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虽不如白起,比之霍去病卫青如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04:57
赵括   

 提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会把他和一个成语联系起来。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一战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的赵括。这个赵国的罪人,历史的弃儿。历史对他的评价很差,说其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有一套,说起兵法头头是道,却没有一点实战经验,且性格狂妄。到了今天,这位已经死了2300年的战国将领还没有得到安息,他仍旧是人们用来形容虚有其表,败絮其中的反面教材。   

 其实想想,赵括从小熟练读兵书,对用兵之法分析得头头是道,大概因为这样的优势,他确实有些年少轻狂,但也绝不是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匹夫。长平一战前,他曾说过,“如果是白起为将,我兴许有些顾虑。如今秦军是王龁,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注意他前面那句,看来赵括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白起的对手.既然这一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赵王为什么还要把赌注下在一个从未领过军打过仗的少年将军身上?   

 对于赵括自己来说,自己熟读兵书兵法,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是我也郁闷死了,如今机会来了,谁不愿意曾此施展自己之长,谁愿意一辈子过的默默无闻的日子。不错,这一战是命运之决,关系到秦赵两过的命运。可是,我们能要求一个年轻气盛的人有多少阅历和经验?赵王既然把军队交给他,作为赵括,一个军人,他只能领命,只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打这一仗。   

 可惜很不幸,年轻气盛却无实战经验的赵括面对的竟然是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的白起,他之前也认为自己战胜不了白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人们看到了四十万赵军覆灭,看到了赵国从此衰败,却没看到飞箭似留火的战场上,赵括身先士卒,身中数十箭的情况下还高呼向前,最后力战而死。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对手过于强大而不能挽回败局。这一战可以说葬送了赵国的命运,但真正葬送掉赵国的是昏庸的赵王,怎么能将责任全推给赵括?   

 赵括是否真无真才实学?   

 先看看白起是何等人也,战国时期出了名的军事鬼才,用兵如神。然后在长平一战后,赵括即赵军全军覆没,白起曾令人寻赵括的尸体,找了到铠甲和配剑,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后来白起与秦昭王谈到长平一战,曾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   

 如白起这般战神都对赵括如此敬佩,而今后人却将这位死了2300年的战国名将丑化到如此程度是否太过分了?!   

 众观历史上成功名将,谁是真正的所向无敌?谁没有吃过败仗?谁不是这么一步步爬上来的?可是老天没有给赵括这个机会,他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人!他生平第一战亦是最后一战,他再也没有机会吸取经验从失败中站起来!再也没有机会成为日后赵国的一代名将!可悲的是,他的失败没有令人惋惜,他的牺牲没有受到后人的敬仰和赞扬。他冒着箭雨冲在全军最前,身中数十箭还高呼向前,最后战死。为了让赵军突围,为了为赵国打这一仗,一个爱国军人就这牺牲了他年轻的生命。想不到2300年后,这位为国捐躯将领竟然被后人如此辱没!他的名字竟然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千古笑柄系在一起·····可悲,可笑!   

 如果赵括遇到的是王龁,他是否能扭转秦赵之命运?如果赵括未曾战死,他日后是否会成为一代名将?如果······历史没有如果,我终究不是赵括,无法体会一个爱国军人内心的悲苦与郁闷!赵括   

 提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会把他和一个成语联系起来。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一战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的赵括。这个赵国的罪人,历史的弃儿。历史对他的评价很差,说其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有一套,说起兵法头头是道,却没有一点实战经验,且性格狂妄。到了今天,这位已经死了2300年的战国将领还没有得到安息,他仍旧是人们用来形容虚有其表,败絮其中的反面教材。   

 其实想想,赵括从小熟练读兵书,对用兵之法分析得头头是道,大概因为这样的优势,他确实有些年少轻狂,但也绝不是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匹夫。长平一战前,他曾说过,“如果是白起为将,我兴许有些顾虑。如今秦军是王龁,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注意他前面那句,看来赵括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白起的对手.既然这一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赵王为什么还要把赌注下在一个从未领过军打过仗的少年将军身上?   

 对于赵括自己来说,自己熟读兵书兵法,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是我也郁闷死了,如今机会来了,谁不愿意曾此施展自己之长,谁愿意一辈子过的默默无闻的日子。不错,这一战是命运之决,关系到秦赵两过的命运。可是,我们能要求一个年轻气盛的人有多少阅历和经验?赵王既然把军队交给他,作为赵括,一个军人,他只能领命,只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打这一仗。   

 可惜很不幸,年轻气盛却无实战经验的赵括面对的竟然是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的白起,他之前也认为自己战胜不了白起,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人们看到了四十万赵军覆灭,看到了赵国从此衰败,却没看到飞箭似留火的战场上,赵括身先士卒,身中数十箭的情况下还高呼向前,最后力战而死。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对手过于强大而不能挽回败局。这一战可以说葬送了赵国的命运,但真正葬送掉赵国的是昏庸的赵王,怎么能将责任全推给赵括?   

 赵括是否真无真才实学?   

 先看看白起是何等人也,战国时期出了名的军事鬼才,用兵如神。然后在长平一战后,赵括即赵军全军覆没,白起曾令人寻赵括的尸体,找了到铠甲和配剑,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后来白起与秦昭王谈到长平一战,曾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   

 如白起这般战神都对赵括如此敬佩,而今后人却将这位死了2300年的战国名将丑化到如此程度是否太过分了?!   

 众观历史上成功名将,谁是真正的所向无敌?谁没有吃过败仗?谁不是这么一步步爬上来的?可是老天没有给赵括这个机会,他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人!他生平第一战亦是最后一战,他再也没有机会吸取经验从失败中站起来!再也没有机会成为日后赵国的一代名将!可悲的是,他的失败没有令人惋惜,他的牺牲没有受到后人的敬仰和赞扬。他冒着箭雨冲在全军最前,身中数十箭还高呼向前,最后战死。为了让赵军突围,为了为赵国打这一仗,一个爱国军人就这牺牲了他年轻的生命。想不到2300年后,这位为国捐躯将领竟然被后人如此辱没!他的名字竟然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千古笑柄系在一起·····可悲,可笑!   

 如果赵括遇到的是王龁,他是否能扭转秦赵之命运?如果赵括未曾战死,他日后是否会成为一代名将?如果······历史没有如果,我终究不是赵括,无法体会一个爱国军人内心的悲苦与郁闷!
]]
然后在长平一战后,赵括即赵军全军覆没,白起曾令人寻赵括的尸体,找了到铠甲和配剑,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后来白起与秦昭王谈到长平一战,曾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   

请给个出处吧
他就是一个悲哀的角色,战争不是儿戏,更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就可以轻松指挥得当的.把40万大军的统帅权交给赵括,无疑也是一种带有强烈赌博性质的决定.一个毫无治军指挥作战经验的毛头小子突然间成为统帅几十万大军的决断一国之命运的关键人物.这个戏剧性的本身.也就有一半的失败存在了.面对白起这样的老狐狸.即使赵括书读的在精通,战场上瞬息万变和临机决断的经验判断和决断力也远不如白起转的快.长平一战,40万赵军覆灭对赵国意味着什么?历史已经毫不留情的做了选择.赵王在事后也因为赵括之母的先前打的预防针而没有降罪.知子莫如母,赵括之母已经预知了自己儿子此去基本是凶多吉少,赌运的成分很大.而赵王自己也应该清楚,破例起用一个毛头小子做大军统帅,本来就是一种风险极大的赌博.可惜的是,他赌输了.
]]
原帖由 北京学院路 于 2007-9-29 11:52 发表
如果赵军的将领是霍去病卫青,他们面对白起,下场一定会比赵括强吗.纵观中国历史之名将又有谁能比白起强呢白起一生战伊阙,扫华阳,烧鄢郢,灭长平;所开秦疆足抵原土一倍还多.斩三晋,击强楚,数十年历战百于,斩首百万 ...

汗,你真可以,张嘴一说就让人穿越时空了,如果写小说YY的话你可以让他们去PK下,但是讨论和研究历史事件.最好不要假设.历史是严谨的.发生过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事后诸葛亮的事情没有任何作用,我们后人从历史中是学习和吸取前人的教训,总结经验,为我们自己将来做事少走弯路,错路.
一个将领,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战形式有利于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战什么时候不该出战,基本属于国贼。
原帖由 朱宇 于 2007-9-29 12:05 发表
一个将领,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战形式有利于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战什么时候不该出战,基本属于国贼。

一个毛头小子,能够忽悠的把赵王将国之命运托付与手,又把40万赵军忽悠全灭.本身就不简单了.他忽悠的过了,如果他忽悠的仅仅是一场普通战役的指挥,可能历史对他不会那么贬低,可惜这个家伙是大忽悠,把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权忽悠到手.也难怪后世不唾骂的厉害.明明不行,非要逞强.你要逞强,也要挑个无关紧要的时候去磨练下,偏偏是决断一国兴衰的命运大战.误国.误民,误自己.
赵括为什么要冒进?
为什么赵王要撤换只是固守的廉颇?
以一国之力对抗秦国
赵国最大的压力实在后勤和生产上
秦国拖得起,赵国拖不起
除了奋起一战击败秦军
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赵括经此一败如果能活下来,我想他以后会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可以历史没有让他活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7-9-29 12:25 发表
赵括经此一败如果能活下来,我想他以后会成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可以历史没有让他活

:hug: 他打得不错,秦军也是伤亡惨重啊。
兄弟们,我绝对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我觉得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无论如何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况且赵括又碰到了白起,我是想说,在那种情况下谁又能挽狂澜于即倒呢.那么我们是不是苛求了赵括呢
苛求赵括的不是我们,而是赵王
三晋国家本来就处四冲之地,形势唯危,国君大多非刚愎自用即昏庸碌碌,此其亡矣

赵虽前有廉颇、继之李牧,皆不能善用。国家昏迈至于此,焉能不亡,此其必亡矣
那么当时赵将谁有胜过赵括呢
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的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场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二~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就不知道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忆起来和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分析

  大家都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因为赵国北面就是匈奴,因此,赵国是中原七国中最早实现抛弃战车进行作战的国家。赵武灵王的改革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增强了数倍,也在一段时间内解除了匈奴对赵国的军事优势。当然,战车作战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一种传统的作战方式,赵武灵王也并没有完全抛弃它。

  但是从这段改革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赵国最强的是骑兵,当然真正的骑兵大兵团运动作战应该是起始于汉武帝时期(最近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但是,中原军队的骑兵作战应该是源于赵武灵王时期。

  骑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骑兵是运动作战和快速远程攻击,而不是防御,从这里可以看到赵国的实际力量应该和这篇文章中分析的相同。也可以看到赵国的实际实力所在。

  从秦国方面来看,这场战役的作战后果: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20多年是个什么概念,一代人,整整一代人的出现,也就是说,在长平之战中,在毁灭掉赵国的全部精锐部队之后,几乎也同时毁灭了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从两国的经济力量对比来看,秦国富有汉中之地,同时占有天府之国(李冰的功劳),而赵国当时的主要地域是在现今的太行山和相连接的部分黄河中游冲积平原。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多了,同时加上北面与匈奴的敌对状态,也严重消耗了赵国实际的兵力和资源。所以,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关于资源对比的问题也是实际存在的。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知,赵括其实是十分了解赵国的兵力状况和实际作战能力的,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并没有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来的出击也的确是属于年轻人的意气用事,这一点可以看到他的确没有廉颇的稳重,但是,这也未必说他比廉颇更了解赵国兵力的实际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只能说明廉颇用兵的失误而已。而赵括只不过是代替廉颇品尝了这次惨败,否则,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必然是廉颇,而赵括也将永远史上无名——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
原帖由 北京学院路 于 2007-9-29 12:54 发表
那么当时赵将谁有胜过赵括呢

很明显廉颇啊,按廉颇的战术赵军就算失败也不会元气大伤
白起所说的秦军伤亡过半的话我认为不可信,赵军被围之后秦军并没有强攻赵军壁垒,反而是赵军强攻秦军壁垒.在未能突破防守一方壁垒的前提下,防守一方的伤亡超过进攻一方的伤亡本身就不正常,更何况是大大超过.
历史不讲过程,只看结果.这个就是历史残酷的淘汰法则.我们现在的人之所以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就是为了吸取这个过程中的错误,以避免自己将来在犯错.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7-9-29 12:21 发表
赵括为什么要冒进?
为什么赵王要撤换只是固守的廉颇?
以一国之力对抗秦国
赵国最大的压力实在后勤和生产上
秦国拖得起,赵国拖不起
除了奋起一战击败秦军
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赵国是属于本土防御作战,全民士气什么的都很高的.为了保家卫国嘛.而秦随强,但是毕竟是远征而来,如果廉颇固守的话,秦久攻不下,士气和后勤等问题绝对比赵国要吃力的.我觉得拿全国之运数来赌博这么一场战争,真的是太大风险了.而这个风险赵王居然没有想过是否有补救的办法,把宝全压在一个统帅身上.有点过于幼稚了.
关键是他还是败了,而且是全军覆没的惨败。
]]
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这种帖子纯粹浪费论坛资源!

:L :L :L
原帖由 hedongli321 于 2007-9-29 13:54 发表
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这种帖子纯粹浪费论坛资源!

:L :L :L

汗啊,才发现这个主题的名字,我失职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历史讨论主题没任何意义.
原帖由 dj98dx 于 2007-9-29 14:00 发表

汗啊,才注意仔细看这个主题的名字,我失职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历史讨论主题没任何意义.
秦军虽然是外线进攻,但是补给却比赵军要方便。

秦汉交通方面的专家王子今曾经对双方后勤路线做过考察,结论是秦军更能持久:秦军的补给可以从关中平原一路走水运顺流而下运到长平,陆上只需要短途中转;而赵军补给则要翻越太行山才能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