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整装待发 卫星寿命仅一年【转中华网】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2:28:06
     资料图: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运送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天
    “嫦娥的寿命仅有一年,干完一年之后,就会因燃料耗尽而陨落人间。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西昌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嫦娥”现在已经进入整装待发的时刻,目前四次大检查已经完毕,没有发现问题,等加注完就可直接奔月了。
    奔月风险来自两道关
    每一次的飞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在龙乐豪看来,本次发射的风险主要来自两道关。其一是火箭发射。火箭在规定的时间内起飞,精确地把卫星送至运行轨道,这第一关非常重要。虽然本次助嫦娥奔月的“长征三号甲”是金牌火箭,此前已经连续发射15次,有着100%的成功率,但是“高技术这种玩意非常复杂,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出毛病,一个垫片没拧紧,一个小的螺丝钉都可能导致大问题。所以每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龙乐豪说,如果有设备或仪器出现故障,且在35分钟以内无法排除,那么就不能发射。只能等下一次,若是3天未能排除,则只能等到明年。
    但他同时认为,有助推器的捆绑式火箭发射技术难度较大,而“嫦娥一号”只是一颗小型科学探测卫星,其体重约为2.3吨,属于“中等偏瘦”,因此运载“嫦娥一号”的长征三甲火箭的负担比起运载神五、神六的长征2F火箭来说大大减轻,不需要4个助推器。而且,火箭与“嫦娥一号”组合体重量只有250多吨,而火箭运载神舟飞船或大卫星时,组合体的重量高达400多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箭发射的风险。
    第二个大关口则是测量跟踪。火箭在飞行的过程中,是长距离的测量跟踪,不但仪器要跟踪上,还要实现对火箭的控制,在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要它完全听话不是那么简单的。本次探测器的发射对我们国家来讲,是第一次把这个探测器发射到40万公里外的太空,而在此前我们国家卫星送到最远的地方也才8.5万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考验。
    龙乐豪称:“迄今为止,全球向月球发射卫星、探测器、人类登月等,共计发生了114次,但是成功率也就50%,危险相当大。”
    龙乐豪说,为了助嫦娥顺利奔月,本次发射的故障对策预案多达数百个之多。即工作人员事先设想会遇到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仅飞控程序来讲大概就有90来个。其中控制系统的方案180多个,大大小小,算起来数以百计。
    四次大检查均没有问题
    嫦娥目前可谓新妆已成,只待佳期了。龙乐豪表示,现在已经进入整装待发的时刻,目前四次大检查已经完毕,等加注完了就可以奔月了。
    昨天上午11点50分,记者来到发射塔跟前,高约13层的蓝灰相间的发射塔已呈闭合状态,长征三号甲火箭和“嫦娥一号”已经吊装入内。
    隔着铁栅栏可以看到几十米远的距离,可以看到发射塔内灯火通明。中心的工作人员称,那些都是塔内照明的防爆灯,采取防爆措施的照明灯,工作状态下一般是开着的。
    航天一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卫星和火箭的四次大检查都已完毕,接下来的几天就是等待加注,通常是在起飞前的一两天开始加注,加注完后再进行全部检查,一切工序完毕即可以起飞。加注包括高温和低温加注两种,高温加注也叫常规加注,低温加注则是在发射的当天前几个小时开始做,预计一两天内就会完成这个最后的程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也透露,刚刚完毕的四次总检查,都没出现问题,而这在过去的卫星发射中是罕有的。在嫦娥升空前的检查尤其详细,除了先做单机检查,单个的仪器设备的检查,接下来还要对分系统进行各个子系统的检查,这些都做完后,再将火箭卫星联合起来匹配实验,匹配检查,这个才称为总检查。也是发射前最具代表性的检查,目前都已经顺利通过。
    本月有三天窗口期
    针对一些媒体对本次发射“窗口”的说法不一,龙乐豪笑称,发射的“窗口”与卫星的设计、发射时候、地面的跟踪台站等多个因素有关。卫星在天上转的时候,太阳也在头顶上动,地球月亮也都在转。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与太阳成直角,太阳温度太高容易损毁卫星,一年中只有两次大的窗口,于“嫦娥”而言则是4月和10月,而在本月,有3天是她的窗口期,即24至26日的每天下午6点左右,每天只有35分钟,错过这个时间就只能等到明年。
    龙乐豪称,只要不是狂风暴雨,比如风速超过每秒15米,以及发射场上空有带电的云层,通常而言对发射的情况不会有什么影响。
    “嫦娥”寿命只有一年
    在地面上可以看到的时间要视天气而定,如果天气好的话,可以看到2分钟。如果天气不好只能看到一团火焰,听到地动山摇的震响。
    在飞行140秒的时候,火箭的一二级分离,第一级火箭会掉下来,位置应是在贵州山区;再飞行140秒,二三级分离,火箭第二子级会掉进台湾岛东南面的公海里。此外,卫星的整流罩约有8米长,会掉在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地方,像个两瓣的葫芦瓢。从火箭起飞到星箭分离的1470秒,卫星进入轨道。火箭完成运送任务,而嫦娥还要在苦苦飞行十多天以后才能进入目标轨道。
    尽管此前,网上称嫦娥奔月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进入目标轨道。对此,龙乐豪纠正,从起飞到进入到目标轨道或观测轨道,亦即工作轨道,大概只要10天时间。
    而嫦娥的寿命仅有一年,干完一年之后,就会因燃料耗尽而陨落人间。“迟掉下来一天都算是我们占了便宜”。
    与其他探月卫星相比,中国探月有两大创新:嫦娥一号探测的范围比较大,我们探测整个月球,外国以前探测的都是月亮的局部;还有把微波技术第一次用到月球探测上。
    火箭升空前要穿“雨衣”
    由于连日来西昌的阴雨天气,火箭上天前还需穿件“雨衣”。昨天下午,航天一局的工作人员正在给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防水处理。
    从航天一局昨天下午的工作安排上可以看到,火箭的防水处理已经列入议事日程。龙乐豪介绍,由于连续几天以来,西昌的天气都不太好,不时还下些细雨,而火箭在升空前的半小时左右就会暴露在塔身之外,为了防止由于落汤鸡式的遭遇而短路,在发射前还需要对其进行防水处理:给火箭防水通常会采取防水胶布或防水胶的方式涂在其表面等。
    而据航天一局的工作人员透露,火箭还是很娇贵的。9月底,火箭自北京运抵西昌时,是由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一院发射队的14名工作人员自北京随车押运。
    在火箭押运历时近5天时间里,每到预定检车站点,随车押运工作人员都会按要求,查看每一个与产品连接的固定点,是否没有松动,保险铅封是否完好。一位参与押运的工作人员介绍“所有过程必须亲眼看到和亲手摸到”。
    且在长三甲押运过程中,三级箭体检车过程中必须要对箭体内氧,燃箱的压力进行实时的监测。随时调节,防止共底部分受损,由于监测管路与箱体的单向阀相连,每次测压时都需要用顶杆把单向阀顶开,方可测压,加之此部位靠近产品的中下部,空间非常狭小,队员们每次检查过程中都要仰面朝上,躺在地上,一点一点往里挪。
    每检查完一次压力,队员的身上就会蹭上一层油泥。自北京抵西昌,108小时内,工作人员完成了12次检车工作,确保了长三甲火箭产品顺利、安全、可靠    资料图: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运送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天
    “嫦娥的寿命仅有一年,干完一年之后,就会因燃料耗尽而陨落人间。
    昨天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西昌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嫦娥”现在已经进入整装待发的时刻,目前四次大检查已经完毕,没有发现问题,等加注完就可直接奔月了。
    奔月风险来自两道关
    每一次的飞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在龙乐豪看来,本次发射的风险主要来自两道关。其一是火箭发射。火箭在规定的时间内起飞,精确地把卫星送至运行轨道,这第一关非常重要。虽然本次助嫦娥奔月的“长征三号甲”是金牌火箭,此前已经连续发射15次,有着100%的成功率,但是“高技术这种玩意非常复杂,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出毛病,一个垫片没拧紧,一个小的螺丝钉都可能导致大问题。所以每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龙乐豪说,如果有设备或仪器出现故障,且在35分钟以内无法排除,那么就不能发射。只能等下一次,若是3天未能排除,则只能等到明年。
    但他同时认为,有助推器的捆绑式火箭发射技术难度较大,而“嫦娥一号”只是一颗小型科学探测卫星,其体重约为2.3吨,属于“中等偏瘦”,因此运载“嫦娥一号”的长征三甲火箭的负担比起运载神五、神六的长征2F火箭来说大大减轻,不需要4个助推器。而且,火箭与“嫦娥一号”组合体重量只有250多吨,而火箭运载神舟飞船或大卫星时,组合体的重量高达400多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箭发射的风险。
    第二个大关口则是测量跟踪。火箭在飞行的过程中,是长距离的测量跟踪,不但仪器要跟踪上,还要实现对火箭的控制,在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要它完全听话不是那么简单的。本次探测器的发射对我们国家来讲,是第一次把这个探测器发射到40万公里外的太空,而在此前我们国家卫星送到最远的地方也才8.5万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考验。
    龙乐豪称:“迄今为止,全球向月球发射卫星、探测器、人类登月等,共计发生了114次,但是成功率也就50%,危险相当大。”
    龙乐豪说,为了助嫦娥顺利奔月,本次发射的故障对策预案多达数百个之多。即工作人员事先设想会遇到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仅飞控程序来讲大概就有90来个。其中控制系统的方案180多个,大大小小,算起来数以百计。
    四次大检查均没有问题
    嫦娥目前可谓新妆已成,只待佳期了。龙乐豪表示,现在已经进入整装待发的时刻,目前四次大检查已经完毕,等加注完了就可以奔月了。
    昨天上午11点50分,记者来到发射塔跟前,高约13层的蓝灰相间的发射塔已呈闭合状态,长征三号甲火箭和“嫦娥一号”已经吊装入内。
    隔着铁栅栏可以看到几十米远的距离,可以看到发射塔内灯火通明。中心的工作人员称,那些都是塔内照明的防爆灯,采取防爆措施的照明灯,工作状态下一般是开着的。
    航天一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卫星和火箭的四次大检查都已完毕,接下来的几天就是等待加注,通常是在起飞前的一两天开始加注,加注完后再进行全部检查,一切工序完毕即可以起飞。加注包括高温和低温加注两种,高温加注也叫常规加注,低温加注则是在发射的当天前几个小时开始做,预计一两天内就会完成这个最后的程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也透露,刚刚完毕的四次总检查,都没出现问题,而这在过去的卫星发射中是罕有的。在嫦娥升空前的检查尤其详细,除了先做单机检查,单个的仪器设备的检查,接下来还要对分系统进行各个子系统的检查,这些都做完后,再将火箭卫星联合起来匹配实验,匹配检查,这个才称为总检查。也是发射前最具代表性的检查,目前都已经顺利通过。
    本月有三天窗口期
    针对一些媒体对本次发射“窗口”的说法不一,龙乐豪笑称,发射的“窗口”与卫星的设计、发射时候、地面的跟踪台站等多个因素有关。卫星在天上转的时候,太阳也在头顶上动,地球月亮也都在转。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与太阳成直角,太阳温度太高容易损毁卫星,一年中只有两次大的窗口,于“嫦娥”而言则是4月和10月,而在本月,有3天是她的窗口期,即24至26日的每天下午6点左右,每天只有35分钟,错过这个时间就只能等到明年。
    龙乐豪称,只要不是狂风暴雨,比如风速超过每秒15米,以及发射场上空有带电的云层,通常而言对发射的情况不会有什么影响。
    “嫦娥”寿命只有一年
    在地面上可以看到的时间要视天气而定,如果天气好的话,可以看到2分钟。如果天气不好只能看到一团火焰,听到地动山摇的震响。
    在飞行140秒的时候,火箭的一二级分离,第一级火箭会掉下来,位置应是在贵州山区;再飞行140秒,二三级分离,火箭第二子级会掉进台湾岛东南面的公海里。此外,卫星的整流罩约有8米长,会掉在广东与江西交界的地方,像个两瓣的葫芦瓢。从火箭起飞到星箭分离的1470秒,卫星进入轨道。火箭完成运送任务,而嫦娥还要在苦苦飞行十多天以后才能进入目标轨道。
    尽管此前,网上称嫦娥奔月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进入目标轨道。对此,龙乐豪纠正,从起飞到进入到目标轨道或观测轨道,亦即工作轨道,大概只要10天时间。
    而嫦娥的寿命仅有一年,干完一年之后,就会因燃料耗尽而陨落人间。“迟掉下来一天都算是我们占了便宜”。
    与其他探月卫星相比,中国探月有两大创新:嫦娥一号探测的范围比较大,我们探测整个月球,外国以前探测的都是月亮的局部;还有把微波技术第一次用到月球探测上。
    火箭升空前要穿“雨衣”
    由于连日来西昌的阴雨天气,火箭上天前还需穿件“雨衣”。昨天下午,航天一局的工作人员正在给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防水处理。
    从航天一局昨天下午的工作安排上可以看到,火箭的防水处理已经列入议事日程。龙乐豪介绍,由于连续几天以来,西昌的天气都不太好,不时还下些细雨,而火箭在升空前的半小时左右就会暴露在塔身之外,为了防止由于落汤鸡式的遭遇而短路,在发射前还需要对其进行防水处理:给火箭防水通常会采取防水胶布或防水胶的方式涂在其表面等。
    而据航天一局的工作人员透露,火箭还是很娇贵的。9月底,火箭自北京运抵西昌时,是由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一院发射队的14名工作人员自北京随车押运。
    在火箭押运历时近5天时间里,每到预定检车站点,随车押运工作人员都会按要求,查看每一个与产品连接的固定点,是否没有松动,保险铅封是否完好。一位参与押运的工作人员介绍“所有过程必须亲眼看到和亲手摸到”。
    且在长三甲押运过程中,三级箭体检车过程中必须要对箭体内氧,燃箱的压力进行实时的监测。随时调节,防止共底部分受损,由于监测管路与箱体的单向阀相连,每次测压时都需要用顶杆把单向阀顶开,方可测压,加之此部位靠近产品的中下部,空间非常狭小,队员们每次检查过程中都要仰面朝上,躺在地上,一点一点往里挪。
    每检查完一次压力,队员的身上就会蹭上一层油泥。自北京抵西昌,108小时内,工作人员完成了12次检车工作,确保了长三甲火箭产品顺利、安全、可靠
      资料图: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工作假想图
    中国人登月还需20年
    龙乐豪说,到目前为止,探月卫星这一块,中国应该说还是落后的,还是第一次,最早是美国,现在日本也都在我们前面,9月14日发射了月亮女神。但从技术上来看,比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水平我们是要好得多。
    1969年7月21日美国人登上月球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之前,进行了40来次的月球探测,我们是初期阶段,要想把人送到月球上面去,我个人的判断十年之内不太可能,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基础的条件不够,火箭运载力也不够,还要重新研制大的火箭,但国家只要投资下决心干,还是可以实现的。估计中国人要登上月球还需要20年的距离。
    -前线动态
    航天人员食谱有饼有粥有羊肉
    本报讯昨天上午,记者探访了航天工作人员的食堂。食堂门外的一块黑板上写着当日的食谱。昨天的中餐是由四素四荤和汤组成。主食则是粥,馒头,红枣发糕、玉米渣南瓜粥等。
    据当日食谱显示,航天工作人员享用的早餐有:甜咸油饼、肉酥烧饼、三刀西葫芦蛋饼、黄油葡萄蛋糕、燕麦面旦,以及牛奶、豆浆、紫米粥、蔬菜粥等。而晚餐看起来则显然要丰富,除了有芝麻烧饼和大米粥,菜谱里还包括了涮羊肉、酱爆鸡丁、肉皮冻、西红柿鸡蛋等。
    逾百记者扎堆西昌
    本报讯“西昌被前所未有地关注,这是卫星发射以来最火爆的一次。”金英旅行社的汪主任昨天对记者说。往西昌的航班上,每天都要下来好几拨记者,住在酒店里的简直就是新闻团。
    当地酒店一房难求
    在西昌健康南路附近的香格里拉酒店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数十记者拼车前往发射中心的风景,有提着摄像机的,有拎着长枪短炮的。“今天去不?”“你今天跑哪块?”这几乎是每天早晨都可以在酒店门口听到的招呼声。
    而在航天路附近的明珠大酒店里,不预订的话根本就要不到标间;几十米之隔的春栖谷酒店里同样住着来自广东等地的媒体。“总有人早晨出门时存手提电脑在这儿,下午说是回来写稿再取。”前台的工作人员称。保守估计现在记者已经来了逾百人,当地的一位官员称。
    的士司机吴先生说“这几天的生意好了多少倍??”,都是往发射中心方向的包车。金英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称,旅行社现在在外面包车的价格也明显上升,有的公司还到攀枝花调车来用。酒店的价格也普遍上浮近两成左右。
    游客团成了记者团
    而为了不给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造成影响,目前发射中心对外强调新闻纪律,除了跟游客一同进入指定的旅游点参观外,未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办理手续的,在发射前这段时间难以进入中心。这样的要求也让记者们在禁令下各显神通,中心门口到处可看到记者左瞄右瞅,寻机入内的身影。
    讲解员称,这几天,旅行团的记者超多。昨天中午12时左右,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口看到一车出来的游客里,除了两位外地来的上了年纪的游客,其余8位均是来自广东、成都以及武汉的记者。“10个进去的人里面恐怕有7个是记者。”旁边等着游客的一位司机说。
    尽管离嫦娥奔月的时间越来越近,但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旅游仍然对外开放。
    -卫星发射基地巡访
    酒泉:中国在此“一步登天”
    四大发射中心定位各有不同
    来自国家宇航局的权威资料阐述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中低轨道和高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及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广播、通信和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适合发射多种卫星,特别是地球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这仍然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述。
    而今年9月22日刚刚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新发射场建成后,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巡访报道。
    “嫦娥一号”奔月进入倒计时,远在沙漠边缘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发射架上没有“长征”火箭、载人飞船,大漠戈壁因为寂静显得更加广阔:“问天阁”里没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对面正值辉煌时节的胡杨林人迹寥寥。
    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军人们接到爱人的电话,商量着下班后谁去买菜、谁去接孩子;一群没穿军装的女人聚在饭馆,热烈讨论煤气灶和电磁炉,究竟谁更节能高效。
    可是,这里注定还要发生一些足以成为历史词条的事情,例如:一年以后,3名宇航员将乘坐“神舟七号”从这里升空,去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的任务。那时的航天城必将再次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如今天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聚焦全世界的目光。
     10月11日,“嫦娥一号”卫星模型在深圳高交会上亮相,因其是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并即将发射而备受关注。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转折
    “921”工程改善中国航天窘境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之前,除了地点不同外,在普通人的观念中,已经建成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似乎没有差别。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后,这种局面明显改观。杨利伟拉近了社会民众和太空宇宙的距离,酒泉基地被看成宇航员启程飞天的地方。
    就连发射基地的地名也多了几分生气。在此之前,发射中心因为保密的需要尽量淡化身份色彩,各个组成部分多以番号命名,“10号”、“14号”,听起来像机器一样冰冷。现在,宇航员活动的区域叫做“圆梦园”,居住的公寓起名“问天阁”,据说宇航员们居住过的房间,房门上还保留着他们的亲笔签名。
    在专业人士眼中,令人振奋的变化,是发射中心新建了一批符合载人航天需要的基础设施。距离发射塔架约1公里的地方,矗立着亚洲地区最大的总装测试厂房。在这里,火箭始终以垂直方式进行总装和测试,离开这里后,火箭又以垂直方式转运到发射架上。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曾告诉记者:过去我国航天发射,一直沿用的是导弹发射模式,分段组装、分段测试、分段运输。这种模式要求大量重复测试,可靠性也要受到影响。现在实现“三垂”模式,最大限度保持了发射和测试状态的一致性,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而20多年前,类似的技术飞跃,是中国航天人孜孜以求却又举步维艰的事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推动航天单位进入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以兑现商业利益的方式,尝试科研经费实现自给自足。1987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中国航天技术从此走向国际市场。但这一步走得并不顺利,除因价格战导致利润微薄外,西方大国的态度亦成为难以克服的障碍。
    中国航天此次转型受挫后,重新制定发展战略。1992年9月21日,国家批准代号“921”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回归到“两弹一星”时代国家财政承担全部研发经费的“举国体制”。曾经参与航天服研制的一位老专家回忆说:以“921”工程上马为标志,航天的窘境不断改善。特别是总装备部1998年成立以来,笼罩在中国航天上空的阴云一扫而空,“很多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活了过来”。
    最近,载人航天作为5项重大科技工程之一,写入《中国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意味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将继续创造若干个“中国第一”。它已经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成为世界上仅有的3个能够执行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的地方。
    轨迹
    第20兵团→东方红1号→神五神六
    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七工区,即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实际上,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也都曾经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酒泉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地方。
    追溯基地建设者起源,被诸多资料反复提到的是1958年10月从朝鲜战场上“神秘消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这支大军突然消失,引起美国方面高度紧张。
    直到2006年9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主任刘庆贵才向媒体披露说:20兵团最后被挑选上回国的,不过128名干部。对于这些人来说,战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尤其是美军的先进装备,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时他们就说,要是我们武器再先进一点,我们可以少付出很多代价,所以当时我们就说还得要有自己的原子弹,自己的导弹。”刘庆贵这番话,可以视为当年基地建设者最朴素的想法。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由这批人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演变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70年4月24日,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尽管它只是一个能够发出声音的铁疙瘩―――从酒泉卫星基地发射成功后,举国上下万民欢腾。“东方红”1号对于中国的意义,邓小平在后来这样表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而今“东方红”1号的发射架仍然矗立在酒泉基地场区内,瘦弱矮小、锈迹斑斑,早已不敷使用,却记录了一个国家追赶、成长的心迹。
    进入新世纪,“神舟”系列飞船陆续成功发射,被来自西方世界的部分评论解读为审视中俄战略关系的注脚,再次为中国在航天领域内的发展蒙上了地缘政治的色彩。
    而对普通人而言,“政治”和“荣誉”往往是可以互换的两个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位技术骨干表述说: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能像我们一样,产生这么一种和国家、民族的荣誉联系得如此紧密的感觉。
    9号半
    一支永不离开的部队
    无法回避的是,陪伴“荣誉”左右的,往往还有“危险”。
    基地东北方向一处被称为“9号半”的营地,驻扎着一支永不离开的部队。他们成行成列守望在戈壁深处,每一次火箭腾空都会掠过他们头顶。截至“神舟”六号发射之前,这里长眠着668位勇士,绝大多数墓碑,仅仅铭刻了主人的名字,即使是那些被授予“烈士”称号的人,也因年代久远造成档案记录语焉不详:“王来烈士:1965年10月20日,在特种燃料发生意外燃烧的紧急时刻,为抢救战友和国家财产,临危不惧,英勇牺牲,表现了革命硬骨头精神”。
    “李再林烈士:河南省汝南县人,1967年7月13日,在和田场区执行导弹残骸搜救任务时,在同高温酷暑的斗争中光荣牺牲”。
    李再林牺牲的详细情况已经难以追索,王来的故事尚有一个版本流传至今。42年前的黄昏,发射阵地附近,火箭推进剂突然失火。特种燃料顷刻将王来化作一支“火炬”。他抱起燃料桶,奔向戈壁滩,身后留下38个焦黑的脚印。设备和战友安然无恙。
    宇宙探索是充满危险的活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
    王来牺牲前3年,一颗酒精棉球引发大火,即将首航太空的苏联宇航员邦达连科,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王来牺牲3年后,格里索姆等3名美国宇航员在“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在“阿波罗”1号飞船事故两年后的1969年7月,乘坐“阿波罗”11号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才终于在月球上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时隔30年后,人们才了解到,美国人已在发射之前做好了他们不再回来的准备。
    1992年七八月的一天,极少下雨的戈壁滩,乌云密布,雷声低回。这是国防科技奠基人聂荣臻第五次来到酒泉发射基地。与前四次亲临指挥不同的是,这次他将骨灰留在烈士陵园,元帅和士兵埋葬在一起。
    “神舟”五号发射之前,基地对烈士陵园大举修缮。有关部门买回“泰安石”,为逝者统一更换了墓碑。多年来,每当发射之前或者发射之后,都会有人来到这片墓园,向这片方阵敬礼、默哀。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传统,连升空前不能长期暴露在户外的杨利伟,也没有例外。(贺信 秦鸿雁 卢斌 韩一鸣)
  
這標題起的,樓主你想蓋樓嗎?:D
原帖由 阿修羅 于 2007-10-21 22:21 发表
這標題起的,樓主你想蓋樓嗎?:D

呵呵,:handshake
中華網、貓撲網的在這里不怎么被待見,雖然我一直感覺有窮人鄙視地主老土的感覺。

最近幾天不怎么混cd,不知道現在什么風向!:D
原帖由 阿修羅 于 2007-10-21 22:43 发表
中華網、貓撲網的在這里不怎么被待見,雖然我一直感覺有窮人鄙視地主老土的感覺。

最近幾天不怎么混cd,不知道現在什么風向!:D

呵呵,东风转东南风
看这样子,只是前奏!
本为就是个最终结局撞月球的主你还想他活几年?

穿越?复活? 好像这东西不行吧
:o 想它寿命几年
我们预祝中国探月成功吧

祖国万岁!
众JY怨念诅咒中:摔下来摔下来摔下来摔下来------
王来烈士的这一段…………太惊心动魄了。
好:victory: :victory:
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材料科技不行吧,可能是怍不出寿命更长的材料,不过立足现有基础上也算很好的成绩了,成功了的话还是值得庆贺一下的!
他们不吃米饭啊?
发错版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