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印经济"互补"而非"竞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7:52
英国《金融时报》9月19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印经济’不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势力”,文章摘要如下。

    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常常被归为一体,当做一个单一的经济势力。创造“中印经济”(Chindia)这个词的目的,就是强调这两个市场的联合经济影响力:占世界人口近40%,煤炭、铁矿、钢铁及其他主要资源的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50%以上。

    然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它们可能是一道谜题中两个互补的方面。

    私人企业在印度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中国。而中国的GDP大约是印度的3倍,出口是印度的8倍。与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储蓄相比,印度相形见绌,只有2150亿美元。

    中国巨大的储蓄资源为它面向出口的基础设施迅速壮大提供了投资资金。但这也是福祸兼具。资本盈余导致投资能力过剩,并造成投资收益欠佳。

    相反,印度公司在利用资金方面则更为明智,所获回报更高。储蓄匮乏也说明了为什么印度专注于资本密集程度较低的服务业。

    中国拥有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印度只有2210亿美元。中国正在开放资本渠道,预计来自这个国家的投资将在未来数年对全球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印度资本外流的影响将小得多。

    就连中国和印度在人口规模方面的相似性实际上也只是表面现象。中印或许是世界上仅有的人口超过十亿的两个国家,但是两国的人口构成却截然不同。

    根据总部在香港的全球统计有限公司的预测,到2015年,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口将超过50岁,而那时印度60%的人口还不到30岁。中国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增长造成统计压力,而印度将收获大规模劳动力创造的红利,前提是它的劳动者接受充分教育。

    由于上述区别,“中印经济体”的概念是否就不合时宜了呢?非也。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中起着互补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区别才使得两国作为一个联合力量是如此强大。中印经济体现在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与服务出口商。中国生产制成品,印度提供服务。它们共同满足工业化世界的各种外包要求,或是对其构成竞争威胁。

    这些互补性在它们的国内市场方面也显而易见。

    作为一个“较年轻的”国家,印度将为世界消费品制造商提供一个蒸蒸日上的、主要通过小型零售渠道营销的基本产品市场。超市经营商将扩大它们在印度的网络,对印度传统的“夫妻店”构成挑战。

    而趋于老龄化、但更富裕一些的中国社会将转向新的产品种类,从汽车到各类休闲产品。正如中国的制造商正在向价值链的高端上行一样,消费者也在上行。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调查,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档产品市场。我们预料中印两国之间的资源竞争将加剧。这将引起工农业初级产品牛市延长。可是,中印在这个战场上也有可能互补。

    两国对谷物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长。中国的处境则更为艰难:它必须依靠占世界可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相反,印度50%的土地是沃土,但它的农业部门效率低于中国,农业收益较低,农产品没到市场就腐烂的比例也更高。如果印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印度农产品的大客户。

    中印经济的互补性说明了这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经济体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成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原因。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是幸运的。为什么说“中印经济体”包含的意思是“中国加印度”而不是中国对印度?这就是原因所在。
  

来源:新华网英国《金融时报》9月19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印经济’不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势力”,文章摘要如下。

    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常常被归为一体,当做一个单一的经济势力。创造“中印经济”(Chindia)这个词的目的,就是强调这两个市场的联合经济影响力:占世界人口近40%,煤炭、铁矿、钢铁及其他主要资源的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50%以上。

    然而,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它们可能是一道谜题中两个互补的方面。

    私人企业在印度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要大于中国。而中国的GDP大约是印度的3倍,出口是印度的8倍。与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储蓄相比,印度相形见绌,只有2150亿美元。

    中国巨大的储蓄资源为它面向出口的基础设施迅速壮大提供了投资资金。但这也是福祸兼具。资本盈余导致投资能力过剩,并造成投资收益欠佳。

    相反,印度公司在利用资金方面则更为明智,所获回报更高。储蓄匮乏也说明了为什么印度专注于资本密集程度较低的服务业。

    中国拥有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印度只有2210亿美元。中国正在开放资本渠道,预计来自这个国家的投资将在未来数年对全球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印度资本外流的影响将小得多。

    就连中国和印度在人口规模方面的相似性实际上也只是表面现象。中印或许是世界上仅有的人口超过十亿的两个国家,但是两国的人口构成却截然不同。

    根据总部在香港的全球统计有限公司的预测,到2015年,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口将超过50岁,而那时印度60%的人口还不到30岁。中国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增长造成统计压力,而印度将收获大规模劳动力创造的红利,前提是它的劳动者接受充分教育。

    由于上述区别,“中印经济体”的概念是否就不合时宜了呢?非也。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中起着互补作用。正是由于它们的区别才使得两国作为一个联合力量是如此强大。中印经济体现在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与服务出口商。中国生产制成品,印度提供服务。它们共同满足工业化世界的各种外包要求,或是对其构成竞争威胁。

    这些互补性在它们的国内市场方面也显而易见。

    作为一个“较年轻的”国家,印度将为世界消费品制造商提供一个蒸蒸日上的、主要通过小型零售渠道营销的基本产品市场。超市经营商将扩大它们在印度的网络,对印度传统的“夫妻店”构成挑战。

    而趋于老龄化、但更富裕一些的中国社会将转向新的产品种类,从汽车到各类休闲产品。正如中国的制造商正在向价值链的高端上行一样,消费者也在上行。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调查,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档产品市场。我们预料中印两国之间的资源竞争将加剧。这将引起工农业初级产品牛市延长。可是,中印在这个战场上也有可能互补。

    两国对谷物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长。中国的处境则更为艰难:它必须依靠占世界可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相反,印度50%的土地是沃土,但它的农业部门效率低于中国,农业收益较低,农产品没到市场就腐烂的比例也更高。如果印度提高农业生产率,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印度农产品的大客户。

    中印经济的互补性说明了这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经济体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成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原因。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是幸运的。为什么说“中印经济体”包含的意思是“中国加印度”而不是中国对印度?这就是原因所在。
  

来源:新华网
准确而又不准确.
A3的思维,不能以常理去推断.
相反,印度公司在利用资金方面则更为明智,所获回报更高。储蓄匮乏也说明了为什么印度专注于资本密集程度较低的服务业。

原因不是印度不愿意去投资基建,而是服务业投资多属于短期投资效率高见效快资金回流快,很复合印度的国情和印度人的脑子,印度政府不是一个有权威的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和设计远期规划,这就包括基建投资和制造业。说白了就是印度目前没有建立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