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版本流变论关公崇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5:45
作者:梅铮铮 | 转贴自:成都大学学报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经民间艺人“说三分”、平话到小说,从唐、宋到元末明初,历数百年而逐渐流变成熟。此后,多种《三国演义》刻本并行于世。刻本种类多,说明三国文化的普及。这些刻本虽非源于一种祖本,但在故事情节的构架、人物刻划及语言方面,应该说都是从罗贯中本脱胎而来的,认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明、清两代是各种刻本流行活跃期,尤其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李卓吾评本进行全面整理,书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结构更加合理,语言也更加规范通俗,成为世间最为流行的、全新的一百二十回本。作为文学创作,无论哪种刻本,一切故事情节的安排,必须围绕事件之间的矛盾展开,也摆脱不了塑造、刻划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是写人物最多的一部,据沈伯俊先生统计,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九百余人,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这些人物中,关羽是故事众多且突出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本文重点不是对《三国演义》的各刻本进行研究,只是选取曾流行于世的元朝建安虞氏至治年(1321——— 1323)刊刻《全相平话三国志》(以下简称平话本)和当代《三国演义》版本研究专家沈伯俊在毛氏整理本基础上校理的《三国演义》(沈先生只校理毛本中 “技术性错误”,并未改动原文,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沈校本。)这两种版本来比对。前者成书于罗贯中之前,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三国志》文学本;后者是经沈先生校理的毛本,错误更少,是当今人们喜爱的流行本。对两种版本中的关羽形象、故事进行分析,试图将关公崇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去对照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论证关公崇拜程度的加深,与当时历史环境、政治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作者:梅铮铮 | 转贴自:成都大学学报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经民间艺人“说三分”、平话到小说,从唐、宋到元末明初,历数百年而逐渐流变成熟。此后,多种《三国演义》刻本并行于世。刻本种类多,说明三国文化的普及。这些刻本虽非源于一种祖本,但在故事情节的构架、人物刻划及语言方面,应该说都是从罗贯中本脱胎而来的,认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明、清两代是各种刻本流行活跃期,尤其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李卓吾评本进行全面整理,书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结构更加合理,语言也更加规范通俗,成为世间最为流行的、全新的一百二十回本。作为文学创作,无论哪种刻本,一切故事情节的安排,必须围绕事件之间的矛盾展开,也摆脱不了塑造、刻划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是写人物最多的一部,据沈伯俊先生统计,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九百余人,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有几十个。这些人物中,关羽是故事众多且突出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本文重点不是对《三国演义》的各刻本进行研究,只是选取曾流行于世的元朝建安虞氏至治年(1321——— 1323)刊刻《全相平话三国志》(以下简称平话本)和当代《三国演义》版本研究专家沈伯俊在毛氏整理本基础上校理的《三国演义》(沈先生只校理毛本中 “技术性错误”,并未改动原文,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沈校本。)这两种版本来比对。前者成书于罗贯中之前,是目前所能见到最早《三国志》文学本;后者是经沈先生校理的毛本,错误更少,是当今人们喜爱的流行本。对两种版本中的关羽形象、故事进行分析,试图将关公崇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去对照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论证关公崇拜程度的加深,与当时历史环境、政治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
一 关羽外貌成因

关羽相貌,史无明载,《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陈寿引诸葛亮给关羽书信,提到了一点:“(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一定是关羽的须髯极有特色,所以特地点明。这就为小说提供了历史依据。平话本里,关羽就成了“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这样的相貌。外貌是小说塑造人物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模糊,那么元人在此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创作,也是符合小说创作原则的。因为此前的宋人霍四究“说三分”中,是怎样为关羽造型的,不得而知, 所以平话本中的关羽外貌应该是我们至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造型,从沈校本中的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看得出承继关系,只不过其外貌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完美。这是时代的痕迹。这些细部特征,反映小说的成熟以及作者的审美需要。

平话本成书于元代,其中有许多审美观念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分不开。元统治者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畏兀儿字蒙古文和八思巴字,但并未放弃使用汉语。随着统治政权的巩固,传播文化就成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草原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也必然使得社会上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到十五世纪以后,以乐器伴奏的说唱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元石君宝《风月紫云庭》一书透露了当时的信息:“我勾栏里把戏得四五回铁骑,到家来却有六七刀兵。我唱的是《三国志》,先饶十大曲,俺娘便《五代史》,续添《八阳经》”。勾栏中常常演说三国故事,说明三国人物深受听众喜爱。再深入研究,发现关羽仍然是人们所钟爱的三国人物之一。以元代最为流行的杂剧为例,关羽为主角的剧目尤为突出,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关大王三捉红衣怪》、《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寿亭侯怒斩关平》、《关云长大破蚩尤》等。杂剧的流行,对关羽形象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成熟表演艺术,它不再是平话这类个人表演形式,它需要由多人在舞台上借助音乐、舞蹈、美术、化妆等手段来刻划、塑造人物,尤以化妆为最重要的手段。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里说:“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这给我们一点重要启示:关公“正貌”正是滥觞于此。发展到成熟的元杂剧中,“公忠者”关羽的“正貌”一定成了“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所谓“面如紫玉”即是紫红色,是以沈校本干脆就写成“面如重枣”。重阳节的枣子红得发紫,关羽的面色就与众不同,让人铭记难忘。为什么要将关羽的脸色变红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巫文化有关,正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书中所说:“山顶洞人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而是包含着或提供某种观念含义。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艳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红色)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观愉快,而是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了。”而这种“特定的观念意义”就是原始的巫术礼仪,其作用便是“避邪”。红色被当作避邪的特定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发生在关羽身上关于“红脸”的故事传说也不在少数。清代京剧中“红生”就是因关羽特殊造型而产生的。美髯、红脸的关公成了人们辟邪、生财、佑民和无所不能的武圣人出现在大众供奉的尊位上。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戏曲与平话之间的关系。所谓“全相平话”,是配有图像的,全书每页三分之一的篇幅为图像,下面三分之二是文字。图的右上角有小字画题,画题与下面或前后的文字内容大体相一致,那么是民间平话艺人创造的关羽相貌(图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舞台形象的塑造呢?还是舞台上的关羽形象使得平话本的形象更加丰满呢?笔者以为,应当是二者相互配合借鉴,共同塑造了关公形象。至于元代为何将关羽塑造成如此模样,后文将深入讨论。
二 关羽故事的成型

《三国演义》里关羽故事众多,莫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有关传奇至少在宋末元初就广泛流播,家喻户晓。故事按内容又大致分为表现武勇的如:“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表现忠义的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华容道”、“义释黄忠”等;表现神话的如:“玉泉山显圣”。这些故事奠定了关羽神话的基础。关羽从神话到神化也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历史上汉帝拜关羽为偏将军,死后朝廷追谥壮缪侯。从宋徽宗追封其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加封“壮缪义勇王”,宋孝宗加封“英济武安王”,元代追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清两代关羽神化达到高峰,封号之多、之复杂,以至于称帝、称圣了。如此时代背景下,关公传奇越来越多,内容不断丰富,有许多事件是不曾记载的。加之时代的差异,关公故事新编最初是不够完备甚至没有,如平话本中有“三英战吕布”的情节,却无“温酒斩华雄”的描写;有“关公千里独行”,却无“过五关斩六将”,亦无周仓投降之事,到罗贯中本关羽故事才基本定型而趋于完备,反映在沈校本中“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就是写得相当精彩的章节。

关羽有“武圣”之美誉,留给世人的鲜明性格特征首先是武勇,三国时曹操手下程昱曾说过:“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周瑜也上表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这是时人心中的关羽印象。陈寿评价:“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后世武士常常被人喻为有“关、张之勇”而引以为荣,这在《晋书》、《宋书》、《南史》、《魏书》、《陈书》中俯拾即是,可见关羽的武勇并非浪得虚名。既如此,作为“武圣”的关羽,当然在小说里面有不同寻常的表现,试以沈校本“温酒斩华雄”为例:

众所周知,历史上“斩华雄”乃孙坚所为,《三国志· 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与董卓“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其实这位“都督华雄”,不是什么战区军队的总指挥,仅仅是领兵将军手下的军务助手,职位不高,名声不显,因此斩华雄并非了不起。平话本拘泥于史,既未予以描写,更不可能将其安到关羽头上。到罗本《三国演义》问世,就出现了“温酒斩华雄”的情节。不要忽视这段移花接木的情节,它对于塑造关羽形象是不可缺少的一笔重彩。遗憾的是我们已无法见到罗本的原貌,但可从沈校本见到罗本的精华。它叙述这段故事是“以宾衬主”。先让华雄斩杀十八路诸侯的几员将领,造成诸位头领人物“皆失色”的窘况,这才让关公豪言登场,然后曹操“教酾热酒一杯”,关公未饮,只丢下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造成悬念。当他将华雄头颅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令众人感叹而信服。十分清楚,作者在此就是让关羽不同寻常的亮相,这是他武勇盖世的第一次表现,之后还特加一首诗赞之:“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关羽给人的另一印象是忠义,是以两个版本都有如:关公被围约三事、千里走单骑、义释华容道等表现这种特性的内容。虽是情节皆有,但是详略和表现出的意义大不同。历史上关羽降曹后,曹操已察觉关羽无久留之心,便指派张辽去试探。关羽到也对张辽袒露真情,并有一段十分坦诚的话语相告。待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之后,曹操对此又有一番感叹。事实上正是曹操的大度,成就了关羽的回归。奇怪的是这段展现关羽忠义性格如此重要的史实,平话本竟只字未提,只在关公辞曹后突兀写到:“数日,前到冀王寨……令人请关公入寨,袁绍相见”。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之后又说:“唯关公独自将领甘、糜二夫人过千山万水。  关公千里独行”极为简略。看得出,该平话本的粗糙和艺人说话底本的痕迹。请注意“关公千里独行”与前句空了两字,当是起提示的作用。遗憾的仅是提示,却没有具体情节展开,大约这节故事全凭说书人去自由发挥,因而没在文字上形成定论。这不仅在内容上少了许多精彩看点,而且缺乏关羽千辛万苦追寻刘备的那番忠心耿耿的性格刻划。尤其是将关羽、曹操二人表现真实思想的话语省略不写,让人匪夷所思。大概是民间艺人觉得此时曹操的话更令人钦佩,因为南朝裴松之曾评论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修美。”此话似乎有一定代表性。平话本只顾及后人对曹操的赞美,而忽略关羽之言恰恰是展示其忠义性格的崇高之美。平话本从关公挑袍辞曹到古城刘、关、张三人再聚首, 仅写了约1600字,其中涉及到关羽的文字竟只有600字左右。沈校本增添了这段情节,用了整整两个回目表现其事,弥补了平话本的不足,为关羽的忠义特质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关公之忠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匹敌。这种特质或见诸史书,随文学的演义而不断丰富,如上述故事;或纯属后人编撰,获得人们认同而加以完善,如关羽华容道放曹。该故事的原创时代已不可考,现能见到最早且较为完整的是平话本。为便于问题的讨论,兹过录于后:

“曹公寻华容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拦住。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看操,亭侯有恩。’关公曰:‘军师严令。’曹公撞阵。却说话间,面生尘雾。使曹公得脱。关公赶数十里复回,东行无五十里,见玄德。军师曰:‘走了曹贼,非关公之过也。’言使人□着玄德。众问:‘为何?’武侯曰:‘关将仁德之人。往日蒙曹相恩,其此而脱矣。’关公闻言,忿然上马,告主公复追之。玄德曰:‘吾弟性匪石,宁奈不倦。’军师言:‘诸葛亦去,万无一失。’”

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了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的情形,虽是狼狈不堪,但绝无伏兵拦击,更没有关羽义释之事。该故事的始作俑者已无从查证,从其内容上分析,估计不会早于宋代,因为宋以前人们对关羽的崇拜还限于武勇,从宋代皇帝给予的封号就可看出,而忠义特质尚不为人重视。自“义释”故事一出,关羽之武勇、忠义方全面体现。平话本创作时代唯其早,反映在元人心中的关羽也只是被偶像化、英雄化,尚未神化。平话编造痕迹也重,而且简略粗糙、脉络不清、语句模糊。如曹操对关羽说“云长看操,亭侯有恩”,语句缺乏逻辑。此外,虽说平话本是今之所见义释曹操的最早故事形式,可是它在叙述上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故事本意是欲表现关羽义重如山,为报昔日之恩而放掉曹操,但表现出来却是“曹公撞阵”,即是说曹操拼命突围,并有老天帮助降下“尘雾”。更难理解的是,关公竟然还“赶追数十里”,因未能追上才无奈而使其脱逃。见到刘备后,诸葛亮讽刺关公仁德欲报恩而故意放曹,激得他 “忿然上马”还要去追,这种描写在塑造关公义重如山性格上大大打了折扣,义释变成了被动放行。

沈校本就不存在这种矛盾的性格描写了,叙述上先是程昱提醒曹操:“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称。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然后是关羽和曹操一段有关忠、义内涵的精彩对话,直说得关羽“心中不忍”,于是叫众军“四散摆开”。曹操与众将过去了,关羽又大喝一声,曹军竟然“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书中写道:“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描写关羽放曹的心里波动,是欲杀不忍,因曹操有恩于前;欲放不甘,是军师严令在身。以至于内心矛盾,行为踌躇,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关羽。其最终放曹让人敬重不已,其忠义人格升华到无人企及的高度。沈校本中有七言诗赞道:“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诗的内容表达了关公义薄云天的精神境界,“义释”故事最终定型流传开来。罗本成书时代晚于平话本,在编写的过程中,大量借鉴和参考平话本应该是没有疑义的。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突出,加之本人 “遭时多故”,所以借助小说,竭力呼唤重信守义,倾心塑造了忠义千秋的汉民族英雄关羽形象。书中还借诸葛亮之口斥责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来表明自己的爱憎态度。是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关公义释曹操这段故事是在此心理支配下,加入了他本人的感情色彩而改造出来的。毛本保留了很多罗本的痕迹,经沈先生校理后,书中关公崇拜的时代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平话本到沈校本就这段故事内容上的深化,其实是反映出了创作者的审美观、精神风貌和时代特点。如前所叙,关羽形象成熟于元代,反映了蒙古人的推崇,是人们接受的汉民族英雄。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元统治者,自有本民族的崇拜对象和信仰宗教。关羽在宋代被佛教尊为伽蓝而进入神灵系统,元代成为宫廷敬供的神祗之一。据《元史·祭祀志六》“国俗旧礼”条记载:“世祖至元七年……岁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说明他是民间的英雄,朝廷的神灵。只是元代毕竟是异族统治,有严重的民族歧视,人分四等,所以平话本才会出现对关公忠义行为前后矛盾的描写。从宋至清关公被神化的进程来看,元代是最弱的。虽然如此,我们却发现了元代造型关公的秘密,关羽的形象塑造原与蒙古武士崇拜有关。蒙古人为统治者的元代,“肇基溯汉”,“俗善骑射”,崇尚武力,即使是朝廷神圣的祭祀活动中,也会加入武勇的元素。据《元史·礼乐志》中记载:朝廷每每举行大型郊祀、宗庙祭祀,最终都要为神灵献上武士表演的武舞。蒙古人本身较汉人的身材高大,故身高力壮的武士是他们崇尚的英雄。翻检元代史书,强调武士身高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元史·布智儿传》:“父纽儿杰,身长八尺,有勇力,善骑射”。《撒吉思传》:“父阙里别斡赤,身长八尺,智勇过人”。《耶律楚材传》:“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汪世显传》:史天泽“身长八尺,音若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隋世昌传》附《隋宝传》:“世昌其第四子也,涉猎史书,善骑射,身长八尺”。所以,平话本中关羽作为元人推崇武士形象,身高体长几乎就成了一个衡定的条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史料说耶律楚材“美髯”,这也成为武士外形特征。本来关羽就美髯,正好为说书者所采纳。换句话说,平话本是按照元代武士标准来刻划关羽外形。
三 关羽神话的描写

关羽之死及显圣的情节,平话本描写得弱且简:“关公金枪稍敛,来日准备出战。当夜三更,大风忽作,其响若雷,满城人若言折了关公。〔关公〕出战,两国夹攻,关公在荆州东南,困于山岭。落后数日,大雨降。后说吴、魏两国官员至荆州,言圣归天,巧说分了荆州。”

沈校本则完全不同,回目上用了“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而且交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将关羽荆州之战叙述得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其败走麦城, 临沮遇难,玉泉山显灵,令人悲怆。将两个版本的这段故事进行比较可知:平话本不涉及攻襄阳这场关联关羽丧身的重大战役,只说曹军与吴军联合夹攻荆州,关羽受困,求救不得,简单一句“言圣归天”交待结局。全书并无神话,此正反映元代关羽尚徘徊于凡间英雄和神灵之间。后者的关羽显灵,是作者对关羽之死的无限惋惜,借神话表现了代表民众的意愿,是关公已神化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荆州玉泉山是关公神话的源头之一,唐人范摅《云溪友议》首次将玉泉祠与关公联系起来并敷衍成一段神话。宋代将禅宗六祖在玉泉山修祠庙跟关公扯在一起,编成《传灯录》,罗贯中将《传灯录》演变出了“玉泉山关公显圣”,沈校本承袭罗本,遂使得“关公显圣”成为后世流行的故事。此外,沈校本里关公借吕蒙身痛骂孙权、显灵挡住潘璋等,则是平话本完全没有的。

《三国演义》展现当时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时代风貌,所突出表现的数十位英雄豪杰的事迹,大都有史可依、有迹可循,还没有一位像关羽那样敷衍出如此多传奇的故事,此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通过对上述两个时代、两种版本的比较,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种种文化特征。关羽神话和神化的关羽,是统治者政治需求和大众精神崇拜二者间契合的产物,并随时代的进程而加深。其间平话、小说、民间传奇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沈校本保留罗本原貌,因此书中神化色彩较平话本浓重得多。读者不仅能接受,而且还津津乐道,反映其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关羽成为大众认可的忠义、武勇的最高典范,受到人们的崇拜。关羽也由官方提倡、文学鼓吹到民众接受,从三国时代一位勇猛的战将,正式登上神坛,成为大众顶礼膜拜的“武圣人”。已如前述,元代早中期的关羽尚未脱离凡尘,仅仅属于民间勇士,而且平话本中的真正的蜀汉英雄主角是张飞。这也许是唐以来文学作品的传统,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提到“张飞胡”、“邓艾吃”,而不提关羽有何特点。就是受到皇帝加封的宋代,反映在神话故事里,关羽也仅仅是受张天师驱使的鬼神⑦,在此背景之下,平话本里关羽虽被艺人平添了许多故事,但远不及后代演绎得丰富多彩。有一点可以肯定,平话本乃是民间长期流行的说三分底本之一,由于它来自民间,所以除了以正史为根据外,还杂糅正史中历代注文、民间野史、民间传说之类,故将故事编写得富有传奇色彩。就三国故事来看,即使其中的故事并不那样精彩,人物塑造并不那样生动,但它留给我们的文学价值非同一般。所以,我们不应认为平话本是非正统的民间文学,而忽视它的审美价值,恰恰从平话本使我们见到了关羽最初的文学形象,以及诸多史料不曾记载的故事,并给罗贯中提供了重要的三国故事素材,才使得今人读到有血有肉,忠义、武勇,性格突出的关公形象。
俺觉得关羽确实挺NB的:以一支偏师,北拒曹操,南制孙权。经营十数年,成功完成战略任务不说,居然还能抽出手北伐!

这都不叫厉害的话,那还有谁?
原帖由 F-16 于 2007-9-3 13:53 发表
俺觉得关羽确实挺NB的:以一支偏师,北拒曹操,南制孙权。经营十数年,成功完成战略任务不说,居然还能抽出手北伐!

这都不叫厉害的话,那还有谁?

:D 米错,关二以半个荆州偏师北进,威震华夏,曹操几乎迁都:hug: 到东吴以重兵据荆州,虽频频北向,却积年无成,这是倒关派怎么也不能自圆其说地问题:victory:
我觉得关羽是三国中少数几个NB的将领。

北伐居然把曹仁这种牛人打得一天N次的拍电报。

荆州丢失责任虽大,但是关羽之所以离开根据地北伐,目的也就是拓展荆州的生存空间,增大战略纵深。况且沿江烽火台,这种预警手段本来应该非常有效的,关于也考虑过孙权偷袭,也作了安排。

吕蒙陆逊能下荆州,运气占了很大成分。我也一直不明白:那么多烽火台,他们怎么一个个全都摸掉的?守卫烽火台的全是柱头? 要不就全是内奸?太奇怪了。
荆州也就关羽,靠本身的个人魅力和威望镇守。换了别人,哪怕是刘备亲自去,恐怕也做不到关羽的水平。
]]
原帖由 F-16 于 2007-9-3 14:12 发表
荆州也就关羽,靠本身的个人魅力和威望镇守。换了别人,哪怕是刘备亲自去,恐怕也做不到关羽的水平。

:hug: 这个可不能同意,换刘备或诸葛亮应该也是守地住的。
关二如果光守其实米任何问题。要攻地话后方放个诸葛亮之类地能人也米问题:time:
他最后不就栽在后方上么
]]
原帖由 F-16 于 2007-9-3 14:47 发表


呵呵

我只是觉得在荆州,没有什么人比关于更合适。我甚至觉得,他在荆州主要就是靠他的威名吓唬人的。

曹操孙权都知道这小子不好惹,也自然不找麻烦。战将如徐晃等人,也个个服气,避免了刀兵。

...

:D 大耳刘邦做派,牛脾气不但买帐,还死心塌地,比如关羽和魏延。
:D 诸葛亮宰相度量,手段也多样,多数将领也还能镇地住。
蜀汉最难统御的将领是关羽,无论是诸葛亮和关羽同守荆州还是关羽独守荆州,诸葛亮都可以驾御的了关羽,后期的魏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就背后发几句牢骚而已。不用怀疑诸葛亮的统率力
原帖由 云烟过水 于 2007-9-3 15:50 发表
蜀汉最难统御的将领是关羽,无论是诸葛亮和关羽同守荆州还是关羽独守荆州,诸葛亮都可以驾御的了关羽,后期的魏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也就背后发几句牢骚而已。不用怀疑诸葛亮的统率力

:handshake 正解。:time:
其实,要是刘备将诸将自守荆州,让关羽守益州、汉中,由诸葛搞内政、后勤,说不定三国的大势会改变。
曾经以当代对军人的标准来衡量三国战将,结论是赵云为第一.理由是好的军人应是政治家实现其政治目标的理想工具。但后来才意识到:关羽的价值并不在于此,这样的衡量标准对关羽而言失于狭隘。关羽的真正价值在于:身逢乱世(以孔明之才,发迹之前也仅能"苟活"而已)而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要知道,在治世和乱世,遵循"忠义"的准则在成本上是有很大差距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关羽可能并不是政治家(包括他的大哥)的理想工具(如果没有华容道的义释曹操,三国的历史或许会改写?),而在更为广阔、长远的历史来看,关羽在道德传承方面的价值则远非张飞、赵云可比。以实用主意的标准去衡量关羽这样的人物实在是目光短浅。cptj2_1(66).jpg
武候祠里的赵云不是在文官列里的吗?虽然是个很忠于职守的骑兵卫队长也的确有勇有谋能搞出空营计来,但是他最成功的事情却应该是占领成都后建议不要分房产而要还田于民的那件事情....

关公是神,一个真正的战神;赵云更象个人民的好干部.....嘿嘿,突然想起来,张飞其实才是蜀汉政权中少有的文化人......
:hug: 刘关张都是文化人。
刘备是大儒卢植地弟子,关二爷家传春秋,张三的书,画都有一手。
:D 不过要说有文化,蜀中米强过孔明地
人家地《远率贴》是让书圣王羲之临摹地精品,其画也达到怀柔南蛮的水平,其散文更是蜀汉唯一足以称道地作品。:time: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9-9 10:21 发表
:hug: 刘关张都是文化人。
刘备是大儒卢植地弟子,关二爷家传春秋,张三的书,画都有一手。
:D 不过要说有文化,蜀中米强过孔明地
人家地《远率贴》是让书圣王羲之临摹地精品,其画也达到怀柔南蛮的水平,其 ...

这个....不是对诸葛的文除了军政性的以外,基本都不能完全确认是其原作吗?即便是后出师表,据说搞得不好都有可能是他侄子诸葛恪托名伪作呢.....
出师表就是蜀汉文章唯一足道地,诸葛地文章文采不华但逻辑性较强,有自己地风格。可参考《亮集》。:time:
《后出师表》地评价本就不高。
:hug: 《远率帖》原为诸葛手书。现存地在汉中博物馆。是王羲之临摹地:D
至于孔明地画技,见于《华阳国志》,倒是张飞地书画,证据稍嫌不足,其出处倍受质疑。:L
关公``很好``很强大``
张飞``貌似也用过几次计``又写得一手好字``其实不是粗人``就是脾气有点爆而已``
赵云``好像不长用计``但是别人也计算不到他``
马超``很勇猛``
黄忠``对比他的年龄``也很牛的说``夏侯渊照面还没打上就半个脑袋米了``
魏延``是个被低估的人``
[:a3:]  [:a3:]
恩恩``我是这样觉得的```
:D 老黄未必是手刃夏侯,魏延其实是被高估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