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几个关于产业转移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08:24
现在中国东部都在计划产业升级了,以前的加工代工一定会被逼移走,但我们的西部能否顺利接过去?我国西部离海远,交通肯定不及一些别的发展中国家好,那么只有靠基建等其他优势与别国争(不要以为他们现在在中国就一定往中国内地移),谁来分析下我国西部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比较.再且,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工资水平会上涨,而产业升级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会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那么到时我国的巨大的富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而且随城市化,科技的发展,更多的劳动力会从农村解放出来,那时就业问题是不是会更突出?现在中国东部都在计划产业升级了,以前的加工代工一定会被逼移走,但我们的西部能否顺利接过去?我国西部离海远,交通肯定不及一些别的发展中国家好,那么只有靠基建等其他优势与别国争(不要以为他们现在在中国就一定往中国内地移),谁来分析下我国西部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比较.再且,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工资水平会上涨,而产业升级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会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那么到时我国的巨大的富余劳动力如何解决?而且随城市化,科技的发展,更多的劳动力会从农村解放出来,那时就业问题是不是会更突出?
切……
加工代工哪有那么容易转移的???现在中国还有好多地方指望着这个赚GDP呢!
在中国没有形成一批自己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大产业)之前,这个加工代工转移到内地只能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你想让外商把加工代工转移到内地,他们一盘算,指不定会认为转移到越南沿海去更划算呢……
:D 支持一下
发改委确定区域调控着力点 西部强调自我发展  
  
    东部地区区域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和总体竞争力上,通过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促使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中部地区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总体发展环境上,抓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和外来投资的能力。

    西部的着力点放在稳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上,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东北地区着力点放在区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恢复上,积极促进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抓好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措施的落实。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6年4月6日在西安组织召开“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加快西部开发进程工作座谈会”,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7年来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十一五”期间加强东中西部协调互动,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举措,促进形成区域协调互动的新机制。

    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全面总结了实施西部开发战略7年来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西部开发的指导意见。

    王金祥总结说,卓有成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必须从突出重点地带城市、特色优势产业、东西部协调互动发展三个方面入手。

    王金祥表示,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0%以上,西部大开发应当突出发展重点地区、重点地带、重点城市,西部经济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首先应把人才、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重点地带、重点城市集中,使他们取得快速发展。

    首要层次是加快发展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带和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城市群,把这两处作为带动西部发展的核心地区。西部地区应当有雄心壮志,使之成为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带动西部发展最重要的增长地带、地区、城市。第二个层次就是以各省省会城市为核心的较小城市圈。第三个层次是少数资源富集区,在这些地区要多思考能够延长产业链、造福当地的发展思路。第四个层次是口岸地区,这里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此外,西部开发要在促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改变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思路,延长产业链,造福当地人民;“十一五”期间主要在能源及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重要矿产品的开发及深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及深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建设一批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发展基地。

    王金祥透露,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正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包括《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推进西部开发的实施意见。要求和鼓励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在西部地区设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经过努力,西部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拥有100家以上的、能够拥有知名品牌、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王金祥同时指出了目前东中西部在协调互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区域互动领域还不够宽,渠道还不够畅,层次还不够高,机制也不够完善。他说,加强区域协调互动,促进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迫切需要加大机制创新的力度,使东中西部互动能够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新的进展。

    据透露,目前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对东中部地区转移到西部地区或东中部地区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在土地供给、税收、贷款贴息和投资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设立东中西合作专项资金,采取投资补贴或贷款贴息等办法,促进本地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

    国家还将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对西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互助机制、创新支援和帮扶的机制,从项目援助转向智力和人才援助。

    座谈会上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几项重点:推进资源共享;加强产业合作,扩大区域贸易;通过内贸合作推动外贸出口工作;协同搞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鼓励东部省区和企业参与西部公路、铁路、机场建设,推进口岸通道、国际通道建设,参加西部市政建设等;加快企业重组,通过改革、改组、改造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与人才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开发区等方面的合作新模式,对于高新技术等产业可跨省区建立“园中园”、“区中区”等,享受国家优惠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在会上指出,目前,西部地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西部地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自我发展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发展资金不足已经成为西部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是要靠西部各省区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二是离不开党中央的关怀、各部委的关心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的支持。三是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更好地支持西部地区产业发展。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换句话说,西部的生态要开始恶化了。。。;P
原帖由 叶郎 于 2007-10-15 21:03 发表
换句话说,西部的生态要开始恶化了。。。;P

退更还林还草实施后,这几年生态再好转,野生动物数量在恢复。
我说产业转移发生的话;P
西部现在还把落后的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呢。
原帖由 叶郎 于 2007-10-15 21:40 发表
我说产业转移发生的话;P

根据这两年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就行淘汰,转移西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想转移没那么容易
现在广东都把那些利润低,污染大的企业往粤北、粤西、粤东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而且这些转移出去后,接受地还要和转出地平分税收。
那么中国的人口劳动力问题最后要怎么解决?以后机械化或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多出的人怎么处理?
那么中国的人口劳动力问题最后要怎么解决?
==================================
能耗高污染高的行业不等於是劳力密集. 相反劳力密集的轻工业也和能耗污染无什麽关系.:L
ZT 一篇有关中国劳力资源的文章:o

中国面临劳动力从过剩转向不足——新的发展阶段中的机会与挑战    

关志雄


  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一直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近年来,沿海地区打工者供给日趋紧张,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劳动力正在迅速从过剩转向不足。截至1998年,实际工资的增长一直是低于GDP增长率,但在此之后,两者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图1),这正是上述情况的反映。虽然人们担心实现充分就业将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但另一方面,它也会为纠正收入差距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图1 超过GDP增长率的实际工资的增长率

(出处)中国统计摘要2007

  一般认为,中国农村存在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政府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年1月),也引用了同一个数字。针对“劳动力过剩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蔡昉所长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提出异议,并论证了劳动力从过剩转向不足的转折点(称为“刘路易斯转折点”,参照附录)将于2009年到来。他的这一观点引发了讨论(“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三期,《中国就业的扩大与结构变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的报告,2007年5月10日)。根据他的观点,受经济高速增长与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很低,因此,2004年以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在2009年前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完全枯竭。

  一直以来,无限的劳动力供给通过下述途径支撑着中国的经济增长。首先在供给方面,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这直接为GDP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其次,从收入分配方面来看,工资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能够获得资本收入的高收入阶层较为有利,导致了高储蓄和高投资。进一步从需求方面来看,低工资使基于低成本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但是,如果充分就业得以实现,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工资也会提高,就业也会受到劳动人口增长的制约,导致储蓄率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进而难以避免经济增长率降低。

  但是,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后,伴随生产率提高而来的工资的上升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也存在有利的一面。首先,随着工资的提高国民收入中工资收入的比率就会升高,收入分配中的贫富差距就会缩小。不仅在工资方面,劳动力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变化已经在缩短劳动时间与放宽户籍制度等方面改善了劳动者的权利。随着失业率的降低,这些也会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另外,生产率的提高还通过物价上涨(在采取固定汇率的情况下),或者名义汇率的提高(在采取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带来实际汇率提高(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像日本曾经经历过的“日元升值”那样,“人民币升值”也可以通过改善交易条件(出口与进口的相对价格),提高中国国民的购买力,为扩大内需纠正对外贸易不平衡做出贡献。

  进而言之,和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一样,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一方面会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为摆脱这种境况而努力经营,也能够转化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生产率的因素,从而遏制增长率的降低。实际上,在日本,尽管在1960年前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但保持在10%左右的经济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70年。

  最后,中国政府由于担心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一直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非常慎重,但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不仅不再需要类似的担心,而且为了抑制因工资提高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方面政府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

附录:关于“刘易斯转折点”

  在分析像中国这样由农业传统部门与工业现代部门形成的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时,可以使用经济学家W.A.刘易斯(1915-1990)提出的模型(因其业绩而被命名为“刘易斯模型”)。根据该模型,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对于工业部门来说,劳动力的供给实质上是无限大的。工资将停留在维持劳动者生存的最低水平,而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中的就业则由各自的边际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相一致的水平来决定(图2)。通过引进外资等实现的工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会带来工资的提高,而是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的形式扩大了(工业部门,进而整体经济的)就业(图3a)。与此相反,当越过实现充分就业的“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工业部门为了以减少农业部门就业的形式确保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而整体就业却不会因此增多(图3b)。

图2 刘易斯模型中工资与就业的关系

(出处)笔者制图

图3 工业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

(出处)笔者制图
其实我在想中国的产业化其实客观上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民素质,将靠天吃饭的数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而这种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在规模和纵深上还在不断扩大,希望若干年后中国也有大量类似于德国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抛弃过去那种单纯出卖劳动力的血汗工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