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武器] “拉姆”(RAM)与“海拉姆”(SeaRAM),84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19:13
]]
     “拉姆”导弹是一种近程、低空舰载防空导弹,可装备在大中小型舰艇上,用于拦击各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和低空高速飞机。它由美国与德国联合研制,主承包商为美国通用动力公司。
     早在1967年埃及用苏制“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后,美国就想研制一种廉价的点防御导弹,用它来对付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直到1972年美才开始作方案探讨,进行了可行性试验,1974年开始“拉姆”发展计划。1976年西德参加这项计划,预计研制经费为l亿美元,美国与西德各负担50%。当时丹麦也提出参加研制,承担2%的费用,不久就又退出。1976年到1979年美德进行了方案论证,1979年开始工程研制,1980年9月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在1983年数次打靶试验中,成功地拦击了多架靶机。后来因经费困难及鉴定试验受挫,使原计划“拉姆”从1986年开始装备部队的计划未能实行。德国计划花费1.6亿西德马克购买1923枚“拉姆”导弹和58套导弹发射装置,装备在3艘驱逐舰、10艘巡逻腿、8艘不来梅级护卫舰和若干艘124型护卫舰上。美国则打算购买4900枚“拉姆”导弹和32套导弹发射装置。
    在“拉姆”导弹的研制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了其它导弹成熟的技术,以便节省研制经费。例如,“拉姆”导弹采用“超响尾蛇”导弹的外形、战斗部与发动机,采用”尾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美陆军对“拉姆”导弹很感兴趣,想把它搬到陆地上来,成为一种陆基的防空导弹。至于海军更忽使“拉姆”在海上大显身手,使“拉姆”不仅装备在军舰上,还能装备在一些商船上。并设想使“拉姆”成为本世纪末舰艇上的主要装备之“拉姆”导弹的缺点是不能拦截采用被动电磁制导或被动红外制导的反舰导弹。

性 能

   “拉姆”导弹全长2.79米,弹体直径12.7厘米,翼展26.2厘米,导弹重70.9千克。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倍音速,机动过载大于20G,导弹作战半径为9.6公里,平均无故随时间为188小时。
    导弹由4大部分构成,即:弹体、弹K与尾翼,战斗部与引信组件,控制与制导系统组件,动力装置。导弹的弹体为圆柱形,头部呈半球形,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在弹体前部有一对三角形控制翼和一对矩形固定翼,二对弹翼呈X配置。在弹体尾部有两对梯形稳定尾冀,尾冀前缘后掠角为60’,后缘与弹体轴线垂直。尾翼可折叠,呈X配置。在弹体头部两旁装有两根笔形射频天线。在弹体内部从前到后装有的部件为红外导引头,无线电接收机,弹翼舵机, 引信,战斗部安全保险装置,战斗部,火箭发动机。
     战斗部与引信组件包括战斗部、引信和安全保险装置。总长53.54厘米,总重11.35千克。战斗部为WDU—17B型,是一种连杆式战斗部。连杆被预制成条状破片,分两层对称于中心排列。当炸药爆炸时,爆炸波呈球面传播,会给破片离开战斗部时有一个额外的速度分量,使条状破片产生翻滚运动,能更有力地杀伤目标。引信为DSU—15B型主动激光引信,它包括发射部件和接收部件。发射部件的辐射元件是砷化镓激光二极管,接收机则采用硅光敏二极管,这种引信能精确控制爆炸点,不易被干扰。
     控制与制导组件包括红外导引头,红外致冷器,被动无线电接收机,自动驾驶仪,弹翼舱机,一个信号处理通道,一套敏感元件。动力装置是一台MK36—8型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重45千克,长1.83米,直径127毫米,内装27.27千克推进刑。推进剂为端经基聚丁二烯和高氯酸铵。

武器系统

    “拉姆”导弹武器系统包括三大部分:“拉姆”导弹,发射容器—与发射系统,控制系统。
     导弹安放在发射容器内,是密封包装,可避免温度、湿度与电磁脉冲对导弹的影响。容器内装有干燥剂,与发射装置配合的自动连接器,脱落式插头。在发射容器内还装有4条来复线式小导轨,在发射时使导弹在容器内就进行初始滚动,导弹离开发射架在空中飞行时,则由导弹尾翼的导流片使导弹继续保持滚动状态。由于导弹弹体是一个旋转弹体,因此,它在飞行过程中仅采用两个控制弹翼,另一对弹翼为固定弹翼,这样就使控制弹翼的舵机数量省了一半。装有“拉姆”导弹的容器安装在发射系统的发射架上。
     发射系统包括发射架与发射架伺服控制装置。发射架有三种,第—种为“密集阵”式发射架,可装21枚“拉姆”导弹,适用于装备在大型两栖攻击舰及巡洋舰上。可对付敌方的饱和攻击。第二种为轻型发射架,装8枚“拉姆”,第三种是用“海麻雀”导弹发射架改装而成,将原8格发射架中的2格改装成装“拉姆”,每格装5枚,共装10枚“拉姆”。第一种发射架总重5307千克,其俯仰角范因为十80度-25度,方位角为300度,反应时间小于2秒。由于“拉姆”导弹能从原“海麻雀”发射架上发射,因此可大大节省购置发射架的费用。
     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台,发射系统接口与控制组合,发射系统开关多路传感器。

作战过程

    在实战情况下,由舰上的雷达对空中目标进行搜索、跟踪与识别,还要探测目标所发射的电磁波的波段。当确认该目标或目标群需攻击时,就由舰上的这些设备将目标的距离、方位、高低角、目标发射的电磁波频段送到“拉姆”导弹武器控制系统。随即,第一批欲发射的“拉姆”在发射前几秒内就作好一切准备,它包括启动导引头的陀螺和红外探测器致冷。当发射人员决定要摧毁该目标(群)时。就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就点火,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使导弹脱离发射架飞向空中。“拉姆”可单射,也可齐射。
     当第一批导弹发射后,第二批导弹已作好发射准备。可根据需要再发射第二批,以及第二批,直到把发射架上的导弹全部发射完毕。然后再向发射架上装填“拉姆”,再发射导弹,直到战争结束。这种发射形式,对对付饱和轰炸的目标极为有利。
     “拉姆”导弹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导弹,而且发动机推进剂是一种发烟较少的推进剂,因此对装备发射“拉姆”的舰艇较为安全。导弹一离开发射架,弹—止的被动雷达就升始工作,头部外侧面笔形外罩内的一部前视干涉天线跟踪目标。另外,弹内的红外寻的头也指向目标。当红外寻的头接收到足够强的目标红外信号时,弹上:的逻辑控制电路自动从雷达寻的转换成红外寻的,由这个红外寻的导引头精确跟踪目标,批导弹引向目标,直到击中目标。
     “拉姆”导弹采用的制导力式是“被动雷达寻的与被动红外寻的复合式制导”,这种方式可使导弹发射后不再管它,并使舰上设备简单而安全,而且也适合对付饱和攻击。如果目标的红外辐射很弱,弹上的被动雷达寻的导弹头也能对“拉姆’导弹作全程导引,把导弹引向目标而摧毁它。
     采用复合制导是“拉姆”的一大特点,一般导弹不具备这些制胃体制,复合制导被认为是一种发展趋势。当敌方进行电磁干扰时,“拉姆”中的红外导引头能发挥作用,用它引导导弹击中目标。当敌方采用红外干扰措施时,雷达导引头也能发挥作用而把敌歼灭。
    根据作战环境的需要,“拉姆”导弹有二种发射方式,即自动发射,半自动发射,人工发射。其中半自动发射是主要的发射方式,发射人员要参与识别目标和发射导弹。自动发射则不需要参与。而人工发射过程,除目标信息由其它系统提供外,全部由操纵人员人工进行。
RAM(国内翻译为拉姆。RAM是英文“旋转弹体导弹”的缩写)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并且轻便的舰艇防御系统。RAM相对于密集阵系统而言,可以为舰艇提供更好的结合跟踪与防御反舰巡航导弹体系--antiship cruise missiles (ASCMs)。RAM主要由美国和德国根据研制一种可以全自动,发射后不用管的---fire-and-forget内置式导弹而研制的。
RIM-116弹体5英尺(大概12.7厘米左右),使用了响尾蛇导弹(SIDEWINDER)的弹头和火箭发动机以及毒刺导弹(STINGER)的导引头(毒刺使用红外/紫外双导引导头)。其发射系统分为21联装和11联装2种。

RAM 0批次弹,采用被动雷达-PF和红外-IR双制导模式旋转飞行。最初的0批次RAM发射后通过被动雷达搜索来袭的反舰巡航导弹。当红外寻地头发现目标后,RAM将转为红外引导模式。

RAM武器系统综合了舰艇上的AN/SWY-2 火控系统和点防系统(SSDS)。AN/SWY-2结合和作战系统和火控系统。火控系统使用了现有的MK23目标探测系统(TAS)雷达和AN/ASLQ-32(V)电子支援传感器结合威胁评估和武器分配系统,完成了搜索,评估和锁定。这是RAM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比如在LSD-41级上(注:LSD-41 Whidbey Island class 坞登 Dock landing ship)典型的点防御作战系统包括RAM、密集阵Block 1A型和干扰弹发射系统。SSDS将综合AN/SPS-49(V)1雷达的中期改进型,AN/SPS-67水面搜索雷达,AN/SLQ-32(V)传感器和CIWS(近距离武器系统)的搜索雷。

(测试方面)
美国海军对拉姆的评估工作于1990年1月到4月展开,评估显示RAM具有潜在的高效的操纵性和适应性,但是仍有一些不足需要解决,如在恶劣自然环境和高强度的战术干扰条件下,其性能会受到影响。1993年4月,海军提出一个升级批次,寻求改进评估中暴露出的不足。RAM 1批次就是这种改进型导弹。

为了对抗高强度光谱干扰(红外干扰),RAM 1批次的红外导引头采用了新的混合全程--all-the-way-homing红外引导头。 1批次的RAM在增加了双模寻地模式的同时保留了原先0批次的所有能力。当来袭反舰巡航导弹的红外特征足够强烈的时候,1批次的RAM将使用红外模式全程引导。如果雷达信号足够强烈的时候将使用双模制导-IRDM,也就是0批次的被动雷达/红外制导。

1批次的RAM在99年8月完成了一系列的评估测试。证实了该系统的成熟。在10次实弹反舰导弹测试中,RAM都成功拦截了以VANDAL靶弹模拟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注:MQM-8V Vandal 是从RIM-2 Terrier小猎犬舰载防空导弹发展出来最大可以2点5倍音速的靶弹)。在这些拦截中,导弹采用了掠海飞行sea-skimming ;俯冲;和高机动等轨迹的单弹和多弹攻击。RIM均首发命中--first-shot kills。

RAM自1989年开始投入生产,已经装备了德国和美国海军总计60于艘舰艇。
]]
“海拉姆”(SeaRAM)系统,是雷声公司新开发的舰载自卫系统,集“密集阵”Block 1B近程武器系统和“拉姆”(RAM)导弹为一体,体现了低成本螺旋式发展思路。该系统用11枚RAM导弹取代了“密集阵”M61A1 20 mm火炮,但仍采用“密集阵”系统的传感器,将进一步扩大“密集阵”系统对掠海导弹的拦截距离。同时,还具备了攻击直升机、飞机和水面目标的能力。
濒海战斗舰将安装雷声公司的“海拉姆”(SeaRAM)系统。
2004年5月,美国透露通用动力公司将进行濒海战斗舰的详细设计,该公司的首舰计划于2006年交付使用。雷声公司的设计采用三体船型,航速达到50节,航程10000海里。雷声公司表示,它将与通用动力公司一起完成“海拉姆”系统的安装工作。


海RAM反舰导弹防御系统是由RSC和RAMSYS研发的一种结合了密集阵和RAM制导导弹的密集防御系统。海RAM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延伸点防御作战空间并更有效的锁定多目标。

海RAM使用了原来密集阵的平台(LEVERAGE)并将RAM 1批次导弹安装在每个独立的发射桶中,取代原先位子上的20MM炮。
海RAM结合了密集阵BLOCK 1B平台后,精度和拦截射程大大增加,并且高机动的RAM有效的解决了搜索与跟踪传感器系统。
02年2月1号,海RAM成功的安装在皇家海军42型导弹驱逐舰约克号上进行测试
路过,顶一下啊
]]
  好帖。很多人不知道“拉姆”和“海拉姆”的区别而把两者混淆。
个人认为用QW的身子骨要搞类似“拉姆”的东西,没有前途,要真搞,应该就学得彻底,“拉姆”导弹采用的是“响尾蛇”导弹的外形、战斗部与发动机,而只采用了“尾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看看FLS-1采用的QW-3,零碎太多,对付慢速目标还行。
附带一张“密集阵”的爆头图::D
原帖由 snowhole 于 2007-9-5 15:02 发表
  好帖。很多人不知道“拉姆”和“海拉姆”的区别而把两者混淆。



比如我。。。
谢谢楼主!
原来这两个型号还有区别啊.


打击一艘装“拉姆”的舰就需要15-20枚?!!

  记:人们在提到“饱和攻击”时总理解成上百枚导弹的攻击,这种情况下组织难度会很大,实际上大多数国家舰艇编队中只有一两艘舰装有垂直发射系统,即使算上装旋转式防空导弹发射架的舰艇,火力通道数也不会有多少,对这样的编队实施“饱和攻击”似乎不需要大量的反舰导弹。

  赵:防空导弹总是被动的,用航空兵压缩“饱和攻击”的可能性是美国的战略思想,其它国家资金和技术不能实现这种需求。我认为防空导弹的防空效率能有20%就非常高了,目前各国这个水平往往只有百分之几。“饱和攻击”也不是对谁都一概100枚导弹。对方舰艇的数量、配置,像雷达、通信的方式和频率甚至抗干扰措施都要尽量弄清楚了才敢于进攻。对于只有半自动炮防空系统的舰艇,一般发射1.5倍于其W数(毁伤数)的反舰导弹,该舰就基本丧失战斗力了。一般像“伯克”级W数约为5,“尼米兹”级约是8到9,当然这是以“鱼叉”导弹为攻击标准计算的,如果以、SS—N一19为标准,W数要下降。比如对W=3的护卫舰,发射5枚“鱼叉”就够饱和了。对于装载两座“拉姆”(21联装)的驱逐舰,虽然其(1)数可能是5,但要饱和攻击也要从舷侧连续发射15~20枚反舰导弹才有可能将其重创。当然要给出具体参考数据,必须通过仿真计算。

  记:打击一艘装“拉姆”的舰就需要15-20枚,由此推导常规手段打击美国航母编队很困难。

  赵:是这样,你的导弹都接近不了。

  记:前面提到作战中舰空导弹的消耗很大,那么一般是消耗到什么程度进行补充?是战斗中补给还是到基地补给?在舰空导弹减少而威胁火力不减的情况下,编队的防空导弹是降低发射强度以延长抵抗时间还是相反?战斗时补给舰是在远处规避还是在战场中央观战?

  赵:要谈一下舰空导弹为什么消耗大。靶场试验,因为都是理想情况.“爱国者”对“飞毛腿”单发对单发可能有80%的概率,两发对单发可能就打掉了。但是,海湾战争中统计只有4%, 伊拉克战争中,“飞毛腿”已很少的情况下,“爱国者”对其概率才20%多。实战中,防空导弹可能在射程极限处拦截,概率就会低,就需要再来几个批次拦截,所以消耗大。

  另一方面,打之前都得预估。预计战争中消耗10万枚,现在只有7万枚,这个仗就不能打。有补给舰的都是大舰队,像美国航母编队一般有3艘补给舰,它们必须靠近编队核心,当然间距也得有20多千米。战斗时不可能进行补给,一般都要有几个梯队,前面的舰艇支撑不住了后面的项上去。你说的出现所有舰艇都透支了急需补给这种情况时,补给舰上去了也是送死,不上去舰艇要等死,这种情况如不是外敌突然袭击引起的,就是你作战指挥的严重失职,说明这个仗你根本没准备好。另要说明,这种情况出现时没有办法,只能说国力不济。一些极端的情况,如舰艇出访,没有补给舰,一旦遭到突袭,就只能靠两艘舰自己的储备火力了。

打击一艘装“拉姆”的舰就需要15-20枚?!!

  记:人们在提到“饱和攻击”时总理解成上百枚导弹的攻击,这种情况下组织难度会很大,实际上大多数国家舰艇编队中只有一两艘舰装有垂直发射系统,即使算上装旋转式防空导弹发射架的舰艇,火力通道数也不会有多少,对这样的编队实施“饱和攻击”似乎不需要大量的反舰导弹。

  赵:防空导弹总是被动的,用航空兵压缩“饱和攻击”的可能性是美国的战略思想,其它国家资金和技术不能实现这种需求。我认为防空导弹的防空效率能有20%就非常高了,目前各国这个水平往往只有百分之几。“饱和攻击”也不是对谁都一概100枚导弹。对方舰艇的数量、配置,像雷达、通信的方式和频率甚至抗干扰措施都要尽量弄清楚了才敢于进攻。对于只有半自动炮防空系统的舰艇,一般发射1.5倍于其W数(毁伤数)的反舰导弹,该舰就基本丧失战斗力了。一般像“伯克”级W数约为5,“尼米兹”级约是8到9,当然这是以“鱼叉”导弹为攻击标准计算的,如果以、SS—N一19为标准,W数要下降。比如对W=3的护卫舰,发射5枚“鱼叉”就够饱和了。对于装载两座“拉姆”(21联装)的驱逐舰,虽然其(1)数可能是5,但要饱和攻击也要从舷侧连续发射15~20枚反舰导弹才有可能将其重创。当然要给出具体参考数据,必须通过仿真计算。

  记:打击一艘装“拉姆”的舰就需要15-20枚,由此推导常规手段打击美国航母编队很困难。

  赵:是这样,你的导弹都接近不了。

  记:前面提到作战中舰空导弹的消耗很大,那么一般是消耗到什么程度进行补充?是战斗中补给还是到基地补给?在舰空导弹减少而威胁火力不减的情况下,编队的防空导弹是降低发射强度以延长抵抗时间还是相反?战斗时补给舰是在远处规避还是在战场中央观战?

  赵:要谈一下舰空导弹为什么消耗大。靶场试验,因为都是理想情况.“爱国者”对“飞毛腿”单发对单发可能有80%的概率,两发对单发可能就打掉了。但是,海湾战争中统计只有4%, 伊拉克战争中,“飞毛腿”已很少的情况下,“爱国者”对其概率才20%多。实战中,防空导弹可能在射程极限处拦截,概率就会低,就需要再来几个批次拦截,所以消耗大。

  另一方面,打之前都得预估。预计战争中消耗10万枚,现在只有7万枚,这个仗就不能打。有补给舰的都是大舰队,像美国航母编队一般有3艘补给舰,它们必须靠近编队核心,当然间距也得有20多千米。战斗时不可能进行补给,一般都要有几个梯队,前面的舰艇支撑不住了后面的项上去。你说的出现所有舰艇都透支了急需补给这种情况时,补给舰上去了也是送死,不上去舰艇要等死,这种情况如不是外敌突然袭击引起的,就是你作战指挥的严重失职,说明这个仗你根本没准备好。另要说明,这种情况出现时没有办法,只能说国力不济。一些极端的情况,如舰艇出访,没有补给舰,一旦遭到突袭,就只能靠两艘舰自己的储备火力了。
中国海军装备的“海拉姆”类弹弹会是什么样子?:$
资料收集了,THX:D
顶起来,顶顶……
原帖由 hmsh 于 2007-9-5 15:03 发表
个人认为用QW的身子骨要搞类似“拉姆”的东西,没有前途,要真搞,应该就学得彻底,“拉姆”导弹采用的是“响尾蛇”导弹的外形、战斗部与发动机,而只采用了“尾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看看FLS-1采用的QW-3,零 ...

海拉姆的作战目标是超音速的反舰导弹,国内现有的引导头很难达到这个水平:L :L
综合水平还是不如  卡什坦 啊:)
好象跟卡什坦没有什么可比性
其实我们干嘛不改进一下HHQ-7,加上TY-90的红外制导引头
来个无线电指令加末段红外寻:P
专业的顶已下
原帖由 balzac 于 2007-9-5 20:14 发表

海拉姆的作战目标是超音速的反舰导弹,国内现有的引导头很难达到这个水平:L :L

注意!作战目标主要是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是“拉姆”而非“海拉姆”!

我们要一步到位确实很难,但既然有了跟踪的设想,最初的架构很重要!
个人认为,国内目前适合的3大系列便携式、TY、PL9里,便携式太轻小,以QW3为弹的FSL-1升级空间有限;TY-90虽然重了一倍,但还是小了些;PL9又太重了些。
TY-90是一个小型的空空导弹,它的弹重只有20公斤,弹径90毫米,射程达到4—6公里。最大机动能力能达到20个G,对目标的跟踪范围达到正负40度。杀伤斜距为300--8000米,作战高度为20---6000米。可攻击400米/秒的迎头目标或尾追攻击320米/秒的目标。导引头采用的是多元制冷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并应用了数字式探测处理芯片,不仅提高了导引头的灵敏度,还对红外干扰弹及地物背景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探测器对直升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3千米,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和全向攻击力,进入角为0---360度迎头攻击无死角,还具有自主发射,发射后不管及离轴发射能力。导弹战斗部为重3.5千克的离散杆式战斗部,可产生圆形杀伤环,杀伤半径为5米,并可保证在直升机的薄弱之处(如发动机、飞机座舱、旋翼等)爆炸,以确保最大杀伤效能。引信为近炸、触发及自炸引信组成,以保证导弹具有较高的命中率。TY-90空空导弹采用导轨式发射方式,具有零高度、零初速发射的能力,可在低空悬停的直升机和其他地面固定发射平台上发射。导弹体积小、重量轻、能满足集束式挂装的需要。TY-90采用变系数比例导引+重力补偿+末端偏置的制导规律,制导精度较高。它对低红外辐射目标的探测距离较远,可自动截获、跟踪目标,发射后不管并具有离轴发射能力。导弹具有抗红外诱饵干扰和地物背景干扰的能力。在维护检测方面,导弹具有自检功能,监测维护方便。——如果需求急迫,TY-90应该是条跟踪的捷径;反之,就走“拉姆”的组合之路。
S-RAM!!!好东西!!!我们需要!!!绝对!!!
我也觉得ty90比qw3更合适一些,QW3太小了。ty90作大舰的近防弹和小艇的防空弹应该比qw3更合适一些。就是感觉射程近了点,与近防炮的地盘靠的太近。如果能延伸到8-10公里更合适一些。

   学学qw3加上一级助推器,应该可以打得远点吧?就是不知道技术上难不难,导引头能不能适应?
Block0拥有一个5英寸(127厘米)的弹体,这个明显的错误楼主自己转贴没看出来吗?
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handshake
原帖由 着急上火 于 2007-9-6 11:48 发表
我也觉得ty90比qw3更合适一些,QW3太小了。ty90作大舰的近防弹和小艇的防空弹应该比qw3更合适一些。就是感觉射程近了点,与近防炮的地盘靠的太近。如果能延伸到8-10公里更合适一些。

   学学qw3加上一级助推 ...

要加零碎,觉得还是学“拉姆”搞组合的好,一体化强啊
原帖由 hmsh 于 2007-9-6 12:02 发表

要加零碎,觉得还是学“拉姆”搞组合的好,一体化强啊

这不是怕把设计人员累着嘛,加个助推器,弹体外形控制系统都可以不动,只是把双推力发动机,改成单一的续航发动机。对他们应该是比较省时省力的事情。如果改变弹体,恐怕就相当于从新设计了。
原帖由 着急上火 于 2007-9-6 12:12 发表

这不是怕把设计人员累着嘛,加个助推器,弹体外形控制系统都可以不动,只是把双推力发动机,改成单一的续航发动机。对他们应该是比较省时省力的事情。如果改变弹体,恐怕就相当于从新设计了。

哦,这只是我前面说的捷径的方式,但看了QW3的助推器,如果直径也加大了,就不利于箱式集束布置;最重要的是有了助推器,就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导弹的近界,使最小有效距离被加大,比如QW-3在加装了大推力的助推器后,虽能在短时间内加速到最大飞行速度,但最小有效距离就有800米,弹虽小,最小有效距离却是 “拉姆”的2倍!
原帖由 24摄氏度 于 2007-9-5 23:36 发表
好象跟卡什坦没有什么可比性
其实我们干嘛不改进一下HHQ-7,加上TY-90的红外制导引头
来个无线电指令加末段红外寻:P


HHQ虽然旧,但反导方面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如果HHQ-7改进一下:改折叠翼、改进制导引头、增强过载机动能力,那样的HHQ-7G同样是款不错反导利器。
原帖由 夜夜磨刀 于 2007-9-6 12:27 发表


HHQ虽然旧,但反导方面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如果HHQ-7改进一下:改折叠翼、改进制导引头、增强过载机动能力,那样的HHQ-7G同样是款不错反导利器。

恩,这样改,可能对“体胖”的HHQ-7不太方便;P
另外,其制导方式也不利于 “拉姆”那样的作战要求
原帖由 hmsh 于 2007-9-6 12:26 发表

哦,这只是我前面说的捷径的方式,但看了QW3的助推器,如果直径也加大了,就不利于箱式集束布置;最重要的是有了助推器,就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导弹的近界,使最小有效距离被加大,比如QW-3在加装了大推力的助推 ...

   近界内是留给近防炮的,一般近防炮的有效距离只有3公里左右,很难有多次开火机会,尤其是腰间一左一右的那种布置.  如果能在近防炮开火前先完成一到两次导弹拦截,将能有效地提高总体成功率. 这也是我觉得应该推远导弹射界的原因.   另外海上和陆(空)上不一样,很少有威胁性的空中目标会突然出现在几百米的距离上 ,对近界要求应该可以比地(空)作战低一点.

  只要有钱和时间,从新设计一种整体式的当然更好.专门研制的新装备总比临时凑合的强. 不过看着区域弹和近防炮之间的空白,还有只装备小口径火炮的小型舰艇,总让人有些着急.
原帖由 着急上火 于 2007-9-6 12:58 发表

   近界内是留给近防炮的,一般近防炮的有效距离只有3公里左右,很难有多次开火机会,尤其是腰间一左一右的那种布置.  如果能在近防炮开火前先完成一到两次导弹拦截,将能有效地提高总体成功率. 这也是我觉得应该 ...

这样的话,就不用费劲改了,弹炮结合的思想就不是这里 “拉姆”所要涉及的了
除了LZ说的几种拉姆发射架以外,我还听说过几种样式的,只不过没见过:
1.通用公司1987年研制的轻型发射架(RALS),装有2X5格,重量小于4吨
2.德国MK144型发射架,装24枚导弹




(以前从舰船知识上看到的)
原帖由 hmsh 于 2007-9-6 13:04 发表

这样的话,就不用费劲改了,弹炮结合的思想就不是这里 “拉姆”所要涉及的了

不改不行啊,无论是与炮配合,还是单独挑起中国拉姆的大旗,现有的弹弹都显不足。

至于达到拉姆的水平,靠改是没戏了,只能从新研制。
原帖由 AIM-47 于 2007-9-6 13:07 发表
除了LZ说的几种拉姆发射架以外,我还听说过几种样式的,只不过没见过:
1.通用公司1987年研制的轻型发射架(RALS),装有2X5格,重量小于4吨
2.德国MK144型发射架,装24枚导弹




(以前从舰船知识上看 ...

还有种是在“海麻雀”的一个格子里塞上5枚,也没实用;P
原帖由 hmsh 于 2007-9-6 13:30 发表

还有种是在“海麻雀”的一个格子里塞上5枚,也没实用;P

那种LZ说过了,只是没贴照片
卡什坦的效率很高吗?
俄制的精度都不高啊,例如AK630M在1500米的精度只相当于守门员在3000米的精度.两德合并后德国的测试.
而且卡重量太大自动程度也低跟踪距离近.
基本上当你有RAM这种高效能的近程防空飞弹系统后,
就没有必要执著一定要有机炮做最后一道防线,你要
考量校费比,不是有什么就要塞什么。
能不能直接在TY90加一级火箭
QW3的战斗部威力太小
不要想在肩抗弹上做文章鸟,还是等新漂亮狮的脑袋搞出来移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