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亿万富豪花三千万造村中城引争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26:40
2007年10月19日10:38   法制周报
核心提示:云南农村亿万富豪夏耀周的造城梦和为此展开的争论,成为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运动中观念冲突的缩影。


法制周报特派记者 王海平 发自云南


“花三千万元为乡亲们村中造城”的大胆构想,将云南富豪夏耀周推到了舆论的前沿。


按照夏耀周的计划,他所在的云南高寒山区通南铺村将成为当地第一个“村中城市”,城市建成后,村里141户村民将洗脚上田告别传统农村生活——男子进矿上班,妇女到农庄工作,每户居民还将拥有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欧式联排别墅。大家将像城里人一样,在自己的小区里逛超市、享受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集中赡养,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全免费教育。


不过,对于这项宏伟的计划,当地人并非全部赞同和拥护,有人甚至质疑夏耀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跨越两个村的致富轨迹


2007年10月16日,云南省宣威市。


连接市区和倘塘镇的山区公路,不时有装满煤炭的重型车经过,那些煤车里或许装过夏耀周的故事。


在一辆坐着五六个人的小汽车里,随着记者提出的问题,夏耀周的名字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你要了解夏耀周,最好在旧堡下车”,一名50岁的中年妇女告诉《法制周报》记者,夏的出生地和现在的办公地都是旧堡村,这里连着他挖煤的夏家箐村和搞农业开发的通南铺村。


旧堡村村支书夏庭钊与夏耀周是堂兄弟,他对夏耀周的财富之路颇为熟稔。夏庭钊说,夏耀周并不是暴发户,这个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见多识广、有眼光,“他是凭实力致富的”。


在夏庭钊看来,夏耀周早年的磨难是他后来成功的关键。今年44岁的夏耀周是家中的长子,曾经早早地接过了家庭重担。


“那个时候山区穷,一年的粮食往往半年就吃完了”,夏庭钊说,没有吃的,夏耀周16岁时就下井挖煤,17岁拜一名四川木匠为师当学徒,19岁出师闯昭通,当年做小木匠的时候,还到过西藏。即便如此,他也没能使全家过上富足的日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夏耀周的人生。1982年,一个小煤窑主将他经营不善的煤矿以几千元的价格卖给了夏耀周,当年10月,夏耀周从信用社贷款买下煤矿,开始了创业之路。


“同样是挖煤,别人做不好,但到了夏耀周手上便开始赚钱”,夏庭钊说,夏耀周有眼光,他当上矿老板后,开始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扩大采矿规模,煤矿从当初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近5平方公里。


尽管经历过挫折,甚至在1995年被洪水淹过煤矿,但夏耀周坚持不懈地打理着自己的秦家地煤矿,直到今天的成功。


为了便于扩展业务,夏耀周将自己的大本营迁到了离旧堡5公里外的通南铺村,至此,在夏耀周创业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自然村落:夏家箐村和通南铺村,通过旧堡子作为纽带连结到了一起。


三千万元造“村中城”


沿着旧堡子村委会所在的小街往宣威方向车行20分钟左右,便到了夏耀周从事煤炭营销和农业开发的大本营所在地通南铺村,这里可见一个已经平整完毕的大工地,靠北和靠东两侧已经筑起石头墙。


在矿上值班的马朝银说,这就是夏老板即将投入巨资建设的居民小区。根据规划,小区占地60亩,将建成120套240间钢混结构联排别墅,未来的小区内有公共厕所、商品市场、文化娱乐室、医务室等公共设施,还将建设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集中赡养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此外,还要投资200余万元,在村庄附近建设一座蓄水138万方的小型水库,解决该村及下游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水。


这座“村中城”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秦家地煤矿垫付,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一次建成。群众的建房款按照成本价结算,在保证群众生活开支的情况下,从煤矿上班人员的工资和土地入股的分红资金中逐月扣除。农户现有的住房,按质论价,统一补偿,统一拆除。目前,建设用地已经进入平整阶段。


57岁的代正泽一家暂时被安排在平房中过渡,他家的三间瓦房,在当年的正月十八日已在小区工地正式开工时被拆除,为此他获得了11万余元的补偿款。


望着如今已长上部分杂草的老宅基地,这位腿脚有些不灵便的山区村民有些狐疑:“夏老板征了我们的地,拆了我们的房子,我们变成了失地农民,今后真正怎么样还不知道”。


相比村民的疑虑,夏耀周显然信心十足,他早在2005年初就召集旧堡村全体村民开议,提出用企业的资金作保障,对农民的土地采取先租用后入股的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办养猪场,种植果树开办农庄等,发展集约化生产。


夏耀周的基本想法是,第一步,租用。对全村的1160亩土地进行丈量和分类,按照一等地每年每亩480元、二等地450元的标准,由煤矿付给租金,统一组织生产,集中发展种植、养殖业,租期3年;第二步,土地入股。产生效益后,农户按照土地面积入股参与经营,辅之以工资制度等措施,风险由煤矿承担。


2005年末,夏耀周聘请省里的专家对土地进行规划,其中开办果园500亩、蔬菜基地200亩、饲料基地200亩,还建设一个占地19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15000头的养殖场。随后,还将建出栏肉牛600头和出栏肉羊3000头的养殖场各一个,计划建年产4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和酒厂各一个。全部项目建成后,1160亩土地每年产生效益可达800万元到1000万元,与单户生产相比,经济效益可提高10倍以上。


对此,有着46年教师经历的代正奇作过测算。他家有10亩地,按初始入股价3600元/亩计算,大约可获得3.6万元的股本金,前三年果园挂果前,按每亩450元租地价,一年可得4500元,三年后,则按占股比例在农场分红。


两年多过去后,夏耀周的上述规划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现实,养猪场今年已经开始产生效益,果园基本成形。作为村中小城的重要部分,居民小区的建设,则刚刚经历征地拆迁和平整土地的工作。根据测算,夏耀周用于实现上述规划的资金将超过3000万元。


46岁的孔令柱一家三口都在秦家地煤矿打工,今年8月30日,孔令柱的妻子张稳连患急性胆结石,但一时拿不出一大笔医疗费用,夏耀周知道后,当即借给他5000元。


孔令柱说,来矿上两年多,他家不知道向夏老板借过多少次钱了,虽然从工资中扣回,“但应了急,等于是救了命啊”。


宣威市外宣办负责人孙先生告诉《法制周报》记者,夏耀周先后投资20余万元修通了哨坡到夏家箐的村组公路,投资15万元修通了老马箐村到色嘎的村间公路,投资14万余元解决了通南铺一村、夏家箐、李家营、孔家村等235户1129人的饮水问题,出资25万元建了当地第一所全免费学校耀周希望小学,并全额承担学生的书籍费和作业本费。


秦本泽是耀周希望小学三名教师中唯一不拿国家工资的教师。作为旧堡小学的一个教学点,学区原本只安排这个教学点接受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走十多里路上学。


有人担心三年级学生走不了那么远,夏耀周便托人找来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辞职教师秦本泽,聘他出任三年级的班主任,按照另外两个正式教师的标准,由夏耀周负责秦的工资待遇。


和关心教育一样,夏耀周对村里的老人和生活困难的村民也很关照。


2006年春节前,夏耀周还带上3万元,给通南铺村的古稀老人和贫困户拜年,这在当地曾被传为美谈。


由于丈夫早亡,旧堡村村民段燕林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特别艰难。夏耀周便安排她的一个孩子到煤矿当保安,另一个在养殖场当技术员,段燕林则在猪场养猪。对于这种变化,段燕林称自己“也是拿铁饭碗的工人了”。对于未来住别墅,她更是充满向往。


“这个地方有钱的人多,但很多人在很多年以后,留给这个地方的印象,最多就是一个有钱人”。马朝银说,倘塘镇山上到处是煤,很多人挖煤发了财,但夏耀周赚了钱后,将很大一部分用于回报乡里,这个地方没有一个人不讲他好话的,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一个“大管家”,只要是村民、矿工们有需要的,他都帮。
在争议中前行

当地政府认为,夏耀周的所作所为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吻合,宣威市委宣传部的资料显示,夏耀周两年前“将村民变居民”的构想现在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通南铺村现已有220人在煤矿工作,2005年,这个村在煤矿工作的员工领取工资达到156万元,以全村516人计,人均收入3000多元。三年前,这里有电视机的人家不到10户,现在全村共有电视机152台、手机186部、摩托车23辆。

虽然有政府的力挺,但当地仍有人对夏耀周的行为表示不解或质疑。

夏曾通过媒体公开回应:“有人说我傻,但我还是觉得我比他们要聪明那么一点点!”他解释自己的目的是“想让家乡的人多赚钱,都过上好日子!”

有人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实在跟商人的本性不相符合,商人讲究的应该是在商言商,无利不起早!”

夏耀周则回应道:“我这个人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我不是商人,我是个正宗的农民!”

2007年10月上旬,云南当地媒体报道了夏耀周三千万建城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读者和网友的广泛议论,有人甚至质疑夏耀周“别有用心”。

一个村民说:“他只是给我们建几栋房子,叫我们去他的工厂上班,就白要了我们的土地,光我们的地基就值多少钱?”

记者将此话转述给夏耀周,他说:“这主要是人心太复杂。我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办点事,现在还有人怀疑。其实,该我拿的钱,一分不差地拿出来了。”

有人怀疑夏的动机和背后可能存在更大的企图,夏耀周说:“我想领着大家一起富裕,但有人怀疑我,我还怀疑他呢,我觉得他们的思想不行!”

交锋到最后,“境界不同”成为了夏耀周的唯一答案。

当地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些争议。接受采访的宣威市农林局孔令培副局长认为,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农民的宅基地如此置换合理合法。孔令培评价说:“夏耀周的可贵之处,就是企业家出面而不是政府出面干这件事情。现在的议论说到底,是因为是一些企业家以个人的方式在做这些事情,所以引发各种猜测和质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朱秋莲认为,“造城”梦是夏耀周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行为,也是先富起来者回报社会的方式,对于社会而言,这一积极行为值得提倡和推广,因为它符合和谐社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精神。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认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转工是一个趋势,土地集约使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夏耀周的开发方式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值得推行。“夏耀周的行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李光说。(实习生邓益辉对本文亦有贡献)2007年10月19日10:38   法制周报
核心提示:云南农村亿万富豪夏耀周的造城梦和为此展开的争论,成为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运动中观念冲突的缩影。


法制周报特派记者 王海平 发自云南


“花三千万元为乡亲们村中造城”的大胆构想,将云南富豪夏耀周推到了舆论的前沿。


按照夏耀周的计划,他所在的云南高寒山区通南铺村将成为当地第一个“村中城市”,城市建成后,村里141户村民将洗脚上田告别传统农村生活——男子进矿上班,妇女到农庄工作,每户居民还将拥有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欧式联排别墅。大家将像城里人一样,在自己的小区里逛超市、享受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集中赡养,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全免费教育。


不过,对于这项宏伟的计划,当地人并非全部赞同和拥护,有人甚至质疑夏耀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跨越两个村的致富轨迹


2007年10月16日,云南省宣威市。


连接市区和倘塘镇的山区公路,不时有装满煤炭的重型车经过,那些煤车里或许装过夏耀周的故事。


在一辆坐着五六个人的小汽车里,随着记者提出的问题,夏耀周的名字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你要了解夏耀周,最好在旧堡下车”,一名50岁的中年妇女告诉《法制周报》记者,夏的出生地和现在的办公地都是旧堡村,这里连着他挖煤的夏家箐村和搞农业开发的通南铺村。


旧堡村村支书夏庭钊与夏耀周是堂兄弟,他对夏耀周的财富之路颇为熟稔。夏庭钊说,夏耀周并不是暴发户,这个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见多识广、有眼光,“他是凭实力致富的”。


在夏庭钊看来,夏耀周早年的磨难是他后来成功的关键。今年44岁的夏耀周是家中的长子,曾经早早地接过了家庭重担。


“那个时候山区穷,一年的粮食往往半年就吃完了”,夏庭钊说,没有吃的,夏耀周16岁时就下井挖煤,17岁拜一名四川木匠为师当学徒,19岁出师闯昭通,当年做小木匠的时候,还到过西藏。即便如此,他也没能使全家过上富足的日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夏耀周的人生。1982年,一个小煤窑主将他经营不善的煤矿以几千元的价格卖给了夏耀周,当年10月,夏耀周从信用社贷款买下煤矿,开始了创业之路。


“同样是挖煤,别人做不好,但到了夏耀周手上便开始赚钱”,夏庭钊说,夏耀周有眼光,他当上矿老板后,开始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扩大采矿规模,煤矿从当初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近5平方公里。


尽管经历过挫折,甚至在1995年被洪水淹过煤矿,但夏耀周坚持不懈地打理着自己的秦家地煤矿,直到今天的成功。


为了便于扩展业务,夏耀周将自己的大本营迁到了离旧堡5公里外的通南铺村,至此,在夏耀周创业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自然村落:夏家箐村和通南铺村,通过旧堡子作为纽带连结到了一起。


三千万元造“村中城”


沿着旧堡子村委会所在的小街往宣威方向车行20分钟左右,便到了夏耀周从事煤炭营销和农业开发的大本营所在地通南铺村,这里可见一个已经平整完毕的大工地,靠北和靠东两侧已经筑起石头墙。


在矿上值班的马朝银说,这就是夏老板即将投入巨资建设的居民小区。根据规划,小区占地60亩,将建成120套240间钢混结构联排别墅,未来的小区内有公共厕所、商品市场、文化娱乐室、医务室等公共设施,还将建设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集中赡养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此外,还要投资200余万元,在村庄附近建设一座蓄水138万方的小型水库,解决该村及下游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水。


这座“村中城”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秦家地煤矿垫付,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一次建成。群众的建房款按照成本价结算,在保证群众生活开支的情况下,从煤矿上班人员的工资和土地入股的分红资金中逐月扣除。农户现有的住房,按质论价,统一补偿,统一拆除。目前,建设用地已经进入平整阶段。


57岁的代正泽一家暂时被安排在平房中过渡,他家的三间瓦房,在当年的正月十八日已在小区工地正式开工时被拆除,为此他获得了11万余元的补偿款。


望着如今已长上部分杂草的老宅基地,这位腿脚有些不灵便的山区村民有些狐疑:“夏老板征了我们的地,拆了我们的房子,我们变成了失地农民,今后真正怎么样还不知道”。


相比村民的疑虑,夏耀周显然信心十足,他早在2005年初就召集旧堡村全体村民开议,提出用企业的资金作保障,对农民的土地采取先租用后入股的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办养猪场,种植果树开办农庄等,发展集约化生产。


夏耀周的基本想法是,第一步,租用。对全村的1160亩土地进行丈量和分类,按照一等地每年每亩480元、二等地450元的标准,由煤矿付给租金,统一组织生产,集中发展种植、养殖业,租期3年;第二步,土地入股。产生效益后,农户按照土地面积入股参与经营,辅之以工资制度等措施,风险由煤矿承担。


2005年末,夏耀周聘请省里的专家对土地进行规划,其中开办果园500亩、蔬菜基地200亩、饲料基地200亩,还建设一个占地19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15000头的养殖场。随后,还将建出栏肉牛600头和出栏肉羊3000头的养殖场各一个,计划建年产4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和酒厂各一个。全部项目建成后,1160亩土地每年产生效益可达800万元到1000万元,与单户生产相比,经济效益可提高10倍以上。


对此,有着46年教师经历的代正奇作过测算。他家有10亩地,按初始入股价3600元/亩计算,大约可获得3.6万元的股本金,前三年果园挂果前,按每亩450元租地价,一年可得4500元,三年后,则按占股比例在农场分红。


两年多过去后,夏耀周的上述规划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现实,养猪场今年已经开始产生效益,果园基本成形。作为村中小城的重要部分,居民小区的建设,则刚刚经历征地拆迁和平整土地的工作。根据测算,夏耀周用于实现上述规划的资金将超过3000万元。


46岁的孔令柱一家三口都在秦家地煤矿打工,今年8月30日,孔令柱的妻子张稳连患急性胆结石,但一时拿不出一大笔医疗费用,夏耀周知道后,当即借给他5000元。


孔令柱说,来矿上两年多,他家不知道向夏老板借过多少次钱了,虽然从工资中扣回,“但应了急,等于是救了命啊”。


宣威市外宣办负责人孙先生告诉《法制周报》记者,夏耀周先后投资20余万元修通了哨坡到夏家箐的村组公路,投资15万元修通了老马箐村到色嘎的村间公路,投资14万余元解决了通南铺一村、夏家箐、李家营、孔家村等235户1129人的饮水问题,出资25万元建了当地第一所全免费学校耀周希望小学,并全额承担学生的书籍费和作业本费。


秦本泽是耀周希望小学三名教师中唯一不拿国家工资的教师。作为旧堡小学的一个教学点,学区原本只安排这个教学点接受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走十多里路上学。


有人担心三年级学生走不了那么远,夏耀周便托人找来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辞职教师秦本泽,聘他出任三年级的班主任,按照另外两个正式教师的标准,由夏耀周负责秦的工资待遇。


和关心教育一样,夏耀周对村里的老人和生活困难的村民也很关照。


2006年春节前,夏耀周还带上3万元,给通南铺村的古稀老人和贫困户拜年,这在当地曾被传为美谈。


由于丈夫早亡,旧堡村村民段燕林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特别艰难。夏耀周便安排她的一个孩子到煤矿当保安,另一个在养殖场当技术员,段燕林则在猪场养猪。对于这种变化,段燕林称自己“也是拿铁饭碗的工人了”。对于未来住别墅,她更是充满向往。


“这个地方有钱的人多,但很多人在很多年以后,留给这个地方的印象,最多就是一个有钱人”。马朝银说,倘塘镇山上到处是煤,很多人挖煤发了财,但夏耀周赚了钱后,将很大一部分用于回报乡里,这个地方没有一个人不讲他好话的,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一个“大管家”,只要是村民、矿工们有需要的,他都帮。
在争议中前行

当地政府认为,夏耀周的所作所为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吻合,宣威市委宣传部的资料显示,夏耀周两年前“将村民变居民”的构想现在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通南铺村现已有220人在煤矿工作,2005年,这个村在煤矿工作的员工领取工资达到156万元,以全村516人计,人均收入3000多元。三年前,这里有电视机的人家不到10户,现在全村共有电视机152台、手机186部、摩托车23辆。

虽然有政府的力挺,但当地仍有人对夏耀周的行为表示不解或质疑。

夏曾通过媒体公开回应:“有人说我傻,但我还是觉得我比他们要聪明那么一点点!”他解释自己的目的是“想让家乡的人多赚钱,都过上好日子!”

有人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实在跟商人的本性不相符合,商人讲究的应该是在商言商,无利不起早!”

夏耀周则回应道:“我这个人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我不是商人,我是个正宗的农民!”

2007年10月上旬,云南当地媒体报道了夏耀周三千万建城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读者和网友的广泛议论,有人甚至质疑夏耀周“别有用心”。

一个村民说:“他只是给我们建几栋房子,叫我们去他的工厂上班,就白要了我们的土地,光我们的地基就值多少钱?”

记者将此话转述给夏耀周,他说:“这主要是人心太复杂。我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办点事,现在还有人怀疑。其实,该我拿的钱,一分不差地拿出来了。”

有人怀疑夏的动机和背后可能存在更大的企图,夏耀周说:“我想领着大家一起富裕,但有人怀疑我,我还怀疑他呢,我觉得他们的思想不行!”

交锋到最后,“境界不同”成为了夏耀周的唯一答案。

当地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些争议。接受采访的宣威市农林局孔令培副局长认为,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农民的宅基地如此置换合理合法。孔令培评价说:“夏耀周的可贵之处,就是企业家出面而不是政府出面干这件事情。现在的议论说到底,是因为是一些企业家以个人的方式在做这些事情,所以引发各种猜测和质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朱秋莲认为,“造城”梦是夏耀周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行为,也是先富起来者回报社会的方式,对于社会而言,这一积极行为值得提倡和推广,因为它符合和谐社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精神。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教授认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转工是一个趋势,土地集约使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夏耀周的开发方式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值得推行。“夏耀周的行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李光说。(实习生邓益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我们市也有这么一个     
                           致富不忘回报乡亲 林月开:要建岭南“第一村”

                    本报记者  夏  珺  李时平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地处粤北深山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龙头新村锣鼓喧天,爆竹齐鸣,秧歌阵阵,村民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欢庆自己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全村52户270人,全部告别泥土房,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而这些崭新的楼房均来自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捐助,他就是这个村的村民、韶源水泥厂总经理林月开。

  从小立志改变穷村面貌

  阳春3月,粤北山区百花吐艳。记者来到龙头新村,见到了这位被人们誉为“粤北刘老根”的林月开。

  54岁的林月开,脸膛黝黑,身材高大,嗓门也大。上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个投身商海;90年代,他引进资金在家乡兴建股份制水泥厂。他大胆引进人才,科学管理,产品获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并安排了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现在,龙头新村人均收入达6500多元,成为全县首富村。

  2002年,林月开带领村民兴建龙头新村,每户1幢3层半403平方米的联排别墅式楼房,平均造价18万元。

  林月开带我们沿着新村的外围边走边看,向我们介绍新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站在村前小河边,放眼望去,新建的村庄依山面水,24栋楼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月开告诉记者,新村是请市有关建设单位统一规划设计的,包括引水、排污、环保工程一条龙解决。

  望着被青山绿水环抱,气派不凡的龙头新村,记者问:“整个新村建设投入了多少钱?”

  “1000多万元。”

  “你做什么生意挣了这么多钱啊?”

  “嘿嘿,我这个人虽然没读几年书,但脑子还管用,改革开放后,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如果还富不起来就对不起党和政府了!我能吃苦,过去开矿,现在办水泥厂,我也是靠几十年打拼出来的啊!”

  “你富了,怎么想到要给全村的人盖大楼呢?”

  “财富这东西,来源于社会,最终还得回归社会。对我来说,挣钱是手段,我生在村里,长在村里,了解龙头新村过去的穷,我从小就立志要改变它的面貌,今天算是如愿以偿了!”

  要建岭南“第一村”

  林月开心中一直有一个造福乡梓的梦想。他说:“新村是盖起来了,但这仅是第一步,我的目标并不只是让每个村民住上小楼,还要提升新农村的内涵,打造出龙头新村人的品格。华西村我去过,华西村经验蕴藏的内容很多啊。我的梦想是要将龙头新村建成岭南‘第一村’、岭南‘华西村’!”

  村民告诉我们,老林平时没什么爱好,连扑克、麻将也不会玩。但就是爱读书学习,他曾自费到中央党校学习,村里每天熄得最晚和亮得最早的就是他办公室里的灯。村民说,老林的“功夫”是苦练出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今天住的比城里人好,但要以城里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物质文明上来了,精神文明也要跟上,龙头新村人就得有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素质。”

  站在村前新建的河堤上,老林指着四周的青山绿水说,对于龙头新村来说,全村人都住进了新楼,头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接着要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发全新生态旅游,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采访时有两个不起眼的细节引起记者注意。村前河里的水不深,但清可见底,一群红鲤鱼在自由游弋,起初以为是自然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是村民买来放在河里养着的,要吃时再到河里来取。我们纳闷,河池离新村足有两三百米,怎么不担心鱼被偷呢?村干部告诉我们,在龙头新村,这是很正常的事。生活富裕了,偷盗现象似乎绝迹了。还有一个细节是,龙头新村很多人出门时都不锁门。村干部说,邻里间都相互照应着呢,不锁门一样安全。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偷盗案件。

  记者随机来到一个敞开大门的村民家,一位穿着时髦的妇女笑容可掬地迎了上来,请我们进屋。只见她家装修得十分亮堂,家具摆设跟城里人一样漂亮,茶几上还摆满几样点心水果。她告诉记者,丈夫在村办水泥厂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够花了,她就做了“全职太太”,操持家务。说话时,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在村前的休闲广场一隅,五六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阳光下拉家常。71岁的刘阿婆告诉我们,林月开可是个大好人,挣了钱为村民盖大楼,要不是他,我们还得住泥土房,冬天冷,夏天热,下雨漏,现在好了,个个住进了“洋楼”,享福了。

  村干部告诉我们,林月开做事很公平,在新房分配上一视同仁,连他自己和几个儿子的住房都是抓阄来定的。林月开笑笑说:“人人都平等,家家都富裕,这样才和谐啊!没有党的好政策,我林月开再有天大的本事,‘龙头’还是舞不起来的。”

    《人民日报》 (2006-04-16 第07版)
带头富  分财富都可以 而且企业家在那么当中是稀缺元素   但是 关键在于不能让他成为土豪
不管动机如果,别人做好事了,总得表扬吧,说怪话就不应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