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涡轮风扇发动机为什么这么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9:22
我国的涡扇9和涡扇11发动机都是仿制国外的发动机。结果这两种发动机的仿制都花了很长时间。

而涡扇9据说还是向英国人购买了相关生产技术的,既然已经购买了技术为什么国产化还花了那么长时间?是国内的工业基础太差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购买了相关生产技术,人家只是把设计图纸给你,有很多具体的东西比如说到底用什么材料?这些材料是怎么加工出具体的零部件的?在加工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工艺?统统这些东西别人是不会告诉你的,还是要靠你自己去解决。我国的涡扇9和涡扇11发动机都是仿制国外的发动机。结果这两种发动机的仿制都花了很长时间。

而涡扇9据说还是向英国人购买了相关生产技术的,既然已经购买了技术为什么国产化还花了那么长时间?是国内的工业基础太差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购买了相关生产技术,人家只是把设计图纸给你,有很多具体的东西比如说到底用什么材料?这些材料是怎么加工出具体的零部件的?在加工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工艺?统统这些东西别人是不会告诉你的,还是要靠你自己去解决。
因为不是玩泥砂
仿先进汽车发动机也不容易
仿制时间长还有一个原因是仿制国需要用自己的工业体系来兼容别国工业体系的产品或找到替代品,这个过程很烦琐,与仿制国的科技高低关系弱一些。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原帖由 f22 于 2007-8-18 22:58 发表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昆仑的意义
從牛頓發現地心吸力起從頭認識力學原理:D
昆仑,算了吧,
1,承认有研制意义
2.却生不碰时,时不我待
3.注定,不会有大出息.
原帖由 暴风 于 2007-8-19 15:55 发表
昆仑,算了吧,
1,承认有研制意义
2.却生不碰时,时不我待
3.注定,不会有大出息.

其实昆仑的装备意义或技术意义并不大,昆仑真正的意义是全面贯彻国际军标走完涡轮发动机的研制和测试的全程
原帖由 暴风 于 2007-8-19 15:55 发表
昆仑,算了吧,
1,承认有研制意义
2.却生不碰时,时不我待
3.注定,不会有大出息.

其实昆仑的装备意义或技术意义并不大,昆仑真正的意义是全面贯彻国际军标走完涡轮发动机的研制和测试的全程
知道所以然,制造不出来。
涡轮叶片,发动机外部某些管路,都是报废率很高的。
昆仑和太行就真的知其所以然了吗?我觉得知其然就不错了。

没有国外的葫芦,估计画不出昆仑和太行这两个瓢。

会做奥数只是知其然,会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是知其然。很多学生只会做例题,那是不知其然了。
原帖由 验证码看不清 于 2007-8-20 22:25 发表
昆仑和太行就真的知其所以然了吗?我觉得知其然就不错了。

没有国外的葫芦,估计画不出昆仑和太行这两个瓢。

会做奥数只是知其然,会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是知其然。很多学生只会做例题,那是不知其然了。

有一定道理,太行的核心机还是CFM56,应该等涡扇15搞出来,我们才能说自己已经知其所以然。
原帖由 验证码看不清 于 2007-8-20 22:25 发表
昆仑和太行就真的知其所以然了吗?我觉得知其然就不错了。

没有国外的葫芦,估计画不出昆仑和太行这两个瓢。

会做奥数只是知其然,会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是知其然。很多学生只会做例题,那是不知其然了。

昆仑是完全自主设计,并严格通过美国军标
有时候仿制比自研更难!
原帖由 worker2006 于 2007-8-18 09:44 发表
我国的涡扇9和涡扇11发动机都是仿制国外的发动机。结果这两种发动机的仿制都花了很长时间。

而涡扇9据说还是向英国人购买了相关生产技术的,既然已经购买了技术为什么国产化还花了那么长时间?是国内的工业基 ...


仿制当然花的时间与精力长了  当然自研困难更大   一个是已知的答案去反求过程  一个是未知的去论证

涡扇发动机是工业产品 建立在该国自身工业基础上的   又不是简单的拆卸测绘就能成的

替代材料研究  零部件模具生产研制  工业流程组织  人员培训 哪一项都不是随便可以搞定的

引进许可证说白了就是组装线   不要看不起组装线   拆了装好还能用也是不容易的
原帖由 龙腾日月 于 2007-8-20 22:36 发表

昆仑是完全自主设计,并严格通过美国军标


昆仑似乎是斯贝的高压段加WP13的低压段,而WP13的低压段似乎也借鉴了从国外搞来的某款米格21的发动机。因此似乎也谈不上完全自主设计。

我所知全来自于网上,说错了别见怪。
WS6是仿的还是自研的?
原帖由 验证码看不清 于 2007-8-21 07:15 发表


昆仑似乎是斯贝的高压段加WP13的低压段,而WP13的低压段似乎也借鉴了从国外搞来的某款米格21的发动机。因此似乎也谈不上完全自主设计。

我所知全来自于网上,说错了别见怪。

借鉴和自主设计不矛盾吧?
原帖由 slonecn 于 2007-8-21 05:39 发表


仿制当然花的时间与精力长了  当然自研困难更大   一个是已知的答案去反求过程  一个是未知的去论证

涡扇发动机是工业产品 建立在该国自身工业基础上的   又不是简单的拆卸测绘就能成的

替代材料研究 ...

正解!
原帖由 暴风 于 2007-8-19 15:55 发表
昆仑,算了吧,
1,承认有研制意义
2.却生不碰时,时不我待
3.注定,不会有大出息.

昆仑的意义不在于这个型号,而在于整个中国的航空动力产业。航空动力产业的意义在于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工业系统,中国的工业系统的意义在于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
昆仑的研制过程中据说“咨询”过俄国人很多次啊。
原帖由 天堂风暴 于 2007-8-21 11:50 发表
昆仑的研制过程中据说“咨询”过俄国人很多次啊。

咨询和自主研发不矛盾
原帖由 龙腾日月 于 2007-8-21 11:20 发表

借鉴和自主设计不矛盾吧?


看来我们对自主设计的定义和理解不一样。
原帖由 验证码看不清 于 2007-8-21 12:44 发表


看来我们对自主设计的定义和理解不一样。

看来中国就告别自主研发了
:D :D
航发设计比制造还要难得多啊。
原帖由 天堂风暴 于 2007-8-26 04:09 发表
航发设计比制造还要难得多啊。

现在很多设计上的问题解决的还算顺利,就是材料有些问题
WP-14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发动机,全是拼凑的东西,606爱宣传罢了。
原帖由 SFlanker 于 2007-8-26 14:00 发表
WP-14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发动机,全是拼凑的东西,606爱宣传罢了。

pupu

超大贵宾

超大★贵宾



UID 31490
精华 5
积分 9952
帖子 9136
威望 3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3-12-28
状态 在线  #2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8-21 11: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暴风 于 2007-8-19 15:55 发表
昆仑,算了吧,
1,承认有研制意义
2.却生不碰时,时不我待
3.注定,不会有大出息.
昆仑的意义不在于这个型号,而在于整个中国的航空动力产业。航空动力产业的意义在于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空工业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工业系统,中国的工业系统的意义在于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
原帖由 龙腾日月 于 2007-8-26 14:03 发表

pupu

超大贵宾

超大★贵宾



UID 31490
精华 5
积分 9952
帖子 9136
威望 3 点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3-12-28
状态 在线  #2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8-21 11: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 ...


呵呵,当你从事发动机这个行业的时候,你就明白航空人是怎么看待WP-14了!
原帖由 SFlanker 于 2007-8-26 14:09 发表


呵呵,当你从事发动机这个行业的时候,你就明白航空人是怎么看待WP-14了!

我只明白应该怎样看航空动力行业
昆仑毕竟是我们按国军标走完研发流程的第一个航发啊,虽然不是涡扇。
原帖由 天堂风暴 于 2007-8-26 16:59 发表
昆仑毕竟是我们按国军标走完研发流程的第一个航发啊,虽然不是涡扇。

dddaaa1976师兄在文章写昆仑有推比上9或8的潜力,现在只是部分采用三元流设计
太行不也是用什么民用CF涡扇的核心机吗?这样严格说来太行也不算是纯粹国内设计的了?
原帖由 zhongyu 于 2007-8-27 13:37 发表
太行不也是用什么民用CF涡扇的核心机吗?这样严格说来太行也不算是纯粹国内设计的了?


所以追求什麽纯粹的自主研发意义不大,融会贯通才是王道
]]
原帖由 SFlanker 于 2007-8-26 14:00 发表
WP-14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发动机,全是拼凑的东西,606爱宣传罢了。


很抱歉我又得冒着关小黑屋堵嘴的风险骂人了,你也就一看热闹的外行,而且是没有脑子,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以随意贬低他人心血为快事的低俗外行。

1。昆仑绝对不是废材。
2。昆仑的意义对我国的航空工业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工业发展的意义是积极的。
原帖由 worker2006 于 2007-8-18 09:44 发表
我国的涡扇9和涡扇11发动机都是仿制国外的发动机。结果这两种发动机的仿制都花了很长时间。

而涡扇9据说还是向英国人购买了相关生产技术的,既然已经购买了技术为什么国产化还花了那么长时间?是国内的工业基 ...


引进的技术知其然难,知其所以然更难!
我现在是搞设计的,以前搞过生产管理,搞过工程施工,搞过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相对来说在同等技术水平下,自己搞的设计比读懂别人的设计搞施工、开车及今后的管理更省心!
不懂航发,其他工业产品略知一二。生产一个产品,涉及的过程大概有:
1 设计
2 材料保障
3 生产工艺
4 检测标准

所谓仿制,仅仅是跨过了设计这一步,但后续问题一样不少。材料在没有设计资料的情况下,逆向工程很难,实际在向一个国家的整个金属冶炼、化工业挑战。仅仅是材料指标都有问题;

生产工艺,退一步说、或许土法上马啊什么的可以做个有模样的东西,但检测标准就更麻烦,没设计资料做基础、检测方法就不可能对头,检测方法不对、产品最终性能是什么、合格不合格的根本无从说起。

引进技术,一般说就是从对方引进材料标准、工艺路线、检测标准,很少有原始设计资料也给的,就这些资料,一切过程执行OK,基本能保证能生产出个引进方认可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敢用,让国家认可也有个依据。

就现代工业的产品而言,测绘仿制这条路,个人认为是死路了。类似航发这种计算机控制、恶劣条件下工作的复杂精密机械产品,感觉应该彻底放弃这个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