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人类30多年探月谜团 人类真的登上月球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1:44:13
<br /><br />
困扰人类30多年探月谜团 人类真的登上月球了吗
2007年08月29日 10:01 来源:北京日报


美国宇航员月球行走




国旗飘扬成为最大疑点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不过,一直有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对美国登月资料提出质疑,认为人类从未登陆月球,那些航天员在月球漫步、插美国旗的照片和影像,是在地球上拍摄的“登月骗局”。关于这一“惊天之谜”,置疑方(认为登月是个骗局)和支持方(相信人类登上月球)一直争论不休。奇怪的是,迄今为止美国官方对此没有正式反应。首次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他为何一直不说话?人类真的登上月球了吗?
  疑点一:国旗无风却飘扬
  置疑方:
  自称参与美国登月计划的、《我们从未登陆月球》的作者比尔·凯恩教授阿波罗飞船真是发射了,不过目的地不是月球,而是南极,所以登月照片中的美国国旗能够迎风飘扬。月球上有很高的真空度,没有空气,不可能有风,可影像资料中航天员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迎风飘扬,放手后国旗仍摆动多时,这表示现场有风,即有空气,说明照片是在地球上拍摄的。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旗杆有两个,竖的一个,横的一个,呈阿拉伯数字“7”形,容易展开旗帜,当航天员插旗时,由于月球地质较硬,要用力扭动才可把旗插上,这个扭动再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震动,造成国旗的摆动。根据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在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空气的缓冲,国旗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留美化学博士方舟先生国旗的材质是塑料的,由于登月舱十分狭小,所以旗子是夹在梯子腿里一起带上月球的,由于长时间处于折叠状态,展开后可能有些折皱,看上去好像迎风飘扬,实际上并没有飘。疑点二
  登月舱没在月面撞击出坑洞
  置疑方:一些天文爱好者
  如果阿波罗登月舱飞船真的停落在月球表面,巨大的冲击力应该使登月舱落地时,撞击出一个大坑洞,而登月照片中的登月舱好像是被轻轻地放在地面上的,很可能是被吊车放在美国宇航局训练中心的某个拍摄场地。而且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表面时,应该有巨大的灰尘被推进器吹起,可是在照片上和纪录片中显示的月球表面却平静如常。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登月舱在着陆过程中会启动底部的发动机,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就开始减速,快着陆时发动机甚至停转,所以降落时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如果冲击力过大,登月舱和宇航员也受不了。此外,登月舱和月球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所以不会形成大坑。
  疑点三:登月照片中看不到星星
  置疑方: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那么应该清晰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登月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支持方:中科院空间中心潘厚任研究员星星的光是比较弱的,是点光源,拍摄曝光时间长,但是在月球上拍摄近距离的物体时,曝光时间短,所以拍摄不出星星。
  中国摄影家鲍昆在夜间拍摄晴朗的月亮时,夜空中的星星在底片上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如猎户座的天狼星也需曝光在2-3秒以上,而且留下的也只不过是该星的运动轨迹。月面的摄影环境其实就是把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一起置于相机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的选择,根本不可能拍出常规意义上的效果,二者只能有其一,因此登月照片造假说不能成立。疑点四
  疑点四: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可能吗
  置疑方:比尔·凯恩教授
  登月舱降落月面时,必然会吹起巨大的灰尘,那么照片上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脚印又如何来得那么清晰?
  中国航空专家高宇月球引力大大小于地球,在地球上普通喷气式飞机能吹起距机尾10米、鸡蛋大小的石头,在月球上应该能把足球大的石头吹飞,而比喷气机力量强大多的登月舱竟未吹走着陆点的月尘,使人类第一个脚印印在月面上,真是匪夷所思的天大怪事,除非登月舱是被吊车放在月球上。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月球几十亿年形成的土壤和灰尘是非常厚的,登月舱是慢慢减速下来的,没有那么大的力能把月球上的灰尘吹散,假设浮土下面是石头,可能容易被吹散,可是月球表面却是几十亿年形成厚厚的灰尘。
  疑点五:土星五号火箭为何弃而不用
  置疑方:比尔·凯恩教授
  阿波罗登月用的土星五火箭,功率巨大无比,远超过现代的任何火箭和现代航天飞机,为什么现在弃而不用了?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怎么连基本图纸都没有保留下来?现代航天飞机只能一次把不超过二十吨的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土星五号是上世纪60年代研制的,竟能轻而易举把一百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用来发射空间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图纸还在的话,应该很容易用现代电脑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改进,造出更加有效强大的火箭,为什么不用?
  中国航空专家高宇美国宇航局辩解说土星五号成本太高,不令人信服。美国从1967年到1972年,一口气造出了17个土星五号,从阿波罗1号到阿波罗17号,土星五号发射无一失败,这样高的可靠性,为何突然弃而不用?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登月任务结束后,美国宇航局把土星五号一些好的技术都保留下来了,如电子元件技术、制动技术等,但是土星五号毕竟是上世纪60年代制造的,虽然发动机推力巨大,但是控制系统和配件相对落后,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范玉清土星五号成本太高,“杀鸡焉用牛刀”,航天试验不一定每次都用那么大推力的火箭,而且土星五号的电子控制技术也相对落后了。
  疑点六:太空行走跳跃和地球一样
  置疑方:美国的物理学家哈姆雷特经过对阿波罗登月录像认真分析,发现录像带中的宇航员在月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在地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基本相同。而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理论上讲是没有错的,在地球上跳1米,在月球应该跳6米,可是阿姆斯特朗他们穿的宇航服又重又复杂,大约有100公斤重,在月球上相当于穿着16公斤多重的衣服行走,而且宇航服是根据失重状态设计的,手脚弯曲都不方便,十分笨重,不可能像理论上那样轻松。
  疑点七:月球上有两个光源
  置疑方:比尔·凯恩教授
  月球上太阳是唯一的光源,登月照片中所有物体的影子应是平行的,但不少照片内的影子方向不一,显示现场有最少两个光源。很可能另外一个光源来自拍景用的射灯,证明登月是伪造的。
  欧洲摄影师迪芬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所以这些登月照片应该是后来合成的。
  支持方:
    中国摄影家鲍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所以影子出现长短不一的现象。航天员用的哈苏摄影机,配用60mmBio-Gon广角镜头,亦会令扭曲了原本平行的影子。
  电脑研发人员张晨新上世纪60年代末,电脑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出现。当时美国运算最快的电脑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运算也不可能。况且,图像处理软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的,美国登月照片是无法采用图像软件用电脑合成的。
  疑点八:温度高无碍拍照
  置疑方:
  一些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月球上根本无法拍摄,因为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之下,气温可高达华氏250至280度(约摄氏121至138度),胶片早已熔化了。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正因为太阳直摄的地方亮度大,温度高,所以登月的地方选择在日照和阴影的交界处,光亮不是太强,温度也不是太高。航天员使用的可能是特制菲林。 (李浩颖)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yb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dqw.cc">
<link href="http://ybw.cc/58l.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dqw.cc/99dd.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br /><br />困扰人类30多年探月谜团 人类真的登上月球了吗 2007年08月29日 10:01 来源:北京日报

美国宇航员月球行走




国旗飘扬成为最大疑点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不过,一直有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对美国登月资料提出质疑,认为人类从未登陆月球,那些航天员在月球漫步、插美国旗的照片和影像,是在地球上拍摄的“登月骗局”。关于这一“惊天之谜”,置疑方(认为登月是个骗局)和支持方(相信人类登上月球)一直争论不休。奇怪的是,迄今为止美国官方对此没有正式反应。首次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他为何一直不说话?人类真的登上月球了吗?
  疑点一:国旗无风却飘扬
  置疑方:
  自称参与美国登月计划的、《我们从未登陆月球》的作者比尔·凯恩教授阿波罗飞船真是发射了,不过目的地不是月球,而是南极,所以登月照片中的美国国旗能够迎风飘扬。月球上有很高的真空度,没有空气,不可能有风,可影像资料中航天员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迎风飘扬,放手后国旗仍摆动多时,这表示现场有风,即有空气,说明照片是在地球上拍摄的。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旗杆有两个,竖的一个,横的一个,呈阿拉伯数字“7”形,容易展开旗帜,当航天员插旗时,由于月球地质较硬,要用力扭动才可把旗插上,这个扭动再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震动,造成国旗的摆动。根据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在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空气的缓冲,国旗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留美化学博士方舟先生国旗的材质是塑料的,由于登月舱十分狭小,所以旗子是夹在梯子腿里一起带上月球的,由于长时间处于折叠状态,展开后可能有些折皱,看上去好像迎风飘扬,实际上并没有飘。疑点二
  登月舱没在月面撞击出坑洞
  置疑方:一些天文爱好者
  如果阿波罗登月舱飞船真的停落在月球表面,巨大的冲击力应该使登月舱落地时,撞击出一个大坑洞,而登月照片中的登月舱好像是被轻轻地放在地面上的,很可能是被吊车放在美国宇航局训练中心的某个拍摄场地。而且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表面时,应该有巨大的灰尘被推进器吹起,可是在照片上和纪录片中显示的月球表面却平静如常。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登月舱在着陆过程中会启动底部的发动机,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就开始减速,快着陆时发动机甚至停转,所以降落时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如果冲击力过大,登月舱和宇航员也受不了。此外,登月舱和月球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所以不会形成大坑。
  疑点三:登月照片中看不到星星
  置疑方: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那么应该清晰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登月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支持方:中科院空间中心潘厚任研究员星星的光是比较弱的,是点光源,拍摄曝光时间长,但是在月球上拍摄近距离的物体时,曝光时间短,所以拍摄不出星星。
  中国摄影家鲍昆在夜间拍摄晴朗的月亮时,夜空中的星星在底片上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如猎户座的天狼星也需曝光在2-3秒以上,而且留下的也只不过是该星的运动轨迹。月面的摄影环境其实就是把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一起置于相机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的选择,根本不可能拍出常规意义上的效果,二者只能有其一,因此登月照片造假说不能成立。疑点四
  疑点四: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可能吗
  置疑方:比尔·凯恩教授
  登月舱降落月面时,必然会吹起巨大的灰尘,那么照片上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脚印又如何来得那么清晰?
  中国航空专家高宇月球引力大大小于地球,在地球上普通喷气式飞机能吹起距机尾10米、鸡蛋大小的石头,在月球上应该能把足球大的石头吹飞,而比喷气机力量强大多的登月舱竟未吹走着陆点的月尘,使人类第一个脚印印在月面上,真是匪夷所思的天大怪事,除非登月舱是被吊车放在月球上。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月球几十亿年形成的土壤和灰尘是非常厚的,登月舱是慢慢减速下来的,没有那么大的力能把月球上的灰尘吹散,假设浮土下面是石头,可能容易被吹散,可是月球表面却是几十亿年形成厚厚的灰尘。
  疑点五:土星五号火箭为何弃而不用
  置疑方:比尔·凯恩教授
  阿波罗登月用的土星五火箭,功率巨大无比,远超过现代的任何火箭和现代航天飞机,为什么现在弃而不用了?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怎么连基本图纸都没有保留下来?现代航天飞机只能一次把不超过二十吨的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土星五号是上世纪60年代研制的,竟能轻而易举把一百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用来发射空间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图纸还在的话,应该很容易用现代电脑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改进,造出更加有效强大的火箭,为什么不用?
  中国航空专家高宇美国宇航局辩解说土星五号成本太高,不令人信服。美国从1967年到1972年,一口气造出了17个土星五号,从阿波罗1号到阿波罗17号,土星五号发射无一失败,这样高的可靠性,为何突然弃而不用?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登月任务结束后,美国宇航局把土星五号一些好的技术都保留下来了,如电子元件技术、制动技术等,但是土星五号毕竟是上世纪60年代制造的,虽然发动机推力巨大,但是控制系统和配件相对落后,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范玉清土星五号成本太高,“杀鸡焉用牛刀”,航天试验不一定每次都用那么大推力的火箭,而且土星五号的电子控制技术也相对落后了。
  疑点六:太空行走跳跃和地球一样
  置疑方:美国的物理学家哈姆雷特经过对阿波罗登月录像认真分析,发现录像带中的宇航员在月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在地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基本相同。而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理论上讲是没有错的,在地球上跳1米,在月球应该跳6米,可是阿姆斯特朗他们穿的宇航服又重又复杂,大约有100公斤重,在月球上相当于穿着16公斤多重的衣服行走,而且宇航服是根据失重状态设计的,手脚弯曲都不方便,十分笨重,不可能像理论上那样轻松。
  疑点七:月球上有两个光源
  置疑方:比尔·凯恩教授
  月球上太阳是唯一的光源,登月照片中所有物体的影子应是平行的,但不少照片内的影子方向不一,显示现场有最少两个光源。很可能另外一个光源来自拍景用的射灯,证明登月是伪造的。
  欧洲摄影师迪芬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所以这些登月照片应该是后来合成的。
  支持方:
    中国摄影家鲍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所以影子出现长短不一的现象。航天员用的哈苏摄影机,配用60mmBio-Gon广角镜头,亦会令扭曲了原本平行的影子。
  电脑研发人员张晨新上世纪60年代末,电脑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出现。当时美国运算最快的电脑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运算也不可能。况且,图像处理软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的,美国登月照片是无法采用图像软件用电脑合成的。
  疑点八:温度高无碍拍照
  置疑方:
  一些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月球上根本无法拍摄,因为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之下,气温可高达华氏250至280度(约摄氏121至138度),胶片早已熔化了。
  支持方:
  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正因为太阳直摄的地方亮度大,温度高,所以登月的地方选择在日照和阴影的交界处,光亮不是太强,温度也不是太高。航天员使用的可能是特制菲林。 (李浩颖)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yb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dqw.cc">
<link href="http://ybw.cc/58l.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dqw.cc/99dd.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
又来了,无聊啊
每次都要提到那面旗子,也不想想要是有风能吹的那么摆,地上那尘埃不飞舞漫天才怪,有没有脑子;funk
从大米国披露的屡次登月的情况来看,个人认为感觉确实是有登月有问题的情况出现。

但,大米国现场直播的这次是假的可能性为0,在当时和苏联竞争的时代,这种做假被揭穿,大米国还真丢不起这个人。

不管如何大米国至少成功登月一次,而前苏联和中国还没有成功过。

真想找登月BUG还是去找大米国RP极佳的那次比较好。
无聊啊
有啥好怀疑的
那个什么《我们从未登陆月球》的作者比尔·凯恩教授纯属SB, 就算有问题,要质疑也轮不到他,切罗梅因,格鲁什科去哪里了?
这个,我来个给标准答案吧,当时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放映的录像带也有一部分是棚内制作的,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根本没搞明白命题。 对美国登月没什么怀疑! 怀疑的是“登月的现场直播”!!!
明白了吗?  直播的画面(也就包括了一些大家熟悉的图片)是可以作假的。
我是觉得直播的画面太清晰了,当时卫星转播技术有那么发达了?

而且主要是就美国人号称上去过,别人怎么证实?
答案是肯定的
]]
唉,老美吃多了没事产生的怀疑精神是出了名的,咋不能跟着瞎起哄。那些啥民间专家因为脑袋还停在地球上而提的问题都有科学的解释。
原帖由 X-Wing 于 2007-8-30 00:18 发表
你们根本没搞明白命题。 对美国登月没什么怀疑! 怀疑的是“登月的现场直播”!!!
明白了吗?  直播的画面(也就包括了一些大家熟悉的图片)是可以作假的。

看题目.还有,怀疑者举出这么多录象画面的例子不就是为了证明登月是假的吗.直播画面可能会经过处理,但不能说是假的.
原帖由 苏联兵 于 2007-8-30 10:02 发表

看题目.还有,怀疑者举出这么多录象画面的例子不就是为了证明登月是假的吗.直播画面可能会经过处理,但不能说是假的.



我觉得您还是没明白: 直播的画面改过那是肯定的。那个TV台都做这样的事。 问题不是“是不是该过”,而是“从月球直播”的可能性不存在(或者很多人后来认为不可能存在)。

因此,由于这样的怀疑,自然导致了人们对于“人本身是否真的登月了”产生怀疑。 这是很自然的猜想,但不是直接因果推论。 因为即使“直播”是完全假的,人也还是可能确实登月了的。  冷战中,"直播登月“的效果不能不让美国人动心。。所以说,美国人有这样的”作案动机“。它完全可以”人“等月了, 但没有什么画面来产生政治影响,所以就”制作“了”直播“。

但这是把美国人往好想的。 一个这么大的事都能忽悠,那么人们干脆连它是否有”真人“登月都开始怀疑了。这不奇怪啊。 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
原帖由 X-Wing 于 2007-8-30 10:41 发表



我觉得您还是没明白: 直播的画面改过那是肯定的。哪个TV台都做这样的事。 问题不是“是不是处理过”,而是“从月球直播”的可能性不存在(或者很多人后来认为不可能存在:参见CCTV在地球转播2008年奥运会 ...

听那些扯淡,连射电望远镜前端是液氦冷却的都不知道,那种装模作样的计算当笑话看就可以了。
原帖由 X-Wing 于 2007-8-30 10:41 发表



我觉得您还是没明白: 直播的画面改过那是肯定的。哪个TV台都做这样的事。 问题不是“是不是处理过”,而是“从月球直播”的可能性不存在(或者很多人后来认为不可能存在:参见CCTV在地球转播2008年奥运会 ...

从月球直播”的可能性不存在?  你这是哪门子道理?

不要以为那个时候的科技做不到: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卫星,进行了电视、电话、电报、传真通信试验。
1962年12月美国又发射了中继卫星。
1963年11月23日利用这颗卫星在美国和日本之间进行电视转播试验,在开始前2小时,发生肯尼迪遇刺事件,卫星电视及时转播了这条新闻,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卫星传播电视新闻的优越性。
1963年美国把辛康-2号卫星送入静止轨道,又称同步轨道。
1964年8月美国又向太平洋上空的静止轨道发射辛康-3号卫星,及时向全世界大部分地区转播了在东京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电视实况,人们认识到卫星电视的实用价值。
1965年成立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从此就由该组织发射管理国际通信卫星。
1965年4月6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1号,使卫星电视正式进入实用阶段。

只要电视信号从月球送到地球,就可以做全球直播,有什么问题?   
那么送到送不到呢? 当然没问题,当时是模拟信号,这些模拟信号通过高增益天线发回地球是很微弱,但经过处理增强足够你看到电视影像,当然画面效果会差一点而已。
从月球直播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存在?网络上的那些误导烂文章就不用看了。早期的阿波罗黑白电视也就0.5M带宽,后来的彩色电视2M带宽(小于普通商业制式)。为什么阿波罗的USB就不能传?

这个和奥运转播是不一样的。如果CCTV就转播一路普通信号到地点,那么就一颗通信卫星的一个转发器就够了
原帖由 mofo2000 于 2007-8-30 03:59 发表


欧洲最近有个什么航天器经过了美国人登月的地方,上面的脚印还是清晰可见,对登月质疑论者打击不小。美国人登月后留下的用来测量地月距离的角反射器还在月亮上放着呢,自己拿激光照好了。


欧洲的那个SMART-1的分辨率不足以看到脚印,连阿波罗飞船留在月面上的登月舱下降段也看不到,不要以讹传讹
地月距离遥远,信号微弱,为了接受电视,动用了美国,澳大利亚的几个64米大天线,64米啊
锁贴,别再讨论这没意思的话题了
都好多遍了,旗子飘扬的画面仔细看就知道有根横杆,褶皱是因为旗子考虑到月球的特殊环境,实际是轻金属箔而非布做的
]]
这还用讨论么????????

就算美国没登过月  航天技术也比我们先进20年以上!
]]
读起来好像很科普。 可我真的不觉得。

这样吧。你就给咱好好认真计算一下,证明70年代,用飞船可装载设备,从月球直播电视画面是可行的。 这样不就好了吗? 因为我不觉得充分,不太相信;而你却很肯定“是个小菜”。 所以你用科学计算说服我们不是最简单了吗?  把这方面的公式等一起给大家科普了,这样你也可以纠正30年来的那么多“笨”人了。 还可以发表。 但为了说服不懂的人, 你要真的着落在问题本身上来计算。
]]
原帖由 X-Wing 于 2007-8-30 19:21 发表
读起来好像很科普。 可我真的不觉得。

这样吧。你就给咱好好认真计算一下,证明70年代,用飞船可装载设备,从月球直播电视画面是可行的。 这样不就好了吗? 因为我不觉得充分,不太相信;而你却很肯定“是个 ...


1. 这个电视不是美国通常用的 NTSC制式。在阿波罗11号登月舱转的电视图像是黑白的,每秒只有 10帧,320线/帧。对载频FM(调频)调制,S波段载频在 2.2GHz左右,指令舱和登月舱略有不同。所以其所需带宽比通常的模拟电视的 6MHz要小很多,不超过 500K。

2. 阿波罗飞船的视频图像是模拟制式的,不是数字的。在航天早期这个很常见,联盟和双子星座也都是这样。主要是技术相对简单,带宽也较窄。

3. 关于1998年美国发射的月球勘探者(Lunar Prospector),有必要做一些说明。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飞船,5种载荷,但是没有光学相机,数据量很少,管理也比较简单。没有星载计算机。由于传输数据量小,所以只有一个全向天线和一个中增益天线。没有我们一般见到的高增益天线。因此数据传输率只有 3600bps(另有一个是 300bps)。但是这个绝不意味着从月球到地球的最高速率只有 3600bps。发射功率 5W(不是传说的近百瓦),但是要考虑到天线的非指向性,很多能量浪费掉了。

4. 阿波罗时代,美国就有3个 26米的天线。后期任务时还有了深空网的 70米直径天线。26米天线增益可以有 51dB。如果只考虑 36,000km的通信卫星和10倍距离(384,000km)远的月球上因距离不同而引起的信号强度差别(假设发射功率一样),那就是是100倍,也只衰减 20dB。
原帖由 X-Wing 于 2007-8-30 16:50 发表


声明一下,只是陈述怀疑方观点。本人不清楚是否确实作假。

。。。。。这些技术是有。 你说的技术都是环地球附近的技术。
但你忘了是从 ”月球“直播。 不是环地球2点间的直播。 什么事情都要功率和能量 ...

不是说有个人质疑,各国科学界就要回答,  有些人的质疑只是缺乏基本科普的结果,说明不了什么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过是地球静止轨道的十倍而已,这在航天中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距离,你在自家楼顶支个锅盖就可以接收同步轨道卫星的信号,NASA支起几十米的巨型天线接收个月球的信号还是没问题了, SHH说的也很清楚了,能力是绰绰有余。
原帖由 che 于 2007-8-30 22:28 发表


1. 这个电视不是美国通常用的 NTSC制式。在阿波罗11号登月舱转的电视图像是黑白的,每秒只有 10帧,320线/帧。对载频FM(调频)调制,S波段载频在 2.2GHz左右,指令舱和登月舱略有不同。所以其所需带宽比通 ...



怪不得看起来眼熟,查了一下,真还是我以前写的,在这个帖子里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extra=&page=1

供参考,关于信号强度,作了一些很粗略的估计。以前的东西,有些地方还是有些错误。

网上的那篇关于质疑电视直播的东西,真的是错误百出。作者一没有基本概念,二没有正确资料。那种东西除了误导,什么用也没有。就算美国登月是假的,那篇文章还是一个垃圾
原帖由 shh 于 2007-8-31 07:26 发表



怪不得看起来眼熟,查了一下,真还是我以前写的,在这个帖子里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 ... p;extra=&page=1

供参考,关于信号强度,作了一些很粗略的估计。以前的东西,有些地方还 ...


不好意思,自己算了一下,然后顺手牵羊了……:$
也是以前写的。有错误请指正。

=========================
也来算一下阿波罗飞船登月舱发射的电磁信号达到地面的功率。登月舱实际上是和地面直接通信的,而不是一定要指令舱的中继。不是很清楚指令舱是否可以中继S波段的信号

一些数据
地面接收天线:
地面有9米和26米直径的天线,26米天线增益是51dB,可以完成普通的任务。电视信号接收是用的64米的巨型天线,阿波罗11的时候美国和澳大利亚各有一个,最终是澳大利亚Parkes的64米天线实际接收效果较好。其增益是59dB(对于2GHz).

阿波罗飞船:
登月舱天线发射功率20W。登月舱上有一个0.66米(增益为20dB)的小型高增益天线。从阿波罗12号开始,宇航员另外在月面展开一个直径3米的碟形天线(增益32dB),信号落地的强度就更大了。

地月距离380000公里

信号频率为S波段,姑且算2GHz

根据公式
接收信号功率=发射信号功率*发射增益*接收增益*波长*波长/(4*Pi*距离)^2
可以得出接收信号强度为-88dBm,约合1.58E-12W。地面64米天线接收阈值为-157dBm。文章计算的那个极限传输能量为1E-17W。上面的计算没有考虑一些损耗,即使考虑到途中损耗等一些因素,也比1E-17W大不少。实际上阿波罗飞船的某一个数字通道就是大约51Kb/s。电视是模拟信号,带宽不大于0.5M。

上面的计算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文章里计算上有2个大的错误,一个是发射信号增益,如果按作者所说用了方向性天线在信号强度最强方向强度还是只增加了1倍多一点(也就是3-4dB),那这个天线也实在是弱了一些。事实上我们看到一个小的碟形天线就可以有20dB的增益。第二个错误是接收天线增益。文章里关于接收的描述是完全错误的。人们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天线?就是为了高的增益,以接收微弱信号。这一来一去,就差了好几十dB. 10dB就是10倍,30dB就是1000倍。实际地面接收到的信号比文章里说的要高得多。

说"月球探险者号的通讯技术,不但是达到了当今技术上的极限,也已经逼近了技术上绝无可能逾越的理论极限了。3600比特的通信速率已经是不可能再高了,"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我前面已经说过,月球勘测者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探测器,没有CCD,所以数据量很少。除了全向天线,只有一个6dB的中增益天线。在它之前几年发射的Clementine的传输速率就高达几十Kb/s或更高。拿月球勘测者作为通信最高水平只能说作者在想当然。
原帖由 che 于 2007-8-31 07:42 发表


不好意思,自己算了一下,然后顺手牵羊了……:$


没有关系,请随意转。
文章里的错误非常之多,慢慢来更正吧。作者不光缺少一些基础知识,而且还任意穿凿附会。
这样的文章在网上被反复转载是一种悲哀。曾经还有报纸煞有介事的说什么“哈姆雷特教授”质疑登月云云,其实就是一个网名罢了,真是搞笑。国外有不少网站在质疑登月,同时也有一些网站专门反驳这些质疑。中文网站也有不少质疑,可惜似乎很少反质疑的网站。希望哪天有那么一个,至少让人google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在我看来是更正确一些的声音)。网上那么多质疑(尤其是具体的质疑,空对空的就不说了),绝大多数(如果不说全部的话)都是无稽之谈,作者缺乏一些背景知识。
对伟大的成就表示质疑可以吸引眼球。

个别人和某些媒体需要这个。
当年环月飞行可以做到,取回一些月球表面物质也可以作到,但人类登上月球并返回就是今天也不可以作到.
月球表面是一层非常厚的尘土,月岩因为太阳光的影响,每天加热到150度,晚上有冷却到-100多度,几十亿年来成为粉状,而登月照片居然有巨大的独立石头,非常不和情理.在月球上踩出清晰的脚印,只有在含一定水分的尘土上才可以,而月球上绝对没有含水分的尘土.
欧洲的探月飞船撞击月球,在月球上擦出一条非常长的擦痕,也表明月球表面是覆盖厚骺的尘土.
所有对于登月真实性的质疑,不是知识不足,就是阴谋论的受害者。
阴谋论者是无法说服的,因为那是信仰
The truth is out ther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