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主6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0:44:46
印度民主60年


● Shashi Tharoor
  1947年8月15日子夜,在遭到血腥分割的次大陆上,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了。在烈焰燃遍全国、装满尸体的列车穿越印巴新的边境、身心疲倦的难民放弃一切来求得新生的时刻,独立的印度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诞生了。

  但是60年后,从英国统治者留下的烂摊子冒出来的印度,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之后,印度已经蓄势待发,要成为21世纪的巨人之一。这个在成立时连能否生存都成问题的国家,却排除万难,构建一个行得通的民主,这的确给世人提供了好些宝贵的教训。

  没有其他任何国家有着像印度这般多样的种族,相互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宗教和文化习惯千差万别,各地的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大不相同。在1947年,印度的领导人面对着一个100万人死亡、1300万人流离失所、遭受了成百上千亿卢比的财产损失、宗派暴力的伤口依然血流不止的国家。考虑到这种情况,以及管理新国家、将“土邦”纳入印度联邦、重组四分五裂的武装部队等诸多挑战,他们当时即便要求独裁统治也是情有可原的。

把弱点变成了优势  

  

  但印度却把自己最主要的弱点变成了优势。美国有句名言叫做“多中选精”,对此,印度的回答却只能是“多样并存”。印度不但没有借国家团结的名义对多样性进行压制,却在制度安排中认可了这种多样性:所有的团体、信仰、爱好和意识形态都能在阳光的照耀下和平共处、相互竞争。

  这样做并不总是轻而易举。印度不得不面对种性冲突、不同语言团体之间权利的纷争、宗教暴乱(主要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以及分裂分子的威胁。尽管面对着种种紧张与压力,印度仍然是一个自由的多党制民主国家——也许难免有腐败和低效,但却繁荣昌盛。

  从圣雄甘地开始的印度创始人一直是民主的忠实倡导者,这一点对印度产生了很大帮助。印度第一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用他全部的政治生涯向人们灌输民主习惯:那就是鄙视独裁者、尊重议会程序,以及对宪法体系抱持信心。

  作为总理,尼赫鲁小心地呵护国内刚刚诞生的民主体制,给予它们充分的尊重、甚至是敬畏。举例来讲,在一次公开批评法官之后,他在第二天立即做出了道歉,并给印度大法官写了一封措辞谦恭的道歉信。尽管没有人能够真正撼动他的权威,但尼赫鲁从来没有忘记他的权力来自于印度的全体民众,而民众也随时都能接近他,几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步。

在尼赫鲁个人榜样的感召下,民主价值变得如此根深蒂固,甚至当他自己的女儿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于1975年实行21个月的紧急状态法,暂时剥夺了印度的自由之后,她都强迫自己要重新赢得印度民众的拥护。英迪拉·甘地汲取了她父亲价值观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举行了自由选举并在选举当中惨败而归。
  

没有共识的管理

  

  尽管印度政治很难避免人们诉诸于宗派主义,但它的民众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可印度是一块包容很多不同的种性、信条、色彩、文化、美食、信仰、服装和习惯,但仍然会聚在民主共识周围的土地。这种共识的核心是一条简单的原则,即人们不需要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达成一致,除了在如何表达不同意见的根本原则上。60年来,印度历经重重挑战而仍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维持了一个共识:如何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进行管理。

  举例来讲,印度允许所有的宗教自由发展,但确保没有任何宗教被国家赋予优势地位。其中也包括团体权利的授予,也就是允许穆斯林有自己的《个人法》,不同于一般民法。如果把美国比作一个大熔炉,那么印度就是一只大浅盘,各种各样的精美菜肴盛放在不同的碗里。每种菜肴的口味各不相同,可能与其他菜肴的口味毫无关系,但却又共同盛放在同一只大盘子里。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再认真地谈论分崩离析的风险。淡米尔纳德邦和米佐拉姆邦等边远地区的分离主义运动被一个简单的方法平静地化解:昨天的分离论者变成了今天的首席部长(相当于省或国家一级领导人)和明天的反对派领袖。

  不仅如此,印度的民主绝不是少数人参与的游戏,它对劳苦大众最为重要。在美国,大多数穷人不去投票--哈莱姆区只有23%的人参加了上次总统选举--而印度穷人的参选率却很高。

  结果是投票箱化解了种性分化的潜在破坏力,低种性中最卑微的人却能担任政府的高级职务。玛雅瓦蒂(Mayawati),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女子,却三次作为首席部长统治着印度人口最为稠密的北方邦,而且目前同样拥有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从更为广义的角度讲,选举市场的逻辑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团体可以支配其他人。三年前,在这个拥有81%印度教人口的国家里,信仰罗马天主教的政治领袖索妮娅·甘地(Sonia Gandhi)为锡克教徒曼莫汉星(Manmohan Singh)让路,使后者得到了穆斯林总统卡拉姆(Abdul Kalam)的任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民主国家美国,至今还没有选出过一位非白人、非男性和非基督教徒的总统。
民主维系了一个保护各民族共同空间的印度,它将这个曾被很多人判定为无法生存的国家联系在一起,因此它的60岁生日值得我们好好庆祝。
·作者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文章原题:India's Democracy at 60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07.

www.project-syndicate.org印度民主60年


● Shashi Tharoor
  1947年8月15日子夜,在遭到血腥分割的次大陆上,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了。在烈焰燃遍全国、装满尸体的列车穿越印巴新的边境、身心疲倦的难民放弃一切来求得新生的时刻,独立的印度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诞生了。

  但是60年后,从英国统治者留下的烂摊子冒出来的印度,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之后,印度已经蓄势待发,要成为21世纪的巨人之一。这个在成立时连能否生存都成问题的国家,却排除万难,构建一个行得通的民主,这的确给世人提供了好些宝贵的教训。

  没有其他任何国家有着像印度这般多样的种族,相互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宗教和文化习惯千差万别,各地的地形、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大不相同。在1947年,印度的领导人面对着一个100万人死亡、1300万人流离失所、遭受了成百上千亿卢比的财产损失、宗派暴力的伤口依然血流不止的国家。考虑到这种情况,以及管理新国家、将“土邦”纳入印度联邦、重组四分五裂的武装部队等诸多挑战,他们当时即便要求独裁统治也是情有可原的。

把弱点变成了优势  

  

  但印度却把自己最主要的弱点变成了优势。美国有句名言叫做“多中选精”,对此,印度的回答却只能是“多样并存”。印度不但没有借国家团结的名义对多样性进行压制,却在制度安排中认可了这种多样性:所有的团体、信仰、爱好和意识形态都能在阳光的照耀下和平共处、相互竞争。

  这样做并不总是轻而易举。印度不得不面对种性冲突、不同语言团体之间权利的纷争、宗教暴乱(主要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以及分裂分子的威胁。尽管面对着种种紧张与压力,印度仍然是一个自由的多党制民主国家——也许难免有腐败和低效,但却繁荣昌盛。

  从圣雄甘地开始的印度创始人一直是民主的忠实倡导者,这一点对印度产生了很大帮助。印度第一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用他全部的政治生涯向人们灌输民主习惯:那就是鄙视独裁者、尊重议会程序,以及对宪法体系抱持信心。

  作为总理,尼赫鲁小心地呵护国内刚刚诞生的民主体制,给予它们充分的尊重、甚至是敬畏。举例来讲,在一次公开批评法官之后,他在第二天立即做出了道歉,并给印度大法官写了一封措辞谦恭的道歉信。尽管没有人能够真正撼动他的权威,但尼赫鲁从来没有忘记他的权力来自于印度的全体民众,而民众也随时都能接近他,几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步。

在尼赫鲁个人榜样的感召下,民主价值变得如此根深蒂固,甚至当他自己的女儿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于1975年实行21个月的紧急状态法,暂时剥夺了印度的自由之后,她都强迫自己要重新赢得印度民众的拥护。英迪拉·甘地汲取了她父亲价值观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举行了自由选举并在选举当中惨败而归。
  

没有共识的管理

  

  尽管印度政治很难避免人们诉诸于宗派主义,但它的民众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可印度是一块包容很多不同的种性、信条、色彩、文化、美食、信仰、服装和习惯,但仍然会聚在民主共识周围的土地。这种共识的核心是一条简单的原则,即人们不需要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达成一致,除了在如何表达不同意见的根本原则上。60年来,印度历经重重挑战而仍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维持了一个共识:如何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进行管理。

  举例来讲,印度允许所有的宗教自由发展,但确保没有任何宗教被国家赋予优势地位。其中也包括团体权利的授予,也就是允许穆斯林有自己的《个人法》,不同于一般民法。如果把美国比作一个大熔炉,那么印度就是一只大浅盘,各种各样的精美菜肴盛放在不同的碗里。每种菜肴的口味各不相同,可能与其他菜肴的口味毫无关系,但却又共同盛放在同一只大盘子里。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再认真地谈论分崩离析的风险。淡米尔纳德邦和米佐拉姆邦等边远地区的分离主义运动被一个简单的方法平静地化解:昨天的分离论者变成了今天的首席部长(相当于省或国家一级领导人)和明天的反对派领袖。

  不仅如此,印度的民主绝不是少数人参与的游戏,它对劳苦大众最为重要。在美国,大多数穷人不去投票--哈莱姆区只有23%的人参加了上次总统选举--而印度穷人的参选率却很高。

  结果是投票箱化解了种性分化的潜在破坏力,低种性中最卑微的人却能担任政府的高级职务。玛雅瓦蒂(Mayawati),一个“不可接触”的贱民女子,却三次作为首席部长统治着印度人口最为稠密的北方邦,而且目前同样拥有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从更为广义的角度讲,选举市场的逻辑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团体可以支配其他人。三年前,在这个拥有81%印度教人口的国家里,信仰罗马天主教的政治领袖索妮娅·甘地(Sonia Gandhi)为锡克教徒曼莫汉星(Manmohan Singh)让路,使后者得到了穆斯林总统卡拉姆(Abdul Kalam)的任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民主国家美国,至今还没有选出过一位非白人、非男性和非基督教徒的总统。
民主维系了一个保护各民族共同空间的印度,它将这个曾被很多人判定为无法生存的国家联系在一起,因此它的60岁生日值得我们好好庆祝。
·作者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文章原题:India's Democracy at 60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07.

www.project-syndicate.org
经济上不去,其他的都黯然失色
再过20年再吹捧印度吧。
那个时候也许还有一点吹捧的资本。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7-8-15 15:01 发表
再过20年再吹捧印度吧。
那个时候也许还有一点吹捧的资本。


那时候已经晚了。
原帖由 lin_snake 于 2007-8-15 15:01 发表
再过20年再吹捧印度吧。
那个时候也许还有一点吹捧的资本。

2030年老邓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再翻一番,总量怎么也得有5-6万亿美金了,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出现重大意外的话)

不知道印度会怎么样?
本文谈得是民主60年,楼下诸位却谈得是印度没钱.
只有民主,没有明生,谈个P啊
有人愿意有投票权但要住臭水沟吗 ?;P
那用中国这套方式是不是更合适印度呢?是不是就有饭吃了呢?当讨论中国的体制时常常说到中国国情,谈到印度时难道就不应该考虑印度国情.本文又没有说印度的体制比中国优越,如何急于辩解呢
原帖由 你死我活 于 2007-8-15 17:01 发表
那用中国这套方式是不是更合适印度呢?是不是就有饭吃了呢?当讨论中国的体制时常常说到中国国情,谈到印度时难道就不应该考虑印度国情.本文又没有说印度的体制比中国优越,如何急于辩解呢

:handshake 说的好,各国有各国地选择.
如果从经济实惠这个角度看, 中国这套方法可能是比较符合成功这个定义. 毕竟民主口号是吃不饱人.;P
中国要是搞印度一样的民主,中国要是没有一个TG这样的权威政党,唯一的下场就是31个省分成31个小国家,被西方势力个个击破最后中华民族消失在地球上。
中国人的勤劳、奋斗和隐忍是印度学不来的。
我前面已经提到,本文作者的意思是民主体制是一种适合印度的体制,本文并未提到这种体制就比中国的体制强,也未提到中国就应该实施这种体制。至于说中国不实施现行体制是不是就不行,实施现在体制是不是就是最好的选择。这种东西谁也无法证实,就不必急着下定义了。看看此文只是多元化了解一上不同观点而已。
原帖由 屠城校尉 于 2007-8-15 17:42 发表
如果从经济实惠这个角度看, 中国这套方法可能是比较符合成功这个定义. 毕竟民主口号是吃不饱人.;P

你所说的经济这套办法不知道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搞法,还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搞法???如果是前者,那是苏联是一套,如果是后果,那是资本主义的一套,不知道中国是哪一套???
美国民主制200年,极大提升了民主制度的声誉;
印度民主制60年,极大破坏了民主制度的声誉;
原帖由 你死我活 于 2007-8-15 20:22 发表

你所说的经济这套办法不知道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搞法,还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搞法???如果是前者,那是苏联是一套,如果是后果,那是资本主义的一套,不知道中国是哪一套???

都是。在本身一穷二白没有工业基础,需要全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不用考虑创新时,需要利用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在私人资本因为风险和投入过高而不会进入的领域打基础;在已经有一定基础,需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进一步赶超的时候,就需要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刺激创新。我敢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有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判断出并建立起最合适的经济体制的能力;印度的政治体制有没有判断的能力不知道,没有建立的能力是肯定的了。
原帖由 天堂风暴 于 2007-8-15 21:28 发表
美国民主制200年,极大提升了民主制度的声誉;
印度民主制60年,极大破坏了民主制度的声誉;

:D 偶有个问题,米国民主60年地时候是咋样地呢?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8-15 22:13 发表

:D 偶有个问题,米国民主60年地时候是咋样地呢?

经济飞速发展,国土急剧扩张啊。美国工业的发展到南北战争时候(南北战争爆发时美国建国大约有80年)我认为就已经和当时第一工业强国英国等量齐观了,当时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曾一度打算干涉美国内战,最终未果,有林肯解放黑奴宣言取得道德制高点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当时英国对美国的实力已经颇为忌惮,尽管有南方支持,恐怕英国就算干涉美国内战我认为也没有胜算。
当然,印度建国才60年,不过有谁认为20年内印度有成为世界(至少是并列)第一强国的可能吗?20年内印度别说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就是赶上中国的可能性都小到可以忽略。
其实国内大把的民主斗士大可以移去印度啊:D ,可现实是光靠民主本身没有MS那么大的吸引力;P
原帖由 jg0083 于 2007-8-15 22:29 发表
其实国内大把的民主斗士大可以移去印度啊:D ,可现实是光靠民主本身没有MS那么大的吸引力;P

在商业周刊美国人的博客上我看到印度人自吹,你们中国人马上就要偷渡来我们印度了,结果马上就有美国人讽刺说,在印度建成堪用的机场,港口和铁路之前,中国人就算想偷渡去印度也没有这个能力--------没有机场港口铁路,从哪进入印度啊!
]]
原帖由 你死我活 于 2007-8-15 23:03 发表

得了吧,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多少人?文革后经济进入死胡同,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没办法才走改革这边路的。有成绩不要急着吹,谁也没否认,也不要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至少别也有过比你好的时候。想进步,进少摔跟 ...

且不论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与计划经济体制有没有关系,单是中国能意识到“没办法”,能走到改革这条路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少和印度比)。你印度政治体制厉害,为什么几十年都没意识到自己经济体制不行?或者是意识到了,但没有能力改走另一条路?
我在本文有与你开题讨论过印度的经济问题吗?以中国这套方式就能解决印度的经济问题吗?你又怎么知道如果中国不实施现在行体制经济不会发展的更好呢?如果中国建国后就以四九年的<共同纲领>宪法基础实施政体国体,而不在六七十年代穷折腾,你又怎么知道我国的经济现在是什么样呢?原文本来就是讨论得民主体制比较适合印度的特殊国情,没必要到处找机会说自己的怎么怎么好。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了几个呢??
顺便问一句,你不会没看过四九年的共同纲领吧??
]]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不同的特定的国情,如果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能让国家发展,那就是合适的。不要要求一个国家发展的时候不出现一些甚至许多问题,实际上,国家的发展正是不断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大大小小的问题解决了,国家也就不知不觉地强大了。
    印度民主是英国遗留的,弊端是很多的。适合不适合印度不知道,但是这60多年来的发展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和我国做对比,很多东西是实实在在的。
    我比较赞成在一个国家起步的时候政治经济比较集中,然后在一定的基础上慢慢民主和开放化。
也就是中国走的这条路。
     如果民主不能带来民生,那么,民主是虚伪的,是浮云。
楼上的你有点我不同意,中国走得不是先集中后开放的路,而是走得先开放,后集中,再管死,不行只好再开放的路。如果建国后能走上慢慢放开的路,中国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中国现在无非重新回到建国时候的路子上
]]
六十岁的年轻印度

  
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毕加索(Pablo Picasso)曾经说过:“人从60岁开始变年轻。”一种类似的情况现在似乎正发生在印度,至少在经济领域是这样。与1947年这片古老的土地实现政治独立时相比,今天的印度焕发出更多的活力。1947年时,受到严重束缚的印度经济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增长——著名的3%。缓慢的经济增速与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速度形成鲜明对比:印度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首个全面实行民主的贫困国家。

自那以来,民主确实在印度繁荣起来,期间很少出现停滞。印度定期举行有序的大选,拥有自由而活跃的媒体和司法独立,同样重要的是,执政党在大选失败后愿意交出政权,而非召集军队。对于任何贫困国家(特别是像印度这种规模的国家),这都是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印度这个拥有如此多种主要语言(各自都有令其自豪的悠久历史)和宗教如此多元迥异(都置身于一个宽容的世俗国度内)的国家,这项任务要艰巨得多。世俗主义时常受到宗教团体的威胁,但印度全境对世俗主义的大规模支持再三显示了它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印度的相对成功时间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一些改革得以缓慢推行,经济增速上升至5%,大大快于独立之初的几十年,更不用说殖民地半停滞状态下的那一个世纪了。然而,令今天印度经济如此具有活力的根本性变革发生的关键时刻是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因是当时刚刚出任印度财政部长的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推行的改革。辛格在淡出政治舞台一段时间后,于2004年开始担任印度总理。从长期角度审视印度经济,两个有益的问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措施开启的渐进转型期中,印度需要什么样的改革,以及到底发生了什么。

印度当时面临两个巨大的治理问题。第一个是政府过多参与一些领域的工作。在这些领域,政府的表现非常专横,但它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的能力却实在高超。所谓的“许可证统治”令企业创新措施的推行极其艰难,任由大小官吏摆布,因此极大地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并催生了腐败。改革进展有时非常艰难,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政策改革的方向却一直很明确(即使在很多人的评价中仍然有点缓慢),甚至得到了由其它政党执政的继任政府的支持。

但印度当时还面临另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即政府在一些领域中的参与程度不够,而它本可以在这些领域中取得极大成就。对于修缮受重视程度低得惊人的社会基础设施(例如,需要新建更多学校、医院和农村医疗中心),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问责、监督和公共服务合作体系这些迫切任务,政府行动迟缓。此外,政府还忽视了实物基础设施(电、水、公路和铁路)的建设,这些领域需要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努力。经济学家称之为“公共产品”的广阔领域仍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上世纪90年代的激进改革几乎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如果说这些领域也开始了变革(尽管相当缓慢)的话,那么部分功劳必须要归功于印度的民主政治。人们越来越看重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民基本需要(学校、医疗、供水和其它设施)在选举中的重要性,消息灵通的媒体讨论和要求基本权力的公民社会运动也带来了舆论压力。

那么,经过这些改革后,印度现在的情况如何呢?诚然,印度目前大约8%(有时会达到9%)的高经济增长率令人满意,但经济增长利益的分配仍然相当不公平。贫困率有所下降,但远未达到分配领域受到更多关注情况下能够达到的水平。印度的一些失败是严重的,例如持续存在的营养不良(尤其是儿童),当然还有印度四分之一的人口(包括全部女性中的一半)仍然是文盲——在一个出色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造就了如此高科技成就的国家,这种情况的持续存在是一种耻辱。一个民主国家可能不会愿意保持这种分割状态——一部分像加州一样繁华,一部分像撒哈拉以南非洲一样贫困。

经济进步利益的分配不均与持续存在的社会差距不无关系,因为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例如普及(优质)教育、有效和可以获得的公共医疗和良好的流行病防治——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利用新经济机会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组织得更好的公共服务。

然而,这并非是认为经济增长不重要。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经济增长也能够创造出正可以大力用于扩大公共服务的政府资源。

如果能够与快速的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政府收入将迅速增加。实际上,印度政府收入的增速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2003-04年度,印度经济增速为6.5%,低于政府收入9.5%的增长水平;2004-05至2006-07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5%、9%和9.4%,分别低于各自年度12.5%、9.7%和11.2%的政府收入(以实际水平计算,即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增速。资金将继续迅速流向政府手中,至关重要的是明智地将这些资金用于最亟需的地方。

当毕加索说我们到60岁时开始变年轻时,他也表达了一种悲凉的观点,即那时或许已经“为时太晚”。但对一个已经以朝气蓬勃的能量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国家而言,改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忽视绝不会太晚。凭借多一点深思熟虑和决心,好景可能还在后头。

本文作者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拉蒙特(Lamont)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前任院长

译者/何黎
现在所谓的西方民主体制只适合达到一定经济基础,国民素质也要达标的国家
不然就和亚非拉那些用民主的国家一个下场
就好比我国现在的新交法其实和德国,法国等差不多,但为什么人家那里实行起来没问题,我们却问题多多,国民素质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印度经济不简单啊,国际环境比我们好,普遍认为比我们后劲足
民主化和经济发展难道是鱼和熊掌的关系?:o
印度发展对中国是好事,就好比一个舞台如果只有一个新人在表演,那么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关注评价,好的坏的话不一定有利于发展进步,如果有2个人,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国际社会,中国不应该成为主角,还是应该低调的加快发展步伐。
原帖由 红魔的元帅 于 2007-8-16 14:46 发表
印度经济不简单啊,国际环境比我们好,普遍认为比我们后劲足

普遍被高胜那些为了赚钱满嘴喷x的机构看好
印度和中国现在不是在一个档次,来过中国的、敢说真话的印度人都能体会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