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冷眼静观印度民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6:04:40
<B>冷眼静观印度民主 </B>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5-24 11:54:55

  印度印象(之一)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排名表中,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又都是在迅速崛起中的国家。我们不会对近邻的一举一动无动于衷。中国和印度就像一个家庭中两个长相十分相似的“兄弟”,这是缘于除了印度之外,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国相比是如此相似,地大物博,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从中印两国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上看,中国和印度是在瓜分同一张廉价劳动力的大饼。印度虽是我们的邻邦,但隔着喜玛拉雅山,我们对这一兄弟的了解其实不多,到印度的人往往比到其他国家的人少得多。
  4月下旬,有机会在印度实地调研10多天,用心感受印度,用眼睛观察印度,用嘴巴和印度人交流。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感受到:印度并非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合资生产的汽车穿行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甚至远远超过中国;印度正在经历改革的深化阶段,在许多关键性的垄断行业引入私人资本进入,比如航空、电信运营业等,呈现着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印度软件的神话”,它的崛起,对中国提出的挑战可能比对美国的挑战要大;置身于城市中,汽车行走在公路上,飞机穿梭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无一不在使用基础设施,印度的基础设施之落后是不曾预料的;造成印度种种问题的根源并非是议会民主的错,但是,印度的事实告诉我们,民主不一定是天使,用印度民主否定我们自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命题。结论是,印度要追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仍然存在落后于印度的可能性,因为发展带来了发展的风险,如果中国不能处理好发展中的问题,反而会落后于印度。中国和印度目前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印双方都会做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赵忆宁

  从1960年代到现在有几十项实证研究,每一项都是选择几十个国家、几十年的数据,证明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89年以前,当民主还没有成为普世信仰时,一般认为民主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1990年转型后,有些研究显示民主对经济增长有好处。最近几年,又发现国家体制和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关联。
  具体到印度民主,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
  ———王绍光

  1990年代初,英国人西格尔最早提出印度将超越中国,他的理由就是———在印度,民主、法制基本是一种宗教式信仰,凡是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好。虽然过去50年的事实尚没有证明民主政治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不民主的政治就一定阻碍经济发展。但是,10年之后,由于中印两国的比较,再次引发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在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谈得最多的是印度相对中国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印度虽然没有中国已经具备的有利环境,但是印度拥有民主制度和法制社会,他们推断的结论是———印度必将会超过中国。
  一位普通的印度人阿尼尔说:“中国的情况比印度好,我们没有必要吹捧自己的可笑的政治。我们总是在扯淡,我们生活在绝望中。”出生于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说:“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的任何一项政策与加速的民主进程不相协调”。
  “现在有些人一味强调印度民主制度的优势,说得好听是无知,如果说得不好听是有意误导,也不排除某些人期望影响中国选择某种模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张文木博士说。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更加直白:“印度的民主制度在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在中印两国的比较中,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到底是“正优势”还是“负优势”?印度之行,我所得到的印象是———无论印度是否真正无愧于其自称的民主国家的美名,至少从目前看,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值得人们如此推崇。

  印度:议会民主“橱窗”的反思
  拉杰·古普塔是印度一家大规模制鞋厂的合伙人,他每两个月就得去一次中国广东省。他到中国买制鞋机,因为印度几乎没有制造商生产此类机器;他到中国买合成皮革,因为印度很少生产这类材料;他到中国的制鞋厂参观,以便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严密的管理程序。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就乘飞机回国了。他怎么也想不通,“实行民主制度的印度怎么会落后于中国这个实行共产党经济政策的国家?”
  我们来到印度时,恰逢印度举国上下进行大选,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在印度旅行随处可见“India:Shine out with great brilliancy”(印度大放光芒)的标语,这是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为再度执掌政权而推出的竞选广告。在从德里去往阿吉拉的主要交通干道上,竞选宣传车和人群占据了多半条公路,宣讲人胸有成竹地说:要在2020年让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在斋普尔的老城城门前,人们正在冒雨搭建竞选演讲台,印度国大党索尼娅·甘地的巨幅人像矗立在路边,在一个没有太多高大建筑的印度,广告牌非常惹眼。报纸、电视更是不一而足。
  印度党派之多可为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十一届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在世界上素有所谓“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称,美国更是把印度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展示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橱窗”,以展示西方民主的普适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峰君教授是研究南亚问题的专家,他概括印度政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具有西方议会民主体制与东方政治体制的双重性格”。他说:“根据尼赫鲁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印度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但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西方议会民主政体。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
  “民主橱窗”之内的人又是如何看待印度的民主社会呢?民主社会一定是言论自由的吗?楠达库马是一位科学家和旅行作家,他来过中国2次,共有半年的时间,其中一次是与中国科学院进行交流。回印度后,他写了为什么印度会如此败给中国的文章,但是,没有一家印度媒体愿意发表他的文章。他说:“这真让我沮丧,居然如此直接的拒绝我,我只好用马来文出版了我在中国的经历。该书名字是:《中国:奇迹之国》。当然,我很高兴看到了该书如我想象般的畅销。”
  印度《论坛报》4月7日读者论坛中的一封信:“国家真如全国民主联盟所说的是在大放光芒吗?领导人反复重申他们的成就……数以千万计的卢比花在了以‘印度大放光芒’为主题的全国巡回竞选上,花在广告上。其实,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领导人的业绩。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喊大叫呢?”印度老百姓在抱怨,他们为什么不肯为贫民窟的几千万穷人花7亿卢比来改善居住条件呢?所谓的“大放光芒”完全是政府大力上演的一场“政治秀”。据说,仅印度执政党这次花在竞选上的宣传费用就高达70亿卢比。
  历史学家阿帕娜·巴苏(Aparna Basu)指出,民主的意义远非每五年举行一次自由选举这么简单。“良好的管理与政治自由同等重要,印度在这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她说。在新德里大约有30%的人口住在贫民窟,尽管印度有其民主资历,但是印度知识精英们普遍认为,印度没有赋予公民真正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利、饮用纯净水权利以及使用其它福利设施的权利,更谈不到发展的权利。他们批评印度混沌的民主常常未能履行诺言。

  要建设还是要民主?
  一般来讲,制度成本是社会运行总成本的一部分。判断民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如果仅仅从感性出发分析制度的好与坏,很可能会得出模糊不清的结论。印度之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政府效率、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视角观察,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印度的民主制度多付出的制度成本相当大。
  印度之行,孟买一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因为在印度素有“孟买是印度的上海”之称。我们住在孟买的希尔顿酒店,应该说,在我们住过的印度其他城市的希尔顿酒店中,孟买的希尔顿酒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是最好的。但是,一墙之隔的酒店墙外,垃圾遍地、蚊蝇飞舞、公鸡鸣叫、乞丐讨要、小贩叫卖,好不热闹,与酒店的现代化设施共处一条街,但恍若两重天地。
  驱车观光市容,看到一些现代城市的标志———立交桥,据说孟买有让印度人自豪的54座立交桥。可是我们看到,桥下住满了“居民”,黑压压一片,四根竹竿加上一块苫布,苫布下坐满了没事可干的人。下车走在路上,只有机动车路面是柏油路。行人、三轮车、大卡车、“斯古塔”(电三轮)、小轿车抢行在一条窄窄的路上,牛在街上悠闲地穿行,狗趴在土路上小憩,人们背过身去随时随地大小便,在40多度的高温下,空气中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这种画面,让我回忆起30年前安徽省的某个小镇。
  印度《商业周刊》记者曼吉特前不久在中国上海呆了两天,这是她的第一次上海之行。她是这样描写中国上海的:“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羽毛。在我所住下的美丽的街道前面,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亮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一个国家正在腾飞。你不看到这些,你不会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曼吉特就在孟买生活工作,她说:“孟买是破旧、肮脏的。”她希望孟买可以变成上海的模样。
  为什么素有“奇迹之城”、“印度的商业中心”、“世界电影制造中心”的孟买,城市道路与城市环境如此之差?曼吉特说:“在孟买的派达路的尽头修建新路时,我们看到了与上海不一样的情况,当地居民中的抗议者号啕大哭,这其中还有一位在请愿,说着新路带来污染,因为她的嗓音将受到影响。于是,这个计划暂时停下来,也许将会废弃。这就是本质的区别,上海与孟买之间,中国与印度之间,一个在制定,执行;另一个却是胆战心惊地不断地寻求公众意见。如此看起来,有时,印度的民主基础恰恰是一种对国家建设不利的痛。”
  印度是民主国家,不可能以法律禁止任何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半个世纪前印度独立的时候,甘地的梦想是一个“生活在村庄中”的印度。今天的印度面临的噩梦是印度已经不再“生活在村庄中”,而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中”。在孟买,贫民窟一片接一片,连在一起有几英里长。印度储备银行地区经理托拉特说:即使我们有最良好的愿望,即使我们有道德上的使命感,我们能给住在贫民窟里的人一个更好的生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凭我的直觉判断,我认为我们已经快要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在印度,比如你雇了清洁工,他们不工作,如果有人胆敢因为失职而惩罚他们,那么,明天你就会看到罢工了,罢工由当地发展到邦里,随后就是全国了。你能认为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楠达库马说。
  但是,随便问一个印度人,有谁愿意丧失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每个角落里的自由呢?在印度似乎人们更愿意选择后者。
  坐落在德里的尼赫鲁大学像一个巨大的公园。“这里到处体现民主,校园内大字报到处可见,有点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学生上课迟到半小时不足为怪;教师、学生可以自由的罢课。比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合格,他和他的老乡开始游行。”张文木博士介绍说,他在尼大做访问学者一年,有着切身的体会。当他表示不愿意参与学生竞选时,被人奚落为“不懂得民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2 4:25:45编辑过]
<B>冷眼静观印度民主 </B>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5-24 11:54:55

  印度印象(之一)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排名表中,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又都是在迅速崛起中的国家。我们不会对近邻的一举一动无动于衷。中国和印度就像一个家庭中两个长相十分相似的“兄弟”,这是缘于除了印度之外,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国相比是如此相似,地大物博,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从中印两国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上看,中国和印度是在瓜分同一张廉价劳动力的大饼。印度虽是我们的邻邦,但隔着喜玛拉雅山,我们对这一兄弟的了解其实不多,到印度的人往往比到其他国家的人少得多。
  4月下旬,有机会在印度实地调研10多天,用心感受印度,用眼睛观察印度,用嘴巴和印度人交流。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感受到:印度并非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合资生产的汽车穿行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甚至远远超过中国;印度正在经历改革的深化阶段,在许多关键性的垄断行业引入私人资本进入,比如航空、电信运营业等,呈现着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印度软件的神话”,它的崛起,对中国提出的挑战可能比对美国的挑战要大;置身于城市中,汽车行走在公路上,飞机穿梭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无一不在使用基础设施,印度的基础设施之落后是不曾预料的;造成印度种种问题的根源并非是议会民主的错,但是,印度的事实告诉我们,民主不一定是天使,用印度民主否定我们自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命题。结论是,印度要追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仍然存在落后于印度的可能性,因为发展带来了发展的风险,如果中国不能处理好发展中的问题,反而会落后于印度。中国和印度目前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印双方都会做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赵忆宁

  从1960年代到现在有几十项实证研究,每一项都是选择几十个国家、几十年的数据,证明民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89年以前,当民主还没有成为普世信仰时,一般认为民主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1990年转型后,有些研究显示民主对经济增长有好处。最近几年,又发现国家体制和经济发展几乎没有关联。
  具体到印度民主,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
  ———王绍光

  1990年代初,英国人西格尔最早提出印度将超越中国,他的理由就是———在印度,民主、法制基本是一种宗教式信仰,凡是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好。虽然过去50年的事实尚没有证明民主政治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不民主的政治就一定阻碍经济发展。但是,10年之后,由于中印两国的比较,再次引发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在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谈得最多的是印度相对中国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印度虽然没有中国已经具备的有利环境,但是印度拥有民主制度和法制社会,他们推断的结论是———印度必将会超过中国。
  一位普通的印度人阿尼尔说:“中国的情况比印度好,我们没有必要吹捧自己的可笑的政治。我们总是在扯淡,我们生活在绝望中。”出生于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说:“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的任何一项政策与加速的民主进程不相协调”。
  “现在有些人一味强调印度民主制度的优势,说得好听是无知,如果说得不好听是有意误导,也不排除某些人期望影响中国选择某种模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张文木博士说。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更加直白:“印度的民主制度在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在中印两国的比较中,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到底是“正优势”还是“负优势”?印度之行,我所得到的印象是———无论印度是否真正无愧于其自称的民主国家的美名,至少从目前看,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值得人们如此推崇。

  印度:议会民主“橱窗”的反思
  拉杰·古普塔是印度一家大规模制鞋厂的合伙人,他每两个月就得去一次中国广东省。他到中国买制鞋机,因为印度几乎没有制造商生产此类机器;他到中国买合成皮革,因为印度很少生产这类材料;他到中国的制鞋厂参观,以便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严密的管理程序。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就乘飞机回国了。他怎么也想不通,“实行民主制度的印度怎么会落后于中国这个实行共产党经济政策的国家?”
  我们来到印度时,恰逢印度举国上下进行大选,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在印度旅行随处可见“India:Shine out with great brilliancy”(印度大放光芒)的标语,这是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为再度执掌政权而推出的竞选广告。在从德里去往阿吉拉的主要交通干道上,竞选宣传车和人群占据了多半条公路,宣讲人胸有成竹地说:要在2020年让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在斋普尔的老城城门前,人们正在冒雨搭建竞选演讲台,印度国大党索尼娅·甘地的巨幅人像矗立在路边,在一个没有太多高大建筑的印度,广告牌非常惹眼。报纸、电视更是不一而足。
  印度党派之多可为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十一届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在世界上素有所谓“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称,美国更是把印度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展示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橱窗”,以展示西方民主的普适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峰君教授是研究南亚问题的专家,他概括印度政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具有西方议会民主体制与东方政治体制的双重性格”。他说:“根据尼赫鲁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印度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但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西方议会民主政体。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
  “民主橱窗”之内的人又是如何看待印度的民主社会呢?民主社会一定是言论自由的吗?楠达库马是一位科学家和旅行作家,他来过中国2次,共有半年的时间,其中一次是与中国科学院进行交流。回印度后,他写了为什么印度会如此败给中国的文章,但是,没有一家印度媒体愿意发表他的文章。他说:“这真让我沮丧,居然如此直接的拒绝我,我只好用马来文出版了我在中国的经历。该书名字是:《中国:奇迹之国》。当然,我很高兴看到了该书如我想象般的畅销。”
  印度《论坛报》4月7日读者论坛中的一封信:“国家真如全国民主联盟所说的是在大放光芒吗?领导人反复重申他们的成就……数以千万计的卢比花在了以‘印度大放光芒’为主题的全国巡回竞选上,花在广告上。其实,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领导人的业绩。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喊大叫呢?”印度老百姓在抱怨,他们为什么不肯为贫民窟的几千万穷人花7亿卢比来改善居住条件呢?所谓的“大放光芒”完全是政府大力上演的一场“政治秀”。据说,仅印度执政党这次花在竞选上的宣传费用就高达70亿卢比。
  历史学家阿帕娜·巴苏(Aparna Basu)指出,民主的意义远非每五年举行一次自由选举这么简单。“良好的管理与政治自由同等重要,印度在这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她说。在新德里大约有30%的人口住在贫民窟,尽管印度有其民主资历,但是印度知识精英们普遍认为,印度没有赋予公民真正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利、饮用纯净水权利以及使用其它福利设施的权利,更谈不到发展的权利。他们批评印度混沌的民主常常未能履行诺言。

  要建设还是要民主?
  一般来讲,制度成本是社会运行总成本的一部分。判断民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如果仅仅从感性出发分析制度的好与坏,很可能会得出模糊不清的结论。印度之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政府效率、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视角观察,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印度的民主制度多付出的制度成本相当大。
  印度之行,孟买一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因为在印度素有“孟买是印度的上海”之称。我们住在孟买的希尔顿酒店,应该说,在我们住过的印度其他城市的希尔顿酒店中,孟买的希尔顿酒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是最好的。但是,一墙之隔的酒店墙外,垃圾遍地、蚊蝇飞舞、公鸡鸣叫、乞丐讨要、小贩叫卖,好不热闹,与酒店的现代化设施共处一条街,但恍若两重天地。
  驱车观光市容,看到一些现代城市的标志———立交桥,据说孟买有让印度人自豪的54座立交桥。可是我们看到,桥下住满了“居民”,黑压压一片,四根竹竿加上一块苫布,苫布下坐满了没事可干的人。下车走在路上,只有机动车路面是柏油路。行人、三轮车、大卡车、“斯古塔”(电三轮)、小轿车抢行在一条窄窄的路上,牛在街上悠闲地穿行,狗趴在土路上小憩,人们背过身去随时随地大小便,在40多度的高温下,空气中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这种画面,让我回忆起30年前安徽省的某个小镇。
  印度《商业周刊》记者曼吉特前不久在中国上海呆了两天,这是她的第一次上海之行。她是这样描写中国上海的:“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羽毛。在我所住下的美丽的街道前面,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亮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一个国家正在腾飞。你不看到这些,你不会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曼吉特就在孟买生活工作,她说:“孟买是破旧、肮脏的。”她希望孟买可以变成上海的模样。
  为什么素有“奇迹之城”、“印度的商业中心”、“世界电影制造中心”的孟买,城市道路与城市环境如此之差?曼吉特说:“在孟买的派达路的尽头修建新路时,我们看到了与上海不一样的情况,当地居民中的抗议者号啕大哭,这其中还有一位在请愿,说着新路带来污染,因为她的嗓音将受到影响。于是,这个计划暂时停下来,也许将会废弃。这就是本质的区别,上海与孟买之间,中国与印度之间,一个在制定,执行;另一个却是胆战心惊地不断地寻求公众意见。如此看起来,有时,印度的民主基础恰恰是一种对国家建设不利的痛。”
  印度是民主国家,不可能以法律禁止任何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半个世纪前印度独立的时候,甘地的梦想是一个“生活在村庄中”的印度。今天的印度面临的噩梦是印度已经不再“生活在村庄中”,而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中”。在孟买,贫民窟一片接一片,连在一起有几英里长。印度储备银行地区经理托拉特说:即使我们有最良好的愿望,即使我们有道德上的使命感,我们能给住在贫民窟里的人一个更好的生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凭我的直觉判断,我认为我们已经快要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在印度,比如你雇了清洁工,他们不工作,如果有人胆敢因为失职而惩罚他们,那么,明天你就会看到罢工了,罢工由当地发展到邦里,随后就是全国了。你能认为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楠达库马说。
  但是,随便问一个印度人,有谁愿意丧失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每个角落里的自由呢?在印度似乎人们更愿意选择后者。
  坐落在德里的尼赫鲁大学像一个巨大的公园。“这里到处体现民主,校园内大字报到处可见,有点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学生上课迟到半小时不足为怪;教师、学生可以自由的罢课。比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合格,他和他的老乡开始游行。”张文木博士介绍说,他在尼大做访问学者一年,有着切身的体会。当他表示不愿意参与学生竞选时,被人奚落为“不懂得民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2 4:25:45编辑过]
该帖少了下部,我已重新发了全的,请斑竹删了这帖![em01]
<P>斑竹那么多帖要删,你还来添乱,你嫌人家不够忙是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