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从对抗到缓和历史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59:13
久居北京的人们都知道,北京东郊有一个叫“西坝河”的地方。
高耸的塔楼间,这条河总会映出几分清幽与恬静。然而,20多年以前,
这里却被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称之为“反修前线”。不论今天人们怎样
看待过去的历史,但这里的确发生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70年代中期,中国国家安全机关拍摄的一段发生在北京西坝河桥
附近的影像资料讲述的是破获苏联派遣特务李洪枢间谍案的经过。这
一间谍案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中不难发现,中苏两国关系的
紧张程度到了何种地步。

  1982年3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一次讲演中放
出了一个“试探气球”:他对中国进行了一番攻击之后表示,苏联愿
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一信息立即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这位从
50年代至60年代曾经7次受命到莫斯科处理中苏关系的中国领导者,亲
身经历了中苏关系从同盟走向对抗的历程,他是中共高层领导中处理
这方面事务的专家。他深深了解,这段历史在自己国家人民心中至今
仍留有浓重的阴影。然而,中苏间最根本的障碍还不是50年代末、
60年代初的那笔账。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新当政的勃列日涅夫
不仅丝毫未改善中苏关系,反而加强了对中国的威胁:从60年代中期
起,苏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大量驻军,并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
1978年12月,苏联支持越南出动20余万兵力武装入侵柬埔寨;事隔一
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对中国实行了从北面、南面、西面的包围,严
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
1982年4月,北京春意正浓。曾经为中美关系改善传递过消息的罗马尼
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来到中国访问,他此行的目的,除了解改革开放后
的中国外,也想就勃列日涅夫的演讲探中国的口风。邓小平告诉齐奥
塞斯库:中苏关系没有多大变化,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讲话,我们
除了对他骂我们的话表示拒绝外,其他的表示我们注意到了,他说:
“我们重视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包括阿富汗、柬埔寨问题,包括他
们的边界屯兵问题。说到这里,邓小平显得有些激动,他加重语气说:
“屯兵100万啊!”不谈这些具体行动,有什么基础?但是我们不排除
在苏联有某种表示的时候恢复谈判。在欢迎宴会上,齐奥塞斯库劝说
邓小平像国际舆论所设想的那样去响应勃列日涅夫的“建议”。邓小
平说:他总要把他的霸权主义改一改吧,勃列日涅夫的话讲得不坏,
但是我们要行动。你见到他的时候还可以告诉他,叫他先做一两件事
看看,从柬埔寨、阿富汗的事情上做起也可以,从中苏边界或蒙古撤
军也可以。没有行动,我们不赞成,世界上的人民都不会赞成。

  中美建交后,美国仍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1979年4月10日,
卡特签署了由美国国会通过的严重背离建交公报原则的《与台湾关系
法》,并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损害了中国的主权。1981年12月起,
中美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进行了艰巨的谈判,最终于1982年8月
17日达成《八一七公报》。这时的邓小平做出改变“一条线”外交战
略的最后决策,派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于洪亮去莫斯科,表示中国领导
人关心中苏关系的改善,建议双方就消除两国关系的障碍进行磋商。

  时任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后任中国驻波兰、俄罗斯大使的于洪亮
回忆:

  我是秘密去的。我去苏联主要是捎个口信。这个口信是我起草,
小平同志亲自过目的。小平说:“苏联应该做点实事。”当时,影响
中苏关系的三件事情,第一是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和在蒙古驻军;第
二是苏联帮助越南入侵柬埔寨;第三是苏联侵略阿富汗。这三件事情,
苏联解决一件也是可以的。办件实事,不要空谈改善两国关系。去了
以后,他们认为来者不善。我们请客,请了苏联外交部一位副部长和
一位司长,还有一位翻译。我在宴会上把口信说了一遍。翻译一字一
句地核对。完了以后,他们的司长很敏感,说勃列日涅夫在黑海休假。
名义上是休假,实际上是在接见东欧的领导人。以后,苏联外交部请
客,对我们的口信做了回答,除了同意恢复谈判之外,只字不提三个
条件。他当时的中心意思是让我们回到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我们的回
答是不要只讲空话,要做点实事。

  经协商,双方确定在北京和莫斯科轮流举行两国副外长级特使的
磋商,讨论和解决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问题。

  在1982年至1985年的3年间,中国充分利用了多次出席苏共领导人
葬礼的机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葬礼上的外交,使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
国的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中国抓住这
个机会,做出了友好的表示,派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等高级官
员前往苏联驻华使馆吊唁;全国人大常委会也致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
席团,吊唁勃列日涅夫逝世,这使苏联使馆官员大吃一惊,也成为驻
北京外交官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国际舆论评论说此举非同一般,它证
明中国已不把苏联当做敌人了。中国这一外交行动立刻引起了国际上
的广泛注意。

  安德罗波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双方采取了实际步骤改善中
苏关系:苏联在1983年8月发表了《关于苏中关系正常化的声明》。同
年,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与葛罗米柯在纽约会晤,决定于1987年恢复
中苏边界谈判。

  年事已高的契尔年科终于没能看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到来。
1985年3月,他在莫斯科病逝。为了参加契尔年科的悼念活动,中国提
高了派出人员的规格,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彭
真亲自前往苏联驻华使馆吊唁。彭真的亲自出马又一次引起西方外交
界的极大关注,外电评论说,彭真是国际上威名远震的政治家,又是
中国现职领导人,亲自吊唁说明中国在中苏关系正常化方面迈出了意
义深远的一步。

  1985年3月1日,对中苏关系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国
的国家电视台连续播出了三条有关苏联方面的新闻,这是自60年代中
苏关系紧张以来还没有过的情形。

  同年秋天,邓小平又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会见了罗马尼亚
总统齐奥塞斯库。邓小平很幽默他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做了很多
积极的表示,但是消除“三大障碍”问题始终没有松口。邓小平略微
思索后对齐奥塞斯库说:“你给我带个口信好不好?如果苏联同我们
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能办到的话,我或胡耀邦同志愿意
同戈尔巴乔夫同志会见。我出国访问的历史使命虽已完成,但为这个
问题我可以破例,‘三大障碍’这一条应首先解决,我们等待答复。”
不久,莫斯科做出了反应。11月下旬,戈尔巴乔夫表示同意举行高层
会晤,地点可在苏联的远东和中国境内。但他避而不谈促使越从柬撤
军的问题,这等于没有真正响应邓小平提出的这一重要的建设性的步
骤,于是,中苏高层会晤被拖延了下来。

  在1986年4月举行的中苏第8轮磋商中,苏方首次表示,可将柬问
题作为地区冲突同我讨论。同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
话,表示愿在任何时候,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认真讨论关于创造睦邻
友好气氛的补充措施问题,并宣布:苏联正同蒙古领导人一起研究关
于从蒙古撤出相当部分军队的问题;苏联将从阿富汗分阶段撤军并拟
于1986年底从阿富汗撤出苏军6个团。这是苏联首次在消除中苏关系正
常化障碍方面做出的明确表示。

  1986年9月2日,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了一则消息:中共
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
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邓小平回答了
华莱士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政策、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
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也刊登了这一消息,并配上一
幅邓小平接受华莱士采访的照片。这条简短的消息令人颇费猜测:邓
小平接见美国记者的情形如何?他们具体谈了些什么?官方报道没有
提供任何细节。职业的敏感使在京的外国记者纷纷出动,千方百计想
早点搞到邓小平的谈话。也许是“名牌效应”在起作用,一看到“华
莱士”的名字,他们就已预见到这次采访必会出“彩”——68岁的华
莱士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节目主持人,多次获得大奖,他也因此而成为
世界一流的新闻记者。华莱士以擅长捕捉热点新闻和采访国际风云人
物著称。他采访过“水门事件”、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采访过尼克
松、里根、霍梅尼、萨达特……这一次,华莱士又把镜头对准了中国
的邓小平,他将给世人提供一则怎样的独家新闻呢?……

  华莱士:主任先生,戈尔巴乔夫最近在海参崴对您和中国发表了
讲话。他在讲话中说:让我们做好朋友,让我们结束我们之间的紧张
局势。苏联准备在中苏边界减少苏联的驻军,使中苏边界成为我们之
间的联系,而不是我们之间的障碍。您对于戈尔巴乔夫的和平建议是
怎样看的?

  邓小平: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的讲话有点新东西,所以,我们对
他的新的带有积极性的东西表示了谨慎的欢迎。但是,戈尔巴乔夫的
讲话也表明,他的步子迈得并不大。在戈尔巴乔夫讲话后不久,苏联
外交部官员也讲了一篇话,调子同戈尔巴乔夫的不一样,这就说明苏
联内部究竟对中国的政策怎样,我们还要观察。

  华莱士:您以前有没有见过戈尔巴乔夫?

  邓小平:没有。

  华莱士:您是否想见见他?因为他说过,他愿意同你们在任何时
间、任何级别上谈任何问题。您愿意同他进行最高级别的会晤吗?

  邓小平:如果戈尔巴乔夫在消除中苏间“三大障碍”,特别是在
(促使)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和从柬埔寨撤军)问题上,迈上
扎扎实实的一步,我本人愿意跟他见面。我可以告诉你,我现在的年
龄不小了,过了82了,我老早就完成了出国访问的历史任务,我是决
心不出国的了。但是,如果消除了这个障碍,我愿意破格破例地到苏
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我相信,这样的见面对改善中苏关系、
实现中苏国家关系正常化很有意义。

  中国最高领导人公开表示愿意前往苏联举行两国首脑会晤,这在
双方关系破裂2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9月7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将这一重大新闻传遍全球。邓小平在做这种表示时,既表达了愿意举
行中苏首脑会晤、改善中苏关系的心情,又没有放弃中国一贯坚持的
立场,于不露声色之中将了戈尔巴乔夫一军。正如美国《基督教科学
箴言报》评论的:“邓小平巧妙地在没有做出任何让步的情况下,从
戈尔巴乔夫手里夺走了舞台的中心位置。”

  1988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情况下形成的两极对立局面受到冲击,西欧、
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增强,美苏两国左右世
界局势的能力与影响在削弱。虽然苏联在军事上保持着较强的实力,
但在经济上已受到严重挑战,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显著下降。美苏的对
抗态势日益不利于苏联。苏联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不能不顺应和平
与发展的时代主流来制定对外政策,于是,有利于中苏关系改善的重
大步骤相继出台。

  这年2月8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声明,宣布从
1988年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0个月内完全撤出。

  这年12月和1989年2月,中苏外长进行了互访。2月6日中苏发表了
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共同声明,表明中苏双方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三大障碍”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双方宣
布,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将于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访问中国,同中国领导人举行高级会晤。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的专机终于飞临北京的上空。久居北京的人们都知道,北京东郊有一个叫“西坝河”的地方。
高耸的塔楼间,这条河总会映出几分清幽与恬静。然而,20多年以前,
这里却被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称之为“反修前线”。不论今天人们怎样
看待过去的历史,但这里的确发生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70年代中期,中国国家安全机关拍摄的一段发生在北京西坝河桥
附近的影像资料讲述的是破获苏联派遣特务李洪枢间谍案的经过。这
一间谍案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中不难发现,中苏两国关系的
紧张程度到了何种地步。

  1982年3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一次讲演中放
出了一个“试探气球”:他对中国进行了一番攻击之后表示,苏联愿
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这一信息立即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这位从
50年代至60年代曾经7次受命到莫斯科处理中苏关系的中国领导者,亲
身经历了中苏关系从同盟走向对抗的历程,他是中共高层领导中处理
这方面事务的专家。他深深了解,这段历史在自己国家人民心中至今
仍留有浓重的阴影。然而,中苏间最根本的障碍还不是50年代末、
60年代初的那笔账。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新当政的勃列日涅夫
不仅丝毫未改善中苏关系,反而加强了对中国的威胁:从60年代中期
起,苏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大量驻军,并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
1978年12月,苏联支持越南出动20余万兵力武装入侵柬埔寨;事隔一
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对中国实行了从北面、南面、西面的包围,严
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
1982年4月,北京春意正浓。曾经为中美关系改善传递过消息的罗马尼
亚总统齐奥塞斯库来到中国访问,他此行的目的,除了解改革开放后
的中国外,也想就勃列日涅夫的演讲探中国的口风。邓小平告诉齐奥
塞斯库:中苏关系没有多大变化,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的讲话,我们
除了对他骂我们的话表示拒绝外,其他的表示我们注意到了,他说:
“我们重视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包括阿富汗、柬埔寨问题,包括他
们的边界屯兵问题。说到这里,邓小平显得有些激动,他加重语气说:
“屯兵100万啊!”不谈这些具体行动,有什么基础?但是我们不排除
在苏联有某种表示的时候恢复谈判。在欢迎宴会上,齐奥塞斯库劝说
邓小平像国际舆论所设想的那样去响应勃列日涅夫的“建议”。邓小
平说:他总要把他的霸权主义改一改吧,勃列日涅夫的话讲得不坏,
但是我们要行动。你见到他的时候还可以告诉他,叫他先做一两件事
看看,从柬埔寨、阿富汗的事情上做起也可以,从中苏边界或蒙古撤
军也可以。没有行动,我们不赞成,世界上的人民都不会赞成。

  中美建交后,美国仍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1979年4月10日,
卡特签署了由美国国会通过的严重背离建交公报原则的《与台湾关系
法》,并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损害了中国的主权。1981年12月起,
中美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进行了艰巨的谈判,最终于1982年8月
17日达成《八一七公报》。这时的邓小平做出改变“一条线”外交战
略的最后决策,派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于洪亮去莫斯科,表示中国领导
人关心中苏关系的改善,建议双方就消除两国关系的障碍进行磋商。

  时任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后任中国驻波兰、俄罗斯大使的于洪亮
回忆:

  我是秘密去的。我去苏联主要是捎个口信。这个口信是我起草,
小平同志亲自过目的。小平说:“苏联应该做点实事。”当时,影响
中苏关系的三件事情,第一是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和在蒙古驻军;第
二是苏联帮助越南入侵柬埔寨;第三是苏联侵略阿富汗。这三件事情,
苏联解决一件也是可以的。办件实事,不要空谈改善两国关系。去了
以后,他们认为来者不善。我们请客,请了苏联外交部一位副部长和
一位司长,还有一位翻译。我在宴会上把口信说了一遍。翻译一字一
句地核对。完了以后,他们的司长很敏感,说勃列日涅夫在黑海休假。
名义上是休假,实际上是在接见东欧的领导人。以后,苏联外交部请
客,对我们的口信做了回答,除了同意恢复谈判之外,只字不提三个
条件。他当时的中心意思是让我们回到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我们的回
答是不要只讲空话,要做点实事。

  经协商,双方确定在北京和莫斯科轮流举行两国副外长级特使的
磋商,讨论和解决消除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障碍问题。

  在1982年至1985年的3年间,中国充分利用了多次出席苏共领导人
葬礼的机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葬礼上的外交,使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
国的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中国抓住这
个机会,做出了友好的表示,派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等高级官
员前往苏联驻华使馆吊唁;全国人大常委会也致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
席团,吊唁勃列日涅夫逝世,这使苏联使馆官员大吃一惊,也成为驻
北京外交官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国际舆论评论说此举非同一般,它证
明中国已不把苏联当做敌人了。中国这一外交行动立刻引起了国际上
的广泛注意。

  安德罗波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双方采取了实际步骤改善中
苏关系:苏联在1983年8月发表了《关于苏中关系正常化的声明》。同
年,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与葛罗米柯在纽约会晤,决定于1987年恢复
中苏边界谈判。

  年事已高的契尔年科终于没能看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到来。
1985年3月,他在莫斯科病逝。为了参加契尔年科的悼念活动,中国提
高了派出人员的规格,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彭
真亲自前往苏联驻华使馆吊唁。彭真的亲自出马又一次引起西方外交
界的极大关注,外电评论说,彭真是国际上威名远震的政治家,又是
中国现职领导人,亲自吊唁说明中国在中苏关系正常化方面迈出了意
义深远的一步。

  1985年3月1日,对中苏关系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国
的国家电视台连续播出了三条有关苏联方面的新闻,这是自60年代中
苏关系紧张以来还没有过的情形。

  同年秋天,邓小平又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会见了罗马尼亚
总统齐奥塞斯库。邓小平很幽默他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做了很多
积极的表示,但是消除“三大障碍”问题始终没有松口。邓小平略微
思索后对齐奥塞斯库说:“你给我带个口信好不好?如果苏联同我们
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能办到的话,我或胡耀邦同志愿意
同戈尔巴乔夫同志会见。我出国访问的历史使命虽已完成,但为这个
问题我可以破例,‘三大障碍’这一条应首先解决,我们等待答复。”
不久,莫斯科做出了反应。11月下旬,戈尔巴乔夫表示同意举行高层
会晤,地点可在苏联的远东和中国境内。但他避而不谈促使越从柬撤
军的问题,这等于没有真正响应邓小平提出的这一重要的建设性的步
骤,于是,中苏高层会晤被拖延了下来。

  在1986年4月举行的中苏第8轮磋商中,苏方首次表示,可将柬问
题作为地区冲突同我讨论。同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
话,表示愿在任何时候,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认真讨论关于创造睦邻
友好气氛的补充措施问题,并宣布:苏联正同蒙古领导人一起研究关
于从蒙古撤出相当部分军队的问题;苏联将从阿富汗分阶段撤军并拟
于1986年底从阿富汗撤出苏军6个团。这是苏联首次在消除中苏关系正
常化障碍方面做出的明确表示。

  1986年9月2日,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了一则消息:中共
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
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邓小平回答了
华莱士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政策、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
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也刊登了这一消息,并配上一
幅邓小平接受华莱士采访的照片。这条简短的消息令人颇费猜测:邓
小平接见美国记者的情形如何?他们具体谈了些什么?官方报道没有
提供任何细节。职业的敏感使在京的外国记者纷纷出动,千方百计想
早点搞到邓小平的谈话。也许是“名牌效应”在起作用,一看到“华
莱士”的名字,他们就已预见到这次采访必会出“彩”——68岁的华
莱士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节目主持人,多次获得大奖,他也因此而成为
世界一流的新闻记者。华莱士以擅长捕捉热点新闻和采访国际风云人
物著称。他采访过“水门事件”、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采访过尼克
松、里根、霍梅尼、萨达特……这一次,华莱士又把镜头对准了中国
的邓小平,他将给世人提供一则怎样的独家新闻呢?……

  华莱士:主任先生,戈尔巴乔夫最近在海参崴对您和中国发表了
讲话。他在讲话中说:让我们做好朋友,让我们结束我们之间的紧张
局势。苏联准备在中苏边界减少苏联的驻军,使中苏边界成为我们之
间的联系,而不是我们之间的障碍。您对于戈尔巴乔夫的和平建议是
怎样看的?

  邓小平: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的讲话有点新东西,所以,我们对
他的新的带有积极性的东西表示了谨慎的欢迎。但是,戈尔巴乔夫的
讲话也表明,他的步子迈得并不大。在戈尔巴乔夫讲话后不久,苏联
外交部官员也讲了一篇话,调子同戈尔巴乔夫的不一样,这就说明苏
联内部究竟对中国的政策怎样,我们还要观察。

  华莱士:您以前有没有见过戈尔巴乔夫?

  邓小平:没有。

  华莱士:您是否想见见他?因为他说过,他愿意同你们在任何时
间、任何级别上谈任何问题。您愿意同他进行最高级别的会晤吗?

  邓小平:如果戈尔巴乔夫在消除中苏间“三大障碍”,特别是在
(促使)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和从柬埔寨撤军)问题上,迈上
扎扎实实的一步,我本人愿意跟他见面。我可以告诉你,我现在的年
龄不小了,过了82了,我老早就完成了出国访问的历史任务,我是决
心不出国的了。但是,如果消除了这个障碍,我愿意破格破例地到苏
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我相信,这样的见面对改善中苏关系、
实现中苏国家关系正常化很有意义。

  中国最高领导人公开表示愿意前往苏联举行两国首脑会晤,这在
双方关系破裂2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9月7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将这一重大新闻传遍全球。邓小平在做这种表示时,既表达了愿意举
行中苏首脑会晤、改善中苏关系的心情,又没有放弃中国一贯坚持的
立场,于不露声色之中将了戈尔巴乔夫一军。正如美国《基督教科学
箴言报》评论的:“邓小平巧妙地在没有做出任何让步的情况下,从
戈尔巴乔夫手里夺走了舞台的中心位置。”

  1988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情况下形成的两极对立局面受到冲击,西欧、
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增强,美苏两国左右世
界局势的能力与影响在削弱。虽然苏联在军事上保持着较强的实力,
但在经济上已受到严重挑战,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显著下降。美苏的对
抗态势日益不利于苏联。苏联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不能不顺应和平
与发展的时代主流来制定对外政策,于是,有利于中苏关系改善的重
大步骤相继出台。

  这年2月8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声明,宣布从
1988年5月15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0个月内完全撤出。

  这年12月和1989年2月,中苏外长进行了互访。2月6日中苏发表了
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共同声明,表明中苏双方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三大障碍”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双方宣
布,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将于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访问中国,同中国领导人举行高级会晤。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的专机终于飞临北京的上空。