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09:48
愛看電影的人,絕對不會錯過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劇情描述在 1870 年代,由湯姆克魯斯所飾演的一位美國內戰退伍軍官―歐格仁,遠赴日本協助軍事訓練,被身為他敵人的一個武士―勝元所救,進而轉換立場成為他的好朋友,後來被「武士道」所感召,最後也搖身一變,成為一位武士,勝元死後,他成為全日本最後一位武士。

劇中常出現切腹自殺的場景,對一般人而言,打輸了仗就切腹自殺,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對他們而言,切腹自殺,是非常神聖的、非常偉大的,而切腹自殺的人的妻兒,非但不傷心,反而引以為榮。由歐格仁和勝元所帶領的是一群遊走在現代日本和古代日本的武士,而另一方面,則是日本重要官員所帶領具有現代武器的軍隊,最後古代武士們輸了,但是也因為勝元的死,喚醒了日本天皇的勇氣,才使得日本的未來一日千里。

櫻花、武士道、日本精神、團結、榮譽,在在表現了日本之所以成為現代國家裡的一個奇蹟,不是僥倖,而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

一、武士的起源

武士道的起源時間,一般的學者大都認為是在鎌倉時期,新渡戶稻造則說明:「我們無法指出任何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然後又說:「這就是武士道的源頭。」我們只能說,它在日本封建時期逐漸成形,而其起源的時間則跟封建制度密不可分。

在日本,我們可以說封建制度的興起差不多是在西元十二世紀末,跟源賴朝將軍家族的崛起是在同一時期。勝部真長則清楚的指出,是源賴朝與其家臣團之間的主人和屬下的關係,奈良本辰也的說法也如出一轍。

至於武士道的古典代表作,新渡戶稻造認為武士道是一套道德規範,是武士所必須遵守的原則,並沒有明文規定,而僅是一些口耳相傳的要訣或是格言,是一種心裡的準則,雖然十七世紀時有一本《武家法度》,但此書內容簡短而且多半圍繞著婚姻城堡及聯盟等主題。

二、武士的生活

封建時代「武士」的生活條件,可以用極簡單的話概括起來。一是擊劍,二是讀書,三是交友。擊劍讀書,是武士一定要有的本事。不會擊劍的人,當然沒有做武士的資格。沒有學問,便不能夠在武士階級裏面求生活。至於交友這一層,是封建時代武士階級「社會性」的表現。

武士的責任,第一是擁護他們主人的家,第二就是擁護他們自己的家和他自己的生存。所以武士們自認定自己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主家」。這句話的真意就是為主人和他自己的家系家名而奮鬥。

輕生死,重然諾,重義氣,這種武士獨有的特性,固然由於武士階級的生活必要,但就精神方面看來,許多年遺傳下來的生活意識所造成的道德和信仰,也是使他們肯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生命而為主家奮鬥的最要緊的因素。

在封建時代,這一種為保存家系而努力的事實和奮鬥的精神,是他們社會所最讚美的。舉國所讚美的武士道的精華,就事實上說明起來可以舉出兩件事,一件事仇討,一件是切腹。仇討是殺人,切腹就是自殺。

仇討就是中國所謂的復仇,本來是沒有法治的野蠻社會裡面的普通習慣。日本封建時代,這一種事實,不但是社會上讚美他,並且國裡的籓主,還特別許可。近代還有許多人,以為復仇的事實,是日本人最高尚的精神,就是日本人最優美的性格。不過這種行為,也就是生的奮鬥的精神。

此外為自己受人欺負直接採取復仇手段的,更是多極了。完全和復仇事件沒有厲害關係的人,也往往有幫他人復仇的,日本話叫做「助大刀」。

社會上對於這種為正義出力的人,也很讚美,武士道的精神在這助大刀上面,確實看的出許多正義的精神,比復仇本身,道德的意義,還是多一點。這種正義的同情心,不只在男子中如此,女子裡面也很有這種美德,武士家女子,直接為君父夫復仇,或是為他人表同情,幫助他人復仇事業成功的事件,歷史上很不少。

這一種社會同情的熱誠,確是封建時代日本女子的美德,直到今天,這種特色,還是極為彰著的。

三、武士的教育

到了江戶時代,各宗派的大本山所發展出的僧侶教育達到頂盛。為取得各大中小寺院的住持資格,各教派皆備有十數年,甚至長達二十餘年的完整的學業生涯。

不僅如此,江戶時代各地方的中小寺院,更廣為設置稱為「寺子屋」的學堂,讓庶民子弟從 6、7 歲即可入學,每日上學而學習時間共約 4、5 年。在學堂內由僧侶負責教導兒童識字讀寫算用,以及日常生活之道德修養等基礎的教育工作。

佛教寺院的「寺子屋」組織到了江戶末期,總數據說到達三萬以上,被認為是近代國民學校教育的前身。

四、武士的苦行

「武士道」的另一個特色是「苦行」。武士認為人的一生應該是無終止的修行。而修行的人不應該酖逸樂,圖享受,求安適,貪口腹。相反地,應該輕修苦持、臥薪嚐膽,在清修中追求精神的精近。

在這樣的原則下,它們非常苛求自己。譬如說,如果武士在睡覺時被人偷襲,或再走路時遭人埋伏暗算,它們並不責備偷襲的人做法卑鄙,而是責怪自己修煉不足,起居大意。

一個武士日常行止,竟予人有機可乘之隙,這是武士的恥辱。一個武士,在睡覺時,或任何時候,讓人偷襲而不知道,這個武士的師父、朋友、長輩、兄弟,都會覺得這個武士實在死有餘辜。在這樣的苛求下,武士平常就要修煉二十四小時都能驚醒的習慣。煉到即使在睡眠中,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刻驚覺。

我們看日本的電影古裝片,武士睡覺時配刀都放在枕頭邊。連洗澡時浴槽裡都暗藏匕首,這個演出並非誇張。

把所有的失敗與損失,歸咎自己,要求自己承擔過失,這種苛求自己的精神,是武士道的一個特色。這種自我苛求,有時到了不合理,甚至荒唐的程度。但日本武士,以極端的狂熱,追求這種極端的原則,而常常也達到極端的效果。譬如有些武士真的練到了任何時候都能驚醒,不可能遭人暗算的地步。

武士不但苛求自己,也苛待自己。他們相信,安適的生活足以使人墮落。因此武士在年輕時常常離家外出,名曰「武者修業」。這種修業往往沒有特定去處,只是向苦行僧一樣,雲遊四方,增加閱歷,鍛鍊體魄,並到處尋求高人指導武功。中間當然難免飢餓困乏,但越是困乏,他們就覺得越有收穫。

「武者修業」是一種精神修煉,數年之後回到家裡,父親或師父難免要驗收成果,就會命他持刀對立。這時候,他若氣定神閒、劍氣凝鍊,便算修煉有成。若是浮躁動搖,就可能再度被趕出門去「修業」。

武士通常在君主或親人有病時,在嚴冬之夜,脫光衣服澆冷水祈禱痊癒。祈禱痊癒與澆冷水沒關係,澆冷水只是因為親人有病,不敢獨自安適,所以澆冷水以共患難的意思。

他們認為在種種自虐的行為中,精神逐漸成熟。故如此煉出來的老武士,雖然心平氣和,卻難免固執,大約與修煉方法有關。

結論

武士,是全日本中最高貴的職業了,為了榮譽,死也不怕,比現代那些貪生怕死的人要高貴多了,雖然經過時代的更迭,民族的變遷,武士已經不是日本人類生活的重心了,但是,卻留下了日本人足以奉為圭臬的典範了。

經過幾百年之後,日本也成為一個泱泱大國,全都要歸功於日本的先人,不只是櫻花的象徵,日本人的團結,日本人的榮譽,還有武士道的精神,不然大戰後的日本怎麼能回復的那麼快,並且在幾年後就成為了一個國際間的奇蹟,雖然說武士在現代日本已所存無幾,幾乎已經絕跡了,但是武士道的精神卻是永留心中。愛看電影的人,絕對不會錯過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劇情描述在 1870 年代,由湯姆克魯斯所飾演的一位美國內戰退伍軍官―歐格仁,遠赴日本協助軍事訓練,被身為他敵人的一個武士―勝元所救,進而轉換立場成為他的好朋友,後來被「武士道」所感召,最後也搖身一變,成為一位武士,勝元死後,他成為全日本最後一位武士。

劇中常出現切腹自殺的場景,對一般人而言,打輸了仗就切腹自殺,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對他們而言,切腹自殺,是非常神聖的、非常偉大的,而切腹自殺的人的妻兒,非但不傷心,反而引以為榮。由歐格仁和勝元所帶領的是一群遊走在現代日本和古代日本的武士,而另一方面,則是日本重要官員所帶領具有現代武器的軍隊,最後古代武士們輸了,但是也因為勝元的死,喚醒了日本天皇的勇氣,才使得日本的未來一日千里。

櫻花、武士道、日本精神、團結、榮譽,在在表現了日本之所以成為現代國家裡的一個奇蹟,不是僥倖,而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

一、武士的起源

武士道的起源時間,一般的學者大都認為是在鎌倉時期,新渡戶稻造則說明:「我們無法指出任何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然後又說:「這就是武士道的源頭。」我們只能說,它在日本封建時期逐漸成形,而其起源的時間則跟封建制度密不可分。

在日本,我們可以說封建制度的興起差不多是在西元十二世紀末,跟源賴朝將軍家族的崛起是在同一時期。勝部真長則清楚的指出,是源賴朝與其家臣團之間的主人和屬下的關係,奈良本辰也的說法也如出一轍。

至於武士道的古典代表作,新渡戶稻造認為武士道是一套道德規範,是武士所必須遵守的原則,並沒有明文規定,而僅是一些口耳相傳的要訣或是格言,是一種心裡的準則,雖然十七世紀時有一本《武家法度》,但此書內容簡短而且多半圍繞著婚姻城堡及聯盟等主題。

二、武士的生活

封建時代「武士」的生活條件,可以用極簡單的話概括起來。一是擊劍,二是讀書,三是交友。擊劍讀書,是武士一定要有的本事。不會擊劍的人,當然沒有做武士的資格。沒有學問,便不能夠在武士階級裏面求生活。至於交友這一層,是封建時代武士階級「社會性」的表現。

武士的責任,第一是擁護他們主人的家,第二就是擁護他們自己的家和他自己的生存。所以武士們自認定自己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主家」。這句話的真意就是為主人和他自己的家系家名而奮鬥。

輕生死,重然諾,重義氣,這種武士獨有的特性,固然由於武士階級的生活必要,但就精神方面看來,許多年遺傳下來的生活意識所造成的道德和信仰,也是使他們肯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生命而為主家奮鬥的最要緊的因素。

在封建時代,這一種為保存家系而努力的事實和奮鬥的精神,是他們社會所最讚美的。舉國所讚美的武士道的精華,就事實上說明起來可以舉出兩件事,一件事仇討,一件是切腹。仇討是殺人,切腹就是自殺。

仇討就是中國所謂的復仇,本來是沒有法治的野蠻社會裡面的普通習慣。日本封建時代,這一種事實,不但是社會上讚美他,並且國裡的籓主,還特別許可。近代還有許多人,以為復仇的事實,是日本人最高尚的精神,就是日本人最優美的性格。不過這種行為,也就是生的奮鬥的精神。

此外為自己受人欺負直接採取復仇手段的,更是多極了。完全和復仇事件沒有厲害關係的人,也往往有幫他人復仇的,日本話叫做「助大刀」。

社會上對於這種為正義出力的人,也很讚美,武士道的精神在這助大刀上面,確實看的出許多正義的精神,比復仇本身,道德的意義,還是多一點。這種正義的同情心,不只在男子中如此,女子裡面也很有這種美德,武士家女子,直接為君父夫復仇,或是為他人表同情,幫助他人復仇事業成功的事件,歷史上很不少。

這一種社會同情的熱誠,確是封建時代日本女子的美德,直到今天,這種特色,還是極為彰著的。

三、武士的教育

到了江戶時代,各宗派的大本山所發展出的僧侶教育達到頂盛。為取得各大中小寺院的住持資格,各教派皆備有十數年,甚至長達二十餘年的完整的學業生涯。

不僅如此,江戶時代各地方的中小寺院,更廣為設置稱為「寺子屋」的學堂,讓庶民子弟從 6、7 歲即可入學,每日上學而學習時間共約 4、5 年。在學堂內由僧侶負責教導兒童識字讀寫算用,以及日常生活之道德修養等基礎的教育工作。

佛教寺院的「寺子屋」組織到了江戶末期,總數據說到達三萬以上,被認為是近代國民學校教育的前身。

四、武士的苦行

「武士道」的另一個特色是「苦行」。武士認為人的一生應該是無終止的修行。而修行的人不應該酖逸樂,圖享受,求安適,貪口腹。相反地,應該輕修苦持、臥薪嚐膽,在清修中追求精神的精近。

在這樣的原則下,它們非常苛求自己。譬如說,如果武士在睡覺時被人偷襲,或再走路時遭人埋伏暗算,它們並不責備偷襲的人做法卑鄙,而是責怪自己修煉不足,起居大意。

一個武士日常行止,竟予人有機可乘之隙,這是武士的恥辱。一個武士,在睡覺時,或任何時候,讓人偷襲而不知道,這個武士的師父、朋友、長輩、兄弟,都會覺得這個武士實在死有餘辜。在這樣的苛求下,武士平常就要修煉二十四小時都能驚醒的習慣。煉到即使在睡眠中,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刻驚覺。

我們看日本的電影古裝片,武士睡覺時配刀都放在枕頭邊。連洗澡時浴槽裡都暗藏匕首,這個演出並非誇張。

把所有的失敗與損失,歸咎自己,要求自己承擔過失,這種苛求自己的精神,是武士道的一個特色。這種自我苛求,有時到了不合理,甚至荒唐的程度。但日本武士,以極端的狂熱,追求這種極端的原則,而常常也達到極端的效果。譬如有些武士真的練到了任何時候都能驚醒,不可能遭人暗算的地步。

武士不但苛求自己,也苛待自己。他們相信,安適的生活足以使人墮落。因此武士在年輕時常常離家外出,名曰「武者修業」。這種修業往往沒有特定去處,只是向苦行僧一樣,雲遊四方,增加閱歷,鍛鍊體魄,並到處尋求高人指導武功。中間當然難免飢餓困乏,但越是困乏,他們就覺得越有收穫。

「武者修業」是一種精神修煉,數年之後回到家裡,父親或師父難免要驗收成果,就會命他持刀對立。這時候,他若氣定神閒、劍氣凝鍊,便算修煉有成。若是浮躁動搖,就可能再度被趕出門去「修業」。

武士通常在君主或親人有病時,在嚴冬之夜,脫光衣服澆冷水祈禱痊癒。祈禱痊癒與澆冷水沒關係,澆冷水只是因為親人有病,不敢獨自安適,所以澆冷水以共患難的意思。

他們認為在種種自虐的行為中,精神逐漸成熟。故如此煉出來的老武士,雖然心平氣和,卻難免固執,大約與修煉方法有關。

結論

武士,是全日本中最高貴的職業了,為了榮譽,死也不怕,比現代那些貪生怕死的人要高貴多了,雖然經過時代的更迭,民族的變遷,武士已經不是日本人類生活的重心了,但是,卻留下了日本人足以奉為圭臬的典範了。

經過幾百年之後,日本也成為一個泱泱大國,全都要歸功於日本的先人,不只是櫻花的象徵,日本人的團結,日本人的榮譽,還有武士道的精神,不然大戰後的日本怎麼能回復的那麼快,並且在幾年後就成為了一個國際間的奇蹟,雖然說武士在現代日本已所存無幾,幾乎已經絕跡了,但是武士道的精神卻是永留心中。
  又见马甲,想盖楼不用这么麻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