越靠后的朝代人口水分往往越少,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讨论晋朝人口,就知道晋朝人口的统计数和实际数其实都还有一定的差额.而清朝的统计数和实际数的差额就比较小了(按占总人口比例来说)
知道明末土地兼并已经到什么地步了吗?;P
楼主引用主题连接居然引用其他会员的帖子.盗链超大其他会员主题,篡改题目,先前又发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看起来不杀你实在对不起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