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35:50
2007年10月24日18:12 China Foto Press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电视截图)2007年10月24日18:12 China Foto Press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电视截图)
祖国万岁
祖国万岁
卫星正常入轨。[18:36]
卫星入轨参数为:轨道倾角31度。轨道周期15小时47分4秒。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30公里。北京出轨参数已向各方向发出。[18:36]
祖国万岁!
神话传说的国度,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探究月球真相的强烈愿望。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对月食开始记载,在1500年前就进行过月食的预报。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探月活动,我们毕竟是后来者。1959年10月,苏联完成首次绕月飞行,人类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0年后的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用自己的一小步,实现了人类的一大步。
  与太空探索的每一次进步一样,自主创新、奋起直追、跨越发展,成为后来居上的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
  迄今为止的探月活动,基本经历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月球近旁飞过、撞击月球、绕月探测、月球表面软着陆……所遵循的是技术难度逐渐递增的原则。我国首次探月就采用了绕月探测方式,直接跨越了前两个阶段。
  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用了12年;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2003年载人航天成功,用了11年;从2004年初绕月工程启动到今天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只用了3年多时间……这一组不断缩短的时间表明,在由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的前进步伐越来越快。
  上万人参与的庞大绕月探测工程,仅花了14亿元人民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航天事业永恒的主题。
  太空是人类共有的太空,航天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秉承着和平开发太空资源、造福全人类的一贯宗旨,中国的“嫦娥”工程从一开始就高度开放。中国已经宣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月球探测数据将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这再次彰显了中国航天人所具有的为人类航天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高度责任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虽然人类探月活动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迄今开展的123次探月活动,成功的不到50%。这意味着,预计100多万公里的“嫦娥”奔月之旅绝非坦途。我们期待“嫦娥”一路走好。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期盼。
  10月,是收获的季节。4年前的10月,就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2天,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开始了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的航程。今天,当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3天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带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梦想飞向月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崭新的跨越。
  两度金秋,两次盛会;两度飞天,两次跨越——如同中华民族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起点上一样,中国航天,同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
开翅了没有?
太阳帆板展开正常。[18:59]
定向天线展开到位。[19:11]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西昌发射中心发表讲话,曾培炎表示,“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迈出关键的一步。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祖国万岁这一刻终于可以泪流满面:victory:
来了,该来的,来了:victory: :victory:
1959年苏联就干了这事,我们晚了将近50年
半世纪以前的美苏探月主要是象征性的,而新一波探月浪潮是实质应用性的,这也是美俄重返月球的原因。

为什么美、俄、中、欧、印、日都纷纷进军月球,我估计是热核发电应用进程正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很可能在未来15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晕,重复了...
呵呵,可喜可贺.真希望这样的成就会越来越多:D
]]
好,好!
版主,这个帖子怎么不高亮显示?
  2007年10月25日16:25   腾讯科技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4日18时发射成功,中国迈出了探索月球的第一步。发射之前,腾讯网“嫦娥探月”系列访谈在西昌发射基地邀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做客,就发射前的一些感受以及卫星相关情况向网友进行解读。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嫦娥一号即将发射,作为本次探月的首席科学家,您谈一下现在的心情吧。


欧阳自远:我觉得充满着期待,还充满着一种需要更深刻更理性的来思考,这都交织在一起的,就好象一个学生离大考之前的那种心情吧,当然我坚信我们各条战线的同志们的工作是非常的认真、负责、延伸稀释的完成各方面的工作,我坚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但是老是想还有什么遗漏,还有什么疑点,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因此也睡不着觉,在内心当中总觉得还需要更冷静的来思考,以使我们能确保完全的成功。这样的一种心情,我描绘不出来。但是我自己的理解也只能说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也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星箭分离之后,火箭是成功了,等到我们的卫星绕月球的机柜进行入轨工作的时候,卫星是很成功的,将要获得各种卫星的科学数据,我当然是深感到我们责任非常艰巨,因为要把所有的科学数据要完全的接受下来,要把它进行各式各样的处理,保存、进行反演,我们希望提供给全国的科学家,大家来共同分享这些数据。因为所有的这些数据都是国家的财富,应该还原于我们全国的科学家,作出最高水平的成果,我总觉得路还很长。

欧阳自远:所以我觉得肩上的压力始终感觉到是非常沉重的,所以我当然我想我们会认认真真的踏踏实实的把后续的工作要进一步的做的更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卫星有一年的寿命,海量的数据,应该说这是给我们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一种史无前例的一种非常好的条件。我们只有一个责任,好好的把它开发出来,好好的把它利用起来,然后我们作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这样的话这是我们的责任,另外一方面我还觉得我们要加强更多的科学的传播工作。我觉得这件事不光是在科学上,在技术上,或者各方面的进步,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要利用这次机会来去传播相关月球的科学知识,使人们对于月球的科学,对于月球,对于太阳系对于我们地球和对于宇宙有一种比较正确的思想方法,还有要传导一种正确的科学思想,激发年轻人热爱科学的一种激情吧,我觉得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就仍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重要的、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应该全力以赴,同样要去做好的一件事情,这是我的看法。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12天左右到达绕月轨道

记者:大概卫星脱离地球以后,就是地球绕着轨道以后,大概多少天之后才能传回第一组的数据?
答: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我们大约一共加起来要用12天才能进入到月球我们减速,还要经过两天调轨,大约14天到半个月,我们大约可以开始获得第一轨的数据。但是一轨的数据是不充分的,我们要陆续的积累很多轨的资料。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拼成一个稍微像点样子的一张图,当然最后我们全月球都得做了,因为开始是一轨一轨走的,我们必须一轨一轨的积累资料,还要图象的拼合,最后要做成合格的三维立体图,所以这个是逐步完成的,假如转了一圈以后,就是整个覆盖以后,总难免会有一些空线,我们还要把那些空线都得填满,所以我们大约要有一年的时间,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来弥补我们自己的一些缺陷,力争我们尽快的作出全球的一张图,作出这张图的基础上,同时其他数据也比较充足了,我们在这个底图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些其他的东西,这样我们能更加形象的了解月球的演化,它的历史活动的过程等等等等。然后再进一步提高到一些理性的认识上,这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所拍月球照片将如实向大众公布
记者:咱们在科学运用方面,比如咱们第一幅月球照片传回来是把它解体为大众看得懂的立体图象?
答: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把时时的要把传下来的情况如实的告诉公众,同时传下来是很粗糙的,要经过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些过程我们已经在地面上进行各式各样的演练,并且同时做了很多软件,很多模型,来反演月球一些真实的一些科学面貌,这些虽然做过了,我们自己觉得挺有把握的,但是毕竟没有通过实践的考验。我们也做过别人测的数据工作,我们觉得这些工作来说,我们觉得应该进一步的来做好我们大约能够获得数据以后,除了时时的以外。大约经过五六个小时,通过我们比较复杂的程序,我们能够处理出一张平面图来。大约经过一天吧,我们是可以恢复它的立体图象的。24小时,我们所有的这些东西当然也应该及时的向公众公布了。一方面激励我们自己,另一方面也让大家了解我们嫦娥是在不断的获得科学数据,并且同时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公众的监督。因为我们最后要交出全月球的立体图来。我们要作出十几种元素的分布和它的矿物的分布,还有岩石类型,还有一些地质结构,我们还要做探测月亮相关的一些特性,还要探测地月空间和月球空间的环境等等吧,我们都得一项一项的向我们国家要认认真真的交一份答卷了,所以这个任务太艰巨了。


欧阳自远揭秘“嫦娥一号”探测任务
记者:咱们探测的目标和科学数据能不能对月球起源或者月球上是否有水这些问题有所帮助呢?
答:因为我们这次探测总体目标是要求全球性的,整体性的,综合性的了解月球,我们并不期求在某一小块儿工作做成什么样子,因为我们第一次,第一次必须有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降落到非常特殊的地区,去做一些精细的工作。所以我想我们的工作来说是基于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我们是对于月球的这些基础的科学数据能获得。我觉得对于月球的演化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我们可以推导它在40多亿年以来,它经历过哪些重大的事件,再结合前面的一些工作,我们就能更清晰的知道月球从它诞生以来,它经历过哪些演变的历史,然后它有什么特殊的表现,这些大概都能够逐渐的把它们恢复起来,因为我们都是事后来反演,来构筑它的一段历史,通过它这段历史比较清楚,取得了很多证据。究竟是怎么起源的,你才能够有科学依据。否则的话那都是猜想,比如说地球分出来的,什么抓地球把月球抓过来的,又是被撞的,等等的说法,我觉得是有不少证据,但是我们要提供更充分的证据,你的理论才能站的住脚,所以我觉得对于月球的起源能提供一些大量的、有用的科学数据,以利于我们最后来更好的论证月球起源的一些相关的一些理论,我想这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记者:这次咱们的四个科学目标里面,就是在三围的地图包括矿物质元素分布等等这些科学目标里面,哪些是我们第一次做的,哪些是在前人基础上做的,咱们有创新的地方有哪些呢?
答:我们大概准备做四件事情,其实我们还有三四件事情,我们是没有列入到这里面的,我们认为还是可以获得的。从第一项目标来说,我们想作出来月球的三围影像,这项工作不是说前人没有做过,人家做了很多工作,平面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出过很多版了。立体图也有人做过,现在看来当然还存在不少缺陷,那都是上世纪做的一些事情。我觉得上世纪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了,已经做的很好了,我们现在再做这件事情,应该比别人更完善,更完美一些吧。比如说它还剩下一点缝缝做的不是太好,另外尤其是南极、北极这两块儿区域,明知道卫星探测有一个问题,到了极区附近的话,太阳入射角很平,你翻板(音译)获得的能量就很弱,能量不够,所以那段一般来说是做的很差的。我们现在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除了立体相机照相以外,我们还加了一个激光高度机,每一秒测一个角度,特别是在极区,它的点分布更为密集了,这样密密麻麻一年下来,我可以说非常细致的能够测到每一个部位的高高低低,这样实际上我没有相机我仍然也可以作出一个立体图来,这样这两个结合起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别人还没有完全这么做的,所以这样的话我们把它结合起来,就能把整个全球做的好一点。
做它的元素分布来说别人也做过,哪可能我们什么都是新的,这不可能的。我们何况还是第一次去。我们准备做十四种元素,美国做了五种,做的很漂亮,也做的很好。我们想这五种我们也得做。不一定我们比它做的好,但是我们也可以做出来,同时我们还加了九种,我想我们力争把这十四种都能做出来,当然精度各有差异,这个应该来说是我们力争比别人稍微前进一点吧。
第三件事情这可是别人没做过的,很多国家都很担心我们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我们自己也是论证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也是非常非常慎重的。最后下来我们觉得还是完全有可能来实现的,逐渐的增强了我们自己的信心。这件事情别人没做过的。
第四件事情很多国家都做过,但是我们中国因为没飞那么远,所以你根本测不到这些数据,既然现在有这个机会,那当然要把这个数据都能够获得,因为这个空间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不能说我们哪件事情都是新的,没有,我们大概算第三件事情是算是新的,第一和第二件事情应该是力争比别人做的全一点,做的好一点。第四件事别的国家也做过,别的国家也有很多数据,但是中国没有,所以我们就觉得中国也应该弥补这一点,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欧阳自远:有人问,探月究竟有什么样的经济效益?虽然中国的科学家目前还说不出一个准数,但是美国提供了一个例子,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投资了约256亿美元,但它带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与工业繁荣,这是世界公认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支撑美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月球探测技术的消化和二次开发。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产出。
在航天测控领域,近空与深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距离地球多远才算是深空呢?
“嫦娥”的战略震撼:能源梦想与无形“软威慑”  

2007年10月25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探月既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也是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战略胜利

  当“嫦娥”真的奔月时,她承载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也在向世界发出自信的发展宣言。

  折射中国复兴

  早在2003年中国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时殷弘教授就向《国际先驱导报》提出“战略性鼓舞”一词。他近日向本报表示,中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毫无疑问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也提高了民众对于国家的信心和期望。同时,国家的威望也进一步有所提高。”

  “嫦娥一号无论在实际的意义还是象征的意义,都折射了中国的复兴进程。”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何亮亮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嫦娥是华人家喻户晓的月亮女神,以嫦娥命名中国的绕月工程,寄托了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反映了海内外华人对国家复兴的期待。”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指出:“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是载人航天器,而绕月工程就是第三个里程碑。”可以说,“嫦娥奔月”是中国复兴之路上一个醒目的新路标。

  “中国发展空间项目,在此领域同其他国家形成良性的竞争。这无疑对于我国的生存发展、和平崛起都有重大意义。”时殷弘说:“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有很多因素,包括尖端技术能力的发展,而我们也需要这部分形象。”

  50年后的能源

  然而,嫦娥工程绝不仅仅是政治话题,更是能源梦想。

  “其实这是一个故事。一个很遥远的故事,一个氦-3的故事。”中国能源网首席执行官韩晓平提到嫦娥工程时如是感叹。氦-3其实是月球上的一种高效、清洁、安全、廉价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据专家初步估计,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至500万吨。10吨氦-3所发的电,就能满足中国一年的用电量。

  “嫦娥工程是为50年后的能源供应做的一种尝试。这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为子孙后代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努力。”韩晓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如果50年后,我们能把月球上的氦-3运回来,并在特制设备中进行核聚变从而发电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再为能源发愁了。开发完月球,还可以去开发火星。”

  显然月球如今已成为各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上的能源开发前景,为人类重返月球提供了最主要的动力。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明确规定:“月球的探测、开发和利用是没有政治边界的,谁先到达,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利用。”

  探月将标志着中国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宇宙空间。“嫦娥工程对我国的现代尖端科技和相关产业都起到拉动作用。”韩晓平说。“探月工程会产生大量新技术,推动其他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用于民用经济。”

  “软威慑”的作用

  不管是为了能源、科学、或经济发展,包括嫦娥工程在内所有中国的航天计划都是和平性的,没有任何军事意图。时殷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其实军事能力的发展,形成的是一种‘硬威慑’;而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形成的是一种‘软威慑’。而嫦娥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国外一些对中国存有不良用心的人看来,无形中起到了一种规劝作用,就是一种‘软威慑’。”

  科技力量是一个国家力量壮大的动力之源。在探月等尖端科技等科技领域的创新,极大提升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力量。而作为一个航天大国,中国在探月工程方面走得越前沿,从而形成的国际影响力和战略威慑力也就越强大。这也解释了为何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会展开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争霸,而美国人终以登上月球而宣告胜利。

  如果中国真的能在继美国之后,成为第二个派航天员登上月球的国家,不难想像那定会让其他国家为之震撼。(记者 杨婷婷)
]]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25 00:39 发表
仿毛主席的词作

蝶恋花 今夜瞩目遍寰球

今夜瞩目遍寰球,火箭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中华舞。忽报卫星已入轨,泪飞顿作倾盆雨。



本来我用篡改的篡字,版主给我改成仿字,呵呵,毛主席为我们奠定的基础,永世莫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